昨天晚上放映厅还放了《勇敢者游戏2》。
和《勇敢者游戏》基本类似,是一个不到终点不会停止的恐怖的游戏。
这次是太空之旅,画面更精彩了,内容更丰富了,还增加了一点亲情主题,还有许多搞笑成份。
程度大概到了全场爆笑的效果。
还有觉得那两个男孩蛮可爱的总体来说比《勇敢者游戏》没有大的突破,但是本身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要管什么思想层次,单就好莱坞大片来看,还不错吧昨晚看的两片,一个浪漫爱情故事,一个幻想冒险故事,共同之处就在于其中的搞笑成分都相当不错,让我捧腹不止 昨晚笑得有点腮帮痛……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电影主角是一家中的两兄弟,10岁的沃尔特和6岁的丹尼。
沃尔特是个运动专家,而丹尼笨手笨脚,喜欢做梦。
沃尔特身边有一个“流行”的小圈子,而丹尼只能和一些“边缘化”的小孩在一起,他总是希望能引起大哥的注意,却永远只能生活在他的阴影下抬不起头。
一天,两兄弟的单亲父亲蒂姆·罗宾斯把他们扔在家里,他们的大姐(片中惟一的美女角色)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护着他们。
丹尼在他们家的吱嘎作响的大阁楼里发现了一副棋子。
当丹尼打开棋盒时,发现他们的屋子漂游在无尽的宇宙空间里!
他们“乘坐”着自己的房子,遇到了黑洞、疯狂的机器人、吃人的恐龙状异形等可怕的怪事。
一个宇航员降落下来,告诉他们真实的生活如何与疯狂的宇宙冒险搅在一起,并且说只有玩完这盘棋,才成重新获得“正常”的生活……和前一集一样,《太空飞行棋》也是关于家庭成员在奇异空间中经历考验的故事,充满着眼花缭乱的特技镜头。
不过比起前一集,《太空飞行棋》的场景更加开阔,编剧也更好。
影片并没有过分炫耀视觉效果,而是突出了影片的精神主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两个男孩通过冒险找到自我和相处之道,能触动观众的心灵,这也是这部构思一般的电影在特技效果满天飞的今天的自存之道。
之前在某网站上看到这样一个评论,说勇敢者游戏2属于一部失败的作品,无论特技还是剧情都太类似于前作,没有进步。
于是一直拖到昨晚,处于无聊我才看了它。
我本来是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的,但是由于这个评论,反倒放平了心态。
影片一开始是一个温馨的画面,小儿子丹尼双手托腮,看着父亲和哥哥沃尔特在练习棒球。
可是没多久,丹尼和沃尔特的冲突就被展现在我们眼前,导演在这个片段中清晰的交代出了两位小哥的性格。
丹尼聪明,善良而又依赖于他哥哥。
沃尔特勇敢,身体健壮,而又对弟弟有一点反感,仅仅一点而已。
在一段小事故之后,丹尼发现了Zathura,并按下了开始的按钮。
之后冒险就开始了(不多透露了)。
经过一系列冒险,兄弟俩发现了对方的重要,从而变得友爱(such a cute word)起来。
故事是十分的简单的,而且里面的语言也十分易懂(我基本都不用看字幕),十分适合孩子来观看,它告诉孩子们"There're some games you can't play alone." 而影片的特效其实是相当震撼的,当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就给我们近距离呈现了土星壮美的星环。
就这一点我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特效超过了勇敢者1。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十分适合12岁以下的小朋友们观看。
想想也对,我看勇敢者游戏1的适合好像也就是13岁而已
勇敢者的游戏1》上映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Robin Williams成为我记得的唯一的角色,当然还有那一盘棋,只不过在有些时候,我会不合时宜的把里面的镜头跟什么《Jurassic Park》系列搞混,这个实在没有什么办法,谁叫里面都是些“惊艳”的角色,不是恐龙就是蜥蜴,不是蜥蜴就是鳄鱼,反正只要是对人构成威胁的食肉动物,都会成为电影的角色,哪怕是借用一下,某一个部位,比如说牙齿,此次《勇敢者的游戏2》基本上秉承了这样特质,比如又请来了一个大腕Tim Robbins,还请来了恐龙和蜥蜴的杂交种,什么Mogen人。
情节基本和《勇敢者的游戏1》,就是等待,等待发生什么电脑特技。
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
渴望从这个电影有所收获,我的年龄可能有些不合适。
基本上,这个片子属于一个小余15岁孩子的娱乐大片。
不过现在Hollywood真的蛮有趣的,成年的娱乐大片,逐步往动画片走,比如《Shark Tale》、《Shrek》而孩子的娱乐片,则走的都是真人路线,比如《harrypotter》系列。
难道是成人认同感的丧失还是不易建立?
在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却是缺失的,这里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美电影工业化,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翻来复去也能拍出来,这个问题一谈就扯远了,回到电影上来。
小孩看了,还是会懂得Brother的含义的,这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主旨吧。
至于兄弟们要在泡妞的时候去,观赏这部电影,还是可以作为备选的, 里面当10年之后的沃特和他姐姐之间的错位感情搞笑还是一个小惊喜。
再不济里面的特技小刺激一下眼球, 吃吃苞米花,然后闲谈一下,到特技的时候惊呼一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看的那个同套路的应该算这个的第一部吧,等下去重温一下。
这个后面带了2,但游戏场景变成了太空,我记得第一部他们把游戏扔海边了,所以看到弟弟在地下室找到游戏还以为是那个被捡来了,结果居然是太空游戏,看样子这恐怖游戏还有好几种分类的ww,但是我就是喜欢看这种,太空系列的也很有趣,中间出来的宇航员,因为这场景里没有大人,所以宇航员出来的时候突然有了安全感。
不过宇航员的存在有点bug,他算是平行时空吗,为什么这里的哥哥没有许愿让弟弟消失,而宇航员15年前许愿让弟弟消失了?
总体来说中规中矩,作为儿童冒险片还是蛮有意思的
如果说看这个电影真的有什么感叹,可能是因为姐姐回国引起的,我们已经没有再拥抱,也没有什么多的时间在一起沟通,偶尔说一点点话,不痒不痛吧,小孩子倒是经常丢在我们家,基本上和这个故事里的弟弟很象,每天睁开眼睛想的就是谁来陪我玩呀,闭上眼睛想的就是“我打呀打呀打呀,我打赢了”。
姐妹之间感情也好,兄弟之间感情也好,都是无选择的,生来就捆绑在一起,在一起难也是十几年,快乐也是十几年,再喜欢也好,都不会相伴到终点,如果真的有什么一直在相伴的只有自己,再就是存在在身上的一份回忆,一种经验,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难的从来不是一个人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难的是如何能摆脱你自己还有和你缠绕在一起的你自己的回忆和情感。
人一生中难的不是哪个人无可替代,难的是回忆只有一份,独一无二。
这样的一个烂片,可能真正感动我的是在星球(或者说是自己的回忆)里流浪了十五年的哥哥,终于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机会,当他变成光消失了后,他可能转成了虚无,再体会不到快乐,他在最后一刻停下来的幸福感可能也就真的成了永恒。
他拯救的其实也只是他自己,但问题是若不是真的为了救自己,谁又会真的爱上别人呢?
人在这世上走的这一遭,也许就是无底洞一样地自私,在为自己积缘积福。
求得只是自己的放下。
至于弟弟,当然是在“鬼见愁”的年龄,这样说毫不夸张,因为我家就有这样一个小宝,他是在强烈地依附大人的年龄,离不开人陪伴他玩,而他能玩的是极有限的,小孩子当然是有创造力的,但是那些依赖着灵感一样的创造力实在是非常小的火花,所以他创造出来的东西大多也就是很无聊很没趣的,造就的就是他那个年龄段的孤独和烦恼,无法和更大的年龄层次的人达到一致的孤独引起的烦恼。
这让他真的又可怜,又可厌,而偏偏他还需要成就感。
为什么不爱看书,不爱看动画片,只独爱游戏,是因为“互动”是一个极大的谎言,我对“互动”的理解就是“被给予成就感”,小孩子很容易,极容易被成就感给降服了,尽管这份成就感是如此”虚拟“,因此你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身上看不到什么道理,也没法讲道理,你当然也看到了他不停地放弃,怪他不争气,故事当然给了一个好结局,打败了宇宙大恶人,不过人生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当过这样的弟弟——不停地失败与放弃。
原谅别人,或者永远都只是在于我们原谅自己,但是面对自己的弱点,人类都没有耐心。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在想,很有趣的事情,如果这对兄弟一直争吵下去,一直不能回家,而在宇宙中飘流,其实也是不错的人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飘流着的无根的房子,谁知道人生这场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到达终点呀。
若死生有循环,则从来没有可逃避的事情,不可能只抓住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没有《勇敢者游戏》,本片还算上乘之作,因为游戏棋玩出历险记这个idea太有创意了,但有了前者,本片就只是继承,甚至没有发扬,整体感觉比《勇敢者游戏》差了不少。
编剧可能也觉得只抄袭创意有些不好,所以揉进了兄弟情谊,却又被所要表达的亲情所束缚,使本应是主角的冒险部分变成了考验手足之情的工具,这样就很容易被观众提前猜出剧情。
但一切的批评都是源于《勇敢者游戏》太过经典,几乎所有唾弃本片者都是当年看《勇敢者游戏》看的冷汗直冒、大呼过瘾的人。
如果屏弃《勇敢者游戏》的影响,本片仍不失为一部可看之作。
说说演员,Tim Robbins只是撑场面的,出来露下脸就没了,让你不能说没看见明星。
而真正让我惊艳的是Kristen Stewart,长的就是我喜欢的style,再加上那条短裤hot到不行。
几乎后半段完全就是盼着她的出场(这么说会不会让人觉得我很色)。
但更让我惊着的是看完后查找她的资料时,居然是90年代生人,也太young了吧,居然只比《Harry Potter》中的Hermione大6天,现在的孩子都早熟成什么样了。
16岁就1米68,天呀,又是个模特胚子,小姑娘有前途。
题外话。
《滚石》杂志出中文版了,最近很忙,但是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事儿,中午去了趟华润超市,终于拿在手里了,听卖书的说这是最后一本了,更高兴!
还送一顶棒球帽,更更高兴,明天我就戴上!
回到办公室,摩娑了一遍,跟很久以前一样,舍不得马上就看,放在手边,看着封面都高兴。
很久以前,姐姐一本本从美国寄给我,一年将近100期的双周刊,能经过北大32楼传达室活着到我手里的,三分之一都不剩了。
更不用说玛利亚凯莉做covergirl的大厚本儿年度特刊,我居然在二楼一个同学宿舍见他们当海报贴在墙上!
见我发现了就一脸讪笑,无耻极了。
1991年的中国,一本本精美的原装《滚石》,谁看了还能走得动道儿?
好杂志,能把秀才变成贼!
这就是我对好杂志的定义。
中文版的《滚石》,这也是一个梦。
说回电影,确实是《勇敢者游戏》的继续,原著是同一个人,Chris Van Allsburg,《极地特快》也是他写的。
新故事只不过把原来的斗兽棋换成了飞行棋而已,这个飞行棋是个铁皮玩具,我最喜欢铁皮玩具,粗糙的印刷,很怀旧的感觉。
其余的部分你都可以写剧本了,同样的idea啊。
太空背景,再算上10年后的技术水平的进步,这部片子可比《勇敢者游戏》差远了,毫无震撼。
导演是那个演员乔恩•法夫罗,很一般的水准。
蒂姆•罗宾斯演爸爸,就客串一下。
无惊无喜,属于不看也罢类。
看第一部Jumanji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几乎是我第一部接触魔幻题材的电影。
那时还很小,记不住电影的名字,只是在那个电视台看过两次,从此就迷上了这类充满想象力的电影和小说。
到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电影名单上的几乎全是或多或少带有这类元素的,Big Fish, Bridge to Terabithia,潘神的迷宫等。
第一集我觉得无论如何都应该找来看看,故事也要比这部续集有趣一些,第二集虽然换了个太空题材,但所有场景都局限在房子内了,演员也只有那区区几名,场景小了特效自然也简单了,10年过去了,如果让观众分别看这两套电影还真可能会认为Jumanji才是续集,就连棋盘也要比Zathura里的要来得精致。
第一集里的那棵大藤的场景可是记忆尤新。
综上所述续集有缩减成本的嫌疑。
但这类型电影投入和回报可是正相关的,尤其是当新鲜感有所下降的续集。
Jumanji全球收2亿6千多万美元,Zathura还不到它的零头,5千来万。
不管怎样,这部片子还是很轻松的,而且几乎无冷场,还是值得推荐给喜欢魔幻元素的影迷的。。。。
最后谈一点巧合,两集的女孩扮演者都叫Kristen,现在两个都是大明星了。
当年看Jumanji时觉得那女孩非常可爱,想不到后来长成……well,叫壮合适不合适?
还记得最初看《勇敢者游戏》时的震撼,整个人被剧情吸引的心情悬到了半空,那种提心吊胆欲罢不能的感觉记忆犹新。
虽然说这部片子号称是续集,但是整体看来并没有达到1的那种高度,思路沿用了一的模式,不过也还算是新颖,整个人被流放到外太空那种空无一人,茫然不知所措的心情比起1来更为强烈。
但是两个小孩子的表演显得呆板无力,弟弟整个给人一幅很任性、娇蛮只会乱嚷的感觉,看得我都想上去凑他一顿了。
太空人居然是哥哥长大后的样子真是有点出人意料。
最后许愿的时候也还算感人。
也许整个片子适合小孩子们看,至少想象力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地丰富,也可以顺便教育一下要珍惜兄弟情谊啊,不过对于我们中国的孩子来说很不现实了,要找个有兄弟姐妹的家庭都是经历了罚款的残酷考验了。。。。。。。
挺好看的,兄弟两个人边下棋边探险,女主角是暮光面瘫女
冲着童年的勇敢者游戏2给5星星!!!
虽然剧本写的有点毛病,但我还是觉得好看的不行。虽然根本解释不通为什么外太空有空气房子里有重力有水有电有天然气但奇幻片管他的呢看得爽就行了。主角两个小男孩太他妈的可爱了,多看一眼都会彻底发疯😍🤤真没想到还有Kristen作为他俩的漠不关心老姐酱油了一下,还差点爱上她长大之后的弟弟笑死我了。片子在特效上真是花大功夫了,整得很炸裂很好看,房子居然这么折腾都没变成碎片。虽然最后意料之中的兄弟感情变好了但还是觉得不错,其实还真没想到那个宇航员是长大后的Walter,只有他们几个人知道的一场冒险,虽然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共同经历这种事真的超容易增进情感连结的🥰。最后既然游戏结束一切都会恢复原样感觉多玩玩也挺有意思的啊😂。
忘记所谓的1吧,这个也很好看嘛...
计划生育的神奇国度不需要此片。
小吸血鬼媳妇啊
总觉得是部烂片,无聊在PSP上看了后觉得还是不错的,老题材有新创意
结尾很温馨 片中就不提了...
没有小时候看第一部的害怕紧张了,当做儿童片给小孩子看看应该蛮有意思。至少告诉我们有个弟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重温儿时的梦
我能说我是快进着看完的么……并且毫无影响有木有!
从小就长得丑的方片面包
恩···
小男孩演技太差了
在1823的第二天看的
跟第一部比实在是弱爆了,故事都说不圆
。。。。。。。不如第一部。。
想象力无敌,陪女儿看的,她跟开心,我也开心,尤其是打开门看到外面的浩瀚宇宙,好震撼,第一颗流星飞过的时候,我希望我女儿永远开心,第二颗流星飞过的时候,我许愿希望自己从未出生!
超烂的续集
特效上有了长足进步,但是Jumanji中的两个小孩灵气四溢,而Zathura的孩子们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