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带着愤怒的心情来看,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觉得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片子,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战争。
片子里说,被卷入战争的人,不管是敌是友都是受害者,我很认同这句话。
日本人站在了很高的思维角度去看待战争,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纪念抗日战争,不该记住恨,我们该记住的是和平的宝贵,愤怒带来的也只有愤怒和战争(比如希特勒)。
作为真正的爱国者,我们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抒发愤怒,而是要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记得曾经战争给国人带来的痛苦。
这片子也侧面的表达了日本对中国的歉意。
我也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早日正视历史正式的给中国道歉,化解中日矛盾,愿我们永远和平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就像本片的导演,正视了战争对本国民众的伤害,但他可以回避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只是简单的以关东军在满洲的残暴一语带过。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真不明白那些说因为没有“正视”历史的,而去给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
涉及到日本侵略历史的电影就一定要把某些“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一定要把日本人的残暴不仁全部表现出来?
那《金陵十三钗》怎么不敢把日军挑孕妇的剧情拍出来,太难了,拍不出?
还是太残忍了不敢拍给观众看?
人家不是战争剧,只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亲情剧,还是很感人的,而且人家也承认了侵略事实,也承认了战败,也承认了关东军的残暴,难道还要把南京大屠杀拍一遍你们才满意?
最后美军的仁慈,我想是应该是剧情需要吧,太残酷的所谓的现实,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特例”,你喜欢看这种电影吗?
中国作为当事国,也许不论日本怎么拍都不会满意,那么评价怎样都不要紧,但如果一部剧在讲述惨绝人寰的战争时只有表现了最血腥的一幕才叫程度合适,那究竟要怎样让一部分人(这样的人现在很多)在看完之后,在脑海里记住是反战而不是复仇,恰恰只有从普通人的身上出发,身临其境的感受战争的残酷是无差别的,才是当下对于此时代的中国观众更需要的反战形式,我们的反日的情绪太高了,高过了反战,那么,和平还好,反日可以大致与反战划等,但是,假设,有那么一天,战争又来了,反日不反战的浪潮终又回把我们变成当年它们的样子,两国最恶心的都是激进的右翼民族分子,一边是把日本往战争拉(但实话,绝大数日本人现在的观念不可能再被鼓吹侵略了,宽松世代平成废柴不是白叫的),一边是中国越来越高涨的民族情绪期待万国来朝复蹈天朝体系(反倒对比显得更危险),记住,爱国,不要被政治机器绑架,你爱的永远仅仅应该是这片土地,纯粹的爱国是理性的,夹杂太多的爱国往往会被利用成为权力的工具。
“日本八路”老照片:鬼子变身八路军的故事(组图)--原载:加拿大华人网2014年9月1日,中国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日本人宫川英男位列其中。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博得了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一支特殊的国际主义队伍,他们被中国老百姓称为“日本八路”。
这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是一群“日本鬼子”变身“日本八路”的故事。
宫川英男,1918年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末期被俘,经思想改造后自愿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宫川英男成为日本反战同盟的一员,参与对日军的策反等工作。
1945年,在日军围剿中,举枪自尽,时年27岁。
作为侵略者,成为俘虏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
日本兵则以极难被俘著称——受武士道和法西斯精神的教育,日本士兵通常至死不肯缴械投降。
1937年10月八路军总部发布俘虏政策的命令,“不杀,优待,放归”。
1939年1月2日,日本战俘杉本一夫(原名前田光繁)、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人,宣布自己参加中国八路军,成为抗日战场的第一批“日本八路”。
1939年11月7日,杉本一夫发起建立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
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
此后,反战组织陆续建立,遍及敌后抗日战场。
1940年,延安方面政策大调整,提出了“教育后劝其回归,选择少数进步分子,给予长期训练”的指示,也就是“教育、训练任用”的原则。
日军俘虏一旦被留下,给予优待。
在华日本人反战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日军的反战宣传,唤醒士兵觉悟;服务于抗日工作的其他战线,如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军事技术传授、卫生服务、教育等。
冀南支部有个叫秋山良照的盟员,他靠着简陋的印刷条件,和战友们编写印制了大量宣传品,全部散发给日军士兵。
秋山抓住日兵的心理,经常与他们通信谈心。
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积起来有一尺多高。
上战场喊话是一项特殊的反战活动。
盟员要躲避战火,跑到炮楼边,高声向同胞叫嚷:“日本打不赢!”“日本军阀才是我们的敌人!”“你们都是劳苦大众啊!”有统计称,从1939年7月反战组织成立,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的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成员,有名可考的36人。
近日公布的抗日英烈宫川英男,便是其中一位。
反战是反战,但是多少还是美化了日本民众。
很多人说日本军人有罪但是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我觉得说得是也不是。
要知道军人是怎么来的,是从民众里征集来的,他们参战是叫为了帝国浴血奋战,说什么为了大东亚共荣,说什么为了和其他亚洲国家探讨亚洲的的未来和和平。
这些屁话我觉得谁都不会相信,特别是教育水平已经远甩各亚洲国家的日本。
然而他们默认着并一次次地欺骗着自己。
默认着侵略别人的行径其实已经在无声得支持着侵略,所以私以为他们是有罪的。
但是他们的罪是在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人人疯狂的年代难以幸免的,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是无罪的。
但是不是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还有一些灰色地带,当时的日本人就处于此处。
他们在战争中变成暴虐着、默认着也迷茫着、痛苦着的复杂人。
剧中也一些地方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也明指日本军人的罪恶行为。
这在日本的电视剧中是少见的。
但是第一集中某些地方仍然让我鸡皮疙瘩爆起,满洲垦荒团被美化成解放者了,在伪满洲的大丰收也视为是自己来到后作出的佳绩。
殊不知,伪满地带有黑土地。
土地本就肥沃,是因为关东军的入侵才成为一片废墟的;殊不知满洲垦荒团是在进行灭种教育,教日语抵制汉语,等一系列举动。
女主却觉得这些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还觉得自己不歧视中国人,自我心理感觉良好。
这就是无耻的行为!
这是占着别人的土地还觉得自己对别人挺好的就心安理得得生活。
剧中还觉得是苏联的入侵破坏了这“伟大的和平”,这是虚伪的和平!
第二集竟高度赞扬了八路军,一名配角护士竟然还被洗脑了。
这我说什么好呢,没想到吧。
也描述了女主儿子被中国人欺侮的事情。
矿主妇人痛打他们的时候,口中还说了我儿子就是你们打死的,从这开始才是真正的当时中国人对日本人情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即使他们是孩子。
剧中语言处理得不是很好,那个解放军头目浓浓的日本音,而且样子也太日本了吧,怎么看都是日本人,完全搞不懂为什么拿着棍子镰刀追打日本人的人可以找中国人演,八路军头目反而找日本人演。
中国人的日语太好了,而日本人的汉语又太差了,形成强大的反差。
7.2分。
类似于德国《我们的父辈》,以几个主角的经历贯穿一段段大的历史阶段,称得上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好片。
剧情从小人物拍起,不过虽然是小人物,还是有着远大的红十字理想,以小见大应该就是这样吧。
红十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包含了多层的解释可能和冲突,比如救死扶伤,是不是对敌人也一视同仁。
比如忠于祖国,是不是被俘虏了就不忠了。
而且因为做战地救护,所以可以离开前线,而且也提供了吃饭的本事,让主角们可以经历这么多战争。
如果是塑造一个士兵的形象,那么必须要成为将军才可能活这么久。
《红十字》让人特别钦佩的是从比较真实的角度描绘了日本普通人眼中的满洲国、二战、朝鲜战争,也穿插描绘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并不是清一色的仇视(取决于各人的亲身经历),但是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德国人和日本人印象里的苏联人都是蛮族。
这些角度比起那些把日本拍成战争受害者的片子更有力量,而且本片对日本的暴行也没有美化。
对于日本普通百姓来说,去满洲就是开拓新的疆土,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可以和中国人共建和平社会(虽然日本人把自己看做比中国人高一等)。
这和德国人入侵苏联的想法是一样的。
百姓并不清楚政治,对军队的暴行也一无所知。
而中国百姓为了生存,也并不关心谁来统治,如果日本人对自己好,大家和睦相处也很不错(和台湾一样,东北的百姓也肯定有很多学过日语)。
但是战争的残酷,在它降临到自己亲人身上时才显得那么痛。
当天野希代看到自己抬的担架上躺着奄奄一息的士兵居然是自己的老公中川亘,她支持不住倒在地上,这一幕让我流泪。
对于参战任何一方的百姓,战争都是悲剧。
这部片子不用说教,很动人地诠释了这一点。
《红十字》可能是有点过于亲共,没有国民党什么戏份,而是大力描写共产党解救日本医护人员,然后给与思想教育,甚至其中一位护士爱上了八路军的日本干事。
不过从各种渠道听来的报道,这些事情应该也是有真实的背景。
相信片中很多镜头是在中国取景的,而且动用大量中国演员,中国人说日语,日本人说中文,美国人也说日语,这些都是精彩的看点。
天野希代和中川博人相互寻找、错过、守望、坚持的过程让这部片子充满心灵的震慑。
虽然剧情纯属虚构,但是每个人物的举止反应都很真实,是多年来难得的好片,值得学习。
就像大竹医生说的,战争降临后,一切都变得虚妄。
这是今年看的最赞的反战影视作品。
能够感受到反省的深刻,实际上我觉得这样的反省,从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其感染力远远胜过说教,口诛笔伐,控诉。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
这个片子首播时间是今年的八月一日,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日本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
战争没有赢家,苦难总是属于百姓。
最后要称赞松岛菜菜子和饰演大竹医生的演员。
另外一部片子也很想推荐来看: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81646/2010年的<归国>
8月10日二次补充,因为之前看完此片时哭的稀里哗啦,又在网上看到许多喷子,一气之下,满怀感情,很是激动的写下这片评论。。。。
也是有点醉2天后的今天,我也收到不少不同的见解,受教了,也冷静下来了,现在对原激情澎湃的答案进行补充————————————————————————————8月8日原文看到不少人在骂这部片子,我今天把前后篇都看了,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个人觉得拍的挺不错的。
一:角度选的很好,让松岛菜菜子演一个战地护士,以她的视角写“她”的经历,我之所以打引号,就是因为它也写出当时战争中所有人的经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俄国人的,战地护士们越辛苦,医院里的伤员伤势越惨重从背后越能体现出战争的惨烈,而这部片子以“人性”出发,完全和我们国产片走的是两个路子,不是像抗日神剧那样把中国人写成神,日本人写成猪,这样的弱智片子在中国不少,我不想再提。
二、真实。
对于这个片子,除了几个点比较夸张、形式化,总体来说是很真实的,从历史事实、人物、取景,没有违和感。
三、泪点。
这个片子和日剧的风格是一样的,虐心、温情,我承认,在看前篇的时候哽咽数次,在后篇的时候真的哭了,我认为一部片子,不做作,不虚伪,让人感动的肯定不太差劲。
对于那些个喷子,我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1、你们说拍的烂,狗血。
我想说咱们中国的抗日剧有几个能比的上这个?
在战争中,中国人最牛逼,又是大侠,又是特工,特别潇洒,边打仗边谈情说爱,日本人全是傻逼,一下子就over了,只要是中国人绝对性的好,只要是日本人就绝对性的坏!
我不想说了,你说人家烂,你看看你自己国家拍的,先看看你有没有资格说他烂!
2.对于说这部片子美化了战争、跑题、以哭戏为买点,是给日本人看的日本剧。
我想说,什么叫美化战争?
难道要把割头、强奸、砍杀全部血淋淋的演出来就是最好?!
这部片子是没有直接写日本人的恶行,可是全片透漏出来的是日本人的罪行,你想想,这是日本片,日本是侵略国,这是给日本看的,要是直接写日本人的暴行,你认为日本的“广电总局”会让它播?
呵呵,恐怕剧本没拍就夭折了!
所以这部片子不是十分露骨的写日本鬼子的罪行,可是它确实写出来了!
日本男医生在俄国人来之前给护士氰化物并说你们不知道战败国会有多么残酷的经历,女人就是战胜国的猎物,这里难道不是暗说日本鬼子有多残酷?
难道不是暗说中国女人就是日本鬼子的猎物?
演俄国人强奸时令人震撼的一面,不也是演日本人对中国女人的所做所为吗?
暂时想到这些就先写这些。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今天补充内容知友们都推荐答主去看《我们的父辈》,我会去看的,谢谢⊙▽⊙好了,回归正题对于这个片,之前我是为它说话的啊,都是夸它的现在,我写写它的不足吧,是不是叛徒。。。。
才不是!
我叫兼收并蓄!!
(脸皮够厚。。
= =)受了知友、豆友们的启发哎,爪机码字好累•﹏•现在我是一条一条对我写的进行反击。。。。
我也是醉了,没错,之前我说的,我现在找出我的一丢丢缺点吧。。。。
哈哈以下来自豆友阿木木的评论(有修改,我只选择了我认为正确的部分):一、角度取巧。
日剧擅长从小人物视角出发,抓高大全的道德标杆,讲故事和赚泪水也是行家。
普世价值的确更容易产生认同并接受,但换个时期、换个战争背景、换个国度,这个故事依旧可以很煽情很精彩,因为故事的核心不在反思某场战争,而是小人物的经历浮沉。
如今刚好应和了“70周年”,这样的角度很精明也很取巧。
二、真实度有限。
可能是因为日剧自有特色的画面色彩,感觉这个充满苦难的时空显得那么明亮而干净,戏剧性还是要靠编的——不是说编剧在说谎,而是真话没说全,(我补充:媒体呈现给你的难道不都是它想给你呈现的内容吗?
别说这部剧了,这是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能“呈现”全貌的,真是寥寥无几)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
三、泪点的问题。
前面说了日剧擅长讲故事赚眼泪,本剧也不例外。
因为主角作为一个圣母型正面的人物,大半生却被虐得死去活来,夫死子散,却依旧独立、坚强和博爱,正应了鲁迅的悲剧观。
圣母与悲剧的矛盾,产生了十足的泪点,因为主角又是被刻画为一个弱小的战争的旁观者,她被卷入战争的各方,裹挟着历尽浩劫,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让人感动不差,不过这感动却来得糊涂,缺乏清醒和冷峻,让中国的感动者觉得有些尴尬。
讨厌,这个人怎么说的这么有道理,把他拖出去!
╭(╯^╰)╮最后我想说的这部片子是对于中国反抗日本没有评价,女主对中国的抗战没有评价,女主只是不希望有战争,希望和平,是没有明确反省日本侵略中国这个错误。
在这里我想起柴静在《看见》里写的:来自熊田亚楠的信“有人质问,当初你们为什么没有反对战争?
我想,是因为国民已经被教育得对“上面做出的决定”不抱怀疑。
”我想,这是日本的武士道教育,是日本民众的悲哀。
哎╮(╯▽╰)╭这个片子算是给日本人开了个好头吧希望以后的片子能直视历史,直视错误O(∩_∩)O谢谢大家,你们再也找不到这种拆自己台的答主了,^(* ̄(oo) ̄)^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不说拍得好坏,就想知道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日本右翼对这片子是什么态度?
以时代为幕布、以亲情为核心的国民剧,被定义为日本视角的“抗战剧”进行讨论实在难堪其重。
唯一比较真实的就是日本人在面对苏联人时没有立刻自杀,但一等到中国军队接管医院后就马不停蹄地自杀了,这的确是日本人恃强凌弱的一大特性,宁可被强者羞辱,也不愿意看到自认为的弱者的一丝风光,把这种特性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他们更愿意承认二战失败是来自美苏,而不承认有中国方面的原因。
虽然在心中定义此片为抗日神剧,但确实不错。
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东方还是西方,红十字都成了事实上的一纸空谈。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感人至深的,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看完第二夜再说
无趣,日本人把握不了这种时空跨度大的片子,为了感动而感动的刻意冲淡了题材本身的冲击力。
总的来说看到这部片,觉得挺好。一直以来都非常抗拒战争题材,太多的沉重太多的无奈太多的耻辱。此片似乎想要传播博爱的意念,用着制片人自己觉得客观的视角描述日本的中国的丑善。作为一个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中国人,看完此片后,谈不上认同感仅仅觉得我只想做个无国界的安静的美平民,以上。
没别的 出现抹黑就是一星
第一次看日本人拍抗战剧
人道主义主旋律,意识形态味太重。怀着希望消弭人间一切冲突的理想,但停留在个人命运的思考深度实在太浅。满洲殖民地复杂的历史倒是很有趣的,特别是开拓团的日常生活。本剧对一般平民的赞美确实太过。但是,剧作本身反映出的(部分)日本人对那段历史的各方的看法比剧作本身想讨论的东西更有趣。
我今天看完了前篇也就是上半部。在3颗星和4颗星之间徘徊,最后还是给了3颗,一是影片音乐 二是爷爷的台词 三是菜々子的演技 而关于主题 最主要的一点是 他们要先想想为什么自己会来到这里 如果这一点不提及的话 那后面的反思都有点荒谬了 当然客观来说 当我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后 更多的荒谬浮现在脑海里 可我无法说出来 也不能说出来 也许此题无解 但回眸历史长河 哪怕5000年的时长 站在更高的维度上看 也不过转瞬即逝 不值一提 所以 今朝有酒… 下部待续
这种洗脑片国人居然点评7.3分?(痛心疾首)二战我国军民伤亡3500万,小鬼子才区区200多万(剔除第三国家消灭的小鬼,日本在华死亡不足50万),数据比例差如此之大!所有日本人没有一个是无辜的,侵华战争日本举国参与,它们的武器物质兵源包括慰安妇都来自平民支援!日本之所以拍摄这种片,完全是用来迷惑善良的中国人,让你们心生怜悯同情它们的无奈进而遗忘真实历史!小鬼子鞠躬道歉然后背后捅刀一贯作风,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阴賊小日本!不论是过去历史还是现实中的现在,小日本骨子里一直都是敌视中国人的,它们伪装善意背后却谋划着侵略!国人一定不要被小日本蒙蔽!!极其愤怒,小鬼子刻画所谓“无辜不知情的”护士是善良的,侵华是被逼无奈的!这里就是编剧的阴险之处,因为护士医生职业救死扶伤不分对错站在了道德制高点
有点美化滤镜,剧本符合日式口味。现实可能还是很多日本人都没有正视历史,但是如果能通过这片打开日本人对侵略的赌徒认知也行。
含着眼泪看完了,最难得是从小一直保护菜菜子理想主义的爷爷,将一颗小苗呵护长大播撒更多正义的种子~ 我一直认为将人分开的不是国家,而是理念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军阀统治阶级,也都有人道主义。国家层面的战争立场和行径不能代表民众朴素向善的群体,真善美的日本人绝对不是不存在!他们能在日本拍出1949年天安门广场的开国大典让我震撼,这得顶着多大的压力完成?勇于在本国主流宣传下逆流而上就是很好的正义伸张~活着不易,比起仇恨,我们更应该理性、努力、博爱……
拍这种圣母弱智反战还不如不拍,拍了没屁用,只会觉得扯淡
= =三观啊。。。为什么日本人演圣母就不讨厌啊啊啊啊。。八路王简直帅呆了!!!!有点张鲁一。。是不是开了眼角啊不科学啊啊啊啊声音还特温柔
在日本二战题材中,关于描写中国战场的非常少而且又敏感,但能在日本拍出这部作品还是挺大胆的。但是还是一句现实的话,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其实就是屁话,文化的渗透力比政治才更有杀伤力。别以为他们黑关东军,黑苏联,共产党一时赞一时黑,就很客观,别指望在别人的话语权中呈现客观,目的还是弱化二战的罪行罢了。看完了确实很感动,打个三星表达一下,7.6分太高了
温吞水,普遍的平庸,日本拍的尤其典型
历史剧,关于第二夜的部分情节可在《日本遗孤》(刘国强)中找到详细展开。不多评价了
也是不知道受众到底定位的是哪拨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