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的一面。
美国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一大国,美元迄今为止依然是世界第一货币,这是全世界很多人的梦想之地。
为左脱离自己的国家,认为自己生错了地方,认为转换了地方,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通常总是在想从身边得到什么,得到一切,但是人通常都不会想到自己为身边的一切付出了什么。
这不是公不公平的问题,而是因果循环。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你所不知的阴暗面,因为那才是真实的。
美国梦,一代一代。
里面充满了激情、汗水、甜蜜,当然也充满了龌龊、眼泪和苦难。
为了留在那个“最接近上帝”的世界,不惜一次又一次地冲过地雷满布的边境,就是为了留下来,开始他们梦的第一步。
不想去评论美国梦,已经有太多的嘲讽和轻蔑,人追寻自己的梦没有任何对错。
而一个人美国人,当他过着认为最简单的生活,和家人在一起,受到法律的保护,可以随意停留在自己土地上,如此简单,却不知很多人对它的渴求可以放下尊严,可以铤而走险。
美国人眼里看得太多,但大部分并不关心,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破碎甚至是蹂躏别人的梦想。
但是导演或者他所代表的那类美国人尝试换个角度去观察别人的梦想,看到了别人辛酸,看到了自己的光环,他们说:美国欢迎每一个人新的公民。
美国是否还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美国梦是否还真值得世人的追寻?
看到为梦想执着努力的人们,看着为生活拼尽全力的人们,看为自由声嘶力竭的人们,为美好生活、为明天尽力的人们,我们不能责怪,也不该质疑美国移民法规的冷酷无情,因为这是为了千千万万历尽千辛留在这片自由土地上的人的自由和安危。
我也想过为什么这些人不留在自己的国家好好地生活,偏要来这里受尽屈辱,因为他们的国家战火蔓延无法生存,因为他们的国家贫瘠荒凉不能给自己的儿女更好的明天,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所以,一批又一批非法移民,前仆后继的铤而走险,只为了平静的生活,为了子女美好的未来,为了更多的自由。
试想如果美国移民局放宽移民政策,那么不久的将来大洋彼岸的自由之土会变得何等的混乱和不堪。
所以,虽然法不容情,但是毕竟有它的道理,凡事有利必有弊,而人所能控制的只能是做利大于弊之事,之于个人,我们当然希望多些max这样的人。
对于《穿越国境》我似乎有点忘记了,虽然看完本片的时间并不久,而且当时印象深刻,看完之后让我浮想联翩,可我现在就是有点记不起来电影的情节,该死的记忆力,随着我的年龄一点点的衰弱,无法避免,无法遏制。
好在我自己的生活现状还是能够让我一点点的回忆起电影的情节,虽然《穿越国境》和我自己的生活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并不妨碍我联想起那些让人心碎的情节。
曾经在《南方周末》里看到有则报道非洲黑人在广州求生的稿子,那些不远千里的黑佬通过旅游签证的方式进入中国,然后长期在这里逗留,不再回去。
通过批发一些生活用品或者中国廉价的纺织品等之类邮寄回国,他们俨然成为某国的某个公司驻广州的办事处了。
其实这些人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有多好,想象一下,除了工作之余,还要四处躲藏,时刻防备派出所的检查,运气不好的会被遣送回国,虽然重徒而返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毕竟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某国公民。
电影《穿越国境》就讲述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但没有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认可的持有绿卡的外国人的艰难而充满血腥的异域生活。
通过移民局官员麦克斯•布罗根这条主线,把看似几个毫不相关的人员和故事串联在一起,让我们感受了一个充满了危险和向往的美国梦,只不过在我们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梦终究是破碎了。
影片讲述了五对家庭,一个来自美国邻国墨西哥的未婚妈妈,两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家庭,一对恋人,还有一个来自东方的韩国。
显然,每个人生活的最终结果并不一样,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死在茫茫的边境上,有的人被强制性的遣送回国。
但不管结局如何,可是每个人的过程都充满了血腥和艰苦,无奈和痛楚,悲伤和喜悦,伤感和惊喜。
故事从移民局官员麦克斯•布罗根带队冲入一个地下制衣公司开始,从墨西哥过来的未婚妈妈因为没有绿卡而被逮捕,她恳求麦克斯照顾她年幼的儿子,因为儿子寄托在一个类似托儿所性质的院子里,如果她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上缴规定的费用,唯一的结果就是孩子被赶出来流落街头。
显然麦克斯对这样的带有悲情色彩的故事持有司空见惯的态度,每一个将要被遣散的年轻女子都会这样说,唯一不同的时,上车时这个墨西哥女子给了他一个纸条,上面有明确的地址和孩子的名字以及她本人父母的住处,却被麦克斯随手扔在地上。
半夜时分,遭受内心不停质问的麦克斯终于决定去找这个孩子,谢天谢地,在制衣厂的院子里找到了纸条,根据纸条的信息找到了孩子,可是麻烦又来了,孩子找到了,可孩子的母亲却找不到了。
他只能把孩子送到墨西哥女子父母的住处,然后再寻找这个墨西哥女子。
影片的结尾,墨美两国的边境,一具高度腐烂的女性尸体,给出了一个苍凉的悲剧性结果。
麦克斯•布罗根在移民局的搭档哈米德•巴赫出自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家庭,信奉唯一的真主阿拉。
他们的父母当年通过偷渡的方式来到美国,几个孩子都出生在美国,在法律的范畴内属于美国公民,只是未得到仪式的确认而已。
而这个家庭却因为宗教的信仰爆发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哈米德的妹妹有了一个男朋友,却因为自身放荡的生活而得不到家庭成员的认可。
暴怒之下的另外一个哥哥枪杀了自己的妹妹和男友,最终在成为美国公民的仪式上被逮捕。
移民辩护律师丹尼丝•弗兰克尔专门为那些一心想成为美国公民而非法入境的所谓难民变化,她自己的丈夫是绿卡申请政府部门的官员。
一对年轻的加拿大恋人来到美国,女孩子是当地演艺界一个小小的角色而已,男友的歌声美妙。
当丹尼丝•弗兰克艰辛的为那些受难的家庭辩护,追认他们的身份时,他的丈夫却通过权利让来自加拿大的女孩成为了床上的欲望宣泄品。
这种不道德的交易让女孩子陷入了一种近乎绝望的地步,可是为了获得美国的绿卡,她不得不按照这个官员的指示操作,一次次的出卖肉体,一次次的灵魂煎熬。
可最终事件曝光,官员被批捕,她被驱除,而他的男友却通过了官方的审核而成为了正式美国公民。
当尼丝•弗兰克看到自己的丈夫被逮捕的场面,那一刻似乎绝望。
尼丝•弗兰克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爱心和善良的律师,她总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为自己的辩护人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最大可能的让他们留在美国,可现实往往都不如意,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
一个阿拉伯的女孩在班级上总是被人嘲笑讥讽,种族歧视和宗教主义的冲突让她充满了愤慨和悲伤。
而她经常查阅基地圣战组织的信息却被FBI盯上,最终她接受了人生第一个最为痛苦和苦涩的决定。
她在美国出生的弟弟妹妹将和父亲生活在美国,而她和母亲被遣送回国,不得踏入美国的领土。
一个家庭就此分裂,亲情就此隔断,融入的泪水和尼丝•弗兰克律师的努力却抵挡不了种族歧视和宗教信仰冲突带来的后果,她只有吞下苦涩的结局,踏上飞往故国的飞机,而飞机下这个光怪陆离的国家里住着她最亲却无法相见的亲人,一颗星就此碎裂。
而来自东方的韩国家庭的经历却带有无厘头式的血腥。
逐渐长大的孩子在叛逆当中不认可美国主流文化,而韩国人特有的倔强和冲动让这批孩子拿起枪打劫了一个超市,恰好移民局的官员哈米德•巴赫因为家庭的惨剧而熏熏欲醉的来到超市买酒,双方爆发了枪战,其他几个劫匪被打死,韩国少年在颤抖和哆嗦之中夹持人质和哈米德•巴赫对峙,来自移民局工作的经验和阿拉伯家庭的信仰以及对美国绿卡的理解,哈米德•巴赫奉劝这个孩子放下枪,放掉老板娘,混灭视频逃离,这样可以保留一丝希望。
最终在近乎崩溃的处境里,少年逃窜,场面充满了血腥的混乱,然而充满了无厘头的解构是,少年却因此走上了循规蹈矩的生活道路,最终拿到了象征美国合法公民的绿卡。
看似毫不相关的五个家庭,五个零碎的故事,确因在移民局工作的麦克斯•布罗根而串联起来,他的一生都不停的看着这些故事在上演,喜剧或者悲剧,高兴或者悲伤,只有结局不同而已。
作为麦克斯•布罗根的扮演者,哈里森•福特第一次没有象《夺宝奇兵》里的琼斯博士一样大动拳脚,而是通过一双饱经人间冷暖和世事苍凉的双眼冷酷的注视着一切,通过细节的串联和拼凑,让整部影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破碎不堪的美国梦。
911事件之后,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移民问题变得迫切而尖锐,面对那些蜂拥而入的异域他国的人,美国政府必须擦亮双眼,严格审查制度,可在这个过程中的冲突显然不完全是靠制度化就能解决的。
文化冲突,宗教信仰,种族歧视等等尖锐的社会化国际性问题一一凸显,于是依托国际反恐的大背景之下,冲突只能升级到更加的尖锐,原本客观而公正的问题却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而错综复杂。
你无法说某个制度的对或者错,也无法评价某个人的高尚和卑劣,因为这不是局部的改变就能影响全局的结果,而是国家意识之间的碰撞,文化基因的交错,宗教信仰的对立,种族歧视的尖锐导致的,无人能够幸免,无人能够解决。
这是2009年度最不起眼的电影了,唯一的亮点来自哈里森•福特,曾经的琼斯博士。
但如果你错过了,那我告诉你,你将错过了精彩和深思。
哈里森·福特此番不再扮演孤胆英雄式的角色,相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边境检察官。
因此,我想这应该是福特第一次以略显老态的形象现身银幕。
然而这一人物形象却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雷·利奥塔也是老牌的帅哥影星了,代表作是其与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黑帮片《好家伙》。
雷·利奥塔在本片中扮演了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善于利用潜规则的移民官员。
剧情中,福特扮演的检察官几乎在每天都遇见不同类型的非法移民,他们几乎来自各个大洲。
也许这正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以及她的各类合法或非法移民每天所经历的真实的情况。
美国梦 确实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馅饼。
尽管移民局得全力非常的大,但是事实上移民手续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有漏洞可以钻空子的。
而美国是个讲求own和良心的国家。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这种事情放在中国,可能就不会是这样得有社会现实了,因为在中国没有关系,很多时候确实寸步难行。
尽管我不喜欢这样的题材,但是我觉得从意义上来讲,我是被教育的那一个
It's the real world which people wouldnot see. But it's fact no one can deny. Like 'Babel Tower' - the tiny thing that you donot care may vital all for other person. So put the love in the things you do. you will reward from life.
高清下了二年多了,一直未看,前天看了罗曼·波兰斯基1988年拍的惊狂记,也是哈里森·福特主演,再看这片,大叔已老,神采未变,同样走时髦的多线程叙事路线,和通天塔、撞车异曲同工,几位演员除却大叔(可能看大叔片子太多,疑似雷同),表演均可圈可点。
奇在导演竟然是拍出夺命枪火、八面埋伏(编剧)的韦恩·克莱默。
待续......
美国号称自己包容、自由、人道,bullshit,他们需要的是对他们有用的人,对他们国家有用的人,对他们没用的人毫不犹豫地赶走。
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要么你就别宣称那些假大空的口号,要么你就像避难所一样来者不拒,遮遮掩掩,说一套做一套。
美国人,或者说西方人,不吃狗肉,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
尼玛狗比牛聪明,狗会讨好人尼玛狗就是人类的朋友,牛特么招你惹你了,因为牛的营养价值高就尼玛吃牛肉。
和特么的移民政策一个操性。
《穿越国境》就像一把利剑,能够穿透人的灵魂。
看后很久心情都无法平静,整片从头到尾都很压抑,如一块巨石压在胸口,种族问题、移民问题、人性的宽大与狭隘,影片多线头的阐述着这些问题,一张绿卡牵动多少人的心。
同样是绿卡问题,影片通过多个视角,多种事件,表现出了人与人在同样问题前的不同态度。
影片让我想起另一部影片《撞车》。
本片又像是《撞车》的一个分支,由移民一条线引出所有的问题。
影片多处情节几乎让我落泪,受害者对待所有不公,都只有忍气吞声的态度,由于一篇作文被驱逐出境,为了绿卡成为审批员的发泄对象,为了孩子死在美国边境的母亲,种种表明只要你身在美国,你还没有拿到绿卡,那么人家的地盘,人家做主。
老演员哈里森.福特在这部直击美国移民问题与种族问题的影片中,为美国人不断的挽回颜面,身处尴尬的角色,却将人性的美好放射到最大化。
我极力推荐大家2009年一定要看《穿越国境》。
文化碰撞?不,这里只有美国式的韩国人,美国式的澳大利亚人,美国式的伊斯兰人,美国式的犹太人……以及美国式的美国人。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情与法律、强权与弱势者、脚踏实地与出卖灵魂……这些隐隐藏于美国社会中的丑陋现象。而“绿卡”则是串起这一切的导线。
题材很好,但不同意应该对美国身份进行标榜。无国界才是理想状态。
哪里都有围城……户籍,国籍,本质都是一样。北上深广,美加澳英。
有些事情真的不值得去做
哈里森福特老了
充满民族刻板印象的三流狗血剧情片。我请问呢,全篇充斥着:a.靠doi获取绿卡最后背刺打工人的blonde小美女一枚呀;b.超级死板谋杀亲妹妹的穆斯林家族一枚呀;c.身处美国然后呼吁911恐怖分子无罪的小姐姐一枚呀;d.韩国小伙持枪抢劫最后被放了呀;e.假装自己会唱祝祷词然后大开金手指拿到绿卡的小哥哥一枚呀;f.为了儿子孤身徒步穿越沙漠的妈妈一枚呀。编剧对于女性、人类、异乡人的了解多么浅薄可见一斑。然而,唯一的两位正面角色:警察、女性移民工作人员都是纯血美国人哈。
卡司强大但故事讲得一般,中途弃。
由几个本不相联系的故事 联系在了一起
绿卡引发的悲剧由来已久,所谓的美国梦并非像传说中的那么平等诱人,也是由血泪铸就的。
以美国是全世界苦难者心中的「天堂」自居,才会产生同类作品中的价值观(同情心)和法制(社会问题)之间的矛盾,还是充满了某种潜在的大美国沾沾自喜感,尽管是以悲悯的面目出现。
绿卡啥的,就是人为的制造歧视,这才是侵犯人权
某些地方吧 我感同身受了 触动了我 因为我也在国外 因为我的身边也发生着这些事 因为我们 都穿越国境了
先前有撞车、快餐帝国、通天塔类似的影片。 而穿越国境主要把视角转向美国的非法移民。每个人物都经历着不同的挑战。在我看来任何人都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指责。有问题的是美国的移民制度、还有我不喜欢里面的裸露镜头完全没必要、、
多元化、理解、融合,重建巴别塔,人类用了几千年,却成效甚微;那些漂泊异乡辛苦辗转漂泊着的游子,内心是怎样的无助、辛酸与希望?
补档:2010年国庆 扬州迎宾馆 HBO
和crash相比,如果先看了后者,前者会失色吧,在故事性方面
绿卡啊绿卡~~~~~~~~~~~不过这片子有够烂的
围绕移民的主题同时以几条线索展开,但是太零散,最终什么都没讲清楚。结构上类似《撞车》,但是水平差太远。
那么多人想当美国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