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有个好地方》故事围绕乡村展开,诗牛牛和毛叶性格迥异,在影片中耐心的粉提老师照顾到孩子们敏感细腻的内心,用鼓励的话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暖心的师生情谊,势必会让观众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滴温暖。
影片还巧妙揭示乡村教育现实问题,令人感慨且深思。
角色塑造极为出彩,诗牛牛的调皮善良、毛叶的内向才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粉提老师用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撑起希望天空。
其次是导演对视听语言运用娴熟。
每一帧都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乡村风光尽显,宁静河边、葱郁树林,似能让人闻到泥土芬芳。
配乐恰到好处,让观众沉浸其中。
这不仅是部电影,更是心灵洗礼。
各年龄段都适合看,孩子能找乐趣与榜样,成年人能从中看过去、思未来。
真心推荐走进影院,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定会收获满满感动与惊喜 。
故事内容真实,粉提老师对詩牛牛和毛叶同学的肯定和校长对两个同学的不信任形成对比。
为粉提老师点赞,值得所有老师学习。
看完感触很深,以后对自己的孩子也要有耐心发现她的闪光点,希望她也能碰到像粉提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现在我们孩子学校也有特殊座位,我觉得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看到这部电影改变教育理念。
让每个孩子都能闪闪发光。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电影,由西安邮电大学的校外导师精心执导,众多校友及师生深度参与制作,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与情感。
道具布景细致入微,从孩子们手中破旧却珍爱的玩具,到家中斑驳的墙壁与简陋的家具,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演员们的表演平淡质朴,却精准地捕捉到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与成长的困惑,无需夸张的表演,便将角色刻画得鲜活立体。
没有震撼的配乐,没有煽情的旁白,却通过非常克制的镜头,记录下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日常叙事下波涛汹涌的回忆。
没有令人震撼的特效,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它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吟咏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源源不断的诗意。
在《河边有个好地方》中,导演巧妙地将生活的真实细节融入影片,无论是孩子嬉戏的欢声笑语,还是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都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性永远是文艺创作者想探索的主题,千人千面、人性永恒。
影片中,孩子们的善良与纯真,村民们的质朴与热情,都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人性的美好。
看完我只感叹一句:童心真美。
这个形容不光是针对孩子,也针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不知道如果真正的小孩子看到这个电影会有什么感想?我看完很感动,我想这源于我一路以来的成长和教育没有遇见那个粉提老师,我遇见的是每一个老师认真负责,但是他们都有一套教育标准。
我不敢置喙这样的教育方式,因为我已经在这套教育方式下鬼使神差或者说几里拐弯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路,尽管这其中我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每个人的路都是独特的,有的需要老师指引,有的需要自己去坚毅得守护。
但我依旧由束羡莫诗牛牛以及乃班上每一个孩子
认真的看过这部儿童电影,觉得各方面都不错。
故事叙述很流畅,事件衔接恰到好处。
最吸引人的是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却多面的,比如校长,对学生们操心得很,自己的孩子反而扔在学校自生自灭,她虽然喜欢传统好孩子,但是也努力把坏孩子引到正路上。
辅导员则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与大量资源,另外她能真正改变学校风气的原因其实是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让大家逐渐认识到不仅仅是学习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靠着画画、捏泥人,只要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教育也终归要适应时代。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由张忠华执导的儿童电影,于2025年1月正式上映,作为“树上有个好地方”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它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这一系列儿童片对于“问题儿童”的特别关注,例如第一部中对调皮捣蛋学生巴王超过的关注,第二部中对中考制度下非主流文化生以外的其他美术生、音乐生、体育生等学生群体的关注,以及第三部中对兔唇少女毛叶和留守儿童诗巴牛牛的关注等,饱含温情又充满童趣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感色彩和特征。
影片一如既往地坚持了“树上”系列的儿童本位视角,将镜头聚焦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并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和批判成人世界里的各种脱离公平正义的丑陋面。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小学内,主人公毛叶、诗巴牛牛和女校长经历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趣事,最终在温柔和蔼的粉提老师的引导下敞开心扉,展现了孩子们纯真美好的友谊、儿童与自然的亲密联系以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与困惑。
影片通过两个“问题孩子”诗巴牛牛与毛叶的故事,关注到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训与挫折,以及他们对友谊、理解与包容的渴望。
与“树上”系列另外两部以男孩为主体的叙述视角相比,《河边有个好地方》是基于女孩毛叶视角展开的叙事,因此有着更为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视觉呈现。
诗巴牛牛这个角色塑造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他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情感变化都显得真挚而细腻,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而女孩毛叶则更像是真善美的化身一般,她有着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极具绘画和写作的天赋。
两个孩子的友谊纯真而又自然,诗巴牛牛保护毛叶不受同学霸凌,毛叶也大方分享自己的早餐给诗巴牛牛,在两人放烟花导致毛叶受伤后,毛叶依然没有责怪诗巴牛牛,而是独自勇敢地在医院接受治疗。
影片的结尾,导演还设置了下一部续集的伏笔,那就是关于班长闫颖的故事,作为被绩优主义裹挟的教师子女,其实她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才更加突出,正如第二部《美术老师的放羊班》中身患抑郁症的校长儿子一样,作为教师的子女,他们往往肩负父母更多的打压和期望,因而容易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在影片中,“河”既是片名,又作为重要的意象贯穿叙述的始终。
男孩的内心成长像树一样,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过程;而女孩的内心成长则更像河流,是一个越来越包容、宽阔的过程,因此“树”与“河”更像是一种诗意的隐喻,象征着儿童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河边的好地方”,还是“树上的好地方”,都是独属于儿童自己的、不被成年人所知晓的秘密基地和情感世界,是一方不被世俗所干扰的、充满童真与美好的心灵净土。
在影片中,儿童们游戏在河边,诗巴牛牛为毛叶许愿而放烟花在河边,粉提老师寻找到失踪的诗巴牛牛也在河边,正是因为有像诗巴牛牛、粉提老师这样善意和真诚的靠近,毛叶才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她的才华也才逐渐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馈,她的绘本得以出版,更多的孩子也因此拥有了可以进入活动室和阅览室的机会,这正是片名“河流”这一意象的独特之处。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哲理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能够触动所有年龄段观众心灵的佳作。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部电影所传递的主题和情感缓慢悠扬而又深邃感人,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温暖,无论是怀念童年的大人,还是对成长充满好奇的孩子,都能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感受很深,最喜欢电影中的粉提老师,在面对众人眼中两个“问题儿童”诗牛牛和毛叶时,她并没有像别人一样觉得他们不听话,而是立马发现了他们的独特之处,并鼓励他们放大自己的独特,最终在粉提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俩都找到了那份属于自己的光。
希望这世上能多一些像粉提老师这样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而不是一味的“应试教育”磨灭掉光。
最后,请记得你是这星球独一无二的你!
电影中的河边场景真的太美了,白天的波光粼粼,荷叶翻涌,晚上的星河绚丽,湖光静谧,它不仅是诗牛牛的好地方,更是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的精神庇护所,远离人际的喧嚣,回应自我的呼唤。
电影里面的色彩也特别考究,在充分还原儿时学校场景的同时加入朦胧的光影色彩以及沉浸的色调对比,在大荧幕看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洗涤心灵的感受。
这部电影大概是在说我们那一代前后(大学教育以及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信息平权之前)一个挺普遍的情况,直到现在,这个背景设置在农村,应该也是成立的。
小学班主任通常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运行着一整套奖惩治理术的独裁统治者,大多数的时候,他们兼具一丝不苟与轻描淡写,唯命是从与颐指神使,光明正确与假公济私,算不得什么大奸大恶之人,但麻木,缺乏审美。
孩子们对社会框架的最初认识通常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比如我的小学班主任动则以文革为例,没事儿就拿乱说话的后果去恐吓我们,也经常采取流放(设置特殊座位),罚站,抄书,示众,扯红领巾,揪耳朵,扇嘴巴子,红黑榜,找代理人,发奖状这些方法(手段),我们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吧……这样一点儿一点儿把我们放进这个标准化的系统,统一管理,倒挺高效,挺省事儿的。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个不错的解决之道,自主开辟的天地,构筑起的自由之所是童年单纯快乐的独立空间,能清洗掉从成人世界投射过来的很多尘埃。
可是这部关于成长伤痛的电影这么迅速这么快乐大团圆结局,总觉得有点儿……强扭……就想问问假如没这个研究生的田野调查该怎么办?
那班主任的真的通过这件事就一下顿悟了吗?
没有遇到上述条件发生的其他孩子将怎么继续挖掘他们的人生呢……短时间内在几个特别戏剧化的反转之后这一切戛然而止……
这部电影整体透露着幽默和温暖的氛围,通过讲述陕西乡村学校里的故事展现儿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主人公诗牛牛看似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实际上是缺少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毛叶也是一个内心细腻敏感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电影关注到了这些边缘化的孩子们,同时与平常最容易受到关注到的三好学生进行了对比。
电影细腻的刻画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电影整体剧情富有节奏感,对陕西本土环境和地域特色表现得很到位,电影很多场景和画面的选择都很用心给人治愈的感觉,许多儿童玩闹的画面将观众拉入自己的童年,让更多人思考乡村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电影整体配色为暖色系,绿色茂盛的植被都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情感。
很喜欢这种关注儿童心理的电影,幽默风趣,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年少的启蒙老师真的很重要。
毛叶让人最感动的地方是绘本卖了赚了钱,没有给自己的兔唇做手术,而是给全班同学换了书桌。
我对这个系列电影的印象就是,朴实温暖,让人感怀过去。这个系列电影一直在跟我们讲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事情。第一集,“坏”学生有好的一面可取的一面,只要积极引导;第二集,有特长的学生,要积极开发引导他这特长的一面得以发展;而这第三集,则是要我们不要以表面现象取人,要认真看待每一个孩子,更要正确对待犯了错的他们,如何积极引导。我想,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任何错,有的只是犯错之后,被怎么样引导,或是怎么被纵容。又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语文填空题,冰融化之后是什么?一位同学填春天,被判了错,看到这,让我觉得因材施教或者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但看到语文老师们的集体反应:谴责这位老师,我大感欣慰。在我们的生命中,希望大家,希望大家的孩子,都能遇到一位粉提老师,照亮自己苦闷辛劳的学习那条路。
第二部远不如第一部了,最出彩的反而是气鼓鼓的班长,可惜没有垫脚砖了。这部片活生生把道具组搞死啰
并没什么意思。主角已不是巴王超过了。女老师还是那个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的女老师。
虽说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看待孩子的角度,但其实还是无可避免的只能拍成“个人问题”掩盖“制度失范”。校长、诗牛牛、班长和班长妈妈,四种视角,四类难以撼动的结构性思想问题。看完最兴奋的不是诗牛牛也不是影片本身,而是张导说的后续还有“三好学生”班长的故事,被规训的不敢犯错的班长,才是大多数人的缩影。期待!
平平淡淡,没有新意
张忠华几乎完全重复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地球上的星星》的影子,没有新意和诚意,比前两部《树上有个好地方》略差
永远没有第一部的灵气和真情实感了,基本沦为了科幻片。人物和情节,基本都是重油重盐重糖调出来的,前90%是社会的缩影,后10%是过审的求生欲
小演员们演得都太好了
结局不太完美,其他都挺好
自我感动给谁看?
剧情太过理想化了,时间背景也让人捉摸不定。最初可爱的粉提老师经过这几年,变得不可爱而幼稚了。专注乡村儿童题材又靠谱的导演不多,张忠华您要加油,扩展一下思路,不要非得坚持“有个好地方”!
这个系列的质量一如既往的稳,难得的儿童片是真的以儿童为视角,而不是强加成人习惯让孩子去模仿大人。整个系列都能看到很多展现小学生心理的情节,那些小动作,小无奈,小攀比,小骄傲,小炫耀,小悲伤都是孩童时期才会有的。导演很会抓住孩子的特征,把童年的天真和烦恼都拍得很打动人,90后看得泪目。粉提老师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那就是会发光的女神老师,虽然不真实,但谁没有幻想过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又温柔有才的老师呢。
没有树上第一部好看,不喜欢故意去升华,最后河边那圈荧光棒也不太能理解。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浅浅带过,最后突然认错转变也是很突兀。
这是一个平淡清新又娓娓道来的儿童故事,所有的演员都很真实质朴,故事也很接地气。一所农村小学,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静不下心来,可能会看不进去。支持国产乡村电影。
说真的,这个系列的电影不要再更了,就让第一部树上有个好地方成为记忆中的白月光吧。无论是2还是3,都是味同嚼蜡重复过往,人物刻画两级对立,人设又千篇一律,导演再开新篇吧,教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别再重复陕北农村九十年代小学故事了。
真不容易,还有导演愿意拍乡村儿童向剧情片
就说片名怎么和“树上有个好地方”那么像,原来是同一个制作团队拍摄的啊,不仅主题都是看似顽劣的学生其实也有闪光之处,需要教育者耐心地因材施教,几位主要成人演员也还是那几位,连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都是原来那个学校,堪称“好地方”宇宙了。只不过拍到第三部,虽然主角换了,但确实没啥新意了,很多戏剧冲突也设置的过于刻意啦,但还是希望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遇到欣赏他改变他的老师。演毛叶的小演员好可爱,以及虽然里面的陕西方言不错,但每个人演出来都是一副咬牙切齿不能好好说话的沟通方式真的很让人出戏。
没多大问题,也没多大意思。感觉像是小学生在写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