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导演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直没有看全过,去年上映,我也是仅仅看了一个片花,心里就有了一个结,对此耿耿于怀。
一个周末的午后,拿出刚买的正版影碟,自己倒了杯茶,静静的感受着这个故事。
开篇就直接一个悬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的中国遭遇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雪上加霜的是,苏联老大哥的不断逼债以及前些年大跃进的失误,这些都让这个新生的国家陷入了一个空前危机,即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
党中央当机立断让各个中央领导前往灾区,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中央作出正确决定。
整个故事发展的很是中规中矩,片中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也很自然,似乎将人拉到了那个全国上下一心抗灾的时候。
老戏骨孙维民的周总理心系万民、和蔼可亲;何伟的郭凤林主任,追求的是那么纯粹简单。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看完之后我独自陷在沙发中,心中震撼莫名,意识竟然还陷在那个时代里。
似乎有什么在召唤着自己,追求良久,赫然发现,原来给自己带来认同的不是那敬爱的周总理,也不是那看透人生的连弟奶,反而是那欺上瞒下的郭凤林郭主任。
不错,就是这个宁愿自己公社吃着榆树叶,也要给总理好菜好肉招待的郭凤林。
不要认为我是发疯了,对这种公然‘酒肉行贿’的行为大加赞赏,想做一个挖社会主义墙角的反动分子。
让我将郭凤林这个角色进行剖析分解。
郭凤林这个角色一开篇就出场了,忙里忙外的指挥公社干部做好各种准备,以迎接周总理一行的到来。
为了达到自己‘欺上’的目的,这位郭主任不仅将公社里不安分乱放嘴炮的年轻人给关了起来,还让公社干部给所有的社员下了封口令,勒令所有人不得在总理面前诉苦。
但他所有的准备随着总理的到来,慢慢的都瓦解了,对于郭主任的表现,总理也没有过多的进行批评,只是单纯的讲道理,郭主任渐渐也理解了自己行为的错误。
在社员一起努力之下,克服各种困难走出了危机。
对于整体剧情故事我的感触是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总理待人接物之道,一是那个时代淳朴的社会状态。
总理和任何人好像都能找到共同语言,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居高临下,而是让与他谈话之人如沐春风,不会自惭形秽。
公社干部如此、连弟奶奶如此,甚至是小连弟都不惧怕这位和蔼可亲的爷爷。
这才是伟人,伟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没有那些所谓高层的威势,也没有那种自己没有特权,就不能显示出自己身份地位的狭隘心理。
有的单纯就是为了理想、为了人民的奉献精神。
野叟是八零后,很难想象解放初期那样的一个社会关系,人民淳朴,欲望简单,基本上所有人都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而努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单纯,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利益争斗。
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我们这个社会缺失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无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同样讽刺了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总理都能如此亲民,你们凭什么高高在上。
我想这也是导演陈立想告诉我们的。
————现实中,人民需要这样的总理
周恩来真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完美的一个人 很多东西大家也了解了体恤老百姓 一生节俭大家也了解了 重病坚持工作大家也了解了 再就是从革命到黄埔军校到文革再他去世为止 他在他的位置保护过多少的人 救过多少人的命 周总理甚至连后代都没有 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把一生奉献给国家 如今什么红二代红三代 叶家李家邓家 大家听说过周家吗? 去尼玛的你骂谁都可以 指桑骂槐扯到周恩来 我一万个不答应 他不允许有任何人玷污
他们给周总理准备的饭菜是红烧肉和鸡蛋,而食堂吃的确是野菜糊糊,周总理没有踏进那个门槛。
那个提着一筐树叶的小女孩连弟,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说真话的小孩一样说出了实情。
那个年代,人民对领导者的拥护,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愿意给国家和领导添乱,愿意一起去面对困难。
周总理待人接物都极为亲切,他的谈话让人如沐春风,并不是居高临下。
伯延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体谅也令人动容。
这部电影让人感受到了那个饥饿年代人民的真情,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
从片中周总理身上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1、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在开会的时候顾全大家的脸面,说话用词很考究。
吃面的事。
照顾到老太太的情绪,让老太太儿子看着他们吃。
端花,主任以为总理要走,安排表演,集体端花,主任父亲说这是一个一个演的,总理说就这样,相当于一下看了八次端花。
主任为他准备的饭菜,合理安排,后夫人把饭钱都补给了他们。
2、洞察力敏锐。
来的路上已经观察到树上的树叶都没了。
3、极度自律。
每天的日志绝不拖到次日。
4.知识体系之丰富。
刘伯承会晤高树勋、学堂里牌匾的出处、谈到落子的时候一下就说出了最出名的端花。
一下看出是道光间的邮票。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想到了课本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说出这番话是何等的胸怀,更不易的为此志向是付诸一生,鞠躬尽瘁。
哦 对了 里边主任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
中国百姓对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周恩来一直都有着深刻的爱戴之情,这种情厚重而独特,充满了经典性又具有传承性,当年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直至当下。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自始至终荡漾着民众对总理的这种温暖而感人的感情,但又非过分、刻意的煽情,而是表现得蓄而不发、敛而不扬。
如老奶奶请周恩来夫妇吃拽面时,不是亲自送去并看着总理吃,而是派孩子送去;片中甚至没有出现周恩来吃拽面的镜头,而是用台词一带而过;而周恩来给老奶奶赔付棺材的戏也处理得很简洁。
这些最容易煽情的戏,都被导演刻意收敛,以追求一种含蓄、积累的效果。
一如陈力导演的另一部优秀影片《爱在廊桥》,隐忍而含蓄,却能在最后爆发出浓烈的情感能量,《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遵循这样的情感表达模式,最后伯延百姓送总理的一场戏,将前面累积的情感爆发出来,大家赶来村口送周恩来,流着泪簇拥在总理身边,画外音响起了对“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大爱追述,激荡人心,把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
今天出差乘坐高铁,于是昨晚搜索了几部电影准备路上观看,从小就知道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后来本科期间在图书馆阅读了《周恩来传》,总体对周总理的感受主要有为人随和,思维敏捷,多才多艺。
因此当看到《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的时候,抱着了解周总理的目的下载下来了。
从电影内容中,主要有两点触动,并且教育了我。
第一,总理确实是在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心。
主要在于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亲自下田种地瓜;在和群众谈话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不少群众拿出自己的粮食给总理食用,总理总能既接受群众的心意,又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第二点是总理为了工作能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正如电影名字说的‘四个昼夜’。
为什么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因为总理为老百姓办了好事,而且总理的办好事不是把事情办的差不多就行,而是尽全力办到最好,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一个人做事情可以到废寝忘食的程度,那就说明是在全心全意的做这件事情了,毕竟没有什么是比睡觉和吃饭更重要的事了吧。
对于一些人物的情感,不能说与生俱来,但却是耳濡目染埋下的。
吃晚饭的时候看的这电影,只要一有周恩来那张和蔼的脸出现,就憋不住想哭,听他柔情似水的声音又要哭,哭的时候喉咙是封闭的,含在嘴里的东西咽不下去,只得等着那一阵哭过去,喉咙打开了,才能咽下去,真是伤身呐。
盘腿而坐,从头哭到尾,眼泪就那样一颗颗不间断地砸在小腿上,汇聚成一大片。
故事背景是1961年,党中央领导人分批各自带队下乡实地调查民情,周恩来总理一行人去了老革命根据地(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伯延镇。
历史的沧桑、总理对百姓殷切的关怀,虽然我无法判断到底有多写实,但始终相信周总理就是这样的周总理。
历史政治人物中,能几乎获得一致好评的恐怕五个手指数不过来吧,看到周恩来甚至听到他的名字就倍感亲切,明明与他是那样遥远,更是不曾生活在他领导下的国家,可为何对他老人家就是信仰一般的尊重,真不知是教科书的力量,还是传诵的力量。
如果他能活到现在看到人民的生活水平该多好,他都没享受过真正的新中国新生活。
他总说自己不称职,老百姓的生活出现问题就是他的责任,现在就算是花钱雇的管家也不会对雇主这么负责吧,更别说那些花着纳税人钱的官员们了,谁还真的把百姓当回事,谁还有这服务精神,都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土皇帝了,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周总理长得看起来有点像大一号的六小龄童。
)难过。
饰演连弟奶的国家一级演员、我们都很熟悉的老太太专业户柏青在这部戏隔年逝世。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60年代,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失误,苏联逼债,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
为了应对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周总理在夫人的陪同下亲自前往了伯延公社进行实地的调查。
周总理在当地事无巨细的调研了四个昼夜的时间,通过和村民的交心他也成功了解到了村民们的苦楚和希望,带着真实的调研结果回到了北京。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周总理人格魅力的同时,也真正认识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背后是一位真真切切为人民服务的好总理。
影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调研四个昼夜的故事,当时的新中国正面临旱灾和饥荒,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前苏联的连续逼债以及大跃进的失误,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
毛主席委派各级领导奔赴各地考察,周总理在其夫人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武安县的革命老区伯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查,以便调整解决方案。
影片中公社的领导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不给毛主席添堵,自作主张隐瞒人民饥荒的情况,并把一些好发表意见的人关了起来,营造出一种很和谐氛围,但是村前村后树上的叶子寥剩无几,以及深入的了解到人民的餐食之后,周总理就更加坚信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在调查的过程中,周总理与人民同吃同住,亲身体会人民的生活
甚至跟妇女们一起下地插红薯秧,跟人民打成一团,丝毫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
在得知连弟奶奶用棺材换来白面专门为自己做拽面时,他知道老人家的心意无法拒绝,否则老人家之后的日子过得不踏实,他让自己的秘书悄悄地将老人家的棺材买回来,待走后再将棺材还回去,在伯延革命老区的四天内,周总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考虑,在得到真正的实情后,周总理连夜整理老百姓的意见,写工作总结,向毛主席汇报情况,讨论解决方案,熟悉周总理的人都知道,周总理总是将总结报告在当地完成,绝不拖到第二天离开
想想看,这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周总理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为人民着想,倾听人民的声音,从少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一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为这个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贡献了宝贵的一生。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更加确定,我粉的男神,就是这么优秀!
电影,可能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大半程纸巾不断。
从片中周总理身上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1、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在开会的时候顾全大家的脸面,说话用词很考究。
吃面的事。
照顾到老太太的情绪,让老太太儿子看着他们吃。
端花,主任以为总理要走,安排表演,集体端花,主任父亲说这是一个一个演的,总理说就这样,相当于一下看了八次端花。
主任为他准备的饭菜,合理安排,后夫人把饭钱都补给了他们。
2、洞察力敏锐。
来的路上已经观察到树上的树叶都没了。
3、极度自律。
每天的日志绝不拖到次日。
4.知识体系之丰富。
刘伯承会晤高树勋、学堂里牌匾的出处、谈到落子的时候一下就说出了最出名的端花。
一下看出是道光间的邮票。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想到了课本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说出这番话是何等的胸怀,更不易的为此志向是付诸一生,鞠躬尽瘁。
陈创又在唱戏了哈哈哈。开头的小女孩是专职拆台的吗,好好笑。我太喜欢看这些村民们斗嘴了。周总理的一生真是太难了,和老婆在一起真是太甜了,文化人的情话就是要这么说!
不解释
大饥荒时代的伍豪
编剧导演演员都用力过猛。样板戏的感觉。
周总理是个好总理,不仅仅因为会做事,更因为会做人。说真的演员看起来不像饥荒的。但难得能拍出这种感觉。
个人主义色彩很浓烈啊
走走群众路线。
觉得很不错,眼泪哗哗的,很感动。是我少见多怪么。。。主旋律拍的不讨厌,很温暖,觉得还挺真实的,虽然跟《平凡的世界》写的都不一样
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 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 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 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 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 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真实再现 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 难忘四昼夜 一颗公仆心 的确是人民好总理
对于政治这种敏感话题我不想过多的说啥子,只是就电影反应出的问题,确实是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的东西。反正一句话,就是现在大家都不会再说实话了,因为没得周恩来同志这种有那么大人格魅力的人愿意听我们说真话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一,说实在的剧情好俗套啊。。。。。。
看到了一个所不了解的历史,很震撼。
用什么来拯救我的泪点!!片烂但是总理事迹着实感人,现在满脑子都是那句深情的:主席。我是恩来。
多么主旋律的电影啊,冲这也要给高分。@111t大礼堂
这个片子好在很明确的表达了,取消公共食堂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不是民生问题,不是政策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所以总理自己不能说,只能等群众说。这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是如履薄冰。包括主席派下来的秘书。想一想吧,从反右到文革,有多少人倒在了土地问题和公社问题上。
影片开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年困难时期”,众所周知而不敢明说,其实很难拍的。片中讲的也都是人祸而不是天灾,因为政治上的限制很多不能拍,所以自然不可能成为一部好电影。此外,电影还是走了老路,把周塑造成了神像,这点不好。
党课 不多说了
我从不怀疑片子中那些人对周总理的情感,我深信在那个年代那些人就是那么单纯那么执着。但是我很想知道,那些深爱周总理毛主席的人们,现如今在做着什么,是不是还那么深爱着他们?是不是还那么深爱着共产党?是不是还那么坚定不移?
人民的总理
全是给党员送的票,粉饰隐瞒真相的人,不过为了敬爱的周总理,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