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缩小的房间,变大的世界,2015像《阳光小美女》一样的惊喜黑马之作。
结尾和房间再见有强力泪点:“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小男孩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站在受害者的视角上,讲心理自救,母亲努力让儿子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故事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环境改变到内心改变,一切都以小男孩的情绪展开,很有难度,所幸小男孩的演技是奥斯卡级别的,剧本是模式化的类型片写法,前一个小时非常完美,拍的工工整整。
被小主角打动好多次,那个在成人眼里充满黑暗龌蹉的“房间”,却是他童年梦幻的乐园,可以和光影追逐,可以和家具嬉戏,孩子无穷的想象让密闭空间变得无穷大,前半部拍得既美丽又残酷;融入外界后线索较芜杂,没有处理好,“你又救了我一次”和告别仪式真催泪。
用孩子视觉掩盖一个冰冷世界,第二次走出“房间”说byebye才真正的走出了房间。
“我是个坏妈妈”“但你是妈妈”。
世界险恶,但还是很美好的。
故事不煽,依然感动。
终于明白为什么纵然逆天如卡罗尔里面的女王大人,今年影后的赔率还是不如 Brie Larson了,演得真好。
虽然后半段节奏有瑕疵,但故事说得挺完整 #向过去告别才能拥抱新生活的开始,否则就永远是个阴影。
克制而细腻,在基于母亲的事件论述和儿童视角中获得了平衡。
前半部分和后面的节奏把握都很好,小演员的表演令人震惊,一个孩子的真实而纯洁的灵魂,大美。
获救或创伤治疗的故事本身俗套,杰出之处是对那个孩子经验的世界的展示,我们都曾独有那个先验的经验主义的特异时空,却最终被这个符号的单一世界取代,有人温柔告别有人没有告别有人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问题不在于world解放了room,而是我们应该将room扩展至world,如果这真的是德勒兹的世纪。
在房间里你是我的全世界,走出房间也不会害怕,因为我们依然在一起…这句话是孩子说的,但同样适用于母亲,甚至可以说其实是孩子拯救了母亲!
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似容易接受些,但实则更让人觉得残忍,男孩的独白好多地方直戳泪点,无耻弗兰克来演外祖父很出戏,最后这条线也不了了之了。
以前看过一部类似的电影,也是把小女孩囚禁在一间房间里,看完其实只有对小女孩的怜悯,没有很多的感情戏。
而这部剧,以一个孩子的纯真口吻来讲诉虚幻与真实,自由与约束,童年与成人的总总不同,算是得到很大的升华。
小男孩对世界的胆怯,但他能够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而且他却能勇敢地完成母亲托付的任务并解救母亲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为何不能像这个单纯的孩子那样,让自己的心境归零呢?
所有的恩怨仇恨都一笔勾销,忘记以前的伤害和相处的环境,快速融入到新的世界之中。
珍惜身边的人,积极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这样的世界岂不是能够好很多?
这部电影很多个镜头都让我全身起鸡皮疙瘩,整个神经都是紧绷而特别的感慨。
首先是小男孩逃出来之后,睁开眼睛看到外面蔚蓝的天空,对于我们很常见的景象,而与他来说就是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他可能终于明白,原来天空是真的,不是在电视里魔法变出来的。
还有就是小男孩突然对他外婆说“我爱你,外婆”,从出生到他现在五岁,只是和妈妈单独相处的小空间,他母亲到底是给予了他多厚重的爱,才让他能在出来的时候没人教的情况下对外婆说那句话。
还有就是最后的时候,小男孩说“没关系,以后不要做这样的事情就行”,是啊,在孩子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可原谅的,只要父母陪着,不要抛弃是最好的。
孩子有时候比大人还坚强,所以大人不能轻易地向生活妥协。
(文/杨时旸)事实已经证明,今年真的是奥斯卡的小年,入选的片子大多数都没有惊喜,当然,那些片子谈不上是烂片,但问题在于都透露着一股看见开头就能猜到全部走向的平庸气味。
这种正确得毫无瑕疵的状态有些让人厌倦。
在几部热门电影之中,这部《房间》似乎还稍稍有些不同,相比于《间谍之桥》中充满着陈词滥调的国家和历史宏大背景的叙事,这部电影更贴近“个人”。
大多数人在开头就能看穿这个设定:一对被囚禁的母子如何挣脱桎梏重回世界的故事。
不同的地方在于,被囚禁的那个男孩从未见到过外面的世界。
他短暂的五六年的生命中一直在这个几平米的小屋子里度过,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房顶的一扇小天窗,以及一台信号不太好的电视机。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对于这个男孩儿来说,这个房间就是全部世界,他在电视中所看到的,他都认为是只属于电视的、虚构的东西,只有他在房间中能触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实。
所以,相比于母亲的绝望,孩子觉得一切都好,一直安之若素。
妈妈是几年前上学途中被绑架的,日后一直囚禁于此,无法逃脱,被迫与绑架者生下了孩子,直到孩子稍稍懂事,她才觉得似乎可以借助孩子逃离这里。
她训练自己的儿子,让他装病,装死,以便让绑架自己的男人把男孩儿的“尸体”带出去,寻找求救的可能。
这并不是一部惊悚、悬疑类型片,所以,即便有着紧张的氛围,电影的着墨也并不在渲染这些,而是探讨了一个人在内心中关于自由和禁锢的定义。
男孩儿从不知道树叶是真实的,也不知道街道、汽车与人群的概念,更缺乏与人类互动的经验,所以,当他背诵着母亲教授的办法,从那辆皮卡上跳下,在街道上奔逃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一种震惊之中。
一个适应了囚禁的人,对于自由是有恐惧的。
这一点并非虚构,在现实中已经被证明,某个小国的人由于特殊原因逃往他国,原本认为应该从此享受正常生活,却发现那个群体的自杀率居高不下。
这一点,真的让人感到悲凉。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段在讲述如何逃出有形的囚禁,那么后半段则是讲述如何逃出无形的、心灵的囚禁,从而进入真正的自由。
后者,更加艰难。
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身体被从牢笼中解救出来,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地变得顺遂,似乎一些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但其实,只有当事人知道,更深邃的囚禁是对于内心的封闭,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惧与隔膜。
就像电影中所展现的,无论媒体、家人、邻居,都把这一对母子当做一种“观看对象”或者“呵护对象”,他们成为了深藏故事的人,其实,什么时候他们能被“无视”,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地审视自己的经历,承认它,并只把它当做一段过往,而不是一个障碍。
那个男孩儿成为了最重要的转折点,他比成年人都要无畏,即便最初也经历了不适应,但很快就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更巧妙的是,在不经意间,孩子拯救了母亲。
他一直念叨着想回到那个被囚禁的房间看看,对于孩子来说,那是曾经的家,有着温馨的记忆,即便这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他而言,就是如此,而他母亲的态度从最初的阻止、厌恶到最终答应。
孩子回到了那个破乱不堪的地方,对着椅子、水槽、衣柜,说着再见,就像影片开始,孩子每天早晨对着房间中的一切问着你好,当孩子用稚嫩的方式挥别过去,在一旁的母亲也同样真正走出了内心的牢笼。
对于妈妈来讲,这个男孩儿的身份本身成为了一层隐喻,他是绑架者与自己的儿子,他身上混杂着一半爱意与一半仇恨,而他终将伴随自己的一生,她必须学会接纳这一切,曾经的苦难是无法回避的,就像眼前的孩子,但我们需要具备那种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
他人只能从外部对我们进行有形的囚禁,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得如何卸下内心的镣铐。
实施囚禁的人就是为了毁灭他人,但我们即便触摸过牢笼,也仍然不要丧失定义自由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和胜利。
《房间》是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瑞布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6年1月15日在爱尔兰上映。
该片改编自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的故事。
《房间》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逃脱的故事。
小正太的母亲是被一个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骗,后强奸才生下他的。
从他出生起,他就和母亲乔伊生活在一个小房间里。
那个房间只有一个天窗,门也只有老尼克能打开,他们靠老尼克给的物资生存着。
在母亲在努力之下,小正太在这个狭小的房间安全而开心地成长着。
直到小正太五岁生日后,他和母亲开始策划逃跑计划。
小正太只有装病,装死,在地毯里滚动,记住停车、大叫、跳车、求助的步骤,才能逃出魔掌,获得自由。
对于母亲来讲,这是逃脱长达七年的痛苦囚禁,而对于Jack来讲,这是对新世界的冒险。
母子两个相依为命,母亲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一位伟大的母亲,而小正太也成长为真正的good boy。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我们总要与社会联系的,没有谁可以一个人独立坚强成长。
”小男孩演的实在太好了!
九岁的雅各布·特伦布莱,气场强!
很棒!
这是一篇关于类似真实事件的部分资料整理。
《ROOM》的成功之处有很重要的一点,五年以来,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里都保守住了孩子的童心,不曾把自己担负着的沉重生活向孩子透露出来。
所以jack还有发展健全人格的能力,从0开始认识世界。
很难想象放在现实里会怎样。。。
从昨晚看完影片就有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真实事件中的受害人状况,虽然说此故事是从小说改编,但是小说作者本身也是因为听闻真实事件而受启发。
于是我手贱使用了搜索引擎。。。
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相信连google都知道我现在是被性犯罪案件的阴影重重包围着||||||不能只瞎我一人【事件一】2013年上映的同样题材的电影:3096天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390185/ (有预告片可感受一下)正是由真实故事改编!
-1998年3月2日早晨,年仅10岁的娜塔莎·坎普希在上学途中被36岁的沃夫冈·普里克洛普尔绑架,她被绑架者关在一个车库的地下室长达8年半的时间。
2006年8月23日,她趁机逃出。
之后绑架者沃夫冈畏罪自杀]。
--娜塔莎·坎普希 Natascha Maria Kampusch 的维基百科页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9C%E5%A1%94%E8%8E%8E%C2%B7%E5%9D%8E%E6%99%AE%E5%B8%8C【事件二】2008年震惊全球的:同样来自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A7%E5%9C%B0%E5%88%A9%E7%A6%81%E5%AE%A4%E4%BA%82%E5%80%AB%E6%A1%88--奥地利禁室乱伦案,是于2008年的奥地利揭发的一位妇人被其父亲迷奸、绑票、非法禁锢、再强奸达24年的刑事罪案。
被禁锢多年来,伊丽莎白诞下了7名子女,当中的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个夭折,被丢进后园处用火炉烧掉。
有3名子女自出生以来一直与她一同被困在地牢内,不见天日。
至于另外3名子女,则由其父亲透过“正式途径”收养。
伊丽莎白的母亲多年来都不知道女儿的遭遇,还以为她是自愿地离家出走,因为她曾经收过女儿的一封信,让父母不要找寻她。
事件中的罪犯约瑟夫·弗里茨生于1935年。
于东窗事发前,大部分邻居都觉得约瑟夫性格不错,是位“好爸爸”及“好好先生”。
---【犯罪者心理研究】在豆瓣小站里看到这一篇相关的行为说明,虽然文章是讨论“连环杀手”,但是也有写到:---那些性动机连环杀手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动机类型的犯罪人一部分是由于正常的性取向扭曲并升级导致需要以杀人为性宣泄,还有一部分则是由于本身存在先天或后天性的非正常性取向、性错位、恋尸癖、食人癖或是性功能障碍,他们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就极其自私地去寻求“非正常”的途径了。
---原文在这 http://site.douban.com/120495/widget/notes/3727438/note/159393338/看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很诡异的,都是,奥地利人!!!!!
的杰作,虽然是有一些巧合性,但是的确多少会生某种成偏见的印象深刻。。。
所以,最后感兴趣的(有可能吗。。。
)可以尝试搜看关键词“湖北”“河南”发生过的案例。
写完了总可以转换一下心情吧
自由对于人性到底有多重要电影《房间》(Room 2015)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背后的政治隐喻细思起来挺有意思。
“房间”其实是在自由的世界中圈起的一个不自由空间,但这个空间却被本片编导用来观测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而观测的对象就是本故事中的5岁小男孩杰克。
杰克的母亲乔伊•纽萨姆7年前被骗子骗到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只有一个天窗,门只有骗子能打开,房间事实上成了乔伊的囚牢。
乔伊在被囚禁期间生下了儿子杰克;杰克长到5岁都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
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使杰克成为观测对象的最佳人选,因为相对于外面世界的人,他犹如一张纯净的白板,由此观测到的人性应是最自然、最可信的。
那么,5岁的杰克面对自由世界是如何反应的呢?
没见过自由会害怕自由。
在这个房间内,乔伊本是自由世界的来客,一朝被囚,当然无时无刻不想着争脱牢笼,受儿子读《艾丽丝梦游仙境》故事的启发,她打算不再等待,她思筹着自救计划,但她需要人帮助。
然而,儿子杰克此前一直生活在她为他编织的童话世界中,甚至不知道一墙之隔的房间外另有天地,于是,她改变以往教育儿子的策略,告诉他墙外的世界很精彩,以此引导儿子对外面自由世界的向往。
然而,结果如何呢?
当她告诉自由世界的真相时,儿子的回答是“不可能”,甚至说她是个“骗子”;当她说儿子5岁了应当帮她来改变现在的生存状况时,儿子说“我想回到4岁”;当她告知儿子自己悲惨的被拐骗经历时,儿子怒吼这故事太无聊;当她说这是个臭房间时,儿子根本就不认同。
无奈,她只能跟儿子搞起“冷战”。
这个结果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什么吧!
当了解自由的人告诉从不知自由为何物的人自由的真相时,与其说是告知“真相”,不如说是引起了“恐慌”,因为人性对未知世界都有本能的恐惧;如果告知“真相”的行为逼得太紧了,这就很容易被认为是“骗子”行为,因为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持有本能的怀疑;在“得不到”和“已拥有”之间,人们会更珍视后者。
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害怕自由了。
自由在比较中方显它的重要。
杰克和母亲逃出“房间”进入自由世界后,在跟其他人交流过程中还多次提到“房间”,甚至还要求回去看看,而母亲乔伊对那个地方早已讳莫如深。
乔伊的反应我们非常能理解,因为“房间”是她一生的噩梦;但杰克的反应是否还说明这个突然获得自由的人仍怀念那个曾让他不自由的世界呢?
显然不能这样理解。
因为在这之前,他从未感受过不自由,而且他被母亲保护得很好,那里没有他痛苦的回忆,反而,那里是他对快乐、对母爱感受最集中的地方,杰克想回“房间”再看看,跟我们想回故乡看看的情感是一样的,他的这种反应正说明他的心智发展是正常的。
但在回到“房间”后,显然杰克开始体会到自由的重要了。
他感觉到“房间”缩小了,不想再将房间的门关上了。
从杰克对房间态度的转变,说明他感受到了“自由”的好处,即使对“房间”内的每一物件都充满感情,但他也不会放弃外部自由世界的好。
虽然是个小孩子的故事,但它反映了人性特征是普遍性的,而且它为我们思考自由的某些问题提供了实验性的一手资料。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在当今世界,为什么某些国家的统治者那么害怕人民了解自由,那么害怕自由世界的东西在国内传播了,因为关起门来他可称老大,一旦开了门他就屁都不是。
至此,大家可能也相信本片的政治隐喻了吧,它分明就是在告诫某些有志传播自由理念的人该如何正确传播自由了。
自由并不是一种最迫切的人性需要。
显然,本片并不止于让人们了解自由的重要性,它还想告诉我们,自由从不是人性中最迫切的需要。
这点从影片所展示的“自由vs.母爱”这段情节中可以看出。
乔伊接受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她,在杰克出生后,她有没有想过要将杰克送走,这样杰克就“自由”了。
可以想见,在极为崇尚自由的美国人眼里,自由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一切,没有了自由,小杰克就不可能“拥有童年”。
虽然,乔伊回答“但是他有我啊”,她的意思是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比自由更重要,但对于主持人接下来的追问,“但那样是对他最有益的吗?
”却让乔伊感到痛苦,甚至可以肯定这个刺激是她试图自杀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度,代表大多数想法的主持人的问话其实是一种谴责:虽然谁也不否认母爱的重要,但一个不为孩子自由着想的母亲是自私的。
显然,大众认为“自由比母爱更重要!
”,而她想自杀也证明了她多少也认可这一点。
乔伊与公众之争,孰是孰非,其实我们局外人也不好下判断,但若考虑到当事人杰克返回自由世界后的行为,我们似乎能站到乔伊这一边。
比如杰克很快适应了这个自由世界,他甚至说自己5岁以后对什么都知道了,说明他“可塑性未受影响”;外婆给他绞头发洗头,他知道感恩,说明他的情感发展非常正常;小朋友找他玩,他很快能玩得起来,说明他交往没有障碍。
重要的是,当母亲自杀未遂后跟他道歉说“我不是个好妈妈”时,他回答:“但你是妈啊!
”,这似乎可以说明,对于孩子来讲,母爱远比自由更重要;而且,自由的观念是外塑的,除开这点,人性一定更倾向于“爱”的。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工作人员:奇遇电影字幕组翻译:@一起去找圣鲸鱼 @onanieren @May @阿拉莫没有猫 时间轴:@恩基 @面瘫本 @Edandelion 校对:@wrenvan
认真看电影以来几乎没有写过长影评,因为之前每次观影有限的领悟基本上都被前人的观点涵盖了。
只有这次,发现大部分影评和我的理解差异比较大,所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出来做个记录,如果有人看到也欢迎讨论。
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被囚禁、强暴并生下孩子,最后和孩子一起逃亡、重见天日的故事。
被囚禁多年的女孩和一生下来就被囚禁并活在妈妈“房间就是整个世界”善意谎言中的孩子,他们在囚禁生活影响下适应现实世界的过程是影片着力表现的重点。
观影前我对剧情的预想就是大概会要表现孩子会无法适应房间外面的世界。
这也是所有人都会担心的问题,包括孩子的妈妈。
所以她被解救后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竭尽全力去保护孩子,保证他不受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外公心理上的不接受),同时创造条件建立起他和新世界的联系(让他不要沉迷于动画而是去玩一般小孩都爱的乐高)。
这份母爱是伟大的。
当初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爱,妈妈构建起了孩子在被禁闭的日子里的小小世界。
但最后这种爱还是面临了残酷的拷问:采访妈妈的记者问:为什么你当初不想办法把孩子送出去让他过正常人的生活。
很多人都说这个记者真是个畜生怎么问这种问题。
没错这个问题对刚逃离噩梦的受害人来说确实太残忍,但换个角度来说理直气壮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经得起拷问呢?
妈妈的回答不是客观上没办法而是“他有我在”。
而记者再一次用更直接地表述追问这个问题后,妈妈无言以对,眼神里并不是气愤,而是恐慌。
对记者的这个问题,首先她勇敢地回答了“他有我在”,说明背后支撑这个答案的是母爱,无可质疑。
但母爱的背后呢?
母爱是不是本来就是作为她在那个世界里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这点上来说究竟谁才是母爱的受益者?
如果那个男人抱走孩子,孩子的境遇到底会如何,往坏了想也许会被杀死免除后患,所以当妈的确实不能冒这个险,也可以理解。
但影片似乎从男人送孩子生日礼物和最后同意把孩子送到有树的地方这些情节来暗示了另一种可能,就是记者所说的当初求男人把孩子扔在医院,让他过上稍微正常的生活,并非完全不可能。
只是这样孩子不会知道有这个妈,妈妈也只能在这个精神都没有依托的环境里悲惨地独自活着。
如果真的有这个理想化的选项,她会怎么选呢?
也许她并没有想过,也许是爱抹去了她心里的这个选项。
再看看前述的妈妈对孩子回到正常世界后不适应的担心是否有必要,没错孩子一开始确实只能躲在妈妈怀里。
但妈妈自杀被送去抢救不在的这段时间,脱离了妈妈怀抱的孩子从羞涩不愿跟人说话到和外婆一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甚至和窗外的邻居小朋友很轻松地就玩到了一起,可见他处理这一切的能力并不像妈妈认为的那么差。
这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亲近的能力本来就是一种本能。
再看上面提到的两个妈妈保护孩子的场景,仔细想想,外公已经跟外婆离婚,不住在一起,他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并不大,而其他人对孩子都非常友善,孩子自己也并不在乎(被跟外公吵翻的妈妈拖走的时候还在专注于没吃完的东西);象征意义上,电视确实代表了那个旧的世界,但实际上看电视和玩积木对世界联系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吧。
因为刚出来的时候孩子追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去,所以妈妈一直很害怕他会想着那个房间才是家,不能融入真实的世界,观众也不免跟着担心。
但实际上孩子很快就放下了,最后一次孩子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妈妈(和观众?
)心里又是一惊,但这一次孩子早理解了妈妈的担心:我只是想去看看。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回到现实世界后母爱就变得多余了呢?
当然不能这么说,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正是妈妈害怕的。
因为爱也是她赖以面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保护伞,是她足以说服自己继续支撑的意义。
她对自己的母亲大吼“我不在你们也过得好好的”,也一样反映出她在房间里、在外面的世界都渴望一个对别人来说存在的意义,并以此支持自己活下去。
而付出爱,正是证明自己存在意义的方式。
不敢放手的妈妈才是把自己关在那个房间里没有走出来的人。
而走出来的孩子已经开始想着尽自己所能,比如通过剪下自己的头发送给在医院的妈妈,让妈妈再一次在自己的帮助下解脱出来。
在影片构建的这个极端环境里,以上现实才被暴露出来,但平常生活中,这样依靠着对别人的爱支持自己的案例也并不少见。
付出爱本身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而被爱的一方有时候却痛苦地被绑架着。
这是不是说明爱其实是一种自私的感情呢?
我常常觉得也许世上并不存在真正无私的爱。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本人的自私视角才导出了这样的结论。
但不管怎样,是社会赋予了爱太复杂的意义,又以各种方式强行给人示范应该如何去爱,才让爱变成今天这个难以捉摸的样子。
那么爱本来的面目是怎样的?
当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的时候,影片也给出了答案。
外婆给孩子剪头发的时候,孩子忽然说了句外婆,我爱你。
这大概就是影片为我们提供的理想的无杂质的爱的范本——一种自发的人与人亲近的感情。
之前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大概是外婆的老公要帮孩子做什么(记不清了),妈妈问孩子“你该说什么”,孩子说谢谢,妈妈还强调说大声点别人听不见。
所以说谢谢的这种感恩之心,也许和我们常见到的爱一样,更多地来自后天习得,也要别人接收到才有意义。
但孩子对外婆的那句我爱你,一定不是妈妈教着说出来的。
说这么多是要批判影片里的母爱吗?
当然不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自保尚且不易,努力维护着孩子不受伤害,实在是非常伟大的。
只是剧情把孩子安排地像个天使,体贴又对一切泰然处之,相比之下妈妈的放不下就更显突兀。
我想这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受到社会影响的孩子像一张白纸,更容易接近原始不加修饰的爱。
而在正常社会中成长,十几岁的年纪又活在噩梦中的妈妈,背负得太多,在爱的意义里也就迷失了。
我也一样,越是想把天然的爱与社会附加意义的爱区分开来,就越发现它们缠绕在一起无法解开。
正如妈妈第一次告诉孩子关于世界的真相——电视里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假的:谈话节目是真的,动画片是假的,但历史剧呢?
某种意义上的真。
真假之间,一直没有明确的界限。
既然爱已经被社会赋予重重复杂的意义,随着我们在社会中的长大也不会再变回那个天然的样子,也就没有追寻所谓“真”的意义。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爱能为人间带来更积极的作用。
怎么做到呢?
我觉得首先爱应该是一个自发的行为,不是社会强加给某个关系中双方的义务。
如果爱变成一种强制义务,比如强调父母应该爱孩子,孩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虽然道理上基本没错),就已经成了道德约束,而不再是爱。
除去父母、子女这些身份,每个个体首先是个人,是人就会有自私之心。
而理想的爱应该是做出了实际有利他人的行为,自己仍然在心灵上受益的一个对以上一切自私的解决答案,而不应该是让双方都受累的负担。
更不要执着于被爱的对方是否回报,因为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自己在心灵上已经得到了回报。
这才是爱的伟大之处。
结尾,回到小屋的孩子忽然若有所思地对妈妈说:如果门打开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房间 。
我想这里的门大概就是对每个人给自己的心灵安上的一层屏障的隐喻,打开了,爱才会健康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听到这句的妈妈却还没明白,仍在固执地问:怎么了你要我把门关上吗。
孩子淡淡地说:不用。
脸上写着对这个房间再无半点留恋。
由于故事的特殊性和出于对故事完整性讲述的考虑,《房间》这部电影在叙事和摄影上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前半段惊险悬疑,后半段温情治愈。
这种风格上的转变确实也造成了一定观影感受上的落差,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独立制作电影中的一部惊喜之作,而且在即将到来的第88届奥斯卡颁奖季上也极有可能在最佳女主角奖项上有所斩获。
《房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被囚禁和重新回归生活的故事。
“房间”在电影中指的是一个拥有天窗的小棚屋,它意指“牢笼”,也象征着“另一个世界”。
牢笼困住的只不过是肉体,而灵魂则在自己创造的另一个世界中得以生存。
导演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残酷又温暖的故事。
它不仅有着一般密室电影该有的悬疑气氛和斗智桥段,还有着令人动人的母子深情以及对认识世界、告别过往和回归家庭等诸方面的思考。
本片中不得不提的还有两位主角的表演。
饰演小男孩杰克的是一位来自加拿大年仅十岁的小演员雅各布·特瑞布雷,在《蓝精灵2》中也曾有过他的表演。
在本片中,长发造型让他看起来很像一个小女孩,异常可爱,当然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也十分纯粹,对表情和心理戏的把控自然流畅,毫无表演痕迹,其中滚出毛毯眼望天空那场戏就足够惊艳。
此外饰演母亲一角的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女演员布丽·拉尔森,她89年出生,不仅是一名演员还是一个歌手。
最早认识她是在她和马克沃尔伯格合作的作品《赌徒》中(这部电影我个人也是异常喜欢)。
在《房间》这部电影里,相比较小男孩给人的惊艳感,她的表演要更加老道,特别是对过去的痛苦、现在的挣扎以及她对儿子的爱上的诠释都相当到位。
影片最后,在家人、朋友和医生帮助下重回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小男孩跟母亲提出要再回去看看那个当初禁锢他们的小棚屋时,无疑让影片走向终极的思考。
当小男孩扫视着已然有些陌生的房间,对着盆栽、椅子、桌子、衣橱、水槽、天窗和房间一一说再见的时候,意味着他对他的过去作了一次最彻底的告别。
而始终陪伴着他不曾离弃的母亲也在与房间默然道别之时达成了她对过去所遭受困难的最终的释然与和解。
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望着母子二人远走的背影,那前方等待他们的,肯定是崭新的生活!
<图片1>
我们惊奇地发现——今年女配更像主角,女主更像配角。
《卡罗尔》中目光难以移开的特芮丝,《丹麦女孩》中变性人的妻子格尔达都更给人女主即视感。
《房间》中的女主角母亲乔伊反而更像男主角杰克的陪衬。
我听着电影预告片的配乐《For My Help》和《All The Things Lost》,很应景。
女主角名叫乔伊,让我想到了表姐主演的《奋斗的乔伊》,同名的两个主角。
詹妮弗·劳伦斯也许是太年轻或者是戏中的装扮,她不像一个受生活所压还有两个孩子的母亲。
很多人吐槽布瑞·拉尔森的长相老成,她在电影的状态反而与这个角色十分契合。
一个被关在房间里7年的母亲,她会满脸红光、面色红润吗?
她必然是有些憔悴的,但是因为儿子的陪伴她的生活才有一丝生气。
拉尔森因为这个表演在金球奖中夺得剧情影后,更有可能在奥斯卡摘冠,她的这身礼服拿出了她的影后气场。
我在想星光不足的她马上会变得星光熠熠了不可忽视的男孩:雅各布·特伦布莱2006年出生于加拿大的他在戏中扮演一个比他本身年龄更小的男孩5岁的杰克。
他曾经在电影《蓝精灵2》中饰演温斯洛夫妇的儿子,在《房间》中他大放异彩,甚至完全值得一个奥斯卡提名。
孩童的表演让我始终觉得奇妙,他们真的知道在演戏吗,他们的一切是本能反应还是有意为之?
电影里他蓄着长发,让人难以辨别他的性别,从小生活在棚屋里他的世界只有这个房间、母亲、台灯、水槽、衣柜、蛋蛋蛇……——这是母亲的地狱,却是男孩的天堂他甚至有些模糊一些事物的真假,电视,太空……电影采用了孩童的眼光,反而让人看见了成人难以发现的光芒<图片3><图片4>她在房间里诞下一子,儿子给了她希望,她表面上顺从老尼克(Old Nick其实有妖魔的意思),也许关久了也许就会习惯被囚禁的生活,任何人都会如此。
但是她的内心却始终在谋划出逃,电影明确说明了她曾用马桶盖但未成功,结尾处有她挖地道的痕迹。
她一直不让老尼克碰或者看孩子,不仅是害怕他伤害孩子,也为孩子装死不被发觉埋下伏笔。
为什么在孩子5岁的时候选择让他离开?
母亲意识到孩子太小没有自主意识,而太大他将无法适应真正的世界,5岁——正好懂得一些东西,能走能跑,还可以重新树立世界观,于是乔伊认为这是时候了。
她告诉了孩子真相,这个不是真正的世界,有真正的人存在,狗、草坪、树叶……而这个房间只是隐藏在世界的一小部分,而这个房间是她痛苦的根源。
孩子疑惑、生气,他不相信,他想重回4岁,他想就在房间里好好生活。
也符合他从小未离开的心理。
乔伊着急、痛苦,因为她不论怎么解释,儿子都无法理解。
——“房间不臭,除非你放屁!
”停车、跳车、跑、找人、递纸条。
观众的心也跟着抓紧,不知道这次逃跑能否成功。
电影渲染出紧张悬疑的气氛,男孩的认知不断被反转,前半段堪称精彩。
而此时电影并没有开始多久,我们都在怀疑是否能逃走孩子逃出生天的时候,我也惊呆了,镜头的绝妙,男孩漂亮的眼睛下惊讶的表情,他看到了天空,树木,房屋,汽车,一切都狠狠颠覆了他的认识。
风拂过了他的头发,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宛若新生。
我认为这无疑是电影中最美的镜头<图片5>电影前半部分精彩扣人心弦,其实我们真的感慨,逃出密闭的房间容易,逃出不存在的房间难【台湾译名《不存在的房间》,香港译名《抖室》】在机智的女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密室救出了母亲,杰克不知道如何打开车门,而母亲惊恐地跑出,抱住儿子早已泪流纵横,让人感觉真情流露,到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两个人物已经塑造得如此完整饱满。
可是故事从他们逃出房间才真正开始。
未知的新世界,不仅是儿子从未见过,更是被囚禁多年的母亲所难以适应的而【逃出后综合征】便随之而来,在儿子还可塑的情况下救出让儿子去认知这个新的事物,但乔伊的心结却难解。
原本17岁无忧的她,她的生活却因自己的善良帮助而被打破。
她感觉没有她其他人也在正常生活没有变化,而自己的一生却被毁掉。
她甚至责怪母亲不应该教她与人为善,让她落入伪善的陷阱。
乔伊与乔伊母亲的争吵这一段也非常精彩——“你以为你是唯一一个人生被毁灭的人吗?
”一句话让观众恍然大悟,女儿的失联对母亲来说更是最大的打击,母亲一定无数次地寻找女儿,直到失望、思念、绝望、痛苦,也许是找到现任伴侣她的生活才归于平静。
我母亲曾说:“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如同要了自己的命。
”我们看到电影中7年后乔伊回到现实世界却发现父母离异了,虽然片中没有明确提及原因,我在想与女儿的失踪不无关系。
那个主持人的提问(简直让我想打她),也是一种对终极牺牲的理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主持人错了,她站在道德制高点:乔伊牺牲自己如若把孩子送出去也许能保住孩子有正常的童年。
这让乔伊怀疑自己,是否自己这几年把孩子留在身边苦心保护他反而是个错误的选择?
不管乔伊在厕所做了什么,是嗑药也好还是自尽也罢。
她终归是逃避了放弃了自责了。
而后其实我们发现杰克剪掉自己的头发,把这份“力量”送给母亲。
“这一次我替我们决定。
”我们看到了这个男孩懂事的心智,以及对母亲深沉的爱意。
他和小狗玩耍,和家人做蛋糕,对外婆说我爱你,和小伙伴踢球。
我们看到了他没有因为那5年在密室的生活而变得无法自理,一切都在好起来。
而更是儿子的善意解救了母亲,又一次!
乔伊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可在杰克心中她就是妈妈。
《房间》是一个绝对的好故事,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没有浪费它。
值得我们反复去看。
布丽·拉尔森和雅各布·特伦布莱 更是神来之笔。
很多人认为拉尔森提名女主是意料之中。
我觉得奥斯卡的四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也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有人诟病后半部分沦为心灵鸡汤,但是我觉得人们都需要这碗鸡汤来拯救——“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是我们每个人使彼此变得更坚强。
”也不枉有人评价今年是小年,男孩的表演绝妙,准影后的表演虽不能算得上神演技、神乎其神,不过拉尔森的表现也是上乘,那个天窗下的表情和眼神就值得奥斯卡提名了。
把这个治愈系母亲演得淋漓尽致,痛苦最终变成释然世界是一个更大的房间,最终母子还是回到了棚屋,虽然有痛苦却还有温馨。
东西收走之后惊讶发现房间变小了,也是因为他们面对了更大的世界。
“对房间说再见。
”也是真正地走出了房间母亲和孩子的相互扶持与帮助,我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我的母亲。
片名简单,却充满诱惑,“房间”的联想太多,暧昧的,恐怖的,悬疑的,心理的,文艺的,就是没想到是这样一个案件,这样一项罪孽。
与那些犯罪与受害人重生并重的影片一样,《房间》用上半部讲述逃脱,下半部讲述重生,重生之艰难盖过逃脱。
这是许多同类影片共同的路子,到《房间》能够脱颖而出自有它的独特之处。
对中国人来说,这个案件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我们从未直面这样的囚禁,将一个人囚禁在密室里(虽然有天窗)长达六七年,施暴,生下孩子,孩子继续生活在密室中。
熟悉的事,这样的案件与长久以来在落后农村发生的拐卖妇女事件多么的相似,同样的欺骗,囚禁,隔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生生世世,世世代代无法摆脱。
我们也经常在网上看到类似的新闻,不论真假,戏谑得多了,便少有人当真。
如今影片《房间》将这样的案件认真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开始报以同样认真的态度,被它感动,被它的寒冷所伤,而影片里的记者依然蜂拥在受害者的家门外,我不禁要怪导演和编剧真不懂审时度势,应该像韩国的《素媛》一样,家家户户感同身受,同仇敌忾,共同对抗不公的强权。
只不过,人家的强权是公正的(至少影片里是),只是人民不够体贴罢了。
像韩国片这种同仇敌忾,姑且可以看作有朝鲜的影子在里面,因为,太刻意了。
其实最凉不过,不管你经受了多大的遭遇,周围的一切都没有变,没有人会为你的离去惶恐伤心多久,甚至连你的父母也依然可以继续他们的生活,依然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多年之后,你回来了,发现所有人都按照各自的轨迹好好地生活着,所不同的只有你,你的脑海中的世界,只停留在不幸发生的那一刻,已被现实远远落下,巨大的隔阂产生,一切都回不去了。
于是,自卑、陌生、惶恐、怨恨都开始滋生。
而公权力,在这些面前,又算什么呢?
再公正的审判,都只能结束法律意义上过往的罪恶,对留驻于心的罪恶束手无策,对如何开创未来更是于事无补。
这部电影是真实的,它如此悍然而又自然地指出了这一点,韩影的假模假意在它面前更加突显,这个时候我们还会发现,它带来的寒意丝丝渗入,比韩影的喊叫更加骇人。
<图片2>而这部影片,它的感人之处却不亚于同仇敌忾下的韩影,这种感动则来自一种新颖的角度。
常人的认知下,这对母子会对曾经囚禁他们的“房间”恨之入骨,他们周围的所有人都应该这样。
这种认知和韩国人一脉相承,来自于相同的文化。
而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情况,如果母亲表现得不明显,那在孩子身上则是再明显不过了。
想来也是情理之中,母亲的苦难在孩子则不然。
孩子生于囚笼,长于囚笼,如同笼中出生的鸟儿,打开了笼门也不知飞走,翅膀被生生折断而不知,反而无限怀恋笼子。
看着被解救的孩子从最初想回到“房间”到最后与“房间”中的事物一一告别,我心里的寒意丝丝泛起,人和动物,果真一脉相承。
而从依恋到告别的过程,却浸润着暖暖的爱意。
身边的人在等待,在悄然地呵护着他们,这份善良和绵绵的爱,在幽微的细节,在尊重与接纳。
我们没有看到韩影中撕心裂肺的哭天抢地,欧美电影中亲子关系的最动人之处,便是这份完完全全的平等。
谁也没有觉得他们弱小,他们只不过是受了伤。
而受害的女儿,现在的母亲,在父亲不接纳她与罪犯所生的孩子时,她的反应是一个自尊受到羞辱之人的自卫反击,如果在韩影,或是中国电影中,我们恐怕只能看到一个下巴眼角逐渐低下去的女性,她觉得自卑,觉得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不被接受乃理所当然。
我喜欢这样的平等。
正因为这份平等,这个世界在受害的母亲和孩子眼中依然是美好的,孩子即使一开始留恋那个熟悉的囚笼,也在渐渐抬头望天,与邻家小伙伴玩耍,与母亲一起品尝没吃过的快餐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胸,树立起正常的世界观,接纳并且喜欢上了这一份人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开阔。
母亲也同样如此。
是这份平等为他们的重生提供了无压力与干扰的环境。
而对孩子内心真实而细腻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更深邃更幽微的人之情感,此中动人的赤子之心让我们感到珍贵,但同时,其中隐藏的寒意也更加骇人。
<图片1>再见吧,天窗,从此我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愿世间从此少一份罪孽,多一份赤子之纯。
确实好电影,低成本,无炫技,本以为会很无聊,没想到俩小时里基本没有走神的时候
原著好,比什么都好
最可怕的人不是老尼克,而是傻叉男警察。
前面部分震惊刺激,囚禁有故事原型很恐怖,后部分比较无聊,走出心理阴影才是最难的
小房间 大秘密
今年Jacob要是入围了就又没小李子什么事儿了。
在地狱中构筑童话天堂,又在真实的人间逃离心灵地狱。
用孩子视觉掩盖一个冰冷世界,第二次走出“房间”说byebye才真正的走出了房间。“我是个坏妈妈”“但你是妈妈”。世界险恶,但还是很美好的。故事不煽,依然感动。
一直没有找到很触动自己的点,看的时候一直在想bug。主要是,我觉得被囚禁五年的小孩,语言功能应该不会发育那么好。特别是跳车以后,有这么大一个刺激,对于女警官的提问还能对答如流,能分清楚house跟shed的区别,这太不可思议了……
前期愉悦配乐与沉重故事的反差,我称为之“发条橙时刻”
好棒的片子,被男孩的演技折服
故事听上去有些吸引力 呈现得不好 首先房间的生活似乎还挺舒适的 之后回归社会的部分又比较散乱清淡 整体缺少冲击力。
我那段时间刚跟bq认识 关注了好多2017奥斯卡 这片被高估了 在我看来很老套 小男孩演技好
关了五十天的来看一下关了五年的
目前看到的年度最佳!在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间,电影让我看到了人活在现代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虽然空间的转换让电影表面上画风突变,实际上不同空间里人对周围的反应没有变,时而压抑得令人发抖,时而被温情融化。爱让人安全,为了得到安全我们开始占有,占有又毁灭了爱。
电影开场一个半小时:卧槽原来这孩子是男的!!!
演技太精彩,不过更难得是导演把重心放在了离开房间后的经历上。
你先逃,我稍后与你汇合,我们会在另一个地方重逢。哪怕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个房间而已。
非常令我困惑的电影,这么多年都没有杀死变态、逃出房间,小孩子很多情绪、反应也很不正常,对于妈妈的痛苦经历没有丝毫的同理心,整个逃脱过程也非常牵强。真实事件改编,改编后事件深刻性大大下降。强奸犯父亲变成陌生人也非常耐人寻味。改编得非常不合格。
0311# 根本就沒有那麼好──至少「房間」的初始象徵不見了。當年我討厭小說,現在我還是不喜歡電影。小說把很棒的故事寫壞了,電影則是將故事以比較「好說」的方式呈現。例如只剩下母親與孩子。就題材而言,應該要更敏感更失控更尖銳才對。/「如果門開著,這裡就不是房間了。」/小孩的演技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