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我们强大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骚动年代(台),We Are Young. We Are Strong.
导演:布尔汗·奎巴尼
主演:约纳斯·奈伊,Trang Le Hong,大卫·史崔梭德,乔尔·巴斯曼,莎斯琪亚·罗森道尔,Paul Gäbler,David Schütter,雅各布·比伯,葛赫·斯旺耶·科尔霍夫,乔梅杨,Aaron Le,Lari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越南语年份:2015
简介:东西两德合并后,东部瞬间没落。失去工作的青年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标。随着外籍移民的不断涌入,矛盾日益扩大,仇恨在蔓延。九十年代初期,多个城市爆发了新纳粹主导的排外骚乱活动。本片的背景正是那个时候的罗斯托克。 这部近期的德语高分影片获今年的德国电影奖多项提名,并获得最佳男配角奖。详细 >
6.5/7这个题材联系当下的时代热题应该更有吸引力你永远无法阻止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每一个平民的心中如平原野草般烈火燃烧 也无法为那些看似无辜的人争取到所谓阳光下的平等与权利
街头运动总是让人激情澎湃。Joel Basman在男主家弹钢琴简直是油画,他的街头少年太有感觉。19年德国的民调,最排斥难民的恰恰是原来民主德国除去柏林外的地区,难民也最不愿意去东部五州;30年了,无形的两德边界依然存在,当年放火的青年依然还在。摄影和配乐棒棒棒。
镜头牛逼
3+
纳粹的子女成了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子女成了民主主义者,民主主义者的子女成了新纳粹。正如男主背后那条衔尾的龙,德国混乱的二十世纪也陷入了无尽的循环,七十年代出生的东部年轻人经历了东德的倒台,出身于颓势渐显的共 产主义,又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成长,自我定位比起左或右更像是一片混沌,充斥着没有理想,没有未来的迷茫,而这种迷茫除了导致自毁,也转移到了外来者身上,化为了毁灭一切的愤怒,点燃了避难营下那场火光四射的“狂欢”。很喜欢通过采访转换到彩色的片段,关于民粹主义,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结局也预示着冲突仍在继续。
背景设定佳
太爷爷是法西斯,爷爷是共产主义者,爸爸是民主主义者,自己是新纳粹,代际之间身份差异如此之大,但也只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微尘,可是聚到一起却也力大到足以在史书中记上一笔。时代与个体,究竟是谁影响了谁? “没人让我不开心,也没人能够救我,愤怒逐渐侵占着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留不住时光。记忆日渐模糊,记不清容貌,记不清历史。” 另外,最后一个镜头是全片最明亮的,也让我心中一凉。 PS影片讲述的是92年反移民暴乱,拍摄应该在在2014年,即15年德国卷入难民危机前夕,但在2023年来看此片,更觉得人类不过是在重复历史的覆辙罢了。
40多分钟一段黑白长镜头精彩绝伦。民族主义过猛便是极右,联想到。。。
来看看在移民这个问题上,示威游行是如何变成恐怖行动的。。。
导演很有技巧地(拍的很好)展现了1992年8月德国北部城市的一场暴乱的一天。政策失衡是本质原因,属于没那么大屁股,非要穿那么大的裤衩。管理层更是推诿不作为,党派之争利益算计。年轻人一副纳粹做派,对外宣称是爱国者,唱着国际歌。其实他们什么也不是,只是扯大旗作虎皮,只是迷茫又绝望的年轻人。他们很年轻,但一点不强大,他们很软弱。最终政治暴乱病毒又不可避免的传染给更年轻的一代,那些捡啤酒瓶的孩子们。仇恨的种子又一点一点的在滋长。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教训。纵火者唱着国际歌肆意破坏,自封为反法西斯国家的东德的子民们行着纳粹礼要赶走外国人。是的,你们年轻你们强大,但是你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60年代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团结在一起是认为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但三十年后的年轻人做着同样的事却是让人作呕的行径,最后三十分钟到结尾的那个镜头一直让我非常不适,无端的仇恨和无解的愚蠢以及解决不了的困境,真的能像里面有些人说的那样会过去的吗?我觉得不会的。
那个诡异的旋转镜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黑白变彩色有点无趣……
被折磨。。
清新新鲜
肩並肩唱起國際歌,然後轉身作個新納粹青年,世界就是這個模樣,2015.11.08@金馬-新光
德国人的反思一流(那个三代从共产主义者到民主主义者到新纳粹的家族设定😶🌫️🥶)。角度选得真好,容易上头的青年啊!让人不得不多想了很多……
勉强两分。改编92年德国罗斯托克的反外籍移民骚乱,电影用了三组人物呈现一天内的事件:当地官员,闹事青年,越南移民。男主角是这类影片的典型配置:他爹是当地政府的,他在躁动的朋友们中间主要是个旁观者。剧本非常寡淡,可以说根本没什么事件,不拿本片和《血腥星期天》《巴里布》之类比较,它更像是《怒火青春》的路数:黑白片,散漫的拍摄相关人员的状态,然后试图在片尾突然弄个暴力场面,但这种处理方式有俩缺陷,一是前面堆积的废戏既无法塑造角色,也没对事件有什么深度揭发,就是节奏非常慢的拍年青人的一点感情纠葛,老爸在家里放空不知怎么办好之类的,电影试图呈现的是“事已至此”氛围下人物的状态,但零零碎碎游离于主线外的细节没有任何意义;第二是后面的暴力事件没有尺度,变成彩色的暴乱场面只会用烟雾造点气氛,实际什么事也没发生
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片名,聚焦罗斯托克排外事件,新纳粹与国际歌的混淆聒噪,导演站在中立角度客观铺陈三条线也是三大立场,好处是立眼小格局,镜头做眼穿梭游离于犄角之间,就像一个普通人在旁观者清,坏处是损失掉了人物与节奏,反思有,警钟也有,结局那个镜头让人不安。
9.充分表现出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各个方面各种诉求的复杂性,不浮于表层,又不失去焦点,那种特别强烈的躁动,压抑,无奈,恐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摄影有特点,前面的黑白有质感,后面的彩色很火烈,镜头沉稳丰富,配乐突出,很好渲染人物内心和环境,看的时候很是揪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面对面冲突了。
以青春之名去潤飾革命,不見得是一個有綽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