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完了这部电影,周六晚上六点五十的场,几乎满场。
故事真的是个好故事,演员也演得非常不错,而且从tonya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说实在的,很博观众的同情,也很博我的同情。
首先我说以下对tonya这个人的看法,我很同情她,从她能拿到全国冠军这一点看,她无疑是有天赋的,而且她可以说非常努力,不是一般人一样的努力。
但是很不幸,她的原生态家庭太不给力了,妈妈一共结过六次婚,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成长还一直伴随着暴力,我相信这些事情不可能没有在她心里留下阴影,这些事情也注定了她悲剧的人生。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我很同情她。
不过我在google上搜了这段原来的故事,我觉得电影有刻意美化tonya这个人物的嫌疑。
事实上,她就是参与策划这件事情了,实际情况她参与的可能远比观众看到的多,从这点来看,我觉得她确实应该为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你不能说因为我穷,因为我家庭教育不好,我就去害人,还好nancy是没有被怎么样,那如果真是被打残了呢?
打的不能参赛了呢?
我查了下nancy本身也是工薪家庭出身。
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被尊重,那难道因为nancy家庭完整,因为她更出色所以她该被打?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我又不是同情她,因为并不是每个出身卑微像她那样出身的人都会有她那样的行为。
而且都是成年人,做了什么就应该要付出代价。
不过上面这段与电影本身的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我看了一些以前的故事发表的自己的看法而已。
个人偏爱传记性质影片,毕竟我们大多人平庸,而电影这种艺术载体总是得选择鲜明的个体来才能表现出高于生活,优于平凡。
鉴于传记总是坚称自己源于真实事件,包括本片可爱的片头再次强调了一下无论当事人说的多么蹊跷矛盾,我们可是绝对真实地记录。
于是好奇心比猫多点点的我就偷偷跑去Wiki和YouTube做了点背景调查,结果发现94冬奥那届花滑的姐们都挺神的。
Tonya只不过戏剧冲突效果确实更强烈了点。
1. Tonya Harding (Price) 本来刚看完片子,特别是看完女主泪眼婆娑地求法官宁可让她坐牢也不要断了她滑冰的路子那段(这段我坚信导演有强行给Tonya加同情戏的成分),我也特别伤感,觉得世人、社会都对这么艰难生活还能有如此成就女子这样的不公。
结果我读完了一圈课外花边后,真心觉得如我一样对大女主抱着同情、关怀、爱怜的观众们还是把林姑娘情怀都趁早收起来。
女主这辈子比平庸的你我都痛快、肆意、潇洒多一百万倍了。
爱过、恨过、笑过、骂过、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毫不亏欠生活、生活也毫不亏欠她。
现年47岁,在冰上跳跃起来仍然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其他训练的小姑娘们比下去,闲暇时跟第三人老公玩玩打猎,手法据说跟罗宾汉有得拼,正业是像男人一样地焊接、喷漆。
去年美国刚好刮起强烈的女性力量觉醒之风,Tonya这片子重新一出来就被塑造成另外一股熊熊的女性力量之火。
看电影的时候还有时觉得Margot Robbie有点过于戏剧化Tonya对世间的愤世嫉俗狰狞面目,后来再翻真实镜头下记录的各种Tonya当时比赛的片段,觉得我这等无知小民真是委屈了Margot,真人Tonya情绪外放下所带来的各种脸部表情相对Margot的表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一次完成triple axel jump那个无法自己的胜利手势,哪里应该是在规定的花滑表演里面能做的,Tonya就是克制不住;等待分数的时候的焦急,对着镜头直接喊“come on, come on”,其他选手们心里再着急,也被教着要不动声色地镇静自若;鞋带出现问题时,那跟裁判解释时委屈的小脸,真是恨不得全世界都欠了她,裁判要当时不破例一次给她第二次再滑就是童话里最残忍的女巫;比完赛接受采访时,每逢问她你下次还能做那次跳得那么高那么有力的三周半时,每次回答都毫不谦虚,一脸老娘就是全世界,姐们就是欠抽的“我可以,我就知道我可以”。
看最近访谈说,Margot后来还把Tonya带去金球奖颁奖礼,可人姐们这么大阵势完全不认生,不怯场,不怂,跟Margot甩甩手说我自个儿找Meryl 和莎朗私通照相去,可乐乎了,惊得这两年刚上位的Margot咧...... youtube视频里比赛解说员每次提到其他选手都是incredible, beautiful, wonderful这么美轮美奂的形容词,一到Tonya时就是“so unpredictable”,“so powerful",“她这次要滑4分钟,她能坚持集中注意力吗?
”她上次完成了超高难度的3周半,后来在其他简单动作上反而翻了更头“,“还有三分钟”,语气既惜才又十分不确定,担心她的表演中途出岔子,出漏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最近几年对冰雪女王金妍儿的解说,毫无生气的解说配着稳定流畅的表演,我每次看都觉得金妍儿的英文名应该是frozon里的Elsa才对。
就像Frozen里面刻画的,Elsa才能代表国家,是女王,你怎么好意思推一个翠花出去说这是我美国代表,无论她是否能跳两米八,无论她是否能跳别人跳不出的三周半,也无论你是否都能从镜头里感受她跳出去的力度和犀利。
花滑表演还要讲究一个clean,然后拿高分,连Tonya自己为了拿高分后来都不随随便便在比赛里放着胆子跳,认同要clean performance。
Tonya94前的好几场比赛都是五颜六色,blingbling的迪斯科的表演服,舞步和妆容也是三线小镇迪厅风格,何况因为走力量型路线,身材也是走肌肉范儿,再看看对手Kristi Yamaguchi, Nancy Kerrigan 都是配着交响乐和圆舞曲,穿着飘逸纱裙或是颜色庄重的类礼服裙,表情也是旁边安静读书的纤细修长温室般的女同学。
我们责怪花滑这种阶级运动,我们鄙视裁判们带有色眼镜,我们批判看似公平制度下的潜规则。
但说真的,龙生九子,就是各有不同,气质跟包装给人的视觉效果就是不一样。
你自己也不清楚的很,高定大模搭起来的衣服跟国内网红穿给你看得淘宝标价肯定不一样吧;你街边买的两位数的白T跟你去国外潮牌店买的三位数,甚至四位数一件的T shirt摸起来感觉也有点差,自己也晓得自豪地告诉人家质感不一样吧。
所以对外观表相质感的傲慢和偏见就不要再纠结了,我们都无法避免,就不要再苛求,还好大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都在慢慢进步。
说远了,真是要赞赞Margot和导演对当时景象的还原程度,连Tonya比赛间隙喃喃自语和录像带里解说员的临场解说的100%的原词句还原。
最后恭请大家拜读《纽约时报》上月才出的一篇对Tonya的采访“Tonya Harding Would Like Her Apology Now”,作者对Tonya的感觉戳中我心,大概翻译是“对面这个女人当年曾做过错事而且对此毫不悔改,但你仍然会心有戚戚焉地对她涌出心疼和同情。
”2. Oksana Baiul (奥克萨娜·巴尤尔) 乌克兰的姑娘,拿94冠军时才不到17岁,完全的一脸baby face的金色barbie。
决赛那场技术动作上并没有很完美,但仍然靠着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力压方方面面都clean得不得了的Nancy Kerrigan。
虽然结果有人还会不忿,但你再看看姑娘后来稍微长大后的各种比赛表演。
从美的角度看,裁判的眼镜是雪亮的,Nancy是出众的,但是Oksana是无可挑剔的,各种舞台舞蹈表演风格(印度、爵士、芭蕾、流行)都可以在冰上完美呈现并且仍保持技巧上的高难度。
YouTube上有好多个她比赛和后来巡回表演的录像带,不要光看冬奥穿粉红衣裳那场,本人以不专业但很广泛的花滑业务观众来评说,当今女子单人滑冰上艺术表现力上要跟她比的真的拎不太出来。
其实Oksana也生长的不容易,她跟Tonya还有点类似。
也是单亲家庭,一出生父亲就消失不见了,妈妈和外祖父母抚养长大,当时苏联刚解体,乌克兰也是穷。
Oksana也是好不容易完全由妈妈帮着找老师,花光了所有钱供她学舞蹈和滑冰。
后来幸好人生路上碰到了好的导师,导师的爸爸还是乌克兰冰协头几把手,于是就开启了花滑开挂人生。
当然出名要趁早的代价就是垮掉的也快,后来再加上乌克兰也实在穷,就也没再代表国家参加什么重大型比赛,只能去美国不断地做冰上表演,还酗酒,迷失在青春期的慌乱和不安中(哎,人家真是年少开挂,可以16岁的时候迷失一会儿自我...,那再不济从来也是岁月上没什么太大损失的,顶多就是体重从比赛型偏瘦变成了正常人,三十多岁滑时还是专业型水准,而我三十几慌乱了几个月就觉得世界已然抛弃了我)。
论可惜,我还更同情Oksana,黄金年纪至少还可以在冰坛再战5-7年的时候,却因为自己国家太穷了,得不到基本的冰上训练场所,不得不早早退出专业竞技舞台。
光看wiki的介绍反而觉得她对人生的无力感和生活对她的欺负比Tanya的要更强烈。
Tanya毕竟后来在其他地方也还是那么毫无保留地活了,而她后来基本就是在解决个人问题、伤病再表演的路上巡回,好在现在Oksana在美国定居得也美美的。
冰上, She is totally the Diva!!!3. Surya Bonaly (见下图)
我禁不住实在想把她的图放上来,想着如果她出生在美国,好莱坞保不定早给她立传树碑了。
如果觉得Tonya在冰上运动上受了亏待,那我相信Surya所受到的异样眼光一定要多100倍。
虽然她自己后来释怀说当年没拿金牌不是裁判有种族偏见的问题,但仍然表示自己作为黑人在冰上付出的努力要比人家要多百倍才能获得相同的成功。
如果你觉得Tonya对着觉得她在冰上粗俗没有美感所以长期压分的势利裁判公开表达不满是带种,那Surya这样直接以不被允许的超高难度在正面战场上对抗裁判并且拿银牌时不登颁奖台的举动才真是bad ass;如果别人认为Tonya的表演把花样滑冰从艺术降格为了运动,那Surya这样就把直接把滑冰运动变成了力量竞技了,怪不得滑得那么好,裁判却还是说她根本不会滑。
人家是女王,Surya就是冰上传说。
法国姑娘,出生在尼斯,被收养后11岁才从体操转而学滑冰。
三次世锦赛银牌,五次欧洲杯金牌,但奥运会赛场没有给过她一块奖牌,纵使她迄今为止仍然是唯一一个在冰上能做后空翻单脚着地的选手(包括男选手喔)。
94年的时候已经在赛后表演秀时展示过,98年奥运会更是直接用在赛场上。
要知道,冰场上双脚着地是不得分的,再加上赛制明令禁止后空翻(因为对运动员来说太危险),人家就直接后空翻单脚着地对抗裁判,但是仍然没有换来分数上的突破。
上面忘提了她世锦赛最优秀的那场,做了无数个利落的跳跃,仍然输给第一的日本选手,结果姑娘当着全场日本观众的面拒不上台领奖,后来好不容易被劝上台领奖了也不挂在脖子上,立马就被主场观众嘘,姑娘最后只好讪讪地解释“我不太走运”。
歧视黑姑娘这哪里是潜规则,当时绝对是是明面上的。
姑娘家底不差,因为黑皮肤不好搭衣服和肉色紧身裤,比赛服都是特别设计的高定,然后就索性不穿紧身裤,衣服露得多颜色也大胆得很。
穿在黑人姑娘身上再在白晶晶的冰上,我绝对相信裁判里面有受不了的。
奥巴马在20年前的情势下不可能当总统的,但我绝对相信冰坛将来肯定会有黑皮肤和带头巾的姑娘拿奥运冠军。
还有Surya现在还在冰上后空翻呢......4. Chen Lu (陈露) 其实陈露是跟上面Diva们同时代的另外的一大巨头。
在这么多巨头争霸,分分钟你创造第一,我成为传说,她永留史册的时代能够两夺奥运铜牌,完全有她的魅力。
其实陈露也很会跳,不是跳的高,跳得远那种,但能连续多跳,艺术表现力上也征服不少裁判,所以高手如云,自己也并没有很多金牌辉煌史,但自持一番天下。
其实当年主要是没有自媒体,如果放在现在,以当年的势头,她对中国冬奥会的贡献,那绝对的跟娜姐一般,明星纷纷微博打call蹭热度的影响力。
最后的最后... 还是想留点位置给Nancy Kerrigan,94她以微弱劣势输给Oksana那场真的不赖,冰上黑白纱裙好有气质,人身板还是修长型。
陈露当时那场造型和气场跟她比,像朝鲜平壤来的乡下小姑娘要去韩国江南区找气质俱佳的大表姐。
所以Nancy也是不走运,真要是最后赢了,也完全说得过去,何况自己两月前还平白无故给了重重的一刀,小姑娘受到如此大的磨难还屹立不倒才真是励志。
Youtube有段视频刚好记录了Tonya因为鞋带关系,耽误了整个流程10分钟,到颁奖时Nancy以为是在等Oksana, 不耐烦的嘟囔 “so she's going to get over here and cry again”,摄像机恰巧全记录了她这一脸的心烦意乱,旁边的陈露一脸懵懵。
视频是1月刚传上去,估计是都看了这部电影才去找花边看,两分钟的视频评论区多了无数喷她的帖子,说她家境良好就不懂得其他人的凡间疾苦;说她都24了还不体谅乌克兰小菇凉无人陪伴的心酸;说她的表情真的很像电影说那样是狗吃屎等等。
人对人的伤害真可怕,她忽遭横祸,然兢兢业业、本本分分的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最后因为没拿到小红花,心烦意乱得口不择言了一句无伤大雅的话,在多年后还会被旁观者们添油加醋地指责。
也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能是慢慢进步,但路途上还是必然少不了幸灾乐祸、无事生非、断章取义这等路障。
绝对是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电影!
已经几乎肯定Margot Robbie将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上获得一个提名,演得太好了!
Sebastian Stan和Allison Janney 也相当出色!
这部很恰好地符合了目前好莱坞最热潮流的电影。
为何呢?
因为这位Tonya小姐的经历还真与目前好莱坞整风运动的各位被告有相似之处。
虽然看过本片你可能会觉得她其实很可怜,算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但本片正是告诉你,道德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导致前途尽毁。
所有的才华,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就因为人生中某一时间的错误决策都可能成为泡影。
这,让本片成为颁奖季可能最有共鸣的电影,预计将在奥斯卡上发威。
影片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一个十分颠覆传记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整个事件,那就是黑色喜剧。
没错,又是喜剧,今年颁奖季几乎每部优秀作品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悲剧。
然而这却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
因为这种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和疯狂性,也特别贴切地呈现出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
这种幽默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这会让你觉得本片与#三块广告牌#风格非常像,都是美国平民百姓的真实再现。
影片通过还原这些人的采访让观众看到,这几位主角本来生活里就是脑子缺根弦的市井小民,言行常常不顾及后果。
他们会闹出这样荒谬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但从中也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哪里做了错误的选择,对任何年轻女孩和她们的父母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通过本片,我们也清楚看到,Tonya做的最错的事,就是嫁错了人。
她那家暴还蠢到家的前夫及其狐朋狗友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彻底终结了Tonya的事业。
但有句话说的好,物以类聚。
当你看到Tonya不断被家暴依然忍受或无法与前夫彻底断绝关系,及她母亲对她不断的精神摧残,就明白这个女生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悲剧,性格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又是家庭造成的。
成名早、受教育少、结婚太早都导致了她事业的提早夭折。
她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教科书,值得每个女孩去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也会让人感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太大。
如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注定会走上悲剧的人生。
Margot Robbie很显然需要把自己丑化才可以演这个角色。
无论是滑冰还是最后情绪上的极度崩溃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除了一两个笑容还会让人想起小丑女外,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表演,完全不会让人感觉与当年华尔街之狼里的美艳女郎是同一个人。
唯一让我觉得比较难以被说服的是,她看起来比当时人物原型要老,难以置信她的角色才23岁。
384包子的造型也十分颠覆,声音上也发生了改变,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看演职人员表不会发现他是”冬兵”,是对他个人来说非常有突破的演出。
Allison Janney 饰演的凶狠母亲占据了全片最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是十分抢戏的角色,也是最佳女配角的热门。
本片涉及到对家庭教育、家暴和道德的关切,又具有最棒的表演和剧本,不出意外,我们会在明年奥斯卡上看到本片成为热门
I, Tonya看得太让人难过了。
整个Tonya的故事,就是一个从原生家庭、两性关系、家庭暴力、阶级分化、性别歧视、行业潜规则到大众传媒的消费文化全方位的,一个女性在社会中可以遭受到的所有不友善和伤害的标本。
这个社会信奉“相信自己”、“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但其实只是个骗局,这些信条只对类似Nancy那样外型符合主流价值观、出生优渥、有私人溜冰场和上千美元比赛服的甜心适用。
在这么多条件辅助之下所取得的成功,究竟才华其中占据了多大决定性的因素?
而Tonya的经历却证明,才华算什么,就算有天赋异禀的才华,如果没有友善而平等的社会支持,在社会的教条和禁锢之下,根本脆弱渺小得不值一提。
片末历史性三周半回旋跳和拳击赛慢镜头的穿插闪回处理得非常巧妙。
同样都是凌空旋转,一个是创造历史的辉煌一刻,一个是狼狈得被打飞在地,人生的巅峰与低谷莫不相似,在场观众的起身欢呼,亦是历史的重叠。
其实,看客从来都只是为好戏连台欢呼,根本不在乎台上的人与背后的真相。
三周半的跳跃对Tonya来说,是自我肯定的重大突破,尽管人人认为她做不到,但她向全世界证明,别人不敢尝试也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
但这些,其实旁人并不在乎。
有人说电影似乎是在“洗白”Tonya,我并不认同。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Tonya的职业生涯彻底毁了,所谓洗白了又有何意义?
更何况,这部影片并不是为了还原袭击Nancy事件的真相,或者还谁一个公道。
只不过是,一个承受了那么多伤害、攻击和失败的人,一个被社会捧上天空,肆意围观揣测,随意攻击标签,又无情抛弃的女性,当她的声音被大众和传媒盖过那么多年之后,无论是否有失公允,她的声音都值得被认真倾听。
时至今日,谈起Tonya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提起Nancy,好像Tonya职业生涯的巅峰和坠落都不过是两个劲敌之间的角力。
在俗套的叙事中,Tonya的生命中不能没有Nancy,而Nancy也不能少了Tonya的存在,就好像每个故事中,总要有一个人人喜爱的正派角色,一个人人憎恶的反派角色,这样才有嚼头。
所以,人们不断回顾品味袭击事件,采访当事人,找爆料,不过是一再咀嚼,究竟这出戏的反派是谁?
究竟Nancy是无辜的小白兔?
还是装模作样的白莲花?
Tonya究竟是心狠手辣的大boss?
还是无辜受牵扯的牺牲品?
电影处理得最佳之处,就是摆脱了这种八卦式的视角,彻底淡化了Nancy在故事中的角色。
因为,Tonya的故事,Tonya的人生,只是她自己的,不是供看客消费的狗血剧情。
女性之间的勾心斗角和彼此中伤一向是大众最受落最热衷的,但导演直接告诉大家,人生不是女子拳击比赛,围观女性之间互殴,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
Tonya的人生,不正如拳击台一样?
从出生开始,母亲、前夫、花样溜冰协会、媒体、舆论、整个社会都一次又一次地给出重击,即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得不停反击。
生于此世,身为Tonya,别无选择,挨了拳头,就要揍回去,被打趴下了,也要站起来,鲜血溅了一地,不要哭,勇敢地走下去。
真没想到这么好看呀。。。
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刻,对我,全程高能。。。
我预告片都没看过,前半小时以为是个喜剧片,但看到最后,非常非常伤感。。。
人是得有多坚强。。。
破碎的家庭,离家的父亲,变态暴躁的母亲,后来家暴+智商二货的老公,傻逼透顶的保镖。。。
就这样,连高中都没毕业,没受到什么良好教育的Tonya,还拿了全美花样滑冰大奖,杀进奥运会。。。
电影当然不会讲太多训练的事,但只要接触了解一些竞技体育,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拿名次,曾经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可见背后付出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努力和拼搏。。。
如果故事戛然而止,那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最终却是最讽刺、最荒谬、最难以置信的方式变成了“美国噩梦”。。。
最搞笑或是让我感慨的是,这些都不是编的,都是真事。。。
拍得好,演得好,每个角色都挺神还原的。。。
反讽、自嘲、高级黑,全片随处可见,使用叙事技巧也丰富,导演相当有才华。。。
但最后五分钟,导演在克制中,给予了这个人物最大的悲悯心,我被深深打动。。。
推荐给每个觉得自己生活或多或少正在经历不如意的人。。。
这部电影导演手法的精彩,如同三块广告牌编剧的精彩,他打破了传统体育励志人物传记电影的俗套,甚至大胆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对着镜头跟观众沟通,而让人不厌烦。。。
这部电影与三块广告牌,在过去一年,无疑是对我的创作启发最大的两部。。。
作为电影创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在强大共情基础上的“悲悯”之心,可以让你超越一切窠臼,发挥最大的潜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再次鼓掌,为导演编剧,也为Tonya Harding...
美国花样滑冰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塔尼娅·哈丁,这个在十几岁就完成三周半旋转的天才少女,两次参加奥运会,都与奖牌失之交臂,而且闹下巨大丑闻,在其23岁时就被法院判终身禁赛。
她的传记片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而那场惊天大悬案到现在都牵动着八卦者们的心。
《我,花样女王》(I, Tonya),最近放出了熟手。
网上超过8分的评价不是盖的。
无论从娱乐性,还是深度上来说,《I, Tonya》都绝对是今年最不容错过的影片之一。
看完后发现,原来传记片还可以这样拍。
《I, Tonya》为了制造戏剧冲突,逃出流水账式的乏味模式,大量使用了伪纪录片的手法,频繁的让演员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以主观视角讲述那场事件的来龙去脉。
《I, Tonya》就像一个时刻高速运转着的离心机,快速旋转下的视觉光影制造出了类似幻觉般的感官体验。
随着几位关键人物的先后出场诉说,故事在真真假假中模糊了真实和虚构。
一场罗生门式的剧情漩涡把可谓吊足了影迷们的胃口。
围绕那场震惊全国的打人事件,影片从几位人物入手,讲述了主角 Tonya从童年时期开始的人生经历。
影片试图探寻离心机的中心,那个引发事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为此,影片设置了四位关键人物。
Tonya自己;Tonya的母亲;Tonya的丈夫杰夫;还有 Tonya在运动时期的保镖肖恩。
到底是谁最后导致了奥运会前期, Tonya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南茜被人偷偷用钝器击打了膝盖。
无疑,人物关系是探寻真相,了解人物内心的关键。
Tonya与母亲的关系,负责了影片的亲情线。
Tonya的母亲是十足的“恶母”,她自己就憎恨母亲,爱的缺失遗传影响到了她对 Tonya的态度。
从小开始, Tonya的母亲就时分严格,为了培养 Tonya滑冰,甚至逼的 Tonya在冰场上以当众小便来表示强烈不满。
她的格言是,对你狠才是对你好,她奉行了严格的古典教育法则,早早的把年幼的 Tonya拉出童年的梦境中,把沉重的现实背负在了其身上。
这严重影响了Tonya和她的关系,爱的缺失令Tonya极度渴望被爱,这时,她的丈夫杰夫出现了。
在不到20岁时,两人就相识,杰夫刚刚完成了高中学业,而 Tonya正被母亲从高中劝退以便全力投入滑冰中。
Tonya和杰夫负责了爱情线。
两人的爱情是你死我活的,杰夫常常对 Tonya使用暴力,两人纠缠不清,痴念不断,但一直没能离婚成功。
杰夫是 Tonya逃离母亲的踏板,她以为会有人可以爱的,杰夫的确真心爱过她,当那种爱中夹杂着太多占有的欲望,以至于暴力始终成为其中重要的有毒成分之一。
而杰夫的朋友肖恩更是一朵奇葩。
夫妻两人本来只想恐吓下对手南茜,结果一直不被人认可的肖恩真的找来了打手,对纳西采用了暴力。
因为同为奥运国家对备选选手,这场打人事件吵的沸沸扬扬,媒体铺天盖地的播报,最后连FBI都参与其中。
这直接葬送了 Tonya的滑冰生涯。
Tonya的亲情、爱情,甚至整个世界,都瞬间坍塌。
《I, Tonya》让四位关键人物纷纷对几个事件同时发声,带着强烈主观性的发言自然不同,对于期间发生的事件看法也完全不同。
比如Tonya的母亲对于从小大骂女儿一点都不以为然,而Tonya自己却认为这是她日后熟悉暴力,习惯暴力,沉迷暴力的重要原因。
虽然影片有为Tonya洗白,甩锅的嫌疑,但影片的确揭露了美国冰场的一些现实性问题,还有来自社会的种种偏见。
如果Tonya获得了成功,也许她母亲的做法,她老公的扶持,都会被后人以另外一种态度去看待。
Tonya之所以一直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社会阶层的区隔。
影片一开始Tonya便称自己是Red Neck,在滑冰场上,有人直接以红脖子白人来侮辱她,这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一种蔑称。
Tonya是全美第一个完成三周半高难度技巧的女性选手,天赋异禀,实力碾压同年龄层的所有选手,她绝对应该成为美国冰场的代表性人物。
可评委一直对她保持着偏见,常常压低她的分数。
原因很简单,评委认为,Tonya无法代表健康积极的美国女性形象。
选曲的低俗,舞姿的粗鄙,服饰的低陋,私生活的瑕疵,让评委们一直以有色眼镜看待她。
Tonya的教练直接告诉Tonya的母亲,“你的女儿需要一件皮草”!
为了改变自我的形象,Tonya不断妥协,从选曲高雅,舞姿优雅,体态训练,甚至为了有个完整的家庭,找到已经分居多时的杰夫寻求复合。
Tonya愤怒的说,媒体为了销量才把南希定义为公主,而其实私下里南希就是个xx婊。
南希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可以毫无压力参与训练,甚至包下整个滑冰场作为练习地。
而Tonya必须靠打工来为此生活和训练费,以前靠着母亲的加班来为此一切,这让她抬不起头,嫁给杰夫的一个原因是,她可以摆脱母亲,转而依靠杰夫的经济支持,而且杰夫有车有房,能够给予她一定的爱。
在多人不断的戏说下,真相总是很难辨别,其实你无法把最后的悲剧单独归咎到任何一个人身上。
Tonya的悲剧是合力造成的,有些甚至是命中注定的,社会法则如一枚强大的磁石,把Tonya引向了宿命的残酷终点。
那是专门为Tonya这类阶层的人准备的。
你可以说是严厉的母亲造成了Tonya从小爱的缺失,父亲的离去让她失去了安全感和庇护。
你也可以说是暴力倾向严重的杰夫造成了Tonya职业生涯的终结,连杰夫自己都觉得似乎真的是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你同样可以甩锅给那个自大的胖子肖恩,的确是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找来了打手。
可最致命的原因还是Tonya的出生,她所在的阶层导致了一切。
如果她不在那个需要苦苦挣扎的阶层,她就不会遇上这些人,选择依靠这些人,暂时得到遮风避雨的地方。
她的审美,她的家庭,她的学业,她的训练条件都会大不一样。
就像Tonya在片中的说的,不是她不希望穿着更加高贵,而是她买不起上千元的表演服。
不是她选择的中途辍学,而是家庭原因导致她只能靠滑冰天赋放手一搏。
如果不成功,她就和她的母亲一样,未来会成为一位餐厅服务员,就此一生。
Tonya的惨剧是她拼命的先融入一个不属于她的圈子,她希望成为冰场上的女王,可最终她成为了美国冰界永远的笑话。
花样滑冰无疑是美的,但撕下艳丽外衣,却是露骨狰狞的残酷。
《I ,Tonya》讨论了歧视、偏见、阶层,谈论了原生家庭对后代的影响,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其中爱与被爱的欲望看似荒唐,可现实比这影片中的戏说成分还直接百倍。
其他运动中,现实生活中,那些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其实每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更可怕的是,阶层跨越在稳定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极为困难。
影片最后,被判处终身禁赛的Tonya为了生计,加入到了女子拳击比赛中,按她话来说,“暴力,我太熟悉了”!
影片残忍又坚韧的完成了主题的闭合。
用被在拳击赛场上击倒的惨痛瞬间交叉剪辑在冰面上完成三周半旋转的辉煌时刻就是人生起落的完美隐喻。
我们只能和她一样,吐一口血,爬起来,继续和生活搏斗!
打破第四面墙的最后一睹告诉我们,人人都是Tonya!
真相都是带血的,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轻松二字,特别是当他们以地狱模式出生,在不利于自我发展的阶层寻求上升时,我们只能以更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重重阻隔。
无论真相如何,无论圈子多么歧视你,就像 Tonya一样,你始终会有你的人生中的“三周半”靓丽旋转,总会那么几天,几个小时,几秒钟,你是被“爱”着的,崇拜着的。
虽然,也许,可能只是稍纵即逝,但就像流星划过一样,那段痕迹带来的记忆是永恒不灭的。
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曾经为了自己,好好活过,存在过。
(首发于 壹条电影 微信号:yitiaomovie)
坦雅·哈丁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在她之前,美国无人敢尝试这个动作。
她1970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家境贫寒,母亲有过多任丈夫,她是母亲和第四任丈夫所生的孩子。
坦雅小时候,父亲便离开了家,母亲的冷漠与粗暴让她的童年雪上加霜。
她刻苦训练,努力成为专业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
1991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坦雅得到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银牌,1992年和1994年得到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
坦雅在职业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意外卷入一起丑闻。
当时另一位花滑选手南茜·克里根在更衣室遭到不明人士袭击,膝盖受伤。
经查,袭击者为坦雅当时的丈夫杰夫·吉卢利。
坦雅本人因包庇罪被终身禁赛。
此后她转战拳击、摔跤,但不久便草草结束了职业生涯......
坦雅(左)和南茜(右)坦雅事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花滑界的丑闻,美国编剧斯蒂芬·罗杰斯将坦雅事件改编成剧本,并由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拍成传记片《我,花样女王》。
该片豆瓣评分8.1,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剪辑提名。
说实话,这是我看过的最压抑的一部传记片。
一般的传记片会采用正面人物作为题材,而《我,花样女王》却用了一个丑闻女主角。
片子的形式很奇特,在剧情之中加入了类似采访的段落,借坦雅(玛格特·罗比 饰)、前夫杰夫·吉卢利(塞巴斯蒂安·斯坦 饰)、母亲拉沃娜·戈登(艾莉森·珍妮 饰)以及涉事人员和记者之口,逐渐还原丑闻事件的真相。
电影在表达某些沉重话题例如家庭暴力时,也出乎意料地没那么沉重,而采用了滑稽的方式。
坦雅第一任丈夫杰夫·吉卢利对坦雅一次次地施行暴力,但坦雅却一次次妥协,甚至用自嘲的方式来给自己开解。
这使得本该沉重的家暴话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坦雅婚姻的不幸,不是因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么?
坦雅对家暴的理解是:“我的丈夫是因为爱我才打我。
如果他不爱我,为什么要打我呢?
”坦雅的母亲也在肉体和精神上双重虐待她,无论坦雅取得好成绩还是遇到心爱的男人,母亲都会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永远一副冷脸,随意暴打已成家常便饭。
坦雅穿上婚纱的那一天,母亲依然毒舌:“我不知道说什么,嫁给第一个夸你漂亮的傻子,你可以跟傻子上床,但不要嫁给傻子。
”
和对丈夫的家暴态度一样,坦雅也用“妈妈打我是因为爱我”来解释母亲的虐待。
当一个人缺爱缺到了极点,就会把别人的暴力自动转化成爱,这在医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斯德哥尔摩症。
影片中,坦雅不止一次说道:“我感觉到我被爱着。
”在和杰夫恋爱的时候,在被家暴的时候,在1991年获得全美锦标赛冠军的时候......
除了冷漠毒舌的母亲,坦雅只从父亲身上得到过温暖。
电影开头有一段坦雅和父亲在林中打猎,坦雅想和同龄人一样有一件皮衣,父亲就亲自为她打了一只野兔。
冰天雪地,稀疏丛林,小坦雅和父亲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聊着天。
可惜,父爱转瞬即逝。
被母亲赶走时,父亲表现出的冷漠与母亲如出一辙。
小坦雅撕心裂肺的哭喊牵动人心,她内心的空洞从此形成......
极度缺乏爱的人会像抓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一丁点的爱,杰夫就是那根稻草。
坦雅有一定程度上的“恋父情结”,她忘不了,放不下杰夫给过的温暖,杰夫的关心和赞美仿佛父亲又回来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让坦雅离不开猪一样的队友。
杰夫收到恐吓坦雅的匿名信,这促使他想用同样的方式恐吓南茜,但杰夫的朋友肖恩居然偷偷雇人打伤了南茜的膝盖,原来寄给坦雅的匿名信是他一手写就,肖恩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爱的缺失,被外界瞧不起,又让坦雅虚荣心膨胀,急于表现自己。
在参赛着装上她特立独行,过于花枝招展而显得轻浮,这减低了她的分数。
1991年坦雅第一次用冰上三圈半跳跃震惊全美,一时间她成了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人,虚荣心极度膨胀。
面对丈夫杰夫,她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坦雅的这种暴发户形象直接暴露出她贫寒的出身。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多处直接间接地提到了她的出身。
比如坦雅一直被人们称为“红脖子白人”,“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层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坦雅在学校被叫作“白人垃圾”;母亲叫坦雅在侮辱她的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间接证明了坦雅确实是被美国精英们蔑视的“下等人”。
所以,电影的前半部整个就在为我们描述一个人生惨到谷底的女人,为什么?因为坦雅职业生涯覆灭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乃是花样滑冰界的潜规则——冠军选手必须代表美国形象,而且是精英阶层的形象。
这一点坦雅明显不符合。
坦雅曾因评委们故意打低自己的分数而抗议,她甚至追到某一评委的车前问原因,结果得到了这个令人心痛的回答——
“这从来都不止是关于滑冰本身,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
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美国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连媒体也公然嘲笑坦雅:“天啊,不可能吧,这就是我们的花滑冠军。
”事实上,花滑训练费高昂,大多数美国花滑选手都出身殷实家庭。
坦雅的母亲把赚来每一分都投入了坦雅不菲的训练费中。
参赛着装上,除了经济限制,坦雅的审美因出身所限,几乎无法穿对衣服。
她公然在比赛中对评委抗议,评委一脸戏谑地对她道:“我们打分还要参考造型因素。
”
教练也对她说:“如果你穿着得体,也许分数会更公平。
”而坦雅的队友兼对手南茜·克里根则符合评委们的要求。
南茜来自富裕家庭,有良好的教养,气质高雅,穿着得体,并且绝对不会像坦雅那样对评委爆粗口,更不可能拦车质问。
在这里,花滑运动已经完全不是一项运动,而成了一场政治秀。
当运动员的成败不是取决于竞技水平,而是取决于家庭环境和地位,这就注定了她必将跌入地狱,无法翻身。
坦雅几次表达对这种生而不公的愤懑:“南茜有私人训练场地,也许摔倒了还会有专人扶着。
”当丑闻发生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倒向南茜,这对坦雅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公众的盲目是更大的伤害。
当丑闻发生时,媒体一边倒倒向南茜,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讨伐伤害代表美国形象的凶手的声浪日渐高涨。
谁还会关心真相?
坦雅的教练劝她去向公众道歉,只有道了歉,这件事才会过去。
当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起来时,真相就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事。
坦雅最终被终生禁赛,即使她转战拳击和摔跤,希望继续活在公众视野中,但职业生涯也很快结束了。
杀死坦雅的是她自己,是最亲密的人,更是无数双看不见的手。
评委要求花滑冠军选手能代表美国精英阶层形象,公众也默认了这一点。
当强者不符合这一“潜规则”时,只会遭到全社会无情的打压。
这样的“暴力”太常见了:寒门学子一朝功成,却被公众打上“凤凰男”这一鄙视意味浓烈的标签;靠双手打拼上位的女性,人们忍不住会怀疑她被“潜规则”;学生时代师长喜欢的“好学生”常常遭到孤立......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华裔大一新生遭美国一亚裔兄弟会霸凌致死事件正式宣判。
据悉,每年至少有一名学生被亚裔兄弟会虐凌至死。
该兄弟会默认霸凌“试用期”成员,成员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做事也越轻松。
他们视喝酒为融入群体的必要条件,喝得越多融入得越快,很多新会员不得不喝,狂吐甚至饮酒过度死亡。
影片末尾,坦雅在拳击场上自白:“毕竟我太了解暴力了,美国想要有人去爱,但更想要有人去恨。
那些恨我的人总是说,坦雅,说出真相吧。
但并没有真相这种东西。
这就是我的人生,这他妈就是真相。
”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看不见的那些人生里,暴力每天都在发生。
是啊,这他妈的才是真相。
《我,花样女王》讲述了美国天才花滑女运动员坦雅哈丁悲剧的职业生涯。
就像影片开头结尾遥相呼应的台词一样,坦雅哈丁的职业生涯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整个美国社会的现状,这部影片让不少人的美国梦惊醒了。
当我们为坦雅哈丁的悲剧惋惜不已时,许多人都在责备家庭,教育,早婚,暴力,媒体,贫困,社会,人性的阴暗面等诸多因素都该为她的悲剧负责,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也许正是这样的家庭,仇恨,阴暗才成就了这样一个自由奔放去挑战三圈半跳跃的选手呢?
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让即便是一个出身低微,家庭矛盾重重的女孩儿,也能站到世界之巅;然而也是在这个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下,她饱受家庭,媒体,社会的摧残,凄惨地结束了原本灿烂的职业生涯。
也许当她的美国梦被社会举起的时候,就注定了将来被狠狠摔碎的命运。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它是如何成就坦雅哈丁的美国梦的?
它又是如何毁灭这一切的?
美国梦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成就了坦雅哈丁的美国梦。
不是所有有天赋的人都能达到奥运会级别的选手,毫无疑问坦雅哈丁的成功缘于母亲极端的培养。
她这位糟糕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灌输给了她Fuck the world藐视一切,颠覆传统的勇气,这才为她日后挑战跳三周半的高难度动作埋下伏笔;从来没有鼓励的鞭策,让坦雅哈丁从一开始就拥有了不服输的毅力,还有一颗虽处在社会底层却盲目自大的信心。
信心,毅力,勇气都是一名优秀运动员不可缺少的素质。
极端的挫折式教育并不完美,它缺少了关爱,让人的压力无处释放,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这时候两个男人给予了坦雅哈丁爱的温暖。
幼年的坦雅虽然没有从母亲的身上感受到爱,但是和父亲一起打猎,用兔皮做成的外套却弥补了她情感上的需要,那件兔皮外套,她真的是从小穿到了大。
自从父亲离开后,她一直渴望着被人珍惜,被人爱,这也就不难理解她和杰夫的婚姻了。
如果说坦雅妈妈给她的信心是建立在技术,成功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上,一种武装在外面的骄傲和自尊的话;那杰夫给坦雅的信心,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主观的自信和自强。
骄傲的坦雅内心其实是很自卑的,她也许认为爱情只是属于家境优越的人的,所以她在初恋的时候,先和杰夫说起自己的家庭曾经很富有,甚至还穿毛皮大衣。
可是杰夫的坦诚彻底释放了她,也让她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原来穷人也可以享受真爱,这就为日后冰面上自信的坦雅树立了信心。
花样滑冰不仅需要运动员钢铁一般的毅力,勇气和技术,也需要美的展现,丈夫杰夫恰好让她享受了生活的美善。
从坦雅表演中所展示出的激情和纯粹,我们不难体会到她内心对美好的憧憬和享受。
正是缘于她母亲和丈夫的帮助,坦雅哈丁在世界上证明了自己,达到了运动事业的巅峰。
坦雅表面看起来糟糕的家庭和婚姻却是她运动成功的内在因素,如果再深一点去看,是这个自由平等的社会成就了她的一切。
从物质经济条件讲,在许多国家中,滑冰场和服装道具等都是相当有限的资源,花样滑冰不是一个出身贫困没有背景和关系的家庭所能负担的起的运动。
可是在物资发达的美国社会,一个单身做服务员的母亲仍然可以负担的起。
从精神文化上讲,如果是在一个遵守传统和规条的社会,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女也很难被正式的邀请加入运动队。
而从坦雅一路的培训,我们看到以教练,评委为代表的美国社会丝毫没有对受教育程度低,家庭不和谐的运动员区别对待,反而破格地提前对她训练。
这在很多的国家,不通过特殊的关系和额外财物的贡献也是很难想象能做到的。
可是这个平等公平的社会给坦雅营造了这样一个平台。
同样的,这个自由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我行我素的拉沃纳妈妈和杰夫。
他们的糟糕和固执,在很多其他的社会,会为伦理和家庭所不容,但是在这样一个表达自由意愿的社会里,仍然允许这些人,事,物的存在。
这从侧面也造就了坦雅。
总的来说,天才坦雅哈丁在很多其他的国家和社会根本成为不了第一个完成三周半跳跃的花滑国手,甚至不会让她参与花滑这项运动,然而美国这个社会做到了,不顾人的出身,家庭,经济,教育,背景,把一个人最大的才华展现了出来,这就是美国梦。
然而正是这令人向往,令美国人骄傲的美国梦毁灭了坦雅哈丁。
表面上来看,一次意外的事故毁灭了坦雅哈丁的职业生涯,但是实际上她的生活或早或晚地会把她逼到这样一个地步。
首先,从本质上讲,花样滑冰除了需要技巧和汗水,更需要一颗优雅宁静的内心把这种美展现出来,而从一开始,无论是坦雅还是她的母亲和丈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技巧动作上。
也是凭借她的技巧和幸运,坦雅哈丁成了大众喜爱的励志明星。
但是对于自身素质的表演和展现却成了坦雅达到冠军的瓶颈。
其次,由于这个社会对简单和纯粹的偏爱,对自由平等的执着,家人,朋友,评委,教练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把坦雅捧到了一个本来就不属于她的高度。
再后来,媒体的渲染,法律的压力,让内心纯粹的坦雅不得不变成一个性格分裂,表里不一的公众人物。
最后,自由的社会体制下,道德,伦理,家庭,教育这一切都要为自由意志让路,这才出现了不加遏制的自由宣泄情绪所导致的家庭暴力,随心所欲固执地表达自己生存理念的差劲母亲,以自我为中心不对家庭孩子负责的出走的父亲,枪支泛滥产生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心理,媒体为了利益和收视率的肆意宣传所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社会伦理强大的影响所产生的压力。
这一切的一切都把坦雅不自觉地从美国梦的神坛上推下,摔在地上,又踩在了脚下。
在任何一个没有如此高度自由的社会,都不会同时出现这么多的家庭,婚姻,教育,社会问题的。
所以,正是美国社会把坦雅托到了一个她本不应该达到的高度,也是这个社会又把她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一个冠军需要很多的因素,极端的自由主义可以暂时地把人推到这个高度,同时也注定了她陨灭的命运。
一语惊醒梦中人,华丽的美国梦背后也有这个社会无法解决的哀伤和惋惜,不知道你的美国梦被惊醒了没有?
开始了我漫长的寒冬感冒季,周末发烧在家窝了两天休息。
在蔫蔫的病态中决定选部励志的电影来瞅瞅,《I, Tanya》,更喜欢《老娘叫谭雅》的中文翻译,而不是温情脉脉的《我,花样女王》这个意译。
人物传记一般都非常励志,可这是一部黑色喜剧,一个不一样另类女王——Tanya Harding,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周半跳跃的花样滑冰女王,却因为与丈夫合谋买凶攻击与自己竞争奥运会出赛名额的另一位美国选手而在24岁那年被判终身禁赛。
这是一位极具花滑天赋早年就辍学,靠母亲当餐厅女侍应的收入支撑,在公共滑冰场训练成才的花滑女王,情窦初开后与初恋情人的第一次约会都是带着老妈一起的,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她的丈夫。
是不是听上去很励志,很有人生赢家的意味?
错了,这部剧彻头彻尾地充斥着黑色,Tanya的母亲是位铁血虎妈,有过四段婚姻,酗酒成性,将所有的期许灌注在Tanya的花滑事业上,以虎妈的话来说“我打她会让她很生气,她生气了会滑得更好!
”Tanya的丈夫以拳头维系和述说着对她的爱,Tanya每次被家暴时从不会伤心,只是会以牙还牙,在Tanya的道德观里:我妈经常打我是因为爱我,所以老公打她也是爱她的表现。
而Tanya将她的人生最终演绎成了外人眼中荒诞的喜剧,一切只因为Tanya来自于被美国白人精英阶层戏称为红脖(Red Nack)的最底层白人阶层,而她从事的却是被视为上流社会的运动——花样滑冰。
女子花滑运动员应该是穿着定制的5000💲的漂亮服装,挽着一丝不苟的发髻,伴随着交响乐的旋律,在冰上舒展着优雅的天鹅颈。
Tanya却只能穿着自制的粗糙服装,顶着一头倔犟的头发,在重金属摇滚的伴奏下,在冰上充满力量地跳跃旋转。
裁判轻描淡写地对Tanya说“不过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Tanya会不解地问大屏幕前的观众“我不是经常被打也没怎样,为什么南希被打一次,全美国都疯了?
”最喜欢电影的片段是最后一张剧照所表现的场景,约定俗成每位花滑运动员都要有一件皮草大衣,Tanya的父亲带着她一起在森林里猎了一堆野兔,剥皮为Tanya做了一件皮草大衣。
当小Tanya穿着这件皮草出现在训练馆时,周围是一片蔑视的议论,Tanya头也没回,对窃窃私语者竖起🖕️。
《I, Tanya》以残酷冷静的态度告诉世界:try and fail, try hard and fail again, try best and fail completely, because you have already lose at your starting point!小丑女加油!
希望你今年可以捧起小金人,否则很多人会赞助中指给奥斯卡评委们的。
好吧,生病还看这么黑的喜剧,不出所料,感冒加重,我终于可以说一口鼻音隆重的英语了!
小Tonya尿在冰场上的时候,你可能开始期待她登上领奖台的样子,开始期待她与母亲和解的样子。
天生热爱,坚持,不择手段,隐瞒,爱与恨,自私,挣扎,妥协。
在技术能力层面,坦雅向所有人证实了:她可以。
Tonya那段crosscut慢镜头,太精致了。
再看1991巅峰的那场比赛,这种跌宕起伏实在太美了。
然而当丑闻发生时,谁还会在乎真相如何呢?
没有什么酒比现实更烈了,情感真是太复杂的东西。
说什么不公平,说什么这是集体暴力,你可以解释每一种行为,但当一切都混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还能不能像判断对错一样得标记每个角色。
討厭主角們的性格
很一般嘛
作为黑色喜剧来看真的太爽了,惊讶的是居然是真人真事。看了妈妈和保镖的真实采访视频以后直接惊呆。编剧和导演把基调掌握的很准确,又不失对主要人物的尊重和同理心。呈现真相不是重点。几个演员演得都很棒。至于所谓的视角失衡,打破第四堵墙什么的技巧性问题都可以选择性忽略
导演似乎是灵感迸发过了头,一会儿打破第四堵墙,一会儿点出不可靠叙述者,想讲的太多,花巧太多,叙事本身并不够。我们不断地被提醒这些人物怎么互相看待彼此,却不足以对于这些人物产生自己的评价。影片表现出来的状态像女主角一样激情四溢,非常生猛,同时缺乏后劲。
丑闻另一面。打破第四堵墙在这里用得很带感啊,你有你的说法我有我的情节,都是嘴巴都在讲,信谁听谁任君挑(好适合变VR电影)。Robbie的这位Tonya,虽然没有主动实施暴力,但她的某些镜头瞬间,有种很强的,类似发条橙Alex或搏击俱乐部Tylor的肆无忌惮,整部片看得人筋络舒畅。
因为没生对家庭和时代,她最终没能到达终点线,但如果她生对了地方,她一开始就不会出现。
喜欢看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节奏好,吸引人,形式也喜欢。关键是真实的人生就是有血有肉又残酷。我爱这挑战和残酷后的女主,还能生活的不错。
你看得出这是小丑女?这演的很丑倒是真的。
太惨了,是哪个龟儿子在广播里刷这个电影好笑的,我他妈看完抑郁症都快犯了
素材非常好,拍摄方式的喧闹削弱了故事的力量,尽管仍然有其力量所在。真希望班尼特米勒拍一版!
内化的母亲权威,同时也即母亲权力的牺牲品。《我,花样女王》以近似马丁斯科塞斯风格展开。我们能够看到一种非工业化的纯粹炫技性运镜——进行眩目地高速运转(或"舞蹈")的摄影机,它或即"不可视"的Tonya自身。"主观"影像,或通过剪辑,被访谈者并置:相互对话、否定。完全的"美国故事"
算是个小惊喜吧,尤其是在这类片子已经基本看不动了的前提下。
一家子神经病
3.5
影视作品中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倾向:“故作深沉”地把一个人的行为刻画成神秘的、充满内在矛盾的,以此来混淆诸事间的因果关系。(母亲形象)
这几天看好几部关于女性的传记片可能再也不会看,女性传记片要想看的爽,真正的原型人物也要是爽片人物才行,看看这些传记片女性一个个被男的害,跟男的纠缠,就极少没有不沾男,这个故事的女主更jian了,被刁子家暴还和牠结婚,最后纠缠在被害成这个惨样,沾吊就是会倒大霉的,望周知,说句实话,吊子拍的电影是很会边缘女性化角色,描写吊子之间的情谊的,拍蝻畜爽片也手到擒来,怎么到女性传记片就大篇幅的描写女主跟吊子之间的纠缠了,真的累了,不想再看电影了,失望至极。
形式上还不错,然而本片玛格罗比和导演塑造的tonya的形象是失败的。罗比和导演都想突出她的无辜和无奈,矫枉过正把她拍成了一个柔弱傻白甜。罗比和导演洗白的用力过猛,竟然拿走了角色本身的主动性对自己遭遇应负的责任。遇人不淑和不幸的童年本是可以用来丰富她扭曲性格的因,却被直接拿来诠释她的无辜。失败的传记电影
"I am a redneck and I am proud of it." "She's an all American girl." 一个人人都有 mental heath issue 的美国社会。看似向装腔作势的 $5,000 skating dress 阶级竖起了中指,实则展示了一个扭曲的、牢不可破的阶级秩序。P.S. 小丑女确实太老了,真 Tonya 接受采访时那种天真灵动完全没表现出来。
不好看
现在看倒是感触更深了,而今天花滑确实也已彻底成为贵族运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