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第一次使用蒙太奇手法,是在女高中生被父亲家暴时,镜头由女孩的哭声作为转场载体,衔接到了主角小时候目睹自己母亲被父亲家暴的时空。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这时给了我们一个小主角脸部的特写镜头,他掩着面,泛着泪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父亲的暴力行为,画外是母亲的惨叫和妹妹的哭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跟主角建立关系,这个蒙太奇也让我们理解了在此前的剧情中,主角为何如此暴力乖张,满嘴脏话。
我们开始同情这个流氓主角。
这样的蒙太奇与转场方式在后面也用了数次,起到连接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连接不同家庭的作用。
不同的蒙太奇用法,出现在结尾。
而结尾,又使用了两次。
倒数第一次,是主角死后,他的老板、姐姐、外甥和女朋友(女高中生)的反应。
作为观众,我们都期待他的这些亲友们会如何得知他的死讯。
但导演省略了这个过程。
他们一开始像无事发生过一般,正常地生活着——老板如愿开了烤肉店,姐姐跟儿子、父亲生活在一起,女高中生回到学校上课。
正当我们感觉一切平静地,如同李沧东《绿鱼》的终场画面展现出的那般冷漠世情时,画面给到了殡仪馆里,老板、姐姐、女朋友失声痛哭的画面。
他们表演得很夸张,但跟前面的平静对比起来,内心仍然像被刺了般,流氓的死再一次激起我们的同情。
最后一个蒙太奇,在终场画面。
女高中生走出烤肉店,走在大街上。
当她走到一个路口,发现路对面的一个小摊正被一伙青年流氓掀翻,赶跑。
其中一个流氓回头了,看向了女高中生这边,从全景来看,我们知道那是女高中生的哥哥。
但一组女高中生和小摊的正反打之后,画面给的是主角的特写。
那一刻,主旋律起来了。
有人说,那意味着暴力的循环。
我觉得不是,暴力的承继早在前面就已经交代。
何况这个镜头的视点是女高中生的,不是揭示性的全知视点。
女学生看见路对面的哥哥,突然想到了流氓,镜头给到的流氓正是她脑海里的幻想。
她脑补到了流氓的所有经历:从小目睹家暴,出来做流氓,揍那些无为但暴怒的男人,挣钱帮助姐姐和自己......她理解了。
另一个层面,也是最浅显的层面,可以解读为:她看到对面的小流氓,想起了自己的流氓。
自己期待再一次见到他生龙活虎的样子。
一个打老婆,打孩子的所谓一家之主,被追债的外人打,却不敢吭声,原来也只能在这个家里耀武扬威啊人死多简单,刀子捅,饭里加老鼠药,就是这么没价值的东西啊 小时候父亲打一家,儿子长大了,儿子打一家,儿子讨厌打人的父亲,可是他也只能用打人来发泄 女人,更可怜,却也心善,被打,被两代人打,还要买菜做饭,永无止境,她们又在求什么呢,她们在哪里发泄呢?
情绪上的表达好强烈,拍摄也比想象的成熟,挣扎生活的2小时 两人一起哭泣的感染力很强,至少在我伤心的时候,还有人一样也很伤心,她也很苦啊很成熟,长片里能把故事讲完整,不依靠炫技术,仅仅用动作和台词就能体现人物 绿头苍蝇,围绕着垃圾们飞,依靠着垃圾们活,还能否认自己不在其中吗,结局也是注定的 苍蝇生的还是苍蝇,苍蝇不想当苍蝇了,那还是苍蝇吗编导的功力很扎实,原来还有人能拍这样的故事
So actually this is a miserable story of a rascal so nobody was born a villain. It was merely because of the contacts that created a villain and your actions especially for the mass of violence will deeply influence and innocent young child’s mental status and the protagonist movie has amazing acting skills he’s silent but with emotions inside of him from the facial expression you can see him struggling in her mind. And it’s not just about violence of cursing finally I was moved by such a coincidence like the bound between the Rascal and high school girl actually they become very intimate about the guy is the murderer of her mother and a younger brother is his elder brother is the murderer of the Rascal so what comes around goes around like a hula hoop there’s a new boy villain because of some sort of reason so it’s really important for a child to grow in a positive And warm atmosphere so that the contacts and lead him to be a shining and positive young man
26min-39min-39min-27min,太规整了!
第一幕:217场,026min,26min开场画面:第二场,相勋带小弟镇压学运,与终场韩熙载带小弟砸路边摊严格呼应。
阐明主题:第三场,发工资时老板提醒相勋别打小弟。
布局铺垫:211场,主线人物依次出场,相勋在第1场就以暴力的姿态出现;第3场老板出场,两人之间的友情被轻松勾勒(这一点无关主题,但非常打动我);第5场相勋看望侄子,姐姐出场,两人间同父异母的关系被埋下伏笔(因为这里表达得不是很清楚,后面还有提示);第6场韩妍熙出场,两人不打不相识,爱情也滋生了;第10、11场,通过老板的话和相勋的行动,迅速建置起他和父亲之间的暴力关系。
叙事干脆、简练,同时埋下了大量伏笔,比如:别打小弟、买手机、父亲坐牢、同父异母(次要)、打柏青哥(次要),牢牢吸引着观众。
触发事件:第6场,韩妍熙路上偶遇相勋,二人不打不相识。
这件事触发了什么?
——相勋的童年回忆,请看关键事件。
展开讨论:从第6场相勋遇见韩妍熙开始,到第15场闪回相勋童年回忆,这几场的目的就是引出(或者说讨论)关于相勋的暴力,也就是影片的主题。
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情节点1、转幕点:第14场相勋被韩妍熙追上,暴打警察。
关键事件是由触发事件合理发展而来的。
第一幕:从第2场相勋镇压学运开始,到第17场相勋和韩妍熙逛街遇到姐姐为止,第一幕把除了B故事外的所有叙事必要元素、人物建置了起来,相勋、老板、姐姐、韩妍熙、父亲、“童年”先后出场,爱情、暴力、亲情,所有叙事的材料已经齐备,转入第二幕的发展和对抗。
其他值得一提的是:开篇给了一场无缘无故的暴力,迅速地建立起相勋的人物色彩,故事成为“上膛的左轮”,非常引人注目,谁不爱看暴力呢?
这是一个救猫咪场景(这里面还有一点性色彩,但无足轻重)。
第2场实际上有对政治的隐射,但导演没有放纵自己的才华,在此后的叙事里全然没有了政治面貌,其实很明智,堆砌主题不是个好活。
第4场相勋打柏青哥、第12场他躺在凌乱的家,全篇只有这两场描摹了相勋的生存状态,其他的场景里相勋再也没有单独出现过,其实和第1场一样,在第一幕快速建置起人物形态,好让之后的叙事变得更流畅,这样的状态场景会拖慢叙事节奏。
好!
很妙的一点,情节点1发生后,故事没有立刻进入第二幕,而是对这一事件(相勋打警察)进行了回应并且妥善解决(韩妍熙为相勋提供藏身处,之后逛街,无事发生),这说明什么?
情节点1不是他打警察这件事,而是通过闪回勾起的相勋的情感变化。
如果情节点1着力于情感,会让之后不断浮现的叙事真相具有更震撼的力量。
闪回是整个故事的灵魂啊!
按悉德菲尔德的理论:情节点1是闪回发生或者说相勋打警察那一场。
戏剧性前提是相勋和父亲的暴力关系(A故事,叙事承载、情感色轮)、相勋和小弟的关系(后面是B故事,也是主题承载体之一)、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关系。
总结一下第一幕的厉害之处:建置快、准、狠,同时因为主题的天然优势,能迅速地抓住观众;伏笔埋得很出色,之后的情节点都可以在第一幕找到源头;对话与动作设计令人信服,但这一点是学不来的,自己多练吧。
第二幕1 2665min,39min进入第二幕:第18场,新人物韩熙载出场,为新的叙事线埋下伏笔:韩熙载会为了钱进入相勋的公司。
第二幕在这里以一个新的叙事空间作为切入点。
B故事:韩熙载进入公司并最终杀死相勋的故事。
第20场相勋带着小弟去讨债是B故事的起点。
B故事是主题的承载体之一。
中点:第41场,韩熙载进入公司。
先看中点之前的第二幕。
这一部分有个叙事空间:相勋带小弟收租的空间、韩妍熙家庭的空间、相勋和韩妍熙爱情的空间、相勋和父亲以及侄子和相勋的双重亲情空间,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叙事线编织起来的(有些不成为线,作为独立叙事空间存在,比如韩妍熙的家庭从头至尾始终处于矛盾之中,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也是一条单方向的“进展”没有弧光,这些独立的叙事成为环绕在主线叙事——相勋的死、相勋与父亲——周围的卫星,和恒星辉映、互文)。
分析这24场,其中15场给了A/B故事,9场给了其他的叙事空间。
B故事(先说B故事,因为第二幕是由B故事引领的):第20、21、22场相勋带小弟收租,第28场韩熙载收到小弟的电话,第34场韩熙载在KTV狂欢,第38场韩熙载醒来回家,第39场韩熙载因为钱和韩妍熙打起来,第40、41场韩熙载加入公司,9场戏给了B故事,这9场戏的主要冲突是韩熙载对于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选择加入公司,而一个事件(小弟斥巨资请他泡KTV泡妞)导致他做出了这个选择。
作者使用一个事件组织叙事,浑然天成。
中点之后,B故事开始向下发展,两个人物——相勋和韩熙载都会完成他们的弧光,只不过,相勋更为立体。
A故事:第23场老板让相勋给父亲带钱,第24场相勋暴打父亲,第27、30、31、32、33、35场相勋在侄子面前扮演父亲的角色,作者用8场戏给了A故事。
在这部分叙事里,相勋对于父亲的情感进一步恶化,他的暴力越来越激烈,而后,作者把这一情感用相勋和侄子间如同父子的情感弥合了,从而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故事弧光(套用人物弧光一词)。
这样的情节是严丝合缝的,十分规整有序啊!
其他叙事空间:第二幕开始的18、19场给了韩妍熙的家庭,一方面引出韩熙载,另一方面和相勋的家庭(A故事)互文,进一步增强了A故事的弧光,强化了情感震撼力度。
之所以说是互文,是因为相勋和韩妍熙的始终不知道对方家庭的情况,这样的触目惊心的密集暴力只存在于观众的心中,这样的全知视角令人对故事里的人物无比怜悯,我们为之感动。
之后的第25、26场勾勒韩妍熙的童年记忆,第29场写韩妍熙的学校,本质上都属于韩妍熙家庭空间。
这是她的生存状态,如同上面所说是为了和相勋互文。
第36、37场给了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叙事空间,两个人以恋人般的口吻互相打趣、街边醉酒,调整叙事节奏的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丝温情。
在这里,情感色轮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值得一提的点:注意老板这个人,他对相勋似乎是无底线的包容,这两人之间的友情成为影片最后最让人感动的点。
为什么呢?
作者在庞大的叙事中间植入了不多却小而精的点睛之笔,第27场老板说出自己是个孤儿、希望有相勋父亲那样的爸爸,这场在推进叙事的同时有别样的情感力量。
这种精密的结构一定是被不断打磨出来的。
第二幕2 :第4174场,65104min,39min反派逼近:第41场韩熙载加入公司,韩熙载代表的“反派“逐渐逼近。
有趣的是,直到第三幕相勋才被这个“反派”杀死,才到达这条线上的“失去一切”。
失去一切:第61场相勋发现父亲割腕自杀。
失去了他的暴力,相勋也就失去了所有生存的价值。
这是A故事的尾声,相勋跟自己的父亲正在走上救赎与和解的道路上。
灵魂黑夜:第73场相勋和韩妍熙在汉江边相坐而泣。
在这里,相勋彻底陷入了他的黑夜,他身上以暴力为载体的价值全部崩塌了,人物急需弧光。
进入第三幕:以第74场为引领的相勋约姐姐、老板、韩妍熙去幼稚园的行动。
可以看到相勋身上炫目的弧光:跟第二幕开头相比,相勋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转变,由仇恨到和解。
中点之后的第二幕,这一部分有同样是4个叙事空间:相勋的亲情空间(A故事)、相勋与小弟的暴力空间(B故事)、韩妍熙的家庭空间、韩妍熙与相勋的爱情空间。
作为A故事,在这个部位基本以相勋对家庭的主动融入为标志结束了,在“失去一切”中,他经历了最大的危机,完成了他的转变。
作者是怎么由中点推进到第三幕的?
看A故事的进展:第45场相勋去姐姐工作的手机店买手机,第46场相勋与姐姐一起吃饭,谈及父亲他暴怒,第47、48场他冲到父亲住处暴打他,被侄子看到,第53场他去手机店找姐姐不见,第54场他看到姐姐、父亲和侄子一起打PS,第57场相勋和老板吃饭又谈及父亲,第59、61场相勋发现父亲割腕,第63场、65场相勋背父亲去医院,第69、72、73场侄子要相勋别打爷爷,相勋道歉(71场插入了父亲看家庭照片的场景,这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从中点时相勋通过侄子弥补了对家庭感情的失落感,到暴打父亲,被侄子看到,再到发现父亲割腕,跟侄子道歉,A故事起起伏伏,在这样的冲突-解决-冲突的模式中作者推进他的故事。
而B故事设计又尤其奥妙,它没有在这里终结,而是延续到了第三幕,直接以残酷的姿态打碎相勋试图回归和平的美好。
在这一部分,B故事本身较为简单,只有41、42、43韩熙载进入公司初次收钱,50、51、52再次收钱这6场,一方面是因为它要延续到第三幕,为A故事的解决腾出文本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韩妍熙的家庭作为枝丫为B故事增色不少。
(此部分析错误,A、B故事都应该在第三幕完成高潮。
)那么其他叙事空间呢:韩熙载的家庭叙事空间共出现了44、49、54、56、58、60、62、68、70这9场,比B故事本身还要多,这个家庭空间为韩熙载后面的杀人行为买下了情感伏笔,也为韩妍熙和相勋的爱情提供了叙事上的动因和情感基础,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实用性的结论:主线叙事之外的叙事空间可以弥补主线上的叙事逻辑并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故事增添强大的情感力量。
但不要试图以过度堆砌新人物、新环境来作为解决情节漏洞的方法,A、B故事本身还是要强大。
这同样适用于韩妍熙的爱情空间,它在某种程度上和韩妍熙的家庭空间杂糅在了一起,爱情空间提供了相勋的灵魂黑夜,也是整个故事最动人的一场戏。
其他亮点:作为和相勋的亲情空间互文的韩妍熙的家庭空间,在灵魂黑夜之时被交叉剪辑在了一起,汇合之时,亲情的危机和危机之中闪烁的爱意杂糅在一起,令我们无比震撼。
虽然说这是后期剪辑和导演的功劳,但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构思了,在这里,古老的剪辑再次显示了它的真理的强大。
整个第二幕出色地完成了对抗的过程,相勋完成了他的人物弧光。
而作为类型的其他人物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为相勋助力或者为故事增香添色的功能。
而B故事给我们留了一个尾巴,我们随后会惊讶地发现故事再次被颠覆,而创作者牢牢地握着我们的心弦。
·第三幕:7488场,104min131min,27min进入第三幕:74、74场,相勋通知韩妍熙、老板去幼稚园聚会,同时提出退社。
这时相勋的情感已经不可逆地转变了。
结局:相勋被杀(B故事高潮),聚会成为泡影(A故事高潮),身边的人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韩熙载成为下一个相勋。
终场画面:韩妍熙看到韩熙载带小弟砸店铺。
同开场画面遥相呼应,以暴力开始用暴力结尾。
同时,这一场为整个故事的全知视角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韩妍熙对相勋的情感被模糊,观众同人物一样陷入震惊的震撼中,文本因此变得多义起来。
故事本以有了圆满的结尾,却又在震颤中结束。
这是神来之笔。
可以学它的视角运用。
第三幕有2个叙事空间:一个是代表A故事圆满结尾的韩妍熙、老板、姐姐、父亲的团聚,另一个是代表B故事暴力终结与转换的相勋之死,两者糅合叙事(交叉剪辑和闪回)被裹挟进以终场画面为代表的对暴力的一线救赎和消极反思之中。
这一幕成功之处在于它以对比蒙太奇强化了B故事结局带来的悲痛之感,作者以B故事相勋的死作为对A故事价值成功的深刻反思,支线的叙事空间(爱情、韩妍熙家庭)在此作为点缀为故事赋予结构上的情感(只有第74场韩妍熙接到相勋电话、第87场医院的闪回明确展示了两人的爱情;只有最后一场明确展示了韩妍熙和韩熙载的家庭关系),而两条主线叙事之间的较量成为结构的绝对重心。
对叙事结构的把握凌厉狠毒,严格控题,毫无私货。
终场画面是神来之笔,可以说这1分多钟的画面重新解构了整个故事,给人震撼的同时让故事主题由积极的、乐观的、抱有希望的调子急转直下,达到了在深刻的绝望中深度的反思的效果。
这个局部内聚焦视角让我们觉得,似乎暴力永无止境,它对人的伤害(尤其是所爱之人)究竟有多深?
恐怕只有在黑幕前的观众自己心里才有答案。
通过分析整个故事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严格遵循BS2节拍表的进行节奏,叙事严丝合缝,结构精密如同脚手架。
但是,牢牢牵引我们感情的、给我们巨大震撼的远不止此,因为BS2节拍表只是主线叙事的节拍,只是A、B故事的进展方向,而作为“恒星周围的卫星”存在的众多独立叙事空间,更为整个故事的逻辑建立、情感张力提供了十足轻重的作用。
韩妍熙的家庭空间、韩妍熙与相勋的爱情空间、相勋和老板的友情空间,作为三个主要的独立叙事空间(独立叙事空间可大至无限多,小至没有,这全凭个人判断或者它们在影片中的戏份多少,比如一闪而过的政治元素——学运、越战——就不被当做独立空间),它们充当主线叙事的粘接剂,也为观众提供情感色轮。
我们为父亲的自杀、相勋的救赎、家庭的和解而欣慰,为他的死而悲伤,也为相勋与韩妍熙的爱情所温暖、为相勋和老板的友情而感动,故事总有无处不在的泪点。
当我们被作者做出情感引导时,自然就会本能地认同影片的主题,而且更加深刻。
闪回和全知视角是整个叙事的灵魂。
开场画面和终场画面是对BS2节拍表的创新,这是它在叙事上的作者性。
我能从这部电影的叙事里学到太多了。
人物相勋: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首先看看第一幕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正义但滥用暴力、关心家庭(侄子和姐姐)却殴打父亲、手握财富却执着于打游戏机而且还在用BB机,这样一个人物生存于矛盾中,不断地在自己的性格中挣扎,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有“隐藏的秘密”。
这样的一个人物,有现时的矛盾,有历时的困苦;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极致暴力),有四海皆准的共性(家庭的受害者);他令人崇拜或恐惧、厌恶(暴力,不乏有暴力的崇拜者),又令人同情感动。
他符合人物塑造的每一个原则:有明确的欲望和阻碍(欲望:救赎亲情危机;阻碍:他的暴力。
他是这样一个自罪又自我救赎的人!
);尽可能避免刻板定型(非常立体,性格多面);值得同情(他同样是受害者);有完整的人物弧光(弧光是他对待亲情危机态度的转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这一点上,闪回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片的叙事视角——全知——也在推波助澜);有勇气(自不必说,开场的暴力即勇气)、有魅力(招得花季少女的喜欢、老板的深厚友情、姐姐的无限谅解、侄子的爱慕)、有本事(能挣大钱,能救父亲,能背着妹妹去医院)、幽默(游戏时间的表现)、善良、被家人和朋友深爱……这是一个能把所有我们所喜爱的银幕人物的所有特质都能囊括其中的人物——相勋。
其他人物不做分析了。
只需要知道他们都是围绕着相勋塑造的,是“相勋宇宙”。
是为此文。
父亲直接杀死了妹妹,间接害死了母亲。
他,在现场目睹了一切。
长大后,他成了收债的恶霸,生活与暴力划了等号。
工作方法简单而直接,骂脏话、拳脚相加、威胁恫吓。
语言功底匮乏到只会用“西巴”表达情绪,谋生手段单一到只剩下“暴力”。
这就是《绿头苍蝇》的主人公,相勋。
我始终觉得,人性精彩之处不在于至善,而在于“复杂”。
相勋就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我们惊讶于他对暴力的情有独钟,却也感动于他与小侄子之间亲如父子的感情;我们咋舌于他对父亲的拳脚相向,却也欣慰于高中女生对这个暴徒的陪伴和治愈。
说几句题外话,在以前,中国的犯罪电影承担了太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宣扬主旋律的使命让国产犯罪片负“重”前行,被绑架的犯罪题材电影看来看去显得不那么特别“纯粹”,即使是涉及到人性中至黑至暗的东西,也总是走成“先表演后解释”的路子,用高尚的道德和温暖的感情去弥合电影里面的黑暗,殊不知人性之恶根本不需要解释,有些人脏得很彻底。
但是必须肯定一点,就是近几年的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已经有所突破了,比如近一点的《误杀》就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翻拍影视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了。
我们会发现在这部电影里面,善恶的边缘就已经被淡化了,整部片子更像是犯罪者的博弈,人性的较量。
回到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同于国产电影过多地聚焦于社会底层小人物面临道德困境时的坚守或者悖行,韩国电影更加关注对于暴力犯罪行为的直接体现和人性扭曲之源的追溯探索,《绿头苍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反派角色也变得多种多样,但是相勋却坏得让我同情。
一个耳光开启了这部电影,情节推进会让人把关注的焦点从“暴力”转移到“相勋”上来:这个男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对于大部分电影而言,“犯罪”是一个题材,而对于《绿头苍蝇》而言,犯罪只是一个基础,对于相勋扭曲人格的极端书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直击感官体验的暴力行径的直接展现看似是在“博眼球”,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冲破了观众的心理防线,消解了所谓“正义”的力量,引导观影者跨国善恶的界限拷问人性。
创作者借助沉稳冷峻的镜头揭秘相勋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极端人格的塑造不仅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让观众“乐”于接受这样一个人物。
韩国的犯罪片很少去找寻善恶之间的界限,它们的原则是“家丑必须外扬”、“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结果是,不纯粹的“恶”被剥去表皮,剩下的可能是一颗赤子之心,或者是一个经历了折磨,为了自我保护只能用虚张声势的方法向世界摇尾乞怜的灵魂,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相勋。
韩国电影不太追求大团圆结局,往往给观众留下一个似乎被永远搁置了的问题,观众在这样的结局中延续思考,影片的情感张力借以得到强化。
通过电影的前3/4,我喜欢上了相勋这个角色;通过电影的后1/4,我开始对相勋的结局有所期待;最后,当我准备好迎接结局的时候,相勋死了。
但是我不不伤心。
因为回顾相勋的一生,观众自知前面的“喜欢”和“期待”都是徒劳。
在结尾处设置留白,当故事走向完结、人物关系完整清晰时,创作者把剩下的空间全部留给了观众,影片主体得到升华和提炼。
你可以把这样的设置理解为无奈和遗憾,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种关于“恨”的美,透过隐痛,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有着宿命论色彩的命运悲剧背后的人性之光。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好看好看,从制作上看自编自导自演,听说还有自剪,简直全才,不过镜头摇晃确实有些头晕。
开头就是黑社会收租,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胆大心狠确实能挣到钱,和万顺的兄弟情很热血。
整个灾难的源头在父亲,父亲导致了家庭破碎,同时又留下了新的羁绊,在废墟之上长出了新的枝芽,夹在中间的男主身背旧恨,也在面临着该如何对待下一代的彷徨。
“刺猬全身是刺”,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会让他像担惊受怕的小猫一样炸毛。
女性角色更多的是忍耐和宽容,在暴风雨中紧缩着身躯,有阳光照进来时则立刻舒展绽放。
男性利用与生俱来的物理优势窝里横,在更强者面前则唯唯诺诺,其中的心狠手辣者在完成暴力见习之后像狮王争霸一样去挑战成为首领。
男主和女主哥哥两人完成了一次权利交接,同时也用自己内心的温情温暖了同父异母的姐姐、父亲、兄弟三方人物,男主死了太可惜了,但又不得不死。
绿头苍蝇一个男人苍凉的一生我一直相信 每个可恨的人都有一个悲凉的过去他是个靠暴力生活的男人 满嘴脏话 动辄就一个拳头 他粗鄙高傲自负 连对朋友也是骂来骂去 他喜欢就打自己的小弟 他就是一个流氓无赖这种人 是不会快乐的喜欢他的侄子 他救济他的妹妹 他与高中妹子的来往 他心中有点点温暖 但以往生活对他的伤害让他的心封上厚厚的一层冰 生活 滚他妈的生活 他用暴力麻醉自己 他不快乐他喜欢抽烟 一直抽 一直抽 当一个男人抽烟时 就是他对生活烦躁厌恶的时刻 烟雾弥漫在他周围 这个男人 是多么不快乐 女孩和小男孩是他的拯救者 在相处中 温情慢慢泛滥 他的心也在慢慢融化 如果能够得救 谁愿意糟蹋生活他痛恨他的父亲 他对他拳打脚踢 可当他父亲自杀时 他背着他一直喊 不能死 就算生活多难过 也要活着 为什么 有时候人活着就是靠着一信念 而他 是靠着恨 恨他父亲 恨他自己 然后 当他父亲要死了 他才发觉 若没有了他 他又怎样 那天晚上他哭了 也许他想 他该宽容一切 好好生活下去 可是 很多时候 生活都不能如愿 很多时候 生活都不能眷顾你 他想回头时 一切都已经晚了 他想好好对待生活时 生活已经不再给他机会难过的是 当最后女孩弟弟的样子和他重合时 竟又是一个苍凉的轮回
首先 这不是一部每个人都适合看得电影 尤其是习惯口水片沉迷于朝九晚五的人们 这是个关于社会边缘人的故事 故事不复杂 悲惨的童年 暴力的起源 穿插于主角殊勋间反应悲剧循环的那个女的弟弟应该是个小亮点 全片气氛压抑 如果就一般观影评论角度讲 我该讲完了 然而 这部电影的看点在真实 这是一部很真诚的电影 梁益俊的自导自演在其中占了很大分量 或许是自传题材 梁益俊演得非常传神 这是一个男人真实的暴力史 就如同片名粪蝇一样 主角殊勋就是这么一个最底层的人物 暴力是他的生活手段也是他的生活态度 他用暴力反抗生活也用暴力逃避生活 作为一只粪蝇 还有什么可以令我害怕的?
在地下世界 他所向披靡 对父亲的仇恨令他逃避亲情 他的小眼睛里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愤怒 无所畏惧 他是自卑自负的矛盾体 去学校闹事时 他说:你们在这神圣的校园里他妈的在干什么 他没有女人 他只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是的 那就够了 他想在底层的规则里尽量活得像个男人 至于其他 他选择对着生活发泄但是 人始终得面对最人性的东西 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 你可以诅咒命运 但是等到了最后一刻 你还是得平静的放手而去 他和爱情不期而遇 理智终于战胜仇恨让他接受了亲情 畸形的家庭和多年的仇恨终于都没能阻止他向美好生活中奔去。
故事到了这里 这个角色的生命就可以结束了。
本片的暴力毫无美感 和主角满口的西巴拉玛一样 都是为了更真实的表现边缘的罪恶和主角对于暴力的厌倦 殊勋死去了 像疯狂的英在杀死他时讲得那样:为什么要退缩?
是的 他退缩了 他厌倦暴力选择了他觉得更重要的东西 他已经失去了在这罪恶世界立足的资本 最后 殊勋像一个平凡人一样 亲人围坐在他尸体旁哭泣 他是悲惨的 却不可悲 片中的泪点也不做作 真实刺痛人心 一只绿头苍蝇的死去 微不足道 虽然他是一只奔向幸福的苍蝇
韩国人很擅长拍摄这种讲述底层百姓真实生活状态的电影,这几乎都成为韩国电影中一个主流的流派。
《绿头苍蝇》的核心,其实是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家庭暴力的,更多的是整个家庭所造成的子女在对应环境所衍生出来的性格和处事态度。
男主和女主弟弟都是延续家庭基因中的暴力因子,两个人都天生暴戾,这种可怕的戾气才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
男主父亲临老之后的软弱,其实更多的是监狱生活的折磨所造成,倘若不是如此,我相信,他身上的暴戾之气,丝毫不会差。
然后,原生家庭的环境也会造就女性更多的容忍,女主和男主的姐姐就是典型的这类人,虽然女主相对而言,更加敢于反抗一些,但他们的性格本质上是同类的。
而电影最令我感觉到未来未知走向的就是男主的外甥,这个孩子的暴戾之气很少,却异常的孤僻,这种性格其实更危险。
光看电影的名字,绿头苍蝇,多么令人恶心的生物,但电影结束,却让我对这样的生物,生发了由衷的好感。
它们是多么热烈地宣扬着生命力,在世界最肮脏的角落里,嗡嗡地叫着,执着地生活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评价电影中的主角,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么愤怒,那么残忍,看似毫无人性,但细究而来,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这个世界的苦难,享受着家庭温暖的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我们可以在爱里沉醉,感慨着世界的美丽,同样,大部分的我们,在恨里生存,也会对同样的世界保持愤怒。
主角就是在恨里长大,在对父亲的恨里,用自己的拳头向一个个债主发泄,在初中生之前,他是蒙蔽的,被他的愤怒蒙蔽。
所以,他才那么喜怒无常,那么歇斯底里。
遇到初中生后,他开始变化了,渐渐地在心里有些柔软的东西开始发芽,影片中,有一幕,主角、初中生和他侄子一起出去,在大街上玩,看到哪里,好有感触。
这个社会是多么奇妙,家庭里挚爱的人,会相互伤害,而家庭外的陌生人,那些在暴力危害下的人却能一起开心,一起微笑,这是多么深刻的一种嘲笑。
是谁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组成家庭?
又是谁,盲目地维系着家庭的完整?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我们头脑总是被社会的言论所占据。
社会说,我们要稳定,要去维护家庭的稳定,我们要创造和谐。
口号淹没人性,更可悲的是,我们作为家庭的成员,却被这些口号牵着走,我看过那些夫妻间为了孩子能有个完整的家,不被别人说闲话,宁愿将就着过。
在生活面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放弃尊严,放弃爱情,最后混混沌沌过完一生。
到最后,也弄不明白,我们是为什么活着?
我们是人,是一个生物,我们首先是自己,而后才是其他。
因为爱与恨,这样的在乎,在乎到迷失了自己,在爱里沉醉,不知世界的残忍和丑陋;在恨里,蒙蔽着眼睛,只想着发泄恨意。
我们是什么,对于别人带给的伤害,我们是该如何面对?
我们要像猛兽一样还击,还是像落败的狗儿,残喘一生?
很显然,主角是个野兽,他在不断向自己的仇恨还击,但结局却告诉我们,那样的方式不对。
在恨里,我们永远得不到解脱。
其他的仇恨,无可说起。
家庭暴力带来的恨却是带着至亲的爱,就如主角喝完酒后,痛苦地跑到父亲那里,一边痛扁着父亲,一边嘶喊着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你要伤害我们,为什么我和你一样,也是选择伤害别人。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原谅一切伤害,放下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巨大的智慧。
所以,在如此沉醉于凡尘的我们,才会那么不肯原谅,那样愿意饮恨。
但终结于人类生存的大道,我们终究是群居性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需要爱,这里没有爱,我们就去那里寻找。
庆幸的是,爱这种东西,从来不缺,社会再残酷,人心变得再复杂,总有爱在。
暴力永远是现象,是手段,是不会永远存在的东西。
你可以说,爱在,就会有恨。
但你又可认为,爱永远战胜恨。
爱能包容一切,甚至令人发指的伤害。
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即使怀抱恨意,也不要忘记回归爱。
这样,就算我们走多远,也不至于迷路。
俗套的故事,看一半弃
持续下滑。
朝鲜半岛总能涌现出此类题材的作品,很喜欢那种内心为之一颤的感觉,更喜欢那种有话想说确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导演自个演的这个流氓绝了。
本片被赞誉过审,诚然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回首残酷青春的类型电影。只不过,所有的症结都指向原生家庭。这个结论就太过于轻浮孟浪了。好像如果我们投胎的好,我们的父母不离异,不打架,对我们好一点,我们的青春就会OK,我们就不会变成古惑仔,就不会混迹街头,跟人动刀动斧子。个案是个案,个案不能当结论。不过影片的所有主角们,挨个都是这个问题,就有点搞笑了,这就是导演自己想象和编织并且结论出来的人间炼狱。残酷青春,就像二八定律一样,对每个人都一样,这才是残酷的本质。你的砒霜,他的蜜糖。离异家庭也有一大批杰出的孩子;幸福家庭里出败家子坑爹货的概率也一样高。有正常的家庭吗?出了事,一总结,各种问题;人家好好的孩子过一生的,家里不也是各种麻烦各种烦恼各种不靠谱?这种站在结尾,总结过程各种问题的结论,都是P话。谁是正常的
太沉重的电影,受不鸟
没有惊喜。
暴力的外衣下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
当你戒掉一个习惯的时候,你要不重生要不死亡!
6.5,女高中生和混混头目的瓜葛编造的太扯了。。
西巴,拍个短片会死?西巴!西巴韩语骂人词汇都西巴这么匮乏,西巴拉哟!
韩国人民的底层生活。一生暴力的男主,在当他放下暴力的时候。却被手下的人暴力致死,很讽刺。梁益准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完成度那么高,而且时长节奏也控制的很好。是一部惊艳的作品。
爱很重要
暴戾,家庭破碎,循环。
晃得想吐,快进还嫌慢
镜头太晃了
这都是个锤子!
不喜欢
超diao的
暴力招致痛苦,痛苦招致暴力——《异星灾变》S02E01。
一部让人绝望的电影,暴力包裹下仅有的善良也会被随之而来的暴力毁灭,大叔和高中女生江边抱头痛哭的一幕将积压的情绪推向高潮。粗暴的言语、拳打脚踢的催款方式、以暴制暴的交流手段,从头至尾暴力成为了唯一的宣泄方式。三个破碎的家庭中,父亲的形象被抽空,零星的温情笼罩在压抑的氛围之下,卑贱如粪蝇的生活照进了苟延残喘的底层人物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