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这么优秀的作品了,拿到电影节,也是可以拿奖的作品。
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一直到现在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导演邹德全非常擅长运用电影拍摄技巧。
就拿开头来说,是完全没有配乐的,整个视觉、效果、观感给人都很舒服,单单凭借着涂们老师饰演的郑先生,哪怕是那么几个动作、几分表情神色,就能联想到面前的这位老者是位有故事的人。
电影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位患有阿尔莫兹海默症的老者,更是对郑先生一直以来念念不忘的亡妻,为爱守护而展开的一场治愈疗伤之旅。
涂们老师、王真儿把这场平淡的爱情故事,演绎地活灵活现。
全篇除了两人的饰演,还有一个角色令人过目不忘,那就是饰演老梁的演员老师。
虽然老梁只出来前面的一小段部分,但作为郑先生的老友,在自己生日之际,在陪伴老友一同钓鱼,在最后的日子,希望和自己最要好的老友共同住进养老院,一辈子算是值了。
为何小编会说这部电影是为爱守护而展开的一场治愈疗伤之旅呢,电影将《雨中我问你》这首老歌贯穿全篇,主旨故事线清晰明了。
开始会误认为电影会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在讲述郑先生,另一条则是在讲述阿灰,一个是不愿割舍亡妻的老者,另一个是因骑摩托车,而导致老公出车祸成植物人,三年卧病在床,一直离不开悉心照料的年轻姑娘。
涂们老师的精彩演绎,好几次击垮了观众的内心防线。
说说第一道防线,远离家乡,郑先生来到宝岛台湾开启了一段环岛之旅,第一站红包场,点歌时,遇到年轻姑娘阿灰,这一刻,像是打开了一本记事本,在阿灰唱起《雨中我问你》,序幕也就揭开了。
这时,第一道防线被打破。
随后,郑先生和阿灰结伴而行,他们一直往东走,去到万福鱼馆品尝妻子学做鱼的初始点;去到旧木书店寻找妻子留下的30年前的记事簿,记事簿中写到“郑先生,谢谢你”;去到郊外的山林带着亡妻的猫头鹰吊坠寻觅万千、感慨万千;去到更东边的鹅卵石海滩,原来所有的一切阿灰就是郑先生所幻想的亡妻。
这时,第二道防线被打破。
结尾部分,环岛旅行结束,郑先生回到养老院。
虽然已经不省人事,但是在养老院,时刻念叨着环岛旅行这一路的经历和旅程,更多的是表达对亡妻的念念不舍。
电影就这样落下帷幕,第三道防线被彻底打破,这也是小编到现在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的原因,令人为之动容,无法释怀。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像是“鸡蛋里挑骨头”,毫不夸张的讲,很难找出疑问,因为太好了,过程虽然“平淡无味”,但是心中“五味杂陈”。
我给这部电影8.5分,年度佳作,好作品!
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如果,片尾没有点出郑先生的幻觉,单就描绘路上发生的种种以及爱情的信念,我也蛮喜欢的,毕竟这种老少搭配的文艺,总会伴随着寻觅和体味答案的过程……当阿灰的身影消失在海滩,那个迷糊的老头突然让我动容,原来,郑先生所念叨的过往、重走的路线都是思想指引下的身体力行,那里无人陪伴,只有假象背后的纯真……昏迷三年的男主,记忆里没了阿灰,如今面临再次失去的可能,他很害怕,害怕脑袋里只剩自己,害怕某个瞬间开始,再也想不起那时的爱情,想不起幸福的模样……没事,即便忘了,身体也会重复你我的故事……
“人,总要有个念想。
”这是郑先生的选择,是重新踏上和妻子的回忆之旅,将记忆的碎片,拼成曾经深深爱过的证据。
因为有些事情,做过第二遍以后,可能会忘记的更慢一些。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又一次次的走进影院,去看看那位在荧幕中的“郑先生”。
那些令人尊敬的电影人、热爱电影的演员、还有优秀的电影,本就该属于大银幕,不该“隐入”小屏幕。
用了两个失眠的夜晚看了这部片子,这样的电影也确实只适合一个人的深夜。
先不讨论演员演技如何,我能想象得到结局是那种虚幻,重度抑郁症里面的幻听和幻视可能也就是类似于导演想要设计的那个程度吧,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些平实,缺乏于类似国外拍过的几部阿尔茨海默电影,比如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依然爱丽丝,这两部电影给人的感慨和震撼是强烈的,是激烈的,而我们国内拍的片子比如刚上映的妈妈和本片其实太过于踏实,少了很多的高潮和强烈,抱歉语文水平有限。
影片里面的bug众多,比如为何以前的妻子照顾植物人老公?
难道郑先生有过一段植物人的历史?
妻子为了唤醒她曾经独自环岛?
然后妻子没了,郑先生醒了,听了录音再次环岛?
这个剧情有些过于大条了吧。
如果单独拿中外的这四部电影来比较,我觉得最值得看的是Hopkins的演技和依然爱丽丝的剧情,国内两部虽然更贴近于我们的社会但确实不如另外两个,欢迎来砖。
鹅卵石海滩旁蛰伏攀爬于鹅卵石上的乌龟,似早已老去迟缓的肉身;阳台和窗台上的洁白葳蕤的马蹄莲,似携子之手此生不渝之爱的坚定和忠贞。
果然,故事伏笔就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磁带,录音机,笔记,绘画;歌厅,鱼店,书店,吊桥,隧道,森林,划正字,猫头鹰;摩托车,海滩,蓝裙,伤疤;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碰撞和重合,意象与现实的柔软、凄婉和浪漫...... 跨越三十年,只为彼此的执念与不舍......“遗忘”“意义”,始终是“阿尔兹海默症”主题绕不开的一环人生哲学话题。
这部风光靓丽、温情治愈的环岛公路悬疑剧情片,虽不乏黯然忧伤与隐隐痛楚,却幸得心旷神怡的沿海景色和阔然开朗的推进反转,回归整体的平淡与悠然,松弛与心暖;甚至于忘却影片“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壳,沉浸于这超脱于岁月生死、超然于疾病幻象的动人爱情三十年前,病床前朗读的《小城之恋》《岛与诗》,每天喂食的流质鱼汤,两人一起静静聆听磁带里海浪的声音,还有床上郑林允右手臂上的伤疤;红包场里庄一岚一曲令人歆羡的《雨水我问你》,还有那家教会她做鱼的万福鱼店,那家她留下无尽思念的书店,那片石头上刻着猫头鹰守护神的森林和那块郑先生一模一样复刻的猫头鹰木头挂坠,那本庄一岚于乳白色浪花丛中眷写“郑先生,我等你”的告白和对被海浪反复迎来送回的鹅卵石如“生命的轮回”的感怀唏嘘......三十年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恍惚错乱”中和阿灰一道在距离留言簿“舊木书店”不远处看到的孤独绽放的马蹄莲花,与阿灰一同漫步行进的洞穴隧道,和阿灰内心共有的那份对爱人的念想,寻找到迷路阿灰后一起摸索的下山路,载着阿灰一同前行的摩托车,总想着鼓励并帮助阿灰的冥冥善良,渴望着带阿灰一起去看那片海滩的笃定向往......我可以忘记很多事,却不想忘记你,不想忘记你带给我的以及关于你的所有深情、记忆和味道...... 无论是郑先生还是鱼店的婶婶...... 在记忆消逝前,走过你走过的路,去过你去过的地方,听过你听过的声音,尝过你尝过的味道,再在那片海,与你“重逢”,弥补遗憾......结尾的高潮与平复,从翻滚着乳白色浪花的海边到爬满枝蔓藤条的回廊,镜头一推一拉,从慢慢靠近到缓缓退出,直到一切淡出画面,记忆的声音永不停歇......文艺的剧本和爱情确实能打动我,但是台词有些书面话而文绉绉,几处场景也有些刻意生硬。
王真儿是我喜欢的演员,只是涂们老师细腻深刻的诠释且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恐惧脆弱中更显坚韧勇敢的塑造刻画,常常盖过了“阿灰” esp.两段梦境:一段迷失在妻子墓地,一段茫然于建筑废墟;两场哭戏,一场老梁葬礼外迸发后的克制,一场舊木书店里无措间的翻涌滚烫🎬 喜欢的场景那天和老梁一起钓鱼后,回家。
已经是“阿尔兹海默症”病患的郑先生突然不记得家,恍惚慌张间,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们相向而行,擦肩而过......红包场里,点歌一曲《雨水我问你》之后,当郑先生和“三十年前的阿灰”对上话,现场背景乐想起了另一首《萍聚》:“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舊木书店里,郑先生整理三十年前被台风吹散的留言簿,终于找到了庄一岚的笔迹:“郑先生,我好想你”。
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一路同行至此的“阿灰”,她正用磁带录音下那句“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
伴随着郑先生含泪写下回复语“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
”命运的圆满邂逅与轮回,追忆的寻觅流淌与闭合......在藤蔓布满的长廊里,郑先生一直反复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三十年前“跟随着”阿灰的脚步一起走过的那段环岛旅程,还有幸福于无声浸润的生活点滴,直到镜头缓缓退后,直到郑先生捧着那盆马蹄莲走出画面,他的记忆永不停歇......📝 喜欢的台词......那是我要记住的某一天被南风吹得又黑又暗的那一天我注视过命运里急转的沙子正扑向被赶进海湾里所有的船注视过在摇晃的尖尖的海岬上的光......有些事,做两次,可能会忘记得慢一些我不想忘记你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郑先生,我好想你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你就会知道和你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他没有一点点回馈只要真真切切地在你身边那就是幸福这首歌是送给你的,郑先生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刚才,我说到哪了?
哦,对了!
那天,我和阿灰还去了红包场,她特别深情地给我唱了一首歌:雨水我问你。
那个地方,都是老头,他们都羡慕我,阿灰唱得真的很好听。
后来,我们还去了鱼店,阿灰偷偷地学会了做鱼,回家以后她天天给我做鱼吃。
我这一吃,就吃了三十多年。
不过,我到现在还没吃够。
p.s.影片勾起了我19年环岛游的记忆,临海的铁轨,沿海公路,感受浪花即在脚下pp.s.啊!
居然看到了《少年吔,安啦!
》里的高捷!
我参加的是厦门的点映➕线上见面会,去之前看了豆瓣的短评,在看之前就对《叫我郑先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挑剔目光。
可是看完之后才发现,这跟不上什么老少配。
从一开始的偏见目光,到后面疑惑为什么妻子和阿灰会有重叠部分,再到最后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感情力量所致。
如果有人说这会让人引起误会,那ta就是没有认真看,而且我也认为如果真的一开始有误会产生的可能,随着剧情推入也会感受到细微的不对劲,因为从头到尾都在暗示阿灰就是郑先生的妻子,包括但不限于阿尔兹海默症会出现幻觉,郑先生说自己找到了很像妻子的女孩,妻子和阿灰说的话出现了重叠…感情从来都是细水长流的,而不是为了让人流泪而催生出来的。
同时,在影片中年轻的阿灰和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的相处更像是同龄人的普通友情模式,我觉得并不违和,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做到,也让人感到非常奇妙。
导演在见面会上所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你能否筛选出一段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听到这句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这也是电影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之一。
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像这样的电影能上映实属不易,我觉得还是得多多支持。
当人都没有耐心好好坐下来花两小时看一部好电影时,ta还能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节奏太慢,忍不住想二倍速。
老郑的人设也整挺惨,又是阿尔兹海默症,又是孤苦伶仃,朋友也突然没了,真就凑一块儿了呗。
一开始以为是要体现养老问题什么的,毕竟朋友还讲了跟儿子怎么怎么样的……直到最后才发现是个爱情片。
其实老郑到老婆墓前的时候还以为他是活不下去了也想死来着,没想到最后做出了去旅游保持记忆的决定。
这不免让我思考人到终年怎么有尊严地活下去或者说走向死亡。
近年来听说了很多关于‘养老院不能去’的说法,还有那种搭伙养老的民宿之类,感觉衰老是必然,但人到老时活着还不如死的状态又让人提前自我可怜。
说回来。
结局的设计的确有新意,有种平行时空交汇的错觉。
阿灰以我之见也是他的幻觉,只不过带上了老婆的影子,毕竟他反复说过阿灰和老婆很像。
做鱼的老太太说实话也挺奇怪。
明明自己最初也很不自信,到处问是不是那味儿,但当别人质疑的时候又固执己见,实属匪夷所思了。
这算是,自我欺骗久了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墓前忏悔也挺……老套的。
之前看的那个抗疫电影里也出现了类似桥段。
这也的确很寻常吧,谁知道第二天是死是活,谁知道会不会突然嘎嘣了,所以之后再说也没啥意义,就强行煽情呗。
其实整部片子细究起来说不通的地方挺多,但编剧厉害哇,直接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统统解决。
说实在的,老郑对阿灰的劝告也实在让人共鸣不起来。
什么‘到我这个年龄你就知道,爱人有没有回馈不重要,只要在一起就好’啦~可拉倒吧!
自己得的就是令人伤心的病(虽然也是不可自控的),老婆要是活着,照顾他的时候发现自己一点一点被忘了能不伤心吗?
大好年华里,日复一日照顾一个没准永远睡下去的植物人(虽然是为了救她吧)能不崩溃吗?
画面还行,但电影感太重了,特别是情节安排上,很有一种“只在电影里才会出现”的感觉,终究是矫揉造作了。
最后,片名感觉不够有深度,很难贴合片子,也易误导观众。
一边郑郑郑的,一边又林予林予的,很多观众可能就看看不出其中的内涵。
片名也大可不必着重强调一遍,不如选个包含电影元素在内的,或者有隐喻的(当然也可能咱无法理解导演高深想法哈)。
私以为,不如换成那首歌,也属于是贯穿全剧且贴合主题了。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这是一部走进电影院,让我惊喜又落泪的电影。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歌厅,小吃店,书店,树林,海边,吊桥,隧道⋯无数意象交织在一起,是关于爱的记忆。
爱情可以跨越年代,跨越时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爱情的启示录,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此外,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老了,你爱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你将如何度过余生?
孤独是每一个人的最终命题,希望这部影片能够给你答案。
——文:4869一个老人独自来到海边,海水不断冲刷着岸上的礁石,海风吹乱了老人的头发,一只乌龟正在缓慢爬行,这是影片的开始,也是结局。
画面一转,来到老人的家中,闹钟响起,老人起身揉了揉眼睛,挠了挠头发,喝了口水,镜头给到了他与他老伴的合照。
他先喂了乌龟,来到工作的桌前,打开一个老式收音机,插入磁带,播放的是一个女人唱的《雨水我问你》,“又擱是落雨的晚上 雨水泼抹熄满腹酸苦味想起着彼当时 俩人淋雨的滋味 如今剩往事在稀微”
《叫我郑先生》剧照一个人洗漱完毕以后,煮早餐,吃完早餐来到阳台看看已经耷拉着脑袋的马蹄莲,看样子已经被悉心照料了很久,但似乎还是不免枯萎的命运。
老人整理好仪容,带着一个小马扎就出门了,门外贴着房屋征收的牌子,周围也到处都是房屋征收的字样。
老人买了一束洁白的马蹄莲,乘坐地铁来到墓园,他是来看望他已逝的老伴,告诉她他决定和他的好朋友老梁一起去养老院,并且会把她的东西都打包带走。
他把小马扎打开,坐下来准备读报纸,看样子这是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叫我郑先生》剧照离开墓园,他来到菜市场买菜,和卖鱼的小贩起了争执,原因是他觉得小贩故意卖给他不新鲜的鱼,但其实是他自己忘记了刚刚已经来过鱼摊挑选过鱼了,看到这里,我们都心知肚明,老人应该是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老人在别家重新买了一条鱼回家,他边做鱼边记录着做鱼的配方。
今天是他的朋友老梁的生日,他邀请老梁来品尝自己做的鱼,也是让老梁来鉴别与自己老伴生前做的是否一样,结果依旧是差强人意,老梁安慰他已经很好吃了,哪能做出一模一样的呢,老人还是觉得很懊恼,随后两人聊起养老院的事情,说那有一个小花园,两个老人似乎都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晚间,老人整理起老伴的衣物,翻出一条蓝色连衣裙,久久抚摸凝视,不能释手,他一定很爱很爱他的妻子。
《叫我郑先生》剧照镜头来到一个码头,画面突然出现一个年轻的短发女孩,蹬着一辆三轮车,穿着像是在海边贩卖海鲜的摊贩,她微笑着跟别人点头示意打招呼,然后在一个卖螃蟹的摊子上买了些螃蟹。
回来后,她用力的洗刷着手上因接触海鲜而被沾染的污泥与腥味,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以后来到病床前,床上躺着一个男人,应该是她的丈夫,她一边熟练地将鱼汤撇进碗里,拿出针管吸入鱼汤,然后通过乳胶管注入到丈夫体内,一边跟丈夫诉说着最近的生活,她说这两天鱼市刚开海,所以她早晚会比较忙,晚上她会去给公婆送一些海鲜,而此时的丈夫依然昏迷不醒,没有任何反应,女孩也并不期待丈夫有什么回应,只是抚摸着丈夫的胸口,帮他将刚刚注射进体内的鱼汤顺进胃中。
《叫我郑先生》剧照故事没有在这里继续,而是回到老人和老梁在码头钓鱼的场景,老梁说起自己跟儿子说要去养老院的事情,老人以为他的儿子会不同意,会舍不得老梁,而老梁自己之前也是这么以为的,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老梁的儿子竟然表现得特别积极,丝毫没有挽留的意思,能够明显感受到老梁眼中和心里的失落,老梁说自己要在养老院找一个老伴,老人也同意,并且说要帮他找到一个合适的,随后又立即改口,说要帮他找到一个喜欢的。
人老了,当然仍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的权利,为什么要将就呢?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得了病,他常常走在熟悉的街道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他认识到他未来的命运——失眠,多梦,空间识别障碍,幻觉,记忆力一点点的消失。
他感到心慌,恐惧,焦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他至死都不愿意忘记的人和事。
老人回到家,将一盘磁带插入收音机,收音机里传出海浪的声音,还有一个女人的声音:“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老人翻出老伴留下的旧物,一盒盒磁带,一张环岛旅行团的宣传页......他打开一本纸张已经发黄了的记事本,看到上面写着,“郑先生,我等你”,他不由得泪目,回忆的潮水又侵蚀了他的大脑。
《叫我郑先生》剧照画面又来到病房,女孩戴上耳机开始为丈夫读书,她读着《小城之恋》里的桥段,女孩已经这样照顾她的丈夫三年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的意思,即便公婆都劝她,她依旧相信自己的丈夫。
就在一个晚上,他为丈夫读一本《岛与诗》的诗集时,就是这么一个平常的夜晚,女孩的丈夫微微动了一下手指,女孩像是被雷击中一般惊住,她喜出望外,喜极而泣,她读更多的诗,希望丈夫可以再动一下,她一遍遍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林予。
她像是抓住了一个救命稻草,于是,她决定去环岛,为她的丈夫录下那些诗集中出现过的画面,跟公婆交代完照顾丈夫的细节以后,女孩满心期待地出发了。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焦急地在墓园寻找,寻找他老伴的墓碑,这是他的梦,他开始多梦,电话铃声将他唤醒,挂上电话以后,老人面色凝重地喝了一口水,咽下了眼泪,穿好衣服便着急忙慌的出门了门,他来到他最好的朋友——老梁的葬礼,那个和他一起约好去住养老院的老梁,如今只留给他一张大大的黑白笑脸,他哭了。
无助的他来到老伴的墓前,告诉她这件悲痛的事情,也告诉她他的病情,原本他并不想告诉她的,但现在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去环岛,去走过她生前走过的路,有些事情做两次可能会忘记的慢一些,他不想忘记她。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说走就走,老人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环岛清单,他的第一站是去红包场,也就是以前的夜总会,因为他的老伴在那里为他录过一首歌,正是磁带里放着的那首《雨水我问你》,老人点了这首歌,他遇到了那个为唤醒丈夫来环岛的短发女孩,女孩拿着老式的录音机,唱了这首歌,她要将这首歌送给她的丈夫。
看到这里,我们都在心里怀疑,这个女孩会不会就是老人的老伴,他看到的其实都是他的幻觉呢?
但是我们明明听到女孩唤她的丈夫林予,而老人是姓郑的呀?
那有没有可能,老人的名字叫做郑林予呢?
但是影片的简介里俨然写着:“郑先生患有阿兹海默症,为了缓解自己对去世太太的逐渐遗忘,郑先生决定在所有记忆消逝前重新踏上年轻时最怀念的那一段环岛之旅。
途中郑先生遇到了一名年轻女孩,相似的心情和交集的旅程让两人在机缘巧合下开始结伴同行……”弹幕里也不断出现质疑与反质疑的声音,我也带着疑虑继续下去。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女孩发现老人似乎有健忘症,提出愿意跟老人同行,他们的路线也几乎一致,他们的下一站是万福鱼店,老人的老伴曾在这家鱼店学习过做鱼,为他做了三十年的鱼,他来这就是为了再次尝到妻子曾经的味道。
来到鱼店后,点了两只鱼,但老人却皱起眉头,这不是他吃了三十年的味道,然而老板却坚称鱼的味道没变,后来老板的侄女过来告诉老人,之前做鱼的是她的叔叔,但去年叔叔去世了,现在是婶婶在做,他们为了不让婶婶胡思乱想鼓励她继续开,味道的确是不一样了,终归是物是人非,再怎么也寻不回了。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后来他们继续向东行进,他们俩相约乘坐第二天第一班火车,第二天女孩果然准时到了,他们坐在海边的站台前等车,老人也开心地向她展示了手中的两张车票,但也向女孩提出了约法三章,第一,吃什么住在哪由他做主,第二,不要问他很多问题,没有第三。
女孩吐槽他很爱说歪理。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在火车上写下最近几天的经历,接下来他们要去他老伴曾经去过的书店。
他们聊起女孩随身携带的古董录音机,女孩说这是她丈夫送给她的。
终于来到那家书店,书店老板正在修理风扇,老人提出想要找一本三十年前的留言簿,老板让他坐下稍等,老人在书店四处参观,书店的墙上贴满了游客的留言,老板搬来一摞三十年前的留言簿,说有一些在台风时被吹散了,老人提出想要帮忙修复,老板便拿来一个新的留言簿给他,老人一边用胶水修复着留言簿,一边找寻着妻子曾经留下的笔迹,终于,他看到了那熟悉的字迹——“郑先生,我好想你”。
老人在妻子的留言簿也留下了:“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
《叫我郑先生》剧照女孩也在自顾自地四处溜达,她翻到一本留言簿,上面是各路游子留下的心路历程,她也在留言簿上为她的丈夫留了言,流了泪。
她停留在门外的一株马蹄莲前,老人也来到这株马蹄莲前,女孩喜欢马蹄莲,就像老人的妻子一样。
今夜是一个雨夜,老人独自在院子里为自己的老哥们烧纸,他对女孩说:每个人都得有个念想,尤其是老年人,不然每一天都很长。
女孩问他,他的念想是什么,他回答说,他就是不想忘记他的妻子,他们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
他们聊起女孩下午为什么哭,女孩说因为她想起了她的念想,不过不是难过地哭,是开心地。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他们进山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老人和女孩走在一个吊桥上,走过吊桥来到一个废弃的铁路隧道,这里也是老人的妻子走过的路,穿过隧道他们来到一片森林,女孩在森林里四处录音,林子里千奇百怪的鸟很多,她让老人在原地等她,但不知不觉她迷路了,天色渐晚,老人决定去寻找女孩,但他也迷路了,他们各自在树上留下记号,最终他听见了女孩的哭声,循着哭声找到了女孩,于是两个迷路的人在森林里越走越绝望,好在他们被上山打猎的猎人发现了,猎人带着他们下了山,他们得救了。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老人的药丢失在森林里,剩下的药也不多了,但他们还有最后一站——磁带中的那个鹅卵石海滩。
老人不知从哪借到一辆摩托车,女孩却迟疑了,不愿意上车,最终女孩还是上了车,他们来到戏台看戏,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骑着摩托在海岛公路上追风,老人说,他要带女孩去一个特别的海滩。
后来女孩不见了,老人一直在寻找那片海滩,他一遍遍地问路,是的,他的病情恶化了,他的药也吃完了,他梦到他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他从梦中惊醒,墙上镜子上贴满了他写给自己地提醒:打开记事本。
《叫我郑先生》剧照他翻开记事本,每一页都写着去找鹅卵石海滩,直到他翻到记录着那个女孩地那一页,他开始寻找那个女孩,所有人都告诉他,从来都没有一个女孩,从来都是他一个人。
影片开始疯狂地回忆老人这一路的旅程,那个女孩难道从来都不曾出现过吗?
老人在寻找女孩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那片鹅卵石海滩,他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蓝色连衣裙的女孩站在岸边。
女孩问他,如果他的太太还在,他们会做什么,他回答,也许他们会一起去养老院,在一起就好。
《叫我郑先生》剧照女孩拿出录音机,大声对着大海喊出:“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这时,我们心中所有的疑虑与不确定都被解开,它证实了我的猜想,伴随着激动人心,水落实出的背景音乐,我们确定了郑先生的全名,就是郑林予,年轻女孩就是曾经为了唤醒老人独自环岛的老人的妻子。
《叫我郑先生》剧照“其实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和我在一起。
”这是一场两个人的旅行,平行时空下的相伴,难道就不是相伴吗?
影片的最后,老人独自一人住进他跟老梁看好的那个带有小院子的养老院,老人没有忘记他的环岛之旅,没有忘记那个年轻女孩,他将幻想与现实弄混,但终归是永远活在了他想要活进的记忆中,那里有他的妻子,有他们的环岛旅行,还有那株起死回生的马蹄莲。
《叫我郑先生》剧照
《叫我郑先生》剧照END
【C】
关注老年痴呆症的点蛮好,但似乎没有把此类老人的真实困境呈现出来,另外悬浮于生活表面做作的台词,也令人感到不适…台湾环岛风景是唯一加分项!
3.5 涂们的小摩托开得不错 《雨水我问你》
矫情的台词和糟糕的调色,你人脸都调成猪肝色了。不是人人都是许鞍华,你该用配乐要用,该蒙太奇就蒙太奇,真服了……涂们遗作的噱头远远大于片子本身
这种文艺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说人话,叫你郑先生,叫你老郑头得了。
作为一个阅片无数的人来说,从男主一开始的记忆力差,女主一出来就知道是什么路数了,情节上有模仿痕迹,类似电影很多比如日版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也有磁带录音机这个道具,但是合理性前者更好。大家都知道,看电影,没有意外和惊喜剧情都在预料之中,是件很沮丧的事情,但尽管如此,看到最后还是落泪了,四星鼓励一下吧。
涂们老师的遗作,在《叫我郑先生》中,他所展现出的表演能量是大陆电影中的宝贵财富。跨越如此巨大时空差异的爱情故事,对于男女主角之间的信念感要求极高,它不仅涉及人物天然年龄层的差别,也包括人物所属时代的特征区别。一旦边界感把控不准,就难免会导致老少配的伦理性猎奇。但两位演员最终出色的完成了这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而信念感也让结尾处的反转实现了情感升华的作用。或许,环台之旅的设定,确实有效的模糊了一些时代的痕迹。但想必邀请涂们来出演这样一部情深于台湾的故事,也有导演深一层的巧思和意义。
剧本真不太行,导演的试听语言像拍电视剧;比国外同类型讲老年失忆的电影要差很多很多;18分钟弃剧。
死不可怕,怕的是错过和爱人看风景,涂们老师千古
这是在宝岛台湾吧?在台湾这么游一圈,确实蛮惬意的,很向往。剧情结构看到一半就能猜出一些,在前面有些细节也有体现,不过还是挺巧妙的,把残酷的阿尔兹海默症以一种很浪漫的方式拍了出来。
这么垃圾的电影,用这么好的器材去拍
画面很奇怪,不像电影。台词大家都是端着说,这很难喜欢……
看之前下意识的以为是一部狗血片,但实际上在设计上很有巧思。广电那里还囤了多少部这样的作品,拿出来放放吧。
爱不会被遗忘…….
刚开始看,涂门挺镇得住场。中途俩人结伴那儿,一度觉得矫情电影所犯的毛病,影片一点不落全继承了。结尾的处理,又扳回一城。
典型电影学院毕业生作业的感觉;很素,但无伤大雅,情绪表达还算真诚,避开了无病呻吟。拿来当台湾观光宣传片再适合不过。
真假
封面这构图是来自汤唯的分手的决心??
基本没法看。属于电视小电影吧。表演生硬,情节稀松,台词夹生。。看到最后才发现是个鬼片,炸出薄薄一层冷汗,新冠都好了很多。。
好想再去台湾旅游哦 据说本片拍了好几年了 被搁置了这么久才放映 也不知道啥情况 或者又被改了多少 一开始我觉得老先生对妻子有着不同寻常的思念 看到后面原来是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