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叔还是很有味道的,当然这部电影也是一直在一种大家认知的范围内左右徘徊,就是我们知道事情不可能那么顺利,肯定会有一些困难挡在米叔的前面等着他去升华这部电影,但是,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而你还这样去做,就显得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了,有时候观众要的不是拯救,而是现实中的残酷,或者简单的喜悦。
仅此而已,我们不想看主角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得到救赎,这样太不真实,真实的北极可能是米叔没过一小时就被冻死了,哪里还有时间去钓鱼,去充电发信号。
现实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千里走单骑。
女主这部电影中真是太辛福了,从头到尾不需要演出只需要躺好,台词都没几句就把钱赚了。
简单,幸福。
从头梳理下剧情吧,米叔不知道怎么被困北极,然后他就开始自救,钓鱼,发信号,结果有一天就有了回复,结果来的直升机被暴风雪干下来了,驾驶员挂了,女主暂时还没挂,但是情况也不好,对于此米叔有点内疚,当然这是我的理解,随后因为救援直升机上还有点物资,米叔就决定去很远的救援点,好不容易到了半路一处悬崖峭壁,结果发现一个人能过去,两个人就不行,米叔天人交战一番决定还是绕路两人去,随后就开始了绕路之旅,路上赶跑了大白熊,走到后面米叔觉得女主应该没救了,就告别了女主准备一个人离开,结果,米叔掉窟窿里了,还把腿伤了,拼死拼活爬上去到了女主身旁,发现女主的生命力还很旺盛,米叔有点后悔自己轻易的放弃,随后就一步一拐的带着女主继续前进,就在米叔山穷水尽准备领盒饭的时候,发现了不远处的救援直升机,米叔开始呼救,故事就是故事,直升机就他妈的装着没看见,随后米叔也失去了希望和女主手牵手告别世界,这时候直升机来了。
故事在此处就结束了,当然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开放结局,毕竟没有说明最后两人到底去没去天堂。
当然我感觉肯定是获救了。
故事很简单,一共也没有一页的台词,米叔的演技自然不必说,雄性荷尔蒙爆表,一举一动说实话都感觉不像是求生电影,有点荒野探险的感觉,有时候人的气场就是如此,强大起来能改变一切。
故事给两星,米叔给一星。
三星差不多了。
影评第366话《北极》——大叔和哑妹的征程影片《北极》于2月1日在美首映。
本片讲述了一个极地求生的故事。
教授虽然出生在冰城哈尔滨,但教授喜欢生活在温暖如春、鲜花盛开的深圳鹏城。
不过有关极地严寒的电影,还是能够吸引教授的。
有关极地严寒的电影如杨紫琼的剧情片《Far North》,俄罗斯悬疑片《Transsiberian》,赵又廷的《南极之恋》和经典越狱电影《极地重生》。
以上四部电影均为极地佳片,向大家推荐一下。
相比之下,本片显得比较平庸。
首先是大叔因飞机失事,困在了北极。
美女和同伴为了救助大叔,也不幸飞机失事了。
美女的飞行员同伴就地嗝屁,美女受伤却活了下来。
大叔,都是有异性而没有人性的品种。
大叔救助了美女,却将飞行员曝尸野外(不过大叔最终还是良心发现埋葬了飞行员)。
出演美女的是一位冰岛女神,但受伤的美女除了“哼”和“哈”,整部影片就没有几句台词。
大叔为了把受伤的美女带到临时补给站,真的是连命都豁出去了。
不过这也能理解。
设想整个地球就剩一男一女,很不幸,那位唯一的幸存女性丑得像母猪一样。
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在剩男的心中这位唯一的剩女就是貂蝉。
大叔也曾想过放弃救助哑妹,但最终还是雄性荷尔蒙占据了上风。
本片的导演似乎对极地求生缺乏一些常识。
导演竟然不知道雪盲。
大叔凭借自己的裸眼,整日在皑皑白雪中穿梭。
大叔竟然从来没有雪盲。
我只能说,大叔的双眼比北极熊还牛X。
大叔长时间没有维生素的摄入,手指甲竟然没有一个脱落,大叔练过何门武林绝学?
除去一些不合理的情节,本片仍属一部野外求生的佳片。
本片不如类似剧情的《南极之恋》。
向大家力荐赵又廷的《南极之恋》。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本片中与麦德斯·米科尔森演对手戏的女演员(豆瓣演职员表中都没有列)可能是最无存在的的女主。
导演:我们想请你担任我这次执导的大片女主,不知你意向如何?
女主:男主是谁?
导演:麦德斯·米科尔森,在《奇异博士》《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都有上乘表演。
女主:那不错,赶紧把剧本给我,熟悉下台词。
导演:哦哦,台词不多,就十句左右。
女主:啊!?
导演:不过有脱衣的戏份,而且在冰天雪地。
女主:嗯,我一定好好演。
本片女主角完全可以换成一条狗(导演可以省去不少片酬),比如阿拉斯加雪橇犬。
剧情可以改成,雪橇犬为保护男主,被北极熊咬伤,然后,男主带着狗狗去寻找救护站。
片名都想好了,《Six Below Zero》(零下六度/北极大冒险)。
麦德斯·米科尔森最近新片不少,感觉是第二个连姆·尼森,老来俏。
Bleecker Street拿下麦斯·米科尔森主演,乔·佩那自编自导影片[北极]的北美发行权以及国际部分地区发行权,该片故事讲述一个被困在北极的男子要做出艰难的决定,他是要待在安全的营地,还是冒着被冻死的危险而踏入禁区。
该片已经在戛纳电影节亮相。
Bleecker Street拿下麦斯·米科尔森主演,乔·佩那自编自导影片[北极]的北美发行权以及国际部分地区发行权,该片故事讲述一个被困在北极的男子要做出艰难的决定,他是要待在安全的营地,还是冒着被冻死的危险而踏入禁区。
该片已经在戛纳电影节亮相。
从可能成为BUG的角度,理解男主的行为。
首先值得吐槽的是两次飞机失事主要通讯设备都损坏,片中没有直观体现出来,虽然几率小,但不算太大问题。
毕竟没有这种巧合,故事也就无法成立。
其次,首次救援直升机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出现,一般来讲遇到坏天气直接返航。
但是,坏天气的具体状况要靠飞行员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因为局部天气状况是不一样的,具体面对的救援情况也不同。
错觉嘛,我能反杀,她(他)喜欢我。
首次救援更不同的地方在于机组成员是夫妻,虽然片中没有体现,但仍很有可能是妻子,也就是女主建议尝试救一下。
毕竟已经目视受困人员,和没有亲眼看到感觉是不同的。
从事救援工作的人,完全不冒任何风险,只按最保守的规定做事,眼睁睁看着等待救援的人痛苦、失望,甚至可能错过就死亡,并不容易。
有这么“良好”的心理素质,经商多好。
福报996呢。
不过最后还是发现气象状况太恶劣,准备返航的情况下失事了。
为什么妻子尝试最后救援,原因是,女主获救后对男主的态度不够积极,虽然受伤,虽然丈夫死了,但还是感觉太冷淡了。
直到后来,后面说。
然后是,拉女主上山的BUG,确实有很多办法,最简单的绳子穿入冰镐,做支点,连入另一个雪橇,利用重力推行,到位置卡住,返回拖上来。
比起直接拉省力气的多,而且不会一次次失败,浪费体力。
但是,低温环境下人的判断力会大幅度下降,小时候亲身经历,冰天雪地中,忘记带手套,冻的抖了一路,完全没想到手套就在书包里,甚至没想到检查一下。
简单说,脑子冻木了。
明显北极更冷,所以,如果男主以前没做过类似工作或相关培训,考虑不到还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第二次看到直升机求教,男主竟然下去推女主上坡后才开始求救,在多数人看来简直是不可饶恕的严重BUG。
这确实是BUG,但怎么说呢,这是一个为了影片整体表现,有存在必要的BUG。
准确说,是一个你认为它是就是的薛定谔BUG。
试着设想一下,把自己带入男主,带入他的经历。
飞机失事,一个人很好的生存下来了。
虽然不如《到也门钓鲑鱼》有趣,也缺油少盐,但收获感不差。
从差一点获救到照顾一个救援自己的人,在药品用尽,对方身体状况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好吧,经历一番思考,只为了对方,冒着巨大的风险徒步拖行女主去另一个季节站点。
行走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经历自我怀疑,我这么做是否值得?
只有我自己,根本不需要冒险,可以安心等待下一次救援,何况现在可利用的设备更多了,可以说更安全了,路途中,随时随地的拷问自己的良心。
而每一次恶劣状况,暴风雪,阻挡的山坡,北极熊的袭击,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加深怀疑,加深良心的拷问。
然后在物资用尽,精疲力竭,对方不能紧握自己手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哪怕明知道对方还活着,理智告诉自己,只有独自离开,才有幸存的机会。
如果这时候遇到救援,不用怀疑,男主一定立刻拉开求救烟雾,因为男主此时的判别顺序明确,判断力清晰。
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便随着中提琴的哀伤曲调,男主见到的是北极冰雪覆盖下,岩缝中绽放的顽强生命之花。
是未来的希望,是生存的证明,是又一次的自我怀疑。
故事仍未结束,紧接着,掉入冰窟,被岩石卡住,无法脱离,是男主最大的心理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体验到不能行动后的孤独与无助,让男主完全感同身受女主的经历,被帮助,被放弃,不只是孤独,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绝望。
再次返回女主身边的问候,“你好”,“你并不孤独”,“我很抱歉”麦斯·米科尔森在这个场景中精湛的演技真正做到让人动容。
女主的态度,在此时也有了改变,表情明显丰富起来,哪怕此时受伤更重。
在这个关键点上理解了男主,男主之后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用冰冻麻木的方式止痛,拖着一条断腿,拄着拐杖,继续带着女主前行,不计代价,不计个人生死。
此时男主思维中已经取消个人求生优先的念头。
男主与女主完全成为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共同面对生死,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不会有任何一方再次孤独,体会绝望。
就像误以为救援离开后,男主仍在安慰女主,没事的, Is's okay. 这是一种极端的情感表达,但确是重重经历后合理的感情。
这是片中自然呈现的心理转变,不只是因体现人性而拯救他人(女主),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伟大无私的不顾自己性命拯救他人的故事,也不只是因自己出事后愧疚的补偿,体现人道主义的部分在带女主走,直到放弃已经非常充分,后面的部分(断腿拖人)已经不理智,远远超出普通救援的范畴。
主角有充分的时间评估危险,甚至已经评估过并放弃,再次返回代表的什么不言而喻。
或者说,这种返回必然有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因为又一次的迟疑,良心拷问而返回的单纯人道主义救援。
只有主角感同身受孤独与绝望后,才能超越自身生死之外,将两个人的命运连接起来。
在这样的情感支配下,共同求生,共同求救,就变成了毫不意外的选择。
抱出女主一起面向救援,误以为直升机远离,仍然告诉女主,“没关系,我陪着你”,一起牵手躺倒在雪地上,都是对这种独特关系的强化,或者说,进一步体现给观众,试图让观众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感情与选择。
是的,并不理智,但理智走不到这一步。
要不一起死要不一起生。
同生共死从来不是理智而是美。
综上,不能理解这种感情,确实是BUG,理解了BUG就不存在。
而愿意去理解,观影中会有更多感动,感受更多的美。
荒野求生的戏码层出不穷,都是在极端环境下给予角色压迫,让他们在众多“两难”境遇里,卸下平日的面具,在文明和野蛮之间摇摆,最终作出人性的选择。
最近一部低调的“极地”好片《北极》(Arctic)让胖哥眼前一亮,看完后久久陷入其中,思绪良多,难以安眠。
不同于内地电影,表面上打着极地求生的幌子,其实骨子里依然卖弄着狗血言情爱情片来讨好观众,骗取眼泪,收割票房。
《北极》之所以能引发诸多思考,是因为它奉行了极简主义,把很多讨巧的,妨碍观众思考的,花里胡哨的东西统统摒弃。
集中火力突出人性抉择,利用共情感,让观众不自觉与男主角保持心理同一,在角色陷入两难时也引发观众主动介入,和角色一起为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抉择而挣扎痛苦。
《北极》是丹麦国宝级演员麦斯·米科尔森的独角戏。
米科尔森凭借《狩猎》获得戛纳影帝,美剧《汉尼伯》让他人气爆棚。
这次出演艰苦的《北极》是对新人导演的大力支持。
《北极》成功亮相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
目前豆瓣上保持着6.9的分数。
这个分数稍低,因为噱头上的克制,导致分数有所偏低,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太过平淡,但其实该片犹如一壶好茶,喝下时不觉刺激,但胜在留存于舌尖上的回味。
《北极》讲述被困在北极的男子(麦斯·米科尔森 饰),一边尝试在极地生存,一边求救的故事。
影片可谓北极版的“荒岛余生”。
影片第一幕通过展示北极环境的恶劣,人物自救行为的“匮乏”和原始,来凸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巨大的SOS字样,坠毁残破的飞机,不远处简陋的捕鱼的“陷阱”。
故事直接以此开头,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男子在电子表的提醒下,每日保持着规律的自救生活。
冰面捕食,登上山峰利用设备探测求救,为此基本营养生吃鱼肉,在狭窄但尚且温暖的机舱内睡觉。
每日如此,没有丝毫变化,似乎也看不到希望。
每当男主角望向远处的风暴时,内心就感到一阵无力,低温和时间都是他的敌人,他无法预知自己可以坚持多久。
看不到希望的日子让他日渐低落。
但看到希望之后,转机和奇迹就会发生吗?
那可不一定,有希望,但需要付出多倍努力才能达成的经历更加消磨人的意志力。
一架看见他呼救的直升机因为返回救他而坠毁。
直升机上男子当场死亡,女子幸存下来,但身负重伤,无法动弹。
男子利用直升机上的急救包止住了血,带她回到自己的机舱。
女子意识模糊,但一息尚存。
依靠直升机上的部分设备,男子提高了他们生存的概率,能够吃上热食,并且有了火源。
但女子的伤口持续恶化,药品短缺让她陷入感染的危机中。
得到地图的男子这时做出了惊人的选择。
他开始大量捕鱼,收集装备,准备带着女子在大雪中徒步到最近的救援站。
一场生死冒险由此拉开帷幕。
无论是开始的求生还是后半部的徒步冒险,《北极》都处理的极为克制,而且力求真实。
物资的短缺与男子的毅力形成鲜明对比,低温的危险更加突出了男主角的求生技巧和钢铁精神。
对于细节的把控,让观众在看片时不会出戏,极端环境自带几分压迫感,让看似平淡的剧情始终被“暗藏杀机”的环境张力所笼罩。
比如男主角失去的脚指头,因为缺乏营养而苍白的脸,还有看见北极熊脚印时的惊慌失措,这些场景时间不长,但足够震撼,过目难忘,营造出令人焦虑的惊悚感。
看似独角戏,失去了明显的对手。
但其实男主角的对手实在太多。
低温,风暴,食肉动物,一个决策上的失误就会引发可怕的连环效应,把他拖入死亡的边缘。
特别是在男主角带着女主角迎着希望徒步,却遭遇各种未曾预料的危险时,更是让人揪心不已。
所以,《北极》并非像一些观众所描述的那样“过于平淡”,而是将戏剧张力埋藏在细节里,把情节高潮点平均放置在时间线上,稍有耐心的你一定可以娓娓道来的剧情里体验剧情引爆时的紧张感。
不过《北极》最具魅力的地方不在惊悚感上,而是人性升温时带来的感动。
片中被救的女子,几乎没有一句完整的台词,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表演重心始终保持在男主角身上。
其实,女子的存在是男主角人性的镜子式反射,测试其在求生欲前的人性底线。
刚开始救到女子时,男主角久久的拥抱了女子。
长期的孤独让他渴望交流,一个拥抱就可以驱赶寒冷的孤独。
但随即而来的是更多的负担和危险。
为了照顾女子,他的生存率其实大大降低。
不但要分配食物给女子,而且自己生活的机舱变得更为狭窄。
本来就不多各种生存物资急速消耗。
更危险的是,为了挽救女子的生命,他决定铤而走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他生存的可能性。
一路上,为了照顾女子,男子常常处于体力透支,放弃的边缘。
在荒野中,最可怕的不是物资短缺,而是求生欲的瓦解。
整个奔向希望的逃生之旅,其实看起来更像男主角精神瓦解的悲剧性过程。
其实,片中,男主角有多次放弃女子就可更轻松渡过难关的机会。
但在人性的拷问前,他踌躇犹豫。
当终于鼓起勇气,准备放弃女子时,导演却上演了一出“上帝视角”下的惩罚。
恍然大悟的男主角选择继续背负苦难,走向未知的前方。
男主角救下女子,一开始抱着愧疚之情。
女子失去了丈夫,一家三口的照片预示着幼子尚在家中,如果她无法回去,将给这个美满的家庭带来毁灭性打击。
这位昏迷的女子,是对男主角过去,现在,未来多个方面的镜子式存在。
也许男主角过去也有美满的家庭,所以他懂得家人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自己造成的危机,他现在必须背负起挽救女子和自己的重任;如果中途放弃了女子,即使他得救,未来都会被这段往事困扰终生。
《北极》的格局很小,通过围观式的人心观察,极简的故事设计却能同理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性意义。
在安逸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蝇头小利而放弃他人。
但遭遇极端环境时,我们将作出何种选择可想而知。
自救,活着,这是无法违背的人类本性;但在危险中,毅然选择拯救他人的行为,才是人性光芒闪耀的瞬间。
这是文明的力量,是人区别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是人类精神战胜肉体的伟大胜利。
当你看到《北极》的结局时,我相信你会认同这个观点。
这部电影给四星偏高,给三星偏低,不过还是值得一看,毕竟北极求生题材的电影不多。
这部电影的剧情平淡,没有多少大起大落和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说是所有求生电影里最为沉闷的一部了吧,女主角昏迷着演完全剧,男主角的演技还不错,基本没有对白,极简风贯穿始终,但剧情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看剧的同时欣赏北极的风光或许是本片的卖点吧。
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
因为从来没有这种观影体验。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亲人的离去?
也许自己有了孩子后心变柔软了?
电影即将结束时,当我看到男主用最后的一丝力气把女主“拥”到自己胸前嘶喊着时,我突然泪崩了,不能自已,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大哭。
在这之前,电影进行到一半后,我便已经泪目,而且从未停息。
男主的演技之传神让我叹为观止,但是,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演技以外的东西,这才是最震撼你内心的东西!
最后,我突然明白了,让我如此感动的真正原因:生命的托付!
彼此的托付!
女主为了救男主,牺牲了自己的丈夫,男主开始是由于内心的愧疚,但是,随着剧情的展开,当女主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与男主的时候,男主已经把女主的命和自己的命紧紧连在了一起。
这是一种超越了血缘的关系,是一件奇妙的事。
人原则上是自私的,这是人性!
如果没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支撑,男主我想一定会放弃,即使他不放弃女主,自己也会放弃自己。
人性通常经不起考验,不需抬杠,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就是一件小事就可能试验出我们的人性。
更不用说在特殊极端环境下,比如,战争,灾难,和这部电影里的北极,在死亡面前,人的伪装和面具根本不值一提,人性似乎不堪一击!
说了那么多负面消极的,就是要衬托出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人性的光辉!
我们展开再说一点,人生有时候需要有点儿“奇迹”,不仅仅在极端环境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一样,不要把“奇迹”想的遥不可及,我理解的“奇迹”,就是你对一件事的信念和态度,对一个人的挚爱,当你面对无法逾越的艰难时,你觉得没有了任何希望时,你需要“奇迹”,那就不妨用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生命的托付”来创造属于你的“奇迹”,你把这件事当做一种的托付,虽然并不一定是生命的托付,也许渐渐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同,也许最终这件事并没有解决,但是你却有了新的感悟和体认。
所谓“奇迹”,我更喜欢用改变你对生活的认识来解释,因为这真的很难,有人一生都没有被被改变,改变一个人更需要“奇迹”!
电影里那簇盛开在冰雪之地的蓝色小花,当男主看到它时,也许对于他的意义太深远,我们不一定非要通过多么大的事,多么高大上的人事物来表现一个人生高峰或深刻内涵,生活里的一个小细节都会让你开出“奇迹”之花。
这是一部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电影。
除了不喜欢北极这么严峻的环境,其他都喜欢。
感觉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喜欢安静的世界,天天生鱼片。
观影感受,人性还是善良的,从别人救他,变成他救别人。
我们生活中付出了,不用着急要回报,回报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夏日降温必看,极地风光+求生指南,人在极端处境下,在生存和道德的两难境地该如何抉择?
越是考验人的意志的时候,越是要保持清醒和理智,那么希望也就越来越大,在面临道德选择的时候,坚信心里的炙热之光,能够驱散黑暗,保持人性里最好的一部分,那才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无论所处何种环境,我们都不会变成没有感情的野兽,丧失掉驱使我们变成文明社会的那些道德枷锁!
昂贵的食材和廉价的食物烹煮,方便面比北极鳟鱼更加美味。计时器持续预告,提醒时间流逝,信号机不断摇动,希望仍未破灭。钓到一条大鱼,发现一架雪铲,都值得庆祝。留下一面旗帜,写好一行留言,都拥有意义。选择捷径还是昏迷女人,或许不是求生欲望被人性打败,而是这茫茫雪原,人最害怕的还是孤独。
这也算极少数女主是道具的电影吧, 不过这个道具很重要~
冰原上的荒岛漂流记。差不多算是独角戏,但编排还是比较巧妙,故事还是挺丰满,并不让人感觉枯燥。
看之前就想到剧情的平缓程度 谁叫叔演的呢 1.5倍看完
看开头 想起了原来看的南极绝恋 很快我就失望了 男主有buff 不吃雪盲的 薄薄的睡袋可以直接保暖抵挡完所有风雪 两架飞机会在很短时间内坠落于一个地方
玩着手机看完全场。
不行太惨了 拔叔太惨了 但是怎么办看到他惨兮兮的样子我好想嫁
面对残酷大自然的人性光芒
把男飞行员扔雪地里,把女飞行员救回去,这操作可还行 哈哈哈
要是我有两架破飞机的生存条件,我可以住那一辈子,就算走也等女的恢复吧。钻山洞那明明可以有熊掌吃的,干嘛浪费个求救弹?
抉择和淡定是成年标志。
一部不需要字幕也能看懂的求生故事
求生太难了。
太揪心了…哎
台词少,真好
影像上太平庸了,完全可以再风格化些嘛
开篇就很绝
You're not alone. 是对女飞行员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第一排观影,满屏都是一双实力虐的眼睛……12.15@三亚红树林影城,见到拔叔本尊的夜晚
一开始交代了状况,勾住了共鸣,但也猜到了后续内容,结局要么生要么死;节奏顶好,一直牵动人心,区别与其他灾难片,这是有计划的求生之路,更加勾住人,但还是逃不了套路,耐心也就被消磨殆尽~普通灾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