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
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
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
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
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
——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
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
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
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这不是一部影评我喝了很多的啤酒还有其他酒反正就是很多酒诚如许多人那样脑子里第一印象是王家卫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然我很不喜欢一代宗师我陷在沙发里眼睛死盯着五十五还是五十六的东芝壁挂电视机在这个炎热干旱的雨季只剩下不停的喝酒抽了三到五支烟里面的人陷入海中外面的人陷入沙发一动不动很散落的片子很散落的的日子一动不动育男生日敲下的话:今天是我的三十四岁生日给自己煮了一碗排骨面之后要做什么好呢?
盯着字幕下的英语胡乱的念着几个为数不多会读的语句开头自言自语推进也许结束继续没有结束我这种人会孤独终老的吧想起一个豆友曾经的网名作为题目END
台湾青春文艺片讨论的话题总离不开那些不被理解的岁月,与青春无悔的记忆。
好像每个人在度过那个荷尔蒙肆意的季节之后,生活都会走上正轨,而对于往昔,只能化作回忆。
我们也只能用想象才能知晓,那个在电影中似曾相识的自己,现在过得怎么样,曾经有过相同记忆的主人公,现在的生活又出现了怎样的偏差,心中那些或大或小的念想是否依然还在。
而张艾嘉这次便用一部《念念》来解答这些疑惑,让我们看到那些有伤的年轻人,在走出青春期后的模样,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讲诉着心中的念念。
电影讲述了几个曾经在幼年,亲情破裂或者产生隔阂的年轻人,走出自己的青春之后,是如何与自己心中劫念和解的。
在肆意无虑的青春之后,快节奏的生活与繁重的压力,让太多人无法适应与面对,留在心中的那些伤疤,便隐隐作祟,成为逃避成长最大的借口。
在电影之中,有大段的时间,将现实生活与童年往事进行对接。
因为父母给自己留下的创伤,而无法再承担起一个做父母的责任;因为对母亲的不解,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乡。
那些记忆像是顽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可谁又知道这其中又藏着多少难以言表的爱呢?
从痛苦到温暖,从离弃到相逢,两个小时的时间,张艾嘉将一件事多维角度展现,让那些藏在心中的执念,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口。
“很多事情是我们在当时无法看清楚的,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原因,但在我们有能力之后,便该让自己走出那些羁绊,和自己的过去和平相处。
”其实我不知道“文艺电影”对于张艾嘉来讲算不算是心中的一个执念。
早前和胡金铨,李翰祥等知名导演的合作对她影响颇丰,之后又从侯孝贤手中接过金马奖的大旗,好像在宣告台湾电影另一个时代的来临,她说“那些导演的电影精神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因为好奇心重,胆子大让我走的今天”。
她是较晚一批和大陆导演合作的演员,就算是合作,也都是像田壮壮,贾樟柯这类独立文艺导演。
五年后重归影坛她不想再提自己的女性立场,因为“好的男性导演,如杨德昌也会细腻异常,电影的价值才是关键。
”而她却从不回避《念念》是部文艺片,甚至有些挑衅的开启了这场华丽的冒险。
在影片的开头,张艾嘉好像就已经做好了要和大家挑战的决心,用五分多钟的长镜头,以及文艺清新的取景处理,来宣告自己的回归,将每个人都带到了,那种属于台湾文艺电影的感官体验之下,“安静下来,进入一种状态,来观赏这部文艺电影”在这无意间显露无疑。
长镜头的运用与空镜头的画面,在电影中随处可见,张艾嘉说自己在拍摄的时候“会让摄影师帮我捕捉海水里面的情绪,因为在其中我会感受一种包容性,有时我们的生活会像洋流一样,顺着一种形式发展下去无法自拔,但若能跳出来像整个海洋般看待这件事,便会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念念》最开始做宣传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把这部电影讲成文艺片,怕观众因为它是个文艺片而不来欣赏。
但我觉得文艺片并不是让人觉得丢脸的电影,我从出道到现在拍的一百多部都是文艺片,所以我觉得文艺片是一种可以和大家分享太多心灵感情的方式,并且文艺片是可以造就很多很多好演员的,所以我觉得文艺片,不能让大家觉得它是不存在的,所以我想好好拍个文艺片,诚诚实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就好。
”张艾嘉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将电影的多元化展现出来,这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文艺电影”。
在固定青春片模式繁挤一时的现在,她跳出了那些所谓青春无悔的故事,用一部《念念》来讨论最个人的成长与责任。
因为在读剧本的时候她体会到了少有的心疼与怜惜,更因为“电影是一件跟随自己心灵去做的事”。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在想,这部片子可能太私人化了,后半段也过于冗长。
但是心中还是会有一些念念不忘的东西,那些因为和父母久别才体会到的温情,那些长久不快知道真相后的懊悔,还有那些压在心底还不敢直面的实情。
在这部电影里你总会看到一些自己的样子,也会帮你内心的烦忧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和心中的那些念念不忘打了个照面,有可能会变成心底浅浅的微笑,也有可能是早已没法再去化解与改变,但内心却还停留着一些念念,让人可以更勇敢面对。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关微信账号:everythingallk)
多少童年阴影还时时牵动今天的你,多少未完的心愿无端催促着你的脚步,时光把往事匆匆掩埋,你竟还拉来遗忘做和事佬,让带笑的眼睛粉饰人生的风景。
亲爱的,只因跨不过心中的那一道坎,那个小孩将永远被困在这里,你无法用爱喂哺他的饥饿,你没有勇气倾听他的哭泣,多少次你伸出手想接住他擦不完的泪,想抱一抱他孤单的身体,却在没有答案的质问里沉沙折戟。
回到过往与悲伤握手言和是多少人的痴嗔,这份沉甸甸的念也只有漂泊到电影院才能被收留吧,于是有了这一场光与影的挽歌,我们感慨于故事里的主人公终于被救赎,也顺带揉一揉心中那个疼痛的地方。
《念念》,文艺片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情节很沉重很悲伤的类型,在影院看我会很不安。
但市场很无情,想看的观众未能满足心愿,也要为一直在挣扎的文艺片感叹悲哀。
回过头来就像我说的,这片故事很沉重,但也点题了片名,对片中女主对母亲念念不忘。
不过摄影很唯美,算是意料之中的惊喜了。
总之,值得一看。
——念念不忘是乡愁,乡愁最深是亲情。
与台东相距18海里(约33公里)的绿岛,是海面上的一粟,那里有淳朴的岛民,远离城市的喧嚣。
岛上住着一家人,阿爸、阿妈、阿妹、阿男,本该平静幸福的一家却任然逃不过大风大浪的侵袭,外面世界的如此美丽却也充满危险。
阿爸选择驻守并留下阿男,阿妈带上阿妹随海潮飘向另一片世界,关于回根与寻觅的故事就此展开。
台湾文艺片多反映乡愁气息或纯真,而张艾嘉这位颇具慈母情怀的女性导演,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女性的感性能有多深邃,深邃到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她,应该去代言静心口服液。
这是一部情绪渐渐积压的电影,在前20多分钟里讲述着几个主人公孤独的生活状态与迷茫的人生方向,如大部分台湾文艺片一样,让人懒洋洋的昏昏欲睡。
直到育美泼洒着鲜红的颜料,阿翔在比赛中的血性妄为,还有身为导游的育男带领城市游客嘻戏海边······当这些冲击力强烈的镜头出现,观众的情绪才真正的被带着流动起来。
影片中不断出现母女两条美人鱼在海底孤独潜游的画面,让大海与母亲的怀抱从始至终孕育着整个故事的生长,让这个简单不过的故事在影片最后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影片也并不刻意烧脑,育美的幻觉、育男的梦境、阿翔的想象,无论现实事件还是内心世界,镜头都交代的很明白,至于时间线上的不断插叙,看似会带给观众凌乱与错觉,却都恰如其分的刻画出角色在此刻因童年记忆与当下的碰撞所激起的强烈感情变化。
梁洛施本人的故事不用我们再去八卦,已成人母的她在这部戏中成功塑造了从迷茫的女孩成长为温柔的母亲的育美,这本身是她自己亲生所经历过的道路。
育美的魅力也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之魅,儿时母亲所带来的快乐早以随着美人鱼的故事深入她的内心,只不过她自己把那段美好回忆关闭了。
只因为生气才能让她记得父母的争吵、与哥哥的分离而想起他们;只因为母亲又要跟别人生一个孩子而害怕被彻底抛弃。
于是长期在这种死循环中无法抽离,害怕生孩子原来是因为害怕自己也抛弃那个小生命,没有与母亲和解,就没有勇气成为母亲。
小鱼被大海带走,又被大海带回,育美因母亲而离开小岛从此迷失,最后因为自己成为母亲并且理解了母亲的心愿,于是又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
育男在小岛上长大成人,不能习惯城市的生活,当初母亲选择了带走妹妹而非自己,也带走了去闯荡世界的勇气。
考大学生、有能力,那是母亲对自己的期待,还是自己因为世俗的价值观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梦境的潜意识里,他找到了答案。
当他能够坚持自我,也就成为了坚守家园的象征,这一点比较像《星际穿越》中的那个哥哥。
其实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爱从来就不偏心,母亲是一个真实的人,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而她的两个孩子,需要一次归去来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体会人生中的种种情感。
而这次,轮到育男出去闯荡世界,育美回归心灵家园了。
当他们彻底摆脱对母亲的爱怨,他们此刻的重逢就成了必然,他们不再需要母亲,而是早已拥有彼此的生活,让回忆从哀怨变为幸福,继续勾画没有结局的故事。
育美一家代表了母爱,阿翔的出现则是为了表现父爱情怀。
母亲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父亲则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原来打拳一直不过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许,从来不意味着适不适合自己。
父亲过世那么多年,阿翔却一直继续在寻找父亲的轨迹上,他没有为自己活,也没有为育美而活,当他面朝父亲大半生飘荡的海洋开始思考时,原来生活没有Loser,你爱着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让老婆去养家,自己在家带孩子又如何?
至少不能让她(女儿)和她(妻子)一样失去父爱。
《小鱼回家了》是育美的心理画,是育男的成长路,童年、父母的影响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说出的话、做过的事,哪怕简单的几幅画作,也都是心灵的一次表达。
与亲情和解,即便不踏归故土,心灵也能找到了如家一般的归宿。
画已完成,这段旅途也就结束,电影完结,这份情绪得以表达。
看完电影的我,得到了平静,于是终于能够又写出一篇文章,写完,我的情绪也表达完了。
现在,轮到来读文章的你们。
文/瑜宝其实以前没有看过张艾嘉导演的作品,但小时候还是看过很多她演的港片,印象中其大银幕的形象时而温婉可人时而古灵精怪,也算是为数不多小时候就挺喜欢的演员。
初闻此片时,第一眼看到了导演是张艾嘉,第一反应是许久没有看她的作品,再加上她导演的作品一直只是有所耳闻,不由得关注了一下。
假期的最后一天,独自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终于得以欣赏了本片,回来的地铁上,一直在细细回味,想到了很多,即使是现在坐在电脑前写这篇评,脑海中还一直念念不忘这段关于过往、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片名叫《念念》,可以理解成对过往的放不下,但我更偏向于理解成碎碎的自言自语,而本片就像片名一样,一段段关于现在和过去的碎片拼接在一起,汇聚成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
本片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三个人在对现实的迷茫和无力中渐渐释怀过往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而本片也没有太多的波澜,就像是片中李心洁饰演的母亲给兄妹俩讲故事一样,只是一直静静地看着我们,向我们慢慢地诉说着。
虽然影片中的几个角色几乎都有着强烈的内心冲突,本片自始至终都是平和的,安静的片头,安静的空镜头,安静的配乐,或许和张艾嘉如今的心境有关吧,经历的多了,人都是会平静下来的。
片中的三位主角,张孝全饰演的阿翔,努力打拳,只为了得到幼时便很少见到而如今早已离去的父亲的认可,却无奈视网膜脱落,无法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他不甘心,不甘心无力的现在,也不甘心七岁就被父亲送去学打拳的过往。
梁洛施饰演的育美,阿翔的女友,一个将情绪发泄在画作上的画家,因幼时被母亲带走离开父亲和哥哥而后母亲难产去世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该是这样,无法释怀。
柯宇纶饰演的育男,育美的哥哥,一个不想要回到家乡的导游,只因幼时母亲和妹妹的不辞而别,他恨母亲的偏心,他恨那个他们一直生活的地方。
他们不甘于过往,但又无力改变,背着内心的阴影缓缓前行,一路磕磕绊绊。
而现实里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总是会后悔于一些过去做的决定或是过往的经历,一直纠结着,无法过好眼下的生活。
所幸在影片中,他们最终释怀了,拥有了本就在他们面前的美好生活。
本片的主旨自始至终都是释怀,我们只有放下过往,才能正视现在,从而拥有本就该属于我们的美好的明天。
其中的三场戏我印象很深,一场是育男梦境中与母亲的对话,烛光下安静的对话中流露出育男对母亲偏心的误解和母亲对兄妹俩深深的爱,那一对一模一样的包包就是爱的证明,育男在梦境中得以释怀,而这段对话中那母子的之间的感情也缓缓铺开来。
另一场是阿翔在海边与幻想出的父亲的对话,阿翔将对父亲和过往的不满都发泄了出来,也领悟到自己没能得到父亲的爱,但要将这份爱给即将到来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场就是育美看孕妇接生后的哭戏,这也是她对母亲难产而死的释怀。
很喜欢本片在感情上的处理,一开始观影的时候很难有情感上的代入感,但随着故事的推进,那种与角色的距离感渐渐消失,得益于导演对一些细节的把握,也得益于演员们的精彩表现。
现在和过往时间线的穿插,现实和梦境的交织,都处理得十分自然,没有一丝突兀,观影时稍不专心确实会有一种破碎感,但当你投入其中,会发现这一切就像是一首平静而又悠扬的诗。
我们从来都不该是某一个其他人的中心,我们自己永远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但同时我们也是和自己最有距离的人。
我们对于过往的执念只能通过我们自己来释怀,我们如今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谁造成的,只有我们爱自己,才能够去爱别人去拥有别人的爱。
坐下来,好好和自己聊个天吧。
先告诉准男友要看《念念》。
“下午游个泳,晚上去看个电影《念念》,应该不是你的菜”。
“没听过这片。
”“……”“等《横冲直撞好莱坞》上了陪我看吧。
”“好。
”然后约3个基友陪看,一个说刚从青岛回来就“已读不回”,一个说“阿里巴巴的程序员是不可能7点下班去看电影的”,一个说“8点最合适,7点还在加班,9点的散场就没地铁了”。
张艾嘉是票房毒药么?
我自己去!
就7点场。
7点场诶!
大概12个人,8女4男的性别比。
我哭了三回呢,你应该不会。
【第一回】从小练拳的拳击手,有一天因为眼睛受伤被告知不能继续打了,教练还撂狠话,“你没有天分”!!!
张孝全暴走了,一把推开教练,甩掉包,右拳敲碎玻璃,蹬上摩托车就走了。
外面下着雨。
谁知道过了多久,骑摩托车淋雨绕几圈发泄吧,回来了,提上包,和教练对视,然后双膝跪地。
我哭了,很奇怪的哭点。
为什么回来?
为什么下跪?
还跪得那么诚恳,像认错和忏悔。
为什么对教练这样?
陪他从小打拳到大的教练,某种程度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父亲角色在这个拳击手生命里缺失有多少?
父亲是船员,张孝全说,父亲可能早就死了,或者没有死,只是躲在某个地方。
那一跪,有某种神圣感,跟父亲隔空喊话一样。
【第二回】柯宇纶演的哥哥,在台北和离开自己十几年的母亲偶遇,第一眼应该没有认出,慢慢的,和小时候自己家一样的面馆,这个女人讲给小朋友听的,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的童谣,结账拿出的钱包,和这个女人曾经做的几乎一样……哥哥离开的时候喊了一声“妈”。
妈妈没有听到这一声,回说“欸,怎么了?
”哥哥看着这个女人,这个带着妹妹离开家,抛下自己和爸爸的女人,这个小时候摸着自己的头,讲“海和美人鱼”故事哄自己睡觉的女人,这个眉目清朗,开面店养孩子,依然散发着母爱的女人。
背景好像有海浪的声音,配着台湾原住民清静幽远的古调。
我又哭了。
探讨母子关系的一幕,十几年未见的妈啊,时间真的好久好久。
这个狭小的面店,台风天,下着雨,海浪在翻滚,就在这间没有一盏灯的小黑屋,母亲点着蜡烛,离自己那么近,又那么远。
【第三回】梁洛施演的妹妹在公交上遭遇事故,身边的孕妇压到了肚子,孩子马上就要出生。
作为陌生人,妹妹见证了陌生人的孩子出生全部过程。
妈妈在旁边因疼痛而嘶吼,孩子被从妈妈身体里拔出来,像个怪物一样,五官挤在一起,黏液沾满全身,一条系带还勾连着,医生用剪刀剪断。
嗡的一声,鱼群穿过阳光照射的海面,镜头在海地对准海面的鱼群。
母亲与新生命的关系,就是海水与鱼的关系。
妹妹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小小就带着自己离开家来到台北,有了新男人,有了新孩子,在生产这个新生命时,妈妈在手术台上永远闭上了眼。
她才十几岁的样子,在妈妈的面店一直等,一直等,可是这个女人,再也没有回来。
她生下了和拳击手男友的孩子,出了画册,配上了已逝的母亲小时候讲的童谣。
62岁的张艾嘉在讲什么?
生命吧。
不断重复的海水、海浪,象征着女人、子宫,和延续后代的力量。
男人呢?
男人和女人吵架,男人打女人,男人是离开家的船员,男人有一天活明白了,写了一本书,叫《有罪》。
尽管如此,因为如大海一样的女人,男人最终还是得到了女人的爱。
世界那么大,女人就是大地之母。
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电影,都是要说一个故事,根据目的的不同,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可以归入下列三类:第一类,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为目的,大多数靠商业片的形式出现;第二类,以分享观点和生命体验为主,将电影作为一种纯粹的表达载体;第三类,对电影本体进行探讨,把玩各种元素,拆解或是颠覆。
很显然,《念念》属于第二类。
这类电影,其实就和写论文时需要有足够的论据和论证一样,你也必须有着令人信服的技巧,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在观众和角色之间产生移情,建立纽带,才能最大限度地说服观众信服你的观点,亦或分享你的生命体验。
惯常的做法,是通过有意思的角色设定和不同的事件经历来达到目的。
没有人会喜欢假大空的革命传记,其中的历史人物,缺乏最基本的人情味,做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
我们同情这样的人物,却永远不能产生真正的代入。
而《念念》的人物塑造基本上也是扁平的,与其说是人物,倒毋宁说是一种创伤回应的单一实体,三个人物一副面孔。
你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和人物对过往记忆所做出的呻吟,却始终找不见他们作为一个真实客体的存在:角色的喜好、平日的生活、人生的规划、甚至是住宅陈设的必要描写。
只有当这些表面的身份设置,与角色内在的塑造之间产生了足够鲜明的反差,观众才能真正意识到,往昔岁月对于角色的当下,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在《念念》中“离开”和“追寻”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主题,所有的角色都拥有追寻理想生活的渴望,但是除了李心洁所饰演的母亲,以一个配角的身份付诸行动之外,没有任何一个角色试图真正地跨出这一步,甚至大多数的时候,除了过去的创伤,他们连一个具体追寻的目标都不存在。
这就牵扯到一个行动的问题。
当故事中的角色在生活的困境中得以展现之后,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将这种恢复平静的欲望投射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在行动的初衷与结果的落差之间呈现你所要讲述的主题。
当然,你也可以反情节,单纯地展现一种静止的状态,但是却不要希望在这样的结构之下,依旧想要你的角色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念念》的主题,是想通过不同角色的生存状态,展现过往岁月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从而切入它的核心命题——历史所遗留下的代际隔阂。
不同于戴德利的《朗读者》中单纯地爱恨纠葛——历史只能以一种即成事实予以承受,《念念》所要讲述的却不单单停留在这个层面,角色无论表面如何拒斥现实,拒斥于上一辈加诸于他们身上的痛苦回忆,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种调和的渴望。
这种调和的渴望、对生活的追寻(“美人鱼”、“台北的天空”、育男酒醉后的那一场浮夸幻想),却始终不见角色将其诉诸于行动。
角色一直在一种想要却又不要的纠结中刻意矫情。
唯一的一次行动,作为主角的育美找到母亲曾经的情人沈重,试图坐下来救赎彼此的过去,却最终以一种拒斥的姿态回避了这种可能发生的发生。
于是,整部电影就在不停地闪回过去和展现现在的呻吟之中度过,整整2个小时角色停滞不前。
吊诡的是,就是在这样一种通篇静止的状态之下,某种调和却在影片的结尾,以一种奇遇的方式得到解决。
这种类似宗教“神迹”般的相遇,让角色瞬间完成了蜕变,仿佛中了彩票一般让人捉摸不透:从天而降的人物、自我产生的幻觉、一场醉酒后的大梦、生活中的一场意外。
而历史与当下,真的能毫不费力地在这种自我臆想的顿悟之中得到调和吗?
《念念》:家庭是心灵的避风港!
文/列文在追名逐利的都市生活中,你是否活得疲于奔命、心生厌烦?
在事业生活遭遇重大打击时,你是否心灰意冷、失去目标?
在庸碌凡俗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质疑过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张艾嘉执导这部文艺片《念念》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建立家庭、回归家庭,从家庭中寻找心灵的安宁、人生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活得不爽,不如找个相爱的人成家吧,或者没事常回家看看,跟老爸老妈老姐老妹老哥老弟倾诉倾诉唠唠嗑,没准心结就解开了呢?
至少影片中的主角们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各自的心理问题。
虽然知道张艾嘉是个文艺片导演,《念念》从各种宣传物料和预告片看也是个十足的文艺片,但在观影过程中发现本片居然如此“文艺”,还是出乎意料的。
影片用完全有别于观众熟悉的商业片的慢节奏,让镜头安静地对准阴郁的台北和明媚的绿岛这两个相距不远却仿佛远隔万里的两个地方,用奇幻手法架通现实与过去、真实与想象,来展现育男和育美两兄妹看似全无交集,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情感和生活。
影片中没有太多戏剧化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平凡而琐碎生活的喜怒哀乐,有的只是镜头对大海和海边生活的默默注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有的只是现实生活受往事阴影的纠结心态,以及慢慢用对家庭和爱的信念抚平心灵创伤的过程。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长大后的性格和情感缺陷,都是小时候的家庭问题造成的。
《念念》的剧情和角色设定就是基于这种理论。
柯宇纶和梁洛施在片中扮演育男和育美这对兄妹,两人从小因为父母离异而分开。
长大后,育男成为在绿岛和都市之间穿梭的导游,阳光的性格很受游客们的欢迎。
育美成为一个尚未成名的画家,阴郁的性格也影响了她的画风,跟张孝全扮演的拳击手男友也经常上演床头打架床位和的情感纠葛。
两兄妹看似性格各异,生活基本上没有交集,但他们都共同拥有童年的美好回忆——李心洁扮演的母亲会给他们讲小美人鱼的故事,带他们去海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给他们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哲理。
而这些美好回忆随着父母的离异有如肥皂泡一样破碎,两兄妹也因为分别跟着父母生活而分开,而父母的意外早逝又给他们的心灵笼罩上一层阴影,让两兄妹不敢面对过去,甚至彼此心生怨恨。
哥哥育男每当回忆往事,都感觉母亲更喜欢妹妹,认定这也是当初母亲没有把自己带走的原因。
除了因为带旅游团回到绿岛,他不愿在岛上生活。
而妹妹育美也觉得母亲更偏向哥哥,小时候总是给哥哥做各种东西。
育美对于自己和拳手男友阿翔的情感未来没有足够信心,想依靠他却感觉他总是若即若离,此时却又意外怀孕,想起母亲当年就是因为难产而死,就更让自己心烦意乱、心情忧郁。
而阿翔同样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眼睛受伤面临离开拳坛的抉择,从小父亲出海失踪也成了他的心理阴影,爱好拳击成为了仅存记忆中他和父亲的关联,于是越发执拗地意图掩盖眼疾继续打拳,从而忽略了一直如父亲般关怀他的教练对他的帮助和教导,对女友育美的关心也感到厌烦。
往事犹如一位天使,让他们有值得回味的生活的美好;同时又像一个魔鬼,将那些不愿回首的阴影投降他们的心灵。
但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们与往事的不断互动,也让他们逐渐看清真相,发现美好。
童年兄妹俩看到的父母争吵,实际上是不甘让儿女平庸一生、想让他们的人生有更多可能的母亲,跟传统保守的父亲的抗争。
兄妹俩逐渐理解了母亲同父亲离婚的目的。
哥哥育男也在自己的幻想中营造出同母亲的相遇,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母爱。
妹妹育美和男友阿翔在纠结挣扎过后,发现彼此才是生命中的依靠,于是结婚生子。
几年过去,育美成为童书作者,举办签售会,育美和阿翔的脸上再也没有往日的迷茫与焦躁,而是充满平静的幸福。
无意中看到童书的哥哥育男也主动找到了妹妹育美,两手相握的那一瞬,再不需要有更多的言语,两兄妹间的一切芥蒂都瞬间烟消云散,一切生活的问题,都融化在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中。
无论你在人生写下什么,你的孩子身上都会留下印记。张艾嘉以前是温柔,这次开始慈悲了。
中午次饱饱去看。结果睡了半场。
5.20 @ 深圳华强北博纳影院
失散多年的兄妹相认还是有一点感动,发际线后移的张孝全演孩子他爹倒是毫不违和。(看完特别想吃面,出来吃了一碗,并不好吃。
文艺不代表拖沓,我睡着了一次又一次。。。。
果然不負對張艾嘉電影的一貫期待,「有些事我們慢慢講」才是臺灣電影的主調。綠島也不愧是我去過的台灣最喜歡的地方。張孝全老了。李心潔正好也給迪士尼電影《小美人魚》唱過中文版主題曲呢。at 北碚越界 with@huangxun
1.背景环境音好奇怪,要么断断续续,要么忽大忽小,如果不是声音制作的问题,那就是高清片源出问题了;2.摄影和表演都超乎预期,很多关于“水”的画面拍得很梦幻,而全体演员甚至是打酱油的群众演员都觉得挺不错;3.简单又不新鲜的故事,略焖不够赞的讲法;4.看到片尾字幕,没想到还真是陈志朋;……
太俗太甜太白,我要是剪辑师至少得砍掉三分之一的内容。不过有些段落还是不错的。
看得烦,张艾嘉的片子还是老的好
梁洛施对于这个剧本都不算败笔了……
很多刻意,但是角色之间相爱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感觉依然打动了我
其实巨蟹座的本领就是一辈子的碎碎念……
最亲密的依恋,最深情的羁绊。情感饱满却非常节制,所以恋恋风尘,才让人念念不忘。
影片散点式的呈现弥散在社会中的成长教育和家庭关系问题,一些张艾嘉亲历过的情节拍的就比较有真实感,大部分地方则是生涩、造作的痕迹过重。搞了极端肤浅的陷入梦境/潜意识状态概念,视听不出众,也没有什么调度,美术更是程式化的流水线作业。一出以过来人的中年人姿态,一厢情愿式的输出自说自话。
节奏缓慢,却处处经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有我们艰难地走到同样的位置,才能原谅别人也释放了自己,片子拍的还是很有深意长情的~看了也会让人念念不忘~
尽管李心洁让我感动落泪。但电影本身的沉闷无趣和无病呻吟没法补救。
整部片子。看得又累又压抑。这样的节奏真的不是我的菜。
心生念念,实为不忘。有关原谅,有关找寻,有关救赎。海浪翻滚,打湿的只是化不开的情绪。有的桥段很喜欢,柯宇纶酒吧梦境那段拍的特别美。时间久了,在人身上留下的不只是皱纹,还有故事。梁洛施真美。情节虽然碎了一点,但是不闷。整体挺喜欢的。生活就是不断和过去和解。
傻。
念念不忘,人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想和他人和世界相处,就要学会跟自己的过去和解。女性视角和文艺标签是这部电影反倒可以出奇制胜的地方。温暖、感人、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