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2

Inside Out 2,玩转脑朋友2(港),脑筋急转弯2(台)

主演:艾米·波勒,玛雅·霍克,肯辛顿·托尔曼,莉萨·拉皮拉,托尼·海尔,刘易斯·布莱克,菲利丝·史密斯,阿尤·艾德维利,莉莉玛,格蕾丝·陆,苏梅亚·努里丁-格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头脑特工队2》剧照

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2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3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4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5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6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3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4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5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6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7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8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9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20

《头脑特工队2》剧情介绍

头脑特工队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刚步入青春期的小女孩莱莉脑海中的复杂情绪进行的一场奇妙冒险。在她的大脑总部,正经历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拆迁,为意想不到的新情绪腾出空间。一直以来配合默契的情绪小伙伴乐乐(艾米·波勒 Amy Poehler 配音)、忧忧(菲利丝·史密斯 Phyllis Smith 配音)、怒怒(刘易斯·布莱克 Lewis Black 配音)、怕怕(托尼·海尔 Tony Hale 配音)和厌厌(莉萨·拉皮拉 Liza Lapira 配音),在新情绪焦焦的突然到来时变得不知所措,并且她看起来不是孤身一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狂暴巨狼Prince的王子监狱风云第六季叛逃爱上你的日和月食戟之灵贰之皿智能伊夫七品神探哥布林杀手浴血兄弟浮动天煞:老乡反击战丢失的彩票北平战与和化妆师麦哲伦环游历险记公关第一季十天十夜特种部队的崛起重金属囧途2罪恶黑名单:救赎当家的女人非官方行动红衣小女孩2疯狂躲避球猎魔人之幽冥号角长安侠影之剑客风云洛克王国4:出发!巨人谷爱有来世余生一年的我,遇见了的余生半年的你的故事

《头脑特工队2》长篇影评

 1 ) 完不完美是他人的標準,妳就是妳

因為太想完美,而不完美;因為體悟了不完美,才完美。

小時候開心就笑,不高興就哭,世界只是似乎只有光譜的兩端。

一點一點地長大之後,情緒也開始一點一點地長起來,在還沒學會如何跟壞情緒相處之前,我們本能地會想要像 樂樂 一樣丟掉壞情緒、不好的記憶。

直到有一天,那些被掩埋的壞情緒和記憶被炸開,排山倒海般呼嘯而來,才明白,人無法剝離不好的,只留下好的,那樣極化的、提純的,構不成我。

正因為那些欠缺的、尷尬的、憂鬱的、焦慮的、尷尬的、喪氣的層層纏繞,才組成了這個複雜的腦袋,才組成了這個複雜有趣的世界,才組成了我。

Riley 是幸運的,她的父母、朋友,和她腦子裡的情緒幫她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情緒風暴,在她的信念世界崩塌之時,守護住了她。

而這個世界裡,不是人人都能像她那麼幸運,她╱他們則和信念世界一起崩塌了。

這不是她們不夠堅強,也不是她們不夠勇敢,而是這個世界太過尖銳,沒有給她╱他們足以對抗風暴的底氣。

跑完片尾字幕後出現的那個彩蛋在我看來是一個很殘酷的嘲諷,在樂觀外人眼裡看來的那件「小事」,其實足以被你放進「黑暗記憶」裡,牢牢鎖住。

當你鼓足勇氣說出那個「黑暗記憶」時,這個世界的主流多數則只會認為「你何苦在意這種小事」,並掏出另一個他們認為更值得你關進「記憶牢籠」裡的壞記憶,自以為地是對你的善意和開解。

他們或許是真切地在關愛你,也確實在釋出善意。

只是他們可能不知道,也無法想像,這樣的善意和關切,有可能是將對方打入更深的地牢,乃至宣判死刑。

皮克斯依舊那麼厲害,也始終那麼溫柔。

它對世界仍然有著一種不厭其煩的、微小的關切。

它把我們腦內的小劇場和複雜的情緒用如此具象又動人的方式呈現出來,給孩子成長的陪伴,讓他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缺點,讓已經成年的我們有再次養育自己、再愛一次自己的機會。

在如此複雜又混亂的時候,如此微小又巨大的溫柔,是寬厚的、柔軟的。

 2 ) “脑洞大开”的皮克斯又来了

2015 年的《头脑特工队》以非凡的想像力打造出出一个“脑洞大开”的有趣世界,不仅俘获了广大影迷,还将皮克斯推向动画界的巅峰地位。

相比之下,这几年的皮克斯,不论票房还是评价,都出现了明显的颓势。

疫情后首部作品《1/2的魔法》口碑平平,其后的《夏日友情天》和《青春变形记》均因直接上线流媒体而受到冲击,《光年正传》和《疯狂元素城》则相继收获糟糕的口碑和票房。

经历多番低谷的皮克斯终于在今年迎来了重现辉煌的一刻。

《头脑特工队2》上映 12 天就在全球突破 7 亿美元,超过《沙丘2》暂时登上本年度票房冠军。

对于皮克斯的忠实影迷来说,这 9 年的等待是值得的。

就故事结构和主题来看,这部续集其实和前一部如出一辙,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好几个新的情绪,将忧伤换成了焦虑,使其成为青春期最为突出的情绪问题。

连最后的解决方案也和前一部类似,多种情绪互补融合为自我意识,才是成长的关键。

即便如此,这部续集依然发挥出皮克斯最狂野的想象力,比如嘲讽裂谷、意识河流、绘画梦境等等,生动描摹出人类思维情绪的复杂性,除了具有欢乐无比的娱乐性之外,还给观众带来笑中有泪的感人时刻。

最令人产生共鸣的莫过于展现主人公焦虑症发作的情形,小女孩在练习冰球到上场比赛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最坏的可能,最终受困于失去自我的状态。

这种焦虑症不仅限于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现象,甚至可让成年观众也有所感悟。

成年人可联想到自己的切身经历,在眼下压力如此大的环境里,“内卷”早已成为一把不成文的成功衡量尺。

刚投入工作的未婚年轻人自然深受其害,而身为父母的成年人更深有体会,不仅在职场上要竞争,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要跟别人家展开“竞争”……就这一点来看,影片对焦虑症的探讨依然有其尖锐的现实意味。

“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个核心思维始终萦绕着该系列的两部作品,这种从孩子延伸至成年人世界也适用的观点给我们心灵上温柔一击,这无疑是皮克斯动画狂野想象力的皮层下的优良传统。

因此,即使这部续集没有脱离第一部去建构全新的世界,也能带给我们一种难得的共鸣,相信这就是影片能获得票房胜利的原因。

 3 ) 你藏在心底的情绪和渴望,最终变成了“焦虑”

距离上一部口碑爆表的《头脑特工队》,过去了九年,主角莱莉在续作中长大了几岁,进入了十三岁青春期。

而她大脑中的情绪,除了原本的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也在青春期的荷尔蒙中,萌生了更复杂的情绪——焦焦、慕慕、尬尬和丧丧。

在这部《头脑特工队2》中,焦焦作为焦虑的代表,向乐乐发起进攻,争夺莱莉大脑的指挥权,甚至轻而易举将以乐乐为首的情绪五人组,彻底赶出大脑总部。

焦焦一度劫持了莱莉的大脑,让她处于被焦虑支配的可怕状态。

为什么初来乍到的焦焦,有这么大的能量?

我作为一个日常焦虑星人,焦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在这部电影中,识别出了三种焦焦的能量来源。

而这些喂养“焦虑”的丰美养料,我敢肯定,不仅存在于莱莉和我的大脑,也曾经劫持过你的情绪。

1、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情绪在影片开头,莱莉在冰球比赛大获全胜,赢得了冰球训练营的三天集训机会。

乐乐作为莱莉的主导情绪,在处理这段记忆时,留下莱莉和朋友默契配合的美好回忆,对于她被教练处罚的糟糕回忆,却用弹射机扔到大脑意识的深处。

然而,根据EFT情绪聚焦疗法的观点,负面的情绪能量会堵塞在身体的能量系统中,当人试图压抑这些情绪时,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积累在身体中,导致身体的紧张和不适,进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压抑越多,焦虑越大。

最终情绪爆发时,人会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焦虑体验。

莱莉脑中这些堆积如山的糟糕回忆,深藏在潜意识河流的尽头,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

正因如此,当她在冰球训练营的比赛中被教练罚下场,由于触发了被压抑的相似情景,引发了近乎失控的焦虑大爆发。

2、焦虑来源于身份的缺失莱莉即将升上高中,但和两个最好的朋友都不同校。

她在即将失去旧身份时,极度渴望在新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摆在她面前最好的机会,就是加入梦寐以求的火焰冰球队。

因此,莱莉为了赢得冰球队长小娜的认可,不惜抛弃曾经的朋友,放弃自己的原本好恶,彻底改变自我意识。

莱莉的这种焦虑和渴望,相信大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经历过,并对此感同身受。

正如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到,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这种渴求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原因。

而且,人们往往认为拥有精英身份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和价值,而实际成就和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引发身份的严重焦虑。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身份的焦虑,也来源于真实自我和表象自我之间的差距。

因此,当莱莉为了迎合小娜,当着好友的面,诋毁嘲讽她们热爱的乐团时,莱莉的身份焦虑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了。

3、焦虑来源于成长的渴望莱莉在电影中的挑战,除了人际关系,另外就是冰球水平了。

当莱莉的意识中,产生了完全由焦虑而生的自我认知,只会重复一个理念:“我还不够好。

”因此,她在被焦焦控制时,会凌晨起床练习冰球,这个过程充满苛求和惩罚,的确进步显著。

事实上,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叶克斯-道森定律”,也就是说,在智力活动的效率和焦虑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对应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

在焦虑水平较低时,人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导致认知速度较慢。

随着焦虑水平的适度增加,人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警觉性,从而加速认知过程。

然而,当焦虑水平过高时,人会感到过度紧张、心烦意乱,导致注意力涣散,从而降低认知速度。

正如电影中,焦焦在处理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表现还不错,总能克服难关。

但在决定能否加入火焰冰球队的关键选拔中,莱莉被抓狂的焦焦控制,屡屡失误,几乎在极度焦虑中崩溃。

终极的解决办法,其实早就藏在了影片开头。

那些堆积如山的不良情绪记忆,最终化为滚滚浪潮,将乐乐他们送回到大脑总部。

而这些原本被压抑的不良情绪,从潜意识中浮现,重新回到意识层面,由此缓解了焦虑。

这昭示了直面不良情绪,才是化解失控焦虑的最佳办法。

显而易见,当焦虑降低了,莱莉找回打冰球的纯粹乐趣,重新恢复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自然也进一步缓解了身份缺失带来的焦虑。

难道焦虑就一无是处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说《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主题是接纳悲伤,因为悲伤是我们为了感受爱而付出的代价;那么,这一部的主题就是接纳焦虑,因为焦虑是我们为了成长和适应环境而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感谢大脑中不多不少的焦焦,帮助远古时代的我们学会石斧和弓箭,学会应对剑齿虎和猛犸象,也帮助今天的我成长为更好的我。

 4 ) 《头脑特工队2》:唯有爱可以止息痛苦的龙卷风

《头脑特工队》第二部,与第一部同样出彩。

(预警:有剧透慎入)

尤其是这期的新角色——Anxiety,跟我内心的小焦焦长得不能说大同小异,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影片让我个人最泪目的一幕,是Anxiety为了控制局势,却不慎在操控台上制造出无法止息的焦虑龙卷风——这多么像当我们面临巨大压力时,瞬间变身没头苍蝇四处乱撞试图找出解决方案——这时,所有的内在小人一个接一个地拥抱在了一起,在这个带着爱的拥抱中,焦虑的龙卷风终于慢慢止息。

唯有爱,尤其是我们对自己的爱,才能够止息焦虑、恐惧、愤怒、羞耻、无助等痛苦情绪。

换句话说,我们内心的所有情绪小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着一个爱的拥抱。

在电影里,Joy是那个爱的能量最充足的小人。

在IFS内在家庭系统疗法中,我们会把那个充满爱与慈悲的能量称为“真我”。

当我们刚出生时,我们都自带充足的真我能量;所以心理学常说,常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悲伤的是,随着家庭和环境的压力,我们不得不发展出很多的保护性小人,就像片中的小焦焦,她的出现是为了保护Riley免于被抛弃的痛苦;如果环境过于恶劣,我们慢慢会与真我能量失联,而被恐惧、焦虑等情绪所操控。

片中有个细节也印证了这点:Riley的操控台,除了被焦虑“篡位”的那段时间,Joy基本都是C位,而爸爸妈妈那里C位则是其他小人(如印象有错欢迎纠正);现实中也是如此,至少在刻板印象里,男性更容易被愤怒情绪所操控;而女性更容易被无助或悲伤等情绪所操控;很少的幸运儿,在成年后能由喜悦继续占据主导位置;

片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关于信念:早期Riley的信念是“我非常好”,但在外部事件的打击下,信念一度变成“我不够好”;两个信念分属两个极端,而最终的信念树不再是单一的好或坏,而是不同变幻的声音。

这在心理学中常被称为整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艰难地整合相互冲突的信念。

我们有时候感觉自己足够好,有时候感觉自己很糟糕;归根结底,我们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这个整合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可能会持续一生。

特别期待这个电影系列可以一直拍下去,拍出Riley的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情绪可以加入这个大家庭。

 5 ) 《头脑特工队2》:为什么东亚小孩难以共情莱莉的青春期?

《头脑特工队2》6月21日亮相暑期档。

作为2015年经典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的续集,这部电影还没上映时就备受期待。

相比前作由66万人在豆瓣打出8.8分、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头脑特工队2》似乎没能延续神话。

目前该片豆瓣评分8.4分,91%的烂番茄新鲜度虽然不低,但对比前作98%的成绩已有明显滑落。

甚至有评论感慨:“等了这部神作续集快十年,有点失望。

”皮克斯打造的这场大脑情绪景观系统,就像是影片想讲述的记忆本身,凭借影像的魔力制造出属于全球观众的集体记忆。

九年过去,我们依然能清晰地记得主人公莱莉头脑中的许多画面。

尤其是童年伙伴“冰棒”自愿落进记忆填埋区的瞬间,几乎堪称动画影史上最浪漫、也最令人哀伤的场面之一。

续集延续了成长主题,莱莉进入青春期。

开头的那场“红色警报”,就像它所代表的青春期主题那样成为了影片本身的警笛。

它以极富冲击力的色彩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用新鲜又复杂的新情绪登场调高了期待的水阀。

但最终的呈现,却又像那场带着乐乐与大家飞行的“头脑风暴”迅速过境。

我们好像了解了更多有关“情绪”的设定,却又没法共情更具体的莱莉。

皮克斯在莱莉的青春期里设置了情绪的各种可能,但当这些情绪被动画魔力变得可见之后,曾经的复杂体验、成长告别、青春哀伤,反而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复杂的设定反而通向了贫乏的故事和难以共情的人物?

作者|闵思嘉并未发展的青春期叙事如何理解人类的心智?

在过去,医学仪器与手术刀可以遍历骨骼与血脉,却无法呈现大脑中的哪怕一秒钟限度内的情绪体验。

当人类从生物与医学角度理解了具象的人体,就更渴望参透知觉、情绪、记忆、思维、意识这些无形的领域。

认知神经科学从神经环路慢慢开拓出分岔的小径,带我们理解大脑的心理功能。

而影像能实现这种理解图景,让这些或隐秘或集体的感受,幻化为共通的视觉体验。

于是在第一部中,故事从小孩莱莉的视角进入,观众很容易共情她的感受。

我们跟随莱莉经历了第一次搬家、转校等生活变化带来的心理现实。

我们理解莱莉的情绪过程,就如同成长中的莱莉在搭建自己的“性格小岛”,都在逐步构建自我。

《头脑特工队》(2015)剧照。

因为父亲工作变动,莱莉不得不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适应新环境。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开启了离家出走,试图回到老房子的冒险。

这场最终未能成功的叛逆之旅,有着“离家-归家-建立新家”的叙事模型,也呼应着莱莉孩童时期“告别旧我,接纳完整的、新的自我”的成长历程。

外形像星星的黄色情绪小人乐乐(Joy)是莱莉童年大脑中的主要情绪,她曾认为掌管忧伤、外形像泪滴的忧忧(Sadness)会给莱莉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但此后乐乐、忧忧与核心记忆球一起意外离开大脑总部,基于核心记忆的个性小岛坍塌,莱莉情绪失控,最终离家出走。

乐乐在和忧忧一起试图将核心记忆球带回总部的路途上,最终意识到每个人 不仅需要“快乐”,也不能没有“忧伤”。

理解悲伤的价值,是莱莉成长的里程碑。

《头脑特工队》(2015)剧照。

成长需要接纳带有任何一种情绪特质的自我,因此成为影片的叙事母题。

当一开始被禁止触摸记忆球的忧忧,最终与乐乐合作生成了那个蓝黄交融的核心记忆球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用单一颜色和名词无法定义的复合感受,以及复杂的记忆对于构筑“自我”的意义。

那些笑中带泪、苦涩与幸福并存的经历只有更成熟的莱莉才能体会。

莱莉长大了,但《头脑特工队2》并没有在接纳自我的母题上走得更远。

进入青春期的莱莉大脑总部警铃大作,装修队入场对控制台进行改造,新情绪焦焦(焦虑,Anxiety)、慕慕(羡慕,Envy)、尬尬(尴尬,Embarrassment)、丧丧(无聊,Ennui)也就此登场。

新情绪依旧被漫画式地夸张呈现,虽然对“青春期”的描绘有些标签化,也算承接前作设定。

但当影片选择把新情绪焦虑妖魔化,同时弱化了羡慕、尴尬、无聊这三种情绪,就完全悬置了本应更多元和复杂呈现的可能。

不合逻辑的强势反派“焦焦”让意识流之河、头脑风暴、自我意识树这些新设定沦为一闪而过的碎片。

更重要的是,焦焦登堂入室,把乐乐借由快乐记忆建立起的“我是个很棒的人”的自我意识球拔掉,扔进遗忘区之后,乐乐带着主情绪小分队尝试装回自我意识球的故事,其实和第一部送回核心记忆球的危机并无本质区别。

《头脑特工队》(2015)剧照。

而在冒险的终点,乐乐放弃装回原有的自我意识,任由莱莉的意识树生长出带有各种颜色的“全新的自我意识”,不过也就是第一部中“黄蓝核心记忆球”升级版本。

那些复杂的、痛苦的甚至残酷的情绪和青春期体验,都淹没了在新角色焦焦片面化的夺权式统治之下。

结局仍然是旧情绪接纳了新情绪,但与前作悲伤的价值被看见不同,焦虑的价值并没有被清晰、准确体现出来。

妖魔化焦虑,扁平化其他情绪春天说:即便是我,也迷失于我浪费的分分秒秒。

我是不能被照亮的光室:我的焦虑是荒山上的一束火花,我的爱是一座绿色灯塔。

——阿多尼斯《我的焦虑是一束火花》橙色的焦焦确实有着火花般的造型,掌管焦虑,过度活跃的它,把莱莉进入冰球队的渴望无限膨胀为同辈竞争的压力。

在它燃烧的摧毁力之下,其余的新情绪角色基本只起到陪衬作用。

粉色的尬尬就像是为了缓解尴尬场面才诞生的功能性情绪。

即便在帮助忧忧隐藏在大脑总部的关键性节点上,我们也无法得知尬尬的真正想法。

这种功能性的推进作用使得尬尬成为纸片化的工具人,作为角色的人格复杂性完全被抹去了。

《头脑特工队2》(2024)剧照。

总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的紫色丧丧,比起其他角色,简直可以算是最贴近当下年轻人状态的情绪——自己即世界。

这也是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总结的文化现象,人们通过这种倦怠的状态重新感知世界。

他与彼得·汉德克都注意到了这种当代心态:“倦怠是我的朋友,我重新回归到世界之中。

”丧丧的不作为和消极对待,使得焦焦和乐乐的过度积极呈现出了喜剧性的讽刺感。

但这种对当下青年真实情绪的贴近也没能有效参与到叙事之中。

丧丧的“慢”,更多时候不过是被用来调节叙事节奏。

《头脑特工队2》(2024)剧照。

这些新情绪都在焦焦的“反派化”设定下变得扁平而刻板。

影片从一开始便在对抗和否认焦虑。

大脑总部深夜红色警报大作,以驱赶的姿态邀请这些非主流情绪入住,但问题是,它们真的无用而危险吗?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现代社会文化在经济上奉行竞争原则,对爱、财富、权力与名誉的追求给身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焦虑感。

心理学家卡伦·霍尼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梳理了焦虑的作用机制和人们对待焦虑的方式:“在我们的文化中,主要有四种摆脱焦虑的方法:一是把焦虑合理化,二是否认焦虑,三是麻痹自己,四是回避一切可能导致焦虑的思想、情感、冲动和情境。

”人们习惯去对抗它,却“很少意识到焦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头脑特工队2》(2024)剧照。

在前作中,虽然忧忧也曾被排挤,惹出不少麻烦,但它从来不是反派。

能否进入冰球队是《头脑特工队2》的主要外部事件,焦焦因为过度重视其结果,被塑造成了集权主义式领袖般的反派。

焦焦将主情绪们放进玻璃罐,关进黑暗深处的保险库,使它们成为被压抑的情绪,而自己则操控了大脑总部,甚至控制了想象力区域,把负责制造想象力的小人们关进格子间,让它们成为类似《大都会》(1927)电影中的劳工机器,作画预警所有不好的结果,以此激励莱莉。

那场最终发生在想象力中心的起义,带着浓烈的暗黑与现实意味,明显是在向法国喜剧电影《操行零分》(1933)中的枕头大战致敬。

这大概是全片中最具有成长意味的惊鸿一瞥:当我们意识到原来还可以反抗外部世界定下的规则、秩序、奖惩并付诸行动的时候,或许就是成长。

电影《操行零分》(1933)剧照。

皮克斯的反童话基因《头脑特工队》系列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皮克斯基因。

皮克斯擅长为万物重构一套生态系统。

它在《机器人总动员》(2008)的宇宙里为机器人瓦力描绘过浪漫,也在《玩具总动员》(1995)中表现出了玩具“被玩”背后的残酷意味;它在《怪兽电力公司》(2001)里发现过笑与恐惧的发电机制,也在《飞屋环游记》(2009)时用气球与爱令回忆之家得以飞行。

在《头脑特工队》中,皮克斯则用虚幻之物让虚幻之物变得可见。

按下一些按钮,滑动几个拉杆,就可以操控那些连我们自己都难以觉察的情绪。

而每天都在被生产出来的记忆球,成了无比重要,却又在某些时刻不得不被抛弃的东西。

《头脑特工队2》(2024)剧照。

可是,九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更难对青春期的莱莉产生共情?

这或许与电影的主题有关。

到底什么决定着“我们是谁”?

这是《头脑特工队2》试图探讨的问题。

在两部电影的叙事里,都是乐乐在主导着一切,但它最终明白,“我们无权决定莱莉是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快乐,也没有权力决定莱莉是什么样的人。

那是什么决定着莱莉是谁呢?

答案或许与影片始终选择“否认焦虑”的叙事策略共享了相同的脉络。

青春期的莱莉想法简单而纯粹:“我是一个很棒的人”或者“我不够好”。

在是否能加入冰球队、是否能进球得分以及是否显得像一个高中生的判断标准下,那条基准线变得单一而粗暴。

就像主角始终得是富有行动力的乐乐和焦焦那样:只有积极的生活,有成就的行动,才是正向的自我。

可是,在被东亚的功绩精神“卷”着长大的我们看来,莱莉所谓的青春期失败,可能还不如没拿第一名的考卷必须要签上家长的名字那般可怕。

《头脑特工队2》(2024)剧照。

这种无限接近胜利者叙事的核心,其实已经与皮克斯感动世界的逻辑相去甚远。

同样是童话故事,迪士尼与皮克斯一直有着本质区别。

从公主与王子式浪漫婚恋故事起家的迪士尼,长久以来擅长用童话的逻辑粉饰真实世界的问题。

这一趋势在迪士尼近年来对真人童话故事的现代化改造上体现明显:贝儿发明洗衣机成为女权主义者,小美人鱼也可以拥有黑皮肤。

但皮克斯的故事总是带着反童话的内核。

如果说迪士尼始终在追求无限靠近“正确的童话”,那皮克斯想要抵达的则是“童话的哀伤”。

所以我们才能在《寻梦环游记》(2017)里透过少年米格的眼睛去学习生死;在《飞屋环游记》里跟着迟暮之人重读过去与现在;而《机器人总动员》里就算是瓦力压过一只蟑螂,整个宇宙的时间都要为它暂停;在《头脑特工队》中,冰棒消逝在黑暗中的歌声,则因为隐没而变得永恒。

除了对焦虑的不当设置,《头脑特工队2》难以令人满意的另一点,或许就藏在它把“怀旧奶奶”情绪(Nostalgia)送回门内的一刹。

因为青春太短,还够不上被怀旧;而青春在这次的故事里也同样不够长,还没能达成一场真正的哀伤。

《头脑特工队2》(2024)剧照。

有关成长里的那些遗忘、失去、牺牲、告别在这里被冰球和胜利的“速度”远远抛下,我们和莱莉都还来不及去仔细翻一翻那些被扔掉的、蒙了灰尘的废弃记忆球。

它们擦亮了,或许也很好看。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闵思嘉;编辑:荷花;校对:柳宝庆。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6 ) 《腦筋急轉彎2》:自我人格的深層探索,擁抱所有糟糕及美麗的自己

9年前的首集是皮克斯進入10世代後最強的原創作品,相隔9年續集歸來,作為皮克斯繼《玩具總動員4》後最令人期待的新作,所幸9年的等待不負期待,在首集的驚人創意下擴充大腦世界觀,延伸出更多情緒探索,毫無疑問是疫情後皮克斯完整重振雄風的大銀幕回歸作。

首集側重親情,藉搬家到異地的陌生感開啟一連串的腦內風暴,續集從親情轉為友情,藉3天的曲棍球集訓營開啟一連串新舊朋友來回抉擇的青春焦慮期探索,年齡設定從首集的11歲來到續集的13歲,本以為續集會是連戀愛都探討的校園電影,殊不知編導將格局縮的很小,只聚焦於友情的探索,在極短的時間跨度中穩健地將友情這個命題結合邁入青春期的同儕焦慮玩轉出更加豐富的元素。

焦焦、廢廢、慕慕、羞羞四種新情緒的加入,都是青春的躁動中不可或缺的情緒,焦焦作為本次踏入青春期的頭號主角,代表著未雨綢繆的焦慮,有著危機處理專家(甚至過於矯枉過正)的設定;廢廢代表著厭世的頹喪感;慕慕代表著青春躁動中羨慕同儕的情緒;羞羞代表著害羞的情緒,這四種情緒的加入,在極短篇幅中便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迥異的外型成功塑造出來。

此次在青春的躁動中加入新的情緒、擴充大腦世界觀的建構(諸如拋諸腦後、內心深層秘密、意識河流、深層信念灌溉地等),並新增「深植人心」的信念設定,讓萊莉在同儕的汰舊換新拉扯中,產生信念的動搖,並在不斷動搖的信念當中,產生對自我的懷疑,繼而產生自我定位的焦慮,我是好人嗎?

是我還不夠好嗎?

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我?

焦慮的主宰、信念的迷失與自我的懷疑,構成這次的腦內大風暴,在首集的五種情緒下繼續延伸,續集將主線任務設為在拋之腦後的垃圾堆中找回信念,在青春焦慮中找尋自我的定位,若首集的年齡是「本我」的探討中混著一點自我的摸索,那續集邁入青春期儼然是更加著重於「自我」的探索,在年齡層日益升高的同儕中如何與舊團體告別,如何與新團體融入,如何在交友過程中摸索出全新的自我定位,便是本集以友情為命題的主軸。

正如同首集將憂憂塑造為麻煩精,卻又沒明確妖魔化成反派般,續集的麻煩對象換成了危機處理專家焦焦,看似能在未雨綢繆中單獨處理好一切,殊不知只是讓情況更加每況愈下。

能懂為何編導會說《原鑽》是啟發他們製作續集的種子,本片的台詞量以及情緒確實不斷遊走在如同《原鑽》般的話勞焦慮中,首集的幻想樂園到了續集變成危機預想團隊,焦焦在第三幕的焦慮崩潰如同《閃電俠》第三幕不斷修正錯誤中矯枉過正逐步迷失的過程,終究得所有情緒一起扛才能緩解當下情緒,讓萊莉產生正向思考才能放下焦慮。

在交友過程中為了阿諛旁人所產生的自我定位改變的轉換焦慮,雖然早已脫離青春期,但這遲來的續集在設定上依舊讓人看的相當有感,彷彿又再次重溫青春期的躁動般,文本上與2年前的《青春養成記》一樣都著重於青春的焦慮,只不過本片是褪去親情以及亞洲家庭色彩的探討,因焦慮產生的自我認知崩潰,在暖心同儕的不計前嫌下擁抱自我的不完美,產生與自我的和解,繼而接納各式各樣的自我,不管是哪種情緒產生的回憶,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無法割捨也不必割捨。

整體來說《腦筋急轉彎2》在首集打下的雄厚基礎下繼續以腦力激盪延伸出不少驚人的創意,導演從彼得達克特換成新人凱爾西曼恩接班,如同《玩具總動員4》換成新人導演接班一樣,原創性也許不如上集,但成片質量依舊是優秀的,在角色更多的情況下,敘事不僅沒亂了方寸,還依舊在短暫的時長中有條不紊地講好整個成長故事。

哭點設計上也許不如第一集的小彬彬犧牲賺人熱淚,但是情感上依舊能讓人產生高度共鳴,青春的嬌羞與躁動,在具象化的情緒演繹下,情節設計也許過於極端有些扣分,但是在極端背後的焦慮刻畫是極其真實的,情緒之間的共生共存課題,結合自我的定位摸索、信念磨合、自我和解,形塑出全新的自我,若一集一種情感為主題的話,下一集的主題估計就是「愛情」了,在續集也如此成功的情況下,希望下一集能不用再讓人等9年,甚至看好本系列能與《玩具總動員》一樣伴隨角色成長成為長青系列。

PS:在內心的深層秘密牢房中出現的2D角色,一個想起了《無敵破壞王》,另一個想起了Dora中會說話的包包,能跟電玩角色與2D人物角色進行結合,非常有創意,瞬間都以為自己在看卡通了🤣🤣。

PS:這次的續集麥可吉亞奇諾也將作曲的任務交給長年培養的徒弟接班了。

PS:念舊奶奶作為打醬油登場的情緒角色,未來伴隨角色年齡增長估計會越來越常看到🤣。

★★★★☆#腦筋急轉彎2#InsideOut2 #凱爾西曼恩#彼得達克特 #瑪雅霍克#Pixar #皮克斯動畫

 7 ) 皮克斯又给成年人补了一堂必修课

期待九年的《Inside Out 2》终于上映了,作为一个整天都在胡思乱想的高敏感星人,这个系列“将大脑打开给你看”的大开脑洞可是“骗”了我不少笑声和眼泪。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能够将我们大脑中那些活跃繁忙的工作状态呈现得如此立体又有趣。

越成熟,越意识到,情绪管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

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面对情绪的起起伏伏。

如果不去了解自己的情绪,不去学会如何掌控它们,就只能陷入被情绪掌控的局面。

我曾以为那只是小孩子需要学习的课程,但自己现在都人到中年了,也依旧面临情绪的困扰,并经常见到巨婴式的成年人。

这说明,我们从来没有从情绪这堂课中毕业过。

那就跟随皮克斯这部动画片,一起来补个课吧。

情绪就是情绪,没有正负之分影视行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各种看得见的题材都拍遍了。

但人的大脑(或者说中国人所谓的“心”)里面到底有什么?

每天在发生什么?

我们虽然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文学表达,却没有电影真正把内在呈现出来过。

如若打开,这可是浩瀚如宇宙的一片天地啊。

比起《头脑特工队》,我更喜欢英文原名《Inside Out》,有一种把内在翻出来给你看的赤裸裸。

前几年为了一个艺术项目,我调研过情绪这个议题。

人类的情绪其实十分复杂,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最基本的几种,公认的能够被命名的情绪大约有27种,但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微妙的情绪没有被明确定义,更没有被命名。

而情绪的成因更是极其复杂,与神经系统、激素、外界刺激等各种因素相关,目前应该也没有定论。

而这部动画就很巧妙地避开了脑科学和心理学中复杂的部分,将外显的情绪简化为几个小人,同时也呈现了它们背后那深不可测的大脑工作空间。

情绪可以说是习得的。

幼儿只能理解和区分少数几种基本情绪,所以莱莉刚出生时只有快乐,这也是这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的主控情绪。

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悲伤、恐惧、愤怒、厌恶等其他情绪陆续挤进大脑总部,开始控制她的行为和表现。

而当青春期警报拉响,她开始习得更多复杂情绪,开始变得敏感,这其实也是她情绪变得更加丰富的表现。

掌握更多的情绪并不是坏事,婴儿面对大部分事件只有快乐、悲伤、愤怒等几种反应,而越成熟的人,越会使用不同的情绪去应对各种事件。

达尔文在1872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中表示,情绪帮助动物适应环境,表达情绪和表现动物的身体特点有同样的作用。

因此他认为,情绪大多有目的性,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比如,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于是发展出“好奇”;为了防止被毒死,人类会吐出不小心吃下的异物,从而产生“恶心”;为了互助和繁衍,我们发展出“爱”;为了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我们需要“快乐”;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需要“愤怒”;为了避免伤害,我们需要“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是百万年中无数次自然选择留下的结果,没有全然无用或负面的情绪。

就和我们现在说“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一样,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也都是没有被看到价值的情绪。

《Inside Out》系列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好,它没有试图去解释那些科学家也解释不清的工作原理,只是想呈现给大众,尤其是一直在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想要展现积极面向的现代人:你究竟对你的大脑(还有你孩子的大脑)做了什么!

为什么现代人总是觉得累?

因为我们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以外,还要付出情绪劳动。

什么是情绪劳动?

就是我们为了工作或社会上的要求而压抑或改变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情绪也变成了一种劳动。

在第一集中,由于乐乐一直在压制忧忧,导致莱莉的悲伤情绪无法被表达,从而也无法获得父母的同情和支持,独自承受的莱莉差点离家出走,酿成大祸。

即使是所谓的“正面情绪”,如果被用在不恰当的情境中,也会引起反面效果。

第二集中,当乐乐非要让莱莉在教练面前假装开心时,反而被教练认为在藐视她,从而招致训斥。

剧中这种值得深究的细节非常多,对于情绪敏感星人来说可谓彩蛋不断。

最大的惊喜,来自“自我意识”或许是为了不要让太多的外在因素干扰“情绪”这个主题,编剧给莱莉安排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原生家庭:经济不愁的中产之家,恩爱的父母不仅爱她,也懂得如何爱护和支持她。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全家的宝贝,也必将面临由于生理和外界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战争。

第二集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莱莉的大脑总部中增加了四位新成员:焦焦(Anxiety,焦虑)、慕慕(Envy,羡慕)、尬尬(Embarrassment,尴尬)和丧丧(Ennui,丧气)。

这四种情绪,想必大家不仅青春期经历过,如今也还时常会见到它们吧?

(PS:丧丧不仅拥有法语名,连外形举止都和法国人一模一样,还操一口流利的法语,法国人真的会谢哈哈哈)沿袭第一集的传统,这四种情绪在本剧中也同样各有功用,对莱莉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实在是第一集珠玉在前,熟悉了它的模式和套路,第二集的前一小时略显无聊。

直到焦焦悉心培养的第二个自我养成,它说出的那句带着哭腔的话彻底震撼了我:I’m not good enough.(我不够好)焦焦这个无敌卷王,劳心劳力,培养出了一个既不快乐、也不自信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每一种情绪都深爱着莱莉,都想让她拥有美好的人生,即使委屈或牺牲自己都无所谓。

但乐乐和焦焦费尽心力培养出来的自我,都有一个致命问题:过于单一片面。

相较而言,乐乐培养出来的“I’m a good person”似乎比焦焦培养出来的“I’m not good enough”要好很多,这应该也是大部分父母的愿望。

但单一的自我是容易被摧毁的。

在电影中,看似是情绪小人摧毁了“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明明是我们自己,在一次次纠结彷徨后做出的违心决定摧毁了它啊!

和情绪一样,没有绝对正面的自我,也没有绝对负面的自我。

我们可以是坚强的、软弱的、正直的、虚伪的、善良的、残忍的、雄心勃勃的、自我贬低的、乐于助人的、落井下石的……我们共享人类的所有优点和所有缺点,只是成分不同而已。

摧毁—重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只有一次次打破自我,在废墟上重生,成长才会发生。

也唯有那个不断被升级、被修正、粗粗壮壮、疤痕累累的“自我”,才能抵御外界的冲击和自我的背叛。

这个从“情绪”到“自我”的升级,才是本集的高潮。

而下一集(如果有的话),我期待的是“自我”对“情绪”的反攻、再到和平共处。

到目前为止,莱莉都仿佛一个被情绪小人操纵的机器人。

但随着她的自我意识的萌发,我很期待她能够成长为掌控情绪和人生的成人。

这堂青少年的必修课,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毕业啊。

 8 ) 无条件地爱每一个情绪吧,就像它们爱你那样。

皮克斯真是无敌,既有想象力又有情怀还说得一手好故事,不服不行。

先说结论吧,和第一集一样,这部续集依旧是五星好评。

没有一个情绪是“坏的”、“不好的”、“负面的”,无论是第一集的忧忧(忧伤)还是第二集的焦焦(焦虑),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有其意义。

或许它们的行为并不总是那么明智和讨喜,但它们的初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主人好。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如没人喜欢被别人粗暴地评判一样,情绪们也不喜欢被人为地分类别和贴标签,更不喜欢被压抑、被排挤、被关在瓶子里。

所以,对每一个出现的情绪,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接纳它们,尊重它们,理解它们,拥抱它们,爱它们。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看见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理解自己,拥抱自己,爱自己——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无条件地爱每一个情绪吧,就像它们无条件地爱你那样。

 9 ) 承认吧,作为东亚小孩,有些地方忍不住翻白眼

相比于第一集的感动,第二集失望的人很多,感觉第一集的情境作为东亚人比较能共情,在什么都懵懂的童年,发现父母不再可以完全信任和依靠,发现悲伤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集情节偏于刻意制造冲突,一个青春期的按钮一来,就全盘推翻原本的性格,青春期不是一夜之间的吧,然后硬生生把主角逼到惊恐发作,然后又突然想通,就这么好了,这算是纯粹为了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情服务了。

没有人可以上一秒惊恐发作快要无法呼吸了,下一秒脑子里突然筋搭对了,又破涕为笑,马上可以投入下一节比赛的。

不过相对于太过于服务剧情的这些bug,还是有优秀的地方的,形象的解释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一个又一个小的事件叠加,其实就是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神经回路,最后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在主角生出“我不够好”的这个回路的时候,其实我有点想翻白眼,好想问,你爸妈每天说那么多我们爱你,我们支持你,我们以你为骄傲,都是白说了吗?

在外面两天就能马上改变信念?

你让从小就被父母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好”;“你总是不让人省心”;“你想想不欺负别人为什么总欺负你”,如此之类三天两头随意说的,从小到大没有说过我们爱你的,稍微大一点了就没有肢体亲密比如拥抱,甚至没有只是拍拍头之类的,我们这些东亚小孩怎么活下来的?

你们这些娇气的美国小孩,都不用挫折教育,只要两天没有父母给你爱的确认,就立马崩塌啦?

主角最后接受了自己所有的情绪,也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全盘接受而不是对不好的部分选择视而不见想办法压抑或者回避,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这个方法是很正确的。

虽然转变不可能象拍电影那样戏剧化。

这个过程,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是需要学习很多关于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知识,各种心理为什么会形成,了解意识和潜意识,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再刻意地做很多练习,尝试各种可能有帮助的方法,从开始的“道理都懂但是就是过不好”,慢慢到情绪起来了可以觉察并自己分析,到后来可以用各种方式化解,不被情绪所驾驭,再到想办法改变自己的一些有问题的脑回路,再到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好的脑回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脑子里的小人打打闹闹,把你的坏思维定式咔嚓一下掰下来,你就能立马长出好的回路来。

虽然有那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能获得很多人的好评,我想还是因为被焦虑所驱使,压抑其他的正常情绪,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日常,谁都记得自己脑子里复盘再复盘的失眠夜。

 10 ) 情绪・心理学・自我边界 一些易被忽视的主题

借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和个人生活体验,我总结了一些电影想告诉我们但其他影评不太提及的侧面:1、集体生活总是核心事件的触发场景第一集的核心事件是搬家和转校,因为莱利从明尼苏达搬到圣弗朗西斯科,导致没法一下子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结果12岁的她甚至在Joy和Sadness不在总部(被厌恶、愤怒、恐惧支配的情况下),差一点作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

其实‘外来者’的这个标签第二部也是有的,譬如将错就错了整个第二部的“密歇根”这个绰号,只是5小只不再对这个标签过激反应,也是一个莱利逐渐学会掌控情绪的象征(但也仅仅是对于地域标签而已)。

《Insideout》系列虽然描写的是莱利的成长,但聚焦这的时间段还是倾向于描绘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的 ,这也契合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所描述的第五阶段,在人1318岁(一说是1319岁)时,青少年期的关键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的危机。

这里的危机指的是在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定位,以及无法成功整合各种角色和体验,阻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埃里克认为结束角色混乱的成功征兆是“忠诚”:指使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他人保持坚定的品质。

而莱利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抱所有的记忆,坦诚面对自己构筑新的自我,通过首先对自己‘忠诚’,再外化成对朋友的‘忠诚’。

电影一直试图告诉家长和教师学校/社团等任何同龄人聚集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重要程度,是远超想象乃至可以轻易超越原生家庭对她而言的重要性的。

两部电影完美契合了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第四和第五阶段2、首次出现的驱动型情绪虽然五小只的确也是长期存在的,估计之后也会一直存在(这个看莱利的爸妈的脑子就知道),但言归正传,Joy、Anger、Sadness、Fear、Disgust,这5种情绪只能解决非常临时的需求,他们都服从大脑瞬发性的本能诉求,可以说是神经递质驱动的典型条件反射式的原始情绪,很少受理性约束,也因此,Joy和Sadness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会更可贵(我个人真的有被Joy那句:难道成长意味着要忘却快乐给戳到,皮克斯编剧太懂做人了);

第一部 “妈妈”脑子里面的5小只与原始的5小只相较,第二部出现的新4小只、基本都服务于长期情绪驱动,你或许佷难保持1整天佷Joy,但是我相信你我都可以保持一整天的Anxiety,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长的续航,其实抛开电影的拟人化,我们可以剖析下这些情绪的构成,简单地来说,何为焦虑:我们担心某些幻象成真,因此想象自己身处某些糟糕的场景中,并假定一系列的‘不怎么做’就会发生的条件捆绑,因此光Anxiety这个情绪,就复合了厌恶、愤怒、恐惧等多种‘负面’情绪在预测裹挟下的产物;与之相呼应的,Envy则是融合了焦虑(自我催促)、快乐(自我实现)两种情绪,而有那么多情绪交替作用,就形成了一种长驱的、无限接近理性的“欲望”。

电影中我们看到基本整个大脑中控台基本都是Anxiety和Envy在掌控,也因此这些情绪才会更‘成年化’、更复合、用Anxiety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是更‘高级’的情绪,这其实是没错的。

3、青少年善恶意识和自我边界鉴于最近的观影影响,其实我在看第一部的时候有点联想中岛哲也的《告白》,包括近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让坊间去相信‘青少年无善恶意识’的说法;而在看第二部的时候,我想的《蓝色监狱》,莱利自私时候的打球那个冲劲简直情绪既视感MAX。

在善恶观念方面,莱利是个会做错事,但总恰恰在最关键的时刻悬崖勒马、控制自己避免错上加错的女孩,这种‘恰好止损’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尤为重要的隐性主题——“自我边界意识(sense of self-boundaries)”再写的直白一些,我认为电影已经把“怎么算自私、怎么算道德无感、怎么算自私得恰到好处”用核心危机渲染了出来,就差糊在我们脸上了。

自我边界意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没有框架(边界)自然就没有内容(精神),因为焦虑野蛮生长的自我,任之发展就会失控。

清晰的自我边界约束的不仅是行为、更多是指从人格底层约束自己的‘理念’,帮助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是自我边界的表征。

边界模糊可能导致个体在行为上越界,难以停止不道德行为。

如果套用让·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阿判断分为: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和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

在自律道德阶段,青少年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相对性和灵活性,并能够根据内在标准评估自己的行为;自我边界意识在这一阶段起到了帮助个体辨别何时应当调整行为以符合道德标准的作用。

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4、谈谈情绪和生理如果要用彻底科学的解说、所有的情绪都是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的结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效应。

和电影强行关联的话、我们常说的多巴胺对应Envy的产生、内啡肽对应Joy、去甲肾上腺素对应Anger等...但是电影采用情绪拟人化,主要还是基于一种艺术的、感性的表现,可以理解为电影想传达人内心的爱可以掌控自我、情绪是受人格控制、而非情绪主宰人格的主宾关系。

仔细想想,电影把我们冲动时的那种杀意和失控用脑内小人表达出来,看起来轻描淡写、但结合离家出走、偷看老师笔记这种事情,在那个年纪已经不算是“小过错”了,还挺细思恐极的…要这不是一部全年龄电影,按照这个延长线恐怕会有更糟糕的展开...不过对与成年观众来说是否可以在自己情绪化的时候反向用“我脑子里不过是几个小人在争吵”来反向平衡自己的情绪呢?

想象或许一时间的上头和长期的负面掌控也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Big deal了,制作组还是很懂趣味授业的嘛

如果要把脑子用科学的方式拟人化,神经介质可能就长这样了一些个人观影体验:上个周末陪妻女温习完第一作,小朋友被5小只的表演逗得咯咯笑,我没想到自己二刷被曾经无感的冰棒搅动了内心深处遗忘的记忆...看第二部时,一旁的小哥脱下眼镜发出哽咽,我也好几次通过拧自己大腿不让自己的Sadness掌控大脑,看完我才想起来自己差点忘了,拟人化可是皮克斯的当家本领在我内心《INSIDEOUT》一直不输《TOY STORY》系列的,如今总算实至名归,内心可以Joy一晚上了~强烈推荐二刷准备

《头脑特工队2》短评

焦虑症自愈手册,不止适用于青春期🤔

8分钟前
  • 云霄飞车手
  • 力荐

3.5 始终缺少强烈到能真正触及内心的那点感性 新登场的情绪也有点干巴巴

12分钟前
  • MoonBack
  • 还行

结尾joy发光那里,我以为她要消失了

17分钟前
  • TY
  • 还行

太浅了,看得哈欠连连。喜欢的是焦虑在操纵台前疯狂的呆滞,很传神。还有被称为“高级情绪”的这些新情绪,尤其是法国角色,哈哈哈。确实,随着人的成长,不再是怒哀乐主导了,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情绪。和第一部一样,还是特别不认同这个动画系列的底层逻辑。脑子里有些小人儿是挺不寂寞的,但主导的不是小人儿啊。和在同一天看的《泳者之心》简直南辕北辙。有点儿担心乐乐,还担心北美人(片中对“伤害”的强烈排斥,应和了在读的《娇惯的心灵》),2D版

19分钟前
  • 桃子
  • 较差

微博万转的营销号心灵鸡汤大电影

23分钟前
  • 小安家里养的狗
  • 较差

聚焦青春 远不及青春变形记

24分钟前
  • 皮皮鸦
  • 还行

就当众筹迪士尼给犹猪捐款了

28分钟前
  • 网红强国
  • 很差

大银幕Dolby版。本片和前作相比,大概就是最不求上进的那类几乎没有“创造”的消遣电影和充满惊喜相遇的、灵韵遍布的、最好的学院动画电影之间的差距。一部U级的全年龄电影不能出现反派,所以干脆将头号负面情绪设计成炸毛的“害虫”形象真够直截了当的。一看片尾的Credits才知道,原来彼得道格特不仅不再是这部续作的导演了,他甚至完全没有参与这片的剧本创作…

32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很差

也不错,但远没有第一部好。相比于首作全方位色彩斑斓的绽放,本作无论是头脑中的冒险还是现实中的生活都感觉有点坍缩。这一部更出色的是光影和细节质感,几年沉淀,技术应该有这样的发展和呈现。焦焦作为青春期新角色登场,焦虑也的确是一个新的广泛出现并迅速蔓延的社会情绪,似乎第一部上映时周围还没有这么此起彼伏地讨论这个名词。焦焦对乐乐说“你考虑的是她的现在,而我考虑的是她的未来”令人若有所思。成长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必须逾越的山岭。“我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却找不到方向”成长的代价是伤痛的,过程是不完美的,我们可能会告别一个又一个的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快乐,甚至可能会告别我们自己,但希望结果是我们能笑着回忆的。也许成长就是会做许多我们并不喜欢的事,但开始做喜欢的事的时候,能够做自己的时候,就尽情快乐吧。

34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还行

直接睡着了。。。适合10岁以下的小朋友看。

37分钟前
  • 嘿嘿嘿嘿嘿
  • 很差

全是焦虑的恐怖片,像是一篇报告

40分钟前
  • 常青藤上的牛奶
  • 还行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第一部,这一部虽然多了很多情绪,但基本上都只是混一个镜头而已,不过想想也挺符合现实的,小的时候Joy多一点,偶尔会有些Sadness,步入青春期后,小心思多了起来,面对同龄人会有Envy和Embarrassment,但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的Anxiety,怕不被认可,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只是切记不要被Anxiety蒙蔽了双眼,时刻保持一颗Joy的心,没准结果就会有所不同´

43分钟前
  • 还行

聪明的乐乐又占领高地啦!

45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一直认为这系列的设定有趣,人的行为由五种基本情绪决定,就像星际飞船上的舰长和船员一样工作,是有机的整体。莱丽进入青春期,情绪更加复杂化,以焦虑为主的不良情绪反客为主,思维定势和行为决策都受到了影响。核心还是情绪管理,如何抵消不良情绪。剧本围绕青春期心理变化做喜剧,有几个内部新角色分添了许多笑料,包括对二次元角色的调侃。故事还合理化了剧本创作中的“灵魂黑夜”时刻的转变。观众很容易与之共情,学会从新的方面发现自己,了解并接纳自己的缺陷和脆弱,并心存感激。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没有10年前的第一部那么惊艳,拍的有点低幼化,有点不适合给成人看了。

49分钟前
  • 守望者
  • 还行

好看,打三星是因为我嫉妒了,观影期间一边抹眼泪一边感叹原来发达国家家庭美满的白人女性的青春期烦脑就是这些啊🥹😢

52分钟前
  • 还行

当一个故事要把情绪变成人,就会天然地存在一个挑战,情绪过于单一的人物很难推动剧情,更没有吸引力。比如这一部开始厌厌也并非厌恶所有事,乐乐也必须有至暗时刻......这样做的弊端是故事逻辑上变得不可信了,情绪之间的价值冲撞也变成简单的敌我关系,不如第一部乐乐忧忧相互拖累又相互成全那么可爱感人。更遗憾的是故事绕开了变得更复杂的机会,只是在青春期把童年故事再演一次。在基础情绪之上要加更微妙的小情绪的确又是一个挑战,因为情绪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种子发芽一样,电影的种子埋得不好,青春期的情绪到来和消化就很突兀。再来到了青春期,实际应该渐渐脱离童话的氛围,去讨论更成熟的勇敢、欲望与个性,这些可以在高年级的同学大脑内部来展现,但故事明显避开了,只是单纯地再一次用自我接纳去治愈观众。

53分钟前
  • 朵朵0912
  • 还行

长大后快乐就不再是你人生的主宰,悲伤也不是,焦虑,自我否定,肯定自己,轮流在你的人生中掌舵,你辛苦建立起来的“我是个好人”的自我意识,轻易就被复杂的成人世界摧毁了。成人世界是复杂的,千头万绪,酸甜苦辣,直到老年,又回到相对简单的世界。

56分钟前
  • 林愈静
  • 还行

万万没想到,近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大女主「莱莉」才成长一岁?真是万万没想到,她还在卷不符合她长远利益的「冰球」赛道,监护人(为了自己能赢)甚至给尚处在青春期「炸厨房」阶段的全职女儿戴上了有弹性的牙套。哦,我的天,高级动物——虽然「彩虹」皮肤经过(红蓝两党)艰难的谈判终于可以拿出来「骄傲」游行,但「男大姐」系统性学习(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一点「朱同」同学深有体会:没有「全局」观念又无法保持「独立自主」就可能被《头脑特工队》抓走并改造成傀儡控制和支配,甚至会被《无情的时刻》当作耗材和燃料——像「冰棒」那样,如《大象席地而坐》那般。美国「智囊团」凭这智商还想让「载人登月」历史重演?先把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接回家再说吧——NASA预计波音飞船最晚可能在8月中旬返回地球。

59分钟前
  • Muto
  • 较差

情緒們一起抱住自我意識,說「我們都愛你」的部分被感動了,其他…則不太能入戲,新角色的魅力也表現得不夠明顯。

1小时前
  • 没安排的圣诞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