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

Ballon,翻墙热气球(港),奇迹热气球(台),Der Ballon,Balloon,Le Vent de la Liberté

主演:弗莱德里奇·穆克,卡罗利妮·舒赫,大卫·克劳斯,艾丽西娅·冯·里特贝格,托马斯·克莱舒曼,乔纳斯·霍登里德尔,蒂尔曼·多布勒,克里斯蒂安·内特,罗纳德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8

《气球》剧照

气球 剧照 NO.1气球 剧照 NO.2气球 剧照 NO.3气球 剧照 NO.4气球 剧照 NO.5气球 剧照 NO.6气球 剧照 NO.13气球 剧照 NO.14气球 剧照 NO.15气球 剧照 NO.16气球 剧照 NO.17气球 剧照 NO.18气球 剧照 NO.19气球 剧照 NO.20

《气球》剧情介绍

气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巫毒家佣高分少女猫忍大话红娘宫锁金枝兜风西村京太郎悬疑剧场十津川刑警的肖像5镰仓电铁杀人事件谜域之噬魂岭素描簿各取所需第二季蓝色茉莉死前欲望清单七只乌鸦浓情录音带织物爸爸的纸飞机再一次心跳阳光夏令营乡村爱情11骨妹日出的怪物被讨厌的勇气热带风暴乐高星球大战:恐怖故事恋恋同路人魔法少女育成计划哈尔滨外科医生奉达熙摩亚男孩第一季僵尸归来

《气球》长篇影评

 1 )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柏林墙见证冷战,更见证德国的分裂。

后来柏林墙塌了,两德实现统一。

精神上的分裂,经济上的分裂仍然存在。

宁静的东德被富有的西德席卷。

这对德国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每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突然间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总之,不能有碍于他人的视线,我并不存在,我是一阵虚无缥缈的风,是一场虚空。

每当别人问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总是突然间对什么都失去兴趣。

总之,不能有碍于他人的视线,我并不存在,我是一阵虚无缥缈的风,是一场虚空。

 2 ) 气球||飞将自由的奇迹

前按:很多时候,我总觉得我们把时间浪费在毫无价值的事情上,没有真正力量形成自己人生的励志故事——或者说,因为所处的社会要求我们,只能做一些无聊的事。

如果你真的具有正能量,对他们来说,就是巨大的威胁……

1979年,年仅11岁的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Michael Herbig)在电视上看到一则乘坐热气球逃亡柏林墙的新闻,从此再也没有忘记这个故事,并且“立誓要将这个真人真事搬上大屏幕”……许多年以后,已经成为德国著名喜剧导演的他(很多人称他为德国周星驰),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拿下《奇迹热气球》(也有译作《气球》)故事的拍摄版权。

米夏埃尔用了五年时间进行前期调查,多次访问主人公,甚至还翻阅了史塔西(Stasi前东德秘.密警.察机构),针对这起事件长达2000页的报告书。

然后,米夏埃尔导演用两小时,向我们讲述了身在东德的彼特和甘特为了追求自由,利用自制的热气球飞越柏林墙的故事。

《奇迹热气球》开始,甘特放弃了筹谋两年之久的逃亡计划,直到他获得父亲的支持和鼓励。

但是彼特一家人这次也没有成功,因为云雾沾湿布料和煤气罐结冰——距离自由世界,他们只差几公里。

坠毁的热气球,引来了秘.密警.察的调查。

形势危急,彼特只好找甘特帮忙,于是两人再次合作,制作一个更大的新的“热气球”——剧情很简单,但是背景好复杂。

首先,导演并没有讲述他们“为何逃离”,哪怕一个小引子事件也没有。

只有彼特在餐桌旁,对着儿子说“有时候在这里没办法说真话,这里指的是我们的国家”。

所以,这一段历史,就需要观众自行脑补历史画面了。

据信,从1961年建造柏林墙以来,至1989年边境开放的这28年里,有187868人逃亡成功。

在此之前,约有350万人逃离民主德国和东柏林地区;就在柏林墙开放的头三天,便有超过300万民主德国公民进入联邦德国和西柏林“短暂访问”……其间,那些不幸死亡的“非法越.境者”,并没有完全准确地统计。

按理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彼特在那个年代就有自己的房产和小汽车,妻子在银行上班等等诸多因素来看,他们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比现在那些所谓的白领条件还要优渥,他们为什么要逃离?

就连他们的孩子,整天被教育要求热爱国家的三好学生们,也是态度坚决地想要逃亡……只是谴责别人想要逃离,却不去反思为什么建墙且重兵把守着不让人们离开——这究竟是谁的问题?

看来,他们并不像他们宣传的那样好。

话说回来,他们为什么不让人们离开?

假如不是担心家里的牛羊猪跑脱,自己的财富减少——除了这种理由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事实上,也只有那些有点经济基础和思考能力的人,才有考虑投奔自由社.会的可能。

太底层的大多数,如果不是被洗脑成猪思维(譬如建墙是为了保护我们,电影里有这句台词),不了解自由的世界会有多美好之外,即便有这个想法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制作热气球需要高昂的成本,换句话说,就是付出的代价太大,根本承受不起。

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什么样的人感觉会是幸福的?

当然,这里的人首先是指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猪思维的人例外,因为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觉得岁月静好。

可以肯定的是,肯定不是像彼特和冈特那样的中产家庭,尽管他们生活富足,但是没有安全感——不仅只是资产随时可能被清零,连人本身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至于那些底层的家庭就更不要说了,因为物质财富决定精神建筑,每天为了生存而忙碌的人,是没有能力体会美好生活的。

我想,应该也不会是类似秘.密警.察这样的维护者。

譬如,作为秘.密警.察的女儿,甚至连和自己相爱的小伙子在一起都得不到应有的祝福。

倘若你努力工作将一切都奉献给最爱的人,而她却被别人深深地鄙视,你觉得自己为这个家贡献了多大价值?

是的,所有纵量的比较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因为对于社会架构来说,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家庭,扩大以后才是国,就像一首歌里写的“家是最小国”。

在类似于丛林法则的国家来说,那个处在食物链最顶端的家长,应该是——不能说是幸福,但可以说是最爽的人了。

就像那个秘.密警.察在家收看西德节目《霹雳娇娃》,掌握了一点权力就能够让自己人去享受其他人无法想象的实惠,仅仅只需随手写下一张“批条”而已。

推及他的领.导,简直土皇帝一般了吧。

当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于权力而不是能力的时候,只有权力本身才是有最价值的东西,人也就成了构架里的附庸品。

换而言之,没有权力,你连屁都不是。

相比起《奇迹热气球》,那个以同时期为背景的故事片《窃听风暴》就要精彩得多。

在《窃听风暴》里面,人们相互设局,监听,告密——就算是家喻户晓万众瞩目的大明星,也只能在当.权者的胯下成为听话的泄.欲工具,至于普通人,任人摆布地活着又算什么稀奇。

只是《窃听风暴》有一个致命弱点,导演在处理人性觉醒时作了升华:

对于《窃听风暴》导演的失误,这位网友的意见中肯。

因此我推荐《奇迹热气球》,是因为它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活着有希望。

让希望变为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于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希求外界帮助。

在彼特和家人第一次飞越柏林墙失败之后,有过一段无力挣扎,那是他们的绝望时刻。

他们想到了美国人,好不容易巧妙地将求救纸条投放进大使馆人员的手提包,换来的却是人家的抱怨——有些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希望超人(Superman)出来主持公道。

殊不知,美国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借助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优越的人才计划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具先进性的顶层设计,广泛吸纳别国财富,从而让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具有吸引力。

事实是,只有在美国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才会敲打对方,此举貌似为世界和平带来转机……所以祈望他们来改变自身的处境,无异于痴人说梦。

作为一个个体或者家庭,你可以选择去美国生活,前提条件是需要足够的资本办理移民,譬如贪污足够的钱财或者自己本身就有高技能。

由此看来,制度确实是有优.越性的。

身处人间炼狱,到头来只有绝望,这个世界会好吗?

就连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也曾有过如此这般的人性黑暗时期,我们是否认真地反思过: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何会变得如此不堪?

如果要改变我们自己和这个国家,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努力?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热气球,为自由和梦想的生活缔造奇迹!

 3 ) 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袁爷爷喂得太饱

在东德逃往西德的300万人的同时,西德也有100万人逃往东德;逃往西德的人中,有50万因对西德失望,而逃回东德。

很奇怪这部片的评论为何政治因素混杂这么严重?

西方意识形态自我高潮也就算了,咱们跟着吹捧有啥意义?

当然不是在洗白东德时期的暴政,但就事论事,电影本身营造紧张感极其刻意,本来不值得紧张的段落非得强加音乐,放慢镜头,营造一种紧迫感,居然也有人评论全程高能,高能你个鬼哦你怕不是心跳紊乱吧?

9012年了,还有一堆小文艺在底下呼喊“自由诚可贵”,“民主的光芒”,“政治压迫”,“东方某国”,“佩服人家勇气和智慧”。

拜托,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自己能不能长点脑子?

怎么没见小文艺在《红色娘子军》下面这么高潮呢?

都是“真是历史事件改编”呀!

西方拍的就是皿煮滋油,中国拍的就是专制洗脑?

自己想想是不是在玩双标?

西德自古经济超越东德,柏林墙倒塌后,从东德去西德的人更多了。

没暴政了,没专制了,为什么还跑?

还不是混口饭吃。

哪来那么多意识形态挤压出的眼泪,书读的不多,饭吃的倒挺饱。

撑的。

全是袁隆平爷爷喂得太撑了。

 4 ) 影评|《气球》:奔向自由的拥抱

文/王栩(影片信息:《气球》,导演:米歇尔·荷比西,编剧:基·霍普金斯、蒂洛·罗斯切森、米歇尔·荷比西,主演:弗莱德里奇·穆克、卡罗利妮·舒赫、大卫·克劳斯,德国,2018年)彼得张开双臂,在对面这个人惊讶的注视下与之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这一拥抱如释重负般的漫溢喜极而泣的欢欣。

对面这个边防军人只不过例行公事般的告知彼得,这里是巴伐利亚,就得到了彼得近乎狂喜的礼敬。

随之而来的欢腾在这片林中空地上炸开,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撕开漆黑的夜,也照亮了边境另一边严阵以待,欲抓捕偷渡者归案的中校那张沮丧的脸。

“一切都白费了”,中校的喃喃自语,结束了这场由秘密警察主导的大搜捕,也呼应了彼得一家第一次乘热气球上天,妻子多丽丝宽慰幼子时坚定的话语:“别理会打击你梦想的人”。

大搜捕即为对梦想最极致的打击。

因为第一次乘热气球飞越边境的失败,让多丽丝灰心之余,不由自主地萌生了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预见。

这些预见并没有即时来临的征兆,却让彼得一家仿若受了传染似的过着战战兢兢的日子。

这段日子让彼得一家陷入自己吓自己的恶梦中,却通过这种恶梦般的日子诠释出了彼时的东德整个社会生活笼罩在一片高压和恐怖的氛围里。

置身在这样的氛围,彼得并没有放弃飞越边境的计划。

与此同时,多丽丝不慎遗失在热气球第一次升空失败的草地上的药物也让作为妻子的她坚强的转变了灰心的心绪。

因为通过对处方笺的追踪,秘密警察终究会找到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彼得开始了同时间的赛跑,着手进行第二个热气球紧张的制作。

紧张是影片所勾勒出的一股张力十足的气息。

不同于那些惊险刺激、泛滥平庸的打斗场面所营造出的视觉效果上的紧张,《气球》里的紧张是隐于生活之下而又超越了生活的对抗。

彼得和甘特两家为了飞越边境,共同制作热气球这个乘载工具,对这两家出自市民阶层的普通人而言,他们只想离开东德,去同住在另一个德国的亲友团聚。

在这一简单的逃亡目的面前,影片并没有交待出彼得和甘特有何具体的政治诉求。

倒是秘密警察们的大搜捕带着预想中似是而非的对政治失败的担忧给偷渡者事先定论了“叛国贼”的心理画像。

按照影片里未曾出场的安全部长的忧惧,若是有人乘热气球成功飞越边境,则东德在国际上就会陷入政治被动的局面。

为了不在国际上授人以柄,给他国留下一个攻击自己的口实,安全部长严令秘密警察,必须将偷渡者抓捕归案。

这就是超越了生活的对抗的由来。

顺着影片的这一隐性线索梳理彼得和甘特两家人飞越边境的计划已失去了逃亡这一目的的纯粹性,在对抗国家这一意义层面上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弄出政治的肮脏和诡道。

显然,彼得和甘特亳不知晓自己制作热气球的过程已经被赋予了政治的意义。

而政治,也是秘密警察们大搜捕的动力。

对抗就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暗潮汹涌的交替上演着。

一边是秘密警察对案件缜密的逻辑分析、上下协调一致的严密的组织能力,一边是两个极其普通的家庭奔向自由的不灭的向往。

影片演绎出了一个布满沧桑的年代。

那个年代里,对抗着的双方都没有高科技手段和工具作为对自己的辅助。

秘密警察们撒下漫天大网,用人力和不容置疑的命令筑牢了大搜捕行动统一、一致的基石。

彼得和甘特则对照着书上的彩页进行热气球的制作。

书本里是乘载自由的工具,书本外却是牢笼般的国度。

这个国度在彼得和甘特两家人义无反顾的乘上热气球朝边境的另一边飞越之际被他们抛在了身后。

他们身后,秘密警察和全副武装的士兵蜂拥而至,翘首等待着从空中坠落的猎物。

地面上的人群跃动着即将满载而归的欣喜,却被随后那颗照亮天际的信号弹照亮了抽搐在唇边的颓丧。

中校明白,他们成功了。

在这普通人的成功面前,没人能弄清对一个国家而言,这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仅仅一年后,东德的民众们可以持护照前往另一个德国去和亲友团聚,不用再乘热气球飞越边境了。

自此,由国家所赋予的同普通人的“对抗”划上了历史的句号,政治的诡道则通过影像的再现将思索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全文完。

作于2021年10月2日)——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作者简介:王栩。

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5 ) 好片子,如果没有画蛇添足,会更好。

整体比较紧张紧凑,热气球这个点子在当时条件下估计是真的可行。

可惜的是,这一家人在电影中真的对逃亡有些儿戏,要不是人人都要作死一发,估计早就安全逃到了。

缝补漏了,割不断绳索,两次感觉没有足量瓦斯,这种儿戏的问题应该出现在这部片子的逻辑里面么。。。。。

儿子的女朋友两次写信,居然还要带女朋友走,这么大人了,他是小学生脑子么??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剧情,本片节奏可能反而更加紧凑,深度其实在描写东德的社会状态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不需要画蛇添足。

否则会因为小家子气的给自己加戏造成有点愚蠢尴尬的感觉。

2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估计会刚刚好。

 6 ) 《奇迹热气球》——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自由太可贵了,珍惜自由的人视之为生命。

不在乎自由的人,觉得是鸡肋。

没看电影之前,误以为这部电影讲的是二战期间战犯怎么逃脱的故事,当时以为是为了生命而逃脱。

看了这部电影大受震撼,这不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进行逃跑,这只是为了心灵的自由、为了思想的自由、为了言语的自由,为了让更小的下一代不生活在禁锢的社会而逃脱。

乍看之下,觉得太冒险,两家人,四个小孩子,最小的还在襁褓之中,怎么舍得付出八个人的生命代价来争取那看似渺茫、不可捉摸的自由呢?

因此细想来,觉得这种“和平时代”的逃脱,所需要的勇气和毅力远远大于战争时期的逃脱。

关于柏林墙的故事,可讲述的太多。

1961年8月几乎是一夜之间建起了全程155公里的柏林墙,历时28年才最终倒塌。

关于从柏林墙逃脱的方法,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人类的想象,尤其是德国人的想象和动手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众多的逃脱手段之下,是对自由的选择、对意识形态的选择、对美好生活的选择。

这种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式看似惨烈,实则是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对人性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从影片来看,当时的东德物质生活还不算糟糕,至少两家人住的都是联排别墅,出入也有小汽车,两家人看起来光鲜亮丽,我感觉比我现在的生活都要舒适。

然而学校里的教育、随处可见的秘密警察就像是一张秘密织就的网,一点一点收缩,在还没有被意识到之前,收紧到令人感到窒息的地步。

如果逆来顺受,这样的生活也不错,然而这两家人,坚定地达成一致意见:一定要离开,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孩子。

德国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做事情的细致程度都让人惊叹,这么优秀的能力在东德得不到发挥也是他们想要离开的原因之一。

人,甘于平庸、随波逐流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之下太多人选择了留下。

但也不乏那些勇士一般的人物,逃脱现实、追求梦想。

《世纪三部曲》里有一个小细节,匈牙利率先开放了边境,当欧洲野餐计划执行以来,很多东德人绕道匈牙利离开了边境,在主人公一家离开之时,那形同虚设的铁丝网上挂满了车钥匙,这是他们义无反顾奔向新生活的一种象征。

人类历史反复循环,不断在前行、又不断在自我复制,只希望未来,永远和平。

 7 ) 惊心动魄的自由逃亡记

无法置信的边境历史。

1945年纳粹投降,东德在苏联管辖范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西德被英国、法国、美国分区占领,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苏联在东德实现的共产主义及激进的计划经济导致东德经济远不如西德,东德人出逃西德。

最严重的便是人才的流失,东德便开始严格边境,因此,柏林成了唯一可以互通东西的通道,到了60年代,超过300万人逃离东德,1961年7月,开始建立“柏林墙”。

这不仅是德国分裂的象征,更是美苏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影片一开始,便是枪击强行翻越“柏林墙”青年的画面,德国首都被一条1600公里的柏林墙一分为二,柏林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严密的军事设施之一,除了厚厚的墙体,还遍布铁丝网、碉堡、暸望塔、巡逻道、反坦克拒马、士兵及猎犬。

当时出逃西德除了挖地道、驾驶飞机汽车、潜水、假护照,还有本片“热气球逃离”案例。

逃离东德难度之大。

影片《窃听风暴》也描绘了这样的时代,从本片《气球》中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例如冈特一家的隔壁邻居;大使馆周边无处不在的眼线;购买热气球大量布匹被告知上级;幼儿园老师见缝插针式询问家庭情况等,都说明了在东德生活隐私的无处遁形。

柏林墙推翻了,东西的壁垒却未消除。

随着东德公民日益高涨的出境情绪,1989年11月9日,沙博夫斯基将开放柏林墙误理解为即时,于是全柏林人蜂拥墙边开始跨越拆除。

虽然柏林墙拆除了,但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心理差距、思想差距的鸿沟却无法填补。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归统一。

 8 ) 自由仅在一墙之隔

无意中又重温了一次《气球》,如今才知道他有原型。

“In the East German balloon escape in 1979, two families, with eight members in total, escaped the Eastern bloc country of East Germany by crossing the border to West Germany in a homemade hot air balloon. The escape happened at approximately 2:00 a.m. on 16 September 1979. The plot to accomplish this was carried out over a period of one and a half years, including an unsuccessful attempt, three different balloons, and various modifications until the successful escape occurred. One failed crossing alerted the government to the plot, but the police were not able to identify the suspects before their flight to the west.”——维基百科当气球不再是孩子们快乐的玩具,当气球成为人们所追求自由的载具。

我敬佩他们的勇气,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9 ) 包裹着zz和历史的惊悚谍战片

不得不说,导演非常会讲故事。

按一般套路就是先交代一下政治环境,主人公的背景,性格,动机,心理转变,然后开始计划,落实,挫折,最后成功。

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一头一尾两次升空都扣人心弦,两次尝试中间的那些惶恐,惊惧,新的尝试,被追捕,振作,继续逃亡也叙述得很到位。

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一气呵成看了80%,最后实在太晚第二天要上班不得不关了。

第二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补充完整。

换在以前我妥妥得给五星,还会推荐给别人。

可现在看完,总觉得哪里不对,我总觉得五星高了,七点多应该比较合适。

直到我看了一位豆友的影评,我恍然大悟。

如果这电影是在再见列宁和窃听风暴那时拍的,我也会给高分。

这样的电影在如今的语境下很容易得高分,收到表扬,因为首先zz上无比正确。

有追求的导演是不是应该给予更高层面的反思和分析?

所以这部影片就是一个被zz和历史包裹的惊悚谍战片。

 10 ) 因为我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我们,我们没跟你说实情是为了保护你,你了解吗?

只要你过得好,你妈就会笑得很开心,所以你务必让自己快乐,这是爱你的人最大的心愿。

你快乐吗?

我当然快乐。

我有一间小房子,一个小院子,我有你妈,有你们,我就只有这些心愿,但你的心愿不必跟我一样,你还有大好人生。

千万别跟你妈说。

你从来没说过这种话。

你不会再听到了。

你们在干嘛?

这就是惊喜。

我还以为我们要去露营。

这比露营还要好玩,我们要去西德。

被军人打下来怎么办?

到了西德,我就给你买脚踏车。

真的?

我保证。

再有2百公尺就到西德了,他们一定气死了。

不如就让他们去吧,既然他们觉得在西德生活比较开心。

中尉,你都不会纳闷吗?

中校,说实话?

不会。

问问无妨吧?

全面阻止越过边界,必要就开枪。

对,我清楚命令。

我只想知道我们是做了什么事,让他们想犯下重罪。

我们只想替全体人民追求公平,多点友爱,让世界更好,我们该感激社会主义的敌人想离开,摆脱这些人渣岂不更好?

这是认真的问题吗?

对。

你当然有你的意见,你的意见是什么?

看吧,不容易吧,我们没有边界可该怎么办。

边界确立我们,侵犯边界的人就是侵犯我们,侵犯你跟我。

东柏林有个婆婆跟一名警官说,她要找“原则”百货公司,他说那里没有“原则”百货公司,婆婆说,你们起码有一间,因为国务院主席何内克说过,“原则”上你什么都买得到,被有心人听到这种笑话可不得了。

但我跟你说了,因为我信任你,你也可以信任我们,我们没跟你说实情是为了保护你,你了解吗?

《气球》短评

德国老百姓牛逼,自己在家造热气球。而且男二还说,自己造飞机不是问题,只是没有跑道!跪了!

3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力荐

一场125分钟的猫鼠游戏,鼠是制作热气球逃离西德的东德两家人,猫却无处不在,即使柏林墙倒下。

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为什么我感受不到那种紧张的气氛呢

8分钟前
  • 孤独的√3
  • 较差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

12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还行

并不好看 德国人拍起类型片来剧本节奏都不对。但有一点值得提 前一小时都在找那个让我信服的点 这在我之前看的关于冷战时期东方国家的电影里几乎是一大看点但这里没有。直到后半程我才注意到他们贴满流行文化的家和穿的像个嬉皮的服装 忽然意识到70末和60年代的本质区别 那是一个不需要答案的问题 一条殊途同归的必经之路。

14分钟前
  • nobody💫
  • 较差

“长期在红旗下圈养的我们 已经不太了解“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了”

16分钟前
  • 撒哈拉不寂寞。
  • 推荐

终于等到这样一部电影了。虽然深度略欠,但已足够好看。某种伟大的优越性,历来只能在围墙中被反复证明,而这道证明题我们至今仍在佯作思索并奋笔疾书。

1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学好一门手艺有多么重要!(心动了

20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如果一个国家好的让人想离开,那样的一个国家值得爱吗?

23分钟前
  • 梦朝大海
  • 力荐

为了自由和下一代

28分钟前
  • einverne
  • 推荐

因为那是工作。你知不知道这句话在十九世纪时,成功让许多连虫子都不敢杀的平庸之人执行了非常残暴的屠杀行为?因为那是工作,纳粹就把犹太人送进毒气室。因为那是工作,东德边境的警备队就枪杀了要逃到西德的人。因为那是工作。因为那是工作。人不需要成为士兵或亲卫队。所谓的工作,不过是人类拿来麻痹自己良心的藉口。——伊藤计划《虐杀器官》

3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3.5星。没有想象中好。在节奏上,中间部分开始拖慢了。但是感觉非常硬核,热气球就能跨国了。可见德国是多小。

34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推荐

首先,远离MP4BA,这群人提供的片源质量太差,彩虹纹就算了“掉帧”是怎么回事?其次,跟《再见列宁》相比差了一大截。这几年的电影都喜欢全程加BGM渲染气氛,比如大男孩把写好的信从信箱里取出来的环节,我个人觉得有点过头了。其实这电影还是有些可圈可点的东西的,比如这家人生活条件不错,留下来还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是仍然选择了离开;比如幼儿园老师和药房药剂师的小动作;而且并没有一味的渲染“新生活的美好”,提到了对自己对他人要承受的代价;送烟盒的环节其实嘲讽了一下所谓“自由世界领导人”美国,宣传工作做得好,但是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并不会理会(我倾向于认为这么一个烟盒肯定被人发现了但是因为没价值就没人理)。可惜片源质量不行,而且这几年的电影似乎都是一条流水线生产的,有些套路化了,导致观影体验不佳。

37分钟前
  • Uchiha_Sasuke
  • 还行

一个故事,尤其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被安排的过于紧迫巧合,就很容易失去真实性,虽然很理解编剧为了剧情紧凑,为了故事精彩,但是感觉各种如同主角光环加持一样yy设定不适合这种真实事件改编,2星,这片子如果是美国爆米花就是3星,可惜定位并不是。

38分钟前
  • wait
  • 较差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判断社会制度的优劣,不用进行意识形态论证,看同一个民族建立的两个国家,人们往哪里跑,就一清二楚了。”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 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在乌云厚重的苍穹之下,热气球的微弱火光仿佛可以刺破黑暗一样,给人以希望。

41分钟前
  • 吼哈
  • 推荐

为什么很多患有被害妄想症的豆瓣精神白左一提到所谓的“自由”就高潮呢?这很明显的就是西方人炮制出来的又一出政治洗脑片。意识形态输出工作真的是毫不遮掩。悬疑性大大折损了批判性,所谓“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不“自由”?逃离了就“自由”?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甚至不需要表现“不自由”,就能让人觉得“不自由”。害怕的不是荒谬,害怕的是荒谬变成了常理。

46分钟前
  • 、奥特曼、
  • 较差

气氛紧张,自由万岁。

50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完成度很高的商业类型片,以悬疑惊悚电影的包装讲述历史的真实事件,全程紧凑紧张,剧本重点明确,情节安排得当,角色塑造立体,相比传达历史观点,导演更注重商业电影的体验,当然,这也是一个双刃剑,使得影片对于自由的表达相对简单和片面,要是更多地渲染政府对于自由的抹杀就更好了,确实不如《逃离德黑兰》那么有趣。

5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儿戏了点吧,对于大多数埋葬在那个年代的尸骨

5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一般吧,没啥看点

1小时前
  • 输入昵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