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细雨南风天,惊蛰之后去观影。
挑了一部推理片,抽丝剥茧显真相。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小说之一,2022年重新被改编搬上荧幕,适合于阴雨天,光顾电影院,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点1:爱情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有人为了爱奋不顾身,有人为了爱粉身碎骨,有人为了爱隐忍成全,有人为了爱铤而走险……影片通过故事的层层递进,向我们展示每个人物不同的爱情观,爱情的光芒照射在不同人的身上,会产生千奇百怪、姿态各异的反应,这也是爱情的魔力所在。
看点2:财富有人说,金钱是一个恶魔,它会勾引出人们内心的贪婪,将人引向罪恶的深渊;也有人说,金钱是一个天使,它能激发人们内心的勇气和力量,带人走向成功的彼岸。
比如,影片中有人说“他需要财富,而我需要他。
”,有人说“爵位是继承来的,医生是我自己挣来的”……看点3:风景广袤的沙丘,斑驳的金字塔,蜿蜒的尼罗河,特色的集市,古老的神庙,灯火通明的游船……美丽的埃及风光,与故事的发展交相辉映,使得整个影片张弛有度,令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乘坐在游船上,往左看风景,向右观人性。
在这个懒散随意的周末,看这部熟悉的老电影,想起遥远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个喜欢看阿加莎小说的同窗,难得彼此都岁月静好,不禁会心一笑。
主线剧情基本保留,支线大改并加入了种族平等啊等等好莱坞政治正确元素也算正常,且基本上都扣上了爱情的主题。
但我真的不理解电影为什么要加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
真的有人想看波洛的前尘往事吗?
Linnet上船度蜜月前什么wedding party啊各种纠结啊就是为了给女主加朵加戏吗(毕竟故事到一半她就得下线了)?
真是冗长又毫无必要…让我最无法接受的是,为了给这些画蛇添足的片段腾时长,对于Jackie的人物刻画草草略过(当然演员演技也不够),她才应该是原著的真正女主角好嘛!
冷静睿智,心细如发,对金钱不屑一顾却又甘愿为爱情飞蛾扑火,这么复杂立体又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一点都没表现出来。
关于她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最终的解脱,电影给的镜头甚至还没有Rosalie多….以至于结局处我相信没看过原著的人都有点懵。
加朵你就不能演Jackie嘛?
Linnet除了富家女的人设之外在故事一半就被谋杀了有什么意思!
你就是为了戴Tiffany的黄钻嘛!
你要是演了原著真正的女主Jackie,电影前一半的胡编乱造内容能少一半。
以及从导演非要加一些画蛇添足的一战内容来“丰富”波洛的人物形象来看,估计是想拍一个波洛宇宙,把阿婆的波洛系列都改编了…阿婆粉们,你们的福气在后头!
不少烂俗的爱情片都会让一个富家子弟或千金,突然失忆或暂时失势,然后在危难之时遇到了真心朋友或者真命天子,然后重回高位让势利之人丑态百出,让真心之人幸福美满。
这种编排说烂俗归烂俗,但至少说明了人们的一个心理,就是想方设法证明你对我的情感与金钱无关。
Linnet说所有人都让她不安,就是因为她无法证明这一点。
蜜月旅行请的自然都是最亲近的人,然而每个人都有杀她的动机。
Simon的出场,前一秒还和人激情四射的热舞,镜头一转就和另一个人蜜月了。
渣男没好货,因此即便没看过原著,也基本上会带着他是凶手的预设继续后面的行程。
所以当Linnet和他在阿布辛贝神庙的平台上找古尼罗河之蛇时,在认真看文件被Simon一句赶快签了咱们回去休息就打算违背父亲多年的教诲时,在睡梦中被枪顶在头上还面带笑容的叫了声Simon时,你是会隐隐的痛心。
这个女人拥有世界,但她太缺爱了。
Poirot所有的推理都有些想当然,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脑子里,但证据支撑相当薄弱。
他只是坐在那里说,然后对面的人就半推半就的承认了。
这似乎是所有名侦探都有的心灵感应吧。
最后的推理也是一样,当Poirot举枪向前,所有的佣人瞬间锁上了所有的门,训练有素的像是Poirot侦探事务所的元老员工一样。
而这三条人们,两个凶手,所有的过程,证据无法就是一个红色退去的手帕而已。
这里最大的bug就是,为什么这个手帕就是Simon捂住伤口的手帕,为什么就不能是别人因为被颜料染色了,而扔掉的呢。
而且这条帕子是和枪包在一起打捞起来的,如果Simon默许了这就是他的,那先不用说上面的红色是血还是颜料,单单为什么它会包着枪你就解释不清了。
帕子上的红色是颜料,所以你们两个是凶手,你们杀掉三个人的过程是这样的。
亲爱的,老师是不是说过,应用题是需要写上推导过程的。
最后,Simon想要钱,那他得到了呀,顺便还附送了全世界最美的女人。
然后他决定杀了她,和另一个人双宿双栖。
所以说或许不能相信男人,但爱情还是可以相信一下的。
1.演员的表演很出色。
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刻画地非常成功。
相较之下,波罗算是比较平淡的角色了。
2.叙事清晰流畅。
没有废镜头,该交代的东西也一个没落下。
3.画面非常精美,几乎张张可做桌面。
镜头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大量语言无法表述的信息通过镜头变化交代的清清楚楚。
4.抛开先入为主的成见。
波罗的人设改的很新颖。
身为阿加莎的真爱粉,同时也是《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的真爱粉,很期待这部电影的上映。
尽管在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就迎来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波洛的人物形象改变等等。
不过在我看来第一部的翻拍也有成功之处,例如为了观影的效果将原作的依次调查打散之后,插入各种具有视觉效果的动作场面等等。
因此对于这次改编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也是抱有期待的。
首先必须要声明的是,尽管是原著粉,我对一些大幅度的改编也不会太过在意,因此对于广受争议的波洛形象,乃至整个设定都改变了这一点,还是认为他言之有理就好。
当然将怀有沉重过去的侦探形象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个自命不凡的波洛形象重合在一起是否成功,我个人还是觉得这两者挺矛盾的。
不过我倒是很在意没了标志性的胡子之后这个系列还会怎么继续拍下去。
然后就是这篇长评的重点,也就是在情节改编上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和失败的地方。
在原著里,大致可以分为情感线和推理线。
推理线就是围绕林内特之死展开的一系列调查,并牵扯出了许多配角的故事;而情感线是林内特、杰奎琳和西蒙之间的三角恋情。
在原著中,配角的干扰作用更强一些,拥有不同动机的人物更为庞杂,而且也做了不少干扰视线的事;情感线也更加复杂,原本和杰奎琳订婚的西蒙最终和林内特成婚,杰奎琳的跟踪与骚扰也包含着更深的恶意,而在林内特死后,耀目的光芒消失了,太阳落下月亮也因此升起,西蒙重新发现了自己对杰奎琳的感情。
正是因为有前面的这些铺垫,所以当推理线与情感线在最后一刻交汇,西蒙与杰奎琳被指为凶手的时候,无论从推理层面还是从情感层面都让人觉得非常自然,而最后两人的殉情也在这种情感的爆发下让人扼腕叹息。
既然原著中采用了这两条线,而且很明显地能够看到导演也明确地区分出了两个部分,那也就分开探讨一下。
我对电影圈不太熟悉,但通过这部电影就能看出导演是个相当自信的人,比如之前说的对波洛形象的大幅更改,又比如说在推理线上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以至于除了重要的情节和人物之外,所有人物都被压缩了。
压缩人物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步,因为原著里的人物体量很难用电影来承载,如何在2小时的时长内最充分地利用好人物,成了改编最大的难题。
以往也有删去人物的做法,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采用的是更为大胆地全部推倒重来。
用全新的嫌疑人来编排情节,每个嫌疑人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隐藏的剧情,而这些大多与主题相关。
在悬疑感上,除了前半段基本上按照原著之外,后半段同样是有技巧地处理了对嫌疑人的依次调查。
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对嫌疑人调查的顺序是经过设计的,让哪些线索先出现,哪些后出现,如何在恰当的时候插入新的命案发生,使得后半段原本枯燥的家访反而变得一气呵成,相当紧凑。
而第三案的死者改为看似系列角色并有重要戏份的布克也是一个成功之处,因为原著里这起案件就是相当意外的,这么处理也能更加凸显这个意外。
然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伏笔上。
不得不承认的是,导演自己铺设的伏笔也很厉害,例如画面的颜色,布克的外套,床单的细节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电影的画面来呈现的伏笔。
但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原著的制约,有些伏线太过臃肿。
例如红颜料这个伏笔,完全可以靠后面的画面来取得一样的效果,却偏偏在前面多提了一句,显得有些多余。
以及像是披肩不见了这样的线索,也完全可以用画面,而不是一句突兀的话。
另外可以说导演最忽略的一个地方就是对这些伏笔的回收。
推理小说之所以让人震撼,并不完全是因为真相出乎预料,而是在回收伏笔的过程中让人惊讶于“这些地方居然也是真相的伏笔”,当然电影中有时候也会在解开真相时配合这个细节的回忆,但其实还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伏笔却没有搭配上解释。
当然,这或许也是因为导演特意想设计一个相当紧凑明快的解答环节。
在情感线上,问题就更多了。
同样可以看出导演的技巧——提炼出了原著最关键的主题词“爱情”,然后让主线和支线人物尽可能地去诠释这个主题。
或许导演知道这样会让情节太散,于是这个主题主要汇聚在三个主要人物上——杰奎琳、布克和波洛。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就是影片中的爱情往往出自角色之口,对爱情大谈特谈,却很少有实际的情节可以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存在。
这或许并不怪罪于导演,因为从前半段的改编可以看出有意强调西蒙与林内特的感情,但应该可以归因于氛围营造的不足。
这个缺点是致命的,因为情感的表达一旦没有到位,那么殉情的这个结局就会失去表现力。
显然而情感铺垫不足也出现在了几乎所有的配角上,不过既然配角的定位就是干扰视线,那或许也可以原谅一些。
分别来看推理线与情感线,可以看出这两方面导演都是很有技巧的,而且虽然有失败之处,但都没有特别失败。
那么它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还是在于推理线与情感线的融合上。
前面也提到了,原著里是有意在开头与结尾让两条线合并,但在坠石事件到揭开真相之前两两条线分开,形成一个类似梭形的结构。
这么做的作用就是让最后的结局于情于理都很合理自然。
然而,在影片中这条线之间有着明显的断层,前半段可以看到是以三角恋为核心,然而在案发前开始就以破案为重点,同时也因为导演将原著的情感线的后半段彻底删去,导致调查开始之后原本应该是故事核心的西蒙与杰奎琳彻底沦为背景的角色。
在影片的最后被众人拿枪指着毫无退路而自杀,和在下船之后四目相对说着“我们输了”而自杀,给人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这个结局可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但既然导演试着去还原了原著的重点情节,我相信这个结局原本应该可以表现得更加出色。
总得来说,这并非是一次让我很满意的改编。
因为我能看到导演的雄心壮志,想要塑造一个全新的波洛,以及对案件的重新修正;也能看到诸多技巧,包括伏笔的铺设、悬疑感的塑造、情节的起伏、主题的强调等等。
但这些也只是浮于表面而已,我想这部电影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光靠技巧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尼罗河上的惨案 (2022)5.72022 / 美国 英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 肯尼思·布拉纳 / 肯尼思·布拉纳 盖尔·加朵
这部就叙事来讲比前一部"东方列车谋杀案"改进了许多,节奏进行得不错,漏洞也比上一部少了很多。
情节交代得很清楚,演员表演精彩(除了波罗本人)。
服装置景经过精心考量,没有选择完全还原时代感而是采用现代化了的20年代的美术服装等等细节。
这些是优点。
缺点也有,第一,情节改编是可取的,只是一些细节有些失真(比如小小的22口径手枪能射穿两个人等等)。
第二,波罗的人物性格设定有点福尔摩斯化,这点我不喜欢,因为波罗和福尔摩斯在书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波罗彬彬有礼,笑容满面;福尔摩斯则是酷炫狂拽加高冷的典范。
这两个人物不应被混为一谈。
我体谅导演想要现代化的心情,但改变人物性格不是必要的。
不应把所有侦探都面俱化福尔摩斯化,少了多样性则少了精彩。
总之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放心,不会浪费钱。
2022年4月3日上海疫情封控第3天,看了2003年版本的英剧《大侦探波洛》第九季第3集《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部英剧的波洛才是真正的波洛,演员叫大卫-苏切!
演的一个比利时的矮胖小老头,头发有点秃,有点强迫症和洁癖的绅士老头!
也是2004版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主演!
和1978版的波洛比较起来有点不同,1978版的是最幽默诙谐的美国版本波洛,缺少了那么一点严肃!
个人认为波洛在观众根深蒂固的形象还要属13季的英剧《大侦探波洛》系列中的波洛了!
最近看到网上都在吐槽2022班的《尼罗河》,忍不住下载看看!
看了开头就奇怪了,胡子能遮住波洛战场上的毁容了吗?
右脸基本都毁了,怎么过了20年,右脸就恢复了呢,难道微整了!
这个毁容的情节根本不需要交代的,多此一举吧!
还有这个2022年版本的波洛胡子怎么弄的象鼻毛!
聊聊剧情吧,1978和2004年版的交代了女杀人犯枪法很好!
2022版没交代女杀人犯枪法很好!
2022版那么仓促的情况下可以镇静的打中男证人喉咙一枪致命!
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1978年版本交代了女杀人犯的枪法
2004版也交代了女杀人犯枪法很准
2022版没交代女杀人犯枪法2022年版本非要加一段波洛追逐杀手的动作戏,否则对不起好莱坞了!
最后男女杀手抱在一起自杀殉情!
那把小小的手枪顶着男人后背,然后穿过男人身体打到女人,从理论上来说,可能吗?
就算可能穿过男人身体,那也不至于让女人死掉吧,最多来个重伤!
结尾的情节,波洛来到俱乐部看老黑女人唱歌,决定和黑女人来一段感情了,也太掉身价了吧!
恶心死了!
里面2个女黑人演员真的象没进化好P.S. 不管1978版2004版2022版,终究还是有一个最大的破绽,就是男主角枪对着自己伤口开一枪,裤子上会有血迹和红色指甲油的混合物,这种细节却都忽略不计了,医生帮男主角脱长裤的时候,会闻到这股红色指甲油的化学味道的,这个也没交代!
百密一疏,阿加莎克里斯蒂也不可能把侦探小说写的没漏洞,哪怕是经典!
其实我没读过尼罗河这部的原著小说,前段时间威尼斯上映了,想看,我又看过同一个主演演的东方快车,于是索性一起补齐~
故事的主线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防火防盗防闺蜜」,你以为你横刀夺爱了别人,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毒蛛双煞的天罗地网~应该说,「爱」在这个故事里很重要,所以电影选择把它作为主题着重刻画,但是属实有点占空间了。
电影首尾呼应,讲了波洛的小胡子源自他过去的爱人,他又为新的感情剃掉了胡子,占了很大的篇幅。
影片中部还有不少对手戏,演得还可以,但是压缩了不少主线剧情的时间。
不只波洛,故事还设置了布克那一对、蕾丝那一对,包括前面杰奎琳和西蒙跳舞,也实在是跳太久了,让人很难不留意这两个绝对贼贼重要的角色。
相比略显磨叽的感情线,推理部分的节奏很快。
三个受害者的相关镜头我都蛮喜欢的,富婆被害前那个突然坠入海底,鱼儿相互撕咬的画面,和她的遗体旋转着渐显的场景;女仆从波洛身后的窗外浮起;三人对质时旋转的镜头被突如其来的子弹逼停……
电影里波洛的查案风格是通过密不透风地逼问来窥探人们反应中的破绽。
每个人和受害者的关系都存在问题,影片的这个部分非常快速地呈现了这些复杂关系及这些人行凶的动机和可行性,观感和慢吞吞的感情线很不一样~老实说不仅来不及细想,而且一晃神可能会错过关键信息,比如我现在就迷迷瞪瞪的,不记得波洛是怎么锁定表哥是推石头的人,以及怎么确定歌手开枪不是为了行凶。
但是凶手蛮明显的,看完我翻了一些评论,有网友说原著里中途其实发生了不少混淆视听的事,影响判断,所以后期凶手浮出水面既合理又震撼。
没拍出这种感觉略有些可惜~
#影评/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是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提的小说改编的。
其中的框架、手法、套路我都已经滚瓜烂熟。
基于当代社会议题下,必须做一些改进方有意义。
这是这本小说被拍的第三个电影。
选角问题这个电影在我看来是双女主,琳内特和杰奎琳占据戏份和拉扯,以及对全局重要程度是一样的。
这个电影里后者无论是每次突然闪现及演技来看都优于前者。
还有一个选角就是琳内特女仆,第一部她可是由简铂金出演。
你不认识她可以,但鼎鼎有名的铂金包就是取自她的名字。
至于其他角色上的选择就没啥可圈可点了,因为其实除了上述三个女人,其他人都没太重要。
且女仆完全是因为第一任演员才变得特殊起来。
改编问题故事整体框架没变,杀人手法和杀人细节也都没变。
改了一些无关重要的场景,比如三人认识的那场舞会。
也改了一个重要的场景:杰奎琳发疯般的去探望受伤的西蒙,西蒙也在那短短一瞬间给她塞了纸条,告知她女仆目睹了杀人现场。
这个情节没有了,波罗在最后结局推理时间又很短促,会让观影人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部分改编是人物关系的重构。
痛恨着琳内特的依旧是她周围那些人,编剧这次增加了里面的关系。
医生附加了前男友属性,律师附加了表哥属性,而那对反转的主仆被赋予了女同性恋的角色。
还有一些黑人的政治正确性问题,一部逻辑推理小说里强塞进了两个不属于它被创作时的东西,不知道该谓之幸与不幸。
赫尔克里波洛问题这个问题困扰我一些。
在我心里的波洛,就是一个毫无感情的断案机器。
大雪天的波洛就该把自己围的里三层外三层而且还很漂亮,在船上也要穿精致小皮靴 ,再热天也要穿西服,不愿去泥地里,怕水沾湿自己皮靴,这才是波洛。
他有着自己的固执,毫无真情实感。
可这部里面赋予了他更多人性和感性,他也曾拥有过爱情,在影片结尾也暗示着他将会再度陷入爱里面。
波洛的问题令我深思,阿婆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和跳动的灰色细胞都赋予了他,理性的代名词。
而拥有爱情和感性则是其笔下的汤米夫妇,最新的这系列波罗电影里:上一部的《东方快车杀人案》和这部《尼罗河惨案》,导演似乎把波罗做了更加人性化的处理,也给了大侦探一个偏感性的结局。
(对非原著党来说也是酷刑,别看,去看原著。
)影院亮了,朋友终于张口,语气迟疑:“我们刚才看的那个侦探是谁来着?
”我沉默了一下,“是波洛。
”“看的电影是?”“......尼罗河上的惨案。
”说完我俩互相点点头,一句话都没说,起身回家去了。
然而我现在坐在电脑前,越想越觉得不对:这根本不是阿婆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这个丧爱人而苦大仇深的暴力冷漠中年(美国人)叫波洛大侦探?
不!
这个东删西剪、支离破碎的故事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
不!
肯尼思,求求你不要再拍了,故事讲不好,角色脱离原型,单看镜头无趣、乏味,三流里的三流。
故事首先故事。
其实我看预告片就感觉有点不对劲,宛如新蜘蛛侠拍成了青春疼痛,数学变成了物理,要说有关系那还是有关系,小蜘蛛也是高中生,物理里也要用到算式。
但这个苦大仇深的氛围和深沉的腔调,总感觉哪里不对。
以至于正片刚开始我迷茫了。
我在哪里,我怎么在看一战?
过了一会我才明白,哦,这个机智的小兵是波洛!
行吧。
等等......为什么啊!
《尼罗河上的惨案》从头到尾半句话都没提到一战,更没提到白月光。
我开始疑惑,接着看,然后......波洛你怎么跟蒂姆认识——不对那是Bouc——温德尔沙姆勋爵,为什么这里有他——我的瑞斯上校,好科妮利亚,弗格森人呢——我放弃了。
知道原作人物多,但人际关系并不复杂,而电影版肯尼思导演一刀切,也不知道是为了省事还是水平不行,人全没了。
他删完还洋洋得意地画了个圈,来吧,都来参加琳内特的婚礼,结果原作里本该是“陌生人“的乘客们全都熟悉上了!
明明毫无交集、各自有各自登船理由的嫌疑人们才是本作的乐趣!
从这里开始这故事就和阿婆的小说没有了一丁点的关系。
角色没了,东墙西补,填上;瑞斯上校的查案没了,双线直接变成单线。
还剩下什么?
哦,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角色删得就这么几个人,比起上流社会的香槟派对更像春节见三姑六姨,带着自家闺女。
全片的气氛也不像度假。
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我觉得《尼》的一个特点就是看起来有多轻松愉快,就有多少激流暗藏于水面下。
旅途是美好的,充满阳光和沙子,优美的的异国风光也让读者心情愉悦,我犹记得埋在沙子里的几个小孩。
明面上大家还是在好好玩的,波洛也是真的来感受风土人情,“而他度假的时候是不办理案件的,”无案一身轻。
而电影变成了波洛上来就有工作,要帮Bouc看对象人怎么样。
那Bouc你面子很大啊?
加班和勾心斗角让氛围不像书里那么自在,直接把大事放到台面上,反而太直白,没什么意思。
电影整体深沉又黑暗,波洛不像笑眯眯的外国小老头,反倒像绝命毒师。
肯导你敢动波洛的小胡子我跟你拼了!
角色塑造说到这里必须骂一骂角色塑造。
烂到看不出谁是谁。
我还记得电影里路易莎对波洛说,“Don’t be a cool detective, be a human。
”当时我就生气了,她说波洛没有人情味,就像有人跟我气焰熏天地跟我说阿婆不会写人性,过于离谱。
肯尼思的波洛没有一点一点原著的从容自若,电影里他举着枪瞪着眼睛,不知道的人以为还是什么暴力保镖。
他也没有幽默,也少了绅士的风度,这不是那个恳切,富有人情味,时而俏皮,但永远正义机敏的比利时人。
琳内特也是。
电影里没展现出她的强大、自信和机智。
她是游刃有余又高傲的女人,习惯享受赞美,虽然对波洛展现过自己的脆弱,但没有第二次。
这个一直红着眼睛的人是谁?
沉迷于恋情,签文件都要人提醒不能太草率的傻姑娘是谁?
琳内特是女王!
所有的角色都没能展现出半点原著的魅力,杰奎琳矛盾的人格,西蒙的稚气,鲍尔斯女士本该是冷静沉默的护士。
什么都没拍出来。
尤其是杰奎琳,她的魅力被概括在一支舞、一小段谈话里,实在是太过草率。
她大笑,学着租驴子的人的吆喝声说道:“那是一颗坏星星,先生!
那颗星星会掉下来……”。
这句名台词去哪儿了!
镜头最后说镜头。
一句话:电影不是舞台剧。
我看腻了扫过众人脸的镜头,对佣人跳舞一般的姿态无语,也不想再看到角色排排坐,各自拍特写,就好像全家福。
刻意不说,我只觉得无聊又低级,流水线影业都不会这么拍了。
群像戏拍得确实难,但你就算跟着原著故事视角走,也比舞台剧拍得好看,没有金刚钻,别拦瓷器活。
终于我发出了这句感慨:为什么要把原著改得这么面目全非?
看得出来导演野心很大,但为什么不去写原创剧本,要来糟蹋它?
没有阿婆的余味,也没有浪漫的场景,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希望不会再有下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不再有我们这些可怜的原著党们哀嚎。
愿全世界改编电影都能埋头干事,不要添油加醋,阿门。
原本不抱什么期待,但这次出人意料,看完还觉得颇有感触。不光是因为新版在当下的语境中进行了“政治正确”化的改写,以及对传统白人英雄的自反意识,更重要的是,如果当你把片中这艘外表豪华、内里却丑陋不断的游轮视作当今地球,多元族群的人物纠缠其中,猜忌、冲突、谋杀……一切就像是今天某处,围绕地缘政治而发生的战争,你说不清道不明,也不知道谁对谁错,但悲剧就悄无声息地突然到来,死亡如影随形。和过去的版本不同,新版始于“一战”——那正是一场基于利益而非公义的人类混战——而按时间推断,也近乎结束在“二战”的前夕,生灵涂炭的大战阴云即将到来,因此整部电影透露出更加压抑、低沉的调子。从这个角度看,肯尼斯·布拉纳此次的处理,除了常规商业类型的操作,更有面对当下世界的某种直觉和预言,有些不寒而栗。为人类和世界祈祷。
我第一次看电影被电影本身剧透了。。。痴情女对着波洛说自己演查米恩,富家女演克里奥特帕拉,这不明摆着已经告诉你凶手是谁了吗?正是女仆杀死了埃及艳后啊,无语,删掉这个桥段就好了
看完之后我深刻怀疑推理的真正意义,三颗星给高级却不知道有啥叙事作用的黑白灰色调
其实作为看柯南长大的人来说,各种作案手法、作案动机基本上都看得差不多了,尼罗河这个推理故事能留下来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爱情,毕竟人心是最难测的,当然这都要归功于原著。
从红色颜料丢失开始就猜到凶手是谁了。想念尼罗河,想念埃及。 / 02.20 @影城C厅
为什么这个完全没有能力的自恋白男导演一直有这么好的资源啊!!◡ ヽ(`Д´)ノ ┻━┻
音乐明显比第一部差很多,没有撑起重要情节和整体气场。悬疑味道大于爱情悲剧气质,太过可惜,本来看老版的时候就觉得最后一幕其实可以有更多渲染,然后看完新世纪这版第一部我是很期待第二部能拍出那种爱与道义间纵然清醒赴死间的悲怆感,结果啥都没有,啥都没有阿,过家家似的就结束了,凶手动机都支撑不起来,还不如老版的表达。波洛个人秀那段也多此一举,还不如没有。
02/21 九洲IMAX 剧情整合过多,角色性格突然都不鲜明了,色情女作家塞勒姆太太多可爱啊,在那些代表生殖崇拜的公羊头斯芬克斯中雀跃,多美好的场景。然而全没了,卡纳克都没了,只剩阿布辛贝,女作家变女同志,我真不知道哪个更ZZ正确一些。波罗探长,为有色人种平权全靠你了!
我可是真的求求肯导放过阿婆和波洛吧!!什么时候波洛打仗了!?什么时候波洛刮胡子了!?什么时候波洛要当农民了!?又一部大呼小叫健步如飞举枪对峙的波洛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次真的要坐起来了!人物魔改,剧情也拍不好,原著里扭曲又极致的感情纠缠被拍得一点味儿都无,倒是波洛又在那儿眉来眼去的……肯导你可别再祸祸罗杰疑案了!OK??!
开场十分钟先来一段一战,搞得我以为进错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什么,看完之后我才发现,全片最好的部分居然是那十分钟。
肯导的表演&导演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油腻和抓不住重点
好家伙,观影前就猜测,新版应该会加点同性之情,种族问题啥的,竟然全中!基本成了这几年好莱坞翻拍的标配了。和上部一样,波罗再次展现了动作追逐戏,这次他还加了感情戏,而且是两段! 期待未来马普尔小姐有翻拍,老太太手持双枪,肉搏歹徒!
我本来是想给三颗星的,因为影片很会糊弄观众,只要奢华的场景、服装设计、摄影、特效到位,就能忽略其他问题,但是,我偏不,而且外景特效也太假了。我本来就是打算先看新版再看老版,因为新版太烂了很容易过段时间忘记,所以我不清楚原著最后Simon和Jacqueline有没有直接现场殉情,我反正看着挺尬的,还有其他角色,Andrew被侦探说一下就直接认了,莫名其妙就推出来石头的问题。Jacqueline在电影里合着就是为爱疯狂的疯子,而Simon想拿钱,Linnet在电影前一小时的铺垫太长了,甚至开头画面才是最好看的,但是,Poirot被塑造成这样,就感情用事?缜密的推理成了他没分析出来,又有人死了,然后互相抱怨他还没找出凶手,Bouc死的时候附近都没人,侦探都能直接一起干掉。还来莫名其妙黑白配爱情线,我指的是侦探和Salome,这电影烧钱来玩的吗
看过旧版也看过书,但印象真的不深了,一边看着一边回忆起来。虽然侦查过程确实弱了,波洛的性格形象也被大大改动,但是拍得太美了,整个色调与构图美得让我毫无抵抗力。
画公仔画出肠的劣质八点档直男癌狗血片
秦国大银幕第一对同性情侣
构图和布光都上佳,调度一开始差劲一些,上船之后也渐入佳境了。虽然特效做得真的很美了,但多一点实拍还是会更好,那份恢宏壮美真的是不一样。我觉得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是太追求凸显效果了,的确推理准确,分析明晰,每一个空间的场景设计布置都很好,回忆还原画面感很强,但极大弱化了主角相关之外的人物和环境,有点像游戏的情节推进了,或者说以上这些在柯南中非常合适,可这是一部电影啊。整体来说在影片质感的营造上相比《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进步的。满口不离的爱情似乎才是这部电影想要探讨的主题,爱情是太过高级的奢侈品,它怕时间、怕人心,怕一切本不可怕的东西,它让人失去理智、不择手段。最后的结尾还颇有诗意地停留到这个主题,波洛剃掉胡须露出了伤疤,在打烊的酒馆里重拾起直面自己过去的勇气。
能根据海鸟来判断风向,也能根据颜料推断凶手。欲望是如此可怕,爱情是如此危险。沙漠中浪漫的尼罗河有着致命的诱惑,引诱铤而走险的亡命鸳鸯在轮渡上表演。真相又是如此明晰,船上没有复仇的旧爱,只有贪婪的演员。波洛自然看得懂一切,用胡子当面具遮盖了伤口这么多年,世间情事,大抵都浪漫而凶险。
果然,老婆死后的第一重大嫌疑人就是老公~没别人了!没看过原著,就觉得“有加害之心的一群人都上了这个船”的套路有点儿像系列电影第一部《东方快车谋杀案》,查了豆瓣方知原著不是这样的!导演不能为了自己省事,改编啥案件都按照一个套路来呀,这不懒政嘛
可以但没必要系列。演杰奎琳的那个演员明显就是制片方本想请玛格特·罗比但钱没到位找的备胎吧哈哈哈!最后推理巴啦啦讲这么快是生怕我们看过原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