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软禁的Hardenberg提到1969年那个时候“穿着长喇叭裤、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属于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爱国愤青、理想主义者、朋克青年、反叛的学生、性自由倡议者,属于一切不安分的人,无论垮掉、颓废还是疲脱的人们。
80年代中期,西欧又进入到新社会运动时期,强调后物质生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Hardenberg和Jan正好分别属于这两个一脉相承的年代,两个丰衣足食的反叛者。
影片里Jan不断强调“腐朽的资本主义”、“剥削”,实际上算是对社会主义的某种误读,或者说追求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贫富均等,类似人民公社,最终仍是个泡影,乐观的像那群抬着马克思、毛泽东头像游行唱《国际歌》的法国人。
一群年轻人,为了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认真蛮横的追逐,不只关乎友情、爱情和信仰,感觉有点悲伤。
八、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MM: 我在前封信里说,我觉得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好像没什么好“反叛”的。
昨天我去看了场电影,想法有点改变。
这个德国片子叫做《好日子过去了》。
三个年轻人,觉得社会很不公平,想继续上世纪70年代德国左派“赤军连”的革命精神,只不过,“赤军连”用暴力试图去实现他们的理想,这三个人则想用非暴力的方式。
他们闯进富人的豪宅,但是不拿东西也不破坏,只是把豪宅里的家具全部换位,然后留下一张纸条:“好日子过去了!
”他们“恐吓”富人的意思是:再多的钱也帮不了你们,我们进来了。
三个人之一用自己的破车曾经撞到一个富人的奔驰车,所以欠了一笔修车赔款。
有一天夜里,发现他们所闯入的豪宅正巧是这名奔驰车主的家,正巧他们又被这个人撞见、认出了。
所以他们不得已只好将这人“绑走”,也就是说他们成了“绑匪”。
躲在阿尔卑斯山的破木屋里,几个人开始交谈。
他们发现这名富人竟然也曾经是个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曾经充满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斗志。
三个人逐渐反省,觉得他们的“绑架”行为其实不符合他们所立下的理念,想把人放走;而被绑者回忆起自己的“愤怒”岁月,也表示不会报警,而且债也不要讨了。
但是富人一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却改变主意,马上报了警。
警察循线追到了三人的住处,发现已经搬空,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有些人,永远变不了。
” 电影的最后是这三个人闯进一个电视台,把频道关闭。
他们认为电视是愚民最彻底的工具。
这是一个关于阶级跟贫富差异、社会公义的电影。
我在想,好,我和爸爸来看这个电影,他开着BMW745的车,我穿著一件Ralph Lauren的白衬衫,我们住的小镇,是全德国平均收入最高的小镇——那我不正是这电影中的“坏人”?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饿死的边缘,我们开豪华的车是不是不道德?
有些人做一天的工还赚不够吃的,而我只是上学,什么工都不必做,生活舒服得像个小王子一样,我可不可以心安理得呢?
我也知道,电视在操纵、玩弄人的思维和价值观,但是我继续坐在那里看电视。
我也知道,物质满到一个程度,就失去意义,但是我仍旧享受物质的满。
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反叛”的东西了呢?
这个社会是不是真的,如我前封信所说的,是否,没有什么不公不义值得我们去“革命”,没有什么理想和价值值得我们去行动呢?
我想是有的,还是有的。
好,那我能干什么?
我想出几个可能。
一个是,我可以变成一个行动者,拟定计划,上街去游行抗议。
电影中三个革命者之一说,他完全看穿了这个虚拟的Matrix一样的社会体制,而他拒绝与这个虚假的Matrix共存。
我觉得,我只能看得出这个虚拟的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我还能忍受它——或许因为我闭上了眼睛,因为我不愿意看见问题,不愿意看见问题,问题就变得抽象。
我的解决方案就是对问题视若无睹,假装看不见——如果我能把思想关掉更好。
但是如果我决定把眼睛打开,看见世界的不公不义,我能怎么做呢?
我活在一个民主社会里,说是信息开放,价值多元,电视、网络、报纸,每天都在影响我,但是当你真正想要知道你能做什么的时候,他们告诉你,嘿,你要自己决定,因为这是民主。
前面当我在谈年轻人的自由的时候,我接到很多读者来信(对我来说是“很多”),他们似乎都有同感,这个世界没什么好“反叛”的了。
但是这个电影却好像提醒了我,世界上那么多不公正存在,怎么可能没有“反叛”的需要?
所差的只不过在于你是否愿意看见,是否愿意站起来,行动不行动而已。
最后我就不得不问我自己:那么你是不是要决定“站起来”,去“行动”?
我真的认真地想了这个问题,然后,MM,我必须诚实地告诉你我的自我发现,你就当它是“忏悔录”吧。
我发现:是,我知道麦当劳为了生产牛肉大面积破坏了南美的原始森林,而他们的老板口袋里塞满了钱,但我不会因而不去吃麦当劳。
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我不会因而不把吃不下的饭菜留在盘子里,让它被倒掉。
换句话说,我发现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asshole)。
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但是至少,我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
现在,MM,我好奇你会怎么说呢?
安德烈
We take too much things for granted!Watch this movie with your heart and mind,and appreciate every line.You wont be regretted!
此片提供了三个答案哦首先,和男朋友的哥们儿/哥们儿的女朋友搞在一起,三角恋玩玩。
然后,到大街上为“东南亚”的贫穷童工们摇旗呐喊一把,顺便和警察叔叔们干一架。
还不爽?
那还能去绑架一个纳税人,同时还可能是一个会做做慈善的富豪。
他那么有钱却不去帮助印尼和菲律宾的人们,有罪!
(很好奇如果他们活在中国,看到自己的国家里既有贫穷的童工,又有不纳税更不做慈善的富豪,他们会怎样?
)三个小朋友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资本家,如果你们的资本家不在第三世界建厂,如果不是有那些干瘦的没学上的亚洲小孩在厂里干活,你们能有这样的不工作也能开个小车并且在美丽的山间度假的生活吗?
一样可笑的还有,你不能因为对方有钱、自己没钱而去要求对方免除自己的债务。
有理想固然没问题,但首先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车子没上保险,撞坏了别人的车,赔偿不是天经地义嘛?
结尾部分居然还能插上那么一首《Hallelujah》,这德国人通篇可笑又可恨的YY达到了最高潮这大半夜让我一个东亚穷国的小朋友看的胸闷不已啊好吧也许会有人说我是嫉妒。。
德国小朋友知道了也不会满意吧。
哪有你这么不领情的。
这位短短几句表达得比我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603493/
Fear is an awesome drug. Don't let fear take control. Use it as a motor. It takes practice. Put urself into a situation where u'r scared stiff. First there's panic. But after a while, the body's self-protection system kicks in. U do things u never dared. U overcome ur limitations. U believe u can do anything.-Do u kno◇◇w it or think it?-I know it. Done it a thousand times. " …30岁以下左的人,是没灵魂的人;30 岁以上还在左的,是没大脑的人。
…一切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发生,有一天你就结婚、生了孩子,责任跟着来,为让孩子生活有安全感,于是贷款买房子,再来过着段清还贷款的日子,然后有一天去投票,你竟然发现,自己把票投给了保守党…"Just like what the rich one said, agree to some thoughts but can't agree to the actions. The three young are just to aggressive. The movie skill is rough, no marvelous stunt, no special sound effect, but it was nominated for a series of awards. Then it must have a inspiring content. At first, I could only grasp the point that it was all about the young cynics who have to kidnap a rich by a clunch of accidents. It showed me a debate about the slums and the capitalism, the psychology of hatred for the rich. Maybe I was brainwashed because I have scarely had sympathy for this sort of things. No matterp how wealthy others are, premisely legall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 is their own business to decide whether to help the poor, just stay out of the way,,so don't stick your finger into others' pie. If you are eager to help the poor, then work hard and help them yourself. It's naive to rely on others to achieve your goal. Wanna do something? Just strong yourself and go for it. 'cause someone will never change.(SEEMS TO BE STRAYING AWAY FROM THE POINT... :-P )Until I read some reviews on the movie, I got it that it was not only a social problem but a nationwide, it's about two parts of Germany. Dunno the history well, so it's difficult for me to stand in the director's shoes.
一年来,债务危机成为欧洲大陆似乎唯一的共同话题,除了南北差距的老生常谈外,各国内部属于阶层的、地区的或者民族的积怨也都在放大镜下更清楚地暴露。
把片子放在现在欧洲的平台上,同样恰如其分。
就德国而言,战后的一两代人从废墟中重建经济强国,加上一以贯之的法治国、社会国理念,现在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
至少在拜仁,年轻人无非要么及时行乐,要么跟诸如国家考试之类的学问死磕,只可能有极少数人,也许会继续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反思着社会及其背后的基本原则。
这次欧债危机爆发,西马当然不会错过欧债危机这样一个难得的契机,为百余年前的、设定了许多难以达到的条件的理想社会辩护(比如Terry Eagleton, Why Marx Was Right, 2011),但显然多限定在学术讨论,不可能也不试图撼动所在社会的根基。
即使是南欧走上街头的年轻人,发出的声音也只是拒绝降低政府福利、薪资和工作岗位,却拒绝承认,如今的恶果是体制、生活态度和欲望所造成的。
相比之下,电影里乌托邦的追随者走的要更远:愤怒青年和百万富翁的辩论时问到(不过与央视的思路正相反),看看街上的人,他们幸福么?
工作时随时可能崩溃、消费时却无视血汗工厂的存在、回家看电视成为主要的消遣方式,这不是他们想要的。
于是,愤怒青年将怒火和对社会的质问射向了有产者。
他们在扬弃了红军的暴力极端、尊重物质资料价值的同时,通过各种恶搞来挑战所有者的对物完满的所有权。
只是殊不知,百万富翁也是当年的造反派,是1968革命的真实经历和参与者。
他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而立之后还是愤青的,就是没脑子了。
对家庭的责任超越了自由的爱情,对于商品的占有也侵蚀了生活的空间。
挑战社会秩序、国家机器的激情与冲动,可能也只是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回忆。
他患的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而多半只是对回归自由、逃离资本桎梏的难舍难分。
在一个整体富足的国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10月以来统一附加费、器官移植、老年贫困,或者包括这两天基于政治原因才兴起的议员额外收入的问题),但主流媒体不太可能上升到体制的高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
原因除了某种思潮似乎被国际社会至少在实践中宣判失败之外,也是因为对于基于国际不公正贸易变得富足的国家,通过内部调整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其他面对不同历史、社会和国际背景国家而言,可能就不会这么简单。
片子在各种不疼不痒的纠结中,主线只有一个:理想的火种应该延续下去。
他所追求的正义,并不是新浪微博上法政精英不厌其烦宣扬的西方民主法治(因为已经在手),肯定也不是《人民日报》就着靶子猛戳的应景文章。
有些追求比理想更美好,也许只是因为花径不曾缘客扫,常人甚至不敢走向法律/正义的第一道门吧。
这片太他妈的理想主义了。
开头小年轻们口口声声的要革命要自由要反抗体制,年轻嘛口头禅而已我这么以为,结果人家真做实事了,潜入富人区不偷不抢只把高档家具乱摆一气然后留个 你要破产了的纸条,名曰让富人们心怀危机感,尝尝老大哥也在看着你的滋味。
仗要打妞也要泡,哥们度假趁虚而入跟姑娘一来二去说几句俏皮话就成功上位的节奏(狗男女的属性 给妞讨公平,结果被妞搞砸逮到正脸只得带着富人来了场荒野四人行,对了当革命先驱先得开得起房车啊朋友们。
几个年轻人确实有素质,对富人一根汗毛没动,还给喂酒喂吃的。
有质问却也没问出个屁来,四个人点灯小酌有酒有烟还有大麻,富人飞大了吐露自个也曾是热血青年结果徒劳无益过了躁动期还是在投票席把那一票给了保守党。
四人过了段貌似暇逸的田园生活。
后来哥们发现自己的妞老不给操奸情暴露后出去暴走一夜最后还是秉承love&peace变成幸福三人组(没有期待的三位一体太可惜 相互妥协的结果放行富人债务取消,脑满肠肥的富人回到别墅里一根接一根的抽烟若有所思貌似很救赎的画面感末了人带着大部队直接干到家了,导演这时玩了个把戏,仨人在室内同床共枕跟大部队画面相接造成的错觉把我吓一紧,结果爆开门人去楼空,墙上贴着 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的大字条。
年轻的人儿啊早就一身轻的远扬了,你们说这仨人吊不吊cool不cool哦张小姐。
年轻无罪年轻真好。
看片过程让我想起两部电影,小李子主演的《海滩》及贾木许处女作《漫长假期》,前者是去东南亚建立乌托邦,狠狠讽刺了把无政府主义,后者是彻底的离世独身,讲的都是年轻人都比这部要好,虽然也没啥关系。
片尾听到Hallelujah响起我起了身鸡皮疙瘩,或许我已不再年轻?
这是一部贯穿了年轻人的政治诉求和爱情三角关系的电影。
政治诉求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但是主人公采取了一个另类的相对平和的方式,他们没有像他们三四十年前的前辈,当年学潮中年轻人一样,光天化日下走上大街,喊着标语,充斥着暴力,明确的表达他们对社会制度的愤慨,对自由的追求。
而是采用夜闯富人宅的非暴力方式,对他们过于富裕的生活表示抗议。
因为一个意外也引出了绑架的富有张力的情节。
爱情三角关系在剧中与对政治的诉求相比,是一个相对弱化的情节,最终有一个三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类似乌托邦的结尾。
时空的距离在开始的一个场景中,Jan和Peter开车外出。
Jan抽烟借火时发现Peter在他们上次进行“教育”活动时,偷拿了一个价值5000欧的名表,几句询问后Jan把它扔出了车窗外。
我以为此处会有大的冲突,可是没有。
仍是两个好友之间的沟通,当Jan提到这事关我们做这个行动的道德标准时,Peter表示了理解。
伴随着freddy quinn充满回忆气氛的五十年代歌曲《Heimweh》(乡愁),看着这两个青年在车里的欢畅和亲密无间,导演把人带回了当年学潮年代的对兄弟般情谊的回忆中。
正如歌词所说,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Brennend heißer Wüstensand 如今在灼热的沙漠(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fern, so fern dem Heimatland 离故乡如此遥远(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Kein Gruß, kein Herz, 没有问候,没有心情kein Kuss, kein Scherz. 没有亲吻,没有玩笑Alles liegt so weit, so weit 一切都那么遥远(so schön, schön war die Zeit). 曾经的时光多么美好一首《Heimweh》拉近了时空的距离,即是对68年代的怀念,也是致敬。
观念的冲突Jan是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孤僻的人,电影并没有交代他的社会属性,学生或者是否已经工作我们都不知道。
当检票员下车追问他时,他用暴力来回击;在绑架Hardenburg的起始,也是他制服了Hardenburg. 当然他更是一个行动的理想主义者,而不只是沉浸在梦想中喃喃私语。
他的有些话语还是很打动我的。
比如在他跟 Jule聊天时,提到关于革命的困难:在过去所谓革命的东西,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流行的元素,人人都可以在商店里购买到,不论是切格瓦拉的T恤,还是暴力分子贴图;革命已经过去了,虽然没有成功,但是“die beste Ideen überleben”,革命的思想仍然流传了下来。
又比如他希望通过他们的“教育”行动,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一颗激昂的追求变革心灵,正如他和Jule在她的住处的墙上涂抹的那样:Jedes Herz ist eine revolutionäre Zelle(每一颗心脏都是一个革命的细胞).Hardenburg是一个成功的中年人,一个曾经的学潮中的革命骨干。
正如爱情都抵不住时间的流逝,思想的其他方面又怎么能避免呢?
革命理想也抵不过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老婆,孩子,养家糊口,想过更好的生活,最核心的从Hardenburg的嘴里说出来:虽然人可以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但是不平等和竞争是深深刻在人的骨子里的。
当在山上时,看到对面的三个年轻人,他也陷入了对过往革命生活的回忆,以及想过简单生活的念头。
但正如时间流逝一样,过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在山上的日子里,他用他的智慧分化了三个年轻人之间的团结,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信任。
Manche Menschen ändern sich nie伴随着Jeff Buckley忧伤的《Hallelujah》,来到了片尾的蒙太奇。
Hardenburg回家了,可能他在叫警察前经过了深思,但过去的回忆已经不是现实了,现实就是几个毛小子闯入了我的家,肆意乱动我的东西,还绑架了我,这个仇能不报吗?
因此最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警车里西装革履板着脸的Hardenburg,一个恢复了正常的Hardenburg.而三个年轻人则躲过了警察的抓捕,不管他们是不是想到了,Hardenburg不会遵守自己的诺言,还是他们想即刻出发,去从事他们新的革命行动:把欧洲的人们从对电视的沉迷中解救出来。
正如Jan和Peter墙上的话:Manche Menschen ändern sich nie(有些人是不会变的),不论是Hardenburg,还是Jan,peter和Jule.
一幢豪宅,通过闭路电视,显示出灰暗的色调,这是电影的开场。
冲突,在那一家有钱人回家进客厅时已经开始。
所有他们引以为豪的摆设都被移位,号称大教育家的入侵者留下“你太有钱了”的字样,足以让影片外面的人也感受到安全受到威胁的毛骨悚然,豪宅有着看似严密的保安系统,却能被主角有序的破解。
影片充斥着穷人自由主义对富人资本主义的抗争,男主角们半夜扮演的大教育家的角色,反复宣称要追求理想,要革命。
背负一身债的女主角Jule在Jan的剖析中,从一边参与抗议资本主义,一边却又为资本家做奴隶的可怜穷人,自觉不自觉的也走向革命。
他们在要归还的房子的墙上用红漆写了巨大的字“每颗心都是革命的细胞”,那么激情万丈,青春和理想的印记。
但是事情从他们进入Jule债主豪宅被发现,迫不得已绑架他到山上开始,四个人的内心都开始产生矛盾。
三个穷人主角从雄心万丈的计划,到意识到自己伟大目标“拯救世界”背后渺小的现实“求自保”,黯然送回债主有钱人Hardenberg。
而Hardenberg在山上从被迫囚困,到自由享受山上的生活,甚至回忆起当年他也是追求理想的进步少年。
挣扎是有的,企图转变也是有的。
Jan质疑自己的理想,企图丢弃所有工具,而Hardenberg放弃追讨Jule的债务,并信誓旦旦地说不会报警,却还整整想了一夜,要还是不要。
到了这一刻,连我都要被感染,放弃吧。
然而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尽管Hardenberg的内心里充满了对自己年轻时革命生涯的怀念和向往,尽管三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能拯救世界,但他们还是要一如既往的走以前的路。
所以Hardenberg最后选择报了警,而三人选择搬离开始新的教育生涯。
电影的最后,警察的机动部队冲进房间,指着墙上的一张白纸,纸上就写着这句话。
像是在解读两方最后的行为,更像是对Hardenberg没有坚持理想而对现实妥协的嘲笑,三人最后坚持了理想,永远不会改变,革命,永不言弃,很强烈。
峰回路转,不落俗套。
长镜头下,真实在现,配乐时而抒情时而狂野,气氛渲染无疑。
《教育家》:温情的新理想主义革命之路。
这其实是一部极阳光又上进的电影作品,里面的主人公:杨、彼得、珠儿,对爱情、友情、理想都充满了温暖的渴求和向往,特别是单纯的彼得,他是片中最明媚的亮点,电影的结果也是如此光明敞亮,象征着一种温情的新理想主义革命的成功可能性。
“教育家”本是杨和彼得成立的小组织,以和平闯入的无伤害方式旨在警告富人,引起他们的恐慌以达到他们无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诉求。
彼得女友珠儿的无意加入,给这个组织带来了新危险、新考验、也摧生了新化合反应。
因为撞车事件,珠儿要承受8年偿还债务的努力工作,在她最困苦的时候,彼得伸出了援手,杨的话也给她带来了心的希望,3人开始了微妙的同居生活。
杨对珠儿说:“如果你继续一直为混蛋而拚命,你会慢慢的失去你一切的信仰。
所以,第一步,认清种种的不平。
第二步,采取行动。
自己完成第一步,接着找到同伴共同进行第二步。
”这个新的团队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珠儿向杨说出了自己的困惑:“世界在我眼前,我却无法融入,就象一个旁观者。
”杨回答:“就象矩阵一样,如果你看清了它的本质,你就无法再去享受生活于其中。
”珠儿被杨的话深深感染着。
“对于革命,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既使是有些没有成功,但重要的是,革命的信念存活延续了下来,个人的抗争也同样如此,你所经历的一切,承受的困难,都会让你更加坚强。
”和杨一起在和平闯入撞车事件富翁的家里时,爱情在他们心里发了芽。
可是失控的事件发生了,富翁的不期而遇,让一切变得复杂,三个人第一次走到了一起,却干了一件有悖于“教育家”的新举措——绑架。
于是,三个年轻人与被绑架的富翁之间的博奕就在远离都市的山间小屋中展开了。
这其中的精彩对白数不胜数,因为爱情所带来的复杂变化也在过程中微妙地并列进行着。
戏剧的是,这个富翁其实有着与“教育家”年轻成员们一样的经历,在1968年那个名副其实的叛乱时代,他可是SDS(民主社会学生同盟)的一员领袖,30年前,也曾是一个热血革命战士。
趋同于社会规则之后的他,对三个年轻人说道:“人类的本质决定着一切,那就是比别人过得更加的向往与追求。
在任何一个社会,阶级都会很快的产生。
”这无疑是最大众的社会同化呼声。
杨坚定信念:把自己当作先驱者,立志要引导民众改变一切。
富翁辩解:我被当作了无辜的替罪羔羊,是这个文明政治游戏的参与者,但却不是规则的制定者。
彼得很牛B,反驳到:问题不是谁发明了枪,而是要追究是谁叩响了板机。
在这个组织里,深信不疑的追随者其实是彼得,一个单纯又真诚的大男孩。
在整个艰难的博奕过程中,大家一直在寻找“出路”,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现实中的,而彼得,最终还承受了突然知晓的爱情转变,也是他,给了“教育家”最温暖的一道阳光,让一切迎刃而解:“我们三个,远比那些乏味的中产阶级教条重要!
”看此片,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是,也希望成立这么一个团队,象“教育家”的行事风格。
不为别的,只为纯粹的“革命”,坚守规则地行动起来,改变自我、寻求自由,幸福地生活。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其实一方面讲的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一方面也讲的是一种革命精神的遗失。
“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结局让人惊喜忘外,这就是革命的必要性,真正的革命者也会在过程中增长智慧、存储真正的实力,得以更坚定不移地行动下去。
这个结局真是太完美了。
A little bit ridiculous.
真正的左派。人格推荐。
无产阶级大战资本家的故事,就应该在中国各个小中大型院线循环播放!
德国版祖与占再添点法斯宾德的色彩。
好片子,好道理。
以革命热情过青春
结尾掉一星
理想主义色彩有点浓,但也喜欢 | 如果你看清生活的本质,就无法再去享受于其中
虽然类似Jules & Jim的三人行模式屡试不爽,但与《死亡实验》《浪潮》一样,说教意味太浓,是德国电影都爱这一口吗?还好结局不错,没有陷入人性本善、世界大同的俗套……
女主漂亮
片子像是拿DV拍摄的感觉。男主原来是德国西班牙的混,不好看啊~另一个男主竟然是克罗地亚人。女主也不好看。内容挺不错的。没想到结局还是这样,哎。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还是觉得有些激进。
片名又译《大教育家》,以前看过。德国青年的反资本主义革命精神很高啊~~几位年轻演员的演出潇洒奔放令人惊艳。
Jeff Buckley的Hallelujah
年轻的电影
想起另一部德国电影巴德而与迈因霍夫,德国人老爱拍这样的片子,最大的感触就是貌似年轻人才是社会的变革者。。
单薄的一比
觉得说了好多现在的年轻人,没准我们就是垮掉的又一代= =结局看一半就猜到了但是还是难免yy没准3kw哥会是个打心底里纳爱斯的人,不过有些人真心永远不会改变
三十岁以下不左的人没有灵魂,三十岁以上还左的人没有大脑。但是,这个片子,既没有带来愤怒,也没有带来反省。
看了一半吧,没有看下去的兴趣,GTL。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