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之大学

笑の大学,笑的大学,Warai no daigaku,University of Laughs

主演:役所广司,稻垣吾郎,高桥昌也,小松政夫,木村多江,加藤爱,八岛智人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4

《笑之大学》剧照

笑之大学 剧照 NO.1笑之大学 剧照 NO.2笑之大学 剧照 NO.3笑之大学 剧照 NO.4笑之大学 剧照 NO.5笑之大学 剧照 NO.6笑之大学 剧照 NO.13笑之大学 剧照 NO.14笑之大学 剧照 NO.15笑之大学 剧照 NO.16笑之大学 剧照 NO.17笑之大学 剧照 NO.18笑之大学 剧照 NO.19笑之大学 剧照 NO.20

《笑之大学》剧情介绍

笑之大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的日本。政府在战时为了加强文化监管,在警察局设立了演剧检查科。刚从中国东北伪满洲国调来的审查官向坂(役所广司 饰)是个不苟言笑、不通情理的铁面判官,他掌握着演剧剧本的生杀大权。笑之大学剧团的喜剧作家椿一(稻垣吾郎 饰)带着他的剧本来到了向坂的调查室,一场喜剧剧本的搞笑升级拉锯战由此拉开了帷幕。故事发生在七天的时间里,每天向坂的恶意刁难都层层升级,一个个无理的要求向编剧椿一逐个抛出,椿一见招拆招努力应对的同时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彩喜剧剧本。连一向厌恶喜剧、希望喜剧从地球上消失的向坂都迷失了初衷,渐渐陶醉在椿一搞笑故事中。甚至帮助椿一修改剧本,使剧本的搞笑程度达到了又一个高峰。然而俩人的政治立场决定二人最终走向了对立,向坂向椿一使出了杀手锏,椿一是否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 本片在2005年的日本电影学院奖上获得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Fairygone第二季明明是个碍事配角、却被王子给宠爱了男奴时代魔女18号艳骨蜜月计划白蛇:缘起平壤之约旗袍美探赵氏孤儿铁锅爱炖糖葫芦兽娘动物园月老神龟轮回派对第一季公公出宫杨门少年酒店风云额尔古纳河右岸骚动时节的少女们啊美味风云哆啦A梦40周年特别篇就算敏感点也无妨搭车人2:我在等你来美国范儿3唇上之歌无非是恋爱而已傲娇恶役大小姐莉泽洛特与实况转播远藤君和解说员小林明天不要来冲动利勒哈默尔第三季

《笑之大学》长篇影评

 1 ) 真就零成本电影呗

笑之大学,近期看的好看得最莫名其妙的一个电影,润物细无声的笑点(应该这样比喻吗)饶了我吧不知道怎么评价,才知道电影能这么拍救命。

一共仨景零成本全靠演员发挥以及一些像菊次郎的夏天那种奇妙的蒙太奇还有什么呢,拉扯感和男同感。。

还有日本人特有的莫名其妙就燃起来了。

挺好看的就。。

嗯,好看得让我有点无从下嘴

 2 ) 带你了解电影的审查制度

如果你是冲着喜剧这个标签来看这个电影,那恐怕是你要失望了,尽管整部电影大部分剧情都是围绕喜剧而展开,但整部电影我真是一丝笑容都没有,包括尬笑!

但如果你对电影的审查尺度感兴趣,那么强烈建议你观看这部电影!

你会发现电影的尺度与否和那个审查官有直接的关系(貌似是废话!

)你还会发现有时审查官可以成为不挂名的编剧之一,以后看电影可以细看到底哪一部分有审查官的影子!

而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审查官并不是机器,而是有真实情感的人,也有凭自己喜好而喜欢的电影但必须按照规则来做事!

 3 ) 如题

“在这个需要共渡难关的特殊时期,哪来的心情欢笑,需要什么喜剧!

”在满洲从过军的向坂或许也在那个时候渐渐失去了笑的能力。

百般刁难每一本剧本。

但总要有不怕死不妥协的人存在,男主椿一,为了让自己的剧本能够上演,孜孜不倦的修改着剧本。

真正的斗士总有智慧去解开制度的锁。

修改剧本的过程,也是向坂自我修复的过程。

一开始什么都反对,不知不觉成为了编写剧本的参与者。

实在喜欢里面扮演警察的那一段,反复回味了好几遍。

镜头来来回回增强了画面的语言能力。

跑啊跑啊,或许很久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了,跑啊跑啊,不知不觉你就笑了,跑啊跑啊,那一刻成了剧中人不用在意现实的条框。

“你很有成为编剧的天赋啊!

”椿一夸赞到。

其实你也有笑的能力啊。

椿一的出现也改写了向坂不苟言笑的无趣生活,开始对喜剧产生感情,犹豫不绝的路过剧场到终于走进去,小心翼翼地寻着笑声,拨开帘布,置身被欢笑淹没海洋,目不转睛。

就这样一来一去,剧本终于在两个人相互建议修改下可以上演了。

可是!

椿一一得意来了一段真情告白,明确的向权威的挑战方式激怒了向坂,也瞬间从喜剧的得意中清醒过来,好不容易改得完美的剧本又被推翻。

既然你用喜剧对抗政府,那就拿一个一点也不能搞笑的剧本过来!

多么无理的要求,椿一也隐忍接受。

“这样的要求怎么可能完成!

” “不做过怎么知道!

”“没有什么自信,我是相信自己”。

椿一坚定的眼神戳到泪目,因为我也很想,能堂堂正正,勇敢而又坚定的对自己说出这句话,而不是一句台词。

第二天椿一带着新剧本来了,与约定的相反,这完完全全就是一部最爆笑的剧本,向坂说着说着都还忍不住笑出来。

一切都不重要了,椿一收到红单子马上就要去部队报到了,这一本剧本或许也是椿一的告别。

向坂也终于吐露心声,椿一的剧本把他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可以这么好笑,原来自己也可以笑的这么快乐,是你为我抖落了布在心上的那层灰啊。

这一次,就像第一次改剧本那样,真的要为国捐躯了。

最后的向坂: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不是国の為に,而是お肉の為に!

椿一在转角的地方凝重的回了一下头,不禁悲伤:毕竟上的不是剧场是战场啊。

人类明明可以活得更轻松笑得更快乐,却总爱绕远路,比如战争。

如果希特勒和丘吉尔都在捏寿司,那么战争是什么呢?

 4 ) 《笑之大学》8.5

①上帝用七天时间创世纪,所以椿一与向坂也要用七天时间创作一个绝世好剧本。

用笔也好,用镜头也好,创作者们本就该有身为「上帝」的自矜自觉。

哪怕这群意气风发的上帝们,一转身就要对着高高在上的审查部门百般跪舔。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笑之大学》起初很可能只是三谷幸喜这位日本顶级编剧的怨念集结,毕竟再如何技艺精湛的手艺人,面对甲方爸爸的百般刁难,再反复经历那种从「上帝」到「舔狗」一键换装的刺激体验,光是要够保持假笑,可能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而三谷幸喜身为一个「大编剧」的专业素养正体现在,他并没有放任这种怨念的宣泄,没有把身为一个创作者的椿一置于一场孤立无援的尖锐对立,更没有投机取巧地使劲渲染那种「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谁又愿意当舔狗」的悲愤,恰恰相反,役所广司塑造的审查官向坂、大魔王、帝国走狗反而成了故事真正的关键人物,椿一的喜剧天赋以及创作热诚逐步融化了他心中的寒冰,他身上残存的人性从眼底一闪而逝的笑意逐渐蔓延到嘴角,并在他全情投入协助椿一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到每一个肢体动作。

起初他谈起在伪满洲国担任审查官的经历,说这么多年不苟言笑难道有什么损失么?

他不停地向椿一提出各自匪夷所思的要求,把一个西方爱情故事改成日本的民间传说,必须在小情小爱的喜剧里加入「一切为了祖国」宣誓,恋人们甚至不能接吻。

可是每一次椿一无可奈何地接受以后,第二天竟总能拿出更好笑的剧本,在如此反复的七天里,椿一与向坂逐渐建立了微妙的友谊,从来厌恶喜剧,被认为没有任何笑的天赋的向坂甚至热情主动地参与到了剧本创作中,提出一个又一个连椿一都惊叹的奇思妙想。

最终,当椿一完成剧本,并坦白自己已经被征召入伍,即将走上战场时,从来无条件拥护政府支持战争的向坂忍不住追出了象征威权专制的审查室,他来到那条阳光充盈的长廊,唇齿翕动的犹豫里,也许曾经他暴怒着认定为大逆不道的那句「为国捐躯还不如为肉捐躯(国与肉在日语是谐音)」的俏皮话又涌上心头,他郑重地向椿一提出了最后的要求:「请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请不要为国捐躯!

」在这句话里,他终于回归了人性。

②所以唯有喜剧是万能的。

美好的、丑恶的它都能描绘,逗你发笑不在话下,它甚至能让你笑中带泪乃至嚎啕大哭,它可以是颂歌,自然也能戏谑、调侃、批判,他甚至可以化作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嬉笑怒骂之间,就让统治者们寝食难安。

③那么希特勒和丘吉尔,到底谁做的寿司更好吃呢?

20181109

 5 ) 没有笑声的喜剧

这部影片叫做《笑的大学》。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

向板从前线归来,任某地的剧本审查员。

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军国主义情感的人,认为艺术了无趣味,到战场上为国捐躯才是有意义的事。

对他来说,做一个剧本审查员几乎是一个不可接受的工作,因此,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剧本上盖下“不许可”的红章,除非作者接受他的蛮横无理的修改:不允许有情爱,不允许有丁点的对帝国的不敬,不允许有诙谐和滑稽——在他看来,战争时代的帝国不应该有笑声。

椿一是一个名叫“笑的大学”的剧团的作者和导演,他写的全是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喜剧。

向板照例对他的剧本提出了荒唐的修改要求,椿一无奈接受。

可当他按照向板的意图修改剧本后,剧本竟然变得更滑稽,那是在一本正经下显示的黑色幽默。

于是向板又提出了下一个修改要求,椿一又照着做,剧本又散发出新的幽默色彩。

这样一天天改下去,向板也沉醉在了剧本的氛围中,在他的修改下,剧本越来越幽默,越来越完美。

他甚至和椿一在办公室中排练,推敲如何让对白更引人发笑。

向板的转变是渐进的,让人信服,这也显示了电影导演的叙事功力。

向板原本是一个不会笑的人,当他看到椿一的剧本后,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他迅速意识到并收回了笑容。

修改了几次剧本后,一天晚上他不自觉的走进戏院,他的手几次想拉开门帘,又几次收回,当他终于拉开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笑的世界:观众正在剧场里笑得前仰后合。

他第一次来到了笑声中,怀着欣赏的态度。

他看了演出,觉得还不够精彩,应该更幽默一些。

第二天他就充当演员,和椿一排练剧本,推敲对白。

他由一个政治上的审查官变成了一个艺术上的审查官(严格要求作者的编辑)。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到了《东宫•西宫》。

这同样是一个引诱与被引诱的故事。

《东宫•西宫》是同性不断施加的引诱,而这部电影讲的是笑声的引诱。

向板拒绝笑声,一生中甚至没有笑过。

他本想把椿一的剧本改得一本正经,改得枯燥无味,可没想到剧中人物的一本正经却造就了一种反讽和黑色幽默的效果。

他一遍遍地要求椿一修改剧本,剧本却愈加诙谐。

他无意识地沉浸在这游戏中,慢慢地已区分不清他到底是要否决剧本,还是要使剧本更完美,更幽默。

他被笑声引诱,在一次次地拒绝笑声中,却受到了笑声的更大引诱,于是他只好沉沦在笑声里。

一个喜剧的审查者和反对者,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喜剧的作者,甚至是表演者。

故事的意义已经显现出来了:专制时代,威权要求人人都为它服务,成为国家机器上的工具。

工具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

任何情感的显露都是私人的,是对国家机器的疏离,甚至反对。

笑声对于国家机器是危险的。

可是作为国家机器代表的审查官,在与笑声的斗争中,却不知不觉地被笑声同化,被笑声吸引,自己也笑了起来,这就是人性的“笑”凌驾于国家机器的伟大力量。

这种力量无法抵抗。

故事讲到这里也已经是完满的。

所以当我看到以后的情节——向板准备在最后修改好的剧本上盖“许可”章的时候,椿一却开始对向板布道,大讲出版和创作自由——我不禁感到厌烦。

如果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宣传“创作自由”,那也太降低了它的价值。

我想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放弃时代背景,——岂止战时日本,哪个时代没有国家机器的“审查官”呢?

——我还暗自为它安排了结局,向板出现在真正的舞台上,出演椿一创作的戏,而且就饰演一个滑稽的帝国警察,台下笑声一片。

这是个团圆式的结尾,如果这样,《笑的大学》本身也就成了一部笑的喜剧。

然而我之后看到的情节却不是这样:向板听完椿一长篇大论的宣言后,脸色又变得凝重和严肃起来。

他又回复到“审查官”的角色。

他告诉椿一,他正是椿一反对的威权的代表,他的职责就是否决剧本。

所以他不准备在椿一的剧本上盖“许可”的章,相反,他要求椿一重新修改剧本,这剧本,绝不能让人发笑一次。

绝望的椿一还是答应了向板的要求,重新开始他们之间的斗争(引诱与被引诱的斗争)。

新的一天,椿一拿来了他的剧本。

这却是一出非常诙谐的戏,比之前修改过的任何剧本都要让人发笑。

向板读着剧本,一边尽力保持严肃,一边禁不住发笑。

他问椿一,为什么没有遵照他的旨意,而是变本加厉得让剧本更幽默。

椿一说,他头一天接到了应征入伍的通知,要奔赴战场,不可能执导这一部戏了,所以他也不在乎剧本是否通过。

向板在这瞬间又回复到了一个“人”。

他恳请椿一回来以后执导这部戏,他愿意做演员。

他坦承椿一的剧本让他快乐,他在看剧本的这一周每天都在发笑,而此前他从来没有笑过。

椿一答应了他,转身离开了。

这承诺大半虚妄,因为战争更意味着死。

在椿一离开办公室,即将消失在走廊尽头的时候,向板冲出来,对椿一大喊:“你不要为祖国牺牲,你要为牛排牺牲。

”这正是椿一剧本中的台词。

帝国审查喊出了:“你不要为祖国牺牲”。

这结局当然比我想象的好。

然而,这结局却更凝重,让人笑不出来。

和椿一的剧本一样,这样的结局,是悲伤和反讽结合的黑色幽默。

当椿一走向战场,走向死亡的时候,这部电影变成了向板要求的,“没有笑声的喜剧”。

 6 ) 幽默背后的东西

一年多以前看的这部电影,可惜当时不小心把名字给忘掉啦.后来却怎么也打听不到,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资深电影爱好者".直到前两天,试着在百度知道发了个提问--刚开始无人问津,两天后终于有了结果.这样开头,一者是为了表示对这部电影的偏爱,再者也是想说明此片在中国的关注度相当低,不过在豆瓣发现了条目,虽然只有百人关注也足可让人欣慰了!我觉得该片首先是一部表现和颂扬人类灵魂中对真和美的追求,其次还有一定的反战意味(导演当初也许没有此意图),这当然只是个人理解,美国人或许觉得影片意在倡导文化自由和多元呢!不论如何,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成功和耐人寻味的作品.关于此片的艺术性,有一些评论可以查看,我不大懂这些专业的分析,所以只是写一点思想脉络方面的看法.记得在百度发问题后,有人回答"日本还会反战???谁信!!!!!!!".在此,我不怀疑人们的爱国,只是如果单纯的认为所有的日本人都好战争,这也是显然不合实际和荒唐的.常常听到"爱国者"痛批日本文化,甚至贴日本标签的一概反对,但是我想,这需要个前提,自身的文化和魄力足够.否则,阿Q还会说:"别人批得,我批不得?"反对丑恶的东西需要从容和淡定,不加区别一概而论是不可取的;同时,理性认识差距,何尝不是一种成熟和自信!http://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98_20561412_.html

 7 ) 不笑大学

从三星到四星到五星。

役所广司和稻垣吾郎的影帝级表现。

与片名不同,电影整体沉闷,全片只有三个场景,两个主要人物,几乎没有任何笑点。

事实证明,不笑就是喜剧最大的笑点。

对公权力的讽刺,个人理念对审查制度的抵抗,艺术追求和政治立场的冲突,人与人和人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矛盾,以及反反复复出现的门的隐喻,这部片子可挖的角度和内涵实在太多。

更不用说还有两人对峙时那场出色的光影控制,临近结尾的戏中戏反转。

另外,从这部片中还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影子,意大利费里尼式的滑稽喜剧,还有与《十二怒汉》极其相似的场景设置。

要说瑕疵就是结尾太拖,太刻意,很多次完美的ed都被导演忽略掉,实在有些可惜。

 8 ) “要死的话,也该是为了锅!”

我一直很喜欢那类细致的刻画人与人之间,由于对方的出现从而颠覆自己认知的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真的很神奇。

虽然检察官不懂喜剧,但他懂生活,因而即便是门外汉的角色也能为作家提供很多有意义的视角,甚至还能一起讨论、共同创作起来。

观众和剧作家一起,看着检察官大人的创作天赋慢慢被引导、表露、激发,同时还伴随着与检察官自己长期形成的严谨的、不善言辞的军人作风互相冲突、瓦解,并不时地补上一句“我是外行,你不要介意”…以及最后,检察官对于剧作家从心底里的认同和仰慕。

“要死的话,也该是为了锅!

那位检察官与笑の大学的关系也令人动容。

在这之前,喜剧剧场于他而言是异世界,是他想尝试融入又却步止于前的存在。

可当一个在伪满洲国曾叱咤风云的人物,谨小慎微地尝试踏入剧院,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那个异世界靠拢时,鲜明的冲突让人无法不留下深刻印象。

是一位我生命里极重要的好朋友给我安利的这部电影,他于我而言的意义可能是那位剧作家,也可能是那位审查官。

当然,又或是我们互为对方呢。

 9 ) 喜剧的忧伤阅读笔记。

啊对,因为没有合适的条目,这里标记的是改编的话剧剧本《喜剧的忧伤》。

一、剧本梗概喜剧编剧为了通过剧本的审查来到审查官的办公室,审查官不断向他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而在连日来不断的剧本修改之中,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两个合理创作出了一部引人发笑的剧本。

二、幕场分析总体结构大纲第一幕主要讲:审查官对编剧的剧本感到不满,提出将人物和背景改为中国的要求。

第二幕主要讲:编剧完成了修改工作,还加入了审查官的话语。

审查官再次提出要求,让编剧删去接吻的情节,同时加上局长这一正面人物形象。

第三幕主要讲:编剧又一次完成了修改工作,审查官仍想挑刺,但为了剧本的完整又决定保持原状。

审查官在配合编剧演戏的过程中逐渐被感染,甚至说出“戏比天大”,决定将局长这一形象删去。

第四幕主要讲:两人合力完整了剧本,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

审查官不再执着于家国大义,而是要求编剧活着回来。

总体结构分析第一幕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这出戏的核心设定,即改剧本。

审查官和编剧之间初次建立对立关系,编剧要想办法通过审核,审查官要提出无理的修改要求。

第二幕、第三幕是故事的发展:在剧本的不断修改中,由于这些意见的提出和编剧想方设法的弥缝,剧本真的越来越好笑了。

除了这条故事线的发展,人物状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审查官的态度逐渐软化,甚至愿意去配合编剧演戏,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喜剧的魅力,开始不对剧本做无理的干预,认为“戏比天大!

”第四幕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到了剧本完成的一天,审查官已经在内心里欣赏起编剧和他的工作来。

编剧这时告知审查官,自己被征兵入伍了,而这部戏也不会再有机会上演了,而审查官抛开了自己作为国家机器的立场,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要求编剧好好活着,活到剧本能够上演的时候。

第一幕编 剧 您好,审查官先生,自我介绍一下,鄙人……审查官 不必了,编剧的名字我已经划掉了,为了避免公事私办。

所以,今后,我们就以职务相称吧。

编 剧 明白了,我叫编剧。

审查官 我呢?

编 剧 对不起,审查官先生。

审查官 不对。

编 剧 长官?

审查官 再想想?

编 剧 那……审查官 你是想叫我瞎子还是独眼龙啊?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说实话。

编 剧 可您不是瞎子啊。

审查官 那就是独眼龙了?

编 剧 没有,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没关系,我之所以这么问你,就是想看看,你能否对我说实话。

坐下。

开场即建立起两人的形象,审查官此时的态度还是公事公办,甚至有些不客气的,而编剧则有些畏缩,两人之间有一定的对立。

审查官 我可把丑话说在前头,我本来对当这个文化审查官就没很不满意,我凭什么要和你们这些人打交道啊?

文化审查,文化需要审查吗?

在我看来,应该禁止一切的娱乐活动!

现在是什么时候?

啊?

前方的战士,在那儿抛头颅洒热血,你们带着大家在后方笑?

我还可以告诉你,我刚从前线回来,知道我这个眼睛是怎么瞎的吗?

再一次突出审查官的人物形象,对于喜剧本身是厌恶的,也为下文的百般刁难做了铺垫。

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碰到一个不通情达理的审查官?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这就好。

你刚才说,这个点心是在哪家店买的?

编 剧 广场南边第二家。

审查官 哦,你还挺会买。

编 剧 对不起,我带回去。

审查官 实话跟你说,我是从来不吃豆沙这种东西的。

可也怪,我家老太太吃起来确实没完没了。

编 剧 审查官先生,其实要叫我说,就是点点心,您就给老人家带回去呗?

审查官 嗯?

嗯。

编 剧 明白,明白。

(递上点心)审查官 你现在心里是不是在想,他还是收了?

编 剧 没有,我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脸上写着呢。

编 剧 您冤枉我了。

审查官 说实话。

编 剧 就想了一点。

我……我还是带回去吧我。

审查官 放下。

编 剧 您看我还不如不买了我。

审查官 放下。

编 剧 我带回……(送回点心)审查官 真倒霉,碰到一个不讲理的了。

编 剧 我真没这么想过。

审查官 你要是这么想就对了,我就是个不讲理的人。

依然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且局面完全由审查官主导。

审查官 那个时候我还不是审查官。

再说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故事被你们写完了吗,你现在弄个洋娘们在这儿谈情说爱,你什么意思?

我问你,文运会的六不五要你们剧团传达了吗?

编 剧 传达了。

审查官 第四条。

编 剧 不表现浪漫情调。

审查官 第五条。

编 剧 要以本民族的立场创作。

审查官 这还不明白吗?

此时的审查官还是恪守纲领规则的形象。

审查官 对不起,编剧先生,这个剧本不符合文运会的精神,这样的剧本,我不能通过。

从你家阳台下来吧。

编 剧 您说哪儿有问题,我改啊。

审查官 问题很简单,就两点。

第一,把外国主人公变成中国人,把外国的故事背景变成中国的,只要你达到这两项要求,这个剧本,还有可能通过。

前面是对这个剧本的大致呈现,可以看出其实没有多么好笑,而其真正的作用在于与后文不断修改完善的剧本形成对比,在逐渐的失控和由此产生的莫名的喜感中变得成熟;而审查官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修改意见,算是确定了之后几幕戏两人对手戏的一个模式,即剧本内容、提出意见、修改要求,而两人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审查官的态度变化,也就在这几幕中这种模式的细微差别下呈现出来。

第二幕审查官 熬夜了吧?

编 剧 凌晨打了个盹。

审查官 辛苦啊。

编 剧 我习惯了。

感同身受,叹息扼腕。

审查官 有!

我就是那个导演哪!

你指桑骂槐,含沙射影,你以为我听不出来啊?

你看,第三页,“德国,吃的着炸酱面吗?

希特勒能做炸酱面吗?

谁敢给希特勒做炸酱面哪?

”你不过是把窝头换成了炸酱面,其他的话还不都是我的原话?!

反正我是从这里开始笑的,也开始进入这个戏剧情境之中。

后面的情节也类似于此,在审查官的意见之下这个剧本逐渐有了生命力和笑点,这也是打动审查官的一个原因所在,即亲自让一出好戏成形。

编 剧 我就是对您那句话我印象太深刻了,对不起审查官先生,我删了它!

审查官 别删。

编 剧 不不一定要删。

审查官 不能删。

编 剧 必须得删。

审查官 不要,不要删,就这样!

你想啊,这个炸酱面,噎得死他吗?

改回窝头,改回窝头!

编 剧 明白,明白。

审查官 这样才能体现导演意图啊。

编 剧 改好了。

审查官 哎呀,你干活怎么这么糙啊,这儿还是炸酱面呢!

编 剧 其实我也觉着呀,这个窝头它一定比炸酱面噎人呀,我要是一个字不改照抄您原话不是怕您不高兴吗。

改好了。

审查官 嗯,不错。

审查官开始注重戏剧本身了。

第三幕审查官 唉,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你憋出这么个邪玩意儿,也不容易。

你念念怎么改的?

编 剧 许山伯的词,“我为国而战,为国视死如归,为国战死沙场。

”审查官 这样不很生硬吗?

编 剧 我知道,可我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我。

审查官 这个戏如果这么改的话可就没意思了,这么生硬地加为国,我看还不如为锅呢。

编 剧 您喜欢为锅?

审查官 我没说喜欢为锅,我是说两者比较起来,似乎为锅更合情合理。

编 剧 明白,马上改回来!

审查官 哎,我没说我喜欢为锅。

编 剧 我知道我知道,马上改着呢!

(趴回改剧本)您看,都改成为锅了。

审查官 嗯,合情合理嘛!

编 剧 可我们就是没有为国呀。

审查官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这个……民以食为天吧,这老百姓也做饭哪,要拿锅做,国以民为本哪,这民就是国,国就是民哪,那么为锅就是为国,为国就是为锅啊!

审查官开始为了喜剧本身,甚至忽略掉自己先前提出的,基于“正能量”的修改意见。

审查官 哎?

我倒是有个小想法,不行不行,我是外行。

编 剧 您说出来呀,也许会有帮助的。

审查官 那我说了,你别在意。

如果这个局长他是抓犯人上来的呢?

比如说他抓小偷,然后路过这里,造成他们两个的分开?

编 剧 可以呀!

审查官 我这可是随便说说。

对喜剧的热情逐渐高涨。

审查官 不好不好,这时候局长再自我介绍啦!

删了删了。

编 剧 不能删,删了局长该不高兴了!

审查官 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

删!

编 剧 漂亮。

前面的铺陈最终过渡到了这里一句“戏比天大”,审查官在创作热情的驱使之下无视无理的修改要求。

审查官 对!

换个好看点的男演员演,只要你这个剧本按照我的思路来改,我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编 剧 审查官先生,我必须由衷地说,您是个天生的喜剧作家。

审查官 嗯,是吗?

编 剧 是,我这就回去改,对您的帮助,万分感谢!

审查官 还有呢!

编 剧 还有?

审查官 明天,把你们的服装道具都给我拿来。

万一,你们在里面走手脚呢?

编 剧 明白,明白。

审查官先生,明天见!

心态已然发生转变。

第四幕审查官 等等,等等,等等!

你得回来,你得活着回来,你不是会演戏嘛?

我教你,到了战场上,敌方的枪一响,你趴在地上装死,或者干脆当逃兵,无论如何你得活着回来,这个剧本我给你留着,等你回来上演。

编 剧 您说这话合适吗?

审查官 这是秘密!

但是我必须要谢谢你,这几天,你让我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让我知道了笑还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你的剧本我看了很多遍,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在路上,我笑了笑得我腹肌都发达了,我对于你的热情对于你的才华对于你的顽强我打心里边佩服,我要看着戏上,我要看你写的书,我要看你编的戏,让我更愉快吧!

所以,你必须活着回来。

审查官与编剧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

编 剧 明白了,您现在是以审查官的身份在跟我说话吗?

审查官 这还重要吗?

编 剧 告诉我您叫什么吧。

审查官 就叫我独眼龙吧。

再次给出这种转变,与开头形成呼应。

三、主要人物分析我觉得这部剧最打动我最让我感觉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明着只是在讲一个剧本的修改过程,但真正的细腻的暗线,就是一个原本身为国家机器的人,如何被一个美的事物,被创作本身所打动,最终回归到一个人。

审查官开场时是不报自己的名字的,只拿“编剧”称呼对方,让对方拿“审查官”称呼自己,姓名的缺失意味着身份的抽象化,个体被更大的事物代表,也即,国家的文艺审查机器审视国民的文艺创作。

到了最后一幕,我们看到,审查官让编剧称自己为“独眼龙”。

值得注意的是,他原先提到独眼的事情时,是有一个悲惨的前史的,也即被日本兵弄成了这副模样,他开场便对“独眼龙”这种绰号有着抵触情绪,甚至主动警告对方不许取这种绰号,而到了最后,他主动又把这个绰号搬了出来。

这里有两点可以挖,一个是,“独眼龙”而非“审查官”,说明审查官不再将自己当作一个身份认同的象征,不再是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个体,他和编剧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是开场时的冰冷隔阂,而是心意相通的朋友,或者说道友;二个是,审查官不再觉得这是什么心魔了,这是可以开玩笑的事情了,这种事情可以被自己当成好笑的事情了。

所以除了回归个体这一主题,还有一个主题,就是戏比天大。

整部剧到最后,就是为了说明一件事,即,什么是真正好笑的事情,审查官走到最后的一个人物弧光,除了从国家机器变成个体,就是,从不好笑变得好笑了。

我们看到那个编剧和审查官合力攒出来的剧本,许多的笑点都来源于审查官的意见,或是为应对无理的要求而生改给改出来的别样的包袱,或是他主动提出的,应该如此的好笑的地方。

在改剧本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审查官的一次能力的训练,剧本写完了,他也有了笑的能力,他对于喜剧的创作,有了自己“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不可撼动的准则。

所以在改到兴头,情绪顶上来,他才会高呼,“什么他妈局长,戏比天大!

”局长,又是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

于是到了这里,我们提出的两个主题就能够串联起来,也即,一个国家机器的象征是如何为了喜剧对抗国家机器,重归个体的。

就像结尾那句,“就算要死的话,也是为了锅,为了妈妈的锅,为了,妈妈锅里的肉!

”为锅,不是为国,其实就是,为小我,不是为大我。

看到这里其实就在想会不会三谷幸喜老师的原作会更好,这里批判那种军国主义的意味会更浓,编剧入伍的那种酸涩感会更深。

现在这样也还可以啦,但是毕竟是削弱了这层意味,显得就有点违和。

我还蛮喜欢这种似乎有些不正确的内核的,就像我虽然不太喜欢赖声川老师的相声剧,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里有一句我印象很深:大清国没有大我,只有很多很多个小我。

最后还要说一句,三谷幸喜老师真是厉害啊,这应该是我第二部看完会有嫉妒感的剧本,第一个是《枕头人》。

这么说起来,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也确实都是我想写出来的那类剧本。

继续努力吧。

 10 ) 愿我们都能从笑的大学毕业

趁着假期,看了早就列入list的电影《笑的大学》。

编剧三谷幸喜,有电影和话剧两个版本。

话剧版曾经被北京人艺改编成《喜剧的忧伤》,由陈道明、何冰主演。

说回电影。

片名在我看来,除了是片中主角之一、编剧椿一所在的那个喜剧社的名字之外,还比喻着那一间像牢房一样的剧本审查室。

故事发生在1940年秋天的日本,政府对民间的戏剧表演尤其是喜剧实行严格的控制,所有剧目在上演之前必须接受警视厅的专人审查。

编剧椿一和审查官向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相遇了。

七天,一桌,两椅,二人,围绕椿一的剧本《朱丽叶与罗密欧》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

厌恶喜剧的向坂,自认为是最适合做这份工作的人,不能接受剧本里那些能让观众发笑的设计,不断提出修改意见。

椿一不屈不挠,修枝剪叶,每一次根据向坂的要求做出修改之后的剧本,都比之前的更令人发笑。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椿一的剧本确实越来越妙,不断接近着喜剧的高级形态,最后甚至做到了没有一个搞笑情节但依然是喜剧。

谁说创作不是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

而向坂呢?

七天里,他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接纳喜剧,欣赏喜剧,慢慢地被喜剧的力量所感化,脸上有了笑,眼中有了泪,内心变得柔软,从一个审查官,变回了一个真正的人。

他们都从笑的大学毕业了。

是的,笑比人们以为的要重要深刻得多。

也只有那些常常从心底留出眼泪的人,才是能够放声大笑的人。

椿一在片中有一句台词:为什么国家要剥夺老百姓的乐趣?

实际上,喜剧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强权抗争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认为笑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消除人心中的恐惧。

而强权统治的重要依托就是恐惧,因此在艾柯的《玫瑰的名字》中里,修士豪尔赫偏执地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笑的“异端学说”一旦被人所知,人们将不再惧怕上帝,因此他不惜在书上抹毒药、吃书甚至把书烧毁。

果戈里说,喜剧就像一场战斗,为了灵魂的自由。

《笑的大学》里,椿一也说了类似的话。

而这句话,直接印证在了向坂身上。

影片结尾,椿一接到了征兵令,我们都知道他要参加的是哪一场战争。

而向坂对他说,“要活着回来!

《笑之大学》短评

能收获每一个观众热烈笑声的成功的喜剧是不断经过严谨的实践打磨出来的,它是非常严肃的。

7分钟前
  • 水边沙岸
  • 还行

编剧三谷幸喜。一个纯舞台剧的本子,视听用得很电影不错!关于喜剧审查的故事,设定背景是日本战时,但我们的「今天」却主动呼应了。

10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黑色喜剧。

12分钟前
  • 在木莲树下
  • 较差

3.5。人物很极致,人物关系也构建的非常有趣,双方是流动的。框架完整。就是冲突…怎么说,选择的是最难令观众信服的一种冲突模式,如果观众觉得主角剧本写的好,那么观众就信服;如果观众没感受到主角的剧本写的好,就很难感受到有趣。冲突又依靠大段的台词来构建,如果感受不到有趣的观众,会觉得冗长。讽刺意味很浓,落点也好,最喜欢的两句台词,“舞台是死的,重要的是营造气氛。”“-团长怎么说?-只要让他耍坐垫,说“裤衩”,他就满足了。”

13分钟前
  • 屁大有
  • 还行

完全舞台化戏剧化的场景设置,取材巧妙,折射军国主义,探讨创作动机如何影响整体布局,最有意思的是,审查官变身再创作者。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剧作近乎完美的高级喜剧。影片回答了一个极难的知乎问题:如何把审查制度变成创作动力,通过突破难度系数来完成完美的喜剧剧本?当然,到最后,因为太高级太搞笑而被毙。

2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三谷幸喜的剧本确实很棒,可是电影更像是舞台剧,如两个人说相声一般,没有《魔幻时刻》的爆笑,讽刺却很尖锐,在电影里,艺术还是赢了政治。

21分钟前
  • 若你遇见她
  • 还行

三谷幸喜对“改剧本”这件事的怨念或说体会是有多深啊?我还以为在《广播时间》里已经把这个梗玩到极致了呢!说实在单单“笑”这件事,也是有头脑门槛的。一个对官僚话语的迂回隐晦生而钝感的编剧,一个对笑点和搞笑套路get艰难的审查官,能从对立走向融合…这种事好像永远不会发生在天朝。

2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为肉捐躯,台词好评。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三谷幸喜真的不适合我,基本没戳中笑点=。=

28分钟前
  • maycat
  • 还行

点都不觉得搞笑····

33分钟前
  • 人鱼朵朵
  • 很差

看完这部电影我算明白了,国产电影编剧一栏应该填上 广电总局。

37分钟前
  • Nobervem
  • 力荐

编剧棒 形式感做的不够

38分钟前
  • 阿莱
  • 还行

审查与创作自由的对抗。本来只是不错的喜剧,但三谷幸喜神一样的编剧在电影的最后40分钟让它成为了伟大的喜剧!身为天朝观众感同身受!电影在极为有限的场景下通过镜头机位的转换和略带夸张的诙谐表演出色地达到了喜剧效果!役所广司演技绝了!广电总局审片的都TM该认真观摩!//20170421资料馆北影节

4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wtf

43分钟前
  • Nzcy
  • 很差

也许年轻的时候代入的是话剧编剧,遇到一个难缠的剧本审核官真不幸。但是现在的我代入的是审核官本人,这么多烂剧本、烂综艺、烂电影,自封喜剧,看完一下都笑不出来,垃圾都能过审,审核得也太不负责了。整个电影还是冗长沉闷。

47分钟前
  • 笑笑酱
  • 较差

我俗人一个,我看不懂!

50分钟前
  • 冰糖雪梨
  • 较差

单一场景,两个人物,对白发展故事情节。几次镜头变化都是偏喜剧性的,总体依然是三谷幸喜式剧本为王。审查员和剧本作者的七天,从审查员角度是:我要毙掉这个剧本,崇洋媚外-剧本有意思但需要改,要爱国-我已没什么要修改的,但上峰有新需求,需要加警察-双方共创警察段落,我很享受-改好了,我很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剧作者坦诚的说了我无法忽视的违反纪律的话-回炉重造,写一个不是喜剧的喜剧-新本子把我逗乐了,可保持初心的剧作者却要入伍了,我敬佩他。非常严密的剧作逻辑,役所广司的出演大大为本片增色,对手戏男演员相比起来有些生涩。役所广司将剧本中略有情绪断点的卡通人物演出了灵魂。

51分钟前
  • Flaudhal
  • 推荐

剧情生硬夸张无聊 中国的审查制度和这部电影的好坏有个毛关系

56分钟前
  • 那匹狼就是我
  • 较差

电影舞台剧。一开始以为是在吐槽广电,看到一半觉得在致敬《子弹穿过百老汇》,最后揭露影片主题是反战。主题和表达方式都很好,唯一却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不足——就是真的不够好笑。

1小时前
  • 小J²
  • 还行

片子处处充满着诚意,一个讲剧本的故事本身的剧本怎么会差呢 这部片子本来就是一部舞台剧嘛 我朝电影最缺乏还是诚意嘛 根本没人愿意好好地讲一个故事,这更加讽刺了这操蛋的国产片保护月 p.s.三谷幸喜是真的喜欢电影导演

1小时前
  • 三木耳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