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四十》让林嘉欣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这一阵子我老说hk出色的男演员太多多到可以演水浒;其实想想也是,好的女演员确实死的死走的走嫁的嫁歇的歇……梅艳芳一举手一投足,林嘉欣一颦一笑,唉……尽在不言中了。
老说苏杭的吴侬软语如何如何,呵呵,我咋觉得粤语更是幽幽怨怨荡气回肠?
小林真不错
第二次写关于男人四十的影评了第一篇写的过于粗糙 很多事情没有讲清楚 这个电影真真是让我魂牵梦绕了 动不动就想拿出来回味一下(在睡前的几分钟内)本来想看一点写一点以免遗漏的 但那样又太过流水账 没有重点 于是还是决定看完了再写 挑出印象深刻值得思索和玩味的 再好好说一说。
陈文靖x胡彩蓝的正面林耀国当学生时暗恋坐在前面的陈文靖,他对儿子说,当时只能看到她的马尾,他想,如果他是老师,就可以看到她的正面了。
这时我在想他当老师难道是有这样一个执念在?
后来穿插着一个洗澡的画面,画面中的林耀国不停用水冲着头,脑子里浮现的,都是胡彩蓝的正面。
其实我一直在好奇,林耀国到底喜不喜欢胡彩蓝。
可能冥冥之中,他将旧日的执念—陈文靖的正面,与眼前所见胡彩蓝的正面所重叠也未可知。
也许,这一切都是一个重复。
当初的语文老师喜欢陈文靖,他可以看到她的正面。
而如今,林耀国可以看到胡彩蓝的正面,他或许不知不觉在将自己代入自己的语文老师,将胡彩蓝带入陈文靖,想要继续复制当年的故事…毕竟陈文靖对于语文老师也有所执着,他有些嫉妒,所以借此报复。
林耀国x胡彩蓝相处的小细节林耀国第一次与胡彩蓝约会时,整个人极其不自然。
不敢看周围,执着于眼前的冰淇淋和果汁。
当胡彩蓝把两人的饮料交换时,他则下意识看看周围——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每次我心虚的时候,都这样。
两人搭电梯,胡彩蓝在前面,林耀国在后几个楼梯,没有眼神交汇,想假装不认识。
看电影的时候林耀国坐在座位的偏右边。
本来只是无意的看时间,却看不见。
胡彩蓝把她的电子表拿到两人眼前看,接着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很妙的镜头:明明灭灭的电影院灯光下,胡彩蓝细细的腿,和他的腿,并排靠着,并没有靠在一起。
他戴着手表的左手克制地放在自己的腿上,和胡彩蓝的腿仅仅几厘米距离,动了一下,又安分下来。
无名指上的婚戒在黑暗的环境中闪闪发光。
这是一个充满许多矛盾的镜头。
后面第二次约会时则被道破心里活动:明明在做着自己认为不对的错事,却企图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弥补一下”,自欺欺人。
比如并不光明正大地和胡彩蓝站在一起,假装二人不认识,或者是偶遇。
在看电影时,林耀国则往旁边靠了靠,因为距离太近——想欺骗自己,其实不是故意买在一起的票,其实并不认识对方。
这一切,一刷是我都归结于:林耀国害羞。
他骨子里是非常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x学友演戏的小细节第一次和胡彩蓝约会日子,也正好是老婆第一天去照顾老师的日子。
晚上吃饭的时候两人并无眼神交流,后来盛汤的时候林耀国看着老婆,似乎在确认老婆的心情,或者是,照顾完旧情人回来的老婆,是否有什么不同。
x关于长江电影中第一次提到长江应该是找录影带的时候,林耀国说长江变化很大了,接着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应该是两个人一起在语文课上被语文老师教的,这是一个共同的回忆以及情怀。
第二次提起或许是教小朋友《黄鹤楼送孟浩然》的时候,穿插着语文老师带着他去登山,并允诺一起去长江的画面,林耀国说:没有,我没去过长江。
最后尾声,林耀国抱着痛苦的妻子,跟她说,我们一起去长江吧。
可能也带着语文老师的一些执念,可能到了最后,林耀国也释怀了,去长江是一个仪式感,是放下了以前和陈文靖一起学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放下了语文老师与他的情义,是带着陈文靖完成了语文老师的执念,放下了以前暗恋陈文靖的那些野草般疯长的情感与往日时光,也放下了这段他执着的婚姻。
他也不在意了,不在意妻子去照顾别的男人,不恨语文老师了,也不爱了。
历史话语以外:你觉得万历十五年会不会写一个男孩和他的爸爸在沙滩上聊天呢?
被生活打败的文学浪漫:背赤壁赋时,即将要撒出的汤(不用交叉蒙太奇,用儿子突然进入画面告知潜在的危险、打破赤壁赋的古文遐想,讲述生活的潜在危险与偶然)蛇蝎女人:从脚开始往上拍看到女孩的马尾,陷入回忆(怎么拍)叫错名字,叫成陈文静(妻子)女孩的攻势:下课去办公室找他面聊;在他于图书馆看书时出现;公交车靠近;无人角落聊天;约会换饮料。
假装自己很成熟男人的惶恐:仰拍,倾斜手与腿的局促的镜头路人开的一瓶可乐在一个狭窄的商场中也是潜在的危险在餐厅放肆大笑,与妻子截然不同。
红玫瑰与白玫瑰私人化与寓言的高度结合(关于文学的寓言)
对于这部影片,我更多的初衷是想讲一下林嘉欣的表演,这个背景有些坎坷的女孩儿,从出道被张洪量签约出唱片到一年后被张洪量因个人感情原因而雪藏,直到被尔东升带回香江,与许鞍华导演一直合作这部戏,当年一心想成名的15岁的小女孩终于在5年后正式进入娱乐圈。
我想她应该是个天生的演员,凭借这部戏她赢得当年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奖,林嘉欣开始一炮而红。
除此之外,张学友,梅艳芳的加入我想这部戏一定值得一看。
剧情似乎很老套 高中男生是语文老师的得意门生,暗恋着前排的女生 高中女生爱上了她的语文老师,并不小心怀孕了 女生告诉老师这个事情,老师却对他说他已经辞职了,要回台湾,他老婆在台湾等着他呢…… 女生打电话给男生,男生毅然陪女生去深圳生下了孩子,并且结了婚 20年过去了 男生也变成了语文老师,面对昔日同窗都成为富翁,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中学老师 女生成了家庭主妇,照顾着两个儿子 日子似乎很平淡,却暗藏危机 当年的语文老师回来了,却是个将死之人,女生决定照顾他,送他最后一程 男生很不平,多年来的心理压力难以发泄 他的一个女学生爱上了他,似乎正要重演过去的故事…… 影片带有浓郁的文学气息,毕竟导演许鞍华作为一个文学硕士会比其他人更能把握这些细节,显得更加性情,更加煽情。
而我是第一次觉得用粤语念起古诗词别有一番情韵,听说以前唐宋时期都是说粤语的,看完电影之后似乎更能印证这个想法。
片中吸引我的更多的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岸西ms是个很厉害的编剧,整个故事发生的很流畅很自然却又不会有任何多余的镜头。
场景一:沙滩上那段父子对话,儿子突然说的一句话“老爸,你和妈妈吵架了?
”把过去的和存在的一些事情都说明白了,只是那个儿子和张学友始终不太搭,让我觉得更像个兄弟。
张学友在那个时候(其实也就是2001年)还是看上去满年轻的,拿到今天来演,或许更搭一些。
场景二:梅艳芳和张学友在超市购物,突然的一句“盛老师回来了……”张学友的一时沉默和梅艳芳脚下的那两袋大米更是很自然的道出了盛老师这个心结是故事的一条主线。
场景三:最让我折服的一个细节是,张学友为了教好前赤壁赋这篇文章,在家翻找原来的长江水的影碟,也让他们回忆起过往的点点滴滴,你一句我一句的和着“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是个粗人对于诗词一窍不通,可是我却能够深刻感受出此处用别的话语都无法代替他们之间的情感,就如同我去西安的那段日子,也只喜欢用歌曲表达我的情感。
正当我陶醉于用粤语腔调念出这段诗词时,他们的小儿子冒出来对妈妈嚷了句“水都烧干了,还在那里讲……” ……如同美妙的音乐在耳边萦绕,突然被打断了,而且是很无情却又很无奈的被打断,生活就是这么的无情,容不得你半分回味的机会…… 对于演员的表现,林嘉欣凭借此片一炮而红,将一个十七岁女生的青春,早熟,性感演绎得让人惊叹,她对张学友的那段台词的声音我想应该是酥到了骨头里,但是不染风尘的那种感觉。
最后却泰然自若地离张学友而去,留下那本画满画像的书本作为留恋,也算是对这段师生恋的纪念,的确她有资格玩的起,而我个人则喜欢她后来的六楼后座,异度空间,救命,阿嫂传奇,怪物等一系列坚强性格的人物形象,我想更适合她的发挥。
今年金像奖她一个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我想认可她的不只是我一个人。
对于林嘉欣,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而对于梅艳芳,则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唏嘘这样一个传奇女人,而她在这部电影里将一个负有愧疚感,将所有心思痛楚放在自己心里面的女人刻画的非常深刻,也许多了些她自己这些年来的深刻体会。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四十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我无法去了解,我只有试着去揣摩。
在彼此都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两个患难夫妻最后还是抱在了一起,我看不出结局是什么,或许导演根本就不想告诉我结局是什么,张学友抱着痛哭的梅艳芳,在她耳边轻声的说,一起去长江看看吧,我们都读了那么多李白,杜甫,苏东坡,也该去看看了,一年半后什么都被水淹了……
女生二十的时候爱上自己的国语老师明明知道他已有妻子可感情还是出轨并且怀上了孩子暗恋这个女生的一个同班同学勇敢的接受了她的孩子做了父亲...夫妻恩爱二十年转眼即过当年的男孩变成四十岁的男人同样做了国语教师在学校里男人是十多年如一日的模范老师在家里男人是模范丈夫模范父亲女人也是模范妻子模范母亲感情出轨的事情好像已经和这个家庭无关了可出轨就象出麻疹凡人无法避免这个模范的男人在四十的时候被一个他的女学生爱上无力摆脱于是终究还是出轨了一次...世上之事就象是轮回当年他妻子爱上国语老师如今他被女学生同样的爱上上帝一定喜欢恶作剧...结局如何?许鞍华导演张学友梅艳芳主演男人四十雷鸟无责任评为四星
胡彩蓝是一幅流动的画,专注的小眼神掩在碎发下带点狡黠的笑意,放佛在说,谅你也逃不出我的手心有什么好挣扎的呢,僵硬的手,规规矩矩放在自己大腿上暗潮涌动,胡彩蓝亦安静坐在一边并不PUSH,这个女孩子深谙进退之道是后悔的吧?
可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理念,对自己人格的要求却让他不能说出后悔和不甘的话况且,话一出口,这几十年的日子不是被全盘否定?
自己的牺牲,年少时的爱恋,所有被放弃而坚守的岂不都成了一个笑话?
他得说服自己,我是不同的,我没钱又不帅,已经四十住在逼仄的小屋里,教着一帮永远不听课的学生必须是值得的,因为我和那帮有游艇的同学是不同的于是坚持要付吃饭的钱,甚至要在失败的阿锐身上找到尊严阿锐的钱我付可是阿锐也要走了,阿锐是坦然的,坦然穿着塑胶裤,顶着金发嘲笑秃顶的同学,阿锐是无所畏惧的可是自己呢,合着一个永远生活在二十年前的女人她只有中学时念过的古文,中学时仰慕过的老师不知道数码相机是不要胶片的她爱他么?
或者她爱过他么?
他只是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吧可是要怎样承认自己是后悔的,是不值得的呢?
已经付出这么多,几十年已经过去,他中学时暗恋的女生成了标准好太太,附身熨衣服,安静得做饭可是,该怎样甘心呢/幸好还有胡彩蓝,她是青春的,美丽的她爱他可是怎样迈出那一步?
连约会时也要故意板起脸问她的功课可是那矛盾和纠结又是那么吸引,这个男人隐忍的面部轮廓让人忍不住要抚上去胡彩蓝是有眼光的,这个看《万历十五年》的男人比她的幼稚同学好上太多就像当年他们的国文老师,那时候国文还是受欢迎的课程他一生的爱恋,他的妻一生的爱恋,他还爱她么?
只能爱了吧?
再连这爱也失去了,还剩下什么。。。
连自己的儿子都比不上人家的儿子还好有胡彩蓝,她简单直接,会写哗,坟墓里的骨头都伸了个懒腰她让他想起当年的靖,但她又不是靖胡彩蓝会讲日文,会跳上舞台跳肚皮舞她穿长裙,倚在车窗的玻璃上细细讲她如何中意他的那个时刻她让他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她张扬大方自信勇敢她说,我想要的一定能得到
林耀国在自己的中学时代曾是学校有名的才子,学习好,人也好,暗恋班里名叫陈文婧的女生,而这个女生则爱慕当时教国文的盛老师。
陈与盛发生关系而怀孕,时值高考结束,盛对陈说,要同妻子回台湾、永远离开香港。
孤立无依的陈文婧叫来林耀国陪自己去做人流手术,却因二人均未成年不得行。
林为保护陈,与其结婚,孩子降生,后二人又有一子,看似和睦的生活一过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后,四十岁的林耀国也成了一名中学国文教师,生活清贫、薪水微薄,昔日同学都飞黄腾达,聚会中,这位当年的才子默默无声。
此时,则传来已妻离子散的盛老师患晚期尿毒症只身来港治疗的消息,陈文婧即提出要去照顾盛,林耀国心有不满。
家里的两个孩子,非亲生的大儿子处处懂事,亲生的小儿子则不学无术,让林头痛不已。
另一边,林的一位学生胡彩蓝对其展开大胆追求,家庭事业双不顺的林耀国开始与胡约会。
影片结尾,盛老师病逝,胡彩蓝毕业,大儿子知晓了自己的身世。
陈文婧主动提出离婚,林耀国没有回答,只说要二人先一同去游年轻时想去的三峡。
影片中轮回重复的明暗两条叙事线,似乎是在说两段互相关联的师生恋情,实则以之为链条,而林耀国本人在其中的自我寻找过程更值得玩味。
出现在林耀国青春期时代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暗恋许久的陈文婧,他每天上课都看着陈脑后的马尾辫发呆;一个是他非常尊敬、亦十分关照自己的盛老师,他是因盛老师喜欢上国文,成了学校数一数二的才子。
在整部影片中,盛老师一直是作为一个“他者”存在的,这个“他者”如影随形地跟在林耀国的身边。
一方面,盛老师作为教师而林耀国作为学生,前者是后者尊敬的对象,也规训着后者。
另一方面,盛老师是林耀国喜欢的陈文婧所爱慕的人。
如果关系对等,那么盛老师应当是林耀国的“情敌”,但这个关系并没有被直接提出;相对的,作为一个听话的、中学里的“好学生”,正因为盛老师是林所尊敬的老师,而他居然又如此轻易地获得了陈文婧的芳心,于是盛就成为林心中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
对于尚处在青春期、还没完全形成完整自我的林,这座高山长期压抑在他的心头,在他高中结束后的二十年里,无论是看到大儿子还是看到陈文婧,或者是讲授到某篇当年的课文,都会勾起自己对盛的回忆。
整整二十年,林几乎每时每刻都活在盛的阴影下。
片中提到回忆时,反复出现的两个镜头就是:第一个,中学时代的林耀国坐在陈文婧身后盯着她的背影发呆;第二个,陈文婧和盛老师说笑同行,留下陈的背影和盛的笑着的侧脸。
对于第一个镜头,这一出神的凝视无疑是一种欲望的传达,即“我想得到她”。
那么对“得到后”的场景的幻想,则莫如第二个镜头呈现的,二人相处愉悦。
但事实是,林没有获得陈的芳心,这无疑是一种匮乏,这种匮乏来自于与盛的比照。
林像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婴儿,不得不面对“母亲”的不在场,而这“不在场”的缘由是其欲望对象指向着盛老师。
此时的盛老师充当着一个完美的“他者”形象,这个“他者”提醒着林,除非林变成和盛一样的人、进入并且接受盛的象征秩序,否则不能获得陈文婧的爱。
“否则”,是林二十年来心中压抑与焦虑的源头。
他并不喜欢盛老师,因为盛老师占有了他的陈文婧,所以毕业后他扔掉了盛曾经送给自己的书籍、钢笔等等,企图将盛从自己心中抹去,坦坦荡荡做自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成为盛老师,因为他爱陈文婧,所以担下一切本不需由自己承担的责任,默默无闻地做了二十年盛老师亲生儿子的父亲。
而他的焦虑,则来自对陈文婧随时可能的离开,虽然自己已经是陈的丈夫,但他深知陈嫁给他实属“不得已”,如果那个去往台湾的完美的“他者”有一天突然回来,陈或许还会离开,再给他留下一个不可捉摸的背影——后面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所以,在矛盾的状态下,林的“自我”定位就被异化为盛老师,即使多年来林一直试图用逃避的方法脱离盛老师留下的阴影或其他影响,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盛老师一出现、陈就离开自己(虽然是暂时的)的现实。
这个定位,与林自己真心想成为的自己并不符合,不然他就不会丢弃盛老师送他的东西,不会在盛回港治病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去看望他。
这个定位,是通过陈文婧这面镜子投射出的扭曲的“我”,是一个在林的脑海中占据牢固地位的虚无的幻象,林看到了这个“我”,不得已地要成为“伪自我”。
在影片中,一次作品分析课上,林耀国站在教室最后看学生答题,恍惚中将前排的胡彩蓝看成了当年的陈文婧,而当年的盛老师则在台上讲课,突然对林耀国发问。
恍惚后,林耀国上讲台提问,张口即叫出了“陈文婧”三个字。
在这里,无异是林耀国将自己当作了盛老师。
学生时代的他只能看陈文婧的背影,如今的他和当年的盛老师站在相同的地方,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喊陈文婧,因为他现在是老师了。
同样,影片中,林耀国问起胡彩蓝为什么喜欢自己,说:“因为我是老师吗?
”胡彩蓝大笑,说林耀国太没自信。
“老师”这个身份在林耀国这里有着独特的含义,因为自己不是老师,所以不能拥有陈文婧;因为盛老师是老师,所以他可以得到陈文婧;现在自己是老师了,这个“匮乏”终于得以弥补,但却显得相当无力。
作为学生的林耀国是十分自卑的,只有“老师”这个身份能给他些许慰藉。
当“老师”与“自我”相结合的时候,林耀国终于觉得自己完整了。
林耀国在整部影片中的形象是严肃、稍显古板的,全片中只有两处场合他脱离了这种形象:第一个是课堂上,面对讲台下一群丝毫听不进半句古文的学生,他努力“表演”,讲笑话,试图贴近学生;第二个是和胡彩蓝在深圳的酒吧里,前提是他已喝了不少酒。
比“盛老师”更适合林耀国的定位其实是“好学生”。
因为是“好学生”,所以顺从盛老师的意志,哪怕是一个虚无的幻影;因为是“好学生”,他一方面不肯放下“身段”与更多以前的同学交朋友,另一方面又和阿锐(中学时班上倒数、后来基本与市井混混相似)做朋友,因为“几时都有优越感”。
他几乎不喝酒,也不抽烟,对人客客气气,上班兢兢业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
这一系列的“应该”,构成了林耀国的“自我”。
这个“自我”来自于无数“他者”的投射,做“他者”认为他应当做的事,以此完成自我认同,以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在整个的林耀国的漫长的生活中,他始终是“被替代”地活着。
直到胡彩蓝闯进他的生活,这种“被替代”才开始动摇。
作为一个好学生,作为一个好老师,作为一个对“老师”有独特情结的人,林耀国的“本我”、他的最真实的情感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胡彩蓝则要来“拆招牌”。
面对妻子要去照顾盛老师的现实,林耀国开始和胡彩蓝约会,但说不到三两句话就要绕回到“考试”、“毕业”、“补课”的话题上来,胡彩蓝则直言不讳地笑他泡妞还要找这些理由。
当林耀国以为的作为一个老师的“应当”与“不应当”在通通不管用时,当他在胡彩蓝处可以片刻地逃离盛老师的阴影时,他才终于开始重新审思“我”是谁。
同胡彩蓝在深圳的酒吧彻夜未归后,次日早上,林耀国和胡彩蓝面对面坐轻轨回港。
胡彩蓝说林耀国做人太辛苦,要不停地解释。
林面对窗外发呆,说:“人生就是一场场考不完的会考。
”“会考”是他人给定成绩评优劣的,这也直接阐明了林耀国一直以来的人生观,就是被放置在一个被“他者”的镜子围起来的“水晶房”里,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评判好坏,这些好坏交织而成了林耀国的“自我”。
而事实上,整个场里只有他一个人罢了,那些被投射出的映像都是虚假的“自我”。
而胡彩蓝,一个典型的“中学问题少女”,和校长对骂,要求退学,无视所谓礼数,对林耀国的一套“应”与“不应”全然不感兴趣。
相对于被“框定”的林耀国,胡彩蓝是在从另一个世界不断地冲击自己的价值观。
在轻轨上,胡彩蓝说自己喜欢林耀国是因为看到他望着窗外发呆的样子。
这个理由与“老师”毫无关系。
林耀国心中最初的被异化的“自我”情结则因之松动。
对于胡彩蓝,林耀国或许并没有什么感情层面的“喜欢”,然而她与盛老师的同时出现,使得两段师生恋在结构上各自变得完整,仿佛是过去的重演。
但作为这个双环结构的唯一交合点,在过去重演之时,改写命运的剧本,林耀国得以走出之前的“怪圈”。
影片最后,盛老师病逝,陈文婧主动提出离婚,多年来压在心头的枷锁似乎终于可以去掉了,然而林耀国却不再逃,因为那个扭动的异化的“应然”与“自我”终于安静了。
这部有名的片子也是才看,应该也算是相见恨晚。
难得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回归之后余温尚存的用心之作。
许鞍华风格都不意外,张学友稳重表演令人赞赏,林嘉欣自是印象深刻,梅艳芳大家风范拿捏自如。
不去着重谈及所谓”中年不惑“的本片主题。
已有评论里”黑白灰“的归纳——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这个”灰度“的结论,在回复里也有更高格局的”包容/原谅“的共识文字——这固然是本片最难演绎却是演绎得非常精彩得特色所在。
最想强调的感受其实是一开始就从”万历十五年“里令我耳目一新的观感:那么商业片泛滥的香港,来一个如此串联起中华文化脉络的书本符号;这必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和故事。
及至张学友饰演的林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纯正的文言文名篇、收集长江三峡的风景和诗词、背诵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和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这其中的节奏和韵味,地道十足,一股更甚于经典咏流传的中华文明文化之风扑面而来,既熟悉又亲切,更因为影片所处的香港城市背景,而显得更加珍贵。
影片的气质和人物的气质,都在这个铺陈和反复呈现中,丰满而深厚地立起来了。
我知道在高度都市化的香港这个东方之珠,中西文化的交融里其实有一批渊源深厚的中华文化根源脉络,一直顽强不息的成长,并且正是因为其前沿节点的地位和实力,反而得到了更加特别的保护和弘扬;只不过在高度模式化的电影产业里,能够字正腔圆的进行定位和表达——须知这是要服务从属于故事人物以及整部片子的必须考虑的商业逻辑的——仍然凤毛麟角,而《男人四十》在总体上和细节上能够全方位地将这种文脉嵌入片中,不能不令我倾佩和赞叹。
因为这个,许鞍华等创作团队,本身就是这种文脉的传承者。
这是这个片子其实甚至大于前述的“四十男人师生恋”的主题更令我印象深刻必须记录的所在。
文脉之外,“文艺”仍是本片的最大标签。
——舒缓从容的节奏,行云流水。
即使是古灵精怪的小女生,厚积薄发的师生恋,也没有那么虚张声势地过分渲染。
也有各种矛盾和冲突,都在潜移默化和点到为止中交待过去。
按理说,这其中数十年的喜怒哀乐,换了其他影片免不了慷慨激昂和泪流满面——用人到四十的成熟与稳重,来控制了全片的基调,就有了隽永的风格。
——回忆和现实交织闪回的叙事。
过去的一场师生恋和同学恋,与今天的一场师生恋;平行叙述,时而前后印证,既交代清楚,又能互相引发,进而推进故事和人物发展;精妙复杂,殊为不易。
这也是典型的文学式的表达逻辑,催生了更加幽深绵长的共情和体验。
——几篇原创的作文,均是片中的亮色。
《端午偶拾》和《第一次》各具特色,前者大开大合、开篇就树立了林嘉欣/胡彩蓝特立独行的女主形象;后者更是全片对于“男人四十”的一个自白书,等于是一个内心独白。
——这又得提到片中的诗文了。
如果仔细研读,其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在内容上、隐喻上,与片中的故事和人物相得益彰的更显示出这样的国文的精美、中华文化之伟大、其与时代的融合与生生不息——等等。
其余几个附记:——林嘉欣的北美身世和经历,大约是其与港台影视摩擦生电的性格化爆发;已有评论“天真的性感,不羁的诱惑”,更无言辞比这到位了;——林/张从深圳回来前一晚的住店细节,有诸多讨论。
更倾向于事件已经发生,但张回来说明的情节,仍令人困惑:他能说什么呢?
而且从评论区看到,判断其二人早已发生的逻辑是有道理的(后来那样的说话方式),那么就更不应出现其在此解释说明的情节了不明白——张学友此片出演完全值得上大奖。
香港金像和台湾金马没有给他,不合理;大概是觉得他的歌唱大奖已经拿的够多了吧?
什么是男人四十呢?
一切都成定数,儿女成人,事业稳定,和老婆懒得吵架,也懒得甜言蜜语。
日子一天一天,淡出鸟来。
若这男人恰好是高中语文老师,日子就会有一点不一样,他有一个三尺讲台。
这个粘连着他饭碗的地方有带他脱离现实的可能。
他可以指点江山,字正腔圆,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夹带那么点小玩笑和小愤青,一切跟下课骑自行车去买菜没有任何关系。
而坐在座位上咄咄逼人的女孩,很容易就迷恋上他的渊博,用词讲究,声线动听。
或者其他什么乱七八糟无厘头的理由。
有个女孩曾经告诉我,她喜欢上她的语文老师,因为有一次他出现在她梦里。
总之,这种男人区别于她们身边聒噪又肤浅的同龄男孩,成为那个阶段的某种理想情人。
而恰好,高中女生尚处在胆大包天,异想天开,义无反顾的截止期限之前。
事已至此,或者暧昧或者拒绝或者接受都成为双方只可意会的冒险。
四十岁的男人,面对口无遮拦的坦率,以及肆意散发的青春气息,很可能是畏缩着语塞了,那些陈词滥调如打官腔般的大道理说得出口却从未真正放在心里,真正的理由是,too old to love。
只是,只要能找到一个借口,哪怕是蹩脚的,何不借眼前这个燃烧在最旺的年轻生命给自己一场幻觉,即使它可能短到只是与滑板少年一同围观一瓶被摇爆的可乐。
在这个女孩假扮成熟老男人假扮青春的游戏里,那些出言不逊和挑战权威变成了挑逗和调情。
而转过脸来要继续面对的平淡就成了不堪。
只是最后,没有几个女孩真的孤注一掷,义无反顾的期限一过,她们便立即放手,仿佛一瞬间就认清那只是一个四十五分钟的偶像,光环褪去之后也不过像其他四十岁的男人一般龌龊和平庸。
而也没有哪个老师把它当真,这一级毕业,下一级又来了,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年轻的脸孔。
只是这也并不能阻止自己一刻不停地奔赴在继续老去的旅程。
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场路过,变成以后可以津津道来的故事之一。
片子里张学友的角色被拿捏的很到位,尴尬,动心,不甘,迷惘和一切的百感交集。
不过林嘉欣的角色却稍稍有些别扭。
对老师的喜欢多少都会掺杂一些崇拜的成分,不论怎样的早熟怎样的家世,都不该像是看穿一切,成为最游刃有余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然后就是更加钦佩许鞍华的功力了。
每一个镜头都是轻描淡写,入木三分。
大概每个导演在决定做导演之前都已经对这个世界做了假设(就像那些该死的理论在被论证之前都有严格的假设一样),这个假设决定了世界在他们眼中的样子。
许鞍华的假设就是:生命是琐碎,平淡而往复的,所有的激情和温情都隐藏在这之下的暗涌里。
再来说上面提过的因为一个梦而迷恋上语文老师的女孩,我喜欢她那个故事的结局。
她毕业后一年回到高中,偷偷潜到那个老师的课堂,坐在最后一排,诡笑着听他讲期中考试的试卷,等他踱步到最后一排的时候,不经意抬头发现了她,满脸惊诧的表情。
我始终都觉得那个瞬间很美。
在下午的阳光里,讲解文言文的间隙不小心抬头看到了那张熟悉又久违的脸,仍旧是那个恶作剧得逞的得意的笑,纵使之前一直满嘴仁义道德地拒绝着,至少在那一刻,一定也会有一瞬间的动心吧。
胡彩蓝林嘉欣:聪明叛逆的青春期,却又处处透露着聪明有主见,相比林耀国更为洒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为自己负责,这样有个性的女孩,应该会让每一个处于不惑之年的男人心动吧。
这个女孩总是能让林耀国平静的心再起涟漪。
尤其那一句你要习惯没有我的日子,这个女孩子真是聪明,知道这个男人喜欢上她了。
林嘉欣演技5星。
陈文靖梅艳芳:年轻时的她应该是和年轻胡彩蓝一样,聪明早熟,肆意生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敢爱敢恨,后来当盛老师说出回台湾那些话时,她选择不告诉他怀孕的事,去打胎,她骨子里是倔强的,是有主见的,20年过去了,她依旧是倔强,她要去照顾盛老师,不顾丈夫反对。
当她对儿子说: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怎么可能过了一起过20年。
平静的说出这样的话,这个女人真是理智又充满智慧。
可是后来她逃避丈夫向她解释在外边过夜的事,又莫名让人心疼,她不想听或者说害怕听到丈夫出轨的事。
尤其结尾,陈文靖对林耀国说:没办法和我一起生活可以出去找工作。
她说这句话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她害怕丈夫会同意离婚,又觉得对不起他,因为自己所以这些年一直穷困潦倒,是试探却又担心试探的结果。
因为她真的爱上这个男人,不是因为感动,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因为他的人品。
梅艳芳虽没有太大发挥演技空间,不过肢体语言倒是把一个家庭主妇诠释的淋漓尽致,什么角色都游刃有余,看过她的其他作品再来看这个,大跌眼镜,如果给她多些时间,或许能获得更多电影奖项。
张学友林耀国:我看到的林耀国真别人的是个好男人,接受妻子过往养大儿子,尤其是那一句我想当了老师就可以每天都看见她的正脸,真是感动,对于胡彩蓝感情总是在克制,多年来没有改变自己曾经的梦想,即使贫困依旧做喜欢的职业,对非亲儿子那么好,宽容的去看盛老师,对于妻子,即使没有那么爱了,依旧舍不得离开。
很符和张学友本身气质,温和,宽容。
林耀国和陈文靖最后应该不会离婚,毕竟林耀国是个好男人,俩人就是那种即使不爱了,也舍不得离开的夫妻。
3.0。情绪带动算是到位,看这电影,我只加强了信念:男人不出个轨那都不符合人性,那都不正常……这个世道人心也是变了……
真正的中年危机:失业,家庭关系因经济原因紧张,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是顶梁柱...电影里的中年危机:女学生喜欢我...自己的生活因为中年变得无聊,严格来说就不算典型的危机
“我以后要是做导演,一定要拍这个镜头”像是在回忆,像是在告别。
主。题。曲。在哪里!老子等了103分钟没有出现过哪怕一段是什么心态!!!//为什么会有人喜欢林嘉欣,觉得她整个人肢体语言怪怪的,好吧不过张学友也怪怪的,还是梅艳芳比较美,只要不特写脸部……= =//许鞍华果然还是装逼装得比较对我胃口,至少人家设的小伏笔都一一解开了啊。最喜欢深圳那段。
想到了我的语文老师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回才看完 可能是我没到达那种意境吧 真的没看懂 最多看到了一个四十岁男人的无奈!
远当不了女人四十
特别喜欢这部许鞍华的电影,尤其是最后一场,非常感人
张学友真无敌,看的过程完全没在意是谁演的,感觉就是林耀国本人,像是脸上的褶皱都在帮他演戏。年轻的时候,总是希望黑白澄明,光明磊落,但世界不是这样的,生活似乎总是模模糊糊的过,就像电影中,林耀国应该是有些后悔的吧,尤其是妻提出去照顾盛老师的时候,但这时胡彩兰出现了,让他感受到当年文静的情况和盛老师的情况,最后大概是理解了吧,生活里总有模模糊糊的灰色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看得出许多叙事和摄影的新尝试,然而许鞍华对状态、情境的自然重现(创造)远远超过了对类型叙事的控制,因此本片中既有她渐渐过渡到自己最舒适创作路径的倾向,当然也有技术层面的相互撕扯。于此对观众来说话各取所需吧,追求一种全然的沉浸自洽并不是阅读它的最佳途径。
在香港社會英文化及重理工科、商科的時代氛圍中,畢業於北大中文系的中學國文教師林耀國偏居邊緣、中年失意。以古典詩賦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其解决自身精神和情感問題的重要資源和心靈寄託;而與臺灣來的中學啟蒙教師和妻子的三角關係,也繫於三人對中國傳統的共同認同:片末,一家三口在臨終的啟蒙老師踵前背誦《前赤壁賦》,“到三峽去”成了主人公與妻子冰釋前嫌、再續情緣的出路。影片也以包括胡彩藍及其二子在內的中學生之視國文課和老師為落伍保守、將中文辭書踏在足下等,明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香港之式微:儘管複雜的感情結構跨越代際而存在,但晚輩已不再以傳統文化為情感世界的寄託。影片對中國的主體想像與認同主要是文化上的,對內地政權的政治警惕隱現其後,其對三峽淹水的哀惋,明顯可理解為對政治力量摧毀文化符號的危機敘述。
夫妻向儿子分述一半故事那里,居然如此平静,平静到悬浮。看得糊里糊涂,不知道结尾林耀国为啥要提分手。到底想表达啥?林嘉欣美得不像话,意外的是居然get到了学友哥的颜
两代师生恋 名山大川诗歌情结 对岸西过度文学化的剧本无感 导演的一些细节处理很棒 林嘉欣的演技
总的来说,非常失望。剧本的空洞不扎实,让贯穿始终的抒情显得空洞可笑。多多关注故事里的人才能真才能感人。林耀国眼见即将走上自己最痛恨的人生轨迹,他到底心里在想什么?剧本的空洞也显得演员的表演很糟糕,特别是林嘉欣,剧本始终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说说自己。
总觉得游离在现实边缘 与预期有较大差距 有些东西颇为无来由
都四十了还全是情情爱爱……林嘉欣的嘴👄看得我太难受了!!跟嘴张不开一样!!!这个开放式结局太讨厌了!!!
2.5,倒也没那么差,但这种纯粹跟着剧本走的伪·生活流在一些文艺念白出现时实在是膈应。居然有人觉得林嘉欣的表演很出彩??
那时她说“我是一个绝对不会反省的人”的狮子林嘉欣,那时天平梅姑还健在,那时巨蟹歌神是岸西笔下的国文教师,那年他四十。太年轻的时候看过一遍,想起高一时暗恋的语文老师。再重温,还是挥不去那淡淡的长江水般的惆怅。“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你,我只记得何时喜欢你。"
一个中年老男人出轨女学生的故事,值得8.1分?感觉就是在浪费时间。
一直在探索师生恋作品然而好作品真的太少。学生不谙世事的大胆示爱,可以是热烈骄纵的,可以是青涩单纯的,可以是朴实真诚的,但不能是娇柔妩媚的。林嘉欣在很多地方的示好显然用力过猛到一种近乎引诱的境界。师生爱情本就违反伦理道德,失去内核的情感剖析流于表面的暧昧互动,就更显得女方风俗、男方猥琐。禁忌之爱的边界在于双方犹豫纠结的那时候,一旦迈过那条线,一部电影就全然讨论不尽了,因为几乎没有人能把禁忌爱的正向事例搬上台面。海报取自电影原片段,少女白皙的大腿和老师骨节分明的手形成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点到为止的暧昧才最惊心动魄。现实+回忆+穿插回忆,加以区分却不明显,剧情看得人云里雾里的。最后发现最完整的线竟然是大儿子心结的解开……话说中年男人出轨青少女的缘由是中年危机,最后释然了就看透了这种戏码真的看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