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不是第一部表现盲人的电影,但或许却是第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盲人如何应对世界,能让人切身感受到盲人之所感受的电影。
如果你以前对盲人知之甚少,认为他们的视力缺陷只导致行动不便,那你么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
看完电影你会了解到,盲人与明眼人之间差异巨大:他们无法理解什么是视觉之美;相貌在他们爱情里的地位不高;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隐私得不到保障;他们无法察言观色,常常发生误会……当上述不同,以一段又一段的情节在银幕上呈现出来,娄烨导演仿佛再造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自然规律、行为法则和语言工具,就像是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创造的潘朵拉星球,又或者《星际穿越》中的五维空间。
而盲人,如同潘朵拉星球上的阿凡达,和明眼人归属于不同的物种。
就逻辑上来讲,两者的这些差异都十分容易理解。
《推拿》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思考差异的维度。
美是一个抽象概念什么是美?
哲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它还必须诉诸于人的感性。
在明眼人那里,视觉上的美是具体可感的。
而对先天盲人或自幼眼盲没有留下过视觉记忆的人来说,视觉美只是一个抽象概念,或者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在影片中的沙宗琪推拿中心,梅婷饰演的都红是最美的一位推拿师,她的容貌获得了许多客人的称赞,也为推拿中心带来了不少回头客。
然而都红并没有感到幸运,反而深受困惑。
她像是掌握了巨额异国通货的富翁,生活在一个只允许本国货币流通的国家里,不知道如何丈量和处置自己的财富。
同样受此困惑的还有推拿中心老板沙复明(秦昊饰),他是一个重视美、追求美的人,喜欢三毛的散文和海子的诗歌。
客人对都红的称赞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他不厌其烦地思索什么是美,并为百思不得其解而感到痛苦。
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沙复明不甘放弃,他尾随都红的踪迹,靠近她、抚摸她,希望美能向他透露哪怕一丁点秘密,但一切徒然。
在对美的沉迷中,他爱上了都红。
都红拒绝了他:“你爱上的只是一个概念!
”沙复明无言以对。
很奇妙,虽然两人都无法理解视觉美,但这个概念却发挥了与在明眼人世界里一样的功效:让你爱上一个人,或者成为拒绝爱的利器。
美是抽象的,如果都红的美不是如此显眼,那么盲人们大概不会将美丑作为评断人的标准。
对他们来说,不顾美丑,或者丑,才是现实的。
娄烨胆大,他的这部影片在展示丑、展示人的不体面上做得非常露骨。
他选用的非职业盲人演员相貌不佳,他们眼部肌肉的抽搐让人难受,也无法用眼神来传达善意,以弥补相貌的不足。
这一切如果用远景来呈现,尚且不会那么触目惊心,但娄烨却运用了特写镜头。
当我们被盲人的情感所感染,切身体会他们内心的那种“平静的绝望”,《推拿》便成了一首对丑的赞歌,所有那些我们曾在其它电影中(包括娄烨过去的作品)看到的俊男美女的爱情,都变得矫揉造作。
我们必须停下来思考什么是美丑,对它们进行重新定义,思考其意义;我们需要反思,美是如何与虚伪、虚荣勾结在一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倾向于逢迎美、遮掩丑;我们需要正视人类在相貌上的不平等,正视丑,尊重丑,乃至热爱丑。
人类的境况普遍凄惨,明眼人并不比盲人好到哪里。
至于什么是美,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沙复明想不明白,对作为观众的明眼人而言,这也是一道难题。
闻到的爱情爱情是娄烨最关心的主题,《推拿》也是一部爱情电影。
这部影片有多位主人公,讲述的是他们之间的爱情。
沙复明对都红的单恋只是多组恋爱关系中的一组。
都红另外心有所属,她喜欢小马(黄轩饰)。
小马一开始爱小孔(张磊饰),小孔是王大夫(郭晓冬饰)的未婚妻。
后来,小马爱上了妓女小蛮(黄璐饰)。
在他们看似混乱的关系之外,金嫣(姜丹饰)和徐泰来(黄军军)则两情相悦。
除了最后这两位,上述几组关系基本上得到了同等程度的重视。
这些爱情,仅沙复明对都红之爱与对美的沉迷有关,其他则与相貌气质没有什么关系。
娄烨相信爱情,至少我们看到的上述关系里,没有一对是凑活在一起过日子的。
爱情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基础,同样也是因为缺乏爱情,他们固执地对自己不爱的人说不,哪怕对方能为他们虚无缥缈的前途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都红拒绝沙复明,主要还是因为对他没有感觉。
而这种感觉的起因,又是和嗅觉、听觉和触觉联系在一起的。
在王大夫带着小孔入职的第一天,小马敏感地注意到了小孔身上的气味,一“嗅”钟情,并在之后将小孔的衣服藏起来,没事就闻。
这种爱情,与那种从未见面,只凭借照片和在线聊天便爱得死去活来的网恋,俨然处于一个坐标的两极。
按照小马饰演者黄轩的理解,小马此时还处于爱的懵懂状态,吸引他的是“一种母性的气息”,或者是“异性特有的一些味道”。
为了帮小马排遣苦闷,同事张一光(穆怀鹏)带他去洗头房嫖娼。
在那里,小马逐渐对小蛮有了感情,以至于认为自己背叛了小孔,并无法容忍小蛮接受别的客人。
是什么让小马爱上小蛮的?
我们只能猜测:是小蛮的气味、声音,或者是她带给小马的性爱的快乐。
既然盲人无法像明眼人一样通过眼神来取得信任、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他们只能通过身体上的接触来达到同一目的。
性爱是盲人爱情的条件(在很多明眼人那里,它反而成了结果),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娄烨以直接的方式表现王大夫与小孔的性爱过程,只有如此表现,我们才相信他们之间有难分难舍的爱情。
安全感缺失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是盲人区别于明眼人的又一大特征。
用原著作者毕飞宇的话来讲,叫“盲人的不安全感是会咬人的”。
这种不安全感,约略等同于我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而所谓“未知”,主要指的是明眼人的不可捉摸。
电影里有一句旁白,大意是:盲人看待明眼人,就像明眼人看待鬼神一样,唯有敬鬼神而远之。
这种关系,与《猩球崛起》中猩猩与人类的关系、《阿凡达》中阿凡达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星际穿越》中人类与想象中的五维生物的关系,几无二致。
娄烨称,“它是一种非常扭曲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之下,任何的用意良好都会被当成居心叵测。
如黄轩所说:“他们会觉得,跟明眼人接触,要更加警觉。
” 不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可以被克服,就像未知世界总有一天会被我们了解一样。
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王大夫行事一向谨小慎微。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出了自己给自己画的圈。
当一位出租车司机用粗暴的语气问他走不走,王大夫拿出了自己强硬的态度,要求司机先下来为他开车门。
司机乖乖下来开车,还颇为谦恭地叫他一声“老大”。
尝到了甜头后,本打算为弟弟还账的王大夫决定不还钱了。
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他在讨债人跟前动刀自残,为我们贡献了本片中最残忍、最血腥的一出戏。
他代表盲人从明眼人那里讨回了尊严,哪怕方式上有些矫枉过正。
造成不安全感的还有一条原因,即盲人的隐私无法得到保障。
当他们进入一个空间,倘若没有人吭声的话,他们不知道这个空间里是否还有他人。
因此,我们得以在电影中看到了在明眼人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场景。
从派出所放出来之后,小马本打算一个人痛哭一场,但他不知道进到的那个房间有没有人,只有先忍住眼泪,问上一句。
发现没人吱声,他才开始抽泣,不料暗恋他的都红就坐在一旁。
都红与他聊了一番心事,但他们没想到沙复明这会儿正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听着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盲人对他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能完全信任的。
不懂察言观色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Mehrabian发现,人在进行情感表达时,语言只表达7%的内容,声调表达38%,其余的55%都是由人的表情和动作来完成。
也就是说,盲人在判断沟通对象的情感时,有55%的信息是接收不到的。
他们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对方的喜怒而乐,因而也就无法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比如影片开端,沙复明去见相亲对象的父母,在他们客套奉承下,沙复明自鸣得意地炫耀起自己的才学。
他不知道,相亲对象的母亲这时已经表现出非常不乐意的样子。
如果他能看到,可能就会适可而止,不再对这次相亲抱什么期待,或者至少不会喋喋不休地谈论盲文和诗歌。
有时候,不懂察言观色会带来误会,甚至会酿成惨剧。
小马喜欢上小孔,是因为气味,但如果没有那场扭打,他可能永远也不会向小孔倾诉衷肠。
这本来是一个玩笑,小孔来王大夫的宿舍串门,坐在小马床上,张一光用荤段子跟小孔开玩笑,小孔转移话题,问小马为什么不帮她说话。
“小马,你坏。
”“嫂子,我不坏。
”他们没预料到如此简单的语言都带上了暧昧的调情味道。
尴尬之下,情势反而愈演愈烈。
两人一起倒在床上撕扯,小马欲火中烧,小孔欲拒还迎,而此时,王大夫就坐在同一张床上。
因为看不到表情,两人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动作;因为没有控制住,小马陷入痛苦。
电影中还有三个惨痛的场景我没有谈到。
一是都红的大拇指被门夹断,她从残疾变为“残废”(毕飞宇原话),再也不能依靠推拿来糊口;一是沙复明在饭店的卫生间里吐出一腔鲜血,他以为只是普通的呕吐,琢磨着还没喝呢怎么就吐了;另一个,是沙复明与都红跳舞,跳着跳着都红却不见了。
三个场景,正好代表人生三大主题:事业、健康、爱情。
身为盲人,他们一个也抓不住。
结局是悲凄的,沙宗琪推拿中心分崩离析,所有人都只能独自迎战变幻莫测的命运。
但也有“光明”,最后一个画面,小蛮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对着小马会心一笑,恢复了一点视力的小马看到的只是模糊的轮廓,那是属于明眼人的简单快乐,对无法治愈的盲人来说,却是毕生都无法享受的终极幸福。
如果推薦今年的一部國產片 或是一部可以在電影院看到的片我推薦推拿趁你在電影院還看得到它 快去看!
婁燁是唯一能直面中國的城市現實的導演推拿是你今年唯一能看到直面中國城市現實的電影在霧濛濛的空氣和霧濛濛的城市人的人心間它憑著盲人的一顆看得見的心 輕輕撕開了一個口 達到了清澈在美(人)被矮化為五官端正的畫過妝的人的如今 它找到發自本能和內心的美在處處是隱形歧視的城市中 它平視那些被忽視 被邊緣的人 那些你我看不到的人觸摸他們血熱的個人的尊嚴 慾望 掙扎在千城一面的整潔和消費面具下 它看見髒亂差背後的人髒亂差的浪漫髒亂差的美 美到讓人心醉因為在那些關於人的事面前 一些人瞎了很久另一些人 他們看得見
人跟人撞上了是爱情,车跟车撞上了是车祸,可车跟车总是相撞,人跟人是相让。
盲人在现实中无疑是弱势群体,他们摸摸索索走路,拿碗筷吃饭,怎么相亲都会失败,不知道美是什么概念。
可他们中也有爱情,有私奔追随,有对异性掩饰不住的好感,有基本的生理需求,可是好难,真的好难,却流着泪跟着心走下去,在漆黑或朦胧中看见未来幸福的模样。
(拙作,见财新文化,有删节)想象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它很可能讲述的是“底层”故事。
盲人,边缘人物,歧视,现实不公,苦难,挣扎……这些都是时下流行的“底层”叙事的重要元素。
站在知识分子立场,为“底层”代言,彰显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虽然最后却常常落入“底层”叙事的窠臼:道德主义教条化,苦难与不公的平面展览,愤怒与凄苦的廉价呼号。
那么,这部电影,也极有可能是这样的设定:盲人与健全人的二元对立,矛盾与冲突,然后呼吁:盲人和健全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有爱恨情仇、贪嗔痴怨。
盲人可以替换为任何社会边缘人物:聋哑人,黑户,同性恋……这样的处理看上去相当“伟光正”,实则只是一些空大理念的敷衍与铺陈。
读过原著小说,读者无法不被毕飞宇充细腻熨帖、华彩纷披的书写折服,从而对电影的表现产生担忧。
那几乎是一个作家描写能力的极限,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无限空间。
影像更多诉诸于直观的视觉,但文字却是感官的全方面调动,二者之间的差距如何调和?
可是,当导演是娄烨时,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推拿》没有落入上面的哪个套路。
它首先是关于爱情的。
王大夫和小孔是准备步入婚姻的情侣;小马被小孔的“气味”吸引,执拗地爱上了小孔;漂亮的都红默默喜欢着小马,可小马后来喜欢的是小蛮;沙复明心里满满都是都红,都红却不喜欢他……爱情是娄烨一系列电影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但这之前,爱情常常只是思想的中介,娄烨言爱情,实则顾其他。
但《推拿》少去那些枝蔓和隐喻,娄烨专注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的捕捉。
电影里,都红问小马,一辆车走过来,和一个人走过来有什么不同?
小马答不出所以然来。
都红说,一个人走过来,撞上了就是爱情,一辆车走过来,撞上了就是车祸。
在所有“看得见”的健全人那里,他们花费更多的心思在分辨着是“车”还是“人”,好看与否,富有与否。
但盲人不同,他们“看不见”这是“车”或是“人”,喜欢了就主动迎上去,不喜欢就直接拒绝。
当爱情少去各种评判、权衡和算计时,爱情终于只剩下爱情本身。
想象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可以想象到关于爱情的一切。
想象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我们不会想到雨。
电影里,南京的晴天非常难得,雨总在没日没夜地下,淅淅沥沥的雨也很少,一下就是倾盆大雨。
想象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我们也不会想到沉默。
推拿中心的盲人们,在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就那样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沉默着,等候着,有时坐着坐着就流下了眼泪。
这没完没了的雨,这漫长而凝滞的沉默,实则是一种“隔离”,雨隔离着他们与外部的世界,沉默隔离着他们彼此。
这并非盲人“难以相处”,只是他们看不见,看不见表情,看不见眼泪,也就难以知晓彼此的心事。
于是王大夫自残应对着讨债者,小马被人打得血肉模糊,都红离开大家,沙复明病入膏肓……等大家都知道时,已经晚了,或者错过了。
于是,想象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也是想象着人与人之间的聚合和孤独。
聚合有时,孤独却无可避免。
《推拿》是群像戏,它没有明显的男女主角,但娄烨还是给了小马最多的戏份:少年时候因失明企图自杀,长大后到推拿中心工作,迷上了小孔身上的“气味”,在洗头房里认识了小蛮,以及在两人产生感情私奔……在小说原著里,小马是个天马行空的想象家,小说中最精彩的书写都是小马的想象;电影虽无法具象地还原出这些想象,但娄烨还是寄望于通过小马呈现一个盲人的主观视点。
电影中有一段长时间的小马独角戏,模糊混乱、强烈摇动又时明时暗的镜头,配上混杂的背景音,表达盲人“复明”一刻(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心灵的强烈震撼和膨胀的喜悦。
电影的最后一幕,娄烨同样将镜头给了小马。
镜头跟着他回到深藏军队家属院里破板楼上的“小马推拿”,“复明”的小马走过露天的楼道,来到正在洗头的小蛮跟前,对着小蛮露出了从来没有过的幸福微笑……南京的冷雨还在下,可这分明是最好的结局:平淡流年,岁月静好。
于是,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也是送给盲人们的一个深情拥抱,一句亲切问候和一个美好祝福。
娄烨让想象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变得困难,电影要讲述什么?
它就像娄烨式摇晃镜头,难以清晰辨别出每一帧的影像,又像电影中倾盆而下的南京大雨,交响乐般,无法对每一种声音条分缕析。
娄烨并不着意于传达某种信息,他只是诚实的记录,贴着人,贴着事,却收获了“大象无形”的效果。
娄烨让一部名叫《推拿》的电影深情而厚重。
走出电影院时,正是傍晚,夕阳西下,秋高气爽。
可我分明觉得,我正走在南京缠绵的秋雨里,怎么走也都走不出。
落掉的一颗星在于两点质疑,一是摆脱不了的矫情,二是情节的急促展现。
毕飞宇的原小说是以人物为章节,每章聚焦一个人,从他/她的视角展开心理描绘。
推拿院人物众多,盲人按摩师是一群,健全人是一群。
后者包括了煮饭阿姨和两位前台小妹。
盲人里的争斗是无声的,他们必须很认真的用耳朵观察,在心里揣度。
而健全人的矛盾是诉诸言语,公开化的。
电影中对群像的处理极难,就像把《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拍电影一样,这种难看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如何平衡戏份又不失深度,片中找到一个很不错的汇流点:小马对小孔爱情的落空,接都红对小马爱情的落空,接沙复明对都红爱情的落空,由这四个人构成爱情线的主干,旁伸开来,是王大夫和妓女小蛮,以及无惊无险的金嫣和张宗琪。
这涵盖了整剧中的盲人角色,能感受到强大张力的联系。
他们关于爱情的欲望如此天然而不懂约束,却又没有伤害力。
而那场“分肉争执”无疑是对健全人的世界,莫大的讽刺。
片中,究竟有没有任何一场戏是表现盲人的人性恶的?
按摩院是由沙复明和张宗琪合伙开的,所以合名为“沙宗琪”,小说后段也出现了两人就按摩院归属权和领导权发生争执,但这在电影中没有被呈现。
导演编剧几乎攫取了小说中所有明显的冲突戏,可偏偏没有这场。
这是一种倾向,将盲人形象,做的尽善尽美的倾向。
这是清晰指向道德立场的做法,也是最为大众心里舒坦的做法。
当然,这无疑削弱了他们性格中作为人本能的复杂一面。
小马黑暗视角的呈现,是非常有趣的。
他是最年轻,人物状态变化最大也是最好看的一个。
娄烨是最先持积极心态尝试高清机拍摄的导演之一,我们能看到这部影片,比《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都更明亮而有细节,即使还是有无休止的落雨和阴郁。
小马的主观视角,摄影机拍摄的是一个粗糙的,失焦的,浓烈的,类似胶片的画面质感,它不仅是模仿小马眼睛所见,也是他心理渴求的视觉外化。
这两种摄影风格,光明和黑暗,白天与夜晚,其实并没有分水岭,之于盲人都是一样的,但之于观众,有了强烈的代入感,和醒目的辨别标志。
费里尼曾经说过,自己喜欢搜集各式各样人的面部照片贴在墙上,不同人的长相、表情、喜怒哀愁,都可以刺激他联想故事。
影片中大量细腻特写,拉近了观众和人物的距离,幸好演员都是极佳的,经得起特写与观察。
游走的镜头连贯了视点和情绪,如中国毛笔字一样的流畅,是娄烨诗电影概念的开始。
在这一点上,加之旁白,是继《春风沉醉的夜晚》后,在视听语言上更好的传承。
毫无疑问,娄烨作为第六代导演之一,如今成为最有成绩也最有风格的一位。
应该被肯定的是,主题的选择,能看出视野和性格。
路学长辞世;王全安、王小帅还在向过去取经,沉耽在所谓情结里走不出来;张元已经给家俬拍定制微电影;管虎努力的商业转型。
唯剩下贾樟柯和娄烨在用电影做当下的记录者。
不过贾樟柯有着商人的精明,而娄烨不诉诸任何人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意识。
他的影片是普世的,还是那个细腻的小情人,摆脱不了的是关于爱的永恒命题,即使包装千变万化。
他对广场舞的热爱,以及纹身的迷恋,以及弥漫、朦胧的影调,会成为他影片的注脚,为作者论研究增添趣味。
关于小孔的扮演者在外形上和俊俏的郭晓冬扮演的王大夫不相匹配,这都是我们作为“明眼人”所见所生的偏见。
作为盲人,美或是不美,倒不如身上迷人的气息。
正是这样,他们萌生爱意的原因才与健全人,是如此的不同。
传阅都红留下的纸条那场戏是我最喜欢的。
纸上刻着盲文,沙复明等人小心翼翼摸着凸起的小点,阅读完毕,沉默,传给下一个人,而健全人都没有能力去聆听都红的心声。
读信,不用眼看,不用声读,从来没有哪部电影是这样描绘两个世界的。
而沙宗琪按摩院里,他们作为个体经历过的撒狗血,而作为群体所相伴支撑的轰轰烈烈,在这种不告而别下,无声的结束了。
最近逛电影网站时,目光常常不自觉的被页面上的一个动图广告给拽过去。
主要是那中间有一段(或者两段)看上去很激烈的情[哔]戏。
虽然知道国内影院不会真的放什么大家爱看的画面出来,但我还是抱着批判的眼光把那个广告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那段情欲戏的女主角的外形明显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于是对这电影本来就不大的兴趣瞬间又减了几分。
一直看到最后几帧,赫然出现了“娄[哔]作品”的字样。
娄烨…呵呵。
年轻时出于好奇,有一阵子喜欢搜集中外的[哔]片来看。
听闻娄烨有部《颐[哔]园》(貌似这片现在还[哔]着,豆[哔]条目都没有了),因为大[哔]度的情[哔]戏份而被[哔]。
于是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我自然是在网上到处跪求种子。
好不容易被我找到,跳着看了没几分钟,就倍感失望的把电影删掉了。
电影整个的质感就是一副受潮发霉的样子,而那些激[哔]戏也都拍得脏兮兮的,毫无撸点。
用赵[哔]祥老师的话说,“本来这事儿是一个很美好的事儿”,结果被拍的这么不堪入目。
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伤害,只好赶紧去看两部岛国的片子压压惊。
只是我从此以后就对“娄[哔]”这名字没什么好印象。
又过了几年,听说娄烨又拍了部最为我这种国产直男癌观众所不齿的“中国女文青找外国男屌丝千里送[哔]”的故事,于是对这位导演更加深恶痛绝。
那会儿觉得娄[哔]就是个仗着一身的艺术细菌而自命不凡、对观众充满恶意的文艺片导演。
关于本片的那个广告,当时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被打动。
但是自己管不住的潜意识却似乎受到了影响,开始不自觉的留意这部电影的一些相关资讯。
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时,对娄[哔]的那种“高高在上”“充满恶意”的印象开始动摇了。
因为笑。
一个满怀恶意的人是拍不出这种温暖人心的笑容的,或者说,一个满怀恶意的人是不可能让这样一帮笑的这么好看的人聚集在他的镜头前面的。
我对这电影的好奇被激发起来了。
之前我就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盲人的,但由于对娄[哔]有着那种固有的偏见,所以觉得让他去拍这个弱势群体也许是对这个群体的伤害,并会间接伤害到观众。
看了那幅海报后,我的顾虑被打消了,愿意相信他是抱着善意去拍这个群体,并把他们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这应该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笑泯恩仇吧?
然后,当我再次仔细的看海报时……卧槽,第二排正中间那个不是我的新男神黄轩吗?!
上面说了这么一堆关于自己对娄[哔]的纠结看法,其实都是瞎扯。
我会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又一次的脑残粉冲动消费。
今年十月之前,我都不知道有黄轩这一位演员,没看过任何他演的作品。
我得再次感谢被我黑了无数遍的《黄[哔]时代》,看那部电影的最大收获就是发现了我的这位新男神。
那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当时看得我如坐针毡,而临近结尾处骆宾基的登场,简直是救我于水深火热之中。
之后我又去看了《蓝[哔]骨头》,结果我的男神,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这样出现!
这特妈就叫惊喜啊!
不过上面说的这两部电影里,黄轩基本上都是打酱油的,而在本片里可是戏份最重的关键人物。
这虽然是部群戏,但要说黄轩饰演的小马是本片的男一号,估计观众都不会有异议。
影片开场不久让我眼前一亮的戏份就是小马摔碗抹[哔]子那里。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由暗到明的突然转换。
不过我的点一向跟正常人不一样,看到这里之所以觉得有趣,是因为想到了回声定位什么的:身为一个盲人的小马本来是什么都看不到的,所以一开始画面是黑暗模糊的;而他一摔碗,发出的声波帮他像夜魔侠一样脑补出了周围的景象,所以观众也随他一起变得视野清晰起来。
电影里有大量小马的视角,在这些戏份里,导演常常用小马的视角来作为观众的视角,带我们一起感受盲人的世界。
这些盲人的视角,虽然黑暗模糊,但却大体上比较柔和,没让我产生什么不适感。
导演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温柔的一面。
片头的演职员介绍是通过旁白的形式出现的。
我听到旁白郑重其事的念“娄[哔]电影作品”时,心想这人得自恋到什么程度,还非要念出声来。
接下来听到其他演职人员的名字也都从旁白的口中念出来后,我才反应过来导演的用意。
盲人的世界里,听觉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对盲人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就是被听到。
导演让旁白把本来可以默默地打在屏幕上的演职员表念出来,是要提醒观众:准备进入盲人的世界了。
本片大量启用了非专业的盲人演员,他们的表演自然真挚,增强了电影的可信度。
除此之外,视力正常的专业演员们也极力模仿盲人的一举一动,几可乱真。
不过我觉得有一个人是例外的,就是梅婷扮演的都红。
她的眼睛太有神了,不像盲人。
可能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因为故事中的都红就是因美貌而常常令顾客不敢相信她是盲人,所以她作为一个盲人与视力正常的人在外观上的区别就被刻意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了。
一开始对这角色没什么感觉,可是看到她拒绝沙老板的告白然后被催上[哔]暗骂顾客那里,却忍不住笑了出来,觉得她有点可爱有点甩。
电影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两大金句也是借她之口说出来的,一是她对小马说的关于人、车、相撞的那一段,再一段就是她拒绝沙老板时说的“你只是沉迷于一个概念(美)”。
我的理解是大部分人的爱情都是沉迷于一个概念,这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看到一个我们认为对的人,然后为了坚定我们去爱的决心,就自我催眠告诉自己对方身上有某个自己迫切需要的“概念”,比如美、可爱、善良、体贴、聪明、风趣、爷们儿、有钱、任性,等等。
沉迷于这些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它们也是我们身上的一部分,有人想追求一种把这些标签都剥离的最纯粹的自己,其实很难。
我们是由这一系列不同的参数交织成的,改动一个数,我们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如果说沙老板是沉迷于“美”这个概念,那么我觉得小马应该是沉迷于“嫂子”这个概念。
他在失去眼睛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所以对于年长的女性应该是有一种渴望的。
所以他会紧紧抱住嫂子,把头枕在她的胸口;他在第一次与小蛮做[哔]时,那姿势也很像在母亲的怀抱里。
电影海报上的宣传标语是“散客也要做”。
从这部电影的上座情况来看,确实是够散的,完全没有我之前几次去影院遇到的人满为患、一座难求的景象。
导演大概也很清楚会这样,所以那句宣传语不无自嘲的意味。
从之前导演接受的一些访谈能看出来,他非常希望这部电影能面世,从而引发观众们对盲人这个群体的关注。
他可以为了这部电影的过[哔]做出以前不会做的让步。
当然据说这次导演本身拍的时候就比较收敛,没什么太过火的东西,所以也没有什么需要让步的地方。
总之,这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娄[哔]的善意,还有诚意。
影片最紧张也最有视觉冲击力的一场戏就是王大夫逼退讨债公司那里。
这一段没有走俗套苦逼路线,而是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又有血性的形象。
好在最后王大夫的身体似乎并没有大碍,所以这次危机的处理似乎也算得上皆大欢喜。
他刚去厨房拿菜[哔]时,我还以为他是要烧一桌好菜,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有话好好说。
最后债主放弃要钱临走之前很没有礼貌的骂了他一句,我觉得十分欠妥。
如果是我,临走前跟说的最后一句话大概会是“你很有想法,跟我学讨债吧。
”
当时看着电影就被小马吸引了注意力,长得清秀温暖让人疼惜。
电影真实地解剖每个人的心理和欲望,还都是一群盲人,看得心里很压抑沉重。
电影里很喜欢的两段话:“如果有来生,我愿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你撞上去了,就是爱情;对面开过来一辆车,你撞上去了,就是车祸。
但是呢,车和车总是相撞,人和人总是相让。
”
前几日,娄烨的《推拿》得了金马六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
本以为排片上会有所改观,结果是我想多了,偌大深圳,只有几家影院上映,场次也少的可怜,只好周六挑了个中午场看了去。
小厅,总共就五六个人,倒也安静。
电影开始,荧幕上一片晦暗模糊,环境音嘈杂,镜头慢慢拉远,是一次车祸现场,十一岁的小马被车撞倒,昏迷不醒。
从此以后,他失明了。
在医院里,小马因无法忍受失明带来的痛苦,激烈的用陶瓷碎片割开自己的喉咙。
他的脖子上留下了明显伤疤,眼睛却仍然没有好转。
接着他去了盲人学校,学会了盲文,学会了推拿,进入了沙宗琪按摩院——这部电影发生的主要场所。
沙宗琪按摩院仿佛是一个港口,盲人们停靠在这里,工作生活,发生爱情,产生纠葛,最后这港口撤销了,来自各处的船重又归于各处,但那同在一起的日子,分明存在过。
那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概括的,不能说那是一段美好的日子,不能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它像所有的日子一样,充满细节,充满矛盾也满含温情。
娄烨正是将镜头对准了这个港口,这群人,他不是窥探式的介入,而是身处其中的逼视,逼视演员,逼视观众,我们必须直面他们的处境,接近到不能再接近,然后感受,然后生活。
娄烨的电影风格也因为题材变得更为凸出,那些晃动的手持镜头,几乎贴到演员脸上去的拍摄手法,猛烈而突如其来的暴力,隐隐蛰伏着的不安情绪,从《颐和园》《苏州河》到《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一路走来,一个没少,反而日趋成熟。
因为表现盲人的缘故,影片用了大量毛玻璃式的摄影手法,并且在两个亮度之间来回切换,以表现盲人世界与现实世界,主角小马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区别,效果不错,特别是后半段小马偶然恢复了部分视力的段落,那些癫狂的影像和情绪,很感染人。
前面说过,在娄烨的电影里,即使有时代的参与,他最关心的永远还是几个人之间的爱与纠葛,《推拿》也不例外。
在电影中紧凑出现的有十来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与爱欲。
秦昊扮演的老板沙复明喜欢跳舞,喜欢诗,因为眼盲屡次相亲失败,他困惑于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总是坐在窗前听雨,总是心事重重;郭晓冬饰演的王大夫与同为盲人的小孔从深圳私奔回南京,王大夫的弟弟赌博欠账逼得他自残震慑逼债者,他的梦想是赚够钱自己开一家按摩店,却迟迟不能达成;小孔背着家人和王大夫来到南京,孤立无援,面对巨大压力却表现的坚强而云淡风轻;小马迷恋上“嫂子”小孔身上的气味,开始躁动不安,他在妓女小蛮那里找到了新的寄托,但什么是爱,恐怕也说不清;还有喜欢小马的都红,她很美,每个人都称赞她,但讽刺的是她自己看不见,并且这场爱情,终于得不到。
在电影里,娄烨借王大夫的话讲述了盲人世界和普通人世界之间的界限,他说,对于盲人来说,普通人就像鬼神一样,近乎全知全能,而盲人是次一等的生物,活在另一层世界里。
盲人不爱与普通人沟通,普通人的眼里也看不见盲人,但是,盲人也是人,也需要有尊严的活着,也有自己的情感与爱欲,幸福与哀愁,也有自己的人生。
这一切都是被我们长久忽视的,毕飞宇和娄烨正是通过书写和影像,让我们进入盲人的世界,不是为了博取同情,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展现和理解,为了讲述和表达,所有人类共通的困惑与问题。
娄烨看似暧昧的镜头,有一种蒙汗药的力量,它让你沉入,感受,而不下判断,这是我喜欢娄烨电影的地方。
《推拿》当之无愧是今年最好的话语电影之一。
《推拿》是一部表现盲人群体生活状态的电影。
一般来说,表现边缘人群的电影都会刻意展示该群体的悲惨面,然后用低俗煽情的方式来消费苦难、赚人热泪,意图依靠观众的同情心来换取对电影的认可。
但《推拿》并未像这些电影一样“循规蹈矩”,而是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去正视盲人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刻意煽情,不刻意贩卖苦难。
这是娄烨的追求,更是对自己电影的自信。
娄烨对自己作品的自信还体现在选角方面。
电影没有选取大量的明星出演,虽然明星具备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但一群明星饰演盲人的场面也会让电影失去了真实感。
娄烨选择了真实,于是观众可以看到电影中的角色真实普通,甚至不美观,所以观众可以彻底将注意力放在电影本身,而不是明星的服装发饰等无关紧要的元素。
由于电影是正视一个群体的故事,因此选择了推拿这个具有众多盲人的题材,让不同的盲人代表不同的主题指向。
如沙老板对美的纠结,小马对爱的渴望,郭晓冬对钱的安全感等等。
电影对细节十分讲究,对盲人的演绎不仅仅依靠演员的表演,更从片头的旁白报幕,到无处不在的盲文、盲人手杖等盲人道具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对盲人群体的表现,甚至创新应用视听手法,大量旁白&台词的指示、配乐营造的氛围,让真正的盲人观众也能理解故事的发展。
盲人群体的生活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没有光明的世界。
如电影旁白所说的一样,健全人士是无所不知的神,而电影中的盲人却还在健全人所见的光明中,探索着自己的黑暗。
电影用了很多场景旨在让视力健全的观众去理解盲人的黑暗状态,如盲人之中,彼此亲热的情况对方却无法得知,仅靠急促的呼吸去理解;默默流泪无人知道,但放声哭泣却需要担心身边是否有人;无法欣赏的美,只能依靠健全人的判断……盲人在盲人之中可以“光明正大”做坏事,但在健全人面前却如图躶体般毫无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的落差才是盲人内心最深刻的痛,也是与正常人无法破除的隔阂。
所以作为边缘群体的盲人小马,也只能跟同是边缘群体的失足姑娘小蛮相互慰藉。
电影最后的发展不算成功,梅婷的受伤及离开,沙老板的吐血等情节被导演安排的痕迹过于明显,观众几乎可以感觉到电影准备走向尾声。
因此众人各奔前程的收尾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主旋律式的败笔。
电影原声很好听,小马视角的混沌状态也与娄烨的标志性晃动镜头相得益彰。
电影最动人之处在于沙老板和梅婷两人在跳舞,彼此都在微笑,这本是多么幸福开心的事,但突然想起他们无法感知对方的微笑,那么他们又如何去感受生活的幸福呢?
看到郭晓冬拉口子的时候,就想起这么一句不敬的话。
这里头最文艺的是沙老板,而最会做生意的也是他,不识字,学的是盲文——这视角的确是我等有眼人全然无知的。
他追求美,还对社会体制发表见解——“小小一个推拿中心都这样。。。
”后面还有潜台词。
他就是于连,视力差别就是阶级分野。
秦昊演得真好。
刚开始我还奇怪为什么有如此大段落的旁白——完全不必要啊,画面都能交待的很清楚。
当片头字幕也是以旁白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就明白了,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在刻意地照顾视障观众,而是要突显盲人和健全人这非主流和主流群体之间的差异。
摄影也是遵循了这个道理。
即便作为观众,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都是从画面而来,但是摄影师很吝啬给全景,大部分都是特写,有视力的观众也和没有视力的主人公一样无法通过视觉感知环境。
这个时候,声音的魅力就突显出来了。
都红和小马这两个角色还是照顾了观众的视觉审美。
尤其是都红,长得漂亮,还能点出沙老板心中的虚荣——简直是文艺女青年,又有一种和周遭人不一样的温暖,率真又不刺激。
得不到爱的金嫣痛哭流涕,那是真实的,但是毫无节制地表达喜怒哀乐都是不体面的。
而都红简直有种超出现实的光芒。
小马是另一种,冷兵器那种偏执和狭隘,缺陷带来的扭曲更突出了美颜的落魄。
车祸发生的时候,只觉得他就是一条道走到黑,死路一条。
哈哈,电影,远走高飞总是一条出路的,电影是电影,人生是人生。
小说大概是另一种路子。
年度十佳候选。剧本是段落佳,结构上并不算完善。怎样奈何娄烨在作者与类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镜头耍得暧昧妖冶,但关键段又充满力量。看得兴奋不说,看完越咂摸越有味道。
旁白比较拙劣,即使有“给盲人听众听”这种姿态。毕飞宇+娄烨都特别喜欢挖掘、表现、渲染人物的性本能,对人的社会性反倒没有特别多洞见。娄烨的“文艺”,用标签来说,是小清新+重口味。有些细节类似狗血情节剧。因病呕血居然喷了成斤的血浆,实在太夸张了。
拍的好,尤其摄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观感上的不满足,我认为是人物和情节都生长的不够充分导致,而导致这种不充分的原因是盲人世界的残缺和娄烨对这种残缺的尊重。确实不如《春晚》或者《花》那样充分看着荡气回肠,这是这电影的遗憾,但娄烨的道德感如此之高,如此自觉,我觉得更难得和了不起。
不是我口味....
喜歡,完全是電影化的改編,許多點到即止的潛文本,想再看一次。
我能说看完电影后感觉导演告诉我的就是精神病是不分瞎不瞎的
因为腰痛所以躺着看的这部片,小马复明的那段差点给我晃吐了。盲人的痛、爱、欲、美和看得见的人们是一样的,片子的念白、摄影和声音都旨在提供盲人群体的切身感受,有几个地方也真的让我体会到了盲人处在无处不在的看不见中的长期痛感。然而群像的单薄和突兀的血腥与诗都让人观影不适,可能是因为没怎么看过娄烨的作品吧。
娄烨一如既往的用力,那种故作冷静的ZUO感挥之不去,让人生厌,不过因为这戏的题材太特别了,还算值得一看吧。
秦昊大陆被低估了的好演员!
盲目题材1颗性,让我有点震撼要爱护眼睛再加1颗星,其他就没有了。画面好简陋、好脏。
“看见的不一定真实,看不见的才都存在。”湿冷的南京,激烈的情欲,都红小马的谈心,小蛮的发香,复明的诗吟……在爱里,只有盲目,没有眼盲。★★★★
负分。
看不见人,还是看不清人
看不见的世界就是把尖锐暗涌捧到眼前
矫情拿捏,刻意深沉,我不买账。
国产电影史上尺度最大的片子即将安然上映,黄璐要成为第一个在国内上映的电影里露点的女演员。当然,片子本事质量过硬,盲人也有七情六欲,和这个社会也有纠葛,最后,爱,无关身体是否有缺陷。
这部绝不是我最喜欢的娄烨的一部,甚至都不如《花》,但是的确很揪心,小马复明的那场戏拍得太好了,整部的情绪都很到位。可或许就是因为太情绪化了,反而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很难融入。
重看。原著本来就挺糟糕的,到马英力手里几乎让人作呕。曾剑的审美太好了,拖着电影在走。
有的人能看见光,有的人能看见黑暗。
都是盲侠都是座头市。做按摩的爱上开洗头房的。内心文艺的爱上外表素美的。即将失明的爱上一直就看不见的。一家小小的宗淇是多大一个社会多长一条苏州河的掠影。声音与影像时间和雨水。念出来的人员名单和打出来的影片字幕。互相撞互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