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季里,有好几条剧情线从平行到交织,又错开,特别有意思。
一个是受到纳粹压迫的底层民众,作为下等人生存着,当看到可能是希望的电影带,就拼了命地想要寻求答案,寻找那个「唯一」。
第二个是纳粹阵营里的底层民众,作为间谍游走在反抗组织里,命运也不受自己掌握,被推着往前走,对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并不是那么坚定,尤其是面对爱情时,意志更加混乱了。
第三个是德与日高层之间的争斗,表面上并不如男女主经历的那么惊心动魄,实际上却是暗潮涌动,看起来一个随意的决定,实际上却是经过精心谋划的结果;看起来相敬如宾,实质是在进行试探和博弈,只要露怯,可能整盘棋立马就输了。
当看完整一季进行回顾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好的是,尽管有着很多条的剧情线,但并不会影响我们对每条线中人物的深刻印象。
每个人物的性格,跟其它角色的关系,立场,从一开始的朦朦胧胧,到最后也都逐渐清晰起来。
而且我们从整体来看,这几条剧情形成了两个大的对比:一是处于不同阵营之间,普通民众的立场与选择的对比;二是底层与高层,小人物的个人利益与大人物的国家利益的对比。
对于普通人来说,立场似乎并没有我们认识的活生生的这么个人重要;对于高层来说,为了国家利益似乎能够很轻易地就牺牲掉个人的利益。
本剧的设定非常吸引人,如果二战德日胜利了,世界会怎样?
这里给了一个不算答案的答案:“该活着”的人继续活着,“该死去”的人安静死去。
有很多瞬间我以为我看到了《1984》,但是幸好只是幻觉。
没有经历过压迫的国度是无法准确描述何为压迫的。
整部剧看下来,竟然对于城户检察官好感度最高。
这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什么的姿态实在是过于耀眼。
哪怕看起来像一条疯狗。
(突然想到了李涯)太多时候我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
如果能有个坚定的信念就好了。
可惜我蠢且懒。
与此相对应的,本剧女主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圣母白莲花说的就是她吧,永远同情“弱势群体”,永远都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
她男朋友也算是倒了霉了。
不过有个问题,不知道是因为编剧野心比较大还是功力不足,整个剧情显得非常的松散,以至于我想在脑内复盘剧情主线的时候有点费劲。
总之,整体流畅度还是非常值得夸赞的,继续追了。
第一次听说此剧,感觉像是小朋友茶余饭后的娱乐题材。
看了之后,发现该片传递出来的淡淡的忧伤情绪,非常打动人。
因为他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平行世界下普通人的选择和命运。
世界换一个样子会更好吗?
不,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差,世界只是按照他自己的逻辑运行,不断分叉,不断向前。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破解混沌秘密,但那时,假如全是确定性,人类又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充斥着纳粹和日本鬼子的剧集中,最让人害怕的,居然是看似正义的抵抗组织,动不动就要求别人牺牲,理由,很是简单粗暴:“我家的人都死绝了,所以,也请你和你的亲人为了大义而献身吧!
”当事人觉悟不够的时候,他们还会自作主张地帮别人决定,让人不寒而栗——实在没看出,这种人和恐怖分子之间又有什么区别。
以前看过一本历史著作:“光荣与梦想”,描绘了1932到1972年间的美国历史,才惊觉历史很可能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
1932年时,苏联在美国招聘2000个技师,结果有十万个美国人报名!
经济大萧条下,美国社会动荡,政客利用这种不满兴风作浪,有极右派也有极左派,也有擅长煽动民粹主义的,美国可能变成苏联,也可能变成纳粹德国,更可能变成拉美国家,然而,罗斯福出现了。
罗斯福出身名门,却有社会改良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却不掸与用欺骗的方法谋求权位。
在这个时间点,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了。
为了竞选,宣称要厉行节约减少政府支出,朴素的选民心想大萧条时节约总是好的吧?
当选后却扩大政府投资,赤字预算,罗斯福新政让美国以另一种方式走出了大萧条,不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不是纳粹德国日本帝国的侵略战争,奠定了美国之后的霸权。
高堡奇人的设定和编剧确实是精妙无比,设想了一个如果罗斯福遇刺后的平行世界,也许我们觉得很荒诞,但其实历史的分叉点有时很微妙,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东北的邻居大概是差不多的,但80年前后的时候,谁敢确定改革开放一直能坚持下去?
本文是发在循迹销讲的一篇稿子,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咱们都知道,法西斯阵营被彻底打败,所谓正义战胜了邪恶,世界恢复了和平。
硝烟散去,很多人会庆幸“幸好自己没生在战乱的年代”,也有一些人会琢磨,万一纳粹和日本赢了二战,会怎么样呢?
这种假设式的想法在正经的历史研究中用的还是蛮谨慎,但是脱离开历史研究,这样的脑洞就肆意生长了。
《高堡奇人》第一季海报 图源于网络 2015年首播的美剧《高堡奇人》中,就刻画了这么一个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德国和日本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美国瓜分了,美国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当中。
当然,有压迫就有反抗,而黑暗的统治也不是铁板一块,这才有了电视剧当中几位主角表演的空间。
这个系列的电视剧已经拍了好几季了,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看,这里就不剧透了。
笔者今天想针对上面这个话题聊一聊——如果轴心国真的打赢了二战,会怎么样?
01轴心国有很多机会存在下来有人说,德国和日本不就是自己作死才彻底输掉了二战么?
它们怎么可能赢得二战呢?
它们怎么可能征服世界呢?
征服世界这事儿基本就是狂想,我们不讨论它,单就说“轴心国能不能赢”,这个问题,许多人已经讲过了,比如德国作死打苏联,日本作死偷袭珍珠港等等。
这样的事情,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把希特勒和东条批判一番,固然可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看穿一切,不过这样的睿智多多少少忽略了当事人的心境,把这些拥有后见之明的智者们扔到当时,他们的表现未必就会比当事人好。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图源于网络 在笔者看来,所有在说“德国作死”,“日本作死”的言论,都在忽略同盟国将士们的牺牲和奋战。
因为战争不是伟人“大手一挥”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成千上万基层的官兵们在战场上,面对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危险。
站在后世看历史,很容易代入所谓的“宏观叙事”,“伟人视角”,就不要说去认真看看历史上的战场多惨烈了,看看《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这样的影视作品,就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更何况,对于轴心国而言,什么叫赢呢?
非得是征服世界么?
那可未必。
从最低限度讲,轴心国如果不无条件投降,算不算赢呢?
轴心国让盟军坐到谈判桌前,算不算赢呢?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单说二战的时候,德国和日本也有不少次机会媾和。
德军占领巴黎 图源于网络 比如,1940年,希特勒横扫西欧,把法国揍趴下了,英国孤悬海外,瑟瑟发抖,谁也不知道这一次的“至暗时刻”能不能挺得过去。
这个时候,希特勒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说“只要承认纳粹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纳粹德国愿意同英国和平相处。
”当时的大英帝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在二战之前,英国出于对战争的恐惧和一些别的很现实的原因,选择了绥靖政策。
当战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对英国极度不利的至暗时刻,英国政界和民间是有不少人主张“同纳粹媾和”的。
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图源于网络 如果英国人真的这么做了,那么纳粹德国不就赢了么?
这得是多不识时务的一个人,才能面对这么一台武装到牙齿的战争机器,说出“我们决不投降”的狂言,并且拿着整个英国的命运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呢?
所以我的一个朋友说,战前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或许不是个坏人,但是面对希特勒这样的恶棍,也就只有丘吉尔这样的恶犬才可以。
到了德国“作死”打苏联之后,直有一度,苏联真的摇摇欲坠,按照希特勒的说法,“我们只要在门上踹一脚,整座破房子都会倒下来”。
苏联直到1943年,领导层都不断地冒出“要不要同德国媾和”的想法。
甚至到斯大林格勒战役都结束了,1943年春天,苏联还想着跟德国谈判恢复1939年的边界(这样的话波兰就甭想复国了)。
后来这事儿被英美知道了,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斯大林又是斥责又是打气,还给了不少的物资,这才断了苏联同德国和谈的念想。
但你看,当时如果这样的秘密和谈真的成了,纳粹不也就赢了么,至少会比历史中难战胜不少。
剧集中1962年的美国被分裂成了三个国家:落基山脉以西的日属太平洋合众国(Japanese Pacific States);落基山脉以东的大纳粹帝国(Greater Nazi Reich);和被称为落基山合众国(Rocky Mountain States)的中立地带。
图源于网络 日本呢?
也是这样的。
要不是军部下克上,在深陷中国战场的时候又去入侵法属印度支那,会让美国对日本断绝贸易和物资禁运?
甚至到了后来,美国其实是准备同日本和谈的,和谈条件是什么呢?
只要日本撤出亚洲英美的势力范围,美国准备出面说服国民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和汪伪政府。
这样的和谈条件,如果真的日本答应了,那么又会怎样呢?
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庆幸,那会儿的昭和男儿“很有精神”,才会有后来的历史。
再退一步讲,如果德国在慕尼黑协议之后就收手了,不去侵略别的国家,而是在国内展开对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它会那么快败亡么?
日本如果不去“南下”,它在伪满洲国干的混蛋事儿还会有人追究么?
这事儿不能细想,往深处想想,一个很可怕的结论呼之欲出——轴心国的败亡,纯粹是因为它们在外面四处惹事,如果闷声发大财,关起门来搞事情,它们活下来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事情。
二战之后,一些后来的独裁者大约是吸取了元首的教训。
元首毕竟有艺术气质,言必信,行必果,自己在《我的奋斗》里写了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结果身死国灭。
那么,战后的许多和轴心国类似的国家(比如那个靠血统世袭的半岛国家),当然是要鼓动民众仇恨外面,还要狠狠地压榨剥削民众,但是它肯向外打么,才不会呢。
这样看来,“轴心国还活着”绝不是一个艺术的幻想,它就是在世界的不少地方活生生的现实。
02法西斯为什么那么坏?
讲到轴心国,有个绕不开的词,那就是“法西斯”。
法西斯坏,反法西斯是正义的,这是许多孩子都知道的事情。
那如果往深处问一问呢?
为什么法西斯就是坏的?
这就让人很没办法回答了。
笔者记得自己小时候看过《第三帝国的兴亡》,有一章叫《德国的纳粹化》,这里面讲的许多内容都会让我觉得有时空错位的感觉,仿佛这不是在讲遥远年代遥远国度的故事,这些东西怎么似乎改个主语就“怎么昨天在哪里看过”似的。
希特勒与戈培尔合影 图源于网络 比如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当年希特勒和戈培尔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正义感爆棚,毕竟,坏人不会把“我是坏蛋”这四个字写到脸上。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在东方争取生存空间”,“德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样的话怎么看也似乎看不出什么问题,对于连想都不想的人来说,这种话伴随着漂亮的军服,欢呼的人群和宏大的场景被刻进记忆,成了“一按就兴奋”的情绪开关。
歌德怎么说德国人来着?
“一想起德国人,我就充满怜悯之心。
他们作为个人,各个可敬,但是作为集体,却总是迷路。
”当然啦,“作为集体总是迷路的”,绝不仅仅是德国人。
那么,法西斯的邪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儿挺不好回答,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以下几个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是等效的:其一,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引自美国《独立宣言》)其二,没有灵魂这个词,形容人的属性将变得多么吃力。
在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求生求偶、繁衍、趋利避害、热了想乘凉冷了想取暖的自然属性之外,“剩下的”那些东西,总得有一个名字吧,那就叫“灵魂”吧。
(引自刘瑜老师的文章)其三,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奥古斯特·兰德梅赛(August Landmesser,1910年5月24日-1944年10月17日)德国汉堡布洛姆-福斯船厂的一名工人。
1936年6月13日,海军训练船霍斯特·威塞尔号启航,奥古斯特拒绝行纳粹礼,他的举动被人拍了下来,因而使他闻名于世。
图源于网络 这几句话的共同点都承认了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人除了生物学的属性,还会有些形而上学的追求,你说是思考也行,说是追求幸福和自由也行,说是灵魂也行。
不管怎么样,这是人的基本属性,也是人的基本权利。
如果不承认这些,只是说人有生存权,吃饱肚子就行,那是养猪。
法西斯是不承认人有这些“灵魂”的,或者说,人就算思考,也不应该为了自己思考,而是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所谓的“一切为了德意志”,本质上是这样的情况,所谓的“以我大和魂,一机换一舰”的神风特攻队,本质上也是这样。
1933年柏林焚书事件(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下)图源于网络 当然,有人说法西斯杀人,但大家不要忘了,纳粹在杀人之前是在烧书,“最初,他们烧书,后来,他们杀人。
”随着二战硝烟的散去,法西斯是被打倒了。
但是丘吉尔说,“那些比法西斯更可怕的政权,却把自己成为是‘反法西斯’的英雄。
”想想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把人当人的地方,高堡奇人是有相当多现实感的。
03发生的历史真的是必然么?
高堡奇人这个系列的电视剧里刻画了纳粹和日本的凶残,美国人对这两个轴心国凶残的刻画是来自二战中德军和日军真实的表现。
但是不得不说,许多战后的强人政权并不是这样的,他们并不会出动大量的军警,盖世太保或者宪兵队去明晃晃地抓人杀人,一切都是暗中进行的。
当然,更可怕的是,强人们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做什么,在这样的地方,恐惧已经深入民众的骨髓,所谓的“莫谈国事”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而任何看上去异端的行为,都会被周围的民众自主告发。
关于这些,电影《窃听风暴》刻画的淋漓尽致。
电影《窃听风暴》剧照 图源于网络 许多人写作文,一开始没词了总喜欢套一个固定的模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句话其实透露了一个潜意识,那就是“技术的发展能让生活变得更好”。
真的这样么?
未必。
且不说技术的发展使得杀人更有效率这件事实了。
单就说乔治. 奥威尔的那个1984,小说里的电屏难道不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现在的技术比奥威尔想象的极限还要好,你都不知道当这些技术用来奴役人的时候,会是怎样可怕的后果。
假设一下,如果纳粹那会儿有互联网,希特勒和戈培尔会拿它干什么呢?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邪不压正,正义战胜邪恶”,并把它当成一个必然规律。
在我看来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
美剧《高堡奇人》剧照 图源于网络 上文提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轴心国有很多的机会存在下来。
如果同盟国的那些领袖有哪怕仅仅一次妥协了,世界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当然,在二战之后,许多本质上和法西斯没什么差别的政权也还在继续存在着。
这些政权并不会四处出击,也就可以一直苟活至今,这些土地上的人们过着的,也就是水深火热的生活。
有人会说,高堡奇人的故事发生在美国。
美国这样一个所谓的“自由世界的灯塔”,怎么可能会被法西斯所占领呢?
也未必不会,对美国来说,这种可能更多地不是来自于国外,而是在国内。
看看那些以“自由派”自居的激进分子如何以政治正确之名搞思想文字审查迫害的,看看Antifa打砸抢如何被冠以正义之名,再看看左派是怎样试图废除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我们大概就会明白,美国变成我们陌生的样子,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真的只是一连串的偶然造就的。
不存在什么“必然发生的事情”,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说是幸运也好,说是不幸也好,都不是理性操控的结果。
美剧《高堡奇人》第三季剧照 图源于网络 高堡奇人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如果轴心国赢了”这样的假设,本质上的现实意义就是如此,总有些力量试图不让个人去思考,试图剥夺个人的灵魂,这些力量会一直在的,并不会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终结。
笔者看过一本薄薄的小书,书的名字是《芒果街上的小屋》,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蛮深刻的——Keep writing,Esperanza,that will set you free.这大约可以解释为什么“写作”在一些地方是危险的事情,更可以解释为什么“写作”至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行为了。
(完)
《高堡奇人》是一部好剧。
它来自于一部好的同名小说。
~(本文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号:与自己同行)很多人嫌弃美剧总是在讲一个人拯救世界的故事。
但是我想如是一部好的片子,这一点是最可以被忽略的。
因为足够的宽度和深度的故事本身,是丰富而吸引人的。
那个人代表的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代表的是和她一样的人。
1。
劫难的锻造。
摧毁与重生。
这里边的第一个亮点就是,女主朱丽安娜经历了车祸,幸存下来,但是浑身重伤骨盆碎裂,无法生育,在身体的层面上是不完美的。
但或许劫难本身令她拥有了更坚韧和强大的自我。
不完美的自己,也是好的。
某种意义上可能更好。
经历可能会改变人,让一个人到达灵魂和心灵的的更深处。
这一点后面剧情的弗兰克,在经历差点死掉历经痛苦,成为一位残疾人。
他深刻反思,灵魂得到升华,后面有了属于自己真正的作品——表达他内心强烈感受的画作,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标志。
经历了这一切,他终于走上了自我实现的路。
他的心灵得到了自由的滋养。
女主和帝国的“完美要求”,形成强烈对比。
以她这种身体,是属于“不合格的产品”。
是要被淘汰处理的。
有基因缺陷的少年托马斯,开始有症状,最后可能会导致他终身残疾。
他内在有一个受到非常正统的帝国家庭教育而产生的“自我要求完美”的机器。
让他选择慷慨赴死——我不够好,所以我得去死。
这一点除了学校和环境带给他的最主要还是父亲带给他的。
换句话说,他的内在有一个要求完美的父亲。
被视为一种英雄行为,被奉为帝国青少年的榜样。
一个孩子就是这样“为国牺牲”的。
虽然被戴上很高的帽子,但是托马斯的妈妈海伦内心的痛苦悲伤,成为愤怒和恨积压成抑郁。
当最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时候,自己的世界被摧毁,重要的人死去,切肤之痛,才会真的去思考——这一切为何如此?
这是对的吗?
我和家人应该被如此对待吗?
我还能这样活着吗?
我想要怎样?
我需要什么?
我能做点什么?
2.弗林克——代表所有被压迫,逆来顺受的忍者。
普通底层人。
女主的男友。
很有艺术的天赋。
可惜帝国需要的是一颗听话服从的螺丝钉,不是一个艺术家。
不被允许发挥所长。
他只能掐灭心中感觉的火焰,用理性按住自己低头做一名养家糊口的工人。
基本上,不要惹事,平安活下去,生存。
是他的信条。
摁着自己,低头做人。
可因为是犹太人,劣等人种,命如草芥,任人宰割。
面对亲人逝去,他在悲痛中升起了愤怒复仇的火焰。
意味随时可能会没命。
但是他已不再惜命。
家人的死,让他被迫反抗。
3.两个世界的两个约翰.史密斯。
史密斯一家是最大亮点。
纳粹的副指挥官约翰史密斯,极其聪明有手段,也是心狠手辣,追逐权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为了他自己也好,为了自己的孩子,他都可以让挡他路的人死。
在被他谋杀的医生的追悼会上,他讲出了当时的真心话:家人高于一切。
可是当他站在权力的高台,面对万人敬礼的时候。
他彻底的迷失了。
不,他彻底的臣服于权力,成为权力的奴隶。
或者“集体”这台机器,已经主宰了他的内部世界。
统治者制造了一台集体的机器,反过来它又推着所有的人,每个人都成为它的一个细小的部件。
身不由己的往前走。
或许对于约翰来说,他很清楚所有这一切。
他内心是一个自私的人,可以用全力为自己做一些事情。
但是终究,他还是一个帝国机器的,当然也就是统治者的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虽然他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但是他停不下来。
他中毒太深了。
他已经把自己当做了这个机器的一部分了。
失去儿子,让他开始了良心不安的部分。
在某些时刻里,他内心的某个部分会告诉他,他的双手染满了鲜血。
他和他的帝国是泯灭人性的。
他有不安,尽管他极力的压抑。
但是他做出了选择,而且这是一条不归路。
观众总是抱着理想的愿望。
期待这样的人觉醒,但他中毒太深太久,自我被权势绑架,一边活在对上面的恐惧和绝对服从里。
一边控制和碾压别人。
他本身是这台残酷的机器的最好代表。
对上面是恐惧顺从,对下面控制和利用。
这就是事实。
他也在他的强迫性的内在动力里面,被挟持住,无力挣脱——虽然他知道家人是最重要的,但他还是屈服于权势,集体意志。
他无能保护家人。
儿子的死有给他带来打击。
(在被他谋杀的医生的葬礼上的这番内心话之后,他渐渐的失去了他的家人,也失去了他的自我。
他只是被机器主导的傀儡,越来越空。
越来越不安。
)把自卑弱小的自己藏在冰冷的头脑理性和对权力的追逐后面。
集体意志其实就是上面那几个人的想法。
当权者代表了正确,当权者代表了整个国家的意志。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开始。
如果说希特勒是个精神病人,那么,一个精神病的国度摧残的是无数的人。
一个自恋控制狂魔,其实也是一个严重的施虐者。
他的内在有追求完美的机器。
当他成为一个当权者,权力无限大时,他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所有人的神。
坐在这样的位置上,拥有这样的权力,可以在所有的人心中造一台追求完美的机器。
这台杀戮的冰冷的激情,可以灭绝所有的人性。
可以摧毁一切。
可以让亲人之间反目成仇,互相揭发。
尤其是纯真的孩子。
为了逃开内在虚弱的不够好的自己,把它投射在外面,就是要除掉那些不够好的人,大清除。
不断的清除。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完美。
内部的分裂越加严重。
外部分裂也就更严重。
严重的追求完美催生了迫害,悲惨的世界——悲惨的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
导致严重的冲突。
这股强迫性的动力,带来了毁灭世界的力量——对内部世界对外部世界都如此。
(图:帝国部长的理想世界计划之一,计划中地中海的大坝,将带来改变人类的能源宏伟理念。
事实上它可能会给地球带来生态的大灾难。
这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落差。
一个完美的假象,代价是后面的人要去承担的。
当事人可以用权力活在自我感觉很厉害的幻觉中。
)特别欣赏作者的一点是他懂人性和心理。
另一个世界里的约翰,选择了不同的路。
因为恐惧被权力主宰裹挟迷失自我,选择了一条平凡的路,当了一个普通人,一名保险推销员。
他说自己的父亲是个银行家,但后来是患了抑郁症。
在战争中他遇到一些事情,他害怕那种东西促使他做了一些选择。
虽然看似普通但是拥有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
而这个世界的约翰,是纳粹帝国大元帅,跟随了他的父亲走上追名逐利的路。
掌握权力却如履薄冰。
婚姻破裂,夫妻反目。
他的孩子们,被洗脑的小孩,会做自认为最正确的选择--揭发家人亲人,揭发老师。
主动赴死。
为了“绝对正确”。
追求完美的傀儡。
控制施虐的冰冷机器,代表了无比正确的真理,催生了一代受虐者,受虐者又反过来成为施虐者。
作者懂得人类所承受的苦难,作者如同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一样,写出了这部作品。
4.被抛弃的小孩最终成为父亲的继承者——一个完美的工具。
乔.布莱克,这个年轻人一直在副指挥官约翰的手下干活。
聪明能干,头脑灵活。
他成长过程挺悲惨的,从小就没有父亲,妈妈说父亲抛弃了他们,妈妈在贫困中死去。
而他一直与妈妈相依为命,后面自力更生。
为了见父亲一面,他还得花老大的劲。
要付出很多。
甚至冒生命危险。
有可能他是在为了自己谋求,因为他本来是在工地干活的工人。
一个人虽然有才华但是没有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也是一件特别郁闷悲伤的事情。
而他的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帝国部长。
更有甚者,是因为想要改变现状,改变世界,推翻希特勒让世界变得更完美的人。
他很挣扎,内心自尊的感受的部分让他一直在表达,他不需要这种抛弃他,一直不顾他和母亲死活的父亲。
其实抛弃是一种很严重的虐待。
但是他的行为在不断的靠近他,努力的靠近。
他内心深处可能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越是越被伤害被抛弃就越是渴望得到那个人的认可。
二十多年的漠不关心不管不顾,最终还是孩子自己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这受虐倾向也是够严重的。
这股强大的吸引力每个人都有,越受伤越抛弃越渴求被爱。
最终父亲去世了之后,这个从小被抛弃的小孩,这个被“再教育过”严重摧残后的年轻人,最终深切地认同了父亲的理念。
完美延续了父亲的意志。
所以我们国人一直崇尚的之下出孝子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很严重的虐待和伤害一个孩子,长期如此。
他会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乔.布莱克那样的人——一位斯德哥尔摩症患者的完美青年。
绝对的孝顺。
虐待别人,孝顺父母。
会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永远依附于父母的意志。
权威的意志。
成为一个完美的工具。
还有更多可能是患上严重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美国输了二战,德国日本瓜分了美国,美国佬都变成了地下抵抗运动分子。
这个世界太有趣了。
脑洞真大。
但是现实比这个脑洞更大,因为也许美国就会变成另一个轴心国呢?
但是细节太粗糙了,太多地方情节漏洞百出,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故事也没有逻辑,真的在美剧里算是下作。
但是好在无论怎么样,演技还行。
看了一集,还蛮想追的。
美国人YY亡国剧,潜伏即视感——妹妹牺牲姐姐代替,Joe像余则成😹上层线路和平民线路都还挺像这么回事儿。
一口气又看了两集,还挺吸引人的,新出现的枪手好口怕😿感觉他快死了……又看了两集,可怕枪手还没死,但感觉第五集开始崩了,Frank怎么可能这么容易混进听演讲的人群,居然还逃脱了?!
Frank被释放是因为抓住了另外的偷胶片的女人,这个女人完全没有交待!
《高堡奇人》的特色是设置了多重生活空间,历史的与现实的,真实的与虚拟的,使人穿越其间,扑朔迷离,不知所向。
也许是因为小说作者或剧作者的生活环境差异,经历缺失,感悟不深,作品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和揭示的深度不足,流于表象,剧中情节安排也不尽合理,如大人物做小事,小人物徙走冒险太容易。
由此,一是极权主义的恶行没有通过剧情得到深刻表达,某些剧情的设置减弱了恶行的程度;二是减弱了剧作的现场“真实感”和“真实”的历史性,仅限于出场角色(德日美)之间的纠葛和缠绕,缺乏本该应有的宏大背景;三是减弱了剧作的冲突性、对抗性和紧张感,使情节趋于平缓,减轻观众对角色安危的关注。
剧有些让人失望,无论是从节奏还是人物刻画,只是由此更加想看原著了。
为了续订,明明一季就能讲完的故事,就是啰啰嗦嗦也要把坑留到第二季,PKD答应么!场景设计满分,选曲满分,对日本人的描写满分。女主那欲言又止的演技啊白长这么好的脸
什么鬼,真的是美国的手撕鬼子.....情节实在是太扯,细节根本不合智商....
德日瓜分美利坚,大胆有趣的设定,细节拖沓拉胯到难以忍受。没当过亡国奴的大老美们,无法想象侵略者的残暴,后来还是那一套核均势理论,意思不大。
美国没被占领过,中国不会出这种作品,对架空历史无兴趣,两集之后弃
看看人家的抗战剧怎么拍的,值得学习啊。
故事为世界观服务。
完全被设定骗来的 男主帮女主结账的时候这部剧就死了。演技烂。全靠无意义的台词和动作和场景拖时间
德日占领下的美国只是一个噱头,抽掉这个背景也能感觉故事平平。想象异域的日本占领区倒是能凸显东西两种文化的独特。第一季就挖了个大坑~
弗兰克的项链里有深深的爱,这是大臣没事就拿出来把玩的原因吧。但是槽点还是有点多,期待第二季。
挺好的题材拍的什么玩意,女主也是真的恶心
怪不得第一季分麻麻 确实浪费了这个设定 第一季只能说是个超长预告片 节奏诡异 女主的人设让人小脑萎缩 逼着我去读原著了
首先PKD原著的这个设定就是无敌的。哪怕是再平庸的故事。从没看过一部剧,是主角的部分如此难看的。但为什么它还有这个分数,因为这是德日在二战战胜的平行世界,这个设定就很难不刺激,看小说的时候就很喜欢,为此我忍受了三个主角超无聊的故事线。亚马逊花了大价钱了,风物真的绝了,纽约SS总部一出来我升天了(nazi就会搞漂亮玩意我说),日统美国的风物也非常值得一看,无比神奇的观感。德日的军官配角们slay全场,而蠢比的美国地下党如果不是主角怎么会活到最后一集啊!还有一点我不满意的就是德语和日语部分太少了,没有哪个独裁者胜利之后会说他人的语言,I mean it。还好最后柏林的戏份全程德语让我爽到。最后两集海德里希和元首的部分非常之好看。此剧失败我只能说是定位错误,德日政斗比美国地下党犯蠢好看一万倍啊。
看的挺憋屈。然后看了剧情解析,没有兴趣,不会再看。
(s01e01)棄。
竟然还挺好看的。
浪费题材,浪费特效,磨磨唧唧,真的二倍速看完了,反派比正派有戏多了。
颜色布景太喜欢。第一集看来剧情是中规中矩的老生常谈;剧情弱不说了,女主是如何做到轻易杀死“很危险的”特工的?三集弃
大背景设定还是比较有新意的,但是表现手法太老套——展现反纳粹主义地下党的心路历程,这样和那些铺天盖地的谍战片又有何区别呢?
神之设定下的低质量改编,情节拖沓多处逻辑伤,编剧有点心行不行,原作迪克老爷子应该要哭了吧,已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