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算学天才帅家默(张若昀 饰)因一次偶然,发现仁华县税赋账册一个长达百年的赋税错误,开启了纠错证实之路。
百姓、官员、乡绅,不同阵营因丝绢案牵扯在一起,纠葛不断,相互斗法。
这部剧真的是期待已久了。
题材是历史纪实,演员班底强大,制作精良。
怎么说也应该是一部正剧向的剧。
欠了那么多第二部的张若昀也真的很拉好感。
所以,开播我就看了。
……看完六集后,我的心情有点复杂。
第一,我没有看预告的习惯,也没有提前看原著,是我错了。
因为没有提前看原著,所以剧情提及明朝赋税制度的时候,我其实挺懵圈的。
第二,现在电视剧已经开始拷打观众了吗?
《三体》看得慢是我想了解剧情里提到的部分粗浅的物理知识,我不太懂,所以慢;看《显微镜下的大明》……好吧,涉及直接导致明朝农民起义的赋税制度。
可是明朝的赋税制度,我只知道明朝赋税重,复杂,还有张居正提的“一条鞭法”。
可是,这部剧它讲的又不是“一条鞭法”,不是明朝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不是张居正那种能为大明续命的牛人,而是明朝统治下普通民众,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
一个小人物引发的大矛盾。
所以在看剧之前,我以为张若昀这个男主好歹是个有命运加持,有主角光环的。
直到我点开这部剧,看着这次饰演的帅家默像是聪明绝顶,又像是缺心眼,还有点像是智力障碍,我就真的懵圈了。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啊?
看了六集之后,我觉得《显微镜下的大明》一、制作精良,都不说第一集里出现的县太爷家的床了,张若昀那个发型就肯定花了很多心思,做得太真了,太好了。
色调也是真的漂亮。
二、镜头语言不行,叙述手法不招人喜欢。
既然是历史纪实,那不管是大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还是小人物清风拂面的过往,踏踏实实的讲好一个故事不好吗?
导演编剧摄影都选择了一种故弄玄虚的手法,一惊一乍的。
既不像悬疑,又不像历史。
感觉就跟上课的时候老师看底下同学昏昏欲睡,突然提高音量一样,只是为了提醒观众集中注意力。
三、这个剧本的排布有问题啊。
我没有看过原著,不予置评。
但是历史上的帅嘉谟如果是电视剧里帅家默的这个状态,他是没有能力搅风搅雨,让历史记住他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里的帅家默,目前看起来,人设是个数学天才。
然后,只对数字感兴趣,只忠诚于数字。
认为“数”是至诚的,只有一个答案,错了就要改过来。
天才执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点小怪癖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个天才除了数字其他的什么都不关心,像是个智力障碍,又像是自闭症,还有点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状态。
到底是剧本人设的问题,还是张若昀演技的问题。
如果他真的是个智力障碍,那么一开始就不会有人请他去帮他们丈量田地。
请了,就说明他没有那么呆。
可是后续的剧情看着他又好像是有点什么毛病。
真的,比起他怎么一层层提告人丁丝绢税六县任务压给一县不合理,我更想知道这个人物他到底是真呆还是装呆。
反正历史结局已定,主创团队要怎么讲好这个故事才是正经。
可是六集了。
编剧给了帅家默一个类似于高智低能的人设,他只会算数,不通人情世故。
一颗赤子之心,身边保护他的人只有丰碧玉丰宝玉姐弟两人。
这两个人,丰碧玉是个腊肉铺的老板,丰宝玉是个纨绔。
准确的说,这两个人,谁都没有能力保护好他。
目前看来,最给力倒是还没有想好怎么抉择的程仁清。
至少他文武双全,在帅家默差点被杀的时候救了他。
但是他明面上目前的剧情里还是帅家默的对立方。
在这样的配置下,帅家默这个除了数学好,其他啥都不行的人,要想在官官相护的官场撬动起积压一两百年的旧事,并且想要改正它。
他能活到第六集就离谱了,他还想活到大结局?
那些税赋的既得利益者,杀钦差这种事情毛知县都敢提了,杀个小小的帅家默不是易如反掌吗?
可是,暗杀了两次了,一次被程仁清化解了,一次放火烧他还让他跑出来了。
看预告,是一路追杀一路脱逃。
这就有点胡闹了。
同样胡闹的还有丰碧玉的出场方式。
典型的喜剧或者小成本网剧的插科打诨式出场。
赌坊这群人是明目张胆的欺男霸女。
别人赢了他们出老千,还逼人卖女抵债,动不动就剁手剁脚,肆无忌惮。
丰碧玉作为一个普通的做生意的女人,虎口拔牙,要救出帅家默跟丰宝玉。
她要怎么办?
智斗,还是武斗?
剧情都没有交代,就是丰碧玉扛着一只猪火腿来赌坊跟一众打手大打出手。
她怎么想的?
她的底气是什么?
身世背景,还是武力值?
如果是武力值,那么多少要拍点丰碧玉打服赌坊的人的戏,结果没有,就拍了个一群大男人被她踢出来的镜头就完事了。
非常非常省事。
然后她就带着丰宝玉跑路了。
在一条街上来回的跑。
这是什么人设?
我看的虽然不是武侠片,但也不是《水浒传》啊。
丰碧玉并不等于孙二娘吧?
还是,抱着看正剧的心态来看这部剧的我错了?
如果是智力,算了没有智力,有智力的话就不会采取这种方式了。
观众也不能说看个女性角色出来,大大咧咧地吼几嗓子,打一架,就拍手叫好:“好酷!
好飒!
我好爱!
”吧?
而这件事是怎么解决的呢?
是赌坊老板去县衙把他们仨给告了……官商勾结,讼师巧舌如簧,如果不是帅家默帮赌坊盘账,知道了赌坊的底线,这件事是不可能就这么不了了之的。
后面负责一路追杀帅家默的也是这个赌坊老板。
果然,王法才是最大的黑·社会吗?
那丰碧玉的铺面没有被波及,是属于上位者的仁慈,还是掠夺者的不走心啊?
王阳那个角色,程仁清。
他的出场方式是非常偶像剧的。
胸口一个特写慢镜头走过来,然后那个扇子翻过来,哎,这个特写镜头持续了一分钟吧?
然后脸推上来,定格!
真的,我想打他。
我知道王阳是个很帅的男演员,演技也很好,也有气质,但这绝对是我觉得他最丑的一次。
这部剧是什么配置?
这部剧是不比《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差的配置,然后给王阳这个男二这么偶像剧的一个摇镜头。
最关键的是,王阳老了,可就算是他演《雪在烧》的时候的颜值,他也不是个美男挂的长相啊。
这个镜头铺垫的是他很厉害吗?
是,他非常厉害。
可是,他的厉害目前来说,不是帮助男主的,而是为难男主的。
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这就更讨人嫌了啊!
程仁清是个什么人设呢?
讼师,就是律师了。
他的宗旨是拿钱办事,付多少钱,换多少公道。
宗旨虽然无耻,但是侧面说明能力很强。
编剧是怎么凸显他的能力的呢?
他是赌坊老板的讼师,赌坊老板牵涉三桩案子:逼人卖女,强扣帅家默丰宝玉讹诈200两,街坊邻居状告赌坊、丰氏姐弟毁坏自己的财物……帅家默为什么没有参与呢?
他在帮赌坊老板盘账抵债。
程仁清怎么办呢?
诡辩,偷换概念。
把高利贷逼良为娼说成借贷的老者宁愿卖女儿也不愿意卖土地抵债,围观的老百姓居然就赞成了他的说法。
一个放高利贷的想抢人家土地还想霸占人家女儿。
这些老百姓是不知道高利贷的厉害吗?
是不知道借贷人是为了给妻子治病才借的高利贷吗?
他们怎么就赞同了在卖女儿跟卖土地两个选项中二选一了?
这个是普通老百姓吗?
他还跟着程仁清的思路想,还觉得那个老父亲是想要卖女儿留下自己的地……我的天呐,马伯庸是怎么想出这种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的剧情来的?
我真的不知道哪个平行时空的大明民众是这个德行的。
普通老百姓会管讼师是不是特别厉害吗?
讼师跟他们有关系吗?
他们请得起吗?
普通老百姓只会觉得:我一个种地的,我作为一个老百姓,现在另一个老百姓和一个放高利贷的打起来了,然后你你拿了钱站在放高利贷的那边,那你就是我的阶级敌人了。
我听你说话?
开玩笑!
我会听你说话?
我不打你就不错了。
程仁清出场这场戏,只有在处理赔偿街坊邻居的时候有点水准——街头斗殴导致了大家的经济损失,是因为风氏姐弟造成的,但是赌坊愿意赔偿大家的损失。
这种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欢迎的。
老百姓不会去讲你谁对谁错,他们只知道,反正我受了损失,我要拿到钱。
这个做法是可以的,但是前面我真不知道这个讼师干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然后,编剧还让丰碧玉双倍赔偿了。
赌坊也就这样就算了。
那就是最后程仁清也是被丰碧玉压了一头的。
这个人设立住了吗?
没有。
这个人设更神奇的是,在第五集,他蒙面PK了所有赌坊老板找来杀帅家默的杀手,还没有杀人哦,是绑起来了。
虽然蒙着面我也认得出来是王阳,但是看着他扯下面巾我还是惊呆了。
他怎么突然就武艺高强了?
之前有什么铺垫是我看漏了的吗?
还有,为什么突然就有杀手了?
程仁清怎么就知道帅家默已经引得人动了杀心了?
要请杀手也不请一个靠谱的,请了一群二百五,能不能尊重一下杀手这个职业了?
到目前为止,看起来人设比较圆融的倒是丰宝玉。
贪玩,爱赌,讲义气。
喜欢利用帅家默的算数才能在赌坊里赢钱,但是真的有事了,也勇于为帅家默承担责任。
帅家默提告赋税有纰漏,各方利益角斗下,帅家默被收押定罪,大概率要流放三千里。
丰宝玉想要救帅家默,求到程仁清面前,程仁清阴阳怪气地建议他撕掉为自己脱罪的诉状,去承认所有的事情都是他要做而不是帅家默要做,就可以了。
丰宝玉当场撕掉诉状,程仁清被他的勇气与义气打动,提点了丰宝玉,就出了帅家默。
由此可见,程仁清以后肯定是要反水帮帅家默的。
而丰宝玉这个朋友,帅家默也没有白交。
帅家默自从父母双亡后沉浸在自己的算数世界里,不问世事,是丰家姐弟收留了他,照顾他长大。
他们的事情,帅家默也真的放在心上。
但是,帅家默一定要纠正赋税漏洞是因为他对数字的执着,也可能是因为他记得自己父亲留下的账册的数字,想要为父亲翻案。
不论是哪一种都有坚持下来的理由。
丰家姐弟也这么想把赋税一事捅个明明白白是为啥?
丰宝玉是为了跟帅家默去省城赌一把,也因为这是姐姐的意思。
他自己是觉得帅家默没有他这个发言人不行,帅家默要去他就跟着去了。
那丰碧玉出钱,还让自己弟弟陪着帅家默去的动机是什么?
民告官是要先挨顿打的。
她不怕?
她也没有多余的弟弟呀。
而且这个赋税的事情,是整个县的人的利益,跟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直接关系,毕竟种地的交得起税,他们做生意会交不起吗?
丰碧玉的出发点站不住脚啊。
是为了丰宝玉的前途?
这件事办得好,不见得有前途。
办得不好,别说前途,命都没了。
丰碧玉不赌,倒是玩了一把梭哈啊。
小人物的人设立不住。
大人物的勾心斗角也挺奇怪的。
新来的知府权力被根深蒂固的县官架空。
知府老爷感觉跟个光杆司令似的。
别说被暗地里架空了,明面上人家就不鸟他。
官大一级压死人。
知府再怎么是新来的,代表的也是皇权。
哪怕心里不服,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呀。
这些县令明着跟知府干,他们是要造反了吗?
看着那个粗声粗气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毛知县跟吴刚饰演的范渊杀这个杀那个的劲头,没准他们真的是要反。
真的,杀帅家默挺简单的,没啥背景,也没啥亲人,死了也就死了。
他们连钦差都准备杀了,真的是吓到我了。
或者,史书里记载的因为帅嘉谟提告赋税一事引起的民愤斗殴等事,在剧里就要是这些人挑唆的了?
真的,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很空洞。
人设模棱两可,剧情似是而非,偏偏制作精良,班底强大。
看着这种配置的剧,我心里的预期不能说是达到《大明王朝1566》那个水准,也至少是《庆余年》那个程度的。
可是这部剧很多地方的处理让我觉得它不像是一部有野心有诚意的作品,而像是那种小成本的网剧。
倒也不是说它烂,可总感觉不是一个画风。
很多剧情,感觉编剧写的时候根本不费脑子。
问题是,他不费脑子了,我们观众就费脑子了。
剧情我好像是看懂了,但是细节一琢磨,感觉我就看了个大纲。
这部剧是被删到十四集的吗?
还是本来就只有十四集?
但说实话,如果剧本节奏搞的这么拉的话,还真不如不要拉这么大的班底来做。
就随便请几个网剧小演员,简单搭个棚,像《太子妃升职记》一样光着大腿穿着拖鞋就出来了,没准儿画风还符合了。
马伯庸真的不适合编剧,他自己写小说都习惯性烂尾,何况做编剧。
他的小说要做出精品真的要换个厉害的编剧。
【原创声明:本文为公众号“今天娱乐调查局” 独家原创,欢迎转发,但严禁任何形式无授权转载到其他平台,发现必追责到底!
】
文:踏歌编:喵局长图:net&截图
打眼一看滤镜服化道啥的就不多说了,很舒服,很真实。
节奏不错,个人觉得县衙里几个县令扯皮退脱的群戏很有意思,再加上小帅和宝玉的笑点,看得我还挺开心的。
张若昀演的小帅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诚,果然真诚才是必杀技。
还有就是这部剧里王阳的台词念讼词特别的清楚有力,比滕子京里清楚多了,之前看预告以为是配音,但是看剧觉得又像现场收音。
剧中无论是官道,驿站还是省城都古风古韵,又落在实处,百姓行走其中,非要说的话,我愿称之为清明上河图之金安版。
打铁花加得真好,一带出了明代江南的风土民情,二换地图的开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人感慨不愧是省城,三铁花似火,再度引发帅家默脑海之中的记忆,感觉这一集集就像是打游戏一样,遇到一个关卡就触发一段记忆。
这里真的心疼帅家默,张若昀把那种童年创伤带来的ptsd演得真好,他回忆起那些斥责自己的话语,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出不来,那个转头露出来的表情,呲着牙,紧皱着眉眼,凶巴巴的,却不会让人觉得可怕,反倒是心生怜惜,心疼他的孤苦,心疼他的无助,更心疼这样一个小孩子吃着百家饭长大受尽了多少议论和误会。
我想,这大约是因为他只有表情是奶凶的,整个人都是蜷缩成了一小团,就那么缩在角落里,像是要从这个世界逃走,也像是没有安全感瑟瑟发抖的小孩子。
剧情铺垫得也好。
因为状告无门,所以最后只能找和金安本地无瓜葛的朝廷下派的巡按御史。
因为帅家默上省城这一招,程任清看清了自己的纠结,范渊的颐指气使,落水之后和帅家默的戳心之话,以及和好友叙旧聊到过去的自己,都像是刀,剖析着他的初心和所求的公道。
因为有丰宝玉这个朋友在,帅家默才从相亲的贬斥声中挣脱,作为一个孤儿活了下来。
这集给我惊喜很多,除了一如既往的优秀精彩之外,那拿着诙谐笔墨书写疾苦之事的一气呵成,着实让人佩服。
当然,除却帅家默一如既往的神仙助攻之外,这里还需要夸一夸咱们的女明星,猫猫。
这真是我见过最会演戏的小猫咪了,它不仅能和帅家默形成一种同频的动作和可爱,也能给出极其恰当的反应,我甚至觉得,这只猫猫就是帅家默一种潜意识的具象化的提现。
这里还要夸一句猫猫,真厉害,立大功啊。
显微镜下的大明里,能看得出马伯庸很不擅长写人物关系,所有人物都像脸谱化的棋子在移动。
原著是真实事件,是一个田野调查,但搬上荧幕得有故事,相当于要从原著里抽一个人物来带事件,他选了起事的帅嘉谟,并安排了呆子的特点,这其实没啥毛病,但一深入人物,马伯庸的短板就暴露得很明显。
先不提张若昀演成了傻子,既然有故事,就得有起伏,他老是写帅嘉谟的起伏转折,搞得地方赋税纠纷下的明朝生态,大失色彩。
观众们的内心提前就被帅嘉谟嘴设了评价标准:“错了就得纠正”。
这预设的道德评价标准,会造成,主角都是正义的,面对错误不纠正的官员,都是道德的反对面,这其实跟原著内核大相径庭。
《丝绢全书》作为历史真实事件的一大悲剧就是,漩涡里的当事人都明白赋税这里头有毛病,是一笔糊涂账,但每方势力都在繁重的赋税下“求生”,为了“求生”无所不用极其,可以在赋税标准上搅稀泥,可以找同乡在朝廷里的大官疏通,可以聚民生事,这里头没有正反派,更没所谓的道德评价,就是为了展现明朝的赋税制度积弊已久。
丝绢案里,所有人都无法抵抗明朝巨大的、糊涂的赋税机器向前滚,碾压过每一个人。
即使最后皆大欢喜,丝绢案,作为一窥明朝灭亡的一角,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具有巨大的历史悲剧性的。
但剧里明朝官员生态的展现真简单,正反派搬救兵如同斗地主,你出一对二,我就出一对王,看谁官大。
他又塞了很多原著中其他故事的内容,为了丰富明朝的生态。
比如“流官忌惮胥吏”“土地赋税两本账”,视听上也做的特别热闹,服化道精致,创作者很有诚意,无所不用极其想帮助观众进入大明,但没有了巨大的悲剧性,人物就变得很工具化,也就是个景搭得好的故事而已。
如果马伯庸老师的作品是写历史,那这部改编剧是--- 全庸武侠书!
注意,是全庸!
在历史丝绢案的骨架上面,穿上了 言情\武侠\官斗\港剧大律师风\以及成百上千的烂桥段和破丝绸.同时,历史原貌的帅家默本身就是某种利益集团的前台发言人,所谓丝绢案无非是张居正为首的新政推行方与旧土豪地主的对峙.帅家默背后的地方势力或者说张首辅派的想法是,利用这位能说会写,被当年历史文献称呼为当时当地讼师的"学霸",巧妙地,也是非常偶然地从县城架阁库找出丝绢线索,再推演到全县全府的土地清丈工作.从而由试点到推广“一条鞭法”。
通过重新清丈土地,抑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同时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而当年推行新法.从帝王到权贵,最想利用的真正大手套,不是帅家默,而是海瑞.可惜海刚峰太硬,太刚.结果呢?这次改革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有着很好的效果,根据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太仓银库收入的总数,不过只有149万两,隆庆元年也只有23万两,但是到了万历15年就有435.94万两。
天启年间更是有327万余两。
改编得很惊喜,本来已经做好很枯燥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整体节奏轻快,语言设计诙谐。
而且里面人物塑造更是值得细品。
就算是主角一派也都是各有各的小九九。
主角一方在团结得表面下各取所需。
丰碧玉&丰宝玉戚薇那个角色开始还以为是感情戏路线,但很快剧里就很直白的开始表示丰姐支持男主的原因就是借着男主来给自己弟弟搏功名,铺仕途。
往好了听叫互帮互助,往难听说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包括看似男主的好哥们,铁磁丰宝玉也是在明白姐姐用心后马上配合,也体现了丰宝玉自己也有往上爬得野心。
这种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往影视剧总是喜欢把反面人物设置得矛盾立体,来凸显人性。
而正派往往单薄只有一面。
而本剧对正方得设计让他们也获得了更多人得趣味。
而官家更是暗流涌动,从前三集(第四集攒到周末回家投屏看)就最少能看出4派。
知府大人可以说这是目前看起来最简单得派系。
在国企干过的应该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要换自己的人。
这不光是为了帮自己的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势力,也是为了把原来的团队打散。
让他们不能团建一致的对付自己。
否则下面的人在原来的体系捆绑,你怎么来执行自己的政策?
所以知府大人就是一个单纯想借着帅家默把各县衙原本牢靠的联系搞松动甚至搞垮,让自己能顺利掌权,而不是个空架子。
仁化知县(男主的那个县)为什么把他单独和其他县分开。
虽然都是反对帅家默查丝绢税,但是他的原因跟其他各县却明显不一样。
他不怕查自己,仁化的资料跟州府放在一起,早就查的底儿朝天,他只是怕麻烦,怕知府借着这个事儿后面瞎折腾。
所以不如保持原状,“无为而治”。
其他几县同为反对查案的知县,他们反对的原因从一开始不想掏钱,到最后不想打开架格库。
架格库中是否还有辛密目前情报太少,画个问号。
个人觉得这几个知县都不像是大奸大恶之辈。
毛潘峰,明显脑容量不足,这种人直肠子,太弯弯绕的贪fu感觉也做不出来。
邓思齐,孤傲清高,满腹学识,观感也不像。
至于任意,目前看觉得快入土了,还折腾啥。
当上以上都是我一家之言。
帅家默关于男主,我个人认为剧放在宣传的时候设置了一个小陷阱。
"男主精通算学,不通人情",而演员得表演也似乎让观众确认了这个形象。
但是仔细品味,帅家默他真的不通人情吗?
显然不是。
从他坦然又自然得等宝玉一起起诉,风淡云清得说宝玉要用这搏功名。
从他在呈堂辩诉时专门留了一手挖了个坑,让县老爷自己掉入一条鞭法改革前后的陷阱。
都体现了男主并非不通人情,甚至已经到了人情练达得地步。
但是为什么又表现得如此呆木。
这点让我想起来了另一个角色,无限恐怖里的楚轩。
智商逆天,洞悉人情却又表现得情商有些低。
从某种角度,我认为原因是一样的。
并不是他们不懂人情,只是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到人情上。
但是如果需要用人性布局算计时,却能把队友(郑吒挠头)和对手得心里算的分毫不差。
帅家默也如此。
看似是丰家姐弟再利用帅搏功名,其实帅也在利用丰家姐弟帮自己提诉。
不然以自己的白丁身份,就是投诉无门。
而帅利用提诉让各县分摊人丁丝绢也只是表面,而深层里面暗流涌动得黑暗,导致了自己家破人亡得黑手才是他真正想揭露出来。
而且所带来的风险,帅家默心里我认为也是清楚的,但是也并没有告知丰家姐弟。
最后我想问帅家默大堂上把知府大人拖下水,真的只是耿直吗?
这部剧一口气就看完了五集,好期待他下面的更新。
通过帅家默到省城一步步突破层层关坎儿去提高和王黎饰演的那个书生只通过一顿酒饭就把这个官司驳回了,进行对比,但这些戏剧化操作来表现明朝对平民百姓的压迫,他当官场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感觉这部剧还是很有深度的。
况且这部剧集齐了《庆余年》的好几个角色,阵容很棒。
滤镜质感也很不错。
终于有一部男女主角都是平民的古装剧了,没有满屏的皇子王爷将军贵妃,光凭这一点就值得我先给一个星。
同样也难得看到民间与官府的斗法,地方小吏和各级官员的为官众生相,而主人公还是一个有心理缺陷被人看成呆子的数学天才,视角很独到再给一星。
服化道必须再给一个星,不是花里胡哨的现代古装,仔细看细节满满。
叙事流畅节奏也超快,最后就是演员,没想到个别不太看好的演员也演得很到位,帅家默这样的男主人公人设恐怕绝无仅有了,目前令人印象深刻非常带感,期待后续的故事发展,先放个5星,看完再来评价。
几年前,马伯庸写长安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时,我不怎么共情,因为觉得很遥远,多了许多美化。
几年后,我看他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写了一个不伟大的金安府,一个叫仁华的小县城,竟然让我很喜欢。
喜欢的原因是,不再是一个悬浮的大明,也不是被诗意文艺化的大明,更不是被固定在繁华京城,深宅大院的大明。
叙事场景放在了组成这个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县城,给人一种朴素,单一,匮乏的模糊印象。
但在这个县城,你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运作生态,知县,知府,胥吏,乡绅,算手,书生,商人,讼师,各色农户,这些人工作,生活,社交的细节,便是一个完整的县城生态,这样的无数个生态,就组成了大明社会面。
有了人物,必然有事件和冲突,我把剧中的矛盾归为,明与暗,明则是税赋之争,暗则是权力之争。
让这明暗矛盾汇到一起的,就是我最喜欢的民变一集。
激变良民,是为民变。
有明一朝,记录在书册里的民变数量可观,原因有许多,抗税便是其中一种,比较有名的有明末苏州府织工抗税事件。
仁华县的民变,可以总结:万历七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为了抵制均摊和清丈,本地官与外来官斗,本地乡绅成为无形的推手,蛊惑人心,搅动风云,把贫富之争变成县际之斗,把祸水成功泼回仁华。
最单纯无辜的民成为斗争的筹码,成为示威的工具。
而他们的心,无非是要守护一些田地。
官,绅,民三方势力搅成一团,男主帅家默被推出来平息众怒。
男主的诉求非常简单,数字算错了,就要纠正。
与他父亲一样,典型的理科脑袋,实事求是。
但实事求是,并不通行官场,官场以权力和利益为重。
幸运的是,他遇到的方知县,黄知府,刘巡按都是有良知正义的官员,虽有私心,但无恶意。
编剧笔下的地方官塑造的非常生动有趣,并且让我意识到,这些官也曾是无数科举考生中的一员,但能力和运途有限,所以只能下放到最基层,远离中枢。
有些甚至还要受制于地方胥吏,被架空。
被架空是因为,知县知府是流官,定期换人。
且因为回避制,不是本地人,而胥吏可以世袭,与地方乡绅一样,根基深厚。
胥吏与其听命一个几年就走的长官,不如巴结在当地有钱有势的乡绅。
于是就有宋通判与范渊狼狈为奸。
小小一个县城,除了知县,还有主簿,捕快,仪仗,有六房对应朝廷六部,分为:户,吏、工,礼,刑,兵。
帅家默的父亲就是户房胥吏,负责统计田地,计算税赋。
县衙以外,还有纨绔书生,经商女子,说书艺人,唱戏伶人,驿站胥吏,耕田农户,这些人也构成了最基层的市井人群,还有断了仕途,贩卖口才的讼师程仁清,其实他的剧情可以带出一段科场舞弊案,展开来写也是好戏。
以上说的是剧情里的细节,再说说视觉上的观感。
网巾被广泛穿戴,尤其是有身份的官员,乡绅,都没落下。
非常有大明特色。
范渊还戴叆叇,就是明代眼镜。
不足的是服饰放量,袖子做的拮据了,看在小县城的份上,可以谅解。
选景值得夸赞,原著在徽州,剧版在浙江,拍的青山绿水,夏雨阵阵,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墙上遍布经年的斑驳与霉渍,看得出年深日久,也看得出是传统建筑。
真实又古典。
记得有几场跑马戏,演员沿着河岸飞驰,近处是清可照影的水,远处是植被绵延的山,便是一幅最传统美丽的青绿长卷。
道具也做的好,常见人手一把折扇,是明代士绅怀袖雅物,也点明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季。
室内厅堂一桌二椅,明式家具简约大方对称排开。
下棋,点香,玩石,书架上有瓷器,古籍,瓶插,也有文人趣味。
还有注重礼节,官员的出行仪仗,轿子马匹,还有说话告别必行拜礼。
都给人一种身份感的提示。
铁花场面璀璨夺目,宴饮歌舞场面也有时代感,花旦水袖舒展,唱腔柔美,唱的是明代翻新的昆山腔,演的是西厢记,因为万历七年,牡丹亭确实还没刊行出版。
种种细节,都让人有所记忆。
如果你厌倦了看明代宫廷叙事,想看不一样的,显微镜是最好的选择。
不管是三集中帅家默为了打官司来回跑两个县衙还是第五集里想要向上报官却被层层盘剥,都展示了其实那个时候,普通百姓想要伸张正义是多么艰难。
就说第五集里,为了将状纸递上去就足足花了一百多两,一百多两什么概念,普通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攒不到这么多钱,他们一年的花费可能都不到10两银子。
如果不是有丰家姐弟资助,就靠帅家默自己,他仁华都出不去,很有可能就像那个骗钱的说的,几十大板直接打死了事。
甚至他们这一百来两银子打通的路,被人只一句话就打发了回去,再怎么努力钻营,再怎么心怀正义,比不过别人的一句话。
丝绢案错综复杂,剧里说的没错,它已经成为了权力利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窠臼,疮口在骨,想要改变就要直面权力这头猛虎。
谁敢呢?
可能只有帅家默这样的呆子才敢,他坚持公理,一根筋,哪怕直面猛兽也不会退缩半步。
这样的人物,可以说他呆,也可以说他执拗的天真,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呆子。
也许程仁青有句话说的没错:这个世道,呆子才能做好人。
可怜巴巴x1
可怜巴巴x2
服化道无敌,但是剧情涉及到资本,资本家很不喜欢这种电视剧
水平不像这几年拍的,戚薇挤眉弄眼五官乱飞,张若昀疯疯癫癫装神弄鬼,到底用显微镜看大明什么东西啊……
配乐存在感过强,戚薇尤其出戏,刮个猪毛都不敢切个全景?本来看主角是个白丁还饶有兴趣,得一发病就懂了又是个名门之后的故事……还有吴刚老师我看疲了
不行啊,张若昀
还是演技不行,才会没法让人代入这是演的高智商呆子
良心好剧。运气不好,跟在《狂飙》之后,影响了流量。这剧挑观众,它不是全家乐的爽剧,适合独自沉浸式观看,分神就会迷糊,跟不上剧情。主旨和话题不宜展开,也影响了流播。最爱王阳庭辩大段大段台词,服气!
去掉开头浮夸的表演和和稀泥(你懂的)结尾本剧还是不错的
从大明赋税引发的案件,选题足够新颖,但也仅限于此。张若昀僵硬无神的演技,戚薇夸张乱飞的五官,加上男二恼人且弱智的设定,把一场好好的案件弄成了四不像;四集弃
如果是看过马亲王原著的,多半是会对这样的改编有种欲杀之而后快之感。但抛开原著不谈,单纯从剧作本身入手,亦会觉得两位男主角毁了大半部戏。特别是张若昀的帅家默,明明是个学痴却被扮成了耸肩驼背、只会傻瞪着两眼的弱智,这着实让人难以接受。好在有吴刚这样的老戏骨撑住了看点,第十集开始剧情才算是步入正轨,还是惋惜浪费了个好题材。
借了大明丝绢案的壳子,内容已经都改写过了。三大主角(帅家默、丰宝玉、老板娘)演技拉垮,尤其是老板娘。张若昀的装傻充愣看久了可忽略,戚薇满脸上跑眼睛眉毛真是想忽略都略不过去。幸好有王阳的程仁清,以一己之力拉起了整个主角戏。配角都很好(除了马文才),最后李世达出来简直乐不可支。这戏整个是正负演技大对撞,平均分给个及格吧。
终于有个电视剧讲的是基层百姓/官员的故事了。剧情人设演技服装立意都很赞。
丑,且没有演技!
不是很好看
马老师的小说始终充满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气息,剧编也无法讨好观众。说真的,看完三体电视剧和流浪地球,对这些古老的农耕文明旧古体制的剧集题材完全提不起兴趣~~就是说,啊怎么还这么落后呀……
上千年的儒学传统+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记忆+工程师治国的今天,我国已经是全世界对书呆子最友好的国家没有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对张若昀的diss纯粹是对演技的diss,不是文盲与学霸的私人恩怨。纯粹、执着、天赋异禀、纠缠于真相/事实的“呆子”形象在我国影视上不要太多,拿出这样的表演能骗得了谁呀?
目前看了四集,短剧可冲。画面质感和故事节奏都不错,张若昀演得非常可以啊,呆子不呆,眼神戏给的挺足的,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思考,人情交际又呆里呆气的,有趣。看完了,好看!精品!14集真的可以毫不脱机带水地讲好一个故事并且塑造一群立体生动的人物且主线不散。最后一集不仅不烂尾简直封神,结局怎么理解都行,最后稻草人的比喻也很妙。以后张若昀的剧闭眼入。
男主演什么都一个样 看得我好尬
居然提前上线,🥝你小子666。看了两集,节奏飞快,全员原音,实景好评,滤镜也非常真实,可以看见皮肤纹理。五星鼓励一下,看完再考虑要不要改分
剧情还行 就是张若昀实在不适合演呆子 7v的演技也过于刻意了
张若昀的演技好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