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人生

Past Lives,前世因缘,前世姻缘,前度人生,之前的我们(台),从前的我们(港)

主演:格蕾塔·李,刘台午,约翰·马加罗,文胜雅,尹智慧,崔元英,严晟敏,安敏扬,徐妍宇,黄胜妍,乔尼卡·T·吉布斯,丽莎·丹尼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韩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3

《过往人生》剧照

过往人生 剧照 NO.1过往人生 剧照 NO.2过往人生 剧照 NO.3过往人生 剧照 NO.4过往人生 剧照 NO.5过往人生 剧照 NO.6过往人生 剧照 NO.13过往人生 剧照 NO.14过往人生 剧照 NO.15过往人生 剧照 NO.16过往人生 剧照 NO.17过往人生 剧照 NO.18过往人生 剧照 NO.19过往人生 剧照 NO.20

《过往人生》剧情介绍

过往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Nora(Greta Lee 饰)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刘台午 饰)的关系最终停留在稚幼的凝视不语。而在二十年后,命运令两人于纽约重逢。可此时 Nora已拥有新的身份,甚至已和Arthur(John Magaro 饰)建立家庭。和Hae Sung 分开二十年后的重逢,也令她重新思索生活中的真正渴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托芙的房间时空使徒俄罗斯玩偶总裁在上7:遥远的她圣诞多美好嘻哈四重奏第四季动画同好会冲浪少年致命女人第二季亚历山大和他最糟糕的一天第一桶金我们都是好孩子余兴派对99.9:刑事专业律师-完全新作SP全新的相遇篇~长安三万里追杀华金穆列塔克利夫兰绑架案最佳合伙人嘉年华再见枕边人黎明日蚀入侵天才基本法无畏魔女庖丁传奇之鸳鸯蝴蝶料理梦火云邪神之修罗面具初次见面我爱你狂野时速伟大的宽恕凯萨里第二章:札连瓦拉园屠杀案的未竟故事

《过往人生》长篇影评

 1 ) 看完哭傻了

预警!

轻微剧透~这部电影注定无法让我特别客观评价,异地恋故事非常戳我泪点。

这部电影整体的铺陈极度的克制和细腻,男女主贡献了非常精彩的演技,尤其在大屏幕上看,格外动人。

(还隐约担心欧美观众山猪吃不了细糠,看到观影中周围人也有撒泪,我就放心了)急着赶回家视频通话的急迫,等待接通的期待,卡顿的网络,skype的铃音,织就了无比真实的情感。

从聊到天亮,到聊到睡着,到错过的电话,千言万语不过一句“如果我在在就好了”,无论是感性没有战胜理性的现实,还是爱的程度无法跨越地理的距离和时差,那都是正确的选择。

没有什么比我来看看你,并且体面的告别,更完美的结局。

感谢这部电影,没有狗血。

三个主角都那么好,就更让所谓的遗憾没有那么遗憾了。

他很好,对你也很好,所以我们的故事就放在past life或者是next life吧。

就像李仙姬的歌唱的“这一生没完成的爱,这一生没完成的姻缘”能把“姻缘”这个词给欧美观众讲明白,确实厉害,观影结束我们都在感叹,韩国人可真的是掌握了获奖密码啊!

🌟🌟🌟🌟🌟节奏,人物塑造,配乐,视听语言,都很完美!

夕阳里的风吹起车窗里女主的头发,拍得太美了!

酒吧的告白让我泪奔,告别时摇曳的裙摆,拥抱前的犹豫,放开时坚定且洒脱,泪奔again。

彻底跟Na yong告别之后,Nora有丈夫的拥抱,真好。

不继续胡言乱语了,强烈推荐!

 2 ) 发乎情,止乎礼的完美告别

属于是七夕空降的一部爱情电影。

这部电影是导演席琳·宋的首部长篇影片,她是一位亚裔导演,其身份也为她在当下好莱坞主流叙事节奏中加分,席琳·宋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源自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故事中有一对有着深厚友谊的儿时好友——女主角Nora和青梅竹马的Hae Sung,因为Nora随着家人移民美国而分开。

异国之后,两人终于再次联系上了,但是在远距离的视频联系中,时差和距离的因素之外,也因为各自要坚持的人生支线终于不得不再次出现裂痕。

直到多年后两人在纽约再次重逢,然而,此时双人都已拥有新的身份,且Nora已和Arthur建立了家庭。

电影通过这对三人之间在纽约的短暂相遇,探讨了命运、爱情和身份等主题。

私人化的想象介入导演自己说她会想到拍摄这个电影缘起是来自于这样一个时刻:我发现自己在纽约的一家酒吧里,坐在我的青梅竹马和我的美国白人丈夫中间。

他们并不会说对方的语言,我坐在他们中间为他们翻译,他们正试图了解对方,但是彼此之间有着陌生人的尴尬。

我意识到他们目前这种状态存在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我。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这两个人之间的通道或桥梁,有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在我们之间传递。

我还环顾了一下酒吧周围,看到其他人看我们的好奇的眼神,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三人组合。

这时,我与一个人看我们的人的眼神产生了交流,我记得当时的感觉是:“哦,你真的想知道我们是谁吗?

如果我真的努力告诉你呢?

”然后导演就用这个缘起的场景做为这部电影的开头,通过旁白来介绍和介入,引领观众进入这个谜团,带着大家回到24年前,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而当故事结束时,我们再次回到最初那个场景,我们就会对这酒吧里的三个人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会想起自己的故事,并探寻到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

电影中提到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姻缘”(韩国人就是会偷哈),意指一生中所有的会面与关系都是命中注定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相遇、相识、相爱、相离、相忘又相逢。

Nora和Hae Sung就是从青梅竹马时期开始的姻缘,他们之间有着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彼此的联系,即时成长分隔两地,他们双方依旧会彼此牵动着对方的心灵。

他们想在一起,但是又同时意识到在这个现实世界里,他们不能为了对方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或者要追求的生活和目标。

由于电影更多的是来自导演自己的经历和想象,所以在动机上和人物认同上,我们会更能从Nora身上感到那种每次选择的动机和努力,而这也是两人最终并未在一起的原因,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真正属于哪里。

此外,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是亚裔主导的所有电影中都无法避开的讨论点,那就是“身份认同”。

丈夫说Nora在梦中说的梦话都是韩文,即使她12岁就移民到了英语环境,但是依然会在梦里说着韩语。

她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或者普利策奖得主,她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移民了两次,最终来到了纽约。

但她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她的作品并不受到认可,反倒不如丈夫Arthur的成就,她也会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迷茫和不安。

而这一刻,Hae Sung来到纽约找她,她一下子就要面对当初的爱情和自己过往的选择。

导演非常巧妙地营造了Nora和Hae Sung之间的陌生感。

他要求两位演员在拍摄见面戏之前只允许在线上沟通,因此我们在电影里看到两人在公园时隔24年见面时,的确是双方演员的第一次面对面。

而导演非常真实地抓捕到了那种陌生又熟悉的局促和不安,令人印象深刻。

电影没有遵循传统浪漫剧情片的模式和规则,而是采用了一种非线性和插入式叙事的结构。

电影的摄影风格和配乐是该片有一种诗意和抽象的重要原因。

通过闪回和对比等手法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但是在回忆场景时,能看到浓烈的剧场感,代表回忆的美化。

而在24年后的相会时,则用到了环境音和大远景呈现出现实感。

而画面之间的镜像,水面的镜头使用,带入了留白的象征性暗示。

这也让这部电影的情绪始终跟上了剧情里女方的心态展现,这一点真的很加分。

完美的告别对于导演来说,她遇到了一个充满遗憾且克制的过去的人(Hae Sung),也遇到了一个坚定且温柔的现在的丈夫(Arthur)。

这段故事发乎情,止乎礼,一个女方视角的如童话一般的回忆。

虽然我个人认为,这两段关系对于导演来说都是一种想象中美化后的亲密关系的探寻和构建,目的是让观众也能能代入一种“完美”的告别。

在故事的结尾,我自己不确定所有人是否能体会到导演的这种完美告别的想法,毕竟我们也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出的亲密关系。

电影里涉及三次告别。

但前两次的告别其实都很不好,第一次是两个小孩太小,不懂得告别,两人的关系被生生的切断;第二次则是因远距离和时差困扰,双方又都有自己坚持的目标,所以算是半决绝的互动下切断了联系,却不成想就一直未再联系上。

直到第三次,才算是两人面对面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两人从公寓缓缓走到街边等待出租车。

在一扇蓝色的卷闸门前,长达几十秒的沉默时间,两人只是对视着,都不知道出租车什么时候才会来。

双目相视,欲言又止。

怕也是到了这一刻,两个人才真正地在无言之中互相告别了。

然后,Nora笑着告别后,哭着回到公寓。

接着她看到Arthur坐在楼梯口等待她。

于我而言,以上描述的这一幕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最精华的部分了。

它一下子戳中了我的两个记忆点:《蓝色情人节》的卷闸门海报和《老爸老妈浪漫史》里的楼梯口等待。

分开的遗憾和回首的等待,过去的心结有地可释,未来的担心有温柔可怀。

我相信每个人不管和谁在一起,无论你们的关系多么亲密,总会有一个神秘的部分。

不管是自己不愿回忆,还是想好好珍视,但那个部分一定是非常重要。

 3 ) 忽然想起我们还没有好好道别

让遗憾化作纽约没有下的那场雨,伴着最后那段音乐,落在二十四年前,我们最后玩耍的那片草地上。

林徽因说:“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遇到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能在一起,或早,或晚,都得放弃。

到最后才明白,最让人痛苦的事,不是得不到,而是舍不得。

” 风雨一生,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望谨慎阅读)——谢谢你在我12岁的时候陪着我,你爱哭,我愿意陪在你身旁;你蛮不讲理,我抢了你的第一,你伤心,可我也只抢了你这一次第一啊;你拉我约会,我记得在回家的车上,你靠在我肩膀上睡觉,和我十指相扣,我看向窗外,非常开心,可我没想到那是我们最后一次约会,我以为你会一直陪着我,后来你告诉班里同学你要移民,我有点儿生气,但不是不想理你,分别的那个路口上,我和你说了再见。

这场告别匆匆忙忙,让我觉得你还没走,我老想着找你,意识到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分离了12年了。

——谢谢12岁的时候你在我身边,你抢走了我的第一,太不讲理了。

我回家琢磨移民后的名字,想来想去还是没有喜欢的,妈妈问我在学校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人,我想起了你,我觉得你也喜欢我,如果我以后让你和我结婚,你一定会同意的,然后妈妈问我想不想和你约会。

约会那天,我很开心,再回去的车里,我睡的很香甜,觉得一定是做了什么美梦。

第二天,我告诉班里同学要移民去多伦多,当然要走,毕竟韩国人是拿不到诺贝尔奖的。

分别的那个路口上,我不知道说什么,只能往上走,没有和你说再见,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了,我最舍不得的就是你了。

年少时的感情,纯粹又让人迷恋。

故事在恰如其分的时候开始,幻想着童话故事的结局,心里想的那刻就是永远。

树叶一年又一年的飘落,这段金色的回忆会一直放在心里,在某个安静的时刻,拿出来,用岁月的滤镜反复观察,化成我们心中最美的样子。

草地上的约会

回去的车里

构图很有意思,似乎象征着两人在此刻越走越远——12年后,我服了兵役,上了大学,我试图找过你几次,却都没有消息,日子就这样过着,没有什么波澜。

我没想到过你会联系我,和你聊天真的很开心,我一眼就认出了你,和你从清晨畅聊到黑夜,我很想你,一直如此。

接着每天我们都会视频,分享着我们的生活,这让我产生一种错觉,但我不知道怎么开口,也好像不能开口。

是啊,你在纽约,我在韩国,我要留学到中国,我们都没办法见面,我又怎么能要求你做什么呢?

最后一次视频,你问我什么时候能来纽约,我说一年之后,但其实,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那里,你告诉我你最晚也要一年之后才能来韩国,你说,这段时间里,我们不要再联系了,我都懂,这次分别的场景里,我躲在黑灯下,你没看见我眼里的泪光。

最熟悉的陌生人,你好吗,我很好,我还是很想你。

——12年后,我成了一个剧作家和小说家,和小时候想的一样,但我现在不再想拿诺贝尔奖了,而是普利策奖。

我那时候想查看你的消息,却发现你也在找我,很抱歉没有在这12年里联系你。

你和我发了消息,我兴奋的小跑回家,期待着和你的这次视频,你和之前一样,有男子气概,阳光,干净,怎么样,和我聊天是不是很开心。

之后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想和你说话,因为,我很想你。

我逐渐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我好不容易移民了,住在纽约,但我现在居然每天在看着回首尔的机票,12年了,过去了,这么久,好多事情都变了,也许,我们要试着不再联系。

和你结束了我们这最后一次的视频,我留下了泪水,写下来这个没有结果的结果。

最亲爱的陌生人,我必须要离开,因为我是我。

时间过得很快,带走了很多,带走了那份年少时的赤诚,也带来的很多,带来了当下的顾虑和不如意。

那份感情依旧镌刻,但却没办法像当年那样大方,那样大方的牵着你的手,很多事情都变了,我们也变了,或许这就是成熟需要付出的代价。

女生和男生第一次联系

第一次视频

最后一次视频——又过了12年,我终于决定去见你了,以一个说不出来的身份,你结婚了,我还是想去。

你的面容多了些许平静,见面之后,我还是认出了你,落落大方,在心里,你已经和那个爱哭的小女生不一样了,但你还是那个女生,这次你说你现在想拿的奖是托尼奖,你果然一直在变。

在那里的那几天,我有很多奇怪的想法,如果你没有移民会怎么样,如果12年前我来纽约那我还会喜欢你吗,还是说我们会恋爱后再分手吗,或者说结婚后又生了孩子吗?

这场相遇中最让我难过的是,我居然很喜欢你的老公,我看的出来,他很爱你,你和他在一起也很幸福。

我们不再联系的时候我很难过,我特别想你,但我知道要向前看。

我很高兴我们再次见面,来了之后我才知道,你必须要离开,因为这就是你,我喜欢的也是这样的你,而这样的你是注定要离开的。

你相信因缘吗,我们前世肯定有特别深的关系,有可能我们是双双出轨的男女,或者是清晨歌唱的鸟儿和承载鸟儿歌唱的树枝,兄妹也说不定呢。

娜英啊,我还是要走了,感谢你,在你没有来的这二十年里,你一直存在。

——又过了12年,我们终于要见面了。

我已经结婚7年了,我也爱我的老公,他对我很好,他也是个作家。

再次见面,你还是很有男子气概,但你有点拘束,一路上,我们一直聊天,看来和我聊天,你还是觉得很开心。

我决定让你见见他,这样你们都会放心。

看着你,我好像又看见了那个熟悉的地方,有着那份熟悉的亲昵。

我当然相信因缘,我们前世应该有四千层那么深,或许是恶语相向的夫妻,或许是王后和国王的大臣。

一见面的时候,我就抱住了你,因为我觉得时间已经过去那么久了,可到最后你要走的时候,我却不敢再去抱你。

海成啊,你记忆中的那个小女孩,现在并不在这里,但是,那个小女孩还在,虽然她没有坐在你面前,但她是真实存在的,二十年前,我把她留给了你。

我以为我害怕的是告别的时刻,原来,我同样害怕重逢。

酒馆

结尾长达两分钟的对视岁月荏苒,我还爱你,只是,没有以后了

 4 ) 关于片中“美国丈夫”的重要性

中国观众和影评人可能永远都理解不了片中美国丈夫存在的价值及其重要性。

(大部分时候,他们水平的天花板也不过是看看高级言情小说)。

对我而言,片中的美国丈夫不仅是三角关系能够产生叙事的基石,更是推动主人公对“身份”“爱”“人生”命题进行讨论,勾连意识与潜意识间的通道。

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个美国丈夫作为双人关系的障碍存在,片子里重逢后所有peaceful的散步聊天,都会是且只是一种“保持客套的表演”,会很快被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矛盾所击碎。

那么整个故事的调性既不会温柔也不会淡淡忧伤,而是彻底撕开客气和陌生的伪装,暴露出过往人生中无数委屈怨恨的刀光剑影,再掀起一场相互角力的血雨腥风……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anyway,人和人之间的坦诚和沟通,有时恰恰要在“不可能”的状态下才能实现。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事实上,对我而言,这其实是一部主角是“美国”的电影,而“美国丈夫”只是美国作为角色介入人物表象叙事的载体。

片中与其说是男女主角在“谈恋爱”,不如说是韩国和美国在谈恋爱。

从开头到结尾,无处不在充满了对美国、对纽约、对在那里可实现的一切梦想的赞美和肯定。

这部电影的出现,呼应着当下美国和韩国文化蜜月期的相互表白。

像所有恋爱中的人一样,说句早安晚安你好再见都能琢磨出千八百种狗粮的味道。

所以它可以平铺直叙,细碎,平淡。

然而,即便它平铺直叙,细碎,平淡,最后的第三幕一定是两个男人的见面。

两个能够代表纯正本国文化的男人,因为对同一个女人的爱,坐在一起,以她为桥梁,沟通。

甚至,最后,她也消失了,只剩两个男人,开始用英语沟通,说“我和你,也是一种因缘”。

(我靠……美国主旋律的深耕程度都做到这个份儿上了,不可谓不可敬,美国人为她要个奖也是池中应有之物。

)这个片子唯一的叙事技巧,说白了就是由女主提出的一道题——“已知:我那么那么爱他,他是我的childhood sweetheart,20年的感情,但我还是选择了你。

问:我到底爱的是谁?

”回答某个男人的都应该拉出去活埋到兵马俑坑里陪葬。

她,她的梦想与爱情或某个男人都无关,但与荣耀、价值、自我实现有关。

关于这一点,“美国丈夫”是知道的。

他了解她,成长后的她。

而非童年记忆里那个扭捏于谈情说爱的小女孩。

他与纽约一样,是她成为她自己的实际支持者。

而男主角则代表着她原生文化的印记,是童年,是母语,是她脱生出的一部分自己,作为一个角色,与自己进行对话。

所以,对于男主而言,这里的cultural shock是她居然把一切都告诉了自己的美国丈夫,而美国丈夫竟然欣然接受妻子外出跟自己约会。

(我相信也是这一点,让国内由男性及gay占领的影评人们感到如鲠在喉,怀疑导演失误。

)殊不知导演正是用这种方法,把整部片子拍成了献给美国的一封情书:你看,你连我最亲爱的人不是你都能理解,所以我最爱你。

我总说,“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精髓既不是民主也不是科学,那些词都太大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we can simply talk about everything,honestly. 没有什么真相是沟通和对话不能触及的。

也只有在此基之上,那些“说不清的”“不可言说的”的情感,才有了存在的证明。

而片子里把“因缘”“前世”当成一个"韩国文化"话题被反复提及。

它本身是为男女主的关系做梗,却是在她与丈夫的讲述中首次提及,最后在男主的自我确认里结束全片。

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呢?

我说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讨论”,在于相信“理性”而非“幻想”的力量。

而东方,恰恰相反。

yep,神秘的东方力量……它对西方人来说,尤其好使,所谓“缺啥补啥”嘛。

But we all know that's bullshit.……总的来说,电影带着淡淡乡愁,是对被遗弃的东方老家,含泪露出的一个资本主义商业微笑。

两个男性角色的塑造都高度符号化,缺乏可信度。

但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女主角,填补了剧本的孱弱和空白之处。

 5 ) 如梦醒来的爱意

昨晚看了电影《过往人生》。

一对青梅竹马,12年后重新在网络上寻觅到彼此,女生在纽约,男生在首尔。

两个人开启了频繁的视频通话。

一段时间后,女生问男生什么时候能来纽约。

而男生说还要一年半才能去纽约,这中间他有去中国的规划,在学中文。

女生想到自己当初去美国,就是要追梦,然而她现在每天在看去首尔的机票。

女生提出暂停联系一段时间。

后来,再联系上已经又过了12年。

男生发消息说,有事来纽约,顺便想见一见她。

这时,女生已经结婚7年,丈夫是在艺术村认识的作家,女生自己也是剧作家。

因为和美国丈夫结婚也有了绿卡。

俩人见面后,在女生的追问之下,男生说这次来就是为了见她。

而女生在结婚前和未婚夫去韩国时,曾给男生发过邮件,他没有回。

也许是难以面对。

男生在来纽约之前,刚和女朋友分手。

大概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迷茫时刻。

而这个时刻,距离当年女生全家移民,搬离韩国,已经过去了24年。

两人之间再见面,显然彼此都是有情愫的,又都含蓄而止步。

第一天,女生回家后,跟丈夫说他猜得对,男生就是为了她来的。

她担心丈夫不高兴,丈夫说:“那个人做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应该见一见的,何况是你的少年时喜欢的人。

”大意是这样。

然后是交谈。

中间,丈夫说女生每天晚上说梦话,都是韩语,从来不用英语。

这使得丈夫感到与她之间无论如何都有一层隔膜。

于是,他也去学了韩语,希望能听懂她的梦,她更深层的意识。

这里,几乎是这个丈夫的高光时刻。

这个青梅竹马的到来,也给了丈夫危机感。

他不由地想,如果当初在艺术村,女生遇到的是另一个人,刚好也读过她读的书,刚好也聊得来,刚好也单身。

那么,如今在她身边的是不是就不是自己了。

他其实问的是,他之于妻子,是不是独特到不可替代。

没有人能回答,电影反复提及的“因缘”似乎也不能。

第二天晚上,女生把男生带回家给丈夫认识。

丈夫看到高大挺拔俊朗的青梅竹马,一时有某种不及他的哀伤。

丈夫用韩语跟他打招呼,男生用蹩脚的英语打招呼,彼此都希望能用对方熟悉的方式,然而结果是那么生硬。

丈夫问他想吃什么,他说Pasta,像是最熟悉的外国食物,像是情急之下只找到了这个单词。

然后是夜半酒吧的谈话,三个人。

每个人都惆怅,最尴尬的是一边的丈夫,很多时候他都像被晾在一边。

青梅竹马在用韩语交流,语言像一道屏障,他的韩语还没有好到可以无障碍交流的程度。

最后是告别。

俩人都忸怩、缓慢,不知如何是好。

别后初见的时候,是女生给了男生一个亲切绵长的拥抱。

这最后的时刻,男生拿出了分别时的拥抱,朋友式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又意味深长的拥抱。

送走男生后,女生一路凄凄然走回家,有难以言喻的破碎和凌乱。

回到公寓楼下,丈夫已经在台阶上坐着等她了,看到她,一下子起身抱住了她,仿佛也托住了她的破碎和哀伤。

始终不解的是,男主既然对女主如此难以忘却,然而却没有利于关系的具体行动。

他甚至都没有好好学过英语。

他宁可去学对自己工作有益的中文,却没有去学对感情有益的英文。

在俩人彼此有意的视频交流阶段,男生说要一年半才能见面。

他在等待时机,却没有努力创造条件。

而他,像做梦一样想起女生的时候,就会来找她,这时候,又似乎像是有行动力的。

所以,Ta们之间也只是有一些浪漫的时刻,而非整个生活。

后者发生在女生与丈夫之间。

 6 ) 我的《过往人生》

昨天和男友去看A24拍的《过往人生》,故事剧情很简单,女主Nora自小便因家庭因素搬离首尔移居加拿大。

她与青梅竹马 Hae Sung自小分开,在二十出头的时候通过Facebook联系上又失联。

直到又是十二年过去,,两人于纽约重逢。

此时她已经与同是作家的犹太人丈夫结婚。

但作为已经在美国漂了10年的我而言,这样所有的故事都在欲言又止之间,和《花样年华》一样,永远停在它最美的时刻,就是我所理解的东亚文化里的爱情故事。

虽然译名为“过往人生”,但故事里讲的“yin-yun”(我觉得就是因缘),是佛教意义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命运,“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所以这一世哪怕只是与你这样坐在彼此面前,也或许是来自上一世的缘分。

所以Past Lives,其实应当翻译为“前世”。

片中有一段,是时隔24年。

Nora终于和Hae Sung在纽约见到彼此,有趣的是那一段丈夫和Nora躺在床上的自我剖白。

丈夫说,“这是一个特别棒的故事,两个青梅竹马时隔二十年重聚发现彼此mean to each other,而我就是故事中的evil white husband。

有时候我想问,现在的生活你想要过的吗?

如果我们没有在那个艺术家之家遇见,没有恰好都是单身,我不是恰好和你喜欢一样的书和电影,我们没有为了房租住在一起,没有因为需要绿卡结婚,那我们还能在一起吗?

这算不算缘分呢?

”黑漆漆的电影院里,对此过于感同身受的男友,憋笑已经憋不住了,被这过分相似的故事走向露出惊讶的神情。

他知道,十三四岁的时候的我喜欢在脑海里编小剧场。

我有一个喜欢的男孩子,但别扭如我,没有向他表示亲热友好,相反我牟足了劲,一定要在成绩上超过他,为此我起早贪黑学习,连0.5分的误判也要计较,还把偷偷去网吧玩龙与地下城的他告到了老师那里。

还写他和其他男同学的BL文。

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幻想,我十四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会叫好友们来家中玩耍,而他也在其中。

但不知为何他会比其他人到得早些,而我们会因此在雪中漫步,我用我幼稚地小脑袋,日复一日地完善着这个故事得每一个细节,却也知道我生活在南方,一年也未见得下一场雪。

直到我生日那天,父母祝福我之后就去给我的生日聚会买菜了。

我告诉小伙伴们9点在超市门口集合,正穿着睡衣在家中看书。

却突然收到他的消息,说他已经到了超市门口,我狐疑地换好衣服出去接他,却看着天上突然飘下漫天的大雪;接到他后我们只是一前一后沉默地走着,另一位朋友突然叫我去接他,于是我们又折返回去,无言地平拍站在超市门口,看着飘雪,连超市也适时地放起了俗气的情歌。

我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正如我的“脑内”小剧场所设想的一模一样。

直到朋友来临,雪立马就停了,因为温度太高,地上的积雪也迅速融化,如果你起得晚一点甚至不知有这么一场雪。

只有我两坚持,那是 一场短暂而又盛大得降雪。

然后十七岁的我就去美国读书了,也不再和他有什么联系。

直到我二十一岁的生日,他第一时间发来消息祝我生日快乐,我惊喜地说,你居然还记得我!

他: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的; 我:什么?

他:你十四岁生日那天满天的大雪后来我二十二岁的五一回国,提前问在部队工作的他,五一有假吗?

他说他们是不按照普通的节假日放假的,怎么了?

我说我回国探亲。

他竟立马去向上级打报告,请下了三年都没用过一天的假。

回到家乡的我们,其实已经和对方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了,我们聊不进什么话题。

他陪着我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的绕,他突然问,“你觉得小时候的喜欢是什么?

”,我回道“很简单,只不过是想多和那个人共度一些时光罢了;所以你小时候喜欢谁?

”他:我们从初一到高三都在一个班,你知道我青春里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也没法给你编出一个答案;你呢,你小时候喜欢谁?

我:就像你说的,你也知道我青春里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也没法撒谎。

而这,就是故事的结尾,我们谁也没有言明,那个不言而喻的答案——但这就是东亚人的感情里最好的解决了。

在十年前我喜欢着你的时候,你恰好也在喜欢着我。

在《过往人生》后段,他两坐在酒吧里,Hae Sung说这趟旅行让我忍不住想象如果我们没有分开,是不是也会恋爱,分手,结婚,有着这样的后续,但我意识到我爱的,就是离开的你。

而女主说,现在坐在你面前的这个我,并非12岁的那个人了,我不是她。

可是这不代表,她不存在。

我们早已属于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世界,但是那些过去都是真实存在的。

从电影院离开,接近立夏的西雅图,有着到晚上10点才缓缓暗下来的漫长夕阳。

我抱着男友,两个人咯咯地笑着不停。

他玩笑说若不是男女主是韩国人,他都要怀疑是否根据我的故事改变了,就连女主小时夸口要得普利策这一点,竟都一模一样。

我笑着说你真的不用担心我childhood sweetheart,我不会和他回到家乡的。

因为这个故事,男女主不仅仅只是一段爱情故事,其实它说的是对于移民而言,只能怀念却永远不能真的回去的故土。

是我不再属于那个世界,但我重新(多次)选择了新的世界。

譬如昨日死,譬如今日生。

“snow boy”,甚至不是我的前世,而是我的前前世。

我的前世是纽约,是和男友回纽约玩,我自在地展示着从前捉襟见肘的我,穷得只剩下快乐时,获取快乐的种种渠道。

走在East Village的街上,我在幻影中看到了前世的我,在街角崩溃地大哭,R抱着我立在雨下无言而痛苦。

现在想起来,那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了。

R在我遇到男友前的一周,在我正为laidoff而痛苦之时,突然从这些年里成长起来的他,变得attentative起来,他却剖白到,当年之所以花了两年才说出我爱你,是因为直至如今近40年的人生里,你也是我唯一用过爱这个词的对象。

我对你,至今仍然拥有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情绪——爱,喜欢,欲望,嫉妒,痛苦,气愤……但又无限期地只希望你平安喜乐。

而我只是想,“现在你面前的这个我,并非五年前的那个人了,我不是她。

可是这不代表,她不曾存在过"。

电影里,还有一段,是男主的丈夫说,你知道吗你说梦话的时候会说韩语。

尽管连Nora自己都以为,她除了和家人已经几乎不说韩语了,连父母都不再叫她Na Young。

他说这也是他努力学习韩语的一个原因,他总觉得有这样一部分的自己的妻子,是他想要去奋力以这个语言本来的形式去理解她的。

黑暗里,男友亲亲我的额头,因为我知道他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奋力地学习着中文。

只是因此我想,或许如果不是,我还在坚持以这个语言写作,或许语言本身也会成为Past Lives的一部分,然而当自己在某种夹层之中生活之时,语言又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

我原以为我英语没有什么瑕疵,最近会发现,我仍旧会说一些好笑的表达,比如相机进水,维修店问我有什么问题,我:the camera can't be opened",店家迟疑了一会儿问:what do you mean?我才意识这么多年了我还是会用”打不开“来形容无法开机(can't turn on)的情况。

在自己的前世和今生中,我总是在追求着未来——更好的生活,更大的世界,更有意义的事业。

只是常常发现在这不同的轮回中,往往无法快速切换,直到过往的人生,完完全全地成为了过往。

 7 ) If things are meant to be, they’re meant to be

可能因为我是一个非常宿命论的人,所以很喜欢这种以「因缘」为主题的电影。

丈夫说他才是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如果当时来艺术家驻地的是另外一个人呢?

如果是另一个来自纽约的作家、同样读过你读过的书,看过你看过的电影,会是怎样呢?

我们只是在艺术家驻地的时候因为单身睡了一觉,偶然发现都是作家都在纽约,然后就在一起了。

而你在梦中说的韩语,是我永远无法抵达的一小片内心深处;男主说老公才是这一世和你拥有八千层姻缘的人,可是如果12年前我也去了纽约呢,如果你没有离开首尔呢,如果我们一起长大,我们会约会吗,分手吗,结婚吗,生子吗…..可是人生没有如果,人生就是由遗憾组成的。

即使没有实现12岁的梦想拿诺贝尔奖,即使没有拿到24岁想要的普利策奖,即使变成了一个为了绿卡提前结婚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但如果12年前的移民梦需要有个答案,那当下的一切就是答案 —— 住在纽约东部的小公寓,身边的人是你,我爱的人是你,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

而这部片子最好的不是女主的笃定自洽,而是深夜 uber 走后的踉跄凌乱,还有被丈夫稳稳接住后的放声大哭,这些都是远走他乡后的重生和阵痛。

那是对竹马的告别,对故乡的告别,对体内那个12岁小女孩的自我告别。

回到宿命论的设定,真的太喜欢了!

找了你12年,终于20年后又在一个城市相遇(换作任何一个白人电影大概都是先干一炮再说?

只有东亚人才会把拥抱和对视拍得如此内敛含蓄而长久)。

我喜欢你是因为你就是会离开的人,我来不是为了带走你,而是想和你好好告别。

大概只有这样,下一世我们才能在一起。

想起很多很多年前,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的地上贴着一句台词——「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着相似的命运,还是只是随风飘荡。

」(有一丢丢像 normal people 的主题,也是属于 coming of age 的爱情电影。

看完也会反思,觉得自己都一把年纪了都还天天在谈什么 puppy love….到底什么时候能成熟点吗,唉。

看到友邻短评说 「coming of age的母题就是关于告别,而coming of age的爱情可能就是不停让人回想是否一切只是因为wrong timing. 」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可是如果这个 wrong timing 是注定的呢?

if things are meant to be, they’re meant to be.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可以好好告别的话,我们还是在这一世好好告别吧。

太多没有弥合的伤害带到下一世只会继续互相伤害一人一杀,只有像电影里如此温柔地、好好地告别过了,下一世才能结婚啊!

另外有友邻说「电影并不宿命论,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因缘,但女主的每次决定,踏出的每一步都是自主决定的,而不是“destiny lead you here”。

」怎么说呢,我觉得宿命论的理解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干,坐在家里就有黄男帅哥和绿卡老公从天而降。

人一出生本身就有星盘的,星盘部分决定了性格,性格又决定了行动。

所以每一次命运的指引,一定都是你自己做出了某些行动,离开也好,留下也罢。

能量不会凭空产生的,能量是在流动中产生的。

还是那句话,Il n'y a pas de hasard, que des rendez-vous.一切的偶然都是命中注定。

 8 ) 北美亚裔女性的得意与彷徨

雄心勃勃的亚裔女仿佛都是清一色的小麦皮,把眼线画得够长,恨不得直插云鬓。

这样的她带着来自东方的因缘玄学出现在荧幕上,是一大部分美国观众喜欢的那道菜;然而又不能谈得太深了,太深了就会暴露出东亚的苦涩,反而破坏口感,最好浅尝辄止,不用研究,这样才是消费社会里包装得恰到好处的甜点。

就像女主角在片子里说的,一切只是为了勾引,方便快捷地找到一个白男老公拿到绿卡。

我喜欢故事里的直白。

大洋彼岸的新生活是幸福平静的,从亚洲的白瘦幼小女孩到如今的健康自信作家,女主仿佛是升级过的崭新产品,但性张力一定是来自潮湿不洁的乡愁。

那个从事着普通工作拿着普通收入的亚洲男人,实在太亚洲了,刺激出女主角内心深处那块原始拼图,不过也就是仅此而已,随时间消逝它已经越来越淡。

毕竟女主是个写故事的人,所有的可能性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私奔也好出轨也好,现实中的见面反而是二手体验,即使她的感情允许她冲动,她的审美也不允许她狗血。

青梅竹马就停在青梅竹马,不能再多了。

 9 ) 因緣是姻緣的因,姻緣是因緣的果

因緣或是姻緣,都是我們假以神學縫製出的一條絲巾。

披在現在顯得過時,留給過去遺憾又嫌遺憾。

Naying 是 12 歲的 Nora。

她以為她離開韓國的時候就把 Naying 留在了韓國,留給了 Hae Sung。

但 Naying 已經 12 歲了,有了主體性,她要跟著 Nora 走,還要偷偷帶著已經萌發的姻緣和她一起走。

12 年後,姻緣萌發出因緣,因因緣長出了水土不服的姻緣,又因因緣而剪斷了姻緣。

12 年為一個週期的因緣,再度長出了姻緣。

她是他的因,他是她的緣,只是「姻」少了「女」,只有因,長不出緣。

這個故事的視角很特別。

移民身份議題進化到了 2.0 版,他們開始翻找、講述與故國的私人情感,這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經驗。

故國的舊我與此地的新我之間的決鬥和拉扯,親愛之間的遺憾和憂慮⋯⋯這是他們一生都需要去調和、解決的問題。

由衷感嘆,A24 真的太會選本了!

 10 ) 导演Celine Song的一封信

A24的newsletter里面读到,这封信打动了我,让我马上冲去电影院看了电影。

把他翻译了一下(加上了一些科技力量辅助)放在这里。

嗨,你好,我从我纽约市的公寓写信给你,这是我生活的城市,而你,无论在你生活的城市还是别的地方,我都想请你去电影院看我的电影《过往人生》。

这是标题,这也是这封信的目的:去一家实体电影院——离你最近的一家——去看我的电影。

这是我拍的第一部电影,我很爱它,爱他的一切。

我爱他的缺点、菜鸟级错误或局限,爱那些和我一起制作的优秀的、善良的、美丽的人们。

我爱着也感激着这部电影,因为是它带着我去了很多城市,去了很多你附近的电影院。

这部电影受到我自身生活的启发,它讲述了很多事——关于初恋、关于未曾有过的生活,关于成长、关于放弃(并为之腾出空间)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的许多版本。

但它本质上是关于城市:它们有多特别,多相似,彼此之间又有多遥远。

电影中大多数场景发生在纽约市,这个从我2011年搬来当剧作家以来一直被我称为家的地方。

和千千万万其他人一样,纽约是我生命中的最爱之一。

电影也有很多场景发生在首尔,那个我曾经称之为家,却在2000年离开后几乎完全从我的记忆中消失的地方,直到我为了这部电影在2021年秋天回去。

还有一些场景发生在多伦多,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少年和成年初期。

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发生在蒙托克,那个地方以我无法预料的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

为了不剧透,我就不作详细介绍啦。

这部电影是我情感生活中的一隅的地图,也同时是我所到之处的真实地图,是我在空间和时间上绘制过的路径。

因此,这部电影发布的过程本身感觉也像是一趟环游世界的旅程,一次外交的世界巡回演出。

我感觉自己像位外国政要,带着这部电影——这份关于我内心容纳的那些城市的小文档——出现在陌生的新地方,并要求与当地人进行交换交流。

来呀,凑过来,让我告诉你们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但当然,我希望最终的观影体验主要不只是我的个人经历。

如果你要去看这部电影,我希望它能带领你踏上自己内心的旅程:去你可能曾经去过的所有地方,或是你甚至没有意识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或者那些你感觉,也许、或许,莫名其妙地在另一个人生中到过的地方。

我希望你在你的城市——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去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意识到你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你包含着无数的多样性,却残酷而美丽地根植在时空中一个特定的点上。

我当然知道去“离你最近的电影院”并不容易。

也许它并不“近”。

你要开车、搭火车、给小孩请保姆或腾出时间——你需要计划旅程,因为你要去“某个地方”。

对我而言,“离你最近的电影院”是滑稽好笑的字面意义。

我纽约的公寓在间正在放映我电影的电影院的正上面,我只要离开公寓,做任何事情都会经过电影院。

看到门口人来人往,我会和自己玩个小游戏: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去看《过往人生》的,又有谁是去看,我不知道……《变形金刚》的呢?

这些人中有几个是我的邻居?

有几个住在我楼里?

在过去几周里,我曾无意中和多少人同乘电梯,而他们刚看完我的电影?

我在大楼里和街道上看到的每个人突然变得充满可能性和神秘感——我感到与他们出奇的亲近,因为我知道可能最近或很快的某一天,他们会下楼到我们的电影院——我们旁边的电影院——参观到我去过的一些地方。

他们可能会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认识我,而通过某种相互渗透作用,我可能也认识了他们。

想到全球各地——至少在很多地方——有人正在拥有类似的经历,我几乎不能承受超现实、令人窘迫又兴奋的感觉。

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你在哪个城市,如果你愿意启程去看《过往人生》,请记得我永远心存感激,我也很激动能互相认识并一起旅行,尽管这是趟短暂的、在黑暗中的旅程。

我很荣幸能来到你附近的电影院。

那边见。

Celine Song原文链接:https://a24films.com/notes/2023/06/a-note-from-celine-song?utm_source=Newsletter%20Lis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Celine%20Song%20Director%27s%20Letter%20%2801H3MA61SAMMR7T3W7MHQ7H3ES%29&_kx=ZVZxY3FzKxI4kWD-5UpSlY2L8G-IpcO6ZPvTEHi7nf4%3D.Uk6tXe

《过往人生》短评

三星半。一部很厉害的私电影,大到移民就是一场现代的文明战争,小到只是自私的人站在路口的心中所想。我很喜欢儿时的戏份,不仅关于青梅竹马,还有关于两人“自我”性格的建立,海盛问娜英为什么哭,娜英要抢走妹妹的英文名,两个人的人生首先是自己的,才是爱情的,这一笔没有暧昧。自信的人总有无可奈何,但又思及凡事有因果,一时之间,心在难过与不难过的临界点,微妙之极。我也很喜欢他俩异地联系的那段蒙太奇,就像一首节奏舒缓的散文诗,很特别,不过他们没有越过自然规律,看见对面的那个人,就感受到心中感情的流逝,承认爱情就是长长久久的遗憾,承认失去又无处寻找,人生就是承认规律的过程。格里塔李完美诠释的娜英,没有什么可以破灭,又什么都明白,她生活下去,成为了生活本身。

9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是没想到能流水账成这样,像小红薯上的拼贴手帐一样,将所有网红元素撕碎做旧再拼贴起来,最后发一段无病呻吟的诸如站在纽约门廊里面吐槽so korean和normal life的话,太典了太典了。内核如此空洞,所谓的镜头语言就是极力往插图构图去靠,就连调色都那么让人“惆怅”,最后酒吧里面三人坐在一起的调度是我今年看过最僵硬笨拙的场口。本片就属于那种没有才华和内容,但是会装X包装自己的典型。1.5.

10分钟前
  • 薄荷清柚
  • 较差

可以说是很失望了 摄影 台词 表演 调度 没一个高光 但是当然也说不上来差劲 就是平庸 灵气毫无的平庸 平铺直叙毫无想象空间与留白的平庸 很难想象这还是导演根据自身经历创作出来的剧本:( 简直可以说是毫无感情 毫无深刻体认 地铁镜头远比不上《星月童话》的常盘贵子和张国荣 意难平的感情线也打不过《一夜迷情》的凯拉奈特莉和纪尧姆卡内 移民的文化与身份认同认同 感觉还没展开就已经截止 导演的采访还算有意思(刻意不翻译的短信 ) 唯一喜欢的两段戏(但也说不上惊艳) 一是男主说 “i like you for being you who will alwasy leave"(类似的 就是说女主就是一个永远会离开的人) 另一个是女主老公怀疑他们相遇相爱的偶然性和独特性 我还是再去看5遍《暖暖内含光》吧

13分钟前
  • takyo
  • 还行

好似面面俱到的一段私人史,但实际上有拍到任何东西吗?如果我们反感一些电影过分地借写实的名义剥削生活的秘密,那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其完全的反面——它将一切生活彻底变成印象,任何可能的情境都被消解,任何可能的镜头都被放置在最明信片的角度,让一切消失,正如那些干净整洁的酒店和民宿,它们没有秘密,没有旅行者能在这里留下痕迹。

14分钟前
  • TWY
  • 很差

如果不是影片最后一刻,她送走了HaeSung然后独自走回家门口,步伐逐渐凌乱,身影越发孤独,直到最后抑制不住,趴在等在楼下的老公肩膀上说“I'm sorry”并大哭,如果不是这一幕,所有人,包括她自己,恐怕都已经被她的自洽和坚定基本说服。但这可能就是故事想说的,理智无法回应所有的遗憾,人总有其理智无法控制的情感需求。你无法回避它,但也无需回应它。If you leave something behind, you gain something too.

18分钟前
  • 毛利小张
  • 推荐

39.给我看沉默了,顺序的叙述下挑拣一些个自以为深刻实际无关痛痒的对话与片刻,最后ending还故作高深…

19分钟前
  • 眯眼露齿笑
  • 较差

整体太寡淡了,取景框没选好,离散与移民书写太过点到即止,选取的片段都是不痛不痒的,缺乏真正打动人的力量。最好的台词就是女主说,那个小女孩并没有今天坐在你面前,而是十二岁的时候就陪你留下来了,然后男主说,我虽然想过很多种可能性,但你是一定会走的,因为你要成为你自己,我也喜欢这样的你,而这个你就是会离开的人。但这两句就够了,其他再多就有点画蛇添足。移民的艰辛、对故乡的矛盾怀念、对在地的漂浮感与尴尬状态,都呈现得太轻太表面。但韩国竹马这个演员真可口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眼神,专注又羞涩,还有许多欲诉还休。一查果然既不是韩国本土人也不是美籍韩裔,而是德国韩裔。我就说,无论东亚还是美国的水土,都养不出这种气质的男的😅

21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男子二十年后远渡重洋给childhood sweetheart带来一点小小的双开门震撼

26分钟前
  • 3dayslater
  • 还行

比起对初恋的情感,更像是在拍女主的nostalgia 女主不会再回到韩国,毕竟旧的人生框架已经太小了,不再符合未来的人生图景。或许太过韩国人的初恋代表着她留恋的旧土,会本能地产生憧憬,就像女主不知道自己讲梦话时说的是韩语。这也是那丈夫永远都难以走进的内心角落。她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托尼奖。曾经壮大恢弘的理想,已在现实中失落。初恋成为了她过往的坐标,他见证她成为故国的异乡人,见证她在纽约过着普通的生活,游离在梦想之外。最后一次在道别时,初恋对女主说“下回见(다음에 보자)。”说的不是字面意义的下次,是下一次“因缘”。他们郑重地道别了。记忆中的娜英存在过,Nora将她和初恋一起遗留在过去了。结尾像拜伦诗里的那句话:事隔经年,假如我们再次重逢,我将何以问候?以沉默,以眼泪。

28分钟前
  • 银河众星在上
  • 还行

女主说因为绿卡所以比计划的早结婚时,旁边的港女嗤笑一声。我要是女主老公,这样的爱要来何用。2023.8.26于香港中环

30分钟前
  • 风灌耳🌈
  • 很差

对这部片子我没有什么感觉,看完也感觉不到什么遗憾,也没什么好感动的。最后20分钟还行。女主的丈夫这个角色挺好的,家门前拥抱女主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我觉得最美好的一幕。至于说这部电影不是在讲述爱情,是在讲述移民者的“乡愁”和“自我选择”,即使如此立意,它还是很无聊。至于爱情和遗憾,女主会让丈夫知道男主的存在,并且会他聊男主的事,就这一点可以说明男主对女主是很特别,但也没有那么特别。这是我感觉不到什么遗憾的原因之一。可能我现在还是觉得能拿出来分享的事都算不了什么,真正的遗憾没那么可轻易分享。

33分钟前
  • F
  • 较差

这个电影的动机太糟糕了,完全是美移民东亚中产女性的性幻想。我看到女主带着韩国初恋去见自己的犹太老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嫁给你还不够,还要把我的另一种可能也带给你近距离观赏。可怜的刘台午so 他妈deprived。你在美一代青年移民女性若真的觉得孤独,想亚洲这一口了,我推荐你们看silk labo有个小动作片,3人行,在KTV,铃木彻带着一个小甜弟。比这个好看多了。

34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这真的是一部温柔电影,感谢这被善待的前半生,它存在过。连带着你没有来过的20年,我拥有如此多,我不再恐惧未来,这是我的财富。

38分钟前
  • 李梦
  • 力荐

我的past lives瞬间,就是小学时候喜欢的男生,和我不是在同一个时间互相喜欢对方,后来大四在朋友发的答辩列表看到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和我读同一间大学。但是那时候我也没有去和他联系,叫朋友帮我在答辩的时候留意他,后来我和朋友都忘了这回事。应该也是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吧。这部电影刚立项的时候看到片名就想起borns的同名歌,don't wake me i'm not dreaming

40分钟前
  • 妮可Gay得慢
  • 还行

上海那个棚也太假了笑出声来,女主说so Korean的白女化口音令人不适。

41分钟前
  • mauvaisang_
  • 还行

节奏有点急,进度很赶,不够从容。从开始就不太能进入这个故事,时间轴跳太快了,转眼跳一段,转眼又跳一段,铺垫不足,没有余味,没发现青梅竹马岁月彼此有多大的互相影响和亲密羁绊,按道理至少要用15、20分钟左右讲小时候的纯真无邪、两小无猜,后面才能在漂泊中念念不忘、恋恋风尘。所以,这是一个东方恋爱西化的故事,还是西方恋爱试图东化的故事呢?好像都不是,还是女性讲当自强的吧?总之,细腻程度还不够,有点夹心。韩裔这些年好像挺热衷此类故事,《水芹菜》《怒呛人生》……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太肤浅了吧…这也太浅了吧…之前看到海报就觉得不是想看的…这也太浅了……无台词无剧情无……今年看过最…………

48分钟前
  • 虚无野种
  • 较差

😭😭😭

49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预算:1200万首周末票房:23万北美票房:1118万全球票房:4253万上映日期:23.06.02上映周数:41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906北美最高排名:10发行方:A24

51分钟前
  • 夜观风
  • 较差

3.5,用“姻缘”来解释命运其实是一种非常浪漫的表达,也是一种自我的安慰,只是对过去的留恋所产生的悲伤并不会因此而结束,终究要随着吐露心声的那一刻慢慢决堤。这里电影的处理非常好,无声在形式上克制的同时仍旧能感受到决堤般的悲伤,还有那巨大的遗憾,以至于在结束后长叹一口气,可能在爱情里面,没有是比有缘无分更令人遗憾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6分钟前
  • 宫唯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