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法语文学里,关于狼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妇,丈夫很爱妻子,给于妻子很大的信任,并告诉了妻子自己是狼人的秘密。
而妻子回报丈夫的是恐惧和嫌恶。
这天,妻子偷走了丈夫从狼人变回人时需要的衣服,因此丈夫被困在狼人形态里,直到妻子的行为被发现,正义得以伸张。
这里的狼人不是魔幻故事里的狼人,而是人处于反常状态时,就会被视作是狼人。
例如突然爆发的暴力行为,或者表现出不像通常的“他自己”的时刻。
狼人并不被认为是邪恶或恐怖的生物。
如果我们把媒体和明星看作是故事里的妻子和丈夫的话,当明星(丈夫)处于一种反常的状态时(狼人),媒体(妻子)对其豪无保留的曝光,相当于偷走了明星变回常人所需要的衣服,导致明星的塌房,这些明星永远也不会再变回一个“常人”,因为在这个更贴近现实的故事里,正义无法得到伸张。
我想这是一个讨论关于信任和正义的故事。
当女明星杀了人,通过媒体的背叛得到的正义和通过法律得到的正义,它们之间是等价的吗?
在主题上,从开篇就被标为“红镜”的恶魔79十分与众不同。
它抛去了黑镜经常涉及的未来因技术造成的反乌托邦的可能性,更加着眼于当今时代,探索了曾经英国现实里的真正恶魔:那些生活在血河演说阴影下的传播仇恨的种族主义者和恶意利用这种仇恨情绪的政客。
2010年,喜剧演员Sanjeev Bhaskar回忆血河演说给当时英国印度裔人注入的恐惧:1960年代末,Enoch Powell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可怕的人物。
他代表着(我们被)强制遣返,所以我们总是把行李箱准备好。
我的父母觉得我们可能随时得被迫离开。
1979年英国发生了什么?
血河演说(Rivers of Blood speech)1968年4月20日,Enoch Powell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保守党政治中心会议上发表了“血河演说”。
他的演讲强烈批评大规模移民,特别是英联邦移民到英国和拟议的种族关系法案。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民意调查显示,Enoch Powell的“血河演说”的观点在当时的英国民众中很受欢迎。
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75% 的人对Powell的观点表示同情。
NOP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约75% 的英国人同意Powell关于完全停止非白人移民的要求,大约 60% 的人同意他要求遣返已经居住在英国的非白人。
虽然一部分白人似乎对Powell的讲话表现出好感,但作家Mike Phillips回忆道,血河演说令对像他这样的英国黑人的敌意甚至暴力合法化。
1968年的血河演说后,导致对在英国的巴基斯坦人和其他亚裔人的暴力袭击变得频繁。
“打烂巴基”("Paki-bashing")的攻击在70年代和80年代达到顶峰。
剧里女主的杀人工具是一把锤子对此的隐喻。
1969年,披头士乐队的《Get Back》的早期版本为《No Pakistanis》。
《No Pakistanis》中提及了Enoch Powell的反移民观点。
《No Pakistanis》歌词:Don't dig no Pakistanis taking all the people's jobsOh,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Oh ne nu ne nu was a Puerto Rican born in na na na na naAll the folks around said "Boy, he a Mohican living in the U.S.A"Get back, oh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Sidi of the west was a Pakistani living in the mmmm..All the folks around don't dig no Pakistanis taking all the people's jobs soGet back, oh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电视新闻上的NF
电视新闻上的NF
女主同事是NF的支持者
女主家的门上被喷漆NF
警探看到女主家门上的NF喷漆的第一反应 很明显,剧里数次出现的 NF(国民阵线)是一个极右翼党派,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和反移民倾向。
然而,这个NF并非剧情虚构,而是现实存在的。
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NF) 是英国的一个极右翼法西斯党派,成立于1967年。
NF被政治学家定性为法西斯主义或新法西斯主义,包括新纳粹主义、斯特拉瑟派和种族民粹主义者。
NF支持种族民族主义观点,即只有白人才能成为英国公民。
NF呼吁结束非白人移民进入英国,并要求剥夺已定居的非白人英国人的公民身份并将其驱逐出境。
NF作为一个白人至上主义的党派,它宣扬生物种族主义和白人种族灭绝阴谋论,呼吁全球种族分离主义,谴责跨种族关系和种族通婚。
NF支持反犹太阴谋论,支持否认大屠杀,并声称犹太人通过共产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统治世界。
NF提倡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强硬的疑欧主义和远离自由民主的转变。
NF的社会政策反对女权主义、LGBT权利和社会宽容。
继BNP之后,NF成为二战以来英国政坛最成功的极右翼组织。
在其历史上,它建立了子团体,例如联合会、青年团和反对gòng chǎn主义摇滚音乐组织。
NF只允许白人入党。
在全盛时期,NF的大部分支持者来自英格兰北部和伦敦东部的英国白人工人阶级和中下阶层社区。
NF在其历史上一直受到左翼和反法西斯团体的强烈反对,NF成员被禁止从事各种职业。
70年代是NF的鼎盛时期。
当时它在选票份额方面曾短暂地成为英格兰第4大党派,但是它的代表从未被选入英国或欧洲议会。
NF只通过倒戈获得了少数地方议员,以及它的一些代表被选入了社区委员会。
自1974年以来,NF宣言的基石是强制驱逐所有非白人移民及其后代,以及混血关系中的英国白人伴侣。
它指出,“遣返”过程可能需要10年,并补充说,在驱逐出境之前,非白人将被剥夺英国公民身份,并在获得福利、教育和住房方面落后于英国白人。
它呼吁禁止未来的非白人移民到英国。
1970年代,NF表示它不反对来自英联邦国家的白人移民的到来,但呼吁对来自其他地方的白人移民进行“严格控制”。
在NF成立的第一个10年中,NF强调了这样一种说法,即促成移民的政客(而不是移民本身)应该受到指责。
1969年,它声明:“你的敌人不是有色移民,而是让他们成百上千进入的英国政府。
” NF声称,工党推动移民以增加他们的选票,而保守党将移民视为廉价劳动力。
NF的早期出版物通常避免对非白人使用贬义词,例如“wog”或“nigger”,但此类语言会出现在NF集会上。
随着发展,NF的媒体开始使用种族煽动性的标题,如“黑人野蛮人恐吓老人” 和 “亚洲人引入怪异的性谋杀仪式”,还将非白人移民与害虫相提并论,将地区描述为“移民出没”(immigrant-infested)。
NF还将其他问题与种族和移民联系起来,针对英国白人在移民竞争工作、住房和福利方面的担忧。
常见的NF声明包括移民携带麻风病和肺结核等疾病,移民是NHS(国民医疗服务体系) 的负担,以及不称职的移民工作人员对 NHS 不利。
NF声称,移民逃税,移民在工作场所傲慢、好斗和不讲卫生。
NF坚持认为黑人是犯罪的根源,黑人学生拉低了学校质量。
1976年8月5日,Eric Clapton在伯明翰的一场音乐会上公开反对增加移民,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和挥之不去的争议。
Clapton表示支持1968年Enoch Powell的血河演说,并在台上宣布英国有成为“黑人殖民地”的危险,还说 “让英国保持白色!
” (Keep Britain white),这是当时NF的口号。
现实中NF的游行活动1972年,John Tyndall成为NF的主席。
在John Tyndall的领导下,NF利用对南亚移民到英国的日益关注,迅速增加了NF在东伦敦和英格兰北部城市地区的成员和投票份额。
1982年,John Tyndall离开了NF。
John Tyndall曾说:为了生存,我们的社会必须要充满活力和竞争。
我们的社会必须要求其成员承担责任和努力。
我们的社会必须成为鼓励适者和强者的社会——从摇篮里就向年轻人灌输: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除了努力和奋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值得成就的东西。
我们必须像过去一样致力于培养坚韧不拔的年轻人。
NF的公众形象是通过街头游行和集会提升的,而这经常导致与反法西斯抗议者们的暴力冲突,其中令NF声名大噪的暴力冲突是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和1977年Lewisham争斗。
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Death of Kevin Gately)1974年6月15日,NF在伦敦市中心举行游行,呼吁支持强制遣返移民。
当游行到达红狮广场(Red Lion Square)时,发生了骚乱。
在骚乱中,Kevin Gately因头部受伤而死亡。
Kevin Gately是一名学生,不是任何党派/组织的成员。
他第一次参加抗议NF的游行。
到目前也尚不清楚他的受伤是故意还是意外造成的。
Kevin Gately是当时英国55年来第一个在公开示威游行中丧生的人。
红狮广场骚乱事件使NF在英国家喻户晓,其支持者/反对者/其政策的示威意愿都有所增加。
1977年Lewisham争斗(Battle of Lewisham)1977年5月30日,警方在伦敦东南部进行黎明突击搜查,因涉嫌一系列抢劫案,逮捕了21名年轻黑人,其中包括一名24岁的女性。
逮捕之后,警方表示,他们相信“帮派”对“过去六个月伦敦南部 90% 的街头犯罪负有责任”。
1977年6月1日,21名年轻黑人被控多项“串谋抢劫”罪。
在听证会上,数名被告与警察发生冲突,而听众席上的观众则试图闯入法庭。
不久后,Lewisham 21防务委员会成立。
他们严厉批评了警察当时的做法。
1977年7月2日,Lewisham 21防务委员会在New Cross举行了示威游行。
200多名NF的支持者对此表示反对,向游行者投掷腐烂的水果和成袋的烧碱,80多人被捕。
1977年8月13日,500名NF成员试图从New Cross向Lewisham游行。
当时NF的组织者Martin Webster告诉媒体:“我们认为多种族社会是错误的、邪恶的,我们要摧毁它”。
各种反示威大约 4000 人,导致了团体,反NF者,SPG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
到场5000名警察,56名警察受伤,其中11人住院,214人被捕。
后来,在Lewisham镇中心发生的骚乱中,英国大陆首次使用警察防暴盾牌。
剧里电视播放的新闻报道:“... National Front march through Southall…”1979年Southall发生了什么?
Southall是西伦敦的一个大型郊区城镇,是伦敦伊灵自治市的一部分,是其七个主要城镇之一。
历史上它是米德尔塞克斯的一个市镇,直到1965年才由Southall市政厅管理。
自50年代起,Southall的当地工厂和靠近希思罗机场的位置吸引了大量亚洲移民,最终成为印度次大陆以外最大的旁遮普社区的所在地。
如今Southall已成为南亚文化的主要中心,获得了“小印度”的绰号。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Southall 已成为主要的南亚住宅区,是伦敦最大的锡克教社区的所在地。
除了主要来自旁遮普邦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口外,Southall最近还成为阿富汗、斯里兰卡和索马里社区的家园。
由于1947年印巴分治后的人口转移,造成了超过一千万人陷入贫困。
许多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离开印度来到伦敦定居,尤其是Southall。
1950年,第一批南亚人抵达Southall。
据说他们被招募到当地一家工厂工作。
该工厂由一名前英属印度陆军军官所有。
由于希思罗机场等不断扩大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南亚人来到Southall就业定居。
在Southall定居的最主要群体是亚洲人。
根据种族平等委员会数据,Southall的 7万人口中超过55%是印度/巴基斯坦人。
到1976年,Southall 三分之二的儿童为非白人。
据报道,1982年,Southall的8.3万名居民中有65%是亚裔。
到1965年,所有较低级别的工人都来自波兰或印度。
在接受过教育或培训后进入英国的亚洲工人中,有85%只从事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作。
工作场所的种族歧视很普遍。
印度工人还面临来自白人主导的工会的歧视,因此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即印度工人协会 (IWA)。
IWA是西伦敦地区最大的社区组织。
到1966年,Southall所有旁遮普出生的男性中有一半以上是 IWA 的成员。
长期以来,西伦敦一直是极右翼的目标。
在60年代的地方选举中,一些候选人在竞选上使用反移民策略取得了成功。
1964年,反移民的BNP在Southall获得了15% 的选票。
BNP的John Bean获得了Southall地区9.1% 的选票。
这是令英国右翼采取选举战略的关键时刻,即1967年NF成立了。
Southall示威游行活动 70年代,Southall的种族问题紧张。
IWA成员们有政治激进主义的传统,还有对殖民主义和反殖民斗争的记忆,是非白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生活在长达十年的工会斗争中。
1976年,在Southall,一名16岁的南亚裔男子Gurdip Singh Chaggar 在IWA办公室外遭到种族主义者的谋杀,被两名白人男子Jody Hill和Robert Hackman刺死。
在Chaggar去世后的几天内,在Dominion剧院发起了Southall 青年运动(SYM)。
SYM由年轻的非裔加勒比人组成,以对抗种族主义的抬头和NF的攻击。
1979年大选前夕,NF宣布将于1979年4月23日在Southall市政厅举行会议。
Southall 将成为NF提出候选人的 300 个议会席位之一。
1万名Southall居民提出取消NF会议的请愿书,但并无效果。
1979年3月23日,当地居民举行了反对NF会议的和平示威。
他们是一代和二代的英国亚裔,其中的许多人(但并非所有人)都是旁遮普锡克教徒。
在当时的流行文化中,锡克教徒的普遍形象是胆小而恭顺,是一群戴着头巾的当地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Southall人不断应对着来自NF的种族主义的威胁。
在1979年4月23日之前的几天里,也举行了反对NF会议的大规模的和平示威,有数百人参加,并在上周末举行了一次有5000人参加的反对NF的游行。
Southall居民反对NF会议的抗议游行活动Southall的年轻一代可能从他们的长辈那里学到了反抗的传统,但他们试图创造更激进的斗争形式。
老一辈人敦促这些年轻人要有耐心,然而,年轻一代并不愿意等待。
1979年4月23日,SYM的成员从中午左右就开始在市政厅外聚集。
据BBC采访的一位与会者说,“这就是我们的未来,对吧?
我们的领导人什么也不会做……我们的领导人希望平和地坐下来,但是在这里平静地坐着你能做什么呢?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年轻人。
”Special Patrol Group(SPG)是伦敦警察厅的一个机动部门,成立于1961年,被用来对付大型示威游行活动。
SPG一直富有争议。
它前有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中学生Kevin Gately之死,其肇事者从未被查明;后有1979年Blair Peach之死的不公正调查。
有人指责SPG警察对示威者施以不恰当的暴力。
前警长Tim Brain表示:“他们(SPG)的批评者怀疑他们是一股力量中的一股力量”。
前警长Geoffrey Dear表示,SPG “可能显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即少数群体与一般警察之间的关系恶化”。
1986年,SPG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District Support Units (DSU)。
在受到负面报道后,1987 年1月,DSU也被解散,由Territorial Support Group取代。
1979年4月23日,SPG在市政厅对面的人行道上设置纠察队。
为了应对潜在的暴力事件,征召了 2876名警察,其中94名骑警(骑马的)。
他们上午11:30 抵达现场,为保护晚上7:30在市政厅举行NF选举候选人会议做准备。
晚上7:00 ,NF成员陆续到达。
他们的会议在预定时间举行了。
在会议期间,NF的一位发言人呼吁 “铲平Southall,并用‘和平的英国小村庄’取而代之”。
4名公众被允许进入市政厅,以满足《人民代表法》的要求,但The Daily Mirror的一名记者被阻止进入,因为The Daily Mirror被认为是 “爱黑鬼”。
会议在晚上10:00 左右结束时,一些与会者在市政厅的台阶上向纳粹致敬,然后被警察护送到安全地带。
剧台词描述出当时移民在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恐惧Southall抗议游行事件代表了激进的非白人社区与官方舆论之间的冲突。
官方舆论可能不信任NF,但仍然更倾向他们的发言权,而不是当地非白人居民没有恐惧地生活的权利。
1979年4月23日的Southall抗议游行骚乱中,主要有三个群体成为了SPG的受害者。
首先,许多人因参加抗议游行而被捕,其中很多是青少年。
有几个人只是被SPG警察拦截在西伦敦以外的道路上,并被命令要他们自己回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遭受了一种特别激进的即决审判,Ealing地方法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定罪。
《卫报》有以下报道:一名14岁的锡克教男孩出现在Ealing少年法庭的地方法官面前。
1979年4月23日下午6:20 分,他被指控犯有“威胁行为”和持有“攻击性武器”…… [一名] 白人医生、一名白人律师和一名白人救护员……所有的人都作证说这个男孩,当时 ,正在接受手部伤口治疗,严重失血……这名男孩被判有罪,并被罚款100英镑。
其次,SPG闯入人民团结大楼。
该大楼被用作治疗受伤的反种族主义者的医疗中心。
数十名目击者抱怨说,SPG警察将警棍对准医生、护士和律师的头,以及躲在那里的抗议者的头。
雷鬼乐队Misty and the Roots 的Clarence Baker头部被警棍击中,导致他受重伤,昏迷了5个月。
担任志愿者医生Annie Nehmad 回忆起救治伤员的情况时说,一名男子,Narvinder Singh,他在一次警察袭击后右手有三英寸的伤口。
当警察走近时,她看到有人在外面的街道上奔跑,她关上了窗户和门。
警察要求获准进入,她拒绝。
在警察踢门而入之前,有人试图将门关上。
她和一名护士被强迫离开房间。
尽管Nehmad向警方表明自己是医生,但后脑勺仍遭到暴力击打。
由于击打过于猛烈使她站不稳,她被其他示威者搀扶救起。
回顾这些事件,Nehmad坚持认为,“4月23日,不仅使用的警棍比普通警棍重,而且整个过程中的SPG警察都使用这些警棍打人的头部。
一定有人在某个地方说过这样做没问题。
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准备好看到人们在抗议游行中被杀。
”截至1979年4月23日晚,有700名抗议者被捕,其中340人受到指控,主要罪名是违反公共秩序罪。
有64人因被警察暴力伤到而接受治疗,其中有几人头部受伤,还有Blair Peach的死亡。
抗议游行骚乱的第二天,即1979年4月24日,Southall市中心的商店停止营业,许多当地工厂也关门了。
Blair Peach之死 (Death of Blair Peach)Blair Peach出生于新西兰,30多岁,是一名特殊儿童学校的老师,也是一名反法西斯者。
在1978-1979年期间,他曾两次骑车回家时遭到NF支持者的袭击。
1979年4月23日,Blair Peach与一群朋友一起前往Southall参加抗议游行,试图阻止NF在市政厅的会议。
晚上8点左右, Peach遭到一名SPG警察的袭击,他的头部被击中。
另一名SPG警察看到Peach在被打后站不稳了,却仍强迫Peach继续前进。
午夜过后不久,Peach在医院去世。
在Peach死后的一天,伦敦警察厅投诉调查局的John Cass开始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当天从SPG警察那里获取了陈述。
David McNee爵士是当时的伦敦警察厅的厅长。
McNee也对Southall抗议游行进行了为期8天的审查,但是他没有将Peach的死亡作为他分析的一部分。
1979年4月26日,开始了对Peach死因的调查。
西伦敦的验尸官John Burton监督整个调查过程。
当时,Cass和他的团队已经调查了400人。
Cass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Peach被6名SPG警察中的一名杀害,其他人保持沉默以阻挠他的调查。
该报告并未向公众发布,但John Burton可以查阅。
然而,Burton拒绝让陪审员阅读调查报告。
Blair Peach的死因调查明显不公正。
1980年5月,陪审团做出Peach之死为意外死亡的判决。
1979年6月12日,Blair Peach的遗体被安放在Southall的Dominion剧院,8千人为其送行。
第二天,他被葬在东伦敦公墓。
5千--1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工会的Ken Gill在葬礼上发表讲话,呼吁1.5万名哀悼者必须解散SPG。
葬礼三天后,McNee为SPG辩护,并告诉一位黑人记者 “我理解你们人的担忧。
但是,如果你们远离伦敦街头并规规矩矩,你们就不用担心SPG了。
”后来,Peach的妻子Celia Stubbs发起要求全面公开调查发布Cass报告,但被拒绝。
198九年,伦敦警察厅向Peach的家人支付了75k英镑的赔偿金。
2009年,伦敦警察厅厅长Paul Stephenson爵士发布了报告和支持文件,并向Peach的家人正式道歉。
英国全国教师联合会设立了Blair Peach奖,以表彰他在平等和多元化问题上所做的努力。
Southall的一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
Peach死亡事件后,伦敦警察厅还不断卷入了一系列事件和执行不力的调查,所有这些大大地加深了伦敦警察的负面形象。
女主最后为什么选择杀Michael Smart,而不杀她的同事或经理呢?
虽然女主的同事和经理都是种族主义者,但却都远不及狡猾的Michael Smart那么危险。
Michael Smart帅气干练的精英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冰冷的法西斯黑暗内心。
当看到未来的他带领着一个现代极端主义政quan对世界发动战争和破坏时,在一个恶魔真实存在的宇宙中,那些如Michael Smart般巧舌如簧的正崛起的青年才俊才是真正的怪物。
第一集:本身的节奏中也显露出一种和文本重合的品牌方肆无忌惮、及是为AI生成作品的感觉;NF的霸权感在一层故事可以理解,表演逐层浮夸提炼也不错,但是为了量子计算机翻花而搭出的所谓多层世界的核心概念至少在目前展现世界观里没有必要也令人怀疑。
第二集:这么浅薄突兀的串联,有这个时间为什么不去(再)看《我想结束这一切》?
第三集:并不是说一定是设定“问题”,而是说:1、为什么是真人去外太空而把家庭责任交给仿生机器人(除了公司对人的完全占用的偏好外,工作和生活中哪个对虚拟现身的需求/恐惧更大);2、为什么公司/政府在本故事里完全失踪了。
这一季跳出了未来科幻感,而是聚焦于各种都市传说,有一定的惊悚恐怖元素,有点像美国恐怖故事。
这一季虽然算不上特别精彩,但是也比同类别平均水平要好一些。
第一集讲女主的生活经历被及时的拍成了电视剧。
看点在于,女主无意中授权,影射了用户在授权过程中不看各种条款,被机构钻了空子。
其他看点在于,电视剧总是喜欢添油加醋,对现实进行再次加工,从而扭曲现实,影射了很多电视剧根据现实改编,然而完全扭曲了现实,达到某种“翻案”的效果。
这一集最重要的反转在于,女主的生活其实也是虚构,女主其实也是在电视剧中。
这是有意模糊了现实与电视剧的差异。
女主所扮演的现实人物,看上去真的是普通人,而女主明显更为漂亮高挑,毕竟女主是演员。
这里可以看到,其实所有电视剧最起码都对演员进行了美化。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一个人又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虚构的电视剧中?
这一集仍然体现了黑镜系列的传统艺能,男女关系的混乱,女主的出轨,真的是黑镜系列的拿手好戏了,我都在怀疑黑镜编剧是不是有什么故事。
第二集写的是鲨人事件导致旅游地再也没人光顾。
感觉这一集有点平庸,很像是美恐的都市传说,有点惊悚,最后解开谜题。
第三集写宇航员的故事。
这一集更多的是体现人性这一块。
男配的人间体被破坏、妻子儿女身亡,男主借给了男配自己的人间体。
由于男配失去了妻子孩子,男配通过男主的人间体,无法避免的爱上了男主的妻子。
而且这种爱由于男配失去了妻子孩子而变得更加扭曲,最后灾难不可避免。
第四集写女明星变成狼人。
批评了狗仔和人们过分关心明星的隐私,从而让明星陷入隐私被剥夺的处境。
这集比较惊悚,像是美恐的都市传说。
第五集写印度裔女员工因为恶魔而去杀戮阻止末日。
这五集中我最喜欢这一集。
这一集有恶魔这种角色,像美恐的都市传说。
女主作为印度裔移民,存在被歧视。
在恶魔的牵引下,走上了鲨人的道路。
这一集凸显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但是只是没机会去做,所以仍然是好人。
女主是如此,女主见到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
反而真正做过坏事的坏蛋,自愿坦诚的挨了女主的一铁锤,这就是人性。
结尾也很有趣。
警探们认为女主有精神疾病,妄想了恶魔让她去鲨人,如果不完成就会有世界末日,结果末日真的来了。
如果你是观众,大概也会认为这是平行世界的故事。
我们的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别人的平行世界?
省流:类似阿凡达背景的ntr故事,所有离谱设定都是为了绿帽癖服务,可以说是为这碟醋包了顿饺子感觉实在没有必要看就直接剧透了:宇航员A男 B男在太空执行任务时可以精神链接到他俩的复制机器人体验在地球上的生活,A的家人以及其复制人被邪教杀了,在B允许下使用B的链接短暂体验生活,逐渐试图接近B的妻子,未果,被B发现,恼羞成怒,偷用B的链接将他的家人杀了,二人只好在必须要二人操作的飞船上度过剩下的4年那么看看为了这碟醋不惜漏成筛子的设定:必需要两个人操作的飞行器,只安排两个人开,一丁点余量都没有,其中一人生病死亡等等出任何意外那么另一个人只能等死不可以中止任务直接返航真人与复制人的意识链接开启方式只是插卡毫无保险,相当于登别人账号不需要密码不需要指纹只填个账号就直接登上了,草率到匪夷所思这个很重要的识别牌连体测时都不摘,但出舱做任务时要交到对方手上而不是放进保险柜里,这种东西设置成不能在所有工作环境里随身携带已经很奇怪了,假如死在外面了而牌子不在身上那尸体作为太空垃圾被捞到时都没法识别身份偷画幻想中的裸体也完全没有藏,像摆在那等着被发现似的在飞船上唯一的工作就是紧急维护,平时人可以躺尸,完全不需要做科研,甚至不需要养护植物(那为什么不把复制人放到飞船上,真人在地面远程操作,还不需要定制成跟操作者一模一样的外形,直接批量生产很节省成本)科技已经进步到可以完成意识在太空与地球之间超大信息量的实时传输,但不能视频通话,不能看电影,飞船上还是无聊得像坐牢最怪的是,费这么大劲,其实宇航员的生活体验并没有变好:飞船上吃得很差,但机器复制人也并不能吃东西,随时有可能要被叫去处理紧急事务,相当于复制人被软禁在家周围,而对其家人更是折磨,家人成为了纯粹的提供地球生活体验的工具人看到他们插卡躺下时就知道必然要链接别人的复制人,在听到A男阴阳怪气地描述B男的妻子是交际花时就知道他必然要接近她,在A男画画时就知道他必然要画B男的妻子然后被发现,在A男大喊“你不懂我的感受”时就知道结尾他必然要杀B男的家人,属于每个发展都是意料之内,很久没看过这么无聊的蠢东西了话又说回来,即便保留全部上面这些很离谱的设定,换成女宇航员就完全不会出现这种困境,显得更搞笑了,都已经在搞科幻故事了,明明有无限可能无数种有意思的事,偏要抱着火箭腿喊着绿帽绿帽绿帽,真是很烦把这种又干瘪又恶趣味的玩意吹成“描绘了极端环境下暴露出的人性黑暗面”,这算什么人性,男宝劣根性罢了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这部剧,还是好奇看了第六季的1和2,觉得有点意思,但总觉得这种立意似曾相识。
于是又看了第一季的1和2,第一集看了一点就猜出后来会如何发展,干脆掠过看了第二集,一眼认出主演是尚未成名的丹尼尔·卡卢亚还有《唐顿庄园》的三小姐。
丹尼尔在本片的表演太出彩,那大段激情台词估计比他这些年所有角色加起来说的还多,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看过三集半,这部剧集的立意也大致看明白了,有些类似楚门的世界,饥饿游戏,荒唐热闹的背后是嘲讽媒体的冷漠,嘲讽看客的愚蠢而不自知。
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法国80年代拍的电影《冒险的代价》,里面那个弄虚作假博收视率的真人秀节目给人印象太深刻,也从此对这些节目敬而远之,不想做被愚弄的看客。
这样的题材,看一两个还可以,拍多了,就觉得会不会是在自虐。
现实社会,媒体依然故我,愚弄着公众,消费着公众。
而这部系列看似众人皆醉我独醒,提醒观众不要做那种看客,但又一二再地拍出好几季来,难道不是对现实中看客们的二次嘲笑吗?
我又何必如它所愿,嘲笑自己。
Netflix 非常懂當下的時代情緒,更懂當下的人到底在焦慮什麼?
恐懼什麼。
我們不是每天都在擔心手機監聽、路面監控嗎?
第一集就用 Netflix 本身告訴你未來世界你的數據、你的人生就是最值錢的內容。
邪教風氣盛行,流媒體和自媒體是當代年輕人的新理想,第二集叩問年輕人想過自己就是新聞和流量的一部分嗎?
第三集告訴你,未來世界你可以有不同形態,但本質上你還是人,是人就會有殘缺、卑劣的人性。
第四集讓我們具體地看看人的異化與相互異化,你以為你有道德底線,但在慾望面前,只有臣服,沒有底線。
第五集是時代情緒最佳的寫照,世人皆有罪,我們對於世界和未來已經沒有想像,人比惡魔凶惡,惡魔比人善良,最終人與魔微笑著看人類自取滅亡,至死不渝,共赴地獄。
不要再說什麼不如以前了,被 Netflix 毀了。
你在進步,時代在進步,故事當然也在進步。
如果什麼都奉行原教旨主義,那這個世界會失去很多樂趣和發現。
短评字限,观后有感,简述几句黑镜第六季无疑是系列最高水准,不再浮于表面,不再是简单幼稚的科技以特效呈现,以展示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异化的未来想象,而是完全切入,当下在场。
元宇宙,大数据,意识传送,偷拍,ai预测科技层面的议题以展示现代诸国尤其美利坚的社会问题和思潮。
一,网络作为人的第二现实,限制和掌控了人本真的现实,有多少人会为了掌控真实的人生而砸毁所谓“智能”手机?
三,主要聚焦在个人性,原子化的个体之孤独,当然动因是社会结构性的,而动力仍在手机和网络。
四,恰逢前段时间的痴汉的性骚扰偷拍纪录片还热乎,观感能重叠,当然摄影的普及造成的侵害,也不算新鲜。
五,最显学的难民和移民社会问题,竟然切入了ai预测,恰逢欧盟议会近日立ai法,此恶魔等其他ai,都是一级风险,当然“我们则身正不怕影歪”。
最优的是二,欧洲仍有坚实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美国“多元”的暴政和庸俗功利主义传统,在情侣间形成巨大的张力,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在资本市场毫无竞争力,而博眼球短平快则已不需多言。
另外,第二集本身的内在素质极高,剧情和角色之丰富和深刻,可以说是今年之最。
男主是当代欧洲正在失去的坚定的人文关怀,当世界主宰早已易主,学术技术艺术权术都要看老美的眼色,只是在现实摇摆不定中只剩心中的可悲可叹,体现于男主的立场软弱和表达能力和话语权的下降。
女主的反客为主,和肤浅的所谓后现代的思潮,沦于口号的权利,诉诸直觉的正义,不过是毫无情商和智商的自大,不知结构的解构,是真正精神的失落,真正自由的衰亡。
逐渐由剧情浮现出的是完全的感性和任意作为行为规定根据,女主本可轻易推论男友母亲会为保密(尤其对儿子)而不会伤害女主,甚至请求女主为其保密,而秘密的败露等于宣判母亲在儿子面前无地自容,所以为了儿子的情感和自己的生命,都不可能伤害女主,而女主不过是在自己的恐惧感中荒谬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母亲的生命。
不乏对第一强国的讽刺。
而为了拍摄目的,不择手段,无非是自私的功利主义,使最后的反转成为可能,这在大部分主流类型片中已多有展示。
而母亲的塑造最是深入本性,人性之复杂,对欲望的冲动,对生命的蔑视,对爱人和家人的深爱,欺骗,自欺,坦承,忏悔,统统可集于一身,”for your film”是近些年观影中,我所看到对人性最震撼的展示。
五集的表演和剧本都是在水平之上,是系列最优秀的一季。
当然好的作品总能引起深思,当陷入这样一个世纪,知性大行其道,当维也纳学派将形而上学作为骂人的话语,当在站在政治层面评判思想层面的东西,人们对真的思想者嗤之以鼻,人们对真理二字开始羞于启齿,当所有问题下降到常识思维,当哲学前面加上政治、科学等等二字,我们不可能回到理性,不可能再有一个振臂的巨人来疾呼,巨人成了死狗,疾呼成了放屁。
知性思维没有想到的是以这样的基础水平作为理想,那么常识的水平会更加下降到只剩感性和欲望。
当英美思想家把真正的自由和理性下降到形式逻辑和数学的水平,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也就再无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了。
尤记得前两年赫拉利和斯坦福李飞飞对谈,当还有人文关怀,还有整体性思维能力的人疾呼时,只是成为了和世俗一样的流量:小丑。
我想如李飞飞这样聪明绝顶的人大概和大部分流媒体观众一样看不懂,觉得这片真的很无聊。
老黑说“把计算造成对精神的主要教育手段,把精神完全地变成一架机器”老海说“就还有一个上帝能拯救我们”,知性思维的,科学主义的人,李飞飞想不明白,机器完全掌握在人手中,有什么可担忧的?
她不知道,不受掌控的坠落的是人类整体,掌控机器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愚蠢和沦丧,变得不如机器。
科技正在改变人的生活,使人的思维能力下降,使人失去人的本性,失去一切超越于动物的超越性,人类正在被下一个在外在于人类的环节所否定。
知性大行其道时,还有人高呼理性,感性绝对的统治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青年人对于“理念”“真理”“理性”去他妈的,尽管知性思维,科学本身已经预测地球的未来50年,人类的毁灭,青年人仍然在摇摆在舞池中,拿着愚蠢的手机拍着毫无意义的短视频,做着不想做的工作,重复着别人的话,然后迷失,沉醉于没有理智,沉醉于失去知觉。
这时连科学连知性也会失望。
我们甚至不能再期望一个悲天悯人的巨人,更何况一个弥赛亚。
无论历史走向何处,我们都只能作为犹如精神现象学中的“我们”,旁观这:人作为类,仍未有自我意识的,在临终前的狂欢。
我觉得这一季的黑镜理念还是很先进的,特别是第一集。
虽然有些人觉得很滥。
因为量子计算机的概念已经有点泛滥了,而实际上我们还是很不清楚,可以认为是一个黑箱。
黑箱对文艺创作可能是便利也可能是陷阱。
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它表达得很空,但我认为做到这样已经很完美了。
那种视觉对人的触动。
回到标题上来,我认为对于一个游戏来说,单机还是联网不是一个根本属性的不同。
单机游戏也可能是无限的,网络游戏也可以是有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与神的连结是无限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游戏。
黑镜的概念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手机、平板、电视屏幕在关闭状态时的映照出的人类自身,隐喻科技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
另一说是摄影摄像的黑色镜头,隐喻媒体或者社交传播中对人类行为态度的操控。
作为本剧的唯一编剧,查理·布鲁克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主修的就是媒体研究,在创作《黑镜》之前,他的日常工作则是撰写科技和媒体专栏,因此这两种解读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黑镜》最初两季之所以获得众多好评,一方面是编剧作为多年的媒体人,对于大众传播和科技进步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和反思,每一集都聚焦社会议题的核心,直指要害。
另一方面,《黑镜》故事中所设定的未来时空正不断出现在当下生活中,现实仿佛正不断应验《黑镜》十年前所提出的种种警示。
因此《黑镜》曾经也许只是一部科幻寓言,而从现在的视角回顾,前两季可能更像是预言,更加深了《黑镜》的超前伟大。
所以当快进到第六季的时候,你会由衷地感慨:这TMD是一坨什么东西?
如果要确切描述第六季的感受,那就是点过五次中式蛋炒饭的你,这次送上来的竟然是印度香米炒鸡蛋。
没错,米饭的确是米饭,蛋也的确是蛋,但这两样炒在一起并不能叫蛋炒饭啊。
首先,第六季已经基本和科技脱钩,逐渐走向玄幻。
诚然第一集的流莓体(Streamberry)大致还跟未来科技有点关系,但第二集的故事是回溯过去,第三集发生在复古未来的平行宇宙,第四集变成暮光番外,第五集请问我是穿越到了《德尔托罗的珍奇柜》吗?
其次,故事内容的深度明显单薄了许多,虽然每一集的时长依然保持在60分钟左右,但是故事的核心内容不足以支撑长度,单集(除E01和E03外的其他几集)内充斥着大量低效对话和镜头,对于剧情没有起到足够的推动作用。
再者,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是黑镜已经不够逻辑自洽了,反转力度和黑色结局的弱化使得很多结尾收得草率,有一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乏力感。
有人说这是英剧和美剧的制作思维差异导致的,也许部分原因的确如此吧。
英剧的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剧本的创作过程、打磨周期,本土的制作成本都较美国高出不少。
对于一些长盛十多年甚至数十年的剧集而言,因为积累了一部分忠实观众和核心演员,成本在漫长的循环制作周期中已经可控;但是对于一些新生剧集,由于观众的期待和反响并没有保证,且英剧并不存在美剧试播集的概念,因此前期的投入风险较大。
想要最大程度吸引观众,又尽力降低成本风险,传统剧集制作的基本理念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也就是围绕一个核心议题,深挖议题周边的冲突关系,力图在压缩周期和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掘深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英剧每一季都只有草草的6集甚至3集,而下一季则需要经过漫长的等待,甚至就此杳无音讯(此处不得不再次cue一下《神夏》)。
此外,作为戏剧产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英国的影视剧产业深受戏剧舞台的影响,对于剧本的文本、表演的呈现和演员的处理上有着严丝合缝的缜密要求,尤其是对文本台词的细腻态度达到近乎偏执的要求。
而英国一线演员绝大部分出身良好,或受教育程度高,并不是所谓的表演科班出身。
因此演技和剧本理解上的多元化层次,恐怕是互联网大数据思维所无法理解并实践的。
S03E02的《游戏测试》中,男主的生命在戴上仪器、开始游戏前的0.4秒已经戛然而止,而后的一切只是他的神经系统被仪器刺激产生的一系列涟漪而已,他的精神已被操控,他的肉身早已死亡。
同理,真正意义上的《黑镜》在被网飞买下前的第二季时也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终点。
在网飞买下了《黑镜》制作权的那一刻起,《黑镜》如同戴上仪器的男主,已经成为了一种涟漪。
网飞时期的《黑镜》,在创意、概念和故事线上只是在重复地进行排列组合。
网飞依然在不断地起搏《黑镜》,试图狗尾续貂,努力维系这个IP的生命周期,才会在时隔三年后推出第六季。
然而这一切恐怕只是网飞的一厢情愿罢了。
《黑镜》作为一部经典的英式讽刺单元剧,一部暗喻人类生活被科技和媒体把持操控,最终走向黑暗的剧集,终于亲身实践了自己的预言,成为了互联网大企业内的诸多IP中的普通一员。
从这个意义上讲,《黑镜》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但《黑镜》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也许它会变成S04E06《黑色博物馆》里的母亲,困在泰迪熊里,被孩子抛弃在玩具堆,孤独地喊着“妈妈爱你”,等待着被别人拯救;但也许它可以变成S04E02《天使长》里的女儿,摆脱母亲的过度保护,直面本我的黑暗和鲜血淋漓,勇敢地探索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去思考、去质疑、去挑战、去成长。
1,2观后感:网飞也太自恋了(^_^;)2,4,5难看就不说了和黑镜有关系吗?3算是毛病一堆但是没跑题。
【2.0】
像AI参与了剧本创作。
好看度观感竟然是一集一集递减的。。。
总归是每一季都比不过九号秘事
#Netflix 恐怖游轮+异次元骇客:没啥新意,自嘲和反思像开玩笑一样;龙纹身的女孩+真探:母爱与悬疑脱节太严重,结尾还不如黑化;异次元骇客+月球:双男主对照意义太弱,开场就大概能判断出结果会是啥,《La Mer》不错;狼人:故事角色太拉,《Supermassive Black Hole》倒是挺搭;万万没想到之恶魔王大锤:视觉上模糊化周边不咋喜欢,讽刺力度也不太够,不过让我们一起说谢谢我们这个世界的二郎神。
大概是奈飞让 gpt 看了看知音、豆瓣 Top250、微博热搜并输入关键词我骂我自己+三次反转,然后用 deep fake 技术拍出来的水平
看了两集,虽说被网飞收购后,少了点那味,但是时隔四年不见,还是可以吊打市面上的大部分剧。
一句话总结黑镜六的每一集:E1: 不要随便点“同意”。E2: 不要随便看家里的老录像带。E3: 不要随便施舍同情。E4: 不要随便私闯“民宅”。E5: 不要随便放弃。 一句话:不要太随便。
第一集就这么炸裂,哥们你们打一星平时都看啥呀
不失水准,永远的黑镜,照出光明中的黑暗,还有黑暗中的光。。。
这一季5集有3集都不应该叫做黑镜啊
希望能被Netflix盘活,但看这个trailer也不太行啊。果然E1很普通,故事的概念还行,但没拍出「黑镜」那味儿,一股子美式快餐科幻片的廉价感。E2这个故事哪里有对未来科技的批判了?E3的落脚点也完全不够黑镜!E4故事还挺有趣,E5最棒。
真是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这一季每一集的立意都挺好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但是每一集都是开头走高,然后在所以可能的剧情中,挑最肤浅最通俗的一条发展,结局毫无新意,立意彻底浪费。如果一定要比较,1>2>5>3>4。很多人都觉得5多好多好,完全没觉得。看到最后就觉得,女主的行为完全没有逻辑,故事想要表达什么种族歧视之类之类,也因为最后的虚无主义结局而变得毫无意义。我个人反而最喜欢第二集亨利湖,最后妈妈留下的纸条真是让人很感慨。其他的。。。说实话现在都想不起来了。不过,奈飞自己搞自己的笑,还是挺给力的。另外,赞一下中文翻译,Streamberry翻译成流莓体,算是信达雅了。
这他喵是《黑镜》?!就像是你点了杯卡布奇诺,结果只给你来了杯冰美式(当然,不能说这两者毫无联系)。我觉得有些人忽视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这不是《9号秘事》,也不是《世界奇妙物语》,这他喵是《黑镜》!我个人勉强认为这一季整体来说不算难看,但问题在于,如果试着回看从第一季开始的前几季,你会意识到这一季只不过是打着“黑镜”的噱头而制作出来的话题集锦,(深度?敷衍而又刻意)还有我必须得点出前面有看到一个写到关于第一集的“girl helps girl”的热评,这他喵跟女权有毛关系啊!(我写下点评的时候好像已经看不见这个评论了)求求某些人别把“拳”打到这里来,能说得出这种话的,建议少看或者不看《黑镜》或者类似的剧……
2🌟送给第一二集和演员的演出。太差了,特别是连环杀手那集。
第一集果然是全剧最佳…
网飞自嘲可还行,没创意可以不拍真的
这一季黑镜又让人失望了,除了第一集让人觉出了黑镜的味道,其他几集全都差强人意,加入的恐怖元素更是不以为佳。
E1看来凯特布兰切特不仅是姬圈天菜,对gay同样适用(萨尔玛海耶克也不是不可~)E2难道不会父母“英雄”儿“好汉”吗?变态杀人狂魔的母爱好戳人!E3直接是波兰斯基的梗。脑洞太小的我,只想到了在空间站杀人夺牌,切换身份享受人妻 E4最无聊一集,举起的镜头比举起的枪更可怕 E5真美好,《天生杀人狂》的爱情!《搏击俱乐部》最后一幕浪漫到不行!人类世界的成住坏空多么短暂,下一次和魔鬼共赴无尽地狱如何呢?美苏冷战过了,中美XX又至,想要拯救世界的“大义”求求放一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