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主角里,为什么落得最好结局的人是徐迎春?
因为他梦想最小,破灭的也最快。
影片中,这少年酷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去电影院看重放,平日也模仿着舞动拳脚,对武侠功夫世界十分神往。
赶上分班,被划分到了坏学生行列,以致于再也无法日日见到私慕的女老师,一气之下,理了光头,提着简单行李,赶赴现实中的少林寺。
结果残垣断壁之后,只见到两个放牛晒太阳的老和尚,徐迎春很失落,问方丈主持,电影里的少林寺在哪里呢?
主持和尚说,在电影里。
从此梦想破灭,少年回到了家乡,好好读书,还考上了复旦大学。
所以说受过佛祖点化的人就是有福气,而其他五个主角则没这么好运。
男主角,第一叙述人称的鲁小然,一直过着看似平静安逸的生活,超然于同伴们的残酷青春之外,但在得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人生迎来辉煌的下一秒,却眼睁睁目睹心上人被人拖走轮奸,由此心灵遭受重创,电影结尾时已经是一张苍白死人脸。
男二号应该算是梁国庆,狂霸炫酷吊炸天的不良少年,被分班到坏学生班级,一怒老子不干了,带着女朋友翠翠双双退学,在跳舞厅当起了马仔,终日打架。
一日女友被老大强奸,一怒石油浇上老大产业下的商场,点燃,爆炸,轰!
从此只剩下逃亡躲藏的命。
另一小伙伴唐宋予,是个老实壮实的傻孩子,暗恋鲁小然的女友,在情感失意,分班考试又失败的情况下,干脆选择另一种人生,从军当兵。
终于在小伙伴们高考前夕,成功战死沙场,尸体泡在河水里,瞪着眼睛,身上还携带着一封写在烟盒纸上,永远给小伙伴们寄不出去的信。
两个女主角,先后都是被强奸的下场,小公主方紫云因此疯掉,结局进了精神病院,小太妹翠翠赶上时代潮流,被判了流氓罪,入狱。
就是这样一个四个男生与两个女生的青春故事。
他们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青春期,然后被摧毁、被毁灭,失去了成长的权力。
从电影一开始说要建的大桥,到片尾终于建通了,大桥通往着未来,可主角们已经失去了踏上它的机会。
电影的一开始,充满青春气息、活力、明亮的少男少女,加上荷尔蒙十足的骚乱、打架、挨训的场面,让人会以为又是一部普通的国产青春片,然而影片后半段剧情开始发力,格局高开高走的让人吃惊,才让你意识到,这片子深得很。
从军的唐宋予给全片的宏观角度扩大了一个维度,战争画面与学校无忧无虑生活的穿插,以及后来唐士兵的死亡,都从人性、情感上让影片在艺术层面骤然立体深刻起来。
后半段残酷的东西很多,奏响了一首激昂的生命、命运的交响曲,给人的冲击几乎是一层接一层的。
在这样的人物命运走向下,唯一不变的永远是背景音里有女播音员毫无感情的在放送政治性宣言或者新闻,让人陡然生起一种厌恶。
这里似乎暗含了导演的一种嘲讽心理,无论如何,导演对政体、时代都是失望的,每个主人翁的收场也显示出这位艺术创作者一种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
但在电影技术层面,处理得很细,很好,处处可见功夫和心思。
比如电影一开头,头一个画面是下雨中悲伤的男孩,下一个画面是三年前的男孩在拿着冒着热雾的水壶倒开水。
从冷雨到沸水,完成了从现实到回忆的时空转变,热腾腾、人情味、生活味十足的年代画卷随着一个长镜头缓缓拉开序幕,进入了那个喧嚷、热情、躁动又充满信仰的年代。
(实际那一年正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金钱冲击开始滚滚而来,中国人民信仰开始迷失的一年)——充满怀旧气息的画面,让人一下子走回了久违的八〇年代。
片子有些地方发力过猛,有些地方显得刻意,比如开头云里雾里的几句诗句一样的序,最后才发现其实有点文不对题。
其实明白它想表达的意思,类似毛姆著作《刀锋》里面的那种生命残酷感“一把刀的锋刃是很难越过的”,来表达男主角经历了特别残酷的人生。
但它选用或者说是自创的句子是“一个人究竟要藏着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呢?
”还说“我曾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都是莫名其妙,故弄玄虚的,实际和后面剧情完全不搭边。
这几句在最初让人误以为这是一个青春爱情片,但实际全片关于爱情的部分很少,只有几个暧昧眼神的来回互动,或者几个缺少激情的吻和拥抱而已。
倒是着重描写了一下文革时期男主角父母受到的迫害,给临别前母亲的镜头十分深刻,让人恍然都觉得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
(开玩笑)但也有可圈可点的人物,比如范主任这个老师角色就塑造的十分出彩。
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娘炮、恨不得终日翘着兰花指的丑角形象,但实际在阴柔外面下,可见人物内心一种很坚硬、智慧的东西。
范老师要优等生鲁小然与其他几人划清界限,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一起读书、一起追求理想的才是朋友!
后来又骂其他几个打架的学生,说“自古以来,能让男子汉大丈夫不顾一切出手战斗的理由只有三个,夺妻之耻,杀父之仇,亡国之恨!
你们呢,就为了包子!
”还有后来因为分班被学生们报复,套上麻袋打了一顿吊在操场整宿,被解救的时候奄奄一息还强撑着的说“变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转而哭丧着脸:“我就是这代价——”演技之生动,不禁要拍手点赞。
白 2016/9/8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
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
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
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
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
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
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
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
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昨天,一个人去影院看了场小众电影——《不朽的时光》。
场次较少,看得人也不多,我以为,会看一部烂片。
但全部看完,比我想象的好。
对于七八十年代人的青春,有过张狂和激扬,有过迷茫和沉沦,但,这终归是那代人的青春。
故事描写的是六个孩子的青春,他们小时因为父母被下发或被打倒和走到一起,成为好朋友,长大后在高中毕业前后,因为个人的价值选择,因为变化的社会环境,有了不同的命运。
有的打架斗殴,辍学早恋,有的因影片而发奋图强,有的弃文从军,保卫家园,有的软弱无能,后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等等,因为一个变化的时代,导致他们的青春有了不一样的颜色,而本片导演闫然,同样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选择了几个年轻人,讲了他们的故事,也许,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导演的影子。
说到青春时光,社会上有很多关于青春的评价,刚刚上映完的《老炮儿》,也有自己的青春,也是在那个年代曾经叱咤风云过,但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一段怎样的青春,怎样的青春才是不朽的。
不是说违法犯罪就是光荣,也不是说堕落疯狂才是骄傲,我们大多数人还都是希望我们的青春是那种青涩的小美好,只不过,回忆起90年代的年少时光可以如此,但回忆起70年代的青春时光就并没有那么美丽。
那段岁月我没有经历过,但我父母辈经历过,有的时候也会提起当年的一些故事,比如为了弟妹,大姐就要工作养活,比如书读了一半,就要被强行中止,比如那街头的小流氓,远比现在多得多……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又是一段怎样的青春,影片大抵还原了一些,里面的每个人的青春都不是那么美好,也不是那么完整,但最终,都有了自己的选择。
所谓不朽,能够深刻记忆才是不朽把;所谓时光,能够永远留住的才是时光吧。
一位老朋友,因为受我推荐看了本片,特意打电话给我,诉说了他们家族那些似乎被淡忘的悲痛,他自我检讨说自己怎么这么容易忘记!
这篇小评,是他写的,手机发给我的,转上来以飨观者。
忘记,就是背叛,背叛是可耻的 错过了影院放映,一直在等网络上线。
总算看到了,够纯粹,不失望,有惊喜,很动我心。
这是今年看过的惟一表里如一的影片。
影片有情绪,有立场,也有审美。
在这个伪个性主义时代,一知半解或者无知无解的人都能信口雌黄,但这片子,是能经得住挑剔的!
任何一部能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都必须有公正的态度和不偏不倚的方法。
这部影片做到了。
恰如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 中说:“时代几经变迁,但总是这一帮子人,他们把谨慎的人称为胆小鬼,把有人性的人称为软弱的人;而在他们轻率地招惹来的灾难降 临的时刻,他们自己也手足无措了。
”电影很写实,仿佛这些画面和声音是时代给的,导演只是把画面和声音按自己的喜好组织起来,重放给我们看,还给我们做了很个性的解释。
很难得的。
导演一定是一个把个人看得很重要的人,不然他不会如此醉心于向大众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者自己了解和理解的世界。
讲得不错,好的电影本身就应该是个人对世界的感知。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男主回忆小时候,戴着草帽跟在红卫兵后面,太阳光透过红旗打在脸上格外的晃眼。
突然一阵风刮飞草帽,镜头拉到高空,俯拍下面那个不知所措的小男孩,靠着满墙的大字报站立。
电影中六位少男少女,就像男主说的:如葡萄般结在一起,却因落地而散落四方。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未来,却又因为某样东西而被命运的丝线纠缠在一起。
而这样东西就是“文革”。
电影拍的很隐晦,着重描写文革后的时代,而不是文革期间。
就像开头的镜头:人们撕毁标语,打到四人帮,修建道路,百废俱兴,一切都充满希望,欢歌笑语。
然而一切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文革的伤害没有因结束而消失,没有随时间而抚平,它依旧影响着下一代。
开头介绍了六位青葱少年,结尾却将他们撕碎:入狱、战死沙场、发疯、带着罪恶感逃离。
即使是在文革结束后的时代,即使主角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但文革的阴影依旧如鬼魅一般缠着他们。
“虽然我一直说服自己忘记,但一个伟大的声音告诉我,忘记过去是不可以的,忘记过去是可耻的!
”这是整部电影对文革发出最强烈怒吼的地方,也是最讽刺的地方。
导演借一个流氓之口,说的不知是那个年代人的悲哀,还是现在人的悲哀。
一对另类、特别的恩爱情侣,最后呢?
一个对少林寺怀着拯救梦想的他,看到真正的少林寺后,才发现少林只是个梦,是一个信仰。
他在她被欺负时没能不顾一切的拯救,结果女孩失身后精神错乱,而他被大家认为是个胆小怕事无责任感的人。
一个仗着父亲的关系投机倒把,过的一个少爷别有滋味,最后因为父亲的失势自己就这样玩完了。
人在面对重大挫折后会有两种极端状态,一是疯癫的没有了底线,二是懦弱的放弃勇敢。
童年挫折对于成年后的影响也是这两个方向,只是变得隐性,没有完全幸免的任何人。
男主就属于第二种,童年跟父母下乡,由于历史时段认识了几个经历并行的少年,被时代怂恿进一个同命运而互相簇拥的小群体。
表面上是好孩子,优等生,其实,从小就在不同环境中辗转而失了安全感,又经历白色恐怖般的阶段,非自然丧母,让他早就放弃了抗争,做乖孩子是他恪守的信条。
不是发自上进,而是因为懦弱和顺从。
面对爱人被带走,其实不用那把横在脖子上的刀子,也不用丑陋的流氓的猛言恶语,他是绝对动不了半步的,因为他从小,就习惯了顺从,早就丢了勇敢。
而国庆恰恰相反,从小胆大妄为,无所顾忌,做人生猛,是因为他内心的挣扎让他早就无所谓了一切。
好像勇敢坚强,其实是对一切标准的不信任导致疯狂的自我保护,也终将变成破坏欲。
喜欢少林寺的兄弟则停在了童年里,不敢前行,喜欢上少林寺也是因为潜意识里的抗争得到了影视的具象化,他身上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特质,又有削发为僧追求理想的不顾一切,又有浑浑噩噩后知后觉的懦弱,仔细看,在太多事里,他是逃避的,能不牵扯就冷眼旁观,事后再归队。
阿兵哥和少林寺有点相像,只是表现不同,这也许源自基因里的不屈服。
阿兵哥和主角喜欢同一个女生,但看着金童玉女般的一对儿自知一切枉然,于是在学校分班这种形式化的把自己和金童玉女区隔开后,看淡了一切,随心而动,入伍从军,奔赴战场。
在战场上他一定是勇敢坚强的,因为他内心充满的抗争无力感可以得到最大的释放。
但他也一定会倒在战场上,因为他所珍惜的泡影早已粉碎。
入伍的那一天,他就已然成了一名死士。
我到很想说说那个官二代。
其实,他也并非那么恶到极致。
试想,当年万元户就是大爷,几百台电视电扇收音机差不多几万快了,而且其父亲说过这不是第一笔买卖。
要想平他那种境界的事儿,一定是找势力而不是找打手。
换句话说,他完全应该去碰虎哥,碰国庆没有意义,既镇不住人也跨不过坎儿。
记得中间有个画面,官二代说这是给国庆钱帮妈妈看病第七次了,而那时候想讲条件完全是因为卖了白条,东窗即将事发,他需要个心腹保镖的局,后边国庆带人去打架,带的人还不是官二代自己找的。
那为什么一次次的给国庆大笔的款子给母亲看病?
其实他的初衷在意的是他的妹妹。
一群傻大幼稚的半成年人,一对儿父母认同的青梅竹马,妹妹男朋友的书生气质和懦弱他是看在眼里的,而如果能用可控的钞票护住一个有国庆的这个团体,把妹妹放在其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全感,同时又多了一对儿本该死心塌地的狗腿子,所以他才那么富有同情心。
而之后对翠翠的表现一方面来自家途颓败后的精神崩溃,另一方面是翠翠谈离开时的不合时宜(虎哥的痞话其实官二代是怕的),被背叛的歇斯底里和荷尔蒙爆表,加上从小的肆无忌惮借着酒性就崩了底线也是理所当然。
最后主角去见国庆也是合情合理,因为他真的在意国庆,青梅竹马的遭遇让他也真的怕了。
警察的出现也是合理,老警察都知道严守的秘密会在何时浮出水面,他只需埋伏起来静观其变。
只是这样的简单去对于两个孩子来说,过于残忍。
在我看来本片逻辑是很缜密的。
没有反人类的大好结局,也没有意淫浸没在拍脑门的快感。
这是个好的剧本,很真实,镜头有些也很美,让人驻足流连。
但整体过于五光十色的灰,花了观感,想说的话太多,但由于篇幅,太多的痛哭咆哮的不作为让观者有些许索然无味。
处处点到为止也许是导演的性格使然,但结果上很难让观者有所得到。
这是拍给情怀的片子,对一代人记忆的祭奠。
导演魄力很大,只是过于在意所有的光点,而没有做到该放大的放大,该舍弃的舍弃。
还有,这类片子就别用整形脸了,太出戏。
中国是个有故事的国家,岁月里我们有太多的财富被隐晦在阴影里。
这样的片子不是很多,而是太少。
希望之后能更多看到。
感谢原作者 转载自 正午阳光。
少林在心中。
风华正茂时,曾经那么的美好,友谊长存记在心中。
哀叹一声,人生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成就未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珍惜彼此。
人生有亢奋,有被冤屈,有太多说不尽的,看不懂的,这或许就是人生。
朋友友谊,这是人最重要的。
我很喜欢这电影。
校长,主任都演的那么亢奋,而没有做做。
同一个战场的画面定格了不一样的人生。
究竟什么样的青春会不朽,本片告诉我们,认真读书绝对不是青春时光该人认真做的事!
娘炮少年男主角,拥有肖骁的相貌却没有肖骁般的彪悍人生态度。
会学习能怎么样?
会英语能怎么样?
心爱的人就在身旁被人在身边掠走却屁都不敢放!
同是历史的受害者,你有一百个理由说服施害者。
作为一个优异的学习尖子,你可以列举出犯罪行为的处罚来震慑对方!
但是你什么都没做,只是好好的保护好那份录取通知书!
你把人生当作旅途,把爱人当做过客。
貌似只有那份学历才是最重要的。
这比政治中的愚昧和混乱更可怕。
你比落魄的读书一塌糊涂的国庆哥如何?
他可以在比你更凶险的环境下,更是丧失义气理由的环境下保护自己的女友。
又如何对的起放弃爱情成全你们的英雄兄弟?
他们都是真正的敢爱敢恨的青春英雄,他们才拥有不朽的青春。
而你没有。
你只是轻抚着自己的青春幻想,把拉链拉开又合上,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面对警察,强奸你心爱人的线索你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是你却出卖了你的兄弟。
关于这一点,警察离开你家时的笑已经将你出卖。
所以走出青春的你不懂,你懂那么多课本的知识,却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
另一位放弃少林寺的同学又错过了什么?
1981年释永信剃发出家,当时少林寺的状况就如同影片里。
1999年八月,释永信成为少林寺的方丈。
少林寺复兴。
青春可悲的不是失去清华北大!
而是失去爱和勇气!
时代的烙印是是卸不掉,它像一块儿刺青,刺上去的时候,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如果想要将这块刺青洗掉,则需要忍受更大的痛苦。
小然的父亲经历了完整的文革,对于小然,文革在这一代人心中埋下了种子,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会长出不一样的果实。
看这部电影时,一直在思考怎样的经历造就了师公现在的性格。
师公是二零年生人,今年96岁高龄,被称为中医届的活辞典,师公一直是一个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
师公是文革的经历者,受害者。
文革对于他们是不愿提起的伤痛。
即使到了80年代,万象更新的时代。
他们的内心也不愿在对谁敞开了。
要想治愈他们内心的伤痛,势必要重新揭开那块伤疤。
文学家与历史学家为我还原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从文学与电影作品中,我们感受着不同的大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人生历程。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相对宽容的大背景下。
好好的题材拍得这么散!
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有很多 这部电影则是内容大于形式 非电影规格的处理比比皆是 表演、配音、卡司、音乐、叙事、甚至部分剧本的处理都是电影形式不足的 但本片却又一个太难得的内容主题 对历史最空白十年前后的反思 一代人的兴起与凋零 他们的不朽时光正如琥珀 虽然好看 但他们都被困在里面了 如果有可能 这部电影重拍解决这些问题 再重新把剧本结构和人物做一下 这可能会成为近十年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部影片
这几张老脸演着青春,明显很违和啊。
男性演员颜值比较低,女性演员颜值还不错,故事虽然比较老套,但是很符合当时的背景。
不朽的时光,永恒的命运。不一样的年代,相似的青春。
可能动用到了上百个80年代的符号去拼凑,却还是完全营造不出那时的氛围。
18影69。普鲁斯特说,唯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这话到俺这个岁数,再看这个片子体会就深些。如果本子再扎实些就完美了。
选的青年演员真是神经病
我带我妈和我爸看了,还勾起他们的一些恋爱往事,他们说这部电影太真实了!
那个小然(不知道是不是指导演闫然)不仅不像那个年代的,都怀疑他不是内地人,说话感觉不是港台的,就是ABC,应该换个配音,不然感觉太怪。
演员确实比较青春,较之用中年明星来演青春片还是有进步!镜头很棒。
海报质感就很好,也很精致,能成为经典,远远好于那些只是为了应付而随之做出的海报,当然影片也很经典,把80年代的青春展现给了我们,力荐。
是不是以为自己摄影特别牛逼,特别陶醉?
战争战争无时无刻都是在战争,学生和老师的战争,国庆和流氓的战争,对越战争….都能在影片中看到……闫然导演的用心力作
破破碎碎,太過刻意,不必要的文藝。看得火滾。
女主很赞....良心选角
很尴尬的一部电影、前有总局、后有代沟、表达着那个年代的皮毛...
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生活状态 在那个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开始的交接时期 人们是充满了希望的 每个人都想拼搏一把 改变自己的命运 不同的选择造成不同的结果 有人高升有人丧命 最后的结果确实让观众唏嘘 这也体现了命运对人们的捉弄吧 电影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把一个边远小城描述的太喧闹了
不是找一群年青演员打打杀杀就能变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二,中国电影最可怕的就是伪情怀,还不如去重温芙蓉镇
可以看出导演很用心的在做一部电影,在审核制度之下,想尽力表达出自己所讲的话。电影里想刻画的人物太多,反而使得某些人物形象略显单薄。但是走心的作品,依然给与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