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妻子
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安东尼娜,柴可夫斯基之妻(港),Антонина,Tchaikovsky’s Wife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阿丽奥娜·米哈伊洛娃,奥丁·兰德·拜伦,菲利普·阿德耶夫,叶卡捷琳娜·埃尔米什娜,娜塔莉亚·帕夫伦科娃,尼基塔·埃列涅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瓦尔瓦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法国,瑞士语言:俄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22
简介:美丽的少女安东尼娜某次在一场聚会上,被彼得柴可夫斯基指尖的美妙琴音吸引,并对他一见锺情。从此以后,“当柴可夫斯基的妻子”成为她人生最大的渴望,她不断写信、大胆表达爱意的行径终于得到柴可夫斯基的注意。饱受同志传言所苦,正面临财务危机的柴可夫斯基,在多方考察下,终于选择向这个疯狂迷恋自己、可提供庞大金援的女性求婚。然..详细 >
每个人都想要对“女性”的解释权,你的解读,她的解读,男性的解读,女性的解读,都不能满足所有人,直到它不需被解释的那一天。所有的“事实”一旦成为语言,欺骗(包括自欺)就开始了。一部分女权主义观众不想看被精神分析化的女性角色,但不能否认,患有自欺病的女性是存在的,否认黑暗不是到达光明的路。
# Cannes 2022
MV太多了一点。
安东尼娜所爱的只是一个天才的幻影
曼谷电影节第四部,Central world突发火情没看到结尾挺遗憾的。摄影、调度、表演绝绝子。一个是缄默无言的弯男艺术家,一个是爱得炽烈的直女偏执狂,她们之间无爱可诉。女主角呈现出飞蛾扑火般对丈夫的执念,她面临的遭遇与其说是同妻的悲哀不如看作是女主角自我对信仰崩塌的回避与躲藏,她的执拗证明了她不愿意在爱里枯萎的心性。观众作为上帝视角其实从开片就能察觉出男主gay的身份(初次见面的微表情,迥异的婚礼戏等),这一点削弱了戏剧的反转性,有点可惜。女主角的表现真是灵动而精彩。
唉,这个世界苛求左派导演的罪名里永远有“不够左、不够正确”这一条。/车站戏看哭我;每次下楼梯越来越黑都像是坠入地狱;吊着白布裹的钢琴非常像吊棺材。/整体来说前半段更有感觉,也可能跟正在看《禁色》有关。火车上那场戏太《禁色》了。/相比《彼得罗夫的流感》,导演收了不少。但他的技术在这个故事里适配度好高,简直是非常契合内容的形式(在我心中)。/柴可夫斯基被展现为一个模糊的(懦弱贪心又狠心的)形象。/霍乱。/字幕提醒观众77年以后甚至争执的相遇都是臆想。不过“音乐会密室吵架后男方消失”这类细节也早已明示了这一点。
#戛纳2022#故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的俄罗斯,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教会婚姻的离婚程序变得非常复杂 需要通过王室许可证或法院命令....任何关于人生自由的政策都会滋生许多的悲剧故事...绝对的大女主故事 历史片的宏大拍出来了
最后两场段落,电影才真正走进安东尼娜的心境:与丈夫和三个孩子一起拍全家福;类似现代舞的最后五分钟长镜。安东尼娜穿过重重叠叠的男性肉身,来到丈夫面前。他是和蔼的太阳,他在,光也来了,身旁都是暖色调的;他是暴躁的太阳,他走了,留下一地忧郁的蓝,拥抱无尽的暗。
怎样的选择才能让自己过这样的一生
6.18看过
俯瞰的上帝式视角与回环的倒叙结构加强着宿命的表达 依然在过瘾地把玩着同一影像空间内部的时间变化 于是人物的行为 动作 反应被突出强调 而作为静态的状态则退居次位 也正由此 本身枯燥乏味的历史正统叙事变得充满活力
又是一个同妻的悲惨故事,但拍的似乎也就中规中矩
没有一丝怜悯,没有爱,全是仇恨和黑暗,所有的参与者都无法获得救赎,这也是我不喜欢某些韩影和东欧电影的主要原因,尽管它们技法炫,呼声高
以古喻今式当下态度的表达冲动,被另一种对古典光影掌控的追求消磨。最后小巴黎为影片特供的配乐是有起到提振观感并联结今昔的作用,但整体还是在消磨中失去了很多延展性,仅保留依稀能辨别态度的文本结构。省去动机铺垫而以直接、强烈的冲动投身夫为妻纲的秩序里寻求幸福,自然能接受在一旁崇拜男性但被男性的关系网无视仅作为某种财物存在的处境,真正不能接受的是自己所崇拜的这个男性完全不属于也不愿意承认这一秩序,在这个层面上有点像俄版《天下乌鸦》,只是心照不宣的认同在另一种语境下被置换成权力反叛的复仇、宣泄,甚至「亵渎」。
不见多少人性。
要不是結尾簡直想給一星,難道浪費兩個半鐘頭就為了最後五分鐘嗎。
调度还算小惊艳一把
看芭比看破防的人可以来看看这部,既拍出了一个委曲求全把自己老公视为神的妻子形象,又拍出了一个自私自利伤害他人骗婚男同形象,反正你们两个都有错,这能被提名全靠尺度是吧,俄罗斯是吧,再裸也是男凝
为什么不将安东尼娜米柳科娃的名字作为电影名称?我看到了一位不幸的女性的一生直到最后米柳科娃自己说出来她所有的不幸都是柴带来了。最末尾的长镜头舞蹈电影里面柴娶她是因为她可以给柴带来一座森林的嫁妆,一万多卢可以给他的经济困难带来很大的帮助还可以帮助他消除外界说他是同性恋的谣言。柴只是想要她的钱,米柳只是爱柴的才华。两个人各取所需,又因为三观不合,无法走到一起。米柳对柴的一见钟情,对柴的卑微付出看得人很压抑,这个时代的厌女属性,婚姻通过教会认可,离婚的时候也极其困难。米柳将自己最好的一切都给了柴,却一点回应都没有收到。痴情靠近太阳只会被灼伤。飞蛾扑火一般。现实里面的柴,经济困难一直由梅克夫人在背后给予帮助。两人一直写信互相相爱却又因为误会而终止,信中之爱挺真挚的。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
上一部拍精神史,这一部聚焦音乐巨人。仍然是炫技的,但也直观的,却也私密的视角,在镜头的移动中,从场景,动作,再到神情,观者被纤细的神经连接,沉浸在哀伤之中。从格林卡到五人集团,从门德尔松到鲁宾斯坦,被黄金时代新升的太阳一般的才华吸引,也被太阳吞噬。在这冬日之火面前不禁想问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卡娅,影片开始处的,是谁的葬礼。能不能拿金棕榈是一回事,但输给幼稚的悲情三角就是笑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