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达的女王》犹如一本新人职场的教科书,它以时尚为介质,将择业的选择,家庭与事业的关联,职场乍看阳光下勾心斗角的暗潮,都融入在了一部电影中,而巧妙的是这些元素的编排不但未有何般混乱冗长,反而产生了观众对职场生活强烈的共鸣,这除了电影构思对真实贴近外,更源于梅丽尔·斯特里普将一个高冷老辣的时尚女王和她背后的孤独,那尤为出色,毫无作态的拿捏。
爆米花怎么了?
爆米花就不能有经典之作了?
这片子由内而外——从女主们的穿搭到情节理念——即使过了十年来看也一点都不过时。
倒是从《小时代》到《东京女子图鉴》,向该片致敬的后来之作比比皆是。
杨幂一头摔倒在模特林立的光鲜的办公室里,抬头给出一个仰望的角度,满脸写着与真人不符的懵懂与其貌不扬;安奈桑对着镜头抑扬顿挫,把其实已经很优秀的绫说成一个不知廉耻的薪水小偷,以至于后者只能唯唯诺诺,手足无措地重复着「对不起」之类的话。
熟悉的场景一次次重现着。
又或者说,《穿普拉达的女王》里所展现的,其实都是些普世通用的定理吧。
先说衣服。
HF什么的我不懂,自己穿的也没多好,故少说两句。
其实说穿了就是「好看+造型经典+符合身份气质」,私以为电影服装能做到这三点就很好了。
改头换面后的安迪在大街上那一连串换衣秀秀不要太成功,全程长短咸宜配色完美风格广泛且毫无违和感。
先后参加慈善晚会和巴黎庆功宴的两套礼服都美炸,和她本人的气质也完全吻合——前者全黑,后者好像是LV的一套墨绿+黑(没记错的话李嘉欣上COSMO封面时也穿过),非常配合她本人的高明度鲜艳色彩(黑发白肤红唇);样式虽有区别但也有共通之处:小花边(年轻俏皮),大V领(突出肩颈部曲线+白皮肤),收腰(演员本身的大胸细腰沙漏型身材),个人觉得很亮眼。
女王大人就不说了。。。
甩皮草N次和伸出轿车那一只酒红高跟鞋都相当经典。
别的我也没资格说。。。
其实重要的还是情节桥段了。
年轻的女生们看这部片子,或许多半要把自己代入安迪的视角。
但在职场上打拼过痛哭过终于牢牢占得一席之地,才会觉得米兰达才是王道的理所应当。
和出山之作《公主日记》一样,安妮海瑟薇从头扮演的就是一只单纯无辜的小白兔,但现实却借男友之口给了一记明确响亮的耳光——哪里是没有选择呢?
无非只是自己不想选而已。
在节节晋升的「经验」和衣香鬓影的「见识」面前,义无反顾的她早已做出了选择。
只不过因为面皮仍薄,心里仍羞涩,所以才要露出不情不愿的样子,把责任和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
这往好听里说,叫进取心强;往难听里说,大概就是见利忘义、受不起诱惑。
放在网络酷爱贴标签的今天,这就是绿茶的典范吧。
换做我是车祸后伤筋动骨,躺在病床上的艾米丽,面对女主角那可怜巴巴的解释,估计也会大喝一声「滚出去」的。
真的——对于改善结果毫无实际帮助、完全只是为了减轻自我负疚感,听来有什么用呢?
何况「你一直装出一副对此毫不在乎的样子」。
艾米丽的话固然犀利,却也鞭辟入里:承认吧,从你穿上Jimmy Choo高跟鞋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妥协了。
安迪最后选择了急流勇退,她认定自己与米兰达之间仍然存在本质区别。
但这只是电影,你我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大部分当事人最后还是心甘情愿地被同化了——变成自己曾经不认同的、甚至是怜悯的、反感的一员,并坚信这才是最好的。
但这实际上也是个悖论:很难说如果没有这一段超出想象的辛苦经历,安迪能否顺利找到满意的报社工作,能否如此迅速地得到新上司的肯定,能否对自己的前途和梦想有更清晰的认识?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她已经算是同龄女性中的佼佼者——毕竟不是每个素面朝天的女大学生都能在刀光剑影的时尚杂志编辑部胜出,也并非所有的下属都能以情感战胜利益和理智,忤大逆向自己的老板发出不同的声音。
所以话又说回来了。
无论《公主日记》还是《穿普拉达的女王》,安妮海瑟薇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和《大话西游》《功夫》之类影片里的周星驰一样:主人公从来就不是丑小鸭,而是上天早就提前注定了的白天鹅。
说到这里,会不会让身为观众的我们有点沮丧呢?
除了「时尚圈」管中窥豹之外,另一个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于,影片对职业女性的描述其实非常到位。
虽然米兰达安排给安迪那一串「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略显夸张,但在细节上的处理却很容易让现实中的女白领们对号入座——你有没有因为工作而被迫割舍自己的私生活?
你有没有离梦想一步之遥却跌回原点的时刻?
你有没有过忍辱负重一肚子苦水却无人能倾诉?
……在影片中都有被一一还原。
而最经久不衰的一个段子则是安迪对米兰达的评价:「如果她是个男人,你们就不会在意这些花边新闻,而是关注她出色的工作能力了。
」——女权主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不知这句话会不会让奋斗在一线的女孩子们跌足称快?
我几乎从不与任何人讨论女权。
原因很简单:一来因为大家非男即女,都是置身其中难以保持客观,二来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岂是我等才疏学浅者三言两语所能说明的。
在这电影中也是一样,身为爆米花片的《穿普拉达的女王》,自然不可能像《时时刻刻》之类的文艺片一样对女性主义、女权思想娓娓道来,只能在现有的情节上给与大刀阔斧的总结。
抛开皆大欢喜的好莱坞式喜剧结局不谈,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职业女性的情况都是尴尬的。
一方面不断地互相刁难、碾压、排斥,另一方面却又有着发自内心的同舟共济、惺惺相惜。
所有的男性工作者几乎都被排斥在「真感情」之外,除了我们的光头设计总监——别告诉我他不是gay——没有任何贬义,只是这样的安排,难道也不会让人觉得别有用心吗?
在最后,米兰达、艾米丽、安迪三人虽然分道扬镳,却完美达成了彼此的理解与肯定。
相比之下,男朋友与花花公子作家的身份就仍像是不入流的局外人:对前者而言,除非女性放弃更忙碌、压力更大的工作,否则无法和解;对后者而言,就更谈不上真感情,更毋庸其在背后一次次对米兰达为代表的「女强人」之吐槽了。
在「工作」和「私人感情」面前,男女之间的冲突仍然没有被解决——米兰达还是离婚了,安迪还是辞职了。
那如果两个都想要呢?
如果当事者是男人呢?
十年前第一次看这影片时,我还是十几岁的黄毛小丫头。
只觉得灯红酒绿、快意恩仇,无不是自己所向往的,并时时给人产生「丑小鸭变天鹅」或「梦想终会实现」之类的联想。
十年后再看,心绪固然已远不如当初天真,但仍然认同这是一部好的电影,并在其中再次挖掘出更多自己想要的思考和收获。
每个人都会成长的,不是吗?
也正因此,才显得「经典」可贵——那些从头到尾坚持下来被证实「好看」的、「有道理」的东西,也就是这样来的吧。
觉得是很久前了,但实际应该就是去年,在某次飞往欧洲的航班上,困倦不堪但在狭小拥挤的飞机座位上又总是难以悍然入睡的我看了一部美国电影。
不算难看,典型的美国好莱坞风格。
尤其是影片中那个倒霉的女孩,因为出演公主日记被我家公主列为最喜欢的海外女演员,尽管长相和风格都不是我的styl,但还是帮我愉快地度过了飞机上难熬的一段时间。
转眼就到了2007年,这部早已被我渐渐忘掉的电影突然就红了起来。
得了好多奖,国内开始上映,最突出的标志就是街头买盘的小摊上把它摆在最前面。
这部电影就是《穿普拉达的女王》。
主演梅丽尔.斯特丽普和安妮.海瑟薇。
实际是个老掉牙的故事。
一个刚踏上社会的高材生,本来想成为出名的记者,但为生活计只好屈尊应聘到一家时装杂志打杂。
那家引领世界时尚的杂志老板是个暴戾强势的女人,以极为专业因而不近人情的管理风格统治着自己的王国。
一个是强大不可撼动让所有人只能选择臣服的女王,一个是初出茅庐既要生存更要踌躇满志开创属于自己一片天地的新人;一个是炉火纯青的老油条,一个是清纯善良的小女生,几个月相互磨合下来,终于相互理解相互欣赏,也终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梅丽尔.斯特丽普把米兰达演得出神入化。
眼里的轻蔑,动作的霸气,语言的刻薄,着装的精致,无一不让人感到她在那个圈子里的气势。
当安迪第一次对着米兰达率一干人马郑重其事在她根本看不出什么差别的两条腰带间选择笑出声并把它叫做“那玩意儿”的时候,米兰达对她穿的那件蓝色低档毛衣进行了评价。
那是影片中米兰达惟一一次展示她的专业素质。
通过历数蓝色成为某几年时尚的策划、设计、营销历史,我们看到了米兰达所以成为那个王国女王的原因。
当米兰达在巴黎酒会上以出人意料地宣布新的人选从而不动声色地化解掉威胁她王位的一场危机时,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女人的心机和维护自己女王地位的凶狠。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很困惑。
到底我们应该要什么样的生活?
米兰达的生活?
女王一样,呼风唤雨,风光无限。
但无休止的工作,无尽的压力,无边的险恶,永远没有终点的竞争。
工作成了生活的全部,没有家庭,没有爱情。
当你看到米兰达憔悴地谈论她再次破裂的婚姻时,当你看到她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用自己忠心耿耿部下的前程去做肮脏的交换时,你还想要她这样的生活吗?
影片中安迪就选择了不。
安迪的生活?
不屈服社会,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可能吗?
和男友一起租赁的简陋住房怎么比米兰达的豪宅?
几个多年好友聚会时喝的啤酒会和做米兰达助理时参加的那些豪门盛宴中的佳酿味道一样吗?
拥挤的地铁和舒适的奔驰轿车就不用比了吧?
影片的最后,安迪的男友决定到波士顿去做厨师,安迪会和他一起去吗?
当初她为什么要到纽约来?
如果说她离开了米兰达是她胜了,那她要真的离开纽约呢?
还是她胜了吗?
人生真的就是这么不靠谱!
真挚的爱情好像永远都属于贫穷,富人的生活注定是充满阴谋欺骗;成功必定以失去生活的乐趣为代价,如果你要享受生活就与成功无缘;我们要做的永远不是我们想做的,能让我们生活得好一些的注定是我们不喜欢的工作。
美丽的女人总是气质不佳,优秀的女人却往往不够美丽。
上帝呀,您老就不能让人类十全十美吗?!
所以,对电影中安迪的扬长而去我很不以为然。
那不过是好莱坞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我到觉得真谛隐藏在电影结尾时米兰达看到安迪时嘴角露出的微笑。
那一笑意味深长。
一、 安迪的华丽变身背后,是对工作价值的认同感《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是2006年的一部电影了,是一部职场剧,时装剧。
衣着朴素的安迪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安迪从一个衣着很朴素的女大学生装扮,华丽转身成漂亮的OL。
华丽变身以后的安迪最近重新看了电影,发现安迪变装背后的隐含意思是:她原来不认同《天桥》的工作价值,做事情尽力但是不走心。
她目标是在《天桥》做满一年,凭这个资历,跳槽到其他杂志社做记者。
变装以后,她完全认同了《天桥》的价值,也认同了米兰达的价值愿意全心全意的配合米兰达的工作,凡是都能想在米兰达前面了。
而这个转折点是怎么发生的呢?
安迪短时间内记住了两大本名册二、 奈格尔的启发,使安迪认同的时尚的意义初入《天桥》的时候,两个人合作的磕磕碰碰。
安迪做的不开心,米兰达也不满意她的工作结果。
矛盾的爆发点是,暴风雨夜,米兰达要安迪找到飞机,从芝加哥飞回纽约。
安迪没有找到飞机,第二天米兰达对安迪非常失望。
事后安迪找奈杰尔诉苦,而奈杰尔开导了安迪。
Part1安迪找奈杰尔哭诉,奈杰尔指出她没有努力,只是在抱怨安迪:她恨我,奈杰尔奈杰尔:这跟我有关因为,等等,这跟我没关系安迪:我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做,就算我做对事,她连谢谢都不说,但如果事情做错了,她就是个巫婆。
安迪期望米兰达能看到她的努力奈杰尔:辞职好了安迪:什么?
奈杰尔:辞职安迪:辞职?
奈吉尔:我五分钟内就能找到取代你的人,真正想要这份工作的人安迪:不,我不要辞职,这不公平安迪:我只是说,我想要为自己的努力赢得些奖励奈杰尔:安迪,现实点,你根本没有努力,你在抱怨。
奈吉尔指出,安迪没有努力,在抱怨安迪:我 …奈杰尔:你希望我对你说什么?
要我说“真可怜,米兰达又欺负你了,可怜的安迪”是吗?
奈杰尔:醒醒,六号女生,她只是做她的工作。
Part2 奈杰尔告诉安迪,《天桥》杂志刊登的都是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作品奈杰尔:你知道吗?
你工作的这个地方,负责出版近百年来顶尖艺术家的作品,豪斯顿,拉格费尔德,德拉伦塔,他们的作品,创作,比艺术更伟大。
天桥杂志刊登的都是世界顶级艺术家的作品奈杰尔:因为你生活在艺术之中。
当然不包括你,但包括不少人。
安迪是生活在艺术之中,但是她没有意识到Part3 奈吉尔告诉安迪,《天桥》杂志是高价值的,对很多人来说,是希望的灯塔奈杰尔:你以为这只是本杂志,对吗?
这不仅仅是杂志。
这是希望的灯塔,之路给。。。
我不知道。
天桥杂志是很多人的希望的灯塔奈杰尔:比方说,一个生活在罗得岛上,有六个兄弟的男孩,当他去上缝纫课只能装作去练习足球,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天桥》。
你不知道这里有过多少传奇,更糟糕的是,你根本不在乎。
在这里,更多人是热爱这份工作,而你是被迫的,你还抱怨她为什么不亲吻你的额头,每天给你的作业批个金色五角星,醒醒吧,亲爱的。
小男孩的传奇故事安迪:好吧,我搞砸了。
我不想这样的,我只希望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安迪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三、 奈格尔的谈话,激发了安迪的信心,荣誉感和动力为什么和奈格尔谈话之后,安迪知道是自己搞砸了,开始认同《天桥》和米兰达了呢?
分析一下奈格尔的谈话,有四层意思:1、 安妮,你并没有努力,你只是在抱怨。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可以做的很好,我对你的能力是抱有期待的,激发了安迪的信心;2、 《天桥》杂志刊登的作品,都是近百年来世界顶级设计师的作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桥杂志合作对象是世界级标准的,是高端的,不是普通的,激发了安迪内心的荣誉感。
3、 《天桥》杂志是很多人的希望的灯塔,产生过很多传奇故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桥》杂志是高价值的,被很多人所需要。
激发了安迪内心的动力,她也要为创造价值,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 总结我们每天做的工作,都是很枯燥的,重复的。
有时候会感觉做的事情很没有意义。
从安迪和奈吉尔的谈话中,得到的启示是需要做的是,放大价值视野把注意力从自己的工作本身移开,投向整个公司的价值看到并认同了整体的价值,或许能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工作价值。
祝大家夏安。
当生活与梦想发生摩擦时,你是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
还是不顾一切依旧为明日奔波?
这是是整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以时尚为背景,更能体现梦想的追逐的不易。
本片女主安迪是个平凡的女生。
拥有着友情爱情。
穿着简单,奔波在伦敦街头心怀梦想的女孩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有幸成为全球知名的时尚杂志里的一员。
主编米兰达是个工作女狂人,她严谨高效甚至对待下属过于苛刻。
初入这种时尚环境的安迪十分不适应,为了不被解雇,她只能战战兢兢,拿出百倍的热情和时间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看到她拿着主编需要的衣服在伦敦街头奔走,看见她因为差点不能完成任务而哭泣。
就这样安迪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渐渐地她的衣着打扮越来越时尚,她赢得主编米兰达的赏识,也吸引了爱慕者的注意。
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背后,她渐渐的和朋友越走越远,也遭到了工作伙伴的嫉妒与陷害,她开始陷入了一种无力的状态。
这与她最初的心愿背道而驰,如果事业的成功要以失去亲情友情为代价,她宁可不要。
所以影片最后她选择了放弃。
对我而言,米兰达和安迪都是我欣赏的人。
她们都是知道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人,米兰达追求事业的成功,不断追求卓越,尽管失去了一些东西,但她始终站在别人仰望的高度。
安迪兜兜转转还是回归了平静的生活,这段经历对她来说是个成长,她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不管对于米兰达来说还是安迪而言,她们在影片最后应该是能互相理解的。
尽管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但是她们两个人都遵循了自己的本心,她们在各自的领域静静绽放。
很久不看喜剧,这次随手抓到了这一张碟,看的真是兴趣盎然。
看来艺术片看久了偶尔愉悦一下身心还是很不错的。
这部片子可算是规矩的作品,部分快速剪辑的地 方还很出彩。
站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来看,还是满正确的。
有评论说这是一部白雪公主和后妈的故事,大致是如此的,不过我还是倾向于从题目所写的两点切入。
穿Prada的是谁?
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这个扮相真有趣,从女性形象的角度看,这个人物形象不属于“女巫-地母-牺牲-荡妇”四元系统之中,因为这个米兰达分明是一个男人。
无 论是她造成的威慑力还是行事方式。
而她与安德莉亚之间的“命名”之争也很有趣,可是最后安德莉亚选择的“Andy”这个名字也昭示着她男性化的愿望。
这两 个人物其实是相互对应的,平民和贵族的对立,身份的改写和回归,典型的戏剧方式。
而看完之后,穿Prada的“Devil”既不是米兰达也不是安迪,而是 一个词叫做“时尚”,它代表的是《Runway》或者《Vogue》杂志的调调本身:一种贵族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是“Devil”是因为它在用金钱来换人 们的灵魂。
无论是米兰达或是艾米丽,或者是一度“迷失”的安德莉亚。
那么从这里面彰显出的办公室政治又一次向我们表明,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是多么可贵。
不曾迷失的安德莉亚上一段中“迷失”用了引号,是因为安德莉亚并没有迷失。
她始终是一个坚持自己的女人,即使她做出的改变,也都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虽然她总是号称“我没得选择”,但这只是借口,存在主义教导我们:“即使你放弃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 安德莉亚选择的是保住工作并证明自己,在有些人看来她是钻营(艾米丽),有些人看来她是堕落(莉莉,男友),有些人看来她是聪明(米兰达),然而这些都不 是她的本意。
她只是为了自我实现,即使是出轨和最后看似醒悟的辞职。
这个看起来是浪子回头的关于改变和拒绝改变的故事中,其实根本不存在迷失的浪子,只有 一个不断为自己选择的坚定的中产阶级成员。
仍然并非女性主义在这样一部女性为主角的影片中,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一看便发现,女人仍然处在一个被“凝视”的地位,唯一具有行动力的女人米兰达实际上是个男人。
安德莉亚 这个人物除了用来当衣服架子之外没有任何地方像一个女人,反倒是她的男友更有怨妇气质,无论是被放鸽子的生日party还是晚上等安德莉亚睡觉的时候。
如此看来,安德莉亚更有代表中产阶级仰望贵族生活的小人物普遍性,艾米丽的妒嫉才更是一种女人的行为方式。
由此我知道,这部片还是卖给那些美国的中产阶级的 大老爷们儿们,他们才是最大的票仓。
最后提提演技。
海瑟薇演的不错,《断背山》里不巧当了杰克的女人,于是没法展现怨妇的一面,然而那一袭红衣确是惊艳;在这部片子里,麻雀变凤凰那一场甚是抢眼,然而她时时刻刻都在笑,殊不知她笑起来虽然好看,却不及其实并不如她漂亮的斯特里普在板了90分钟脸之后露出的那一瞬笑容那般倾国倾城。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1862/
“你知道吗?
也许你觉得奇怪,但能让你随时接电话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
”没有一个女人能够随随便便强大到没有任何阻碍。
生活和事业,只能择其一。
“当你的私生活一团糟的时候 ,意味着你该升职了” 影片中安吉丽雅从一个安安分分的时尚圈菜鸟助手华丽变身成为时尚达人首席助手。
一开始,她很努力却到处碰壁,一直达不到狠厉主编要求的高度。
她泄气,想放弃。
“没有努力,只是在抱怨,不管喜欢与否,选择了就必须竭尽全力。
this is your job. ” 她又变了,自信,漂亮,时尚,高效,真正地成为了时尚圈的一颗星。
结果在她距离时尚顶层只有一部之遥时,她选择了不忘初心,转身离开。
坚持不懈地追求高度也好,不忘初心远离权位也罢,人生是自己的,方向自己选择,要学会成为自己的女王。
《穿普拉达的女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又名:时尚女魔头)应该是去年比较受关注的一部电影。
它为什么会受到关注,因为和时尚有关,而时尚总是让人疯狂的。
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本书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6个月,并在27个国家出版;而电影上映两周突破一亿美元的票房。
原著作者劳伦·魏丝很大程度上在这部小说里在讲述自己曾经的亲身经历。
在书中,她毫不隐讳了描写了自己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而书中写道的那个号称来自地狱的老板的形象,亦是直指现实生活中的前《Vogue》主编安娜·薇托尔。
AnnaWintour(安娜·薇托尔),她曾经拥有在时尚圈翻手是云覆手是雨的权力。
书中把她描绘成一个时尚媒体暴君,不可一世专横跋扈,而其余的时尚从业者,只是这个时尚文化专制体系下的唯唯诺诺的奴隶。
时装发布会要等她到场才开始,设计师和模特得到她的垂青才能发达,她说潮流往东就不会往西,她说IN的就不会OUT,她年薪百万美元但对属下既苛刻又吝啬……当然她的确是个“狠角色”,当人人都觉得是在影射她的这本小说要拍成电影时,她就向在剧中饰演她本人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委婉地表达:“咱俩算是结下梁子了!
”,接着她又警告时尚界的“知名”人士不要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工作。
不过,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后,就会发现,传言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点。
这部电影其实是部很老套的轻喜剧:一个对时尚一窍不通的女孩安迪偶然进入了一家全世界顶级的时尚杂志社,然后又因为受不了这里的复杂冷酷而尖锐的竞争而离开。
甚至这个结局,可以看到淡泊淡薄名利的道德教育,只不过披了个时尚的外衣,但这外衣却足够光鲜亮丽,光彩照人。
这部电影的导演和服装设计都是著名的时尚电视剧《欲望都市》的原班人马,自然对时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所以没把这部电影拍成平面化的、人们以为的挖苦时尚界的肤浅的电影。
我觉得导演对时尚界的反映是非常客观深入的、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只是展现出在时尚界生存的这些人的客观生存状态,而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这个行业必须或是不得不这样做的。
所以,在电影首映式上,当人们以为安娜·薇托尔会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时,她却堂而皇之地穿着一身PRADA飘然而至,接着在编辑部大摆宴席,宣布自己将开始写自传。
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对时尚的围绕和解读比较多;后半部主要围绕者女主角的心态变化。
我手中的这碟(LJ版)对一些时尚名词翻译的相当糟糕,把美国著名的设计师Oscar de la Rent翻译成什么奥卡德拉医院,差点昏到;不光这部电影由于有太多的时尚语言,更主要是这部电影的上半部,对时尚有很深入的解读,但是对于普通人很可能因为对时尚的不了解,而忽视了其中的一些精华的细节。
我就把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出来的这些细节,在这里做个不完全的解读。
首先要说,时尚是靠挑剔生存的,不要把挑剔看成时尚的原罪。
时尚界的成功人士,那些设计师杂志编辑,都是对细节非常挑剔的,有时候到难以忍受的地步,但这是专业要求,是他们的专业要求他们必须样做。
时尚是件非常精致和敏锐的艺术,是离不开对细节的精益求精的,套句流行的话:“细节决定成败”,这对时尚是生存规则。
而往往,他们会把这种对艺术的尖端追求带进日常生活来,就成为了下属眼中的恶魔。
好,我们回到电影,说说我对其中的一些细节的解读: 1:安迪第一次进入杂志社,艾米丽看到她说:很好,人事部真是缺乏幽默感,说的是安迪的着装。
我们可以看到安迪的着装是和杂志社的人格格不入的,她很土。
杂志社的人各个都很时尚,而且很高傲,很盛气凌人。
其实,很难讲是人盛气凌人还是衣服盛气凌人,实际上的是,盛气凌人的是时尚,可以这样说:时尚就是盛气凌人的。
时尚通常不是拉近和大众的距离,而是拉开。
这就是为什么时尚是身份和档次的代表的原因:一套时装,可以拉开阶层的差距;不同的档次的时装,更可以拉开不同人的地位。
我可以说,当一个人穿着浑身的高级时尚服饰的时候,他看别人的眼光一定和之前不同,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最起码的,会有面对他人的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如果简单的类比话,就和自己穿了一套很漂亮的衣服走在人群中的感觉一样。
这就是时尚给人的感觉,它可以给人一种在人群中的向上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时尚的魔力。
而在别人看来,就是盛气凌人。
2:安迪第一次上班,虽然她尽心打扮了,但是一点也没有达到行业要求。
纳秋好心的给她一双高跟鞋。
高跟鞋,是这里的必须职业装备,是默认的行规,在这个行业就要穿这个。
而安迪不懂,非要米兰达给了她一个很深的眼神后才明白。
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看到安迪怎么逐步转变的。
3:安迪第一次接电话,她问对方:戈巴纳怎么拼?
对方挂了电话。
对方当然要挂电话,在一家时尚杂志里,居然不知道戈巴纳是谁?
这怎么可以被容忍!
没摔电话就是态度很好了!
戈巴纳,就是著名时尚品牌D&G的G:Stefano Gabbana,意大利著名的时装设计师。
Dolce&Gabbana这个品牌是以这两位设计师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共同命名的。
4:第一次上班,米兰达就对安迪交代了一大堆话:我要10-15个卡尔文·克莱的裙子样品;还有提醒乔斯,我需要的那些配饰是马克装在小马上的;给迪玛西尼电话等等。
这段话提及很多名人:美国的CK(CALVIN KLEIN)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牌子;她提到的马克,就是马克·雅各布斯,著名的美国设计师,路易威登的设计总监;而最后米兰达强调的迪玛西尼:PATRICK DEMARCHELIER, 世界顶级的法国时尚摄影大师。
注意,米兰达叫他的姓:迪玛西尼,而艾米丽叫他的名,后来一次关于他的电话,这次安迪知道了他是谁,也叫他的名:派克崔。
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级的大师,多少设计学院展示他的作品作为教材,竟然不当回事的直呼其名,可见这些小女生们怎么的目中无人了;而米兰达这个时尚媒体暴君更是把这一大堆的世界级名人当手下一样呼来唤去。
5:安迪去CK的路上,艾米丽打电话给她:米兰达需要你去香丽大厦(就是爱马仕Heimes),米兰达和莫扎尔(Meisel)见面,她回来时要喝热咖啡。
这里的梅塞尔,史蒂文·梅塞尔(Steven Meisel)是美国著名的时装摄影师。
他同时为意大利版的《VOGUE》和美国版的《VOGUE》拍时装故事。
意大利版的《VOGUE》是公认的最有艺术水准的杂志,能为它拍摄照片,是件很荣耀的事。
他和迪玛西尼有出现在影片后面的瓦伦蒂诺的发布会。
6:吃饭的时候,纳秋对安迪暗示减肥的问题时候,安迪问:她们不吃饭吗?
纳秋说:自从2变4,0变2后。
安迪说:我穿6号的。
纳秋表情诙谐的说:那就要变成14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就是;自从时尚开始向瘦里流行,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再瘦一点再瘦一点。
服装的2号和4号是小号和加小号,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太胖,2号看起来是4号,就算是穿到了2号,还是恨不得自己是穿0号的(0号是不存在的)。
所以当安迪说自己是穿6号(中码)的时候,纳秋很夸张的告诉她,在这个圈子里,6号看起来和穿14号的肥婆没什么两样。
安迪开始的时候不觉得她穿6号有什么问题,一般人你都不会觉得穿中码的衣服有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时尚界,她太肥了。
所以米兰达第一次看到安迪就问艾米丽:那个减肥没成功的是谁?
而在她和纳秋去杂志社的仓库时候,纳秋高诉她:这里的服装号码只有2号和4号,也暗示了安迪的身材在时尚的门外。
而后面还有纳秋在安迪向他抱怨的时候说:醒醒,6号。
实际上也是有奚落的意思,意思是她还没有认识到她从事的是什么行业(就象她不是穿4#或是2#的人。
这个行业的都是穿4#和2#的)。
在米兰达的招待会的时候,安迪穿了一件漂亮的连衣裙走到门口,艾米丽有点嫉妒的说安迪看起来很漂亮,结果安迪只是随口说:你看起来很瘦。
注意看,艾米丽的情绪一下子就变了,从一脸病样变得神采飞扬起来,兴奋激动着对安迪说她是怎么减肥……可见,瘦对时尚人士是怎么的敏感。
而快最后,安迪在纳秋告诉她米兰达给他一个新机会的消息时候,对纳秋说:我穿4号的了。
表示她终于从行为上彻底的融进入了这个圈子。
7:在试装会上,当安迪的同事拿出那两个腰带说:他们非常不同。
安迪笑了,她觉得两个腰带没什么不同。
这是典型的外行。
这两条腰带虽然颜色一样,但是它们的腰带头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着不同的搭配感观,搭配同一件衣服会有不同的效果,而区分这些差异,找出最好的搭配,这就是时尚的细节的微妙之处。
安迪不懂时尚搭配是一件很精细的事,设计师们津津计较的那些细节,虽然在普通人眼里,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差异,但是在设计师的眼里却是截然不同的,这点就是专业眼光和非专眼光业的差别;所以米兰达看得出来有些恼怒,觉得她的无知玷污了这里的专业氛围。
接下来她说的话就很狠,很赤裸裸的羞辱了安迪对时尚的无知: 比如你挑了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你以为你自己是按你的意思认真的选出这件衣服。
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蓝色的也不是青绿色或琉璃色,实际上它是天蓝色的,而你从没搞清这个事实;而实际上你也不知道,从2002年Oscar de la Rent 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然后我记得,伊夫·圣·朗洛也随之展示了天蓝色的军服系列,很快的,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然后,它就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的流行到街头,然后就看到你在廉价的卖场里买了它。
事实上,这种天蓝色,产生了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还有为之付出的难以计算的心血……你觉得你穿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选择的,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就是从这一堆玩意儿里。
这段话太经典了,米兰达深刻的说出了时尚是怎么影响这个世界的。
这段话说出了流行如何从它的尖端高级时装如何一步步的普及到每个普通人身上的过程,这也是整个时尚界主宰世界上每个人的生活的过程。
时尚界是怎么主宰你的生活的呢?
每个季度,设计师们都会发掘一些新点子新创意新颜色。
这些东西,都是从许许多多的灵感和资料中提取出来的。
比如那个天蓝色,就是从色卡上近百种蓝色中,从数十个它的相近色中,选定出来的;然后设计师做出衣服,推广这个颜色;如果这个被其他的设计师注意到,就会达成尖端的小面积的流行;然后,媒体(杂志)会在每季数不清的发布会的作品中,判断出可能会流行的东西,那么这个蓝色就会被他们注意到;然后,他们向大众传达这个蓝色要流行的讯息,这些讯息就会迅速传播,各大卖场也会迅速跟进,这就行成了流行趋势。
如果这个蓝色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就是代表着它产生了上百万美元的利润和数不尽的工作机会。
那么在当季的流行的东西中,总有些还会继续深入,这个蓝色在时装上形成流行后,还会纵深发展,比如出现在内衣家饰上,继而成为普及颜色而固定下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穿用在每个普通人的身上,而你在你的生活中的选择这些颜色,从不会想到到它是怎么出现在你面前的,不会想到它们都是时尚的剩余产物。
安迪身上的毛衣的颜色,就是这样的。
所以米兰达说:不要以为你和时尚无关,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时尚的产物;而你所有的选择,其实都是在别人提供的选择的基础上选择的。
而往往,一个设计师或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的选择,就决定了你能穿到什么样的服饰。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纳秋怎么向安迪这本杂志的,并要她理解的:“你不知道你工作的这份杂志,刊登的都是最好的艺术品?
那些涉及大师的作品,简直超出了艺术所能达到的的想象,因为那些东西能进入到你的生命……你以为这些东西只是杂志而已?
这些不仅仅是杂志,对于某些人它是亮着光的灯塔,你不知道这本杂志曾经创造了多少的传奇?
更糟的是,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地方有这么多的人为了他而奉献了一生。
”…… 米兰达的这个试装会,是时尚链上关键的一环。
她的取舍,决定了设计师作品的是被忽略还是成为流行;而很大程度上,还决定全世界大多数人的下个季度的穿戴,主导了全世界的潮流方向。
这就是握有主导时尚的权力的魅力。
8:安迪回家了后,向男友抱怨:怎么大家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敬若神明?
每个季度设计师们都会发布大量的作品,但是设计师们很大程度只是提供,究竟哪些是流行的是决定在台下的时尚编辑和大买家手里的。
从一大堆的作品中挑出流行的东西,是一件很敏锐的触觉考验。
不是好看的东西就会流行,流行的东西是新鲜的有特质的东西;但也不是所有的新鲜的有特质的东西都会流行,它必须能在全世界引起最大的关注焦点,还不止这点,它还必须引起人们的强烈的追捧购买欲望;而一个时尚编辑,必须从这几万件美丽的衣服中准确的判断出其中哪些是时尚的最尖端,会带来最广泛的流行和最多的利润,而且不能出错。
时尚业是个残酷的行业,这里容不得一次以上的失败。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米兰达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刻薄或是心狠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对时尚的一次次的准确的判断上的。
这种时尚敏锐,绝大多数是不可学习的不可效仿的。
米兰达每次成功的在杂志上推介一件时尚产品,背后都是成千上万的利润在产生,如果她打了水漂,就代表同样的利润的流失;更主要的是,时尚是主导潮流的,一旦你不能主导潮流,失去了对流行的准确判断,你就会立马被淘汰,这就是时尚业的残酷性。
能在这里坐到高端的位置的,都不是简单之辈,没点本事是做不下去的,而这点本事,就是你的时尚敏锐度,对流行的判断准确度。
当你从几千件衣服中选出一件,成为流行带来成千上万的利润;或是慧眼识英雄,把一位名不经传的设计师发掘成能带来巨大利润的人,创造一个新的传奇,谁不对你崇敬有加呢?
就算你是个魔鬼。
至今,安娜·薇托尔还是《Vogue》主编,后来《Vogue》还从自己的角度拍了一段关于她的工作的纪录片,也发到了网上。
但是同期的很多设计师,却退出了江湖,象瓦伦蒂诺和加里阿诺。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电影里说的:人老了,感觉会逐渐迟钝,带不来更新的东西了,而人们不断需要更新更刺激的东西,所以早晚要被淘汰的。
这就是时尚业的残酷所在,每个人都会变老的,但是时尚是永远年轻的。
这也是为什么从事时尚行业的人特怕老的原因,他们更能体会什么叫岁月无情。
安迪至今还在这个行业,是因为她有极大的权力欲望和踩在别人头上前进的手段,以及审美天。
天分很重要的,在这个行业是不可替代的,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时尚教育课,就算理解不了那么多,还可以作穿衣搭配指南,里面有很多的漂亮的时装以及饰品,关于里面的衣服的介绍,这里于一篇文章写得很多,就不单独介绍了,给个连接,有兴趣的自己去看: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40107 这本书有中文版的,但是目前全国缺货中。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安妮这部讲述时尚女王的电影,今天终于有时间看了一遍。
不得不说安妮海瑟薇的颜真的是很大气,演技也很自然,其他配角中包括她的好友,男朋友,上司,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也都处理的很自然,整部影片中的取景,衔接,服饰搭配也都很有特色。
我觉得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女主角安德里亚对自己初心的坚守,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够明确对自己的上司表达自己的关切和想法,有一套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是值得每一个女孩去学习的。
这部电影中对时尚的解读,对工作的看法,我想,这么多年前的衣服之所以到现在看来依旧不过时的原因,不外乎设计者们的内心深处对时尚的尊重以及透彻的理解。
同时这也是像普兰达,香奈儿,迪奥这样的品牌这么多年来依旧走在时尚的最前沿的原因了。
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断为之努力,这才是真正的时尚女王!
梦想跟现实之间的距离从来没有这样曲折过。
不过是希望做一名普通的记者,却不得不伺候一个苛刻的老太婆。
想想吧,同志们,你的工作再艰难,至少你的上司不曾要求你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帮她找一架飞机来穿越黑夜。
所以奋斗在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兄弟姐妹们,当你们咒骂上司的时候,想想Andy,或者你内心会有稍稍安慰。
而身在高位的你,或者你在辱骂下属时,也可以想想Andy的选择,你为之坚守和追求的,也许并不是他人世界里的风向标。
很多人都说Andy是灰姑娘,是的,卑微如灰姑娘,也有自己的梦想。
而强势如Miranda,当然更有她指挥一切的理由。
如果你连时装都不想看的话,那好,你可以直接把它给省略了。海瑟薇越来越水灵了
我们总是容易被虚假的繁荣的欲望所吸引,忘记自己最初想要的。在繁华的世界里不迷失自己是一件难事。 片尾主角和马琳达最后打招呼很感人,两个人都是追求着自己想要的,虽然她们追求的方向相反,但最终她们达成了理解,颇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了。
多年后重看依旧精彩。成为社畜后再看确实有不一样的感觉。不管是努力工作光鲜亮丽的安迪,还是坚守原则朴素肆意的安迪都很有魅力。记住,你永远有选择。
高二的时候我男猪跑过来对我说:女猪我觉得有一部电影你一定会喜欢的,the devil wears prada。当年的我还是个不太了解奢侈品的高中生,但是安妮海瑟薇这个名字吸引了我,因为当时刚看完那部成为简奥斯汀。看完,哇,我认识了很多奢侈品。anyway,电影其实不错。fashion得很。
很想跳进电影里跟安妮.海瑟薇说:你这份工作还是不错的!
看过与鲨同游,方知穿普拉达的只是……絮叨。难怪角色原型颇为欣赏梅姑的诠释,等于把她人性化了,但反过来也可能暴露了职场恶魔那一面的力度不够,而这是否算是梅姑的表演瓶颈?到底不是贝茨大婶。当然,即使缺陷,也是梅姑那个层级的缺陷。更要考虑到恶度衰减与女性职场处境必获同情的导演意图有关!
莫名的剧情,就是为了给那些大牌打广告吧-_,-
很好的且精致的小妞电影,职场和时尚的元素融合。但实际电影展示了资本家以及资本主义对人的剥削,所谓的职场奋斗史以及被老板pua的时代终将过去,抵抗资本主义法权,人生自由选择的合理性并未真正实现,其实什么本片给了很多指示,因为消费主义、因为物质琳琅满目的欲望、因为所谓努力就一定成功。愿共产主义可以真正解放每一个活在资本牢笼里的人,实现每个人的平等以及工作、生活的自由。
呵呵这不是关于时尚而是关于努力、迷失和找回的故事
anne 也太 迪斯尼了吧
结尾真的是神来之笔,配合斯特里普的表演,绝了。
看到一些评论惋惜女主最后回去当屌丝了,其实不是的。在《天桥》工作光鲜亮丽,但在名利场上只是因为沾着老板的金光而被高看一眼。女主一开始的职业规划就是通过这份工作当跳板,去做一个严肃报刊的记者。虽然看起来灰头土脸,但是关切社会福利,能把自己的观点输出成报道,这不比当个24小时听老板差遣的保姆更有意义吗?不为轩冕易志,不为穷约趋俗。是我看的女性成长电影里,女主人设非常讨喜的一位。电影嘛当然有金手指和buff啦,又聪明又努力又幸运的她,确实可以说是million女孩的榜样了。
真正的时尚大片,掀起了国内模仿的热潮,但是国内的所谓时尚大片都是伪时尚,真应该向这部电影好好取经
一部偽富涵義片 可能至少讓平常不動腦的人想一下了
只有时尚没有剧情 这是一套套华服的T台秀 作为一部电影完全不合格
太纯爱了,为了厨子男友放弃了TOP杂志社总编接班人的offer。
十几年前的电影了,话题度较高,总会被提起。第一次看,原来讲的不只是时尚,更是职场与人生。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那时候的米兰达十足一个魔鬼老板的形象,但在2023年看,虽然严苛却不乏温情,能力强大又肯培养下属,即使失望也愿成人之美,当然前提是女主责任感够强,愿意尝试愿意学习。有机会尝试是幸运的,尝试之后的选择不容易后悔。每个人的价值排序都不同,选择自己的优先项,尊重他人的优先项,是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
pretty...but too cliche...
这个故事的套路和走向实在是似曾相识的毫无新鲜感,幸好节奏感还不错;这四颗星里三颗半是给梅姨的,剩下半颗是给安妮的。
男人看的很不感冒,再叫上安妮海瑟薇的大嘴,真心搜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