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俄罗斯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开头一纸强chai令打破了男主一家平静的生活。
市长看中了男主的房子,要占用这片土地搞开发,拒不服从的男主走上了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私有财产。
毫无悬念地,诉讼在法庭上驳回,情绪失控的男主到警局寻衅滋事,结果被押走拘留。
市长是一枚肥头大耳的官员,醉酒之后在保镖的陪同下来到男主家门口,脚都站不稳的他肆无忌惮地叫嚣着:“你们这些蝼蚁,永远不会有权利!
” 看似嚣张,说的也是实情。
男主的好朋友是律师,他特地从莫斯科远道而来,帮男主打官司。
单纯的律师相信正义和法律可以战胜邪恶的市长,他带着市长的黑材料来到市长办公室,提出给予男主一定赔偿金的要求。
市长看似屈服、满口答应,事后就将律师拉到荒无人烟的郊外,对其进行威胁、恐吓,原本义正言辞的律师被两声枪响吓得瘫倒在地上,连夜逃回了莫斯科。
在男主和zf斗智斗勇的情况下,人民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妻子和律师朋友有了一腿,妻子后来陈尸海滩,片中也没特别交代死因。
重点是她的死亡被市长等一干人利用,男主被指控为杀妻的凶手。
法庭宣判男主15年的有期徒刑,两幕法庭戏收尾呼应,弥漫着荒诞不经的气息,女法官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一般,连珠炮似的宣读着判决。
内部人士给市长打电话报告庭审结果,市长感到十分满意。
房子顺理成章地被推土机夷为平地,随后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了一座教堂,市长站在金碧辉煌的教堂里,俯身对自己的儿子说:“上帝会看到一切,儿子。
” 片中巨大的鲸鱼骨架贯穿始终,象征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在它面前人类被衬托得如此渺小。
作为整个故事肇启的拆迁案件是作为一个背景引出这个女人,因为没有这件事,律师作为丈夫的朋友不会来到此地,她也没有机会靠勾引来换取逃离的筹码,甚至我们可以说在影片进行中不断深入的探讨:人性、权力、宗教,三者都是以这一女人为基础在不断旋转扩大。
她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我们知之甚少。
我们知道整部影片中与她相关的有四个人物:丈夫、律师、儿子和女友,分别完成其妻子、情人、后妈、女友(同学/工友)这四个身份。
此外,她的过去我们一无所知,唯有通过她一系列的行动去知悉她这个人。
行动1:律师到来之后,原先没戴胸罩的她戴上了一个性感的胸罩,原先平坦的胸部瞬间挺起了。
此为诱惑的施展。
行动2:丈夫被关之后,主动敲响洗浴完毕的律师的房间,发生性关系。
此为勾引。
行动3:野餐时,再次与律师发生性关系,被孩子撞见。
此为勾引的继续。
行动4:在宾馆,与律师长谈无望后,回家以生孩子为条件寻求丈夫原谅。
此为逃离企图的失败。
行动5:丈夫要求性爱,不得不同意。
对镜哭泣。
行动6:死亡。
(后面再谈。
)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漂亮又有气质的女人,生活在这么一个闭塞、落后的小镇,与一个不喜欢的酗酒莽汉生活一起,外带一个无爱的非自己所生的儿子,做着中年大妈们做的洗鱼工作,想要逃离是可以理解的。
律师从莫斯科来,成为实现逃离这一企图的绝好机会。
诱惑与勾引,乃至失败寻求丈夫原谅,付出的代价是身体献于丈夫享用,最后只能寻求自杀。
我们不应该过多从道德上去分析这一女人,而去问这一悲剧的背后是由什么造成的,难道只是对丈夫没有爱还要生活在一起,是那个讨厌她的儿子,是又脏又差的工作虚度美好青春?
不!
是整个俄罗斯操蛋的一切: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体制,东正教等等一切,都导致了这个女人走向悲剧。
所以影片不是从探讨这些大问题中夹上了这么一个女人,而是从这一个女人入手将整个俄罗斯社会剖析了出来。
这一点可以从交警的汽车中得到读解的线索。
在前往湖边野餐的路上,曾出现过一个一闪即逝的镜头:交警正开着的车上放着几幅圣像图,还贴着几张裸女的艳照,之后等女人上车后,这些又没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同出于车厢这一空间的三者:交警、圣像、裸女正是俄罗斯社会的寓象:权力、宗教、人性。
而影片中的人物无不交织在这三者或其中两者的迷雾之下:对于律师而言,宗教是不存在的,他只讲证据;对于这个女人而言,权力是与己无关的,她只有人性和宗教之间的冲突;而丈夫这一人物却同时处于三者的包围之下。
故而,萨金塞夫所做的是试图总结出俄罗斯人民当下困境的根源:无非是上述三者形成的三角关系笼罩于俄罗斯整一民族/国家。
附提:关于女人死因的问题。
1.自杀。
对逃离的无望,无法再继续当下的生活2.权杀。
市长派人指使,为了把丈夫投进监狱,拆迁成功。
3.儿子杀。
这也很有可能,《三只猴子》里丈夫、妻子、儿子的关系与这部电影很相似,在那儿谋杀就是由儿子完成的。
以上三者皆有可能,看你相信哪一种。
剧本把霍布斯的哲学概念表现的比较深刻,绝不是简单意义的个人与国家机器的强烈对峙。
开头是男人和腐败国家机器之间的对抗。
中间故事变成了易卜生的那部戏《玩偶之家》,一个漂亮的,为继子操碎心却赢不回感恩的母亲,肯定想要逃离。
可是逃到哪啊?
所以下面的套路就和《蔚蓝深海》一模一样了:逃到另一个男人手里。
简直是太蠢了。
鲁迅先生(真的)说过,女人只有女儿性和母性,妻性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来假设女人是依靠某种惯性打算逃离男人之后继续寻找新的男人,这种惯性的原始推动力是什么呢?
当然是父权下的社会机器。
男性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可能是保护吧,即女人的女儿性。
这肯定是表象。
表象之下的,是这个女人的妻性,妻性来源于长期的社会惯性,惯性融到血里,培养着女性。
女主人公当然想逃离这种所谓的妻性,所以当帅律师说只有证据的事实才算事实的时候,女人选择排斥。
因为这话的象征意味太强啦,这不就表示掌握证据的人就是强者了么。
所以女人又回到朴实汉子身边了。
继子对她产生了更强烈的排斥。
所以就算坏市长没有奸杀她陷害给朴实汉子,这女人就不会自杀么。
肯定会的。
鲁迅先生(真的)写过一篇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是对易卜生那部戏剧的延展。
他问,娜拉走后究竟会怎样呢?
真的不能怎样。
不论为妓女,就会回来。
本片与鲁迅先生的猜测大致吻合,女人回来了。
《蔚蓝深海》结尾没有表示女人去哪了,我估摸也是回去了吧。
浅层意义是这个女人缺少的是经济权,实际上是反过来隐喻那个强大的社会机器不可能动弹,朴实汉子的地,要不回来了。
“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不肯动弹的东西多了去了。
宗教这条线索从市长那里开始的,慢慢渲染到每个人身上。
还是皈依上帝吧。
在上帝那,苦难、罪恶这些东西,终究会抵消掉啊。
不用进监狱,自己给自己加点负罪感,就完事儿了。
短评装不下了呃,纯粹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这剧本可以拿来中国再拍一遍啊,蛮惊讶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俄罗斯的。
对奥斯卡外语片评委的口味比较好奇,分明是欧洲电影节钟爱的口味,难道拿来是为了反衬自己的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强大么。
之前看了几部电影让我以为自己终于开始能欣赏文艺片了,这部片子再次打击了我,给我的感觉是冗长乏味,人物冲突不够激烈,法庭宣判那段简直是催眠。
大概是自己还不会欣赏,大概这就是一部冗长乏味的电影。
豆瓣的五级评分方式太过粗暴。
前几天好像NASA发现了另一个地球,如此轻易地就发现了另一个适合人类繁衍的星体,更加证明了我们的渺小,回到地球上,我们人类仍然在为仅仅发明一百年出头的motion picture这样一点小事而孜孜不倦,想来也是奇巧。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执迷于反复看一种两小时的虚构画面,我想这部电影即可以很好地用来回答:因为电影不仅是故事,有些电影是我们世界的另一个侧面、一个切片,用句老话,即‘真实的渐近线’,有些电影就像一花一宇宙那样用真实生活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和真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地球,我们好像看到了我们的世界,又好像在看着另一个星球,就像我们现在在新闻上看到那么远的宇宙里有另一个有草原的土地一样。
邵牧君大师这样总结过电影,说电影从发明到现在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以卢米埃尔为发源的真实电影,将真实世界的某些部分割下,转移到影像世界中;另一种是以梅里爱为发源的虚构电影,即用虚构的影像夸张一些真实的元素,建立一个半真不真的世界。
尽管进入新世纪,影像技术使得这两种电影都在观众眼里显得更加‘真实’,但如果我们能用更细腻的眼光来看的话,《利维坦》无疑属于一部真正的真实电影,里面的山河与船骸、教堂与工厂,都有电影作为真实影像力量的回魂。
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政治思想在精细的结构下得到了完整的体现,文本中有许多可以分析的地方:从底层的Roma到中间的父亲到上阶层的律师,角色们的关系表现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一环套一环;政治压力衍生的女性独立问题被忽视;当代宗教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畸变等等等等,但仅仅去分析这些文本及其背后的思想是不能描绘出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之所在的,《利维坦》作为电影形式的艺术,他的美感之所以能集中地体现,都在于其中的真实感,电影是艺术品的一种,艺术品和现实的关系主要存在在三个方面,即感情、形式、思想,没有创作者的对现实观察而发出的感情,就无从创造出适合这种感情的形式,而一个没有感情的形式,是不能使接受者很好地接受其背后的思想的,新闻片可以用自己的逻辑与条理传达这世上一切的思想,但要使新闻片获得观众的眼泪和笑容,就不得不加入有感情的形式。
托尔斯泰曾说一切艺术创作都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最真切的观察和最真挚的表达欲望,《利维坦》做到了,作为一件艺术品,他没有直接将思想放在台词、角色或影像上(没有超现实,没有银幕外指涉文本),而是默默地将真实生活中的一切巧妙地展示出来,或在背景的墙上、或在警察局的玻璃窗、或在交警喝酒开车这样的细节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种“影像-生活”的再造,而是一种对我们眼前身边真实生活中种种角落的补遗,也就是说,产生让我们感动的画面并不是来自于影像的力量或虚构的技巧,而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和人物并不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银幕距离,因为影像中的他们正在和银幕外的我们在一样的环境经历一样的生活,当电影成为真实世界的影像切片,我们在为电影中人物的命运嗟叹不已而感情触动时才会意识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影像的相似性,这认识之后转化为对这影像中产生的感情其背后思想的思考和理解,换言之,通过真实的情感和形式,《利维坦》作为电影艺术用最纯粹的模式与观众们的情感发生交集,影响了观众们的思想,意图向观众传达思想的电影宛如浩瀚星辰那样多,但作为电影艺术其中或者偏向新闻片、或者囿于创作者自身的情感,不同于这些电影,《利维坦》的思想来自于纯粹的情感而不是观众的理性逻辑或者影片对现实的简单指涉、也没有深深地被封锁在创作者的情感中成为无限误解的小众品,作为有情感与形式、并通过其中的情感传递了思想的艺术作品,《利维坦》是有其意味和美感的。
“想要什么都有。
不过拿现在的人出来,还太早了,过去的人都用不完呢!
让他们现在墙上挂会儿吧。
”“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
如果你掌握了权力,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
否则敌人会觉得你很弱小。
说实话,我必须把你当孩子一样上课。
”“我们都觉得自己有错,每个人都有错。
即使我们告解,法律也不会将之看做罪行证据的,只要没有证据,我们都是无罪的。
谁能证明呢?
向谁证明呢?
”“你相信上帝吗?
”“我是律师。
我相信事实。
”“我的上帝,在我心中,至于你的,我不知道。
你要祈祷什么?
没在教堂见过你。
你没有斋戒,没有领圣餐,也没有告解。
”“如果我点上蜡烛。
做这一切,一切会不同吗?
”“你能用鱼钩钩到利维坦吗?
还是能用绳子绑住它的舌头?
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礼貌有加吗?
这世上没什么是平等的。
它在傲慢的水族之上做王。
”“上帝不存在于力量之中,而存在于真理。
他是对的,上帝不存在于暴力,而在博爱,不在狡猾,而在主的智慧,不在愤怒与憎恨,而在勇气。
我们依靠这些,打败了敌人,守卫了信仰和家园。
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坚持正统的信仰,坚持说出真理,就是上帝的宝贵财富,真理还原出最真实的世界。
但只有上帝的真理,才能找到真理。
上帝的真理,就是耶稣本身。
所以保罗会说:我会逝去,但耶稣永存我心。
”
刚开始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部有关讲述对抗体制的电影,就如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强拆强占,贪污腐败,弱民强权,以及无用的陈词滥调。
可是真正看下去之后,发现电影不止在讲这些,影片似乎揭示了一个更加深远,更加宏大,带有永恒意义的话题。
在霍布斯的著作中,利维坦是指绝对权力的国家——是一个人工 模造 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你,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
在(圣经)里,利维坦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是世界的毁灭者。
俄罗斯的电影和小说总是带给人们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探索和反问,比如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托福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在利维坦这部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伦支海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实际上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上是强占。
市长行为粗鲁,因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最后的结局是妻子跳海自尽,尼古拉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一个家由完整变得支离破碎。
在影片的一开始有个细节,尼古拉 前往车站去接他的好兄弟—从莫斯科来的律师,在回来的路上,就交警斯特帕尼兹又一次要求尼古拉替他修车的事。
尼古拉对他的好兄弟气愤的说道:“我烦死斯特帕尼兹和他的破车了,并说任何腐败的交警干上五年,都能买的起一辆好车了。
”他的好兄弟则说道:“也许他是一个清廉的警察。
”尼古拉则调侃的说:“是啊,还善良呢。
”然后两人相视大笑。
任何一个琐碎的小问题往往都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前往法庭上诉失败之后,尼古拉 一众人回到家中,这时候喝的伶仃大醉的市长找上门来无理取闹并不屑的说道,你们这些刁民,你们不会有权力的,想都别想。
由此我想到柏林在(两种自由的概念)演讲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即对于无力运用自由的人来说,自由什么都不是。
而在这次事件中尼古拉所行使的自由就是柏林所提出的作为一个人应拥有的“积极的自由”的权力,而在这里这种自由是被打压的。
细看之下,市长的逻辑简单而粗暴——人民是蝼蚁,不具有权力,所以必须逆来顺受。
而市长此时正面临着一次大选,他忽视了他的权力正是来自于他口中所说的“蝼蚁们”手中的一张张选票。
这是对俄罗斯当今制度的一种反讽。
当我们把希望寄予尼古拉的好兄弟即莫斯科来的律师身上时,影片中莫名其妙出现这样一个桥段,交警斯特帕尼兹拿着报纸念出了这样一句话:“达尔文对定向与不可逆转的生命历史发展的概论。
从生到死,一段长时间的跨越即 进化论。
从这里又再一次指向了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看到这里其实可以毫无疑问的猜出电影的结局了。
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无论是尼古拉的好兄弟律师睡了他的老婆,或者野外聚餐外加射击比赛,更多的是表现电影情节上的一些冲突。
它们都指向同一主题——最终的悲剧。
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国家,在电影中那个焦虑的市长不止一次的求助于主教大人,在遭遇律师的威胁之后,他又一次求助主教。
而主教的发言让人颇值得玩味: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
如果你掌握了权力,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否则敌人会觉得你很弱小。
我实在佩服主教大人偷换概念和稀泥的能力,于是市长再一次充满信心决定运用手中的权力恐吓律师,并且成功了赶跑了律师。
具记载,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
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
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
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
它由人组成,也由人运作,因此具有了人性当中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
于是故事和我们所预想到的一样在走向悲剧。
古希腊式的悲剧是宿命论的,它只有一条守则,即与命运抗争从来都不会成功。
而尼古拉所表现的则是体制下的悲剧,即与体制抗争永远都不会成功。
尼古拉在遭遇好兄弟律师弃他不顾,妻子死亡之后,找到神父逼问道:“你的仁慈万能的上帝呢?
“我的上帝,在我心中。
至于你的,我不知道。
你要祈祷什么?
我从来没在教堂见过你,你没有斋戒,没有领圣餐,也没有告解。
”如果我点上蜡烛,做到这一切,一切会不同吗?
或许现在还不晚。
我的妻子会死而复生吗?
我的房子呢?
还是,已经晚了。
“我不知道,上帝是虚无缥缈的。
”神父如是说道。
“你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要去告解?
那你又知道什么?
”尼古拉问道。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还是能用绳子绑住的舌头?
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
它会对你礼有加吗?
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水族上称王。
”神父反问到。
“你知道约伯吗?
约伯 看到了自己的曾孙,并且活到了140岁,因为他顺从了自己的命运。
”顺从自己的命运似乎是宗教所宣扬的世界运行的方式,于是在暴政的压迫下,人们无所适从,在巨大的利维坦面前个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强权即真理,国家即利维坦。
那么在一个国家政权和世俗神权同流合污的时代,人民有何权力?
似乎没有人能够抗衡这种命运。
人们似乎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像是羔羊一般,温驯且懦弱,在屠刀割破喉咙之前才会做出微弱的抗争,发出凄惨的叫声。
它似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理,做一个温驯且被驯服的人,因为这一切道路(包括苦难)都是通向耶稣基督的。
神父所说道:“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
”
市长看中了男主的地皮,要搞“建设”,男主不愿意低价出让。
男主的律师兄弟手里捏着市长的把柄,从莫斯科赶过来帮忙。
“搞定”市长后,兄弟和男主的妻子来了一发(也许是阴差阳错,也许是故意,不得而知)。
市长惊慌失措,去主教那里拜神,主教以上帝的名义告诉市长,运用你的权力,给你权力是干嘛用的,于是律师被暴打一顿后,走了。
男主妻子自杀。
男主问神父,当我受难的时候,上帝在哪,神父说,平时祷告的时候你在哪。
男主说平时我点蜡烛,有难的时候上帝就会出现了?
... ...我喜欢这片,结局没有出现观众一厢情愿的正义战胜邪恶,没有奇迹,没有峰回路转,只有现实该有的冰冷模样,现实就是这个样子,没有规定正义一定会胜利,那是大部分电影为了取悦观众干的事情,并非现实中的大部分。
就像片中市长说的那样:“你们这些蝼蚁。
”
很喜欢电影中不经意间呈现的讽刺。
这些讽刺裹挟在冷眼旁观的镜头下,显得颇有意味。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审判念词,一本正经的严肃表情配上急速冷漠麻木的语调,占据屏幕长达三分半钟,义正言辞的表达与事实的不公正形成反讽。
还有前苏联领导人的照片被当做野外枪射的靶子也是个有趣的政治玩笑。
甚至,宗教也成为调侃的对象。
妻子自杀后,科里亚酗酒度日,陷入迷茫,求助于牧师。
牧师给他讲述了约伯因为放弃反抗顺从命运而活了140岁的故事。
然而,镜头马上转向两头安然吃饲料的猪。
似乎导演在言语,猪就是顺从命运的代表,纵使活了140岁又如何呢?
不错,有信仰的战斗民族,结果还是被强拆。
公务员都踢皮球不办事,法院和警察的机械执法,天朝也是如此,然后就有了天注定。
办公室里的彩色普京,野外的黑白前领导人。
利维坦的骸骨,钉子户的残骸。
冷峻地写实,荒凉的现实。
上帝看着呢,然后又如何。
冷静的镜头描绘一个残酷无比的故事。
家庭悲剧的背后是政治腐朽与信仰危机。
运动长镜头和海边空镜头都很有安哲的韵味。
两场法庭戏呼应,仅通过法官陈述就给人冰冷刺骨之感。
现实就是权力的游戏,你我都只是其中上不了台面的弃子与蝼蚁。
看到体制,宗教等字眼就知道肯定有很多人捧,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电影就是高级的。
没看懂
这是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故事,又似乎不是。两次重审驳回如同两场真实的谋杀。节奏而言是个闷片,但视觉语言的处理颇佳。在窗户内侧暴走的苍蝇、市长身后墙上《最后的晚餐》和普京像,农夫车里的神像与裸女贴纸,残垣断壁上被斩首的施洗者约翰和莎乐美…纷纷预告了人物性格乃至指向其的命运。#即使点上蜡烛,一切又岂会不同呢#
俄罗斯的海水是深不见底的幽黑色。这个吞噬了社会主义、集权主义、东正教义的民族就像片中一隐即没的怪兽脊背,让人不寒而栗。
以诸多对比强烈的场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渊的悬疑剧架构,塑造了一个以卵击石的个体悲剧。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与波涛汹涌的冷酷巴伦支海,举目无措的家庭成员与搁浅岸边变成巨大骨架的鲸鱼……作为一对对高度象征性喻体,共同显影出托马斯·霍布斯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在俄罗斯当代的漂亮镜像。
阴冷,潮湿,透明,败落。美丽通透如水晶般寒冷澄澈的小镇遍布肮脏灰暗的政府官员,似乎是对比,又似乎是统一。中产阶级无穷无尽的绝望,在干燥乏味的生活中,绝望到了最后。很闷涩的一个故事,看完了也觉得胸口压抑,正义并没有人伸张,坏蛋也没有任何惩戒,无辜的老实人就这么被冤枉到最后,直到他死去。。。战斗民族有他独特的生活节奏与幽默感,在一片灰色中透露出点点色彩。影城座位越八成满座,还可以了,ATMOS位置不少。
确实能有这么大能量,但应该不会因为这种事情动用这么大的能量,一味往悲处写无力如斯那电影就得长这样
不是剧情片,是纪录片
整部片连一个晴天的镜头都没有,唉——命途多舛的俄罗斯,就劳您替人类受难、赎罪了。
太典型的悲劇劇型,太古典的拍攝方式,太生硬的思辨對話...!總之不愛,生生地把理性與感性從故事中撕裂,而毫不動人。
主要还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俄罗斯偏远小镇的荒凉自然景观着实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而且相较于对抗基层政府权力机关而言,我其实更在意的是电影中反宗教的那部分内容。难得看一个国外的强拆故事,好奇俄罗斯本土观众及俄罗斯政府官员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包括普京是不是知道这部电影。故事发生在2014年,智能机还没有开始真正普及,或许同样的事情放在现在会不会有所不同?国外会有类似“微博升堂”的现象吗?对比《天注定》,底层人物最后都被逼得走向极端反抗,而这里的男主完全没给他啥实质反抗的机会就被投入到监狱了,直接家破人亡,实惨!其实哪里都有“利维坦”,绝不仅仅指代国家暴力机器,它可以是很多东西的隐喻。
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强拆。
剧本太好。将俄罗斯式剧本的偏流水账式结构代入为独立而充满力度与美感的叙事,后劲儿更足。片名点出重要主题,客观冷酷的世间与破败腐朽的罗马教会(即俄罗斯政府),在20分钟的缓和铺垫后转入的主要矛盾就围绕着这个在开展,到结尾变成寒冷的海洋。
这不只是一个最强钉子户对抗gjjq的老套故事,全片气质寒气逼人,人们的所做作为都在利维坦的上帝眼里看得一清二楚,人人都只是无所谓的蝼蚁,是我们自己把自己作为食粮送给精神上的恶魔,并一直用教堂信仰故事的那一套来自欺欺人,死后我们可能就只剩下如电影里那格格不入的白骨,天地之间没有阳光尽是灰暗。
妻子出轨确实有点不明不白,鲸鱼骨架的象征比较有意思。
当权力是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利维坦时,你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
太慢
感觉不怎么样,迷迷糊糊,故弄玄虚还带点狗血。。。拍点石头大海再配点低沉音乐就表现出什么了?未免太简单了。
对国家机器罪恶的反映显得太过刻意和蜻蜓点水,叙事严重缺乏张力,剧情推进冗长乏味,所谓的宗教救赎,以及开场结尾时的古典乐配上衰败自然景象的表现方式,显得老套、生硬,并且跟剧情本身相脱节。对比《回归》,退步明显。
实在是看不下俄罗斯电影 全是厚重的长对白 能不能摆脱用氛围去烘托下 用镜头细节去省略一些对白 你好 你好吗 我好你呢 我也不错就是 就是什么 哎啰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