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种风情化为尘埃,万种伤悲化为眼泪。
你知道美好与不美好的通道吗?
其实一个笑容就可以沉湎,其实一个孩子就可以挽救。
湖水激荡的温柔,包裹了一切的不是。
如同岁月剥蚀,如同回温,走失,回不去,那时拥抱的温度……
《所有美好的东西》片名,All Good Things, 后面跟着的是(must) come to an end。
电影告诉我们,再美好的东西也终有终结的一天,不是讽刺的意思,只是世间一个容易被人们所遗忘的真理。
对应中国古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所有美好的东西,暗示着所有的一切都不美好。
没有所谓王子与灰姑娘从此以后幸福的生活着,没有所谓嫁入豪门变飞上枝头变凤凰,没有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手足情深,没有所谓上流社会、锦衣玉食、无忧无虑,也没有所谓法治社会、讲究证据、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每一个富贵之家背后必然隐藏着令人神伤的家族杯具,每一段浮华都由腐败与罪恶堆砌而成。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我就爱喂猪,摘摘路边小野花,你却要我去卖房和收租。
我心理变态,是你逼我的。
这个片子的剪辑手法我喜欢,因为剪辑出色,因此片子也变得有吸引力起来。
伴着苍凉男声自述开始的,是一段温暖、明亮的童年回忆,全部是关于妈妈与孩子的快乐生活,这段影像中的爸爸,只在教孩子开车时出现了片刻,其余时候,只是那个戴着墨镜、冷冷坐在背景处当壁花的旁观者。
妈妈离去之后,这孩子的世界,只余一片黑暗与冰凉,就像全片的基调。
所以这悲剧,一开始已注定。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开头,和美丽悠远的配乐。
片尾也是这样的音乐,带人进入无尽悠远美好的回忆里。
导演的叙事功力也很令人赞赏,事件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朦朦胧胧、似是而非、充满暧昧的叙述,逐渐铺开。
血腥的画面很少,正面的暴力场景也不多,只有几个相对来说比较突兀出现的施暴场景,反而更显得让人不寒而栗。
有作为老人的男主角的接受庭审的自述,有对事件发生当时当场的再现,有作为对事件真相的合理想象。
一切显得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的纠结在一起,拼凑出来的所谓真相只有一个:变态富二代因占有欲而杀了自己的妻子并抛尸,之后作为异装癖扮成女人到别处生活。
被知道真相的好友要挟之后,以利引诱邻居老头杀了好友,最后杀了邻居灭口。
最后的最后,因为他出生地产大亨家庭,所以至今逍遥法外,富贵到死。
导演想表达的也许就是,不管再怎么美好的东西,终将被生活的残酷撕裂,越是表面美好的东西,越是消失得快,让你痛得深。
抬起头来,坚强一点,走出过去的阴影,你才能笑得更久一些。
最后分享一点关于这部影片的幕后花絮,看过之后,你会对人生无常,天地不仁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作者:迦楠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14663/answer/44456789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要说失误成就经典,前面答案中的任何一部电影和我下面要提到的片子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它电影中演员的失误对电影的影响只是锦上添花,在经典之中提供了些许花絮。
而这部片子的“演员”失误发生在片尾,最重要的部分,成就了该片的经典。
无论是从因为“演员”的失误造成的轰动效应,当观众看到这个失误时的震撼,还是这个失误对该“演员”、对相关人员造成的影响上来说,这部影片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这部影片就是:纪录片:《纽约灾星》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主人公:罗伯特·德斯特(Robert A. Durst)。
他出身于纽约最显赫的房地产家族之一:Durst家族,该家族旗下地产包括但不限于:时报广场4号(纳斯达克总部所在地)、布莱恩公园一号(Durst集团总部和美国银行总部所在地),以及新世贸中心一号楼。
罗伯特·德斯特在幼年时,一天夜晚,被他的父亲叫到窗前,亲眼目睹了他母亲的坠楼身亡,而他之后的人生也再三卷入离奇的死亡之中。
1、 妻子之死在和弟弟争夺家族继承权失败后,德斯特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的婚姻生活也出现了裂痕。
1982年,凯瑟琳在离开了他们位于纽约的乡间住所后失踪,所有人都认为是德斯特所为,警方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证据,法院最终没能成功起诉德斯特。
2、密友之死犯罪小说作家苏珊·伯曼是德斯特最好的朋友。
2000年,当调查人员重启对凯瑟琳失踪案的调查,准备去拜访可能的知情人苏珊时,却发现她在家中被枪杀。
奇怪的是,在苏珊被害的前一天,有人向警局寄出了一封预告死亡的匿名信。
她的死亡让人们的视线又一次回到了德斯特身上。
不过,尽管德斯特嫌疑重大,却依旧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起诉他。
3、邻居之死为了摆脱各方的指控骚扰,德斯特伪装成哑巴女人租住在德克萨斯州。
2001年,他开枪打死了他同租在一栋楼里的邻居莫里斯·布莱克,并将他的尸体肢解,扔进了加尔维斯顿湾。
2003年,德斯特被指控谋杀布莱克,他聘用了最好的律师,最终让陪审团相信,他是出于正当防卫才杀了人:“我没有杀我的朋友,我只是肢解了他”。
德斯特又一次逃出生天。
德斯特的故事似乎就此结束了,一个如此显见的恶魔,却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似乎很难再找到证据来坐实他的谋杀行径,他的余生也许会在平淡中安然度过,任三个被害者的灵魂在人世间孤独游荡,无处伸冤。
山穷水复疑无路,故事进展到这,出现了转折,起因于2010年上映的另一部电影《所有美好的东西》。
出于对“变态故事”(monster story)的偏好,导演安德鲁·杰瑞克奇(Andrew Jarecki)将罗伯特·德斯特的故事搬上了荧幕,并取名为《所有美好的东西》(好讽刺的名字)。
当然,德斯特作为当事人也兴致勃勃的观看了这部电影,不知作为自由人的德斯特在电影院中看着自己的完美犯罪杰作,心中是有多得意。
看完电影后,出于未知的原因(或许是他觉得能拍出这部电影的人是一个非常了解他的人,或许是电影的某些情节拍的不到点子上,又或许是他觉得电影的放映可能在舆论上对他不利,他想通过交流以正视听),意犹未尽的德斯特打了个电话给了杰瑞克奇,要求安排一次对他的采访。
于是,就有了这部惊世骇俗的纪录片:《纽约灾星》。
这部纪录片(导演当然也是安德鲁·杰瑞克奇)通过将德斯特往昔的生活影像、庭审录像、犯罪现场还原、对其他当事人的采访等内容和导演在受到邀请后对德斯特的采访穿插在一起。
影片回顾了德斯特此前经历的风风雨雨,与《所有美好的东西》中大胆推测并表现作案过程不同,纪录片不能擅自表现没有证据的东西,虽然请到了当事人亲自出马推演剧情,但是除了将外界看到的德斯特的一生重演一遍,将所有现有的证据重新筛查一遍之外,对于案情似乎也再不能有所推进了。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剧组发现的一封信和罗伯特·德斯特的一个习惯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警告!!
核心内容剧透!!!
核心内容剧透!!!
核心内容剧透!!!
警告!!
采访过程中,苏珊·伯曼的儿子给了剧组一封德斯特早年寄给苏珊的信,关键的地址拼写错误与当年寄给警察局的匿名信一致。
剧组掌握了这份重要的证据后,再次邀请罗伯特·德斯特接受采访。
在杰瑞克奇突然出示了这份证据之后,德斯特通过双手搓脸掩饰了他内心的惊慌。
杰瑞克奇在达到了他所要的效果后适时结束了采访。
之后,德斯特表示要上厕所,随着他去厕所的是夹在他衬衫上未及取下的微型话筒。
在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后,德斯特在厕所里自言自语的说了如下的话:
There it is.You’re caught. You are right,of course. But,you can’t imagine. Arrest him. I don’t know what’s in the house. Oh,I want this. What a disaster. He was right. I was wrong. And the burping.I’m having difficulty with the question. What the hell did I do? Killed them all,of course.罗伯特·德斯特的习惯就是会在采访间隙莫名的喃喃自语。
影片中他不止一次的出现了这种情况,而这一次,却是致命的。
身背三起命案却仍能逍遥法外,可见其心思缜密,滴水不漏。
而再严谨的人也有疏漏的时候,善于伪装的恶狼也会在被扒下羊皮的那一刻惊慌失措。
昔日的冷酷杀手栽在了一个小小的麦克风上。
法庭上检察官无数次想让他承认的话,10年后,在一个逼仄的厕所里,德斯特向全世界的观众们说了出来。
一个文质彬彬的老人出人意料的发出魔鬼的低吟,让毫无防备的观众瞬时跌入了最黑暗也最寒冷的冰窟。
有人会问:题主问的是演员,而真实的纪录片中的德斯特能算是演员吗?
罗伯特·德斯特绝对是一个演技高超的演员,在现实中,他时时刻刻都在演戏,以至于在他认为安全的时候总会自言自语排练自己的谎言,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在这一刻他可以跳出他的谎言护罩审视一个真实的自己。
没有人能够出演一个如此让人不寒而栗的现代开膛手,只有他自己能够胜任这样一个角色。
幸运的是,他失误了。
2015年3月16日,罗伯特·德斯特被起诉犯下一级谋杀罪名。
目前因有自杀倾向被关押在新奥尔良当地精神病院(据网络消息)。
其实,是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对于这部电影的主角、导演、背景都不了解,是抱着一种很客观的心态看的电影。
但是,看完之后,觉得很困惑。
不知道导演想要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导演真的传达了什么东西。
开始是因为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
后来,电影拍摄的视觉效果让我觉得温暖而冷静。
即便是两个人最亲密,最相爱的那段时间,一切都不是轰轰烈烈的。
但画面还是那么的美而安静。
像一个平静的叙述者,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在讲述一件毫不相干也无法牵动任何感情的故事。
于是,我开始喜欢这个导演的风格,觉得这一定会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可是电影看到了最后,觉得导演似乎是怀着一种很愤愤不平的感情在向大家呼告这个不公平的案件。
觉得与之前电影的气氛不适很相符。
另外,查了一下关于这个案件的资料,发现当事人如今既没有去世,也没有在狱中服刑。
我就很诧异,如果这个当事人看到这个电影会作何感想。
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做这一切,既然他自己极力为自己辩护,那么他怎么能容忍一个人把他这样板上钉钉的描述成一个心理畸形的变态杀人犯呢。
于是乎,我很困惑,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电影。
今天,看了好几篇的影评。
怎么说呢,都觉得说的不透彻。
和电影不对。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也是对男主角怀有一种愤恨。
可是,想到导演在故事之间不停的在表明男主角因为童年时候亲眼看到母亲的自杀而导致的心理畸形。
既然如此,可以将主人公暂且称之为一个变态杀手。
那么,导演是为了讲述心理问题吗?
似乎有这么一点儿。
现在想想,导演似乎并非想要批判某个人,或者是案件的极度不公平。
而是在阐述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推断,来完善整个故事。
如果只是警方掌握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细节,故事必将不够丰满。
那么,我们就假设主人公是哪个杀人犯吧。
导演的重点在主人公杀人之前。
用了很长的时间的讲述主人公的童年以及和K的恋爱。
我并不认为童年的阴影让D丧失了爱的能力,虽然自始至终D都没有说过他爱K,但是我想他还是爱K的。
他也爱他的父亲。
也爱他的母亲。
只是,童年的经历让他变得残忍而不珍惜生命。
我想,他的眼中,生命并非珍贵的东西。
自行或者被迫终结生命也并非是一种罪过。
他跟他的父亲说,他还用手去抚摸母亲的头。
而他的朋友也说过,他母亲的头像核桃一样迸裂。
这样说来,他从心理上一点都不抵触死亡和尸体。
所以,当他感到愤怒的时候,他无所顾忌的去结束他所深爱着的生命。
最后,他告诉父亲,“I MIss Her”我开始以为是说K,后来看影评,有人说HER指的是他的母亲。
我想,也许两者都有。
因为他想念了,所以他或许开始懂得珍惜了。
明白失去的痛苦了。
故事中,D为了躲避警方而装扮成女人,我想,或许更证明他对于在他眼前所结束生命的母亲和K的一种怀念。
用女人的装扮来缅怀,一种病态的想念。
写到这里,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导演的用意了。
再回到电影的名字:ALL GOOD THINGS。
是啊,原本一切都可以很美好的。
美丽而温柔的母亲,热情而可爱的女友,平凡而健康的生活。
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就像他那家健康食品店的名字一样。
如果没有回到纽约,如果没有父亲的各种压制和强迫,如果没有K日渐的远离,我想,大概埋藏在他心底的残酷和冷血会被冰冻起来,而不会被唤醒的。
但是,世事怎能如人愿呢。
我想,如果他们始终过着那种清贫的日子,K也是会抱怨的。
像每一个普通而世俗的女人一样。
所以说,D需要的是一个真空的环境来生存以消除他内心的病态。
可是,整个社会即是一种功利而残酷的病态,怎能不唤起他内心的魔鬼呢。
这样想来,D不是一个故事,不是一个特殊的人。
或许,他是我们每个人。
还记得有一本心理学的书的名字叫: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是啊,我们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某种偏激而病态的问题。
而生存在这样一个一切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不在于公平善良的社会当中,我们是不是都在越来越极端而“变态”了呢。
想想他们在乡下纯粹的生活,再想想他们在大城市糜乱的生活,多鲜明的对比。
或许,我们越来越背离生命本来自然的模样,越来越失去最初的善良和梦想。
我想,我们都是DURST。
之前对本片期待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主演有瑞恩·高斯林,太喜欢他演的《充气娃娃之恋》,加上这个故事感觉也挺不错,相信他演来应该会挺靠谱,看了影片之后,感觉果然如此,两位主演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只是故事略微生涩了点,显得不是那么紧凑而吸引人,如果能静下心来看,还是一部挺好的片子,尤其喜欢那一股80年代的怀旧风。。
说实在话,这部电影看得我有点小纠结。
可能是我不能很好的理解悬疑电影的真谛吧。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在爱情观婚姻观方面。
首先,一见钟情的爱情的确美妙,然而这种美妙紧紧就像是奶油冰激凌,在嘴间伴随着一点奇幻的味道而消失在氲氲热气之中,没有踪迹。
据说男人都渴望一见钟情的爱情,这点可能是源于对美好外表的追逐吧。
忽然想到了《时尚女魔头》中的一句话,具体的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的:内在美,人们很少会关心,因为耗时太久。
外表才是第一。
所以,有段时间,我拼命减肥。
因为在这个时代,不漂亮的cinderella始终是打扫家务的cinderella。
有人说,女人啊,你为何变得如此可怕。
我觉得是社会驱使的。
女性在中国这个受封建教化影响多年的国家里,始终屈服在男权之下,是弱者。
没人愿意老被驱使,所以,女性们只有强化内心,坚强,即使是伪装笑的开心。
因此,给我的爱情观影响是——①女孩,漂亮外表的,不要一心找个好男人,因为不管他有多好,始终他是他,你是你,靠不住的,靠自己才保险的;②是个女的都应该要提高自己的仪容,这点很重要。
其次,婚姻中的经济问题。
这部片子中,我感觉经济问题始终左右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谈到钱,两个字——伤神。
可能这么想也只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存压力太大了吧。
这太纠结了,懒得想,懒得写了。
末了,我想说的是,我曾经也幻想这个世界有多么美好,可是真真混迹于社会才发现Things are not like this。
现在想来,恐怕是因为,美好的东西从来都不以具体的真实存在的,它们静静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All good things only exist in our thoughts, in our soul, in our heart....
这是第二次再看这个电影,距离上一次看已经过去快两年的时间。
所以我想不起我是在两年前的什么环境和怎么样的时间看过,以至于在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发现我已经看过了,随着影像的变化却越来越熟悉。
在我看完电影后几天,我在拷贝电脑的资料,然后发现这部电影在我电脑的某个文件夹里静静的躺着,时间是2010年12月25日,圣诞节。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人、时间和记忆都离我远去了。
电影有个愉悦的开始,就像所有的爱情一样,一开始的时候都是那么美好。
柔和温馨的音乐,快乐的时光,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叶子,一个个迷人的微笑。
多美好啊,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时间停在这刻该是多好。
David就是想抓住这瞬间的美好而已,就在他碰见了Catherine那一刻,他就知道那就是他的美好。
他们去远离城市,逃开那些让他厌恶的人和生活,他们开始一间属于自己的杂货店,取名叫作“ All Good Things”。
他们在阳光下拥抱对方着看着自己的店, 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可是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梦而已,梦醒了,他还是要回到城市里,回到他父亲的公司里,开始了他无法面对的房地产工作。
他需要钱,他以为只要他有了钱,就可以有他的生活。
他本想开始自己的生活, 他想逃避他童年的阴影,他不想在活在他父亲的影子下,他在努力,可是他却越走越远。
他以为保持沉默,便可以改变一切。
事实终将是事实。
他始终无法面对自己,越是掩饰,越是慌张。
他忘了,他想要的美好,其实就在他眼前,就在他眼里。
他是爱Catherine的,从他的眼睛里,怎么藏也藏不住。
可是爱一个人,却也是一件让他害怕的事,他害怕失去她,终于也失去了她。
忘记自己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人,忘记了生活里给予我们的美好。
片尾,仍然是美好的,明媚的阳光,动听的音乐,那个熟悉的身影和笑容,清晰却又模糊,那都是失去的美好。
那我们的美好呢?
你永远无法控制生活,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所有巨大的悲痛后面都闪烁着一个个美好的东西,那些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黑夜里照耀着你的心。
即便你是痛苦的,你也能感受到那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这些终究会支持你继续走下去。
David在见他父亲最后一面的时候,在病床前说:我很想她。
简单而深沉。
他想她,想所有那些美好的东西。
人最大的悲痛不是失去美好,而是在你经历那些美好的东西之后,又亲手毁了他们,然后在某一天,你开始疯狂的想念。
所以只能安慰自己,醒来只希望是一场梦。
我生命里所有美好的东西,我何时拥有过你?
——题记7岁,我看到母亲从高处跌落她的头像核桃一样爆开绽出美丽的鲜艳的花朵我跑过去蹲在她旁边我单纯的以为她只是睡着了我甚至用手去抚摸她的头我亲眼看见她死在面前父亲,你为何不让保姆抱开我你以为母亲会因为我而留下?
此后我如身在炼狱直至我遇见了你我开始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我憧憬与你简单的诗意的生活然而父亲总是三番两次的来打扰我他不放过我,他不让我好过惊觉你怀孕了,我开始害怕我变得安静,冷漠我没有成为一名父亲的准备我的阴冷疏远了你你到医院丢掉了我们的孩子天知道你下了多大的狠心毒品慰籍了你的失落和空虚是的,你没有分享我财产的权利你只得重拾课本,发奋学习你的努力没有白费你收到了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你拆开信件,满心欢喜我没有与你分享喜悦我疯了一样跳进湖里我努力拉回那只漂走的船我把船身喷上名字没有人知道我内心的无助我预感到你会像船一样,离我而去果然你就人间蒸发了同时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狗以及,所有美好的东西我只得让自己也消失我藏身在一座小公寓里然而D还是找到了我她威胁要讲出所有的事情你知道的,我最恨别人威胁我所以,她也只能消失了我利用了邻居老头对我的信任他识破了我的本来面目我只得一刀刀的,把他分割你知道的,这所有一切都是因你而起我是被逼,我是不得已我痛恨我的身份我痛恨我被设定好的人生没有人能拯救我病态的灵魂我痛恨重利轻别离的父亲我终于完成了对他的报复他打开后备箱,给我擦最后一次屁股后来父亲卧病在床我赶去见他最后一面我只是说,我非常想念“她”“她”包括没来得及好好爱的母亲包括没来得及好好爱的你包括,所有美好的东西从此我的生活再无涟漪除了警察偶尔的传讯因为所有和我相关的,都消失了警察翻遍了我的房子只找到一具狗的尸体只有我清楚,你在哪里你知道,我是无辜的父亲也知道,我是无辜的D和老头都知道,我是无辜的但我的心里,埋葬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对,我杀了你,我亲手杀了你就是要破坏,所有美好的东西海离 2011.04.13
真的是冲着Ryan看的,悬疑的不够猛烈。
但是Ryan演的很不错。
老年版的化妆很给力。
如果说想要拍的再好点,应该借鉴下Criminal Minds对于案情的陈述,总觉得还可以拍的更加好点的,可是看了也不会后悔的一部片子
刚开始在垃圾房看到那个带血的蓝色丝巾搞不懂是啥,想了很久才想起。。。
哦!
是那个哈士奇脖子上的围脖!
即使是最美好的时光里,David也从未说过他爱Katie。
童年的阴影并没有让他失去爱的能力,却让他对爱变得冷漠,对生命变得冷漠。
Katie问David想不想要一个孩子时,David沉默地拒绝了,而后又告诉她,永远不想谈论这件事。
David也许是不想他的孩子像他一样,也许是不想再添加压力,但出身在平凡家庭的Katie不会懂他。
所以David熄灭了烟,站起身,说:“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e.”David的父亲告诉David,Katie不可能成为他们家的一员时,David回答道,那不是很好吗。
Katie于David,像一场梦幻的邂逅,是脱离他原本世界的。
他是爱着她,或是爱着她的天真烂漫的。
两人的家庭、世界观,巨大的鸿沟造成了最后的惨剧。
Katie是一场美梦,但只能是一场梦。
ryan gosling演技真好.
我不喜欢,冗长,阴暗,不爽
Ryan Gosling真邪气
哟。高斯林的美丽无上限啊。
曾经 也有一个人在电话的那头对我说 不要哭。。。
mother fucker...让我的长脸帅哥演这么个变态
童年阴影是多少罪恶的源泉啊 Ryan 拌女人真不像。。。
看完就忘
后一半比前面精彩,又是Ryan Gosling的独角戏。唉,他好久没演过正常人了= =
又是一部期待很久,失望到哭的片子
改编地真不咋的。
富二代的故事。
纽约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谋杀悬案外加一批好演员,这么好的一个本子居然被拍成这个样子,三个段落脱节厉害,故事拖沓,故弄玄虚,情节也自然被削弱很多。我想如果要是导演换成大卫·芬奇会不会变成经典?★★★
motherfuckers
結局再灰暗的愛情,也曾美好過。
没有评分那么糟,故事还是讲完整了,画面和音乐还是配合上了,演员还是到位了。真的,没那么糟。
一个病态的富二代,最后逍遥法外。很写实,居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瑞恩高斯林那样也太阴森了
乱七八糟,神神叨叨
好怪的电影 前面以为是爱情片 中间突然就家暴 然后就变态凶杀悬疑 最后统统甩锅给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