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的是明白,不明白的可以慢慢明白,关键是要有一颗想去明白的心。
不能因为天生的不明白就一直糊涂下去。
我热爱《爱情是狗娘》和《21克》,对Alejandro导演的最新的这部《通天塔》也非常喜欢。
和类似手法的电影相比,我个人的喜好是《爱情是狗娘》大于《通天塔》大于《撞车》大于《木兰花》。
相对于《爱情是狗娘》和《21克》,《通天塔》要直白一些,主题指向更明确,但是相对而言,让人思考的空间也就小了一些。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两篇和这部电影完全无关的文章。
一篇是西西弗所写《沟通的极限》。
一篇是我自己写的《地铁里的两个女生》。
此外我不打算谈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倒是更想谈谈公映版《通天塔》的删改。
原在我看原版《通天塔》之前,我听说有人提议公映《通天塔》的时候加上马赛克。
我当时有点疑惑胶卷放映有可能加马赛克吗?
后来听说马赛克的方案果然没有能够执行,电影还是采用删减的方式。
我看了原版《通天塔》后想,这电影不能删减,一删减就会大跌水准。
等我看了公映版《通天塔》后,才发现,这个版本不止是删减,而且还有改动。
前两天听说,媒体访问在影院看了《通天塔》出来的观众,80%的观众不觉得这电影受到什么删改的影响。
我觉得这问题和向兔子打听牛肉的滋味差不多。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看过原版《通天塔》,喜欢原版《通天塔》的人,都会为这个删改版而感到愤怒的。
我想要回顾一下这个版本中的删改内容,但是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实在太厉害了,我难免挂一漏万,只能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了。
千惠子出场第一段,在更衣间中,她的朋友胖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大臭脾气。
她的另一个带鼻环的朋友在旁边插嘴揶揄了千惠子一下,千惠子回嘴,胖女孩大笑。
我想不起来公映版中的这几句对话是怎么说的了,总之是个洁版。
而原版中,鼻环女说,她臭脾气是因为没有人和她上床。
千惠子说,我这就和你爸上床去,出出气。
这是电影中,千惠子的孤独第一次和性联系在一起,但是被篡改了。
接着是在J-Pop里面,千惠子和鼻环女被冷落后,在厕所里,千惠子说,他们把我们当作怪物,然后故事就切到了摩洛哥。
实际上,原本中,千惠子脱下了自己的内裤,然后对她的朋友说,我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毛怪。
然后她们两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千惠子一直盯着对面的几个男孩看,慢慢地把自己地大腿分开。
几个男孩惊骇莫名。
对于沟通被切断的千惠子来说,性这种最直接的接触,即是她的途径也是她的武器。
然后,千惠子看牙医。
千惠子刚刚伸了一下舌头,医生就把她赶了出去。
看来日本的牙医比我们的剪刀手还自重自爱。
不过原版中,可没有这么直接,千惠子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去吻牙医,然后牙医才把她赶走的。
在墨西哥的婚礼上,新郎的表弟当起了孩子王,带着孩子们捉鸡。
他对孩子们说,我要一个人帮忙,美国小孩Mike应声而出。
公映版到此嘎然而止,故事转向另外一侧。
那么Mike到底帮了什么忙呢?
实际上,墨西哥小伙子让Mike抱着一只鸡,接着把另外一只鸡放进了鸡笼里,然后转身从Mike手里接回了鸡。
他提着鸡,手快速地转动了几圈,向上一提,鸡脖子就断了。
没了头的鸡落在地上仿佛还跑了几步,一群墨西哥小孩追了上去。
两个美国小孩吓坏了。
千惠子回到家中,等待她的朋友鼻环女来接她出门。
两个人出门前,公映版剪掉了一段。
原版中,千惠子问鼻环女,你穿内裤了吗。
两个人都撩了撩自己的裙子。
这可能是最隐蔽的一处删减,但是没有了这一处,观众就不会明白,千惠子后来和那些男孩见面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在和男孩们见面的时候,电影有了最匪夷所思的一处删减。
几个女孩轮流喝了几口威士忌,然后就high了。
这是什么威士忌啊?
让我想起《当哈利遇到萨利》中,让美格瑞安高潮的那份食品,人人都想来一份。
原版中的威士忌没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威力,实际上,他们吃了类似于摇头丸的软毒品。
但是我很不明白,剪刀手门剪掉软毒品是想保护谁,同期上映的《门徒》中,可是有大段大段的硬毒品啊。
然后在迪厅中,哦,这里并没有删减,不过有一个很小很小的bug,以后看《通天塔》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这里的音效交替出现,展示千惠子的世界,效非常震撼人心。
实际上,这是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的一段。
在这里所有千惠子的主观镜头都是没有声音的,而千惠子面部特写镜头都配有迪厅背景音乐。
在第一次出现鼻环女接吻的镜头后,原版的时间大约是73分钟处,这里有大约几秒左右的镜头,是千惠子的面部特写,同时抹去了声音。
这应该是一处错误。
然后等千惠子在房间中接待刑警,刑警正要离开,千惠子挽留他在待一会儿。
这里剪刀手们开始乱舞了。
刑警看到一直白猫慢慢走过去,下一个镜头就是千惠子裸体站在刑警面前。
继神奇威士忌后,公映版《通天塔》再次上演白猫大变美少女的超现实主义。
原版中再次扫兴地去掉了这个神奇的魔幻一刻。
不,我不应该用调侃的语气讲这一段。
在这一段中,女演员菊池凛子的表演非常动人,直接撼动人的心灵。
千惠子的孤独、苦闷、痛苦、恐惧、羞耻、坚持、倔强、勇敢等等复杂的情绪在她身上一起迸发出来。
我相信这一段戏是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重要原因。
此后,在美国边境,墨西哥老人和美国小孩陷入困境。
公映版两人的对话中,老人说,他们以为我们做了坏事。
小孩说,不是这样,你不是坏人。
老人很感动说,对,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做了错事。
实际上,小孩的那句英语发音标准,语法简单,他清清楚楚地说“you are bad”。
这是最让我愤怒地一处修改。
剪刀手们在想什么?
把孩子当作天使是很危险的,这是《木兰花》中的台词。
而实际上,现实世界的阴影一早就蒙上了他们的心灵。
《通天塔》做了很好的示例,但是被剪刀手们篡改了。
我倒想问一下,你们有什么权力篡改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删减,而且是把内容改到与原作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故事回到日本,剪刀手蓄足了气槽,再次开始真·无双·乱舞。
千惠子写了纸条,递给刑警。
这本来是一段很平缓的镜头,但是由于千惠子没有穿衣服,而剪刀手一定要把电影剪成三点不露。
所以平缓的镜头被剪成了凌乱的快切。
完全打乱了影片本身的节奏。
然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千惠子的父亲回到家中,走上阳台见到千惠子的时候。
剪刀手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标准不仅是三点不露,而且背面的裸露也是不能接受的。
其实我承认,《通天塔》的确不适宜少儿观看。
但是本来这样深邃的主题就不是少儿能够理解的。
所以还是电影分级的问题。
关于电影分级,这里有篇参考文章,老头更有力量。
另外,《通天塔》是个很好的说明裸露与淫秽的区别的例子。
我们剪刀手的乱舞恰恰表明了他们心中的龌龊。
剪刀乱舞也有一点好处。
把这个公映版和原本对比着看,更能理解导演的功力所在。
例如,千惠子裸体的那一段,之前的节奏非常缓慢,然后千惠子把节奏陡然加快,以痛哭结束,接着就是摩洛哥的警方与父子对抗的枪支场面,以痛哭画面开始,到二儿子自首,节奏再次变慢。
再切换到墨西哥婚礼后曲终人散的场面,又慢节奏开始。
可以看到导演对节奏变化的把握非常精准。
而公映版却把这个节奏给破坏掉了。
IMDB得分7.7(29281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理解,沟通的世界我看《巴别塔》巴别塔亦称为“通天塔”,记载于《圣经》第11章中,诺亚方舟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他们有了众多的后代……由于他们的祖先是诺亚的三个儿子,所以人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发着同样的声音。
他们决定建一座可以通往天堂的高塔,此举引起了上帝的不满,他弄乱了这些狂妄自大的人们的语言,使得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文化发生差异,思想难以统一,分歧、猜疑与争吵就此出现。
没有了共同语言,人们就无法通力合作,想要见上帝的想法也就自然搁置,最终巴别塔的计划作罢,导演通过这个典故所要传达的意思,在观众看完电影之后得到了完美的解释:沟通,理解,一切源于这些最自然的情感.2006年,导演阿加多•岗萨雷斯•伊纳里多给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另类却有情理之中的电影,另类是说这种拼图式的多线叙事结构并不多见,情理之中是因为这位墨西哥的前两部作品<爱情是狗娘>和<21克>均是这种结构,但是在<巴别塔>中,我们看到导演已经把这种叙事方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了,12个人,三个地点,四个故事.只因一个偶然发生的事而联系在一起,互相之间不仅有互动,而且这些互动也在时间上发生了错位,影片前半部到处是伏笔,后面却一点一点把所有的坑全部填满了,在不经意间却是滴水不漏。
你可以看到上半场是一次电话中这边的镜头,到了很后面才告诉你电话那头故事,而这个故事你已经在上半场看得差不多了.似乎不到最后,你依然理不清这些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但是你被震动了,因为这种结构,因为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和最后那几个字“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电影看完之后也许你并不一定会理清每个故事,但是却记住了一些撼动你脆弱神经的镜头,凯特。
布兰切特由最初的洁癖几乎令他抓狂,却因受伤无奈的接触了那么多原本她死也不会碰的东西,从一个不碰当地的食品饮料,只喝进口可乐的脆弱女人到了最后抽着刚从老奶奶嘴里拿出来的烟斗,并且用脸盆接着自己无法正常排除的尿液。
她眼中一直噙着泪水,那种挣扎和无奈的感情被这样一位优雅女王演绎到的自然无比。
布拉德。
皮特无疑也是片中受伤很重的一位,并不是身体却是比身体更难受的身心,心爱的人就在旁边却迟迟得不到救助,对于这对受伤的美国夫妻来说不过是开个救护车开个直升飞机而已,却在电话那头变成了外交上的争吵,真是太好笑了,我看着屏幕上他歇斯底里的吼叫,心里不知道咒骂了这些该死的条条款款多少次。
两个孩子的保姆一定是片子里最委屈的一位,原本计划好的儿子的婚礼却因为女主人的遇难而参加不了,后来带着孩子去了却再回来时阴差阳错的走上了逃亡之路,墨西哥无边的沙漠中,她无力的领着两个毫不知情的孩子漫无目的的走,她不得不放下孩子自己去找人帮忙,可是当她找到警察并苦苦央求他去把孩子们找回来时,否则会有危险时。
无情警察却先把她抓了起来,任凭她撕心裂肺的哀求,也要例行公事的走那些狗屁程序,看到这里,真想跳进屏幕里踢那个警察两脚,想想也是全片最精彩的亮点了吧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的野心之作,而且有追随《撞车》之嫌,的确,这两个电影的表达方式很详尽,都是多线叙事似的拼贴画电影。
但不同的是《撞车》相当短小精悍,剧本写的让人惊叹,没有过多的私心杂念,只是让人惊艳于琐碎却不杂乱的结构,而且像是由多个弧线组成的园一样很圆满。
《巴别塔》则像是从一点散发出去的多条射线,而且担负了导演太多的感情因素,也许是想表达的过于庞大,反而没有那么到位,这可能也是他落选今年奥斯卡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想说的是,《撞车》的结尾相当的出彩,琐碎交织的故事本在电影末尾终于有了完整的交代,却在最后又来了一个镜头,重新把刚刚洗好的牌再次打乱,原本没有联系的几个人再次交织在一起,这时,主题曲《In the deep》悄然想起,镜头慢慢向上拉,那种张力相当的震撼人心,一种归于平常的感觉渗透进每个细胞,这样的事情天天发生,只是我们没有主意罢了,大家其实都是彼此联系的,而《巴别塔》的结尾落在了日本女孩无助的站在高楼中和父亲相拥的情景,镜头依然向后无限拉远,却没有那么大的张力,没有点题的感觉。
至少没有《撞车》来的那么强烈。
可以说《撞车》是妙手偶得的浑然天成,而《巴别塔》则有了很多后天的精心策划的味道。
《巴别塔》宏大的主题注定了它身上浓浓的人性气息,每个人的命运在当事者看来似乎是有关生死的紧要关头,却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仅仅表示成一条电视节目里的新闻,基本无人问津。
这种潜移默化的回味在第二次看电影时会有更多很有味道的体会。
导演的每个镜头都精心的埋藏着意味深长的伏笔和寓意,日本女孩在舞厅里的那场戏,导演用交替出现的嘈杂音乐和完完全全的安静完美的表示了女孩的不安和无助,那个灯光迷乱却毫无声响的世界感受起来是那么的震撼。
和他前面的作品相比,这部电影显然更加的费尽心思,但是没有令我失望的是,他依然带给我了久违的感动和许久的沉思,看完电影,我坐在屏幕前一动不动的等字幕走完,生怕夺眶而出的情绪因一个细节的暂停而消失。
我想这就是电影的成功了吧,有回味,有留恋,有思考,有期待。
至今我们仍然像圣经里的那群古人一样,渴望建造通往天堂的通天之塔,但是这座塔始终处于未建成状态。
小时候在CCTV6上看过这部电影,给幼小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开播之前,栏目组专门解释了巴别塔的意思,关于巴别塔的整个故事和起源都太酷了,深深的吸引了我。
巴别塔又叫通天塔,是宗教故事里的一座通天高塔,源于圣经·旧约。
传说以前的人类只有一种语言,他们联合兴建一座通向天堂的通天高塔,上帝惧怕人类的力量,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互相无法沟通,这座高塔的建造计划也就无法继续了。
巴别塔从宗教的角度解释了人类说不同语言的原因,更被认为是人类之间争端的起源。
宗教故事特有的想象力和高度象征性,让巴别塔这个词在文艺创作中,成了人类纷争的隐喻。
这部电影以此命名,显然是为了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纷争”,这也注定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电影。
宗教意义上的巴别塔沟通“沟通”是电影里最常见的场景。
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一对夫妇在车里的争吵,墨西哥保姆拿着电话与家人联络,菊地凛子饰演的哑女高中生因为愤怒而受快速比划的手语……这些沟通缓缓拉开了被日常生活覆盖的巨大纷争。
三线叙事,互相交错联结,就像一张巨网将处于摩洛哥、墨西哥、东京三地的人拢在一起,面对共同的困境——人类一直以来的困境。
人类依靠语言沟通,但是语言的本质又是什么?
是交流合作的媒介,还是引发争端的凶器?
语言的丰富成就了民族和文明的多样性,但是语言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互相隔阂。
至今我们仍然像圣经里的那群古人一样,渴望建造通往天堂的通天之塔,但是这座塔始终处于未建成状态。
吵架中的我也是女王(划掉)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妻子纷争一次次的“沟通无果”使得“纷争”接二连三的出现,主人公只能困在某地,这是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剧情。
妻子意外受伤,夫妻只能滞留国外,丈夫为此焦急地来回奔波;保姆被误解困在摩洛哥,焦灼地等待解救机会;女高中因为得不到真正的关爱困在东京的霓虹里,疯狂地宣泄荷尔蒙。
如果电影有一副宏观的俯视图景,你可以看到主人公们被孤立地困在由“误解”构成的高墙之中,开放和包容的现代文明大厦摇摇欲坠,电影里“纷争”的真实面目就是这堵看不见的高墙。
电影非常擅长展示摩洛哥、墨西哥、东京三地的远景和全景,摩洛哥的无垠土丘、墨西哥的炙热沙漠、东京的摩天高楼,人类渺小而容易迷失。
无论是美国的精英夫妇还是墨西哥的可怜保姆,无论是穷困之家长大的孩童还是富庶的女高中生,他们都面临着无差别的困境,同样感到焦灼和痛苦。
现代文明最吊诡的地方就在于,文明无法实现人人平等,反而产生了阶级和隔离,只有在困境和痛苦面前,人类才能达到完全平等。
好的作品不能没有对痛苦的感知和探索,唯有直视痛苦,我们才能理解文明的本质。
墨西哥的沙漠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我最喜欢电影里菊地凛子赤裸的那一幕,个人认为这是是本片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幕。
当菊地凛子赤裸拥抱别人,镜头逐渐拉远,景别从近景变成远景,最后离开主人公变成黑暗的夜色,这不仅是一组出色的镜头语言,更是一次优秀的行为艺术。
导演在这里试图给出了一个希望——人类始终没有放弃建设巴别塔,而坦诚相待的菊地凛子位于高楼的玻璃阳台之上的这一幕,就是建设中的巴别塔的象征。
影片的片尾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冲着皮特看的这部电影,喜欢他深邃有故事的眼神,而这部同样深刻的电影莫名的格外适合他来诠释和演绎!
很喜欢一位观众的评价“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
《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
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
”看了很多以几个人为主线,然后把几个偶遇的人和事连接起来,拼凑成一一部电影的片子每次都会觉得多少有些不连贯和突兀,而这部电影也是三个地点,偶遇的人与事,去让人觉得这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而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一个主线在牵引着,让人觉得总觉的这就是生活!
一部带着悲伤情调又温情的电影,最后婚姻被挽救,爱情还是很美好,有的人在继续等待着,有的人重新获得,有的人失去了,但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有平淡也有冲突,有分分合合,有喜怒哀乐,但总有归于平静的那一刻,风停时就休整,起风时就对抗!
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
它长了一张要拿大奖的脸,布拉德.皮特的目光在沙漠的热气中摇摆不定地看过来。
《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至少它的重点并不在于让我们看到最后一粒沙子落下来以后,整座沙丘是如何在随机理论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溃败。
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
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
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什么是这暗夜?
什么是那光亮?
4个国家,12个人,用一把来福枪联系了起来。
在5天内迎接各自不同的命运:被捕、被杀、被遣返、被截肢,这是最暗的夜。
同时,一段婚姻被挽救,一条生命被拯救,一种痛苦得到释放,这是最亮的光。
当所有的事件发生完毕之后,影片结束。
而一切对应关系全部建立完毕:爱情:皮特的爱情存活了,日本聋女的爱情依然没有下文,摩洛哥少年的爱情终结于浴室偷窥,墨西哥保姆的爱情正在路上。
家庭:皮特的家庭保住了,日本聋女的家庭和解了,摩洛哥牧羊人的家庭破碎了,墨西哥保姆被迫遣返,她以最奇异的方式和家人团聚。
生活:摩洛哥人继续生活在贫苦和暴虐之下,日本人继续活在无法张扬的压抑和苦闷之中,墨西哥人活得生机勃勃但是面对北方强邻他们只是罪犯和乞丐。
美国人什么都有,美国人什么也没有。
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故事,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
只有极缓慢地在指尖搓揉沙粒,才能真实地感觉到它们每一颗的形状。
当皮特焦急地等待直升飞机前来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衡量那些生命中的重量。
当日本聋女赤裸着身体站在阳台上时,虽然她不能说话,但是她让所有观众听到了最震人心脾的呐喊。
《通天塔》很粗糙,观看的过程不能让我们摆脱现世,而是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本身。
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因此,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同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
电影里,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
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
传说中,人们怀着通向天堂的梦想所联合起来共同建造的通天塔,无奈语言不通,最终四散东西。
至于如今,全球化的进程仿佛又把世人联系在了一起,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前几年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与之相伴的,却是不同文化之间仍然冲突不断,以至于川普选举时甚至提出要“建一堵墙!
”,还有近来疫情期间劫掠别国物资。
唉,世界好像并不能融为一体,比起传说中耶稣耍的小手段,如今隔开人们的更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发展程度和人心的隔阂。
影片中的故事发展在东京,墨西哥和摩洛哥,分别取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较为落后的国家。
发达的东京都市里,是聋哑人女孩的极度孤独,目睹了母亲自杀的她内心无处寄托,无人能够倾吐倾诉(这也是她聋哑的隐喻),在喧闹斑斓的夜店里她似乎想用喧嚣来麻木,但她最渴望的还是心的沟通,她一次次的裸露身体,还是出于对他人的需要,这也可能是都市人都无法避免的虚无和孤独的感受。
热闹的墨西哥是导演的故乡,在美国当保姆的妈妈为了孩子婚礼不得已将两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带到了墨西哥。
在这里,人们是快乐的,在婚礼上载歌载舞。
但是,当保姆回美国时却遭到了警察的重重刁难,终被遣返。
在美国人眼里,她终是一个外乡人。
在摩洛哥,婚姻濒临破碎的夫妻俩在荒凉的大地上面临生死,放羊时试枪的孩子射中了妻子的左肩。
原还嫌弃当地冰块的妻子现在再也没有了文明人的自诩,在破旧的小屋里,接受兽医的简单处理,在盘子里撒尿,在巫女的烟里获得平静。
离开了高度文明的社会,任何人都被打回原形,在破旧的小屋里,凯特布兰切特和当地女巫才有了最基础的共通。
影片最后,导演说:“献给我的孩子。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 现在看来,好像夜色更重了些。
首先,这是一篇很闷的影评,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意图太强烈的电影,即使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沟通。
不过,我更无法避免政治,政治产生国情,国情产生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出故事。
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了,只不过个人喜好的话,只能达到三颗星的标准。
下面,我来以电影叙事结构为切入点,说说看。
说实话,《通天塔》是我第一部看的三段式结构的电影,所以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在这之后,我有意找了一些三段式结构的电影例如《The Dead Girl》或者《撞车》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同时呢,在了解了这些影片的叙事风格之后,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崭新的词语,就是“群像电影”和“多线电影”,再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些像《性的本质》那样的电影,就是一些标准的“群像电影”,我就觉得《通天塔》也很像“群像电影”, 但是随后我找到另一个名词,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次呢,我可以确定《通天塔》是一部“超链接群像电影”,而且同时呢,它是一部“多线电影”。
在网络上我并没有找到“超链接群像电影”和“多线影片”的确切定义,因为这个分类并不是常规的类型分类,应该说这一个是从影片叙事方法上,一个是从影片结构上的分类,在这学期电影赏析课程的专题中,提到过的电影可以算做“多线影片”的就有理查德 凯利的《死亡幻觉》和金基德的《收件人不明》等,而“超链接群像电影”就应该是冈萨雷斯的的看家本领,无论是《21克》还是《通天塔》多是典型的多线影片,除去它的“三段式叙事结构”,而我就从这两个特点上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超链接群象电影 我先来说一下群像电影,群像是什么意思我翻了好多词典都没有找到,而且网络上也没有确定的“群像电影”的一个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我想应该可以读解它。
“群”是群众,众生。
“像”是图像,表像。
“群像”就是“众生之像”。
我很喜欢这样模式的电影,因为不仅仅是觉得新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类电影中得到的“信息量”比普通影片要多,因为就算只是共同诉说一个故事,它在剧情中的“截取面”也要比普通电影多的多。
而且,我觉得群像电影有很多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因为观众本身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属于这“芸芸众生”之中的,所以虽然不是讲自己的故事,却很容易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会体会到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慨,同时是一种反思。
我觉得相比与普通的剧情电影,群像电影讲会更容易有这种功能。
正是因为群像电影比普通电影丰富的多的生活截取面,造成了它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另外一点呢,就是对于剧情的叙事模式。
群像电影的视觉重点是并非只是放在一两个主人公上的,而是在同一空间或者不同空间的人物之间游弋,而他们共同叙述的又是同一事件或者是同一主题,这就可以大大的加强故事的叙述力量,这种效果是普通的叙事模式不可比拟的。
就像一个命题的论述,当你的论证越多的时候越能说服人,群像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论证,当然比普通剧情电影有更大的叙事力量。
在群像电影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的联系在里面的,不论这种联系是通过事件或者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显得群像电影真实性的大大增加,其实这种作用很像法斯宾德创造的“镜像系统”的作用。
而如果这个起联系作用的事件是跨越空间的,或者说牵扯进时间的人物是跨越空间平台的,我们就不能把它称做单纯的群像电影,但是它又确实跟群像电影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们可以加上一个词来定义它,那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通天塔》能称为群像电影的立足原因所在。
《通天踏》中的群像跨度很大,很多程度上脱离的空间和时间本身的约束,同时,这也就增加了影片本身的“影响重力”。
关于群像电影的内容意义初探 仔细想了一下,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导演要用群像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他的故事?
那把他缩小,就是导演需要这么多人去诉说什么问题?
很明显,答案就比较具体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是对立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隔阂,关于人性中的恶,关于观念的相对。
人与人之间如果是统一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团结,关于人性中的善,关于理解共识。
因为这些故事统统是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当然也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但是绝对没有群像电影来的震撼。
这些是我的想法,在网上看一看,群像电影大都讲的是这样的故事,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我对于群像电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多线影片 多线影片我觉得蛮不好说的,所以再加一个定义:“蝴蝶效应式的一主线多分线的影片”,蝴蝶效应其实指的就是因小见大的事件,《通天塔》其实就是讲的一个蝴蝶效应式的故事。
我觉得冈萨雷斯对于驾驭多线影片的能力很强,很散的线索去组成一个 完整的故事往往会增强影片的观看度,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对于这么散的一个东西链接起来是需要很强的电影节奏感才能处理好的,在近几年,多线电影被影评人归纳为充满野心的电影,正是因为多线电影往往出奇制胜,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它不需要很多的细节处理就可以有很强的效果。
多线,往往使影片更加“多面”,多面体的影片,往往在叙事上非常丰富,所以在结构上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冈萨雷斯的功力还是很强的。
墨西哥导演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国家如果太有话语权,那可真是祸害世界啊!
(参看次贷-金融-经济危机)于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稍微不同的是,他们一家人衰神附体,老婆很衰,连可爱的孩子们也很衰!
如果一个美国家庭被衰神附体,那可不得了啦!
世界上,在那些不相干的地方,就会有更多家庭为此株连,要被衰神一连串地衰过去。
不但非洲、拉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遭殃,连身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也不可避免!
这也是实话,日本在非洲、拉美国家面前那可是发迹得很呢,所以这个老婆自杀、女儿哑巴的日本衰家庭,也能把它的衰气传导到非洲摩洛哥的几角旮旯。
但如果遇到他格外崇敬、格外贴近的美国大衰神,日本小衰神就要敛声静气地受点干扰了,心灵的旧疮疤会被美国大衰神再次擦伤一下。
导演来自异域,就有了指责美国政府的警醒,所以他一会儿又站在美国平民的角度在说:你们这些当官的,一个劲在全世界吆五喝六欺行霸市,好像特别保护我们美国上等公民的权利,可事实上,你们这群官僚,你们就是这样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的?!!
找个救护车都那么难,我老婆和孩子都差点被你们给耽误死了!!
都说看这个片子容易联想到《撞车》。
确实,我在现场也很自然想到了,连最后半空中的“上帝视点”镜头都一致。
但也许是我当时的观影环境不好,空调热死我了,跑到非洲的电影画面又那么燥热,所以影响我情绪了吧,以致看这片完全没有《撞车》的感觉。
其实,这种三段式又互相勾搭纠葛不清的模式确实很老套了,连导演自己的前作都在一遍遍使用(好像他是迷上这种结构了,不用这个结构就说不清楚事情似的)。
所以形式上真的惊不到我。
要搞三段式,主要是有《低俗小说》《暴雨将至》等在前,此片是难以超越的。
看到有人说:这个片子的冲突和语言(或语言隔阂及其衍生物)根本没关系。
嗯,还真是说中肯綮了。
同车的American们操的都是一样的语言,美国政府官员、媒体和老百姓也操同一母语,也没见他们互相有多理解、谅解与和解啊。
其实语言和文化差异都是幌子,站的利益点不同才是根本。
别说美国人、非洲人和日本人,别说语言、文化差异,只要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地球人都能够迅速与火星人超越星球差异,达成同盟,勾肩搭背、相互深刻理解,以便共同抗击冥王星人的!
所以未必要扯着圣经老早抛出的语言隔阂理论作幌子。
哪怕你的最黑暗中最光明的孩子们都学了英语讲了一样的语言,都充分浸淫了美国文化,都崇尚肆无忌惮、袒胸露怀的“沟通”与“文化宽容”,利益站不到一起去,一切还是免谈的。
好吧,我说的“语言”就是通常的语言的意思(可没有牵扯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拉康们被极度衍生的“语言”),我想圣经巴别塔里最初始也应该就是很粗浅的原意吧。
如果提起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茫然的。
但要是提到他导演的作品《爱情是狗娘》和《21克》,应该又是一片恍然之声,原来是他啊。
导演的名字非常拗口,不过他的作品却为很多人喜爱着。
曾经影片的粉丝簇拥,今年戛那的最佳导演,评论界的高分评价,明年奥斯卡的入围呼声,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对每个爱影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
这就是他的新作――《通天塔》又是一部多线索交叉的群戏热闹场面。
多线索交叉和不规则的叙述结构仿佛成了导演的标签,从结构上,本片与导演成名作《爱情是狗娘》更为相似。
相比《21克》更为花样的不规则倒叙,本片也可以粗略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其中在摩洛哥的两个故事联系比较紧,也可以看成一个故事,几个故事彼此的时间顺序是混乱搭配的,但从每个小故事本身又是线性叙述的,正因如此,虽然电影线索很多,但是并不混乱,也很容易理清剧情。
这种叙述方法在之前的《爱情是狗娘》里也同样使用过。
不过相比《爱情是狗娘》,这部电影的涉及的范围和主题则更为宏大了。
导演非常喜欢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找话题,并引发关注所有相关人物的遭遇,也许车祸是最常见的突发事件,所以之前的《爱情是狗娘》和《21克》都是由一场突发的车祸引出的一个个小故事。
不过这次导演终于跳出了自己的生活圈,进入了世界范围,将突发事件设置成了一场意外的枪击事件,而牵涉的人也遍及了四个国家,三块大陆,十数人之众。
在突发事件和多线索中,导演总是期望挖掘出一些深度思考。
之前探讨了爱情和救赎的话题之后,本次导演将视角放在了交流上,由于多线索和多人物,本片探讨的话题也遍及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夫妻的交流,兄弟的交流,不同的职业、信仰、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并上升到每个人之间的交流。
误解、歧视、冲突以及自我封闭,使得交流变得格外的困难和不可能。
摩洛哥、美国、墨西哥、日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个个小故事却在讲述着同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交流原来是如此困难。
在摩洛哥,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这一对美国夫妇为了挽救即将覆灭的感情开始了一次北非的渡假,握住又松开的手,暗示着交流的是如此的困难。
意外射来的子弹,让皮特不得不和当地人、车上游客以及自己的妻子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急躁的情绪及相互不理解,最终相互咒骂并发生冲突。
在墨西哥,边防站的警察执意认为加西亚几人是有问题的,固有的歧视观点使得双方误解加重,最终加西亚飙车逃跑。
还是摩洛哥,一对小兄弟在闯祸之后,在父亲的训斥下,彼此殴打告发着。
之后与警察的枪战同样源于一种地位上的歧视和彼此的误解。
最后是日本,聋哑女孩千惠子在母亲自杀之后更加自闭,与父亲的交流越发的稀少。
女儿宁可在外面向每一个遇见的男人表达爱意借以温暖封闭的心,却不肯与父亲多沟通。
原来,交流是如此困难。
即使没有种族差别、没有地域区别、没有信仰问题。
同样会有很多的冲突和误解,每个人,都作为个体与其他人相互摩擦着。
导演电影结尾处写道:“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电影的最后部分,每个小故事都由于沟通问题进入了一种困境,即开始了最黑的夜。
摩洛哥的小孩拿起了枪射向警察,皮特望着远去的旅游大巴,墨西哥的加西亚驱车逃跑,日本的千惠子失魂落魄的走在东京大街。
每个故事都向着痛苦的方向走去。
不过最亮的光也随之出现,摩洛哥的孩子忘记了之前和兄弟的争斗,想起两人在山上吹风。
布兰切特被救,和皮特两人合好。
墨西哥保姆虽被驱逐,但也和儿子相拥一起。
最终结尾镜头,全身赤裸的千惠子与父亲拥在漆黑的夜,。
三次非常重要的拥抱,带来黑夜的点点光亮。
正像结尾最后一个镜头,镜头拉远,夜虽然漆黑,但还是偶有灯光的。
无需语言,彼此相拥就好,最真诚的沟通,重建通天塔的唯一希望。
相比之前的《爱情是狗娘》,本片在几个故事的彼此衔接上并不见非常紧密,如果说墨西哥的故事尚且是被那场突发枪击事件影响拖累所致。
那个日本故事实在是可有可无,因为那场突发的枪击事件跟他们实在无甚关系,我们可以随意把这个故事设置在地球的任意角落,可以是澳大利亚,可以是英法德意等等国家。
虽然日本的小故事本身仍是在说关于交流的事情,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总是觉得有些散乱。
如果融合度更高些,彼此影响更多些,也许电影会更扣人。
除了最后一段,四个故事始终是摩洛哥-墨西哥-美国游客-日本这个顺序交叉进行的,从场景上,忽而荒凉的摩洛哥,忽而喧闹的墨西哥,忽而繁华的东京街头,音乐也是随场景时而北非民谣,时而墨西哥吉他,时而日本流行。
不同的景象和文化氛围,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交叉感动。
印象最深的段落当属日本女孩在舞厅那段,主客观视角的不停变换,时而嘈杂的音乐,时而静默无声,配合闪动的五彩灯光和激情跳动的人群,将千惠子心中的那种封闭的痛苦刻画得异常感人。
《圣经》的《创世纪》里有个小故事,大意如下:从前,世界是上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用的是同一种文字。
当人们向东迁徙来到希纳国并定居下来。
他们大家商议说:“来吧,我们来烧制一些砖块。
”他们用砖当石头,沥青作灰泥。
“来吧,”他们说:“我们给自己建造一座城市和造一座顶端入云的高塔以留名后世。
不然,我们就会流散各地,无所依归了。
”不久,天主下来察看世人修建的这座城池和高塔,他说:“他们在这儿是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种族。
如今他们开始建造城阁,从此他们只要下了决心,就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们了。
来,我们到他们那儿去,弄乱他们的语言。
这样,他们就彼此不能沟通了。
”于是,天主把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修城筑塔的工程也就半途而废了。
这就是为什么这座城叫做巴别,因为天主在那里使世上的语言变成了彼此听不懂的声音。
上帝从那里把地上的人都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依旧是文化融合主题
原来它说的是关于不公的。
很傻逼的片子,裸露狂女儿的爸爸送给一个摩洛哥人一把枪,然后发生一系列傻逼事件。。。。有剧情无逻辑。。。。
难负盛名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一般
浓浓男味,聋女线更是尽显日本人变态本色。
个人情绪。
走的是撞车路线,打乱时空的人和人之间的隔阂。
呃,导演MS极其领会日本人尊重变态文化的精神,翻白眼==||
完全冲着伊那里图看的,布兰切特出神入化
每个故事都有个孩子,每一场意外都有个隔膜。击碎矛盾窗口的不是言语的障碍,而是人与人之间猜测与怀疑的子弹。我们都没有不坏好意,只是矛盾的瞬间我们都成了心理上的“聋哑人”,我们忘记了如何表达、也忘记了如何理解。世界的芜杂,让大人们都逐渐复杂,忘记如何用孩子的“天真”去看待问题,在多米诺骨牌完全倒下之前,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成为了巴别塔的牺牲品。
没看完
没理解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就看不懂
不能像《上帝之城》给人予以震撼!
我相信所有关乎怜悯的力量,但凡施舍予别人,上帝都会看在眼里,给你保护。
稍微有些铺得过
这些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