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意外的去了APA 2015年会,非常意外的选了一个展厅和一群心理教授大牛们看了这场电影,关键是Zimbardo本人居然在放映结束来了!
简直是大发!
人生真是处处意料外啊,连我这种懒人都当场打算回来就写篇影记记录下:)本人并非心理学专业也曾经听说过斯坦福监狱实验,同行的心理同学更是公认这简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现在拍成了电影可以非常直观的真切感受Lucifer effect。
我还能记得几个Zimbardo提到的关于电影拍摄的小趣闻:1. 这场电影投资并不高,但是导演编剧们非常认真的去了当时做实验的斯坦福心理楼地下室进行了尺寸测量后搭景,逼真程度让Zimbardo本人都非常认可,感觉不到区别,电影剧本本身也和现实基本相符2. 因为投资的不高,电影省略了一些内容,比如当时由真正的警察逮捕了学生后带到了派出所进行了拍照笔录等一系列真实的收监犯人前标准流程以营造他们是prisoner的真实感3. 电影里面的那个老头现实中是Zimbardo的同事,其实二人年龄相仿,当时对Zimbardo也不是一种质疑的态度只是学术讨论的态度。
Zimbardo很傲娇的说不明白为什么导演要这样拍好像是长者对年轻人hhh4. 真实试验的终止原因:和电影一致有个神父对prisoner说你们需要lawer让你们出去,其中一个prisoner让父母联系了职业是public defender的表亲,那个表亲来了之后真的按照对待prisoner的标准流程走了一遍询问问题之类的。。
(虽然这些学生并不是真实的prisoner)最后说星期一自己会再回来询问问题,自己并不是lawer无法让这个学生出狱,这个学生当场就崩溃痛哭,Zimbardo意识到这个实验已经走的太过了便终止了实验。
其实当时这些参与的学生只要说自己放弃不做实验了要quit,他们就真的可以quit,可是大部分人真的陷入太深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所以尽管这个实验有很多不靠谱的影响因素,结果还是真的很令人震撼。
就像Zimbardo问的,你觉得他是一个good Zimbardo 还是bad Zimbardo?
早就听说了路西法效应,今天通过电影,确实受到了震撼。
这部电影循序渐进,跟着作者一步一步地观察实验的继续,甚至让观众有一种参与到实验中的感觉。
给五颗星的原因是电影给我展示了人性之恶以及权力的威力。
之前便听说了很多虐囚事件,刚开始不理解这些,觉得狱卒人员太过残忍,不人道,稍微有点人性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但是这个实验给出了答案,况且这只是个实验,仅仅持续了六天,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并且实验开始之前,这些人是知道自己只是饰演各自的角色,并且可以获得报酬,但是实验到了最后每个人都置身于设置的监狱中,它成了一个真实的监狱,每个人都成为了真实的角色,而且无法自拔。
可想而知那些传出丑闻监狱是多么的可怕。
把试验者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这些试验者很快融入角色的设定当中,他们甚至忘了这仅仅只是个实验(感觉很痛心,为什么会被洗脑如此严重)。
狱警:言行粗暴,感觉释放了他们的天性一般。
他们的权力不受约束,肆意妄为。
就跟封建王朝得意的太监一般,对囚犯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心情(主观性太强),这就暴露出实验监狱制度的缺陷。
现实中这样的问题也是存在的。
如何完善监狱管理制度,控制狱警权力,让狱警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实施其权力值得思考。
囚犯被关进监狱是国家对其作出的处罚,作出处罚并不意味着囚犯没有人权,刑法的机能是规制机能、保护法益、保障人权(核心),所以探讨的关键就是怎么平衡权力与人权之间的关系。
在法理和宪法当中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囚犯:弱弱的说一句15美金一天真的太低啦(打抱不平)。
很致敬这批试验者,真的辛苦了,心理和身体上在短短六天遭受巨大折磨,可以说是度日如年,最可怕的是想从实验中抽身而出,但还被当做犯人一般接受各种审问,体罚(教授的行为真的很过分,既然签订合同,人家可以赔偿违约金,但其仍然沉浸于典狱长的身份当中,不理会实验者的请求,此行为完全没有学者风范,简直连爆米花🍿都不如)
冲着津巴多本人说和实验最像才选择看这部,就心理学实验该有的严谨和其社会普适性意义而言,我不想看任何戏剧化效果,越还原越好,最好是连实验者选择和变量控制情况全部一五一十呈现出来,可惜那个50分钟的纪录片并没有演绎实验过程而且生肉我啃不动。
假设他找的实验者的确是身心健康的正常人且未被刻意引导,“身心健康”打个引号,我认为“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所必须具有的一个品质是,对他人有基本的共情。
如果这部和实际情况是最相似的,即“狱警”自第一天起就深入情境内部,表现出强烈的侮辱性和攻击性,那我非常怀疑津巴多是以何种方式确证实验者的身心健康。
而其他改编类电影,可能会把“狱警”起初的正常与后来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人性对情境毫无能动性地服从与适应,我会觉得多了戏剧性也损失了真实性。
虽然我也很好奇如果严格控制“狱卒”人道性的话结果会怎么样,但这个实验对人的心理健康损害太大,他后续的研究申请不被批准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津巴多在实验中可能比电影里做得更过分,比如没有演出来一些刻意引导,因此相比起实验的初衷——社会环境、情境对人的言行和心理的强大教化作用,这部电影更凸显了他当初的愚蠢,超出伦理道德界限,并且早已被权威和混淆变量的介入搅得失去其作为实验的客观真实性可靠性,这是应该反思的问题。
这个糟糕的实验还忽略了一个堕化因素:当人置身于难以抵抗的邪恶环境时,他对善的信念有多不坚定,他人性中的劣根性就有多容易被激发出来。
或者按照汉娜阿伦特的说法,“恶的平庸性”根源在于生活中并没有“独立深入思考”这项活动,所以会任凭环境摆布,哪怕上级命令要他做出恶毒残忍的反人性行为,他也欣然接受,甚至变本加厉地沉浸在那种道德沦丧但掌控权力的施虐快感中。
无疑我们应当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正因如此才更要明白,坚守道德原则和善的信念是多么至关重要。
要记住什么叫做原则、基础、前提。
实验设计明显不合理,入组条件、退出条件不明确,实验中所需假设表演遵循的义务与责任不明确。
警察应该没有权利直接抓人进入实验吧。
这种实验应该要告知家属、学院、学校、同学、同事等人吧。
实验应该和现实独立开吧。
应该有相应的第三方(如律师)或文书等具体记录吧。
应该可以随时退出实验吧。
实验条件下普通人也没有约束自由的权利吧。
回答的语句原句应该是这样的,“实验的情况下我会表演性的讲:yes,sir,Mr Correctional Officer, sir,现实情况下我会讲:沙比,给老子爬远点”。
实验是实验,现实是现实,不要随便带入,而且在实验中有必要在每句话前加上“如果在实验中我会讲xxx”这样的说明语句。
想一想演员是怎么做的。
不要迷信所谓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也就这样,像这样的各种详细说明都不明确的实验,而且还是心理学实验,也就那个时期才能通过审核。
在这样的实验前提下所得出的结论明显不具有说服力,有混淆视听的嫌疑。
乍看名字,已经感受了一股浓厚的监狱风云味儿和工科男茶余饭后戏谑观影的视感。
没关系,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免不了要被人或深或浅地吐槽还原不到位,有时候甚至是一个伟大事件的改编,可能也会因为电影名字的山炮,而落得山寨之名。
有了这种并不高的期待值,所以,我看完以后就被捅到了。
卧槽,原来是一部恐怖片……以前也有过此实验事件改编的电影,叫《死亡实验》,主演Adrien Brody的颜值要比本片的高出半个吴彦祖,剧情大同小异,颜控可以搜前者来看。
虽然输了人,但阵地守住了。
本片在还原事件的真实度上,貌似下足了功夫,从实验参与者的发型胡型上可以看出猫王的神采,从实验研究人员的穿衣打扮上,可以瞥见漫步华尔街时,宽松的西装和皮鞋磕地板声音响彻天际的复古感。
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Ray—Ben(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狱警们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
不过这些人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职业训练,对如何做监狱看守员,他们只是从电视、报刊杂志上见过。
在前一天,津巴多教授以管理者的身份对9名看守们做出如下要求:所作所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使用暴力维持监狱秩序。
具体负责实验者也进行了交代,狱警的职责就是“维持监狱法律和秩序”。
但是,刚刚过了第一天,狱警们便实施了第一次类惩罚:一位囚犯床铺整理得不合格,狱警用犀利的言辞进行喷骂,监狱里立刻开始弥漫紧张气氛。
随后,某房间的囚犯把自己关在牢房中,不愿意接受这种霸道的管制。
面对反抗,狱警们毫不让步,居然用灭火器喷射囚犯,有些还被关了数小时禁闭。
这一切开始超出了囚犯的承受极限,有些开始失声痛哭。
不过这一切来得太快了!
到底是真戏假作,还是确实真的精神崩溃?
甚至连津巴博士多也没了主意。
最终,实验组只好决定让痛哭的“囚犯”退出实验。
监狱里虽没有正面冲突(应该说是囚犯们不敢吧),但紧张气氛依旧。
狱警们的惩罚措施越来越别出心裁。
他们开始强迫囚犯玩跳山羊,这对于只穿囚服而没有穿内衣的囚犯来说不啻一种侮辱。
此外,他们还有的强迫囚犯背着两名狱友做俯卧撑……津巴多听到后,信心也有些动摇了,但仍想将实验进行下去。
直到他发现看守们又玩出新的花样,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
这大大超出了津巴多容忍的极限,监控屏幕前的他被这一幕幕惊呆了,侮辱和暴力已经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
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第一位堕落天使,被赶出天堂。
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狱警与囚犯。
作为权势者和管教者的狱警,通过管理囚犯的职责,取得了限制囚犯的自由,掌握了处置囚犯举止行为的特殊意志,使囚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
他们发现,通过强制原则,会高度、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任角色的任务,包括公开地惩罚违反规定的行为。
例如,在实验中一位“狱警”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
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
”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有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
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
就在试验的第三天,“囚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狱警”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且无法改变现状。
我们生存的社会中,也真的是存在着太多的强制原则,这些强制原则牵扯的不仅仅是行动回报的问题(就好像实验中的囚犯们到后来一致地答应愿意全部放弃每天15美元的报酬以换取自由一样),而更多是我们代入社会角色岗位的仪式感实在太强了,强得可以让我们不自觉地放弃了我们作为个体所拥有的基本尊严和权利。
比如,我们生来是穷逼,就一辈子把马云当爸爸;我们面对生活当中的任何一道坎,真的只有“反抗”或者“顺从”两种选择么?
路西法原来最受上帝宠爱,但最后还是堕落了。
神话的存在意义,就是作为人类的一部自拍神器,首先描绘出自己丑陋的轮廓,然后用各种滤镜特效和马赛克来一一修饰吧。
我们真的不能入戏太深。
「The only thing that separates those two was a coin flip.」「What'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your study? Have you introduced a variable that might influence your outcome? This is an experiment, right? Not just a simulation.」「It was an experiment, and I went along with it, but I really hate myself right now.↓You did nothing wrong. That was just protocol.↓Protocol? Back in that room, i became everything I've hated for so long, and I let it happen. And I enjoyed it. You can't possibly understand how it makes me feel.」「We have become part of this experiment,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and frankly, i don't even think that we can call this an experiment anymore.」「You... Of all people, I thought would understand what I have tapped into in my prison. ↓Your prison? Oh, my god. You are so in over your head. Those are not prisoners. Those are not subjects. They're not students. Those are boys, Phil. Those are boys,and you are harming them. You need to fix this.」「I said to myself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day, "this could be a very long, very boring experiment." Uh, it wasn't conceivable. There was just no strong sense of precedent for how far this thing could go.」「It's easy for you to say, "oh, I wouldn't have acted that way." But you don't know. That's the truth. You don't know. And now, I know what I'm capable of, and it hurts. That I don't know-l don't know how else to say it, but it does hurt me to know that.」「You know, and I knew right away it was wrong, and I was the only one that could see it. You know, anyone could see it except for these guys. You know, you give them the uniform with the glasses and the nightstick, and they simply can't be the same person as if they wore street clothes. Meanwhile, I'm just a number in a dress. That's the thing; I wasn't a prisoner in an experiment. I was their prisoner.」「I really felt that I was losing my identity, that this person that I call Tom was disappearing. and it was a prison to me. It still is a prison to me. You know, I don't look at it as an experiment or a simulation at all. It was a prison that was run by psychologists instead of by the state.」「This whole experience harms me, and I mean "harms" in the present tense. It harms me.」
任何人去看《斯坦福监狱实验》都会感觉震惊吧。
震惊的不是电影,而是一场真实的实验。
若不知道路西法效应,没有人性本恶的先入为主,一定以为这是一场冗长而无趣的实验,就像实验设计者曾经料想的一样。
实验仅仅持续了六天,就被迫叫停。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结果。
我们与策划者一起,通过更清晰的屏幕和画面,见证了整个过程。
这不是一次实验,不是模拟监狱,这就是真实的监狱,只不过是心理学教授的监狱。
实验叫停后,作为实验对象的男孩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场实验,是个太过残酷的过程。
在我看来,是一场集体催眠。
改变一个人需要多少时间?
我想许多人都这样问过。
在看完电影之后,我猛然心悸,或许时间从来不会改变人,改变人的是所处的位置。
一群斯坦福的大学生,随机地被分成狱警和囚犯。
他们并非真正的狱警或是囚犯,他们的区分最初来源于服装。
狱警有笔挺的制服与墨镜;囚犯则是麻布裙装,丝袜头套,脚镣。
服装区分了身份,当然也象征了权力,于是一场围绕权利展开的催眠就此开始。
以前看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在一知半解中窥见“权利心理学”也猛然发现它寓于各种场景中。
权力,看似一个无法定义东西,实则在各种场域中纵横驰骋。
一开始觉得福柯太过夸大“权力”的作 用,“斯坦福监狱实验”让我震惊,至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力量。
在电影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扮演狱警的人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而囚犯却不是。
以前我也曾经疑惑过,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在监狱怎么会消停?
没有人生来就是囚犯,带着囚犯的基因,进入监狱服刑的过程,就是成为囚犯的过程。
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了监狱的日常,也给了我们一本手册,“如何让人成为好囚犯”。
首先,剥离他的个性:统一的服装(甚至是女装)、发型,除了一张床外几乎没有私人物品,限制个人爱好。
他们赤条条的站在一起,没有分别。
其次,夺走他的姓名,一个编号就是代表,忘了曾经的身份,忘了狱友的身份,接受监狱给他们的定位。
当监狱里其他人被要求齐声大喊“891是个坏犯人”时,891失声痛哭,濒临崩溃,他接受了对于他身份的认定,他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忘记了这只是一次实验,相信自己就是囚犯891。
再次,限制他的语言,语言与思维有关,或者语言就是思维,控制了语言,便控制了意识形态。
反之亦然。
狱警要求囚犯回话时必须带有“尊敬的纠正官先生”,狱警代表了司法的正义。
而监狱的牧师充当了意识形态的引导者,是上帝的传道者。
他们被两种“高尚”胁迫,在亲友探视期间没有说出对监狱的不满,表现得像一个好囚犯。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让他忘了自由。
不仅仅是身体上空间自由的限制,让他失去时间观念,度日如年,消磨意志,仿佛不配拥有自由。
这就是一场催眠。
学生们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成为了角色里的那个人,就连策划者也牵涉其中。
电影中,最有趣的,是教授的同事问道,你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Cohen老爷子的《Who by fire》,谁燃于火,谁溺于水?
当老爷子接到上帝的电话,宣判对他的命运时,他反问了一句:“Who shall I say is calling?
”狱警乐于控制囚犯,囚犯乐于控制自己的群体,而教授,典狱长一般的存在,乐于掌控自己的监狱。
当他喊出“这是我的监狱,我不能让它这么毁了。
”他的女友震惊了,因为他也已经深陷实验当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成为实验的一部分。
权力难以被定义,但可以去定义其他,就是一种权力。
这是一部让人心痛的电影,但绝不是让人绝望的电影,电影中有一位狱警始终没有参与进同行的虐待行为中,他也没有制止,在虐待越演越烈时,摘下了自己的墨镜。
或许在这场实验中,他是唯一没有被彻底催眠的。
当实验终于无法控制教授冲进实验区,大喊:“实验结束了!
”时,所有人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他只能含着泪,说到“斯坦福监狱关闭了。
”男孩们终于恍然大悟。
看完电影,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好人,究竟能坏成什么样子?
好与坏的界限突然间就变得有些可笑了。
实验中,象征“好”的狱警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混蛋,而扮演坏人的囚犯,却逆来顺受,最后甚至认为一切是自己应得的,忍受变成了一种品质。
想必看完电影,我们都会问自己,我如果是狱警我会不会成为施暴者?
或者,如果我是囚犯,我会不会反抗?
当然这些都只能是假想,也庆幸都是假想。
实验的结果,无疑是让人对人性产生怀疑,但更多的是警醒。
人总是乐于操控,就像以前流行“hold住”一样,总想hold住一切,“掌控”会给人带来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甚至是快感。
我们活着,却总是在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种证明当然不可能来源与自己,而是来源于他人,看见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就是一种证明。
谁不想站在世界中心,我这里指的是你自己的世界。
于是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权力、金钱,想要拥有更多,操控更多。
欲望催人追逐,也张着大口等待着吞噬着追逐的人。
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权力金钱操控。
这不奇怪。
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义是什么?
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路西法吗?
或许,不止如此。
这次实验展示的是一次集体催眠,但清醒的你,有机会做那个不被催眠的人。
权利与欲望的催眠,潜移默化,若能摘掉身份的墨镜,保持清醒,洁身自好,恐怕也不难。
我自知是个容易被催眠的人。
所以我选择远离,经不起挑战,所以我选择远离挑战。
但是这里藏着另一个问题,你真的害怕成为路西法吗?
或着是你也渴望着呢?
人心本无善恶,因事而异。
“监狱”无所不在,无论你在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制定规则或者被困其中,尊重,对别人,亦对自己。
最后希望你的善行能换来比作恶更多的愉悦。
推荐Leonard Cohen《Who by fire》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甚至不可以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除了发生的事件结果和角色对得上以外,过程根本是进行了颠倒时间点的艺术处理。
其次,本片故意抹去了一些实验的关键细节然后加上了许多政治正确的动议,故意用自己的方式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做主观判断,并为惊悚片的娱乐效应服务。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知道前因,我们知道后果。
但过程是怎样的?
你我都不知晓,但逻辑是不可改变的。
很多朋友也因此对本片提出相同的疑问:1.为什么囚犯不反抗。
这只是实验,囚犯和看守都知道。
电影里“约翰韦恩”的看守第一天就让囚犯们很不好过,使得他们爆发了反抗。
可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是“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第一监室的囚犯就把门锁起来,辱骂看守。
看守没有办法只能加班,并在监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使用灭火器。
当3个看守守护9个犯人的时候,守卫感受到了压力。
所以,他们提议建立一个特殊囚牢,让不参与闹事的囚犯获得更好的待遇,更好的食物,但是被这些囚犯拒绝。
”所以,可以看到囚犯不只是反抗,而且还异常团结,从而给守卫巨大的压力。
因为守卫的人数远少于囚犯,所以守卫开始“提出使用武力”。
这个逻辑显然更符合人性。
很多历史上的游行演变的大屠杀都是因为擦枪走火,某个警察过于恐惧就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从而导致恐惧心理蔓延的群起开枪。
2.为什么守卫和囚犯都这么快就进入角色这个问题到电影结束,电影都没给出个好理由,所有人都嘴上说着“不能再这样了,我太恨自己了”一方面又好像这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执行。
可事实是“斯坦福实验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获得了”palo alto“警局的全力合作。
所有囚犯都是被警员直接从家中带走,完全走完逮捕程序的。
从手铐、警车、头套到宣誓、录指纹、拍照。
完全走完一整套司法程序以后送入斯坦福监狱。
”“金巴多要求守卫,必须给囚犯一种受困的感觉,一种恐惧感,创造一种权威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的一切属于我们,属于体制,你,我,他们没有任何个人隐私。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自主,最终把他们引向无力感。
就是这样,在这期间我们有一切权力而他们毫无权利。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有 一个深层次的动因,也就是守卫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受到金巴多的管制。
正如很多极权政府的鹰犬,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殴打孕妇和儿童,推倒老人的房屋,都只是被更大的不安全感驱使,但电影丝毫不提此处。
3.金巴多到底是不是有病本片把金巴多描绘成了一个邪恶科学家,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终止了邪恶实验。
斯坦福实验的原定期限是7-14天,也就是2周。
但最后只有6天就终止了。
“超过50个共同观察实验的人里只有金巴多的女友后来成为他老婆的克里斯蒂娜提出了道德质疑“。
而金巴多直接停止了实验。
金巴多实际上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在观察人的一切反应,而他注意到了,这50多个人的反应。
面对不公平和很明显的道德困境,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异议。
电影对金巴多的描绘非常肤浅,就像弗兰肯斯坦,他想要控制什么他控制不了的东西。
而我认为这只是实验本身的瑕疵。
他就是简单的想用模拟的方式,玩角色扮演游戏,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的真实的结果。
事实是,他任由受试者之间发生直接关系,同时告诉他们自己在监视他们,很多人的行为可能被夸大,就像如今真人秀里的那些。
受试者很容易互相影响,群体效应和身份认同会促使他们迅速激化矛盾。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狭小环境内。
你可以试试想想以下情景:一群人把电梯挤得满满的,这时候,电梯坏了。
修电梯的人说堵在路上,大家都站个3小时没法动,这时候,你(一个大胖子)放个屁,你看看会不会有人情绪失控往死里打你,其他人会不会帮手。
”约翰韦恩“昵称的看守就说”他希望发生什么事,他把自己一直想扮演的约翰韦恩的角色融入在了他扮演的守卫角色里,他想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会不会有人阻止他,可结果没有一个人想阻止他。
“问题是,这到底是因为他拥有无上权力造成的,还是他自己有妄想症?
电影最后,很明显映射了关塔纳摩虐囚事件。
守卫要求囚犯做出性行为姿势。
这是因为本片是根据金巴多的书《路西法效应》拍摄的(而不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金巴多个人结合了实验与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写的书。
他本人也是虐囚事件律师顾问团的一员。
他认为,关塔纳摩虐囚的林迪和斯坦福实验里的囚犯一样,都是好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变成了坏人。
所以,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死亡实验》的主旨,却因为主观情绪故意弱化了人们的心理描写合理性,而且还不像《死亡实验》直接避谈了系统、极权、规范化消除个性化对人性的残害,而只是把金巴多一个人拎出来作为替罪羊,让观众看完极其不适与绝望。
作为一个东方人,我对斯坦福监狱实验嘅猎奇心理远远大于实验背后嘅现实意义同社会意义,因为係大陆嘅舆论氛围下,怕且冇人敢为学术目的搞个咁嘅实验吧。
虽然关于呢次实验嘅评论重重复复提起实验嘅主导人——津巴多教授提出嘅招牌观点路西法效应,但我觉得路西法效应更似一个将基本常识学术化嘅伪学术,无论从行为学还係心理学嘅角度,我都认为路西法效应并唔具备创新性,佢只係用文字嘅方式将环境对行为嘅诱导作用加以具体而已。
事实上,如果係谈论路西法效应嘅时候我哋非要提提现实论据,我觉得美军虐囚事件、南京大屠杀甚至係文化大革命都俾斯坦福监狱实验有力得多,其中最关键嘅问题係客观程度。
电影号称非常忠实咁还原咗斯坦福监狱实验嘅细节,亦因此,无论从电影还係实验相关嘅文字记录我哋都可以睇倒一点——津巴多本人对实验嘅严谨性施加嘅破坏性影响:当囚犯第一次起义,狱警不知所措嘅时候係津巴多,而唔係监狱长出嚟同狱警讲要“利用好权力”,呢个等同于係导演亲自出镜教演员演戏一样,管理者有意诱导狱警使用暴力;饰演囚犯同狱警嘅两方都知道有录像监控,但当狱警当住镜头变本加厉虐囚嘅时候,管理者从未出面制止,呢个等同于对狱警嘅纵容,亦等同于话俾囚犯知虐待係被允许嘅,处係真实嘅监狱,呢个係失职嘅行为。
综上所述我认为,呢个实验既失败又成功,失败係因为我哋睇倒嘅更多係一个由津巴多有意引导嘅实验结果,成功係实验结果其实同津巴多想得到嘅论据完全一致。
如此一嚟我觉得实验就好冇意义了,狱警所以会虐囚,根本唔係因为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嘅影响,而係因为监狱长同津巴多嘅唆使同非常明显嘅授意。
所以论据证明唔倒路西法效应,我最终得出嘅结论係——斯坦福监狱实验失败且无意义。
很无聊嘅一部戏,同样证明路西法效应嘅同时又拍得好嘅电影太多了,好奇怪呢部戏竟然有7分,浪费时间,待删除。
EK248上看的。和之前看过的德国版各种像,是我自己错乱了明明看过还是怎样?但是结局却差那么远哦。当时的实验是不是也没有死人?
好多版本 这个。。
很真实,比死亡实验真实100倍。虽然表演显得平淡多了
有了权力和威严之后,人会膨胀,膨胀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同的自控力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电影很一般
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作用很大,所以我们提倡乐观向上
根据真实斯坦福监狱实验“路西法效应”翻拍的电影,并没有演到“流血事件”。其实,非常,细思极恐。
这种题材最尴尬了,不如纪录片的真实性,又不如剧情片的戏剧化,卡在中间了……
最后的冲突没有以前看过的版本来的激烈,而且总觉得这帮犯人没有一个有骨气的,甚至没有一个敢动手的,有些不切实际。
还原实验过程以及结尾的实验人员参与的访谈非常重要,他们的对谈直慨括及到了人类社会中的阶层现象。一旦固定人群中的部分人换上别的身份,他们就会进行选择,有人选择接受,有人反抗。就是结尾说的你从一个好人怎么就会变成一个恶人了呢。其中凸显出来的权威霸凌和屈辱忍受对心理学研究的确很重要,但实验也是建立在摧残真实心理的基础上的。
脑容量有限 高比格片子欣赏不来 一路快进 探讨了些人性问题 但还是欣赏不来
No.1323 当人没有了名字,与之附着的人权也就荡然无存了
同样的描述实验慢慢击垮心灵的电影。 比起这部我还是更喜欢浪潮。 斯坦福实验才一个礼拜就把一群大学生这样踩到地下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党性 意志不够坚定 。想想我党的工作者们 动荡年代的知青们 被批斗的教授们 小洋鬼子还是不行。
不敢相信浪费了一个下午看这disturbing piece of shit........Thomas Mann长发好可爱..>< 克鲁德普长得真贱表演好浮夸啊,自动掉星神器。
非常还原 但就成为一部电影来说就不太够格了 远没有前几年那部改编好看(对 就是下垂眼狱警QJ犯人那部 ← 只记得这个桥段
权力与服从。无法忍受的不公平慢慢也会觉得理所当然。
可能对搞心理学的人来说会更喜欢吧。我更为这个真实的实验能搞成功感到赞叹。题材太棒,电影本身并无太多亮点。
还原度颇高,和真实实验非常相似。时刻谨记:保持一定的疏离感,不要被周围环境同化。
博士在跟米勒交涉的时候 起初他哭的梨花带雨 后来被夸了一句 于是哭中不忘羞涩又傲娇的抿嘴一笑 这一瞬间get到Ezra Miller的牛逼演技
人性本恶
先不去管这什么狗屁实验一点也不科学……这个片子的卡司平均颜值突破正常电影平均线好几百万…基本没有搓比…而且演的都不错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