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这部电影的编剧我是很喜欢的。
通过命题作文表达了作者自己想表达的观念。
但同时,这个观念又充满了局限性。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第一部向互联网的意象宣战的人。
用一个具象化的人,表现了互联网公司的本质:把握住了资本、渠道、平台就把握住了一切真理,对错、美丑都不重要,只要开动触角,所有方面统一行事,无论这个主意有多蠢,事情就自然有人来吹捧,有人来合理化,有人来规范化,并对那些反对者进行制度化清除。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这是错的,大家也只能认头。
我相信作为中国人,再没有比我们更有体会的了。
各行各业基本上都处在这种自我消费的闭环里。
所以,他所表达的这个意向我是深有感触且完全同意的。
可是他给出的答案同样令我震惊:就是砸毁一切,包括我们的蒙娜丽莎。
这大概就是美国零元购和欧洲环保组织破坏名画的理论基础吧。
给自己套上受害者的帽子,然后就开始破坏属于全人类的文明,仅是因为文明掌握在了错的人手里不代表文明本身就是错的。
我们不应该回归到过去的野蛮中去,不是吗?
所以我也相信很多中国人看后都会对这个结尾十分错愕。
更何况你如此做的原因,恰恰是为了依循那套你要打破的规则,破坏蒙娜丽莎为了换取流量,正如侦探所说,我也只能依循规则。
所以规则没有改变,牺牲的只有蒙娜丽莎。
这真是巨大的无力。
而实施这一革命的代表恰恰是最政治正确的符号。
我都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作者对政治正确的歌颂还是彻头彻尾的讽刺。
无论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
体系永存,体系永远正确。
无论是作者主动还是被动。
正像登船前,富翁安排每个人喷了一口可笑喷雾有一样。
喷完就说,“你不需要口罩了。
”除了侦探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
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保存起来的,作为我们人类在这一时期的一种写照、一个年轮。
表现了我们这个时期人们的错乱和无助。
第一部《利刃出鞘》重现了推理电影的古典美感,没有故作大格局,还很有些高级的幽默感,在一堆所谓“后现代”新侦探电影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第二部“抽丝剥茧”依然延续了推理电影“暴风雪山庄”式的经典设计,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彼此猜忌。
但以推理而言,续作的力度其实减弱了,诡计设计并不出彩,也缺乏缜密推理,推理爱好者可能多少有点失望。
但电影依然好看,娱乐性更胜首部。
导演深谙如何保持“低调奢华”,星光熠熠的明星阵容,连龙套都是休格兰特、伊桑霍克、高登莱维特、马友友和小威,却着意于搞小品,叙事和阵仗都尽量收着来,生怕被打上“大制作”标签。
电影在讽刺方面几乎火力全开,对科技新贵new money的嘲讽几乎是点名道姓地朝着埃隆马斯克而去,好莱坞不爽其人久矣,也确实比上一部讽刺old money显得更加应景和过瘾。
讽刺其实没什么,关键是要讽刺得巧妙,讽刺得到位,讽刺得好玩,这方面“抽丝剥茧”做得非常出色,作为喜剧电影的成色要远好于侦探电影。
除了科技新贵,电影还捎带手带入一堆标签角色,政客、网红、明星,人人都自私自利,沆瀣一气互相勾结,寄生在有钱人身边。
新贵则直接被写成了一个冷血无情毫无道德感的人,最大的讽刺是电影没怎么在“坏”这个点上做文章,反而是不断地强调和突显这就是个不怎么聪明又自以为是的“笨蛋”,又蠢又坏。
不得不说,这个切入点实在太棒了。
是非观淡薄的新贵们才不在乎自己会不会当坏人,道德的批判绵软无力。
反而是对其智商的嘲笑,更容易刺激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
这是作为new money不得不去跨越的一道门槛,他们要证明自己的成功不是命运垂青而是实力使然,但多数时候可能现实情况正好相反。
普通人自然乐见得有钱人出糗,重金设计的所谓高级杀人谜题两三下就被侦探剧透得底儿掉,那一刻的幽默感与讽刺力度在观众耳边呼呼作响,怎能不让人开心欢笑?
其实抛开推理部分的薄弱和略显失控的结尾,“抽丝剥茧”依然延续和保持了前作那种精致、细腻、内敛的叙事美感。
双视角叙事带来了剧情的颠覆,也漂亮地完成了细节的扩充和草蛇灰线的呼应,虽然案情本身谈不上曲折离奇,但让人豁然开朗的小设计在电影里比比皆是,节奏感也拿捏得很好。
电影并不止于吐槽的噱头,编剧显然是用了功夫,写出了生动的人物,也编排了好看的剧情。
至于表演,爱德华诺顿饰演科技新贵几乎手到擒来,根本费不了什么功夫,当然也缺了些第一部“美队”的颠覆惊喜;丹尼尔克雷格的侦探同样大胆,尤其是对比007的硬派而言,这个喜欢给自己加戏,又无比毒舌的粉色系爱好者,用一种克制的表演法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
对比而言,“抽丝剥茧”反而比第一部更让我觉得喜欢,除了说喜剧做得高级,未必不是打工人看电影时,总觉得里面含沙射影嘲讽的,怎么看怎么像自家老板,而格外多了几分共情的缘故吧。
结局真的是在搞笑吗?
2022年看过最难看的电影,真是无脑剧情,东拼西凑……我真的不想写影评的人,实在忍不住。。。
不建议观看,期望越高,失望越高。
………………………………………………………………………………………………………………………………………………………………………………………………………………………………………………………………
在串联起所有线索那一刻之前,它也曾是部本格推理电影
即便是你 太空狼人杀也不行
上班心态
隔离心态
没戴口罩不和你玩
下一句是但吉他才是真的牛逼
诺顿鸡汤
诺顿鸡汤2
诺顿鸡汤3
007鸡汤
很翘
朴实无华的探案技巧
复议
不像好人
我懂的 钱多是种烦恼
有点那什么了
谷歌打钱
唯一勇者鸡汤
痛苦面具,连看效果更佳
深藏功与名为了诺顿的颜艺,都去看吧,算是这两年还愿意用心写剧本和拍摄的商业片了,虽然结局的处理真的一言难尽,编剧都写到这了,真的不能用点脑汁写完吗?
观众不是真想看到这么一波破案操作后,小火机一点烧了证据吧虽然确实是屁股决定脑袋,但前面的庭审已经很突出了,不用再来一遍真要加深那还不如全体一拥而上毁灭证据,上次几人只是作伪证这次可以亲自上手,让妹妹觉得这群人嘴脸丑恶到无可救药,最后和侦探一起将氢能源催化剂的资料公布,让他们全部身败名裂,这不比这个疯逼结局通顺???
利刃出鞘竟然做成了系列,也是近年来不多的商业片惊喜了,对我这种看漫威会睡着的人来说,总算在影院有个可看的商业片系列。
我觉得利刃出鞘系列可算是21世纪版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把本格推理赋予了现代环境。
两部电影都设定在中上流社会中,看不见贩夫走卒,只有女主是中下层社会阶层出身,给人一种外来者的视角,也让观众容易代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成套路易威登行李箱。
而带着南方口音的Mr Blanc被扔到这个环境中,一身土气,滑稽可笑,可当他开始办案后,绝妙手法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案名叫Glass Onion,玻璃洋葱,采取上一部的成功经验,更加有意地用主题作为讽喻。
上一部是利刃讽刺川普政府,这一部的洋葱则是讽刺虚荣浮华的新贵阶层,表面光鲜内中虚空。
他们以高科技为噱头,大办创业公司,张口融资闭口纳斯达克,老板必身穿一身看不出牌子的灰不溜秋的T恤。
为配合片名,本部把环境也设定在一个僻静的希腊小岛上,还建了一个以玻璃洋葱为标志的豪华别墅群,各种马斯克或扎克伯格式的装修设计让观众一饱眼福。
片子还超与时俱进地设定在covid大流行期间,民主党政治家口罩包得严严实实,有人却只把口罩戴在嘴上,网红的口罩如同网眼袜,戴了还不如不戴,让观众仿佛回到那段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满天飞的日子。
由于是侦探片,一个嫌疑人的pool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势必有各人登场的介绍。
这一段的剪辑也是新媒体和大流行结合,有我们那时还觉得新鲜的在家视频接受采访竞选的议员,有直播的网红,连我们的大侦探都只能宅在家玩among us游戏。
片子的主角是爱德华诺顿演的技术新贵Miles,请了他最熟悉的几个朋友来自己的岛上共度假期,结果刚打完官司的前团队核心人物Andy如幽灵一般出现。
侦探Mr. Blanc也说自己收到了邀请,结果富豪男主却说自己并未邀请他。
这片子只看前半段有点拖沓,在等着死人的观众会觉得节奏太慢,甚至在想编剧是不是放弃本格推理,变成了伦理大剧。
好在一半之后,从Andy中枪开始,情节开始峰回路转,更加难得的是,情节设计跳出了一般侦探片的窠臼。
当然我觉得本片剪辑还可以更好,比如Andy真实身份揭晓时,可以做得更耸动一些,而不是现在这样按部就班地揭晓;另外结尾有些暴力,虽然这暴力是有目的的;但根据大侦探的风格,若能用更聪明精妙的方式解决此案,应该会更好。
期待下一部。
《Glass Onion: A Knives Out Mystery》阳康后看的第一部电影唬人的木头匣子一砸就碎,稀世的蒙娜丽莎一点就着,整部电影就如标题那般,玻璃洋葱巧而不真,利刃出鞘华而不实。
缺乏反转带来的爽感,没有情节跌宕的惊奇,要问留下了什么?
观影时的平淡,回顾后的空荡。
黄金奶水滋养下的私人聚会,酒一喝,歌一响,灯一关,枪一发,眼睛告诉我:好戏上演;脑子在说:故事结束。
演员光环盖过了人物弧光,很出戏,也很无趣,人物塑造扁平化是溢美之词,因为我甚至觉得导演是想通过开头的引入介绍就把人物性格全部交代清楚,后面东填西补也于事无补。
至于主题更是依托答辩,讽刺科技新贵和法律正义,想吃欧美左翼红利吧,这是在看商业大片不是《悲情三角》,能不能拍点爽的踢爆我G点,尴尬文戏和莫名CG让片子的质感跌成过山车。
爆米花大片不往爽了拍是屑
《利刃出鞘2》也许没有国内公映过的前一部好看,丹尼尔·克雷格的侦探角色却更加讨我喜欢。
冲着大侦探贝努瓦·布兰克的身段和颦笑,就算案件再水,这电影照样值得消遣两个多小时。
这次布兰克有句很点题的台词,接案子时一本正经说了句:“我不是蝙蝠侠。
”看似是个调侃,其实言不由衷点出了某些要害。
因为看完全片,布兰克践行的办案作风,分明十足像极了蝙蝠侠。
如果蝙蝠侠脱去高科技行头,当个普通侦探,他很可能就会是布兰克这样子的。
不信?
详细说说。
以下文字有泄底,但有些电影泄了底才知道好不好看。
头衔重合每个人提到布兰克都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而在DC宇宙里这个一模一样的称号属于蝙蝠侠。
其实你细品这个头衔,是带点中二的,跟唐探系列那个什么全球排名有一拼。
蝙蝠侠诞生于30年代,出没于架空感浓厚的哥谭市,卡通和中二互相对冲,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而《利刃出鞘》以现实为背景,其中角色还提到杰瑞米·雷纳等名人,这时再叫个什么“世界上最伟大”,活活有种滑稽。
但主创偏要这么编,很难让人不把布兰克跟蝙蝠侠联想到一起。
双重身份蝙蝠侠有双重身份,常以花花公子角色伪装自己,要么浪荡徜徉于声色场所,要么在董事会上任性胡来,这些假象都是他的武器。
布兰克初登小岛,也有各种五官凌乱的失常表现。
时而尴尬癌发作,四肢僵硬不知所措,时而装腔作势,对岛主迈尔斯的收藏东摸西瞧赞不绝口,在餐桌上还憨憨提议,要一个平板电脑当游戏奖品。
身为一个资深名侦探,又谄媚又犯蠢又不注重表情管理,脸都丢光了。
尽管在上一部中布兰克也不乏搞怪表现,但从没这么浮夸,甚至让人怀疑演员在跳戏。
看到后来才知事出有因,布兰克此举全为了掩盖动机、掩护搭档,而且这番表演还真的迷惑住了迈尔斯和一众嫌犯。
两个最伟大的侦探,演技也都不赖。
大智若愚无论在漫画、卡通片还是电影,小丑、企鹅、谜语人等经典反派常有一些童趣计谋,明明胡同里扛木头,蝙蝠侠却到最后关头才后知后觉。
看来顶级智商的副作用之一,是免不了会高估对手。
本片中布兰克也掉进了同一个坑。
出场时他正因缺少智力挑战而郁郁寡欢,因此接到海伦的委托时期待拉满,把案件的难度想象过高。
就像见了莫里亚蒂的福尔摩斯一样,他先入为主地把迈尔斯这个大蠢蛋当成犯罪高手,对他的一系列昏招视而不见,让侦破走了好大弯路。
顶着天才光环的富豪企业家,和漫画里人气不俗的大反派一样,都会给主角带来误导选项。
反派成群除了大反派迈尔斯,本片的一众嫌疑人也是群魔乱舞,没一个正常货。
这群网红名流政客极客,有的花枝招展,有的道貌岸然,锦衣华服里爬满了蟑螂,打着光鲜的幌子,干的尽是争权夺利,欺世盗名的勾当。
更别提他们还都有点古怪癖好,喝了酒见了血更是丑态毕露。
布兰克周旋在这一群怪人中间,看他们纵情享乐疯话连篇,明褒暗婊互相算计,又是摇头又是叹气地见招拆招,简直跟蝙蝠侠进了反派大本营没两样。
如果现实里有阿卡姆,这帮家伙个个都够格当阶下囚。
得力助手我们知道蝙蝠侠身边有个得力助手罗宾,几十年来换过好几任,两人孟焦不离。
就像丹尼尔·克雷格更出名的角色007一样,布兰克也在每一部换一个破案女搭档。
不同于上部的玛塔与他对抗又合作的关系,这次的海伦从案件之初就与布兰克紧密结盟,全程听他指示,明察暗访,逢场作戏,担任了非常称职的助手。
两人的合作过程也颇有一些蝙蝠侠漫画的妙趣,海伦常有冲动或小失误,让布兰克忍不住花容失色。
就像蝙蝠侠,布兰克在也一度为他的“罗宾”“死去”而哀伤。
另一个有趣的巧合是,在诺兰版蝙蝠侠演过罗宾的囧瑟夫,在本片有个难以觉察的客串。
侠义心肠布兰克接案子时说得冷冰冰:“我能找出真相、搜集证据,我可以把调查结果交给警方和法院,但我最多只能帮到这里。
”后来证据被毁,海伦求助,他还是一板一眼:“我必须对警方、法院和这个体制负责,我无能为力。
”但在这一切之后,他又悄悄补上一个“但是……”,然后递出逆转局面的大杀器,用一种另类方式让海伦和我们都爽快解气。
所以布兰克才不是他嘴上说的那么公事公办,不近人情。
骨子里,他跟蝙蝠侠一样,一面认同和尊重法律,一面又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用自己的方式行使专属正义。
有人或许反对:你布兰克自己退缩让姑娘出手,孬种!
人家蝙蝠侠可都是亲手干脏活的!
他这么做是明智的,原因有三。
首先,复仇这道菜,尽管冷热都可口,也得当事人亲口品尝才有价值。
你看杜琪峰的《真心英雄》就知道,黎明一定要用死去的刘青云的手来开最后那一枪。
第二,搞破坏目的不只发泄,而是摧毁迈尔斯的财富和事业前景,让他的帮凶们脱离阵营。
海伦身为案件的受害者来完成此事,比布兰克一个局外人的意义大得多。
第三,尽管影片没有交代具体的法律操作,但布兰克一定确保过海伦不会因这番操作惹上牢狱之灾。
因为他最后对海伦说:“想回家了吗?
”偶像激励如果只是展现洞察秋毫、推理如神和性情怪癖,布兰克只不过另一个泯然同行的名侦探而已。
合格的侦探负责给到真相,出色的侦探致力维护正义,而顶级侦探如布兰克还会像超级英雄一样,给他的委托人精神层面的馈赠。
他最后对海伦说“我可以给你一点勇气”,唤醒了原本存在柔弱身躯里的勇气,激励她靠双手向恶势力宣战,就像蝙蝠侠无数次激励哥谭市民的那样。
当海伦第一次来到布兰克面前,她对案件束手无策,对权贵充满恐惧。
布兰克说服她上岛一起侦破,陪她出生入死寻踪探秘,最后鼓励她亲手逆风翻盘。
他一直都在握着她的手,用各种方式刺破她的恐惧:“姑娘啊,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更有本事,上吧,让那帮虚伪的败类付出代价!
”看到这,再回过头品那句“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和中二了。
贝努瓦·布兰克身怀绝技,嫉恶如仇,对弱者充满由衷的关怀,拥有英雄偶像的感染力。
如果有个世界,这样一个人被大家认为最伟大的侦探,那这个世界一定值得我们多拜访几次。
网飞早就定了《利刃出鞘》要拍三部曲,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布兰克的下一个案子。
作为油画出身,电影最让我惊喜的还是层出不穷,连绵不断的对现代艺术的致敬和彩蛋。
爱德华诺顿的这个别墅里挂的所有艺术品都有出处和映射,又不全是是真迹,很多都是现代大家名画的仿品和致敬仿作。
这一点很有意思。
可能是为了最后都烧毁戏而特意做了很多的别出心裁的赝品。
这也算是对现当代艺术一种深深的致敬。
现在开始进行找彩蛋游戏。
放大看,是莫奈。
正中央的红蓝画是罗斯科(高仿)
弗洛伊德自画像高仿 那三个麦当劳小丑应该是致敬弗朗西斯培根
罗斯科右边的那副应该是让米切尔,黑人艺术家
马蒂斯剪纸
一闪而过的女人像,离得太远看不清,像塞尚高仿
还是塞尚
这个不好说
她这屋非常当代,圆圈是优格荣帝诺尼 桌上还有个小变形的气球狗是杰夫昆斯 可能没有版权,做了些变形。
马蒂斯
那两个不是很好认,看不太清楚。
应该是仿墨西哥壁画三杰的迭戈里维拉
那张抽象画有点蒙德里安,有点。
关键的信封红点是蒙德里安
楼上远远的看到梵高和塞尚
这个说不好
最左边应该是康定斯基高仿,然后像老虎上面那张可能是高仿毕加索,下面那张树林有点马格利特,有点啊,看不清楚。
左边红圈肯定是汤伯利乱画圈,是右边肯定是马蒂斯高仿总之,都是高仿,但很有意思,拍到电影里很致敬。
可能还有很多我没发现的彩蛋,大家一起来找茬。
一部以严密逻辑和惊喜反转著称的烧脑本格推理电影在高潮揭秘时“整段垮掉”是不可饶恕的。
特别有着第一部的珠玉在前,第二部的失败更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惋惜。
作为续作,“狗尾续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既是系列电影,两部片子在形式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影片开场的角色建置阶段,群像戏都使用了快速多线的剪辑,比如两部戏都有一个贯穿全片核心意象:“利刃甜甜圈”到“玻璃洋葱”;在剧情方面,侦探主角都被匿名雇佣,以一个“闯入者”的身份展开调查;空间上,主场景从第一部的“豪宅”变成第二部的“孤岛”,依旧延续经典的“鬼怪屋”类型;以至于幕后boss都是除丹尼尔克雷格之外最大牌的演员(甚至他们都演过超英电影…)然而,形式上的相似并不能掩盖内核上的云泥之别。
第二部剧作上的纰漏已经无法忽视。
最后,是关于意识形态和现实映射方面。
第一部聚焦于反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而女主角作为一个天使型的纯良角色被动地、符合逻辑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收获了所有,让观众有种发自肺腑舒适感。
而第二部,面对每个中国人可能最熟悉不过的“科技极权”,普通人竟只能沦落到使用暴力掀起革命了……这是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的(虽然事实可能就是如此,但在电影中我们还不能做梦了吗)。
另外,电影cue了很多代表性的争议群体——议员的黑金政治、肌肉男的男权主义和宅男思维,“政治不正确”的过气时尚姐简直就是女版侃爷,而幕后boss就差点名马斯克和扎克伯格了。
至于“建立在亚洲的棉花血汗工厂”到底在cue什么,你懂的……(这部片子没引进也是情有可原)
这个不知道干啥的人是伊桑霍克??
不会吧??
有谁知道吗??
如果不是这个角色,那伊桑霍克哪里出现了呢?
efficient man具体是啥?
破案了友友们,喷药那个
凑字数:马友友的客串还挺好玩的哈哈哈。
一些画面和设计还是蛮有喜感的。。
众人作证可以扭转现实或是致人死地或是让恶人恶报,配合那句“我要对法院、机制负责”,还是有点讽刺的。
阿加莎式的剧作、优秀的群像演出和犀利的社会讽刺,莱恩约翰逊承袭了《利刃出鞘》的风格,但精巧的叙事编排掩盖不了内容的贫瘠。就像片名《玻璃洋葱》,当透过玻璃可以看到最里层时,抽丝剥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电影过半才进入正题 前面一大段真的好无聊的一些讽刺段子 看得出来爱德华诺顿在演马渣和elon musk了
又豪,又脏,又土,又丑。惊人的坏品味,蒙娜丽莎都笑不出来。
感恩节周末参加了利刃出鞘马拉松,9点回看第一部,零点第二部。一开始最大的感触是玻璃洋葱从画面到叙事风格与第一部相比连贯性并不好。加上时间的关系,前面半小时看得令人有点乏味困顿。但是伴随剧情发展,发现两部作品的联系还是非常清晰的,甚至包括人物配置与案件本身设定都有雷同之处。具体而言《玻璃洋葱》有更丰富的美学想象力,但是整体设定几乎就是复刻了标准好莱坞模版,缺乏新意。由此比较第一部的家庭关系以及对移民政策的隐喻都显得更加有趣。
【B-】花了那么久的时间铺垫人物关系最后简单几笔就画上了句号,如同买了十几种名贵食材,最后却直接丢搅拌机打出了一碗糜。属于那种故事创意很无趣但执行上又有巧思所以仍然不难看的片子。
啊哈哈哈如果它的定位是喜剧片的话,那它成功地让我发笑了,剧情就像一个厨师准备了很久的食材好不容易做好端了上来结果自己忍不住拉了坨屎在上面,不够吗,那就多拉几斤!续集请007带上你的老公一起破案,下次跨年夜我一定准时坐在客厅电视机面前观看!
网飞爸爸大腿抱住了,预算有了,昂贵的歌也买了,通篇却只剩为爽而爽放弃治疗的感觉,甚至连阿加莎parody的形似都没了。看戏仿反侦探小说传统套路本来是最有趣的地方,剥掉之后就只剩下不入流的闹剧。
美国贺岁喜剧。
此前看时光网新闻报道: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布兰克侦探是同性恋。那么休·格兰特在片中出演的应该就是他的伴侣?(真是让我意想不到的短暂客串!)★★★☆
反转之前如果稍微再短一点会更好,后半段节奏好很多【Blanc他老公开门的时候我真的笑了。
三星半吧,趣味性还是有的,只是感觉少了后面一轮意外的惊喜
比第一部还要差劲,已然不能够作为推理电影,只能算作悬疑电影,并非两者之间水平存在高低,而是叙事上彻底放弃了让观众与银幕中的角色们斗智的权利,反而以事前掩盖关键信息事后再用闪回等技法揭示补全的方式,将本片的观影乐趣由本该高度持续沉浸的解密快感变质为转瞬即逝的反转刺激;更加遗憾的是这个灵感明显来自赫伯特·罗斯《勾魂游戏》的文本,案子实在称不上复杂和精彩,同首集一样,完全没有利用好群像来营造障眼迷雾,只顾着往一个个角色身上赋予同破案没有太大关系的自以为幽默的讽刺符号,故事真正的高潮甚至和真相脱钩,当然这个结局十分复合目前好莱坞的基本价值取向,只要队没站错口号喊得足够响,电影好不好看都是其次;最后请不要在此类电影中使用太多廉价CG甚至是软科幻元素,当影像中的世界都被察觉到虚假时,一切都不会让人信服。
大家应该对于第二部期待太高落空,但是在我看来有很大可看性而且很有意思!明显可以看出来这一部娱乐性要更大,不管是台词还是大场面都是为了吸引观众,各种梗,还有各种客串都真的很惊喜(找了腐国最腐的休格兰特作为男主伴侣真的闪瞎我基本上都可以说得通(说不通的是女企业家已经被反派杀了但是依旧给她寄了邀请函(另外,为什么不能在邀请函上写名字(但是这部明显更注重娱乐性,推理远小于第一部,所以也可能是大众不满的原因。因为前两天看了《see how can they run》太失望并且对这部没抱期待的情况下着实让我满意,结尾烧房子那里真的好帅。整体节奏,配乐,剪辑,拍摄手法…都没问题,很利落又舒服。开头让我想到《扬名立万》反正都是搞剧本杀那种。也能看出来对权力阶级和攀附等那些讽刺,不过蛮老套的…
什么东西!!!开头的盒子竟然是最炫酷的东西了吗
直接毁了,从头到尾好像都在说:第一部赚钱了,第二部有钱了,太有钱了,都不会花了。还得让观众看出来剧组不差钱,但这些钱一个子都不会花在故事上。
整个片子就是玻璃洋葱,外表被一层层精心包裹,瞧上去很复杂,但里面很空洞
“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烧着的蒙娜丽莎”……这作死的结局 哈哈哈
哪怕让我看点休格兰特和丹尼尔克雷格的对手戏我都不会觉得这两个多小时浪费时间
从利刃出鞘还看出了白莲花度假村的感觉;和第一部相差不大,推理戏没有第一部来得直接;这种悬疑片都是前半部分比较无聊,后面渐入佳境,好在这又是喜剧悬疑片,笑的同时不会让人觉得很无聊
烂,难看,前一个小时罗里吧嗦的说什么呢,观众想看的是悬疑电影,导演第一部成功后,就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