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已经播到了24集,在最先看的时候被多数人惊为神剧,我也基本同意这个看法,剧本不用说,演员演技没得说,选择的社会关注点也很特别,但从高唯与牛三勇打在一起后这部神剧就有了走下神坛的味道。
不可否认,当看到高唯与牛三勇打斗嘴、打闹再到恋爱,确实很讨喜,确实让人觉得此为俩“冤家”、俩活宝,我也曾在那几集中等着他们出场,带来如“翻滚吧,牛宝贝!
”一样喷笑的词语,我想观众是爱他俩的,康导也是爱他俩的,所以他们一再出场,已然成了这部戏的男女主角,可是这样的吗?
当孔佳玉被她父母带走,导演给了我们一大段煽情的场景,意在告诉我们他们有多么难舍难离,意在告诉我们他们是多么恩爱难分,可我们体会到了吗?
反正我是没有,因为他们相爱的戏全给了高唯和牛三勇,现在跳出来告诉我们他们才是主角,他们才是相爱的,他们的分开我们应该伤心难过,可你没在过去几集中有交待、有表现、有铺垫,这让我们如何有和康导一样的感情认同?
分别在于康导知道所有来拍这部戏,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来看这部戏。
想让我们有两样的认同感就不应该把过多的戏份交给高唯和牛三勇,即使你康导再喜欢他俩也不行,而且说白了他俩是明眼人,不应成为这部戏的主菜,喜欢可以为他俩单独拍一部嘛。
还有,沙老板不急着向张老板要钱了,张老板也不急着破产了,芒来不急着做决定了,马跃也不急着回来了,王泉和孔佳玉不急着结婚了,崔云和沙老板也不急着发展了,都红更是好几集都不见到了,因为所有人都在看高唯和牛三勇这俩活宝如何打情骂俏。
如此多的问题,如此多的矛盾都没有爆发,可还仅仅只有6集了,爆发了你还得解决呢,难道又要强加给我们去认同吗?
有待关注。
再让我们看看推拿这部戏的主题是什么?
生命力是什么?
特别点在哪里?
我想应该是也肯定是盲人这个特殊群体,是盲人们的内心世界,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生活的境遇和抉择,如果不是这些又如何把这部戏与其他的电视剧区分开而称之为神剧呢?
由此更加见高唯和牛三勇的戏太多了,就因为他们是明眼人,所以他们不能也不可以成为要主要表现的人物,因为他们的爱情在其他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哪怕他们再讨喜,也无法把这部戏升华。
也许是康导拍他俩拍高兴了、拍HIGH了,无意识的拍了这么多,但真的毁了这部神剧。
最后还是要表示一下对这部戏的肯定,虽然上面说了诸多的不是,但不可否认在当今电视剧一个比一个“二”的情况下,《推拿》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同时,虽然高唯和牛三勇让这部戏减分了,但单拿出他二人,我个人也是相当喜欢的。
总之,会持续追完此剧。
个人观点,不妥勿喷!
2012年6月份,我去南京出差,办完事后顺道看望一个同学。
他跟我说的那个地铁站我记不清了。
好像是跟北京的一个地名一样,到了那里他跟我讲怎么走。
当时说的就是找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在那里上班,盲人按摩院。
他是个盲人按摩师,视力0.01,高二的时候开始视神经萎缩。
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后来就退学治病了。
想想当时我们搞捐款、聚在一起给他打气、还煞有其事的说着以后我们上了班就算一个人拿出一点工资,也能够他的生活。
高三的时候他跟家人四处求医,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再知道他的消息,我已经在北京上班了,另外一个同学说他要来北京。
我们约好了一起吃饭。
后来才知道,他是和她的女朋友来北京考试的,一个盲人的什么证书。
他的女朋友全盲,没有光感。
小时候4、5岁的时候就全盲了。
就像电视里说的,想起他们的时候。
我总是唏嘘感慨,同情感油然而生。
也只是这样,过后我会投入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直到下一次的唏嘘。
当我走到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已经在等我。
我们先进去他们店里,坐下来寒暄起来,说说他什么时候回的家、家人老人身体好不好之类的。
过了一会,他媳妇下钟了。
她能径直的走到我们对面的沙发坐下。
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环境很重要。
她媳妇很热情,很开朗。
就像我前几年见得时候一样。
同学特意请了一下午假,等我,陪我。
并一定要晚上请我吃饭,我说我来请他,可以报销的。
他坚持认为到南京,应该他请。
我们坐在店里的沙发上聊天,等着吃晚饭。
我意识到,来的太匆忙,至少该带点礼物什么的。
就在门口买了好多樱桃,给她媳妇吃。
我们去了他们的休息室,半地下的。
很窄,格局跟电视里差不多。
就是桌子上多了电脑,基本上每人一台。
我当时就很诧异,他们要电脑干嘛。
更惊讶的是,基本上每人都有QQ。
后来,我们聊到结婚生子的事。
同学说他们要不了,我说为什么。
他说,两个人在南京挣的太少了,买不起房子。
最关键的是,他媳妇不敢生,害怕孩子和他们一样看不见。
知道现在我都没想好,应该怎样接她的话。
安慰?
鼓励?
我不知道也许是巧合吧,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南京。
还在金陵中学的附近。
我没有看原著小说,只是感觉这个电视剧很有诚意,很有诚意。
就像斜对面的按摩店里的一样,生活着
最近几年各大卫视争先播放古装、虐恋、伦理、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让人看的有点审美疲劳,而且大部分的电视剧都是为了拼收视率,从选材到拍摄都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很久没有出现过像《推拿》这样的精品。
尤其是在央视这样一个官方的媒体,在宣扬主旋律的电视剧泛滥的情况下,能够播出这样一部反映盲人精神和感情世界的电视剧,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原著《推拿》本身就已经写的非常精彩,擅长刻画心理的毕飞宇把一个盲人推拿院里的芸芸众生写的入木三分,其实读过原著的人应该都知道,由于原著里大量使用心理描写和独白,改编成电视剧的难度是很大的,毕竟需要很多巧妙的构思来把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变成实际可感的情节。
事实上,这也是本剧最大的亮点之一,编剧很巧妙的把原著里很虚化的东西变成了故事情节,原著里很多精彩的词语都变成了台词,而且在衔接上也非常流畅自然。
既然是改编,肯定是要在尊重原著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本剧的编剧就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面积的颠覆。
比如,张宗琪在电视剧里变成了一个攻于心计的明眼人,并且因为金钱的诱惑让推拿院遭遇灭顶之灾;沙复明被刻画成一个更加仁义的形象,并且没有对都红产生感情,反而最终跟苦命的崔云走在了一起;崔云的故事单独成了一条线,她的善良、她的隐忍还有她不幸的遭遇,让故事的层次更加丰富。
等等诸如此类的颠覆都让故事更加饱满,而且更具有观赏性,同时,每个人都在充当着主角的角色,他们的不幸遭遇,他们的感情世界都被放大,更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电视剧的结尾,推拿院挺过一劫,纷纷离去的推拿师又重聚在此,并且有好几对在感情上找到归宿,一片皆大欢喜的场面。
最后伴随着芒来的歌声,回放起了每个人在推拿院经历的片段,让人觉得唏嘘不已。
让我觉得非常值得一提的,还有它的拍摄方式和配乐。
我觉得《推拿》这部剧其实有种超越了一般电视剧的气质,有很多在脑海里浮现的画面都被用很干净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感情的传递上也非常准确;背景音乐也非常的细腻柔美,随着剧情的发展错落有致,让人举得非常舒服。
不得不说演员的表演也增色不少,张国强饰演的男方小男人“王泉”以及濮存昕饰演的精明老板“沙复明”是让我觉得演绎的最好的两个角色,加上大量的南京方言,让人觉得非常接地气,很有生活气息。
很多人说这部剧在情感的表现上,不论是剧情还是呈现方式,都有点矫情,有点过分。
我觉得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对原著进行改编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非常现代化、在正常人世界里也会经常遇到的情况,加上表达方式的渲染,难免让人觉得有点矫揉造作。
但是,这样的一部表达盲人情感世界的电视剧,就是要传递一种观念:盲人不是弱势群体,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感情阅历,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就像正常人一样,他们也是能够洞视一切的。
《推拿》剧里雕琢了更加多元的人物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了盲人精彩的人生,他们努力寻找自己的爱情,执着坚定,不肯轻言放弃;他们会经历天灾人祸,但也会笑对人生。
这部13年的盲人题材国产电视剧,放在平时我是不会主动去看的。
就那么巧合地,因为单位让下载的一个APP,我翻到了这部电视。
抱着完成每日打卡完成在线学习时间任务的心态,我开始刷这部剧。
不俗套但又有家里长短的生活剧我向来很喜欢,后来还发现之前在抖音里刷到的关于盲人乘车投币纠纷视频就是出于这部电视剧,我的兴趣更是一下子提上来了。
在情人节的今天,刷完了这部电视剧。
喜闻乐见的happy ending,人间处处有真情的心理暗示,让我不自觉得心情好了起来。
稍微对剧中人物对感情的态度做个小结,仅仅是个人看法,或许会有一点片面,但更希望地是自己也能从中感悟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道理。
沙复明。
——“人生总有经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有责任心,有担当,全剧基本挑不出毛病的男主。
虽然他和崔云的初识是误以为遇到了曾经的初恋,但之后他是用心在和崔云相处,渐生情愫,情投意合,终成眷属。
他的“初恋情节”是后一段感情开始的契机,并不是把对初恋的感情转接在了下一任上。
崔云。
——“你生性是弱者,但你可以学会坚强。
”被渣前夫欺负地很惨的女主,性格懦弱,完完全全一个任人揉捏的包子。
但在沙复明的鼓励下,慢慢学会反击,最终摆脱了前夫的纠缠。
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让她们容易处于弱势。
特别是在“你就该受欺负不得还击”的洗脑浸泡下更容易失去战斗的动力。
女人可以有人依靠,但也要有自强的能力。
孔佳玉。
——“可以一时任性,但要适时而收。
”孔佳玉的一些心理状态像极了很多恋爱中的小女生。
因为赌气,找别的男人去拍了婚纱照;因为和王泉意见不合,开始冷战不理人。
并且剧中她也透露,自己在婚前就和王泉同居了,是因为她内心的没底气。
形式上已经是夫妻了,他一定会和我结婚的。
这应该是她对自己的强心剂安慰。
但骨子里温和的她,最后还是会服软和好,也是她有幸遇到了一个负责的男人。
现实中更多的是任性倔强的姑娘和同样任性又自我的小伙的分道扬镳。
王泉。
——“为了爱的人拼命是我唯一能做到的。
”最怕男人一事无成的温柔,好在王泉肯吃苦能赚钱。
为了孔佳玉,厚着脸皮千里迢迢去求得丈人的欢心,在家里一遍遍地熟悉房间布置,摸东摸西学做菜。
为了家人,把自己砍了一刀又一刀。
面对自己爱的人,他真的是豁出命来。
牛三勇。
——“我是混黑社会的,但我仗义讲道理。
”他的出场是去王泉家里讨债,他一向的做事风格就是不胡来讲道理。
后来在沙复明的感化下,金盆洗手。
以前的我偏爱书生气的男人,总觉得文质彬彬深得我心。
后来看到了《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的章宇,再到这部剧里的“翻滚吧牛宝贝”,我开始喜欢起有一些“社会气”的血性男儿。
高唯。
——“对事情和爱情都有我自己的追求,老娘儿不怕事不矫情。
”前台的工作做的一丝不苟,为了所有员工的利益甘当“出头鸟”,闲时去大学里蹭课。
她干脆利落,对自己的生活很有规划。
当生命中出现了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她也把他规划进了自己的生活。
“我在计划着和你的未来,你却计划着和我分手”,还好在这部正剧中没有狗血地出现。
虽然也出现了前任戏码,但也在高唯大大咧咧的性格中一带而过。
金嫣。
——“我爱你才来追随你,若我不爱你,我也能彻底地离开你。
”感动于“杜鹃啼血”,主动追求曲芒来。
我就是对你好,就是要你注意我。
但当曲的前任邓晓梅回来,三人陷于三角恋时,她并没有用什么龌龊的伎俩挽留,在邓晓梅被人欺负时,她还是站出来帮助了她。
在曲没有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时,她也洒脱地放下了。
敢爱敢恨,在古代她一定是个江湖侠女。
曲忙来。
——“不懂得拒绝,害了别人也苦了自己。
”这部剧里,我真的不太喜欢他,甚至觉得他有渣男嫌疑。
暧昧不明,当断不断,犹犹豫豫,这样的性格我真心瞧不起。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弱点,如果你明知自己有问题,去正视它,虽然很难,但请克服。
只要有了开头,很多事情做起来并没自己想得那么困难。
以上几个,是在剧中有感情戏份的主角。
去相信吧,会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的。
在有感情的时候,不要负了对方;在没感情的时候,要趁早决断。
两个人的时候,去珍惜,去经营。
一个人的时候,也把自己拾掇好。
2019,去成为能让自己幸福的那个人。
和谁在一起我都会幸福,因为我从不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前路漫漫。
《推拿》是部好片子,濮存晰,张国强的表演大气,又细致,,看张国强扮演的王泉那自尊又无奈的样子,,真是笑死了,,这是《团长》里那大大咧咧的迷龙,《士兵》里的硬汉连长吗?
关于肓人的生活,感情,演得真好。
借用一句豆瓣上的影评:他们过得一直都很好,不需要我们的怜悯!
有一个细节:王泉,孔佳玉,邓小梅他们用的手机,可以读出菜单,和电话薄上的姓名,来电、拔号时也是读姓名,甚至还可以读出短信(这点怀疑是语音短信功能),非常好用。
因为母亲不识字,,俺一直想买一个这样的手机,,《推拿》里的肓人用的手机再适合不过了。
但网上搜不到,,手机店里的也只带有读号码的功能,没啥用。
智能手机倒是可以通过装软件实现读姓名功能,,但智能机对于老人也太复杂了。
请问各位周围有没有用这种手机的,给推荐一下,,谢谢啦
花好月圆、岁月安好,谁人不喜欢,但宁愿在萧瑟冷峻的灰暗中摸爬滚打,也不愿在虚假的繁荣、修饰的美好里自我陶醉、沉沦。
最后一集如狗尾续貂(也许作为电视剧能被播出不得不做的妥协,安排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大圆满结局),一部紧贴地面、饱含烟火起的好剧给毁了。
去掉31集可打五星。
牛三的热血与拳头、牛三老板的财大气粗与古道热肠,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李邑兰:《推拿》电影篇 “盲人的世界就是残忍的” 电影《推拿》的改编难题(摘录)(《南方周末》2014.4.10)娄烨把结尾改了,改成了小马一个人的告别。
小马在红灯区的洗头房遇见了同样年轻的“洗头妹”小蛮,两人原本只是简单的性关系,后来他们渐渐爱上了对方。
小马带着小蛮私奔了。
镜头摇向了两人私奔的住所,小马从外面办事归来,慢慢靠近正在走廊洗头的小蛮,小蛮的头发刚刚浸水,湿漉漉的还冒着热气。
她立起身,望着小马笑了——尽管让人看见了温暖的爱情,但现实的环境依然是一个严酷的冬天,在城市里一个完全被忽略的、潮湿而破旧的肮脏角落。
毕飞宇非常喜欢这一段处理。
他曾看了一段电视剧版的《推拿》。
在那个版本中,盲人和主流社会混迹在一起。
这部被誉为“零差评”的电视剧,被媒体认为“为观众们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盲人世界”——正是这句评价,让毕飞宇十分抗拒。
“我渴望描绘一个完整的盲人世界,但《推拿》写的是盲人推拿师,这注定了它只能描绘盲人世界的精英阶层。
我特别担心中国的老百姓从电视剧里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盲人生活得很好了。
”毕飞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中国盲人的处境其实非常艰难。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每个人是平等的;但从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要强调人是不平等的。
我要对社会保障体系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点都不平等,一定要把他们当弱者看。
”正如毕飞宇所欣赏的,娄烨的电影里,盲人的生活始终温暖而残酷、复杂而矛盾,就像片中的那首歌一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是一首爱情歌曲,它的名字却叫《他妈的》。
2012年6月份,我去南京出差,办完事后顺道看望一个同学。
他跟我说的那个地铁站我记不清了。
好像是跟北京的一个地名一样,到了那里他跟我讲怎么走。
当时说的就是找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在那里上班,盲人按摩院。
他是个盲人按摩师,视力0.01,高二的时候开始视神经萎缩。
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后来就退学治病了。
想想当时我们搞捐款、聚在一起给他打气、还煞有其事的说着以后我们上了班就算一个人拿出一点工资,也能够他的生活。
高三的时候他跟家人四处求医,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再知道他的消息,我已经在北京上班了,另外一个同学说他要来北京。
我们约好了一起吃饭。
后来才知道,他是和她的女朋友来北京考试的,一个盲人的什么证书。
他的女朋友全盲,没有光感。
小时候4、5岁的时候就全盲了。
就像电视里说的,想起他们的时候。
我总是唏嘘感慨,同情感油然而生。
也只是这样,过后我会投入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直到下一次的唏嘘。
当我走到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已经在等我。
我们先进去他们店里,坐下来寒暄起来,说说他什么时候回的家、家人老人身体好不好之类的。
过了一会,他媳妇下钟了。
她能径直的走到我们对面的沙发坐下。
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环境很重要。
她媳妇很热情,很开朗。
就像我前几年见得时候一样。
同学特意请了一下午假,等我,陪我。
并一定要晚上请我吃饭,我说我来请他,可以报销的。
他坚持认为到南京,应该他请。
我们坐在店里的沙发上聊天,等着吃晚饭。
我意识到,来的太匆忙,至少该带点礼物什么的。
就在门口买了好多樱桃,给她媳妇吃。
我们去了他们的休息室,半地下的。
很窄,格局跟电视里差不多。
就是桌子上多了电脑,基本上每人一台。
我当时就很诧异,他们要电脑干嘛。
更惊讶的是,基本上每人都有QQ。
后来,我们聊到结婚生子的事。
同学说他们要不了,我说为什么。
他说,两个人在南京挣的太少了,买不起房子。
最关键的是,他媳妇不敢生,害怕孩子和他们一样看不见。
知道现在我都没想好,应该怎样接她的话。
安慰?
鼓励?
我不知道也许是巧合吧,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南京。
还在金陵中学的附近。
我没有看原著小说,只是感觉这个电视剧很有诚意,很有诚意。
就像斜对面的按摩店里的一样,生活着
我生活中从没有接触过盲人,所以对这个群体完全不了解,如果非要整几个词描述直观印象,那大概就是“可怜,什么都看不见,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但按《推拿》里写的,这是盲人最恨健全人对他们的一套说辞。
所以看完小说,觉得被打了一遍脸,才知道以前自己对盲人(或者说残障人群)那种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同情怜悯是多么自以为是,多么欠揍。
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所谓的爱心慈善晚会让人看着犯膈应(先不说是否真的有善款能帮助到残障人士),除了其中刻意的、烂大街的煽情桥段让人生理不适之外,主持人们的说话逻辑更是狗屁不通。
多少爱心演出都像都红参加的那场演出一样,残障人士(多半是小朋友)被拉做背景,主持人在拽着他们问几个诸如“你今天高兴么”、“为什么高兴啊”之类的傻逼问题后,往往不等人家回答,就迫不及待地以配乐诗朗诵的语调秃撸出一大串早已背好的底稿,孩子身世之可怜,后天之努力,社会爱心之博大,不把自己说哽咽不算完。
无论底稿多臭多长,最后一定会落脚在社会的关爱、孩子们的感恩上,以呼应演出主题,让现场的爱心人士们存在感骤升。
现在想想,当倪姥姥字正腔圆、朱大叔带着哭腔、董小姐拖着重重的鼻音说——“孩子用他的表演来报答全社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时候,被他们紧紧搂在身边的孩子们,心中一定跟都红一样的不解:为什么是报答?
报答谁呢?
我欠谁的了?
什么时候亏欠的?
还“全社会”?
……她只是弹了一段钢琴啊。
“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
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
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
”“她这样的人”——不论承认与否,我们心里都是有这样的分界的。
他们,我们,他们因为是他们,所以能把钢琴弹出声儿来就不错了,能自食其力饿不死冻不死就很了不起了。
我以前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甚至从没发现其中潜藏的荒谬与傲慢。
都红因为莫名其妙的“还债”而放弃了钢琴,而沙复明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什么自食其力,他要做老板,赚大钱,跟普通人一样。
突然想起来《逆光飞翔》里黄裕翔的搞笑室友阿清,原来他才是那个电影中最可贵的人。
他从第一次见到黄就当他是普通人。
他跟他一起看美女,分享把妹心得;一起看棒球赛,全垒打的时候抱着他欢呼。
黄裕翔拿着盲杖在路上走,同学说“这里有盲道你自己可以走,不要浪费我时间啦”;妈妈说“你自己走一遍,妈妈就在你旁边”;小洁说“你这样很危险,我带你”;阿清从后面窜出来,手往他肩上一挎:“走那么快,草上飞哦!
” 他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盲人,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同学,一个有着同样活力的同龄人。
没有“我们”和“他们那样的人”。
没有分别心。
这真是极大的美德,极高的修行。
说到底是我们热爱感动,我们需要感动,我们把同情心投射在“他们那样的人”身上,感动,流泪,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从今天起,请收起我们自以为是的同情心,别再把别人扯进去了。
他们都挺好的,用不着我们的眼泪。
我生活中从没有接触过盲人,所以对这个群体完全不了解,如果非要整几个词描述直观印象,那大概就是“可怜,什么都看不见,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但按《推拿》里写的,这是盲人最恨健全人对他们的一套说辞。
所以看完小说,觉得被打了一遍脸,才知道以前自己对盲人(或者说残障人群)那种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同情怜悯是多么自以为是,多么欠揍。
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所谓的爱心慈善晚会让人看着犯膈应(先不说是否真的有善款能帮助到残障人士),除了其中刻意的、烂大街的煽情桥段让人生理不适之外,主持人们的说话逻辑更是狗屁不通。
多少爱心演出都像都红参加的那场演出一样,残障人士(多半是小朋友)被拉做背景,主持人在拽着他们问几个诸如“你今天高兴么”、“为什么高兴啊”之类的傻逼问题后,往往不等人家回答,就迫不及待地以配乐诗朗诵的语调秃撸出一大串早已背好的底稿,孩子身世之可怜,后天之努力,社会爱心之博大,不把自己说哽咽不算完。
无论底稿多臭多长,最后一定会落脚在社会的关爱、孩子们的感恩上,以呼应演出主题,让现场的爱心人士们存在感骤升。
现在想想,当倪姥姥字正腔圆、朱大叔带着哭腔、董小姐拖着重重的鼻音说——“孩子用他的表演来报答全社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时候,被他们紧紧搂在身边的孩子们,心中一定跟都红一样的不解:为什么是报答?
报答谁呢?
我欠谁的了?
什么时候亏欠的?
还“全社会”?
……她只是弹了一段钢琴啊。
“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
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
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
”“她这样的人”——不论承认与否,我们心里都是有这样的分界的。
他们,我们,他们因为是他们,所以能把钢琴弹出声儿来就不错了,能自食其力饿不死冻不死就很了不起了。
我以前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甚至从没发现其中潜藏的荒谬与傲慢。
都红因为莫名其妙的“还债”而放弃了钢琴,而沙复明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什么自食其力,他要做老板,赚大钱,跟普通人一样。
突然想起来《逆光飞翔》里黄裕翔的搞笑室友阿清,原来他才是那个电影中最可贵的人。
他从第一次见到黄就当他是普通人。
他跟他一起看美女,分享把妹心得;一起看棒球赛,全垒打的时候抱着他欢呼。
黄裕翔拿着盲杖在路上走,同学说“这里有盲道你自己可以走,不要浪费我时间啦”;妈妈说“你自己走一遍,妈妈就在你旁边”;小洁说“你这样很危险,我带你”;阿清从后面窜出来,手往他肩上一挎:“走那么快,草上飞哦!
” 他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盲人,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同学,一个有着同样活力的同龄人。
没有“我们”和“他们那样的人”。
没有分别心。
这真是极大的美德,极高的修行。
说到底是我们热爱感动,我们需要感动,我们把同情心投射在“他们那样的人”身上,感动,流泪,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从今天起,请收起我们自以为是的同情心,别再把别人扯进去了。
他们都挺好的,用不着我们的眼泪。
擅写女性心理的毕飞宇,其实是个挺黑暗的作家,享有盛名的《玉米》系列,最令人动容的是女性被命运碾压到谷底的激烈反弹。
毕飞宇的笔下似乎有一种乖戾之气无法消散,从行文到故事,都散发着一股狠劲。
在《推拿》里,毕飞宇呈现的却是一种和光同尘的状态。
《推拿》里也有缤纷的想象,铺陈到汪洋恣肆,但是更多的是踏实又温暖的现实。
《推拿》写的是一群自力更生,也自尊自爱的盲人群像,毕飞宇的笔毫无戾气,也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更多的是满满的温暖,带着敬意的平视。
毕飞宇笔下的盲人群像,性格斑斓,但又有一致的群体特点。
他们多数经历过触底的黑暗脆弱,才有不惧生活的坚强勇气;他们有微妙的自卑感,却又自尊自爱自强;他们乐于助人愿意释放善意,但也会好强不愿输人;他们维系感情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旦认准了又炽烈燃烧不管不顾。
盲人不好演,除了要模仿盲人的言行举止,更难的是演出那种略微矛盾的心理状态。
在《推拿》里,濮存昕、张国强、刘威葳等人的演技自不必说,就算缪俊杰这样的新生代演员,也稳重妥贴。
国产剧少看到成功的群像,《推拿》里的一群演员奉献了国产剧水准线之上的精彩表演,称得上是国产剧群像塑造的一个标杆。
文字擅长写心理,影像长于表现感触,好比缪俊杰饰演的小马。
在小说里,小马有着丰富的心理想象力,是脑中有小宇宙转动的青年,而在剧里,观众更容易被他的腼腆的笑容打动。
原著小说是心理,细腻的,耐咂摸的,电视剧则是坦率的,直观的,热烈的。
假如说小说《推拿》是在黑暗里写斑斓的心理,那么电视剧版则以明媚的感触拍出盲人的真性情。
和那些煽情催泪的主旋律不同,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的《推拿》,有着滚烫的生命热情,也夹杂着油烟味的生活气息。
盲人群像的乐与愁、喜与悲,都并不是动辄凄苦的一味煽情。
在剧中,盲人们面临的问题,家庭事业,房子股票,都贴近现实,真实可信。
不做作,不苦情,《推拿》就像杯温暖感动的热茶,值得推荐。
很朴实的故事
确定这是毕飞宇小说改编的?
这小说改编难度不是一般大,编剧记一大功。另外南京话实在太难听了,用在电视剧里面实在不合适。
演员阵容以及原著!!五星奉上
很早就看过了,剧中胖嫂被打,太软弱,惯的男人无法无天,当时就想跳进去往废里揍,胖嫂一身肉白瞎了!剧情还可以,接近生活
跟小说有很大改动内容更丰富,人物更丰满,濮存昕和刘威葳演的真好!
较之小说,剧情冗余。
比较散的故事
第一次认认真真看完一部现代的国产电视剧。没有浮华偶像,平淡的生活却一点儿没有赵本山那种老妹儿呀的土里土气。演员都很认真不做作的表演,听说都是去过盲人学校体验过生活的,不容易。非常深入人心的励志电视剧,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感觉真实动人。一定要推广到国外去呀!
三十集还是略长,十集一段的话,评分是上中下。张国强,刘威葳演得最好,其次是李菁菁和赵倩,濮存昕中规中矩。另,赵倩是倒武汉口煞不住车了么?当初红楼梦中人其实是给荣信达发觉新人么。。。期待娄烨的电影版,秦昊演的谁呢?
难得的精品。
难得在央视八点档看到不错的剧。剧本好果然不一样(改变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演员在老帅哥濮存昕的带领之下表现优秀;只是结尾结得未免有些匆忙。我特别欣赏其中的方言出演,只是必须注意武汉话、南京话、河南话…这些都不算地道的方言,而是“国语”的变种而已~
大陆很少能拍出这样不浮夸不造作的质朴电影了。。。有种以前看编辑部故事的感觉,场景什么的也充满了质感,名著就是不一样。。。
电视剧仅得其形,不得其神;电影得其神,而不得其形-最好的果然还是小说啊
改编注水过多,加了太多戏,偏离主题。
【被结尾雷到了,遂改为三星】决定追下去的电视剧,情节处理方面不错。濮存昕演技爆棚,超出我想象。貌似有多条线索交织,感觉不错,比《兰陵王》好N倍。先给四星,看完后再考虑是否加分。
小说更好看
张国强演盲人简直无人能及,演技太棒了。
好看,剧情很紧凑细腻入微。
大团圆结局了 挺有水平的大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