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ラストレシピ 麒麟の舌の記憶,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台),拥有麒麟之舌的男人,The Last Recipe,Last Recipe: Memory of Giraffe's Tongue

主演:二宫和也,西岛秀俊,宫崎葵,绫野刚,西畑大吾,竹野内丰,笈田吉,伊川东吾,小野寺晃良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热门推荐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剧照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2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3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4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5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6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3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4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5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6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7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8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19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 剧照 NO.20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食谱》真的是一部佳作吗?

以原著党观点来看本片一塌糊涂。

因工作关系看了日文原著,书实在很精彩,悬疑,感动,细节,正视历史都做的很好,尤其是最后真相大白我整个人都舒了一口气。

所以一直期待电影。

书中对直太郎的感情、工作有很细致的描写,影片大幅删减并改动显得人物形象突兀又标签化,也会对一些情节有疑问。

比如书中直太郎妻子千辛万苦带着菜谱回国,因菜谱纠纷伤连累他人最后郁郁而终。

电影里改成难产一下子就显得情节空洞小气,本来是为了菜谱和丈夫的追求,加上时代烙印而死,现在却成了难产...典型的为了感动而感动。

再比如直太郎为了研究菜谱不眠不休,后面得知阴谋后更是把自己搞得不人不鬼,为菜谱着了魔,片里那明亮整洁的工作环境,以及说好的机密结果谁都知道他在研究菜谱,让人觉得原来研究出超越满汉全席的菜谱是如此简单的工作...书中对佐佐木如何追寻食谱也有精彩的描写,以一个神秘的中国秘书入笔,加入现代日本老妇人,两方对抗,让人觉得一切都是阴谋,解释历史,揭开阴谋,追寻家族脚步,电影里却是众人联合演戏拯救孤高天才?这难道不中二?情节改动相比原著显得十分无力,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生生把一个荡气回肠却又充满人性温暖的故事(对历史也有客观铺陈)写成了众人演戏给一个莫名其妙的天才孤傲厨师看,然后直接给了他菜谱的日式鸡汤。

有一个小细节也许是我记错了(如果真的是请忽略这段),千鹤来到满洲,坐在火车上时抚摸着肚子说“这就是这个孩子要生活的国家”,而之后他们在研究菜谱时,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肚子是怎么回事!

网速不好没敢调戏进度条所以我只好内心吐槽了半部电影...有人说本片政治正确希望内陆上映,但事实是影片多次出现众人向往地说着“满洲,一个崭新的国家”这类台词,最后说了句“我们在别人的国家都做了些什么啊”了事,对满洲的街景描写开始是祥和的民族融合的,后来揭露真相时只表现了其实满条街都是间谍(而且我觉得直指gcd)...这能表现出满洲都是间谍,但能表现出日本做错了事么?

且不说满洲到底有多政治敏感,这种虎头蛇尾的处理方式真的一言难尽,也许对于日本观众这已经足够反思,但对于战争受害国的观众来讲,看完心里恐怕很难受,因为总觉得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而且书中对杨晴明的描写,他是因苏联进驻日本,日本战败之后,担心gcd会清算他这种算是半个汉奸的身份才入党的(从时代和人性来讲以及作者创作方面是可以理解的),在电影里虽然被改成一开始就是gcd,但情节无时无刻渲染他是坏人的气氛是怎么回事?这怎么删减都不好处理。

这部电影如果在内陆就这么引进上映了,怕是我天朝又要出大事了...以《入殓师》而关注导演的影迷观点来看本片只能算平庸。

音乐、光影、摄影质量都很高,但主题表现模糊,不够深刻,人物脸谱化严重,我觉得基本看到一半就都能猜出后面情节,完全少了原著中吊胃口到最后的感觉。

以及片中奇怪的中文发音,导演组都远赴中国取景了,却还是非得让日本演员硬拗中文...剧组经费不足么?

对中国厨师的形象描写显得很生硬,奇怪,中国厨师每次说话都是没心没肺的吊儿郎当样,每次说话必跳舞的眉毛让我忍不住想笑,即便他当时是拥护溥仪和满洲的旧思想的人物,这种面对日本人眉飞色舞,又偶尔隐藏技术,又突然说出政治正确的话,实在是令人奇怪他到底是什么心情,他是来干嘛的?实在是令人出戏。

这个角色的塑造真的是一大败笔。

如果看名导演的片却只能说他的基本功没有出错的话,以导演前作水平来看,本片简直令人失望。

以评论里一些二宫和也粉丝观点来看,这部片除了他戏份太少以外恐怕并无缺点...他在片中的演技值得肯定,希望他能接一些更好的作品。

如果并不在意涉及历史的大主题,或是被编剧盖的面目全非而漏洞百出的情节,只想单纯消遣,想看个美食片,再被日式鸡汤那种人和人的羁绊感动一下的话,本片可属佳作。

 2 ) 垃圾电影 不建议看

剧情极其狗血 看这部电影感觉像日本人看鬼子来了 选的日本演员长得都不赖 那个满洲助手尖嘴猴腮的 还说这一口蹩脚的国语 听着真恶心 钓鱼台主厨是日本人 北京饭店厨师长也是日本人 整部电影都在宣扬日本人多认真 多善良 多伟大 对历史一概不提 只说了 卢沟桥战争爆发 然后就战败回国 对侵略和屠杀的事只字未提 看这部垃圾电影 真的恶心 想吐 导演泷田洋二郎

 3 ) 小当家看了会沉默,辛平看了会流泪

其实本来想写短评的但是字数太多了放不下了。

电影讲述了 nino一路由NPC指引升级吃菜解锁剧情,一本早期手帐引起的腥风血雨,我看你们其实都不想做菜只想尬外语,大佬不研究真枪实弹反而想着吃菜下毒活该你凉了,最后煽情升华一下主题原来世界上最重要的菜谱就是记录最爱的人喜欢的料理好棒ner 影院里居然还有人哭得稀里哗啦?!

nino真是大材小用,出场时间太少连舔屏都不够(T⌓T) 。

emmmmm,总而言之就是まあまあ的电影,“料理是给人带来幸福的,心中充满爱意才能做出真正的料理”的传统鸡汤有表达出来, 不分种族不分时代这点可以加一星。

但是刻画不够细致 很多描绘都浅尝辄止 不够深刻 就学生票而言值回票价但是电影都在意料之中 PS:迷妹们本子上都记好了吗 nino一份蛋包饭100万円啊,还不赶紧攒钱啦。

 4 ) 面瘫中二青年的救赎

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我夜里12点饿了吃着难吃的夜宵,于是想给自己开开胃。。。

没看过书,但看了电影后,很想买本书来再读一遍。

其实前半部我并不看好,开篇就是一个长发蓄须穿着黑西装的颓废青年在叫“他算什么最后的厨师”,我以为这一定是反一,留着给男主虐的,结果最后是个死忠。。。

然后男主出场,面瘫高冷,厨艺当然是牛B的。

给个大款做碗饭就收好多钱。

然后故事展开,中国厨界第一人请男主去做饭。

有中国元素我喜欢,但我当时就想吐糟,妈蛋日本人厨艺这么好么?

然后一段段回忆展开,我才发现,这男主是男二,西岛才是男一。。。

西岛一行坐火车来东北时,画面真的很美,人物造型也好,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作为中国人,我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笑,不过倒能看出日本人想要上岸的迫切心情。

然后就是男一的日本厨艺吊打中国、法国、俄国什么的,要制定超越满汉全席的菜谱,而且把杨这个角色丑化——虽然我不喜欢满人。

看到这里时,我最多只能给三星,甚至二星,将它定调为日本自娱自乐片。

然而后半截剧情突然反转,我惊讶的发现,这片子三观居然还挺正:反派是日本军阀,电影里也说了所谓“满洲国”其实是别国的领土,承认了日本的侵略性质。

男主不愿在菜里下毒,嫁祸溥仪,职业道德还是挺高的。

除了踩了满汉全席一脚外,倒没什么。

后面随着真相揭开,还是挺感人的,我承认我哭了,年纪大了泪点就会低些。

整片围绕一本菜谱,通过二个骗局展开情节,一个是关于男一的恶骗局,一个是关于男二的善骗局,讲叙了三代人的命运。

虽然用回忆的方式展现剧情已经是常见的手法,但是剧情一波三折,毫无尿点,综合我还是给了五星,推荐一看。

最后问一句,日本料理有油炸么?

 5 ) 完成度很高的电影,扬长避短的改编

知道nino要演这部电影后看了原著,原著作者是一个脑洞开的跟富士山一样大,但无论是情节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写不好的人,书中有很多网络小说都没有的没有必要的重复。

但是电影的改编很成功,原著情节简单脑洞很大,刚好适合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演员的演技很容易就把人物变得很丰满,编剧故意把剧本写的更有戏剧性(编剧把千鹤和幸都写死了啊!

我摔!

)。

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仍然是料理,实实在在在画面中的料理比书中的描写美妙100倍,ending部分的直太朗和充两个人做的料理轮流展示,昭和和平成,传统与现代呼应,两人用同样的食材却做出不同感觉的料理,果然如直太朗一直在说的,“料理是在进步的”。

然而我看完最想吃的是绫野刚的炒饭……

 6 ) 看完竟然有种共鸣

看完很感动,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吧,我的曾祖父二战前在上海南市区的南仓街开了一家小笼包店,后来战争爆发店铺毁于战火,曾祖父母死于战乱,我爷爷那时候只有七八岁吧,跟着他的叔叔逃到了霞飞路,当时的法租界,唯一留下的就是当时店里的印章。

前些年爷爷奶奶都去世了,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印章,三十出头的餐饮业门外汉的我突然去学了中式点心,其实我当时报名学习只是想要学会做小笼包就满足了,但这一学没想到也坚持到了现在。

如果将来有机会,我希望能在横滨的中华街开一间小小的小笼包店,告诉每个来我店的客人,真实世界其实有好多电影里类似的故事。

 7 ) 整部电影就是非常精美的一道料理

好料理的关键还是在于食材调料搭配和制作,否则,龙虾一样做出卤煮炖吊子的风格。

本片的食材都很一般,主材是一个心理冷漠的青年厨师回归正常人群的故事,这食材实在太普通了,就是路边摊的档次,辅助材料中,有些味比较冲,使用不当,都不是简单的毁了料理,那是外交争端的事,比如伪满洲国、关东军、夜幕下的哈尔滨、地下党、一口流利日语的钓鱼台国宾馆大厨、民族融合、满汉全席、日本帝国全席等等,这部电影就是这些食材构成的,怎么做,全看导演这个大厨了。

在今天这个中日关系比较敏感的时期,实话实说,非常难做,稍有不慎,或者某一方不满意,或者都不满意,有点吃力不讨好,非常考验大厨的水平。

从影片看,导演的功力很高,无论烹饪过程还是材料搭配,都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给观众做出了一份赏心悦目的精美料理。

影片主线是潦倒的拥有麒麟之舌的天才厨师接到神秘任务,有高额报酬,去寻找一本伪满洲国时期一个食谱的过程,这个食谱由当时天皇御膳房派到满洲国的一名厨师所创,一是为迎接天皇视察满洲国,二是要超越中国的满汉全席,在主角寻找过程中,一段段历史得以重现。

但是,导演没有跑偏,没有陷入战争是非的讨论,一直都以厨房、料理为中心,料理的精髓、厨师的绝妙刀工和手艺、精美的菜肴摆盘,贯穿始终,观众既了解了做菜的真谛,也享受了一次视觉饕餮盛宴。

从开始的炖猪肉、油炸香鱼、春卷,到最后的炸牛排,确实让人很有食欲。

还有个闪光点,就是一些细节处理,比如演员们的穿工作服、切菜刀工、掂勺、放料,甚至磨刀,都显得非常专业,显然演员们都下了功夫,这又甩了国内的伪美食影视作品N条街,那些垃圾作品中,镜头前永远是美色,而不是美食。

导演对于材料搭配是很有经验和掌控力的,影片既没有成为舌尖系列,也没有借美食讨论战争,导演把不搭界的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战争的残酷、军国主义阴谋也得到了展示,影片整体风格是温暖的人性和亲情友情,美食可以让人幸福满足,民族、国家之间也可以友谊长存。

最后,个人产生了一点小小疑惑,就是男2号始终在掂勺做蛋炒饭,这是典型中国家常饭。

记得九十年代,看过一些日本留学生记录片,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就是日本饮食很清淡,除了炖煮,似乎就是刺生了,煎炒烹炸这种充满油烟的中华料理方法,日本人是不接受的,那些留学生抵抗不了家乡味道,或者为了节俭,会在出租屋内偶尔偷偷炒菜,但每次都让日本房东很恼火。

莫非这些年,随着中日民间交流的深入,除了饺子春卷,火锅、爆炒这种东西正在影响日本饮食?

 8 ) ご馳走様でした

菜刀为父,锅为母;食材为友,食谱为哲学;蒸气是生命的喜悦,香气是生命的骄傲;完成的料理正是你本人,享用料理的是你思念的人。

用美食拉近彼此距离,不得不说是11区的高招。

N先生的戏路也真的宽,各色人物都能来去自如。

他擅长扮演的小人物,这一次终于成了领路人。

剧本构架出色,没有刻意煽情,充满了各种隐喻和暗示,后半段精彩到让人想屏住呼吸,改动较大,是连熟读原作的人,也无法预料的发展。

全员演技在线,不愧是偶像与实力兼具的戏骨阵容,造就了最好的四梁八柱,全程看哭了四次,从此对西岛叔路人转粉。

菅野大神的配乐还是一如既往地稳,与情节相辅相成,连闭上眼睛听都是一种享受。

因为时间关系,无法具体对照多做确认,但有几处细节很值得一提: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佐佐木充接下杨晴明委托这里,导演对原作的细节处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雕刻杜鹃与梅花,厚重的对开房门,这扇门位于西式建筑的最深处,刘秘书缓缓开门,门后是约十五坪的宽敞房间,门的另一侧是高达天花板的落地窗,窗外是中式庭园,房内一半是客厅,摆放木桌与沙发,房内各处都是中国古董家具,靠窗的大柜子摆放象牙或水晶雕刻、壶、古董以及景德镇之类的餐具」虽然只有屈指可数的镜头,但道具设计很是用心,增加了不少亮点,比如将原作中的八哥调整为茶艺师,毛泽东画像换成书法字画。

1、段泽琳女士表演的潮汕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是中国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当地更是把茶当作待客的最佳礼仪。

2、连墙上背景的布置,仔细研究都暗藏玄机。

「南枝独有芲,景落野人家」芲:读huā时古同「花」,应该是化用明代道源的『早梅』——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䬃二松声寒,半夜上楼看」䬃(飒):形容风声,二:这里作为汉字笔画里的两横,是前面相同汉字的替代符号,即飒飒松声寒。

「慈母严师,千秋道统」道统:儒家学术思想传承的脉络和系统,清代康熙皇帝提出「治统在朕,道统亦在朕」当时的背景是在满洲贵族占领中国后,急需控制汉族文人的舆论,以寻求统治合法性。

此外还有萧萧送雁羣,羣同群,身在雲㙐行,㙐同垛,奇峯半空横,峰是峯的异体字,独坐惜昔人,双口加土,是坐的异体字诸如此类的匠心。

足以看出幕后团队在准备工作上的细致,虽历史久远,不曾亲见,但这份态度,令人可敬。

其次是镜头切到人物近景,佐佐木充知晓真相后那几秒内的表情变化,眼神微动,努力克制隐忍的模样,再来就是结尾品尝料理那里,原作读了不下三次,这场改动后的戏却依然震住了我。

眼中含泪,面露微笑,视角上他在仰视,明亮的摄影,干净的画面,仿佛心中终于有了光。

只有看过二宫和也其人的表演,你才知道内心戏究竟能丰富到怎样的程度。

从置身事外到心泛涟漪,再到大为震动,都表现精准淋漓,足见他的演技又上了一个台阶。

眼看刚哥一直在炒饭,虽然知道是剧情需要,仍然忍不住笑出声,再炒就要老了啊喂!

和N先生的对手戏特别和谐(笑)「料理不能加入战争,它不是害人之物,是要让人幸福的东西」山形直太朗创造了食谱,但能悟出真谛,站在品尝者的角度考虑,这才是作为主厨的根本。

真正的料理人,是对美食最用心的人。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这是一个值得回味、反思和记取的故事。

正如泷田导演在多年前采访中说过的那样:「我总是希望能够做打动人心的东西,而且这些故事,不管发生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对于不同地域的观众来说,都有共通之处」『礼记·中庸』中有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意思是:喜欢研究学问,离智者也就不远了,努力去做善事,离仁者也就不远了,知道羞耻并敢于改过,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对于这个民族,永远不能放下的是底线和警惕。

坦白讲,我希望他们知道真相罪恶感能更深些,但我更愿意看到国人记住这段苦难知耻而后勇。

还好导演呈现的是一种让人感到慰藉的表述方式,不做过度渲染,只在客观呈现,珍惜和平的可贵,既讲道理,也讲人心。

但是,说到对吃的讲究……尽管片中拍的色调和成品很美,不过并没有让我产生「特别想吃」的念头,虽然满汉全席已成传说,可我们除了那玩意儿还有八大菜系哦……而且光是川菜就有24种味型,54种烹调方法以及7000多种菜品哟→_→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说明主题,那就是——我们吃遍山川湖海 ,你们还困于厨房与爱。

唯一低估了杀伤力,满屏幕的美颜暴击,每一帧都是壁纸级,基本没给亲爹亲妈粉留什么活路。

在镜头面前那刀功,那手艺,很到位,让我感慨下,影帝就是影帝,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每时每刻都在进化,每次亦是别样风情。

只此一家,再无分号,你的场我一定捧。

ご馳走様でした,多谢款待。

以上纯属个人感受,文字表达实在苍白,还请各位用自己的眼睛确认,很精彩,不只是听说而已。

PS:放着这么好看的颜没让谈恋爱,导演我谢谢你啊→_→

 9 ) 《最后的食谱》碎碎念

本来就是冲着nino去的 我担可是影帝哦(´-ω-`) 听着名字感觉有点像之前emmm 唐嫣谢霆锋 决战食神 🌚而且都是17年的电影 但其实差的还是很多的 。。。。

这是个。。。

反战电影 而且nino的主要是串联剧情作用 戏份说不上多 但表情的变化还是很到位的都说完nino了就顺便先把演员说了 主要都是西岛叔在演 演一个厨师 在关东军要求下 制作一份超越满汉全席的菜单 当他历经万苦终于成功时 被要求以此宴请天皇时在菜中下毒 从而嫁祸他的中国助手为中国间谍 以此来引发中日冲突 给日军侵华以借口 他得得知后放走了助手 烧毁了食谱 被关东军少将枪毙 而他女儿得以幸存 却在后来亦因食谱而死 他的外孙(nino)沦为孤儿 迷失自我 踏上寻找食谱寻找自我的道路 好了。。。

剧透完了 🙃西岛叔演认真有啥好说的 演自己哦 就像章子怡演宫二一样 刚哥大多数镜头都在炒米饭 炒黄金米饭 炒蛋包饭 🙃 颠锅六得飞起 就和学校旁边炒米饭大叔一样 🙃 emmm 之前一直对宫崎葵不熟 也没get到她的颜 本次她穿和服突然就很有灵气 就突然想到了小林绿子 😳 看完搜原型的时候才看到导演是泷田洋二郎 emmm 这个人有点复杂 色情片出身 什么片都拍过 经典也有一些 水准也还可以 emmm 也说不出来有啥风格 可能就是熟练 擅长?。。。

电影剧情本身 emm 其实包括原作小说地位都有些尴尬 写的是中日友好 但它有日本人对自身技术文明的骄傲 有日本民众对为天皇效力的光荣 对“民族融合”的赞叹和接纳的胸怀(不管是被政府蛊惑或者是什么的) 它充分地表达了军国时期大和民族的民族自豪感 但同时 它否定了关东军侵略别国的行径 通过对中国助手 关东军行为的表现 承认了关东军在中国的暴行 中国人民受到的屈辱 因此 它表现的是从一个日本厨师视角的真实历史 没有对双方进行多余的丑化或美化 同时表现出当时东北各国人间关系的复杂性 不能以民族观一概而论 因此 当我们不可避免得带着民族主义的眼镜观看时 会变得别扭 会挑剔 会降低对电影 对原著的评价(没看过原著 但据说原著是比电影好看的) 其他的比如电影双线的记叙手法其实已经见怪不怪 抛开那些带有个人色彩的东西 电影本身确实是一部佳作

 10 ) 高明的反战电影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旁边坐的妹子早早地就开始掉眼泪了,我还觉得有一丢丢夸张,可是越看到后面就越觉得难受,心里堵得不行。

不是每个人面对一种狂热的主流思想浪潮都拥有以信仰去反抗的勇气的,奉献己身,只为了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信仰。

相比起日本其它的一些反战片,我觉得这个故事明显更有诚意。

它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去大书特书(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是很喜欢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这部电影的原因),而是选择了一个在战争容易被忽略的角色的视角去切入,再加上融入了中国人物,更容易使非本国人对此产生共鸣。

虽然最后还是日本人救了这个中国人,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洗白,可至少它揭露了二战时日本为了发动战争而不断寻找借口,从这一点多少还是能看出一点导演的反省意识。

开头山形刚来到伪满洲国时很明显是怀着对能够大日本帝国奉献的一腔热忱和荣誉感的,可是在最后,当知道自己所制作的菜谱不过只是为了完成一个阴谋之后,他没有被当时那股军国主义,战争论,大东亚共荣圈的说辞与狂热所洗脑,还是坚持着自己的道,自己的信仰,哪怕代价是粉身碎骨也毅然决然。

他甚至都不怪欺骗自己的助手,被杀前还笑着对他说我知道你也是喜欢料理的,就让我来结束这一切吧。

这里真是哭成狗了。

山形与他的助手两相对比,一个人的信仰有多强大呀,为了保持着理想的纯洁,宁死也不为他利而折腰,可是又那么脆弱,轻而易举地就被战争摧毁,一点渣都不剩。

想起电影里杨晴明说的话:「什么民族融合,山形先生,那不过是理想罢了」。

那个年代里,民族难以相融,但山形至少希望在料理上能够得到融合,却恰恰连这一点理想也被战争蒙上阴谋的色彩。

最后杨的话,一语成谶。

反战是整个电影所想表达的核心思想,不得不说整个故事用了一种想当高明地手段去描写,糅合了亲情友情爱情,冲淡了那股说教意味,又让人觉得感动。

然而让人忍不住担心的是,正是因为融入的感情线太多,因此以日本人为首的受众的感动,能否与我们,作为被侵略一方的国家的受众的感动之间产生共鸣?

这也正是我给它四星的原因。

我明白感同身受很难,但至少希望现在的日本人能够意识到,战争绝不是什么好事。

就好像当年陆川拍的《南京南京》,以一种更人性的角度去刻画了战争,反而让人感觉另一种深刻。

战争里没有赢家,不是一味地强调自己受害者的形象才能让和平永远地停留,而看不到反思的作品,不过只是作秀。

《最后的食谱麒麟之舌的记忆》短评

二营长!把我的意大利…………面拿出来煮一下~

3分钟前
  • 全是奶
  • 推荐

大东亚共荣圈的批判有了,新清史的批判不够,doge

6分钟前
  • やす
  • 推荐

这是一个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冲突的故事,甚至在某些时刻忘了电影的背景是那段黑暗岁月。故事的一切都围绕“食”展开,它可以让不同的民族得到沟通却跨不过政治的高墙,但能让吃到的人感到快乐与幸福,不为高官厚禄而做,不为名垂青史而做,这就是“厨”与“食”的真正意义吧。

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飞机上看的,哭了好几回。哭完下飞机看豆瓣打分这么高也是惊了。无论是立意故事都太自我感动了,应该都是nino粉把分抬高了吧

12分钟前
  • jellyfish
  • 还行

[01]谁在洗钱😅

15分钟前
  • 水管
  • 很差

又曲折又煽情的故事,但看到结尾还是被暖到;所有人联手拉浪子回头,跨越岁月的亲情才是是最美味的;最后的食谱就是热爱和希望

19分钟前
  • 张腾森
  • 推荐

反战思路虽走传统温情 但是相比你国魔幻般强烈且低劣的抗日拥战思路相比 已不知高明到哪里去(多加一星 是因为想念在东京相隔一年的我如 @2018-06-03 18:05:28

20分钟前
  • Eureka
  • 还行

那种过于圆润的意外携着温情与爱的浓度在几度拐弯抹角不断揭示真相的过程里堆积起了相当够劲的煽的力道,然后在终点便轻易地收获了观者的眼泪。但于我来说,这是一种累和乏,不再迷人和感动,只剩看后的一声哈欠和懒腰。再无其他。2+

22分钟前
  • 枯川满
  • 较差

那个菜卷看着好好吃。

23分钟前
  • 格兰德河的火车
  • 还行

西元2018年3月22日PM20:35中華民國楠山戲院,好看

26分钟前
  • Leo4House
  • 力荐

久违的感动,想看十遍。

28分钟前
  • Leslie
  • 力荐

料理和剧情的搭配还蛮合理,父亲才是真正的主角,儿子更像是串戏的配角,二宫演技太丧。里面年轻的中国厨师应该真得是个厨子,颠蛋那一下好厉害。

33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推荐

4.5 又是一个关于美食的好故事

34分钟前
  • Zoe
  • 推荐

这么多五星是他妈在逗我 ????????

38分钟前
  • 阿花_hana
  • 很差

お金もたないと食べられない料理で一体誰を対象として何の真義を届けたいの?そしてこの話は主人公に何を教えたい?料理には愛情だけで十分、完璧主義じゃだめっていうことか?ならば麒麟の舌という設定を抜けばどう?

39分钟前
  • 行行行
  • 还行

看個電影感覺在練日語聽力。有些情節無論換作哪國來拍或許都會有些自我滿足感,暫且不論。其實整體很古臭い,部分演出也很微妙笑 然而民族融合終究是理想,渺小的我們無力追逐那些遠大的念想,可至少這次能抓牢身邊所珍視的人事物。某人炒了三次飯,聲音太可愛和形象嚴重不符笑 加半星給音樂。

41分钟前
  • 不毛
  • 还行

意外的好看,虽然煽情点和俗套点内心早就知道了,还是会为之感动。不管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什么国度,善良正直的人,很难不为之动容。

42分钟前
  • 亦川君
  • 推荐

还是当家庭片来看吧,也算前后统一,历史回忆部分太平面了,结尾很好。

43分钟前
  • Engride
  • 推荐

换个名字可能更好,不是期待的那样,但也有惊喜的一面,依然是冷静的煽情,坚韧的人们,以及沉着的坚持。

45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很动人的作品

49分钟前
  • Hedgeho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