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片名看应该是一朵花的美丽触发了盛先生的原始记忆,那朵花非常不同,但仅是盛先生有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记忆点而已;颜丙燕,我脑海中不多的可认可的国产女演员之一;斯琴高娃为首,然后任素汐、小宋佳和颜丙燕;确实这些女演员除了斯琴高娃都是比较窄众,但是都是会用眼睛演戏的女演员,与男演员会用后背演戏一个道理,比如摩根弗里曼、高仓健、陈道明……确实这部戏比不上她的成名作「爱情的牙齿」里面的发挥,那份干净还在坚持着,但是感觉在故意的发力,有了诠释的痕迹,或者说演的痕迹比较重了,使得角色有些索然无味了;说起故事而言无非是所有人的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原始的诉求,拨开城市现实包裹的外衣,最后定格在棉花背着孩子在棉花地里裂开嘴巴的微笑;老头的那句我要结婚回归到原始错误的救赎,女儿在病榻旁诉说确实得爱,棉花那偶然得之的孩子嘲讽着前夫的无能力,所有都在映射每一个人的无奈面,包括李乃文那长相丑陋的疯婆子;不过很明显导演还是稚嫩,能感受到他想表现什么,但确是差之千里,太多的情感应该抒发的呼吸度不够,需要思考的空镜头与停留时间的度也不够,导致节奏略过平淡;王德顺诠释的盛先生从外观上是成功的,但是全剧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哪怕是阿尔兹海默症也应该有一个性格设定以及偶然的记忆回归点,因为过程的诠释平淡导致最后棉花身穿结婚旗袍那段一点节奏都没有出来,又加之之前铺的太单薄;另外,棉花是盛先生的花吗?
其实非常有亮点的盛先生几次爬上棉花的床应该是高潮,但是还是形式大于了意识;李乃文完全是走过场了,除了下半身那点事儿好像对于棉花没有别的情感,包括他老婆的张扬跋扈也没有铺垫,让人物对棉花的背信弃义以及劝打掉孩子的举动也仅停留在了剧本层面;关注点回到颜丙燕,毕竟看这部影片是奔着颜丙燕,记忆还是停留在若干年前的爱情的牙齿,或许那个年纪的干净早已让岁月磨平了,归结到现在的时代也只能妥协于现实,无奈下接拍一些无奈的电影和无奈的电视剧了,距离现在最近的就是与姜武、李乃文等人的「爱之初」,处于女二号的颜丙燕所饰演美国华人小混混绝对是演艺生涯的灭顶之灾,怎么会选这么个角色呢,只能理解为无奈之举了;还是觉得颜丙燕是会演戏的,但是这部戏,哪里和哪里都不对;
偶然见看到了这部名不见经传的作品,《盛先生的花儿》,感到意外,其实也有些悲哀。
意外在于容纳于该片的生活质感和情愫,假如说这是一部文艺作品的话,那么该片所呈现的世界是很多文艺电影所不具备的“地气”之感。
悲哀在于电影中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和电影接下来所要面对的商业市场,很沉重。
《盛先生的花儿》,一部真正讲述中国社会小人物生活的电影,家变、伦理、夹杂在其中某些荒谬、盲目的东西,倒是挺中国的。
没有歌颂某些事迹、也没有那些现实批判的内容,只是在呈现一种生活状态——那种女人命运与社会演进相互交织和碰撞,这是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弥足珍贵的创作良心。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原本以为本片是另一个版本的《桃姐》,但最后却发现电影是另一个版本的《万箭穿心》。
电影该片根据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却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保姆意外怀孕,引发一连串的事件。
如果说《万箭穿心》是中国平民史诗的话,那么《盛先生的花儿》就是一平民悲剧。
或者说“平民”这个词有些笼统,电影中的生活人群,不能说是边缘人士,他们并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但也算是“亚边缘人”的行列。
被丈夫抛弃的妻子,独自留守在家中的老人,与自己父母关系疏远的儿女。
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无论何种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老人,外来人员,婚姻关系,雇佣关系,所有一切社会关系,人类情感,都变的模糊不清,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少,他们的生活和所经历的情感,就像是风中的蜡烛,那样的飘摇不定。
而电影的核心角色,正是这样“没有安全感”环境中的弱势群体,一个单身却意外怀孕的女人,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
生活类电影,它的题材其实要具备一定话题性,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
《盛先生的花儿》与这些电影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
相同之处在于,电影具备有个很有噱头的话题,单身女人在独自照顾孤寡老人的时候意外怀孕,一个受到几经伤害却意外怀孕的保姆,一个患老年痴呆念念不忘前妻的孤独老人,一个被丈夫冷落、被儿子指责、被父亲遗忘的女儿,三人将产生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而作为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自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且更能体会到这个阶层人士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孤独与飘摇。
生活没有保障,情感的随意安放,又无端的被人误解。
一个众生相的百态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不同之处呢?
就是电影并没有去刻意营造一些意识视角,不歌颂也不批判,也没有抨击现实这些情绪,只是在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旁白,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
电影的结局貌似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但其实蕴含的无言的悲伤,电影以颜丙燕的棉花为切入点,平实地记录了一个女人与一个家庭的沧海桑田,并由此看到了我们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并不离奇,但很残酷,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这是我认为影片更有价值的地方。
颜丙燕这个角色,有点像萧红笔下的女性角色,在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具有泥土般的韧性,萧红认为,美和丑是混凝在泥土里而变得更有韧性,这种朴实的本色可以在女性身上迸发出不同色调的激昂。
电影中这些没有安全感的人群所处的现实,就是这个“泥土”,混凝于其中的,及时无处安放的生活与情感。
他们所有人,都购买了一张终点不知道在哪里的单程车票。
这片子完全是为了看王德顺老爷子才来看的,不出意料的是,即使是在上海这种超大城市,拥有庞大的观影人群,这个片子的排片率也非常低,我这一场只有四个观众,大多数地方大概只有早场或晚场一场而已吧。
片子本身拍的中规中矩,导演是谢飞的学生,处女作拍成这样也算是合格了吧。
主演颜丙燕真的不记得之前有什么电影作品了,倒是记得N年之前的一部电视剧《红十字方队》应该有她的,这个电视剧我想是充分暴露了年龄了吧,小朋友们应该连听说都没听过的吧。
最关注的王德顺大爷依然表现抢眼,即使老糊涂了,行动也不方便了,依然从头到脚都是戏,小孩子一样任性,对小保姆动手动脚,跟着凤凰传奇哼唱歌曲,一直到后来那有力的一记拳击,依然把个壮年的汉子击倒在地,真是非常了不起。
片子内容涉及了太多社会问题,结果就是用力分散,哪个问题也没能深入,可以讲完全是靠演员撑起来的电影,所以评分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反正大多数人也不会去看这片子就是了,这就是国产电影的现状了。
我十二岁认识他,二十多年来,他身上始终有种力量,不管我什么时候朝那个方向张望,他——都在道上。
那就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任你七十二变,我屹然不变、打死不变。
那就是——不改初衷的力量!
很少有人从孩童时期就明确自己一生的方向,这一点上,他牛逼闪闪。
我二十多年来从未迷茫过的一点就是:我坚信,他不会让我和我们的张望失去方向,让我们期待的内心怅然所失,媚俗一点的说,我对他始终充满信心,远胜过对自己。
他几十年的力量聚集着,果然就抛出了一块砖,砸在人群里!
砸向了那个当下令中流砥柱们最焦灼的主题:无论你关注不关注,问题始终在那里。
那就是:时间都去哪了?
父母怎么就老了?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刚从母亲的病床前回来,她劝我,不要叹气,不要焦虑,老娘没事。
我当着朋友面说,我不焦虑,你有儿有孙,有房子有地,还有组织养你,我焦虑什么?!
朋友出门就说我,怎么这样和老人说话,不怕老人生气?
我说,母亲大约希望我最好如自己说的那么想。
是的,她知道我做不到。
我离开医院,想想对母亲说的话,不禁悲从心来,我为自己悲伤,因为,我无儿无孙,无房子无地,还没有什么组织会买单我的退休,我老了,谁来养我?
是的,作为八零后的平凡一员,我已经对“老有所养”产生深深的焦虑。
朱导比我强一些,他不焦虑,他直接虐心了!
他通过虐全社会的心来探讨活着的深层意义和“我到底是谁,为什么活着”的思索。
是的,他就是最近拍出那部牛逼轰轰的电影《盛先生的花儿》的八零后腼腆新锐导演——朱员成。
我想象过一万次,也没有想到那个一说话就脸红的朱导用那样的场景开始他的这部电影。
可见,我虽然几乎生来就认识他,但是差距已经不止一万次那么远了。
他说爱到极致就是死了。
他开篇我理解为生门,那剧情就直奔着死门去了。
“生死之间都是过渡”用文字来表述不过如此轻描淡写。
但是用电影来过渡,则千人千智,你看到的生与你看到的死也许和其他999人看到的都截然不同。
终其一生,我们全部活在过渡中,我们既不能选择生在哪里,也不能选择死在何方。
我们要做的是,在过渡中,磨砺的可以从容面对生死。
作为一名曾经在养老院和临终关怀事业中度过漫长青春期的我来说,我对老年人有着本能的天然亲。
许鞍华拍的《桃姐》,我看了三遍,据说那部反映老年题材的电影解决了许导对自己即将进入老年的焦虑,桃姐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应对衰败的老年的到来,看完了就会发现,哦,从能自理到慢慢不能自理,到慢慢接受生命的归途,不过如此。
《飞跃老人院》作为国内养老题材的影片我也看了两遍,对于曾经立志要开一家养老院的我来说,这部电影还是看的比较心酸。
看完,养老事业的壮志就打了折,因为,那是一旦开始就无法结束的一个生意。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八零后新人导演在这样的一个岁月中呈现给我们的倾心创作,除了对他表示深深的敬意之外,我对影片也肃然起敬,我们每个人都好像那片中的女儿,我们焦躁,我们挑剔,我们慌乱,我们不信任人,我们神经质,我们隐忍,我们咆哮,我们好像被伤害的千疮百孔的刺猬,曾经替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老了,乳臭未干的小子们还在哺乳期和青春期,我们一手托着天,一手抚着地,我们还得站的笔挺,站的牢靠,因为,一旦松懈,天也塌地也陷,自己也会轰然倒下,我们本意不想活成这样,可是生活的苦,时代的累,和谁说去???
群山回应:好小子,终于轮到你了,老子娘也是打你们这时候过来的、过来的,过——来——的……
朱员成
《盛先生的花儿》海报
获奖证书
获得的奖项
盛世活动中亮相,女配角、朱员成、女主角
苛责、挑剔、不好搞的我们自己
11月4日盛大播出《盛先生的花儿》11月4日公映,敬请期待!
作为一部文艺片,又是新人导演作品,能签来颜丙燕、王德顺、艾丽娅、李乃文这么一票演技出色的演员,本身就能说明至少剧作方面这部电影是出色的。
看完电影后,对表演这块也愿意打出高分。
剧情上有些地方交待不清楚,但在首映交流会上,颜丙燕也说了是因为审查的原因有些删改。
导演技法上也显得有些稚嫩,考虑到导演此前连部长片作品都没有过,所以至少我觉得可以原谅,毕竟不是每个年轻导演的处女作都能惊世骇俗,被捧为天才。
《盛先生的花儿》算是一部成功的处女作,根本原因来自其文本,取材于旅美华人作家哈金的小说,后来经过据说两年的剧本创作、修改,拿了北京电影学院新人长片计划的剧本一等奖。
有了这些专业的背书,文本上的东西还是经得起检验的。
导演又是谢飞导演的关门弟子,师承名家,谢飞又甘愿为其担任这部电影的监制,不至于水准不济。
看这部电影,时不时会让人想到八九十年代叱咤文坛的池莉、方芳、刘震云等那一批作者笔下的城市生活,甚至能看到某些角色熟悉的影子。
这种写实让它没有了《长江图》《路边野餐》式的诗意之美,但落脚到生活本身,却又亲切的让我们恍然觉得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棉花之歌”——鸡汤营养不饱肚子将安之暑期观看了王德顺老爷子的《冬》,大为赞赏。
80高龄的老腊肉,表演丝丝入扣,每条皱纹都会传情,着实惊艳。
颜丙燕,把个《万箭穿心》演绎得“万箭穿心”,泼辣不失善良,坚韧地道的汉妹子深入人心。
如此“实力派”扛鼎,《盛先生的花儿》会有怎样极致地绽放啊?
灼灼其华的桃花?
孤男寡女共居一室,整点情情色色撩眼球哦,木有;出淤泥不染的荷花,清纯保姆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德榜样哦,木有;傲霜斗雪的菊花,底层人民乐观打拼,人穷志不短哦,木有……好吧,花儿,也的确是有的。
“盛先生的花儿”,不止一朵。
棉花,棉——花?
棉花!
百度一下: 棉花并不是花,棉花植物开的花卉是乳白色或粉红色花卉。
平常说的棉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子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子内部的纤维。
多用作服装织物,防寒保暖。
棉花奉献出的是自己全部的果实,给人温暖。
不是花,胜似花?!
导演很有才华,想表达的很多。
作为女性观影者,窃以为:影片就是一曲赞歌,“棉花之歌”!
众多棉花般的女人们成就了“盛先生”们,她们都是“盛先生”们的“花儿”,绵绵软软的“棉花”!
盛先生何其有幸!
盛琴、盛鼓,憧憬“我敲鼓来你弹琴”的盛先生如愿,儿女双全。
可是,给他孕育一双儿女的两位女子(他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棉花”)都过早的离世。
前妻苗华,姑且给这个女子一点点安慰吧,称其为“前妻”(至死都没有得到过那一纸文书)。
公元1968年,冷眼和唾沫就足以将未婚产女的她推向绝境。
盛琴的哭诉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苗华被抛弃的凄苦。
盛鼓在母亲离世后定居澳洲,对年迈的父亲不闻不问。
无疑暗示了另一个女人不快乐的人生。
透过苗华照片背后的“爱妻苗华”几个字,我分明看到了《雷雨》里的周朴园……刻意的,女主角叫棉花。
43岁的她被诬不能生育,遭丈夫遗弃。
委身于打工的“成人用品”店老板,辛苦地讨生活。
尽管被命运蹂躏得千疮百孔,仍不怨不恨,不狡不诈,朴质善良。
她的确是“花开不为人赞美,花放不求谁闻香。
只是献花送温暖,只是用花作衣裳”(《棉花》现代诗人:叶千华)的棉花,绵绵软软(包括声音),给人温暖。
她闯入老年盛先生生活的全部要义就是——圆梦。
圆盛先生的“青春梦”,圆盛先生的“良心梦”,圆盛先生的“圆满梦”……难道不是吗?
悉心照料患“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吃喝拉撒,无微不至。
更重要的,是满足耄耋之年的盛先生的精神需求。
棉花来自盛产“花儿与少年”的甘肃,盛先生插队的甘肃,以呼应盛先生的青春。
“棉花”、“苗华”,同样刻意的谐音。
场景切换中,真假虚实间,既交代清晰了情节主线,又诠释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早年抛弃妻女的盛先生,辗转反侧,心心念念,终于了却夙愿,圆满地“结婚”了。
红妆的棉花,不,“苗华”——棉花和苗华的共同体,给予了他(那个深深伤害过她们的男人)最温暖的“临终关怀”。
风流叱咤的男人们往往会得到圆满的一生,只因众多棉花般女性的存在。
棉花们的温暖时刻都在,触手可及。
盛琴,豪车华服,颐气指使。
但骨子里仍是棉花,与棉花的隐忍不同,她是一朵挣扎的“棉花”。
等待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张国庆,夜夜空守夜夜空,花开花谢自凋零。
有名无实的丈夫,桀骜不逊的儿子,“老年痴呆”的父亲,远走他乡的弟弟,至亲的四个男人木有给她一丝暖意,反让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而她始终坚守,如扎根的棉花,守着脚下的泥土,不离不弃。
棉花的闺蜜,回收废品,挣扎于都市边缘地带(同样是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
善待拾荒老人的细节彰显其本性的质朴。
可是,她那已经有了N个溜溜球(或是陀螺之类玩具)的儿子,竟然闹着还要再买,只是因为又出新款了。
少年的形容间看不到一丁点寒门孝子对母亲应有的关心体谅。
这样的儿子长大后可能回馈“棉花母亲”温暖吗?
毫无悬念,答案必定是否定的。
那蹒跚前行的拾荒婆婆,不就是她的明天?
影片中的男子们,从精英阶层的张国庆到底层残喘的小老板,都如盛先生一般,造就了一个个“父亲缺位”的家庭,辜负着摧残着一朵朵的棉花……盛先生的一生是千百年来男权世界的极致模板!
影片结尾:大片的棉田,吐蕊的棉花,绽放的棉朵,努力地将身子挤出棉壳,释放柔情,蓬蓬的,暖暖的。
背着孩子的棉花舒心地笑着,轻快地从棉田中走向远方,家,希望……小宝宝的神情绝对是神来之笔:惊艳于棉花的美,惊奇、赞叹、喜悦……小表情,天籁一般。
可是,宿命般的“父亲缺位”——绵绵软软的棉花能给他一个健全的家吗???
“棉花之歌”,精心熬制的女性专属心灵鸡汤。
可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鸡汤有营养,不饱肚子啊!
祝福天下棉花女子,站成木棉!
用“红硕的花朵”将“沉重的叹息”演绎成“英勇的火炬”……PS:也许是期望值过高,两位主演的表现乏善可陈。
倒是艾丽娅的表演张弛有度,神形俱佳。
最佳镜头奖颁给小狗(盛先生拳击小老板时的特写)和小宝宝。
影片以痴呆老人盛先生与保姆棉花的一段特殊“情缘”为主线,聚焦了当下社会最热门也是最现实、最棘手的养老话题,同时又有机植入了小三、出轨、北漂、移民、亲子教育、中年危机等热辣级的焦点现象,从而让影片从头到尾都浸润着现实主义色彩。
接地气,近生活,超强的代入感和存在感,使其成为近年来甚为鲜见的现实主义力作。
盛先生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女儿虽然在身边,却忙于生计而不能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
儿子移民海外,对其不闻不问。
之前请来的保姆与老人都很难和谐相处,直到棉花的出现,一切才有了改观。
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层出不穷。
棉花、盛先生、盛琴等人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盛先生的花儿》用略带喜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了普民草根的生活日常,情感悲喜,让人笑中带泪,泪中揉笑。
在年关岁末的电影档期中,显得尤为另类、惹眼。
既极具人文关怀、人性关爱,又不乏商业元素,黑马潜质,清濯可见。
养老话题虽然沉重,但《盛先生的花儿》却在沉重中点缀上了丝丝暖色,从而令人倍感温情、温馨与温存。
片中,人物之间对立矛盾的关系被呈现的颇有现实批判性,但也总能从些许细节里找到希望之光,正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盛先生的花儿》是2016年华语片的惊喜之作,这部影片投资有限,当然不能和《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样的好莱坞大剧作比拼,但电影内容却能够触及人的心灵,让人看到社会现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这部戏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有王德顺和颜丙燕的表演,主要配角艾丽娅和李乃文的表现也很好。
这部电影首先是写出了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找到了合适的演员,从而成就了演员们集体出色的表演。
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上都没有大的问题,从而筑就了这部精彩之作。
最最主要的是,本剧讲述的养老问题非常现实,尤其是当下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身边到处都是老人,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盛先生和棉花都是不幸,也都是幸运的。
毕竟,棉花替盛先生圆了梦,了了一生的心愿。
而棉花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盛先生的精神支持,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老无所依的老头儿,一个是无所依的保姆,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不仅仅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而是互相支撑,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那些未完成。
王德顺老爷子,颜丙燕、艾丽娅等戏骨级演技实力派全程在线的演技大爆发,为剧情的戏剧张力,人物角色的活性、韧度起到了加持、升扬的作用。
特别是艾丽娅、颜丙燕同场互飙演技的时候,无论是那种大到怒目圆瞪,狮吼咆哮的正面对决场景,还是小到眉眼、面靥于无声时的纤琐嬗变戏份,都精彩至极。
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堪称教科书式的演技、实力大比拼。
嫁给他 嫁给他 嫁给他 嫁给他
暗线是老人家惦记一生无法弥补释怀的事是没能跟为他产儿女的心爱姑娘结婚。暗合了棉花不得结婚的失败感情。结局棉花带了新的精神寄托幸福归隐。而盛女士这个角色也很善良 忙于工作而亲子夫妻情分寡淡 唯独对老人有着复杂的纠葛眷顾。片末老人回光返照诉说真情时超感人。演员表里的猥琐男异装男神马鬼
演技不错,但拍的力度差点
其实现在像棉花这样善良的人已经不多了 都是好人 嘴上面儿上再怎么倔也是 大家各有各的苦衷 人物刻画得挺好
电影还是有点习作味,不过演员都很棒。
理解剧本为什么会被选上,太典型的电影学院风格,现实主义,底层群体,一星给剧本,很花了心思,老爷子过去的感情和棉花现在的感情节拍都对上了。一星给演员,可怕的演技,真实到不敢想象,可惜导演太次,乱用景别,角度,全靠演技撑,镜头给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幸亏结局是好的,好歹不让人觉得这样一个棉花不至于那么可怜。颜丙燕演技真好
★★★☆,本来想给四星,但影片结尾实在有些仓促……
中规中矩,演员都很出色,人物也立得住,颜丙燕演得尤其好,棉花这样坚韧的女性是可贵的;王德顺老爷子卖的一手好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是全片泪点;上映版或许会删减浴室戏和激凸镜头。
盛琴这个角色很出彩,跟着她看到后面还挺难受的
那日阳光正好,你从我的梦中缓缓而来,我看见了你的一抹红唇,一席红裙。苗华,我终于和你结婚了,也终于可以不带着遗憾离去了。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加入太多零散的东西,电影不是连贯一气呵成的,太刻意的烘托气氛
颜丙燕、王德顺,果然演技派啊!教科书式的表演,真应该让某些面瘫的小生小花们来看看,好好学习学习。
电影所有的剧情应该指向结尾,结果结尾却莫名其妙的散了架,好像变成另一部电影了。之前还较好的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养老、子女、单身女性,到最后啥也没有了!颜丙燕饰演的棉花可谓轻车熟路,再一次成功塑造了坚强、独立的女性,不过与万箭穿心中的主角又有所不同,类似的角色演出了不同的样子。
看前面还觉得演得不错,后面剧情完全跑偏,成了逻辑混乱的烂故事。老爷子跟苗华相爱意外怀孕,没结婚就跑了,又跟第二个女人意外怀孕结婚生下儿子,还取了跟苗华相爱时想好的名字,真是想不出的渣啊。小保姆又执意生下脑瘫儿,什么毛病都是。
这是一个生动地记叙劳动人民搞对象的故事。颜丙燕球迷必看。哈金原作改编,四平八稳的学院派女权作品,没什么突破之处。盛先生和棉花的身世巧合未免太过刻意。
看出导演很想感动人了,但力度不够
好故事,好演员,可惜导演没把握住,好几场戏都是眼看就到高潮了,结果嘎然而止,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不过,毕竟是毕业作品,两星半吧!
表演不错,故事要是再聚焦一点就好了
我觉得其实还是不错的,乍一看好像是一个“屈打成招”的故事,仔细想想才发觉社会对老人关爱的缺失。演技确实有不如意的地方,保姆就是唯唯诺诺的,主人就是趾高气扬的,演员情绪的变化也过于唐突。不过感觉导演还是感觉到很有潜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