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克罗姆胶卷

Kodachrome,拾光人生(台),柯达胶卷,Fotojuostele

主演:艾德·哈里斯,杰森·苏戴奇斯,伊丽莎白·奥尔森,布鲁斯·格林伍德,温迪·古逊,丹尼斯·海斯伯特,格辛·安东尼,罗伯·斯特尔特,弗拉基米尔·乔恩·库波特,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柯达克罗姆胶卷》剧照

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7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8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9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0

《柯达克罗姆胶卷》长篇影评

 1 ) 是不是公路片已经凋零了

美国人拍公路片就跟咱们拍武侠片一样手拿把掐,设置好目的地,搞几个人物以及人物矛盾,剩下的就交给车和沿途的风景。

国产的类公路片鼻祖我认为是西游记,只不过此去西天没有跨国高速公路,宝马又只能坐师父一个人,反而是小时候韩国的动画版西游记,就是刷牙变身那一版,直接给师父换成越野小吉普,妥妥公路片。

在就是西游记一路上的妖精都太出彩了,再加上原作者的各种暗喻,反正就一通升华,以至于观众忘记了沿途的风景,可能是电视剧制作方也发现这个问题,片头曲整合了一下一路上的壮丽景色,搭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的歌声,仿佛还在公路片的范畴里。

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囧系列的开篇人在囧途,汤姆克鲁斯的雨人,在就老无所依,绿皮书,哦对还有国产的落叶归根和后会无期,今年的美国内战原来也是个公路片。

对于我们这个基建狂魔的国家来说,公路建设导致近几年自媒体博主骑个电三轮就敢去西藏,而老百姓只要能腾出时间,无论从财力还是物力,好像环个中国也不能算个多么遥不可及的壮举了。

这种可实现的困难降低的时候,驾车去西藏、新疆仿佛已然勾不起大家的那样那样的神往,假设这时候拍一部这样穿越中国的公路片,仿佛已经能听到观众看完后“没啥意思,我刚回来”泛泛评价了。

美国人的公路论号的,大差不差普通美国人一听多少号公路,就知道这是哪到哪,咱们以前高速的命名更直接,京港澳!

后来各种G4G22出来后,反而走在路上没有那种联想了,以前无数次走在青兰高速上,我都有一脚油门去青岛和兰州的冲动。

这会聊偏了,因为高速跟国道还是有差别,高速的意义在目的地,国道的意义恰恰在于穿州过县,突然闯进农村大集近距离感受风土人情。

这多公路片。

中国人看公路片的风情感,受这几年大家都活的赶赶落落影响,欠缺不少。

现实道路的尽头既不是团聚,也不是冰释前嫌,而是必须拿下的谈判,赶着报到的offer,总之就围绕个生意。

生意本身就缺乏风情,久而久之,中国人对过程越来越淡化,即使是旅行,抓紧到目的地才是根本要素,汽车太慢,还得是高铁,再不就飞机,就那几天假,都扔路上算怎么回事,当然过节高速免费的时候,大家也都堵路上。

也许有一天,我们人均终于达标了,普通人的生活终于在国道、高速、高铁和飞机之间被拉平,祖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仅存风情的区别以后,最最主要的是,大家四处讨生活这事变得常态化起来,大家都可以心平气和上路,目的地更多是毫不违和的新的希望和各种回归(后会无期的目的地其实有点科幻的),相信我们的公路片,或者我们对待公路片的期待和观感,会像本片结尾那样,温情起来。

 2 ) 单反时代,胶片依旧永恒

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豆瓣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

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

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

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

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

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x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最后的最后,致敬过去的那个胶片时代。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3 ) 照片是时间的标本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

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

美好的初心是否可以抵消最后的混蛋?

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

虽然在冲洗店有人认出老头后提及了Steve McCurry,将两人并列。

但提及的阿富汗的照片等等,显然就是说的Steve McCurry。

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

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反差很大,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

我没用过kodachrome64,但用了很久的E100,后来E100复产,Steve McCurry也是用它。

富士的反转片更清新,柯达更温馨。

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

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

老头最后冲出的照片全是自己的孩子和前妻,照片里的当年是美好的。

而照片是让时间停止的艺术。

什么能阻止时光的流逝,什么能让你重温旧日美好?

他内心最渴望的是什么,和他为世人所知的,完全是两回事。

虽然自己是这世上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所到之处受到同行和粉丝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仰慕,但他最渴望的并不是这些。

即使是最为自己成就自豪的摄影师,如果让他只能留下一卷胶卷,他也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自己家人的照片,而不是那些所谓伟大的作品。

但,也只是照片罢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当你终老,一切也已与你无关。

照片只是标本,不能让时光倒流。

 4 ) Shot On 35mm Kodak Film

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之前偶然在淘宝上看到柯达幻灯片,带有柯达红色字样的白色框内的一张胶卷,一张卖2-6块钱不等。

当时很好奇这种照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几个月后非常凑巧地在这部剧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所用相机和普通胶片机是一样的,所用的胶卷是柯达克莱姆胶卷,应该只是最后的冲印方式以及放映方式不同吧。

剧中的胶片机

胶卷盒子

放映机

投影剧中的取景、色调以及构图真是赏心悦目,背景音乐也是恰到好处。

人们从前拍摄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把时间停下来,定格在那一刻。

而如今,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镜框内少了些深思熟虑的构图,原片需要靠大量后期粉饰,快门变得廉价,拍照没了仪式感。

所以现在很多博主会去买胶片机摆拍,或是跟大家安利一些ccd之类的,使得胶片机又重现在大众面前。

很难去评判数码相机的出现对胶片机而言,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时的人又怎能想到,柯达这样一个公司最终的结局竟是被时代淡忘。

这有点像传统纸媒的没落,每次看到某家书店倒闭亦或是报刊亭荒废,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惋惜。

希望我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心中都能保留最初对胶片、对报纸、对cd的那份仪式感吧,不要被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实时更新的热搜淹没。

——时光或许会带走过去的印迹,但你可以选择保留。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剧末的几张照片吧。

 5 ) we are all miserable assholes

配乐,台词,镜头,色彩,都恰好击中我的审美,是2020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了,奥妹真好看,爷爷真酷,很真切打动人心的故事,没有任何追求fancy,追求深刻,追求刺激的意图,可就这样的单纯的讲述,用各种语言去传达的那种情绪,才最真诚,就像胶卷,没有光圈,没有焦距,只是用心去捕捉,用心去呈现。

我们拍照是为了留下时间,make humanity tangible, we are all conservatives, true.

 6 ) 旅程治愈

男主婚姻不顺,父子关系不好,事业遇上挫折。

通过一段旅程与父亲达成和解,捡回自己的音乐,找到自己的爱人。

传统叙事,对吧。

钱钟书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暗示了旅行中的磕碰与曲折,也是旅行题材可以承载生活、治愈、爱这些永恒的元素的原因。

我很羡慕剧中男主为了父亲能果断拒绝自己的事业机会,我想要是我,恐怕会苟着,何况是来之不易的说服。

从电影的角度看,妹子的作用似乎倾向于粘合剂/中介,使这对“冰冷”的父子能够连接起来。

但似乎工具人属性较强,情感厚度不够。

整体上这个治愈也有点牵强,看过白日梦想家的人很容易猜到结尾。

我也曾相信旅程有如此魔力,仿佛走到最美的地方,看到壮丽的景色,会印证自己的渺小,会忘我,以至于忘却烦恼。

然而当我真在那景区时,我才发现我所焦虑逃避的,始终萦绕在心中,一个工作电话,我还是会打开后备箱的笔记本;导游催促的话语“几点前要赶回去”一直在耳边,仿佛有个巨大的倒计时。

男主说前妻抱怨他一直生活在过去,而不是活在当下。

她说的不对。

也许她说的对,也许丢掉过去,活在当下,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你想改变,便可以改变。

炒鱿鱼就被炒呗。

 7 ) 35mm定焦是最美丽的镜头

突然一瞬间的感悟,所有的旅行,所有的思绪,所有的情感都汇集在那一刻的快门,but it was your bare eye witness that very special moment, not your shot, the simpler the better, the more close to the essense of your sentiment upon shotting. That’s why 35mm shot is the most beautiful shot on this planet, you capture the moment with this shot like your own eye, brain, heart beating and breath.

 8 ) 胶片不死

-《柯达克罗姆胶卷》送给胶片迷的一封情书。

温馨又怀旧的公路小品,胶片末时代背景下的父子和解之旅。

尽管套路很明显,叙事很平淡,但细节之处仍然可见生活流电影的自然和质朴。

每一次换镜头、装胶卷、按快门、手动过片,都能让胶片爱好者为之落泪。

影片中胶卷代表着短暂的时间,代表一个时代,也代表老父亲本身,父亲离开的时候,也正是最后一间柯达实验室关闭的时间,以致于影片最后男主观看幻灯片的时候,才最终达成和父亲的和解,才发觉未曾珍惜的都弥足珍贵。

影片硬伤也很多,艾德哈里斯靠演技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但影片立意模棱两可,既怀旧又似乎反怀旧,导致角色和故事都不够立体。

摄影和音乐大赞,每首歌都好听,每一帧都是画。

最后父亲以摄影师身份的陈词堪称伟大,也是全片最催泪的时刻。

感谢35mm胶片给影片带来的厚重,也庆幸自己踩在了胶片时代的尾巴上,嗯,胶片不死。

 9 ) 《柯达》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

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不管数码相机有多好,它永远无法跟一台真正的相机相比,现在的人们比过去爱拍照了,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洗,就只是数据、电子尘埃而已。

”前半段很无趣无所谓,不值五星,但后面真的很感动,我看电影很少哭,除非触动到我的点了,可能和我本身对摄影感兴趣以及今天很巧的事有关。

看到被那些摄影师包围 感受到他们对本的尊重时,以及摄影师们带着悲痛夹道送别,我意识到本了所说的我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点什么。

镜头里是有情绪的,怎么可能没有本对孩子以及对妻子的爱呢,只是他选择了更多的偏向他所热爱的事业,这个行为没有对错,我也能够体会到男主复杂的情感,她怎么会不怨呢?

他的记忆力父亲的爱就是很少,而且还让母亲那么伤心,这就是对他造成了极大的不可挽回的伤害,而且他的父亲还总是那么的玩世不恭。

剧情很老套无趣,不看最后20min真的很失望,只值三星,感觉是把我骗进来的。

在一开始就能预感到这部电影的走向,甚至在本要死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但后面还是稍微给这部电影升了一点。

我原来还想为什么会洗不了照片,现在不也有很多洗照片的店吗,结果原来是要投上去的那种。

我也想拍胶片了。

 10 ) KODACHROM( ) 1935 - 2010

2018-04-22 丹阿 重生的艺术史 导演 Mark Raso,编剧 Jonathan Tropper影片灵感来自2010年的一件重大事件,柯达克罗姆胶卷最后一家冲饮服务社关闭。

2010年,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For Kodachrome Fans, Road Ends at Photo Lab in KansasBy A. G. SULZBERGERDEC. 29, 2010https://www.nytimes.com/2010/12/30/us/30film.html情节就是唱片公司的儿子Matt接到老爸Ben的私人护士/助理Zooey的通知,著名摄影师的父亲,查出肝癌晚期,命不久矣。

家里还有4卷几十年前拍摄的柯达克罗姆胶卷没有冲洗,然而一周之内最后一家冲洗服务部就要停止Kodachrome胶卷的冲洗服务,所以想找Matt送老爸去洗胶卷。

然而。。。

1. 色彩 一切,几乎一切人造物的配色,都有目的的选择了颜色,特别是红+黄这两个柯达标志色的应用,出神入化。

个别场景为了营造孤独寒冷的气氛选择了冷色调。

男主Matt (Jason Sudeikis) 公司的墙面-红色,女秘书的衣服-黄

老爸Ben (Ed Harris) 的坐车出场,街对面的雨棚、墙壁,全是红色,垃圾桶(报纸零售箱)是蓝绿色(Fujifilm)。

旅馆的门,大红

餐厅里黄色的墙,红色的沙发

路边老爷子的遮阳伞-黄色⛱️,🚗配车-红色

冲洗出来的 Kodachrome 胶卷里, Matt 的妈妈穿着红色的裙子

2. 人物与化身personage & personification整部片子里三个主角全是拟人化的化身老爷子 Ben 就是kodachrome的化身,胶片冲洗服务的最后一日,也是摄影师生命的最后一天。

胶片虽然不再,但是给活着的人留下的是穿越时间的回忆。

男主Matt (Jason Sudeikis), 是摄影的化身, 成长在胶片如日中天的年代。

女主Zooey (Elizabeth Olsen)是数码摄影的化身,年轻漂亮,各种看着顺眼用着顺手。

作为胶片的“护士和私人助理”,照顾着老胶片,一遍给胶片续命(本片是Netflix买下,数字播放), 一面在要了胶片的老命。。。

于是故事就成了,用数码很多年的儿子回去看病入膏肓的胶片老爸,一路旅拍,一晚搞了数码美女,发现真好,但是数码表示“不伺候胶片老爸”了,受够了。

well。。。

最后在观看40年前的片子的时候手里还是抱着数码后背的,不是吗?

最后收场的黑白色KODACHROME, 这是彩色胶卷的墓碑, totally Monumental

最精彩的是,导演 Mark Raso 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把故事包裹在一层层的面粉糊面包糠中,这样炸出来外焦里嫩,口感松脆。

黄灿灿的油炸鱼和薯条,沾着红色的Ketchup, 亚克西!

(走错片场。。。

)当然,以后大概再也不会有这种“放了40年没洗的数据卡,不知道拍的什么” 的事儿了(并不是)\

Leica M4-p…… 全文首发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3NzQ0NTM4OQ==&tempkey=OTUzXzVuMjZ6dU9nTUNLYVZpNmpIWVRiVkZuZDZlYjMtSDEwNW0yMTlMMEZ4MEVXTW9oc2ZnalhzQk56aE1YdmM2QjZqYkJ0RjB1Q0tiZU9RV3BrOGlQdFhGTEQ1dUdVc1Z3WFl1OVlwZ3FzbmQwUFJaLUo0aFJFUFB3a3RFQTRzTnlyN25obVpHSE56ZTVyUEVyVl92T1g3dmVtU1dSLTFIcXBqWlhXYnd%2Bfg%3D%3D&chksm=7d05ca5b4a72434d7a3de9c8da03207017cd9228bad9f92429478232b2077c012b78da54e485#rd

《柯达克罗姆胶卷》短评

父子和解的老套路,唯一的惊喜是导演拍摄用的35mm胶片,画面上浓浓的质感。

9分钟前
  • 披头盖脸士
  • 推荐

文青父子版内布拉斯加

12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柯达应该赞助了相当多的糖水吧。几十年未冲的卷是个大梗。不过胶片到了这份上,谁还在意这些呢。就是个情怀了。结尾空闪闪光灯的情节长知识。看来这一行的仪式感也挺强。

15分钟前
  • york
  • 还行

102
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对白很多但也没什么意思,看的途中n次玩手机,这电影实在是没吸引力

19分钟前
  • 长夜
  • 较差

套路片,情感刻画得还不足,尤其男女主的感情尴尬,而且也没讲好胶卷的意义,混杂一通

22分钟前
  • 檒子
  • 较差

一部充满温情的影片,虽然看之前大体就能猜到剧情走向,但还是会被里面的一些细节感动到。还记得柯达宣布倒闭那会我还在上大学,之后有一天晚上在南京骑车闲逛看到一家门牌印着柯达胶卷字样的店铺不禁感慨万分。时代的更迭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纸质车票逐渐被电子车票所取代,纸质照片不再是我们拍完照片后的首选,实体书店的经营也变得举步维艰。一些实体物件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那是我们认真生活的凭证。

27分钟前
  • 开心北冰洋
  • 力荐

太太太一般太套路了,要不是演员演技好。

30分钟前
  • 僵尸太疲惫
  • 还行

最后本说 你听到什么了吗 那一幕的眼神 构图 色调 整个捕获了我的眼球 整部电影的配乐也很喜欢 恰到好处!

34分钟前
  • -咸味橙咸橙味橙
  • 力荐

Parsons,Kansas,莫名想起Paris,Texas。我知道这仅仅是巧合。剧终说,故事是建立在A.G.Sulzberger的报道上的,他现在是纽时的出版人,报道写于2010年。剧情很俗套,都能猜到最后的胶卷里是什么内容,看到投影的时候,还是痛哭不停。

37分钟前
  • 八圈
  • 推荐

用最后一桶液洗出最后一卷照片,然后死掉,时代就此终结,哇,美。要是不结婚不生孩子就更完美了。

42分钟前
  • null
  • 还行

明明可以有更宏大的叙事

47分钟前
  • 荒诞日记
  • 较差

儿子认为父亲感情上带来的伤害,以及私生活上的泛滥,能给自己足够的理由拒绝原谅。但实话说,人的感情和人的道德,本来就没有人想的那么有意义。要是真有意义,人生就不复杂了。片子太冗余,要是我,会把女主角剪掉,尽量用电话代替。本来就复杂的人生,不需要那么多冗余又爱讲理的角色。

51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科班刻板,不喜欢乐队报菜名,也不喜欢俗不可耐的美式家庭父子破镜重圆剧。克罗姆胶卷的比重就像个噱头。但是再怎么俗套,谁不会被最后的升华感动呢。

53分钟前
  • 月世界遊泳
  • 还行

情怀和旧时代。感动。讨厌老、病、死

54分钟前
  • 鹦鹉螺号
  • 力荐

俗套的亲情故事,胶片还是能拉近和一部分人的距离,相机装胶卷这个小动作也是个美妙的过程啊。另外,奥妹挺好看的。

56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35mm柯达胶片作画 胶片不死摇滚不灭 片尾收录的照片听挺有质感

59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7导演写给kodak的情书shot on kodak 35mm

60分钟前
  • 尘世舞
  • 还行

虽然早就已经知道情节了,但已经令人泪目。1.利用玻璃的透明拍出人物之间的隔离感2.利用镜子拍出逆向空间3.喜欢拍人物靠着车玻璃看着城市夜晚的沉思,城市街边五光十色的灯光反射在车玻璃上4.利用镜头对焦虚实拍出人物的三角关系5.有价值的艺术,没一个是幸福中创造出来的。野心,自恋,情怀,性愤,怒,才是那些艺术家的引擎6.我们搞艺术的都是些没有安全感的家伙7.没有成片,冲印,只不过是一些数据罢了,电子灰尘,多年后他们把我们挖出来也找不到任何照片,没有关于我们是谁,如何生活的记录8.看着时间就这么逝去,事物就这么消逝,所以我们才成为摄影师,我们是保守主义者,我们拍照是为了停下时间,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那就是对任何形式的艺术的最好定义吧9.音乐配合着公路让我想起儿时夜晚从铜官回家依靠着车窗

1小时前
  • 小姚的吉姆餐厅
  • 力荐

还是比较套路的电影,情节不错中规中矩,导演想用最后洗出的照片来达到最佳的震撼效果,但始终感觉不如《白日梦想家》里带来的那种效果。也以此片纪念一下自己第一套洗出的胶卷。

1小时前
  • 半個斯文人
  • 推荐

7.5/10.借冲洗最后四卷柯达胶卷之机修复父子情。温情公路片。艾德哈里斯那满脸的皱纹说明了一切,即使他那么混蛋,病床上的忏悔也让我动容。最后摄影家们集体列队,举着自己的相机为老摄影艺术家的逝去送行那段也很让我感动。Netflix想与HBO分庭抗礼的野心很大,不光的是电视剧的产量,电影也拍了那么多,虽然良莠不齐,但佳片的数量也很多,在这一点上HBO应该自愧不如。

1小时前
  • 生活在别处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