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asa这部电影看过三遍吧,其实除去粉丝滤镜,良心说女主就是擅长数学的普通人啊。
如果结局男主得了金牌我反而会觉得很套路了。
本片本来就是一个自闭症少年感受爱的成长历程呀,而且初两人莫名来电外,之后的感情线也觉得挺正常的,两个人经常一起玩,一起学习以后女生主动什么的其实也很自然,所以不要喷女主了叭( ˘•ω•˘ )
因为学校将会是2016年IMO的举办地,所以就在Facebook上面关注了个主页。
看到老板和校长的推荐,所以就一个人跑去看。
自闭症,以前在上教育心理学和危机干预的时候都有了解,是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却很可怕的心理疾病。
不知道导演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还是特地要用这种戏剧的手法。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类似电影中男主的症状出现在自己身上(不应该是少数吧),加上自己也算是学Math的,所以很多情景真的挺感同身受的。
据说导演为了拍的更真实,找了很多“数学工作者”谈心。
= =||||||| 一开始有个场景就是医生给男主玩恐龙模型,男主对此却很冷漠,冷不丁的冒出一句XX是食草动物。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偏执的理性看待问题,总是会有“这个有什么大不了”的状态。
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性的想法,只是逻辑思维居高临下。
对数字敏感和执着,男主执着于47号餐和7个虾丸,因为这两个数字都是质数。
似乎这种事情也特别合理。
我总和人说我181cm,79kg(虽然现在好像也不到这个体重了,下次可以考虑73了),因为这俩都是质数。
很多人看到21第一反应是三七二十一什么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已经变成了C(7,2)这个组合数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要找的话能找一箩筐。
在电影里面,男主把那种对数学的偏执还带到了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一句你不够聪明,看似轻松愉快,但是却如此伤人。
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和爸妈、朋友有各种争论,但有时候想想,有些话不说更好。
男主的那位自残的roommate说的一句话,几乎概括了大半个电影,就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是的,这个社会很残酷。
高中的时候性格有点独,入学成绩也差,老师就感觉你是个怪胎,当你成绩好了,再怎么怪和过分的行为在他眼里也变得合理。
BBC电影为了表现腐国著名科学家霍金,还特地设置了那个和霍金同样病的数学老师,那个因为病痛错过IMO比赛的数学老师。
所以,当男主出现的时候,老师简直就是重现找到人生目标一样,希望男主能了了他心中遗憾。
当大家都认为剧情就这样走向一个腐国自闭症男孩逆袭的故事时,突然出现了个妹子。
somehow这个妹子通过各种努力卖萌“治好”了男孩的自闭症。
结局就是男主从考场摘下了参赛证,为爱放弃比赛。
数学老师居然帮助他从考场跑了出来。
这都是因为爱情?
老师为了男主他妈,男主为了泡我大天朝IMO 队的妹子~真是无力吐槽这种剧情~关于这种为了爱的故事,确实挺多的。
比如当年搞ICPC的时候听到的八卦,有IOI金牌选手因为同队参赛的妹子故意没做俩题,为了能让妹子拿金牌的故事。
以及一好哥们,带着妹子组队参加ICPC拿牌的“感人”故事。
这俩故事最后都没有happy ending,但是充分验证戏剧源自生活。
虽然男主为爱放弃IMO,不过故事最后还是happy ending。
当男主在车上坐上副驾驶座,用手握住他妈妈的手的时候,真的很感人。
P.S. 好多人和我说看这个电影为了看帅气无敌的男主。
够了,你们这些看颜的人类。
P.S.+欧洲电影有时候可以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P.S.++好想去做IMO的志愿者哈~P.S.+++里面有些他们在台北集训的场景,导演的镜头捕捉的特别好,虽然还顺带黑了我大天朝。
感觉我大天朝主旋律是以我之姓冠你之名的思想,说完这个总是让我想到牛顿-莱布尼茨(剑桥里面出现了牛顿的雕像)。
腐国各种英式建筑的镜头也处理的特别棒。
自闭症,似乎,已成为一个被曲解和被神化了的疾病,被用滥在文学影视中,往往和高智商/各种天才特长配合,如同一个隐喻,迎合了那些中二症(“我遭人嫌只是因为太special”)或阿Q(“智商太高了一定会悲剧”)的心理。
不过,我不是自闭症家属,对这种美化没神马怨念。
故事前半段,很有点天朝励志片的味道。
核心对话有: 男主妈妈:不要有压力,(考试)结果不重要; 男主:结果当然重要。
男主老师: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enjoy数学的,不是吗?
男主:(然后)就像你吗?
(该教师很落魄) 很难想象一个自闭症患者有如此清晰功利的成败观,我默默想:这个英剧,到底要走向天朝的屌丝翻身记套路(只不过置换成自闭症)(流行模式 I),还是要走向米国“是坨屎都可以温暖我心”的煽情派大结局(流行模式 II)呢?
—————————————— 在男主毫无悬念地挤出第一道龙门后,故事进入第二阶段。
此时,导演设置了一个做为男主人格补充、扩展和对比的形象——一个自负的、炫耀的、令人极度讨厌的自闭症二号Luke。
一方面,男主这个单线条脑回路开始领悟到一些非功利价值观(譬如音乐,“美”、友情和爱情),对男主即将到来的三观突变进行了一定铺垫;另一方面,在男主以极微弱优势险胜晋级之后,Luke痛苦地袒露心声道:自己并不热爱数学,只是—— “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 这应该就是本片的点题句了。
因为这其实暗示了对男主之前价值观的审视,和带着同情的否定。
只见男主面容抽动着,想必一定在内心默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吧 只是庆幸因为种种因素,他走上了另一条“温暖”大道罢了。
(不想被当怪胎就必须做“天才”;无能成“天才”就只能被抨击为怪胎。
生活在非多元文化和压制个人主义的社会里的各种“小众”们,对这句话大概更有切齿之痛吧) 总之既然如此,导演大概就不会再往凤凰男翻身记的路上走了。
可到底要怎样逆转情势呢?
不禁好奇。
可惜,在第三部分,这个逆转,处理地非常草率而太过戏剧化。
不过,总还是比天朝模式(I)要段数高些。
加上上文所述的欲抑先扬的处理,也比那种一头到底普大喜奔的“爱情让我从此自我悦纳/摆脱自卑/停止奇葩/从此世界一片光明”等等桥段(II)来得多少含蓄些。
—————————— 本片戳中我泪点的,其实是男主的妈妈。
特别是影片最后,男主说,爸爸做的一切都可以make sense,妈妈再也忍不住地脱口而出:”why?!
“——为什么他可以,而我就不可以?!
此时我忍不住泪花闪闪鲁冰花了。
不是觉得她可敬,而是觉得她既可怜,又可悲。
”为人父母“,或者说”生育“,在我的价值观里,是一个贬义词。
看着电影中这个丧偶母亲百般用心、百般讨好地照顾这个儿子,而儿子又丝毫不领情的种种细节,与其说是夸张,不如说是某种写实;与其说是儿子冷血,不如说是母亲“咎由自取”。
”为人父母“是一个投入多而收益少的职业,尤其是那些只有生活保姆责任,而无精神导师能力的”父母们“,费劲一生心血,也只能“造出”一个与自己无干、甚至彼此隔绝的精神实体,既像一个悲剧,又像一个讽刺。
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父母“这个职业,顶多可以作为一种兼职来调剂生活;但又有几个人能够不加班加点地来做呢?
——毕竟,工作可以辞职,而造人却不可以回炉。
到时候,也只能用“天伦之乐”来合理化一切牺牲了吧!
很欣慰地,虽然影片最后还是采取了媚俗的手段,给出了一个儿子开始不再把母亲拒之门外的happy ending,但毕竟,这主要是靠了爱情的力量(虽然这也很媚俗),而不是亲情的力量,所以,起码没有明确地传达出那种:子女=个人成就的洗脑价值观。
(毕竟不是天朝剧啊) (ps:男主对女主的好感不难理解:老爸的理解力+老妈的nice。
可见人再nice智商不够或三观不合也还是没用的,入眼不入心。
高冷逼格是不会对保姆或奶妈们有深刻回应的。
) —————————— 不过,我承认上文里我有点过度解读的嫌疑。
毕竟,影片中的单亲妈妈在育儿方面还是基本无可指摘的,不像天朝父老们那么极品。
(关于如何处理天朝国情可参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15188/) 因此这里我要对电影吐槽的反而是,为了凸显母子不合, 不惜运用另一大kitschy元素即“伊甸园情结”:男主爸爸的猝然离世成就了男主对完美父亲的执念。
单亲催泪瓦弹+完美童年+不幸人生这个组合的配套设施一定还有:某天另一“天使”款款而降,主人公就此不再怨恋旧的守护神的骤然离去,而从此幸福嗨森一家人,一切心理顽疾也随之不治而愈。
虽然如此,“瑕不掩瑜”,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很满意的。
——否则,大家知道的,在电影院看到烂片最痛苦的,因为没法快进。
Cheers!
我既看了b站上的纪录片,也看了《x+y》的电影,感觉虽然纪录片略显混乱,但更真实更有冲击力更好看。
对于电影,故事还ok,但拍太烂了。
特别是结局,没有什么逻辑,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张梅会放弃参赛,感觉她的理由很牵强,虽然被舅舅骂了但是也不能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而纳森就更无语了,我更加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弃赛,虽然小女友可能会离开,但是不太影响参赛。
他数学老师和他妈妈就更加无语了,为什么他数学老师一边追赶他一边把领队老师锁在赛场,为什么他妈妈会高兴他弃赛,真的无语。
非常好的一个故事,可以用很细腻的笔触描写这些天才儿童,但是电影给浪费了。
相比而言,纪录片就非常真实,哪怕很乱。
电影的话,我感觉有些分镜不好看,我毕竟是外行说不出道理,但看着很别扭。
要不是Asa的蓝眼睛,我是完全看不下去的,后面就全在快进了。
完全浪费时间,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刷刷别的电影。
真心不推荐,别看。
好的电影总是会让人思考很多,给你不一样的思维角度。
每个人出生时,就是一座孤岛,什么时候都是。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美的自我平衡系统,如果系统与系统需要接触,那就需要裂缝。
从很多的电影里,我看到了被困在身体里的灵魂,被污染了的灵魂,美好的灵魂,还有阿斯伯格症候群,一个感知情感、表达情感与普通人稍显不同的灵魂。
有人说他们是天才,例如很多“星星的孩子”被称为富有天赋的孩子一样;有人说他们是奇怪的,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讲出来的话总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一样的。
电影里的 Nathan 头脑里一直有小时候父亲陪伴的影像、车祸的影像。
不断闪回不断重复,我想他不是不难过,只是他不懂那是难过,他不懂如何表达他的难过。
当他懂得了的时候,他就感受到了痛。
因为无法轻易感知普通人的感知,所以他们可以专注的做事情,他们可以执着地重复做一件事,他们可以单纯的表达想法,他们可以更容易的到达天才的神坛。
看了电影后看了其他人的影评,然后看到了原型现女友的影评,了解了更真实的他们,知道了高智商可以拉高情商(有点像AI可以用数据的模式与人无障碍沟通一般),看到了一个更加活生生会思考,有自己事业感情,懂得学习做菜旅游爱考古的忠诚的有血有肉的人,很奇妙的感觉,好像身边人一样。
谁能说一般人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对的,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就一定是“错”的呢?
(看了love deach robots里面有一集就描写了机器人们认为人类的表达等等的低等与无趣) 找到了网上的自测题,做了下,证明自己的确是凡人,哈哈哈哈哈。
其实也是想看看如何评判为阿斯伯格,一般是是否难以与其他人建立流畅的表达沟通、行为举止是不是不会让人有异,与他人相处有否共情的能力,是否不会觉得难受,对于声音和图像是不是没有特别的感觉等等。
我想到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前的我内向、不懂表达、不会沟通,遇到了问题喜欢逃避,也喜欢逃避人群。
不懂别人的话外之音,不懂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会不一样。
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学习的技巧,虽然费了很多功夫,但随着经历的丰富,自然而然就变得“合群”又普通了。
看了电影,突然觉得,除了天才和奇怪之外的第三种就是“普通”,普通把你淹没在人海里,变得谁也看不到你了。
也许专注在某一方面,如今普通的自己会变得更加闪闪发光了吧,这到底是浪费了时间还是成熟了呢?
数学的美,和音乐、绘画、哲学等等是一样的。
数学的简洁、工整、变化万千又可找到规律,其实它是很可爱的、纯真的。
美丽是共通的,追寻美丽是很正常的。
不同的是,金字塔尖的位置,总是少的可怜。
《证人》里可以把所有看到的听到的完美背诵计数的善良女孩,《X+Y》里那些数学界的神童们,同样应该得到欣赏。
那些说可惜没拿金牌的,也许这正是我们中国教育下的思维模式。
人生远比金牌重要的事有很多很多,更何况,天才不会因为没拿到金牌就变成凡人的。
演绎过《水形物语》的 莎莉·霍金斯 ,演绎起母亲也是如此的演技满满,母爱的光彩闪闪发光。
ASA的演技依然很好,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年纪演绎了那么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很会挑剧本,很有灵性的演员。
很多人说张梅很绿茶,这是别人的故事,匆匆几笔,你又怎么能了解她的所思所想呢?
我只庆幸Nathan在如此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真好。
X+Y,可以是男和女,可以是数学代码,可以是一种未知加上另一种未知,谁知道呢。
PS:1.说到“中国”和“台湾”字眼,我想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2.谢谢Nathan那么喜欢中国
很多人说女主丑,我就奇怪了,周围的平凡人不都长这样的吗,还有很多人都没有她好看呢。
况且女主只不过是脸胖了点,怎么了?
人家五官立体,眼睛圆圆大大的,头发黝黑,挺自然挺接近生活的啊?
有的人又要说了,人家是演员长得好看是应该的,我就问这个女生究竟哪里丑了?
还有那些甚至牵扯到说这个女演员辱华的,我更纳闷儿更觉得滑稽了,全中国上下14亿人口有多少人长得比她普通,比她平凡,难道长得不漂亮不精致的Ta们就不配喜欢别人 不配拥有爱情吗?
呵呵了。
这是讲一个连与母亲交流都困难的自闭症男孩在与女主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交流和爱的故事,而不是一部只凭借颜好的漂亮小姐姐就让人心醉,觉得“颜当户对”的青春偶像剧 好吗?
对于交流困难的他来说一个能改变和感化他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一心专注于数学的他来说难道相处的过程还没有一副精致的皮囊重要吗?
长得漂亮确实可以让人赏心悦目,可这个长得不算出众也不算难看的姑娘逐渐改变一个人的过程就无所谓吗?
况且这部电影本身就与现实相关,据说这部电影和一名擅长数学的男孩有关,他也一样喜欢上了一个中国的女孩又有人说了她性格矫情,看上去就是婊,人说话小声就婊?
主动一点就婊?
在和一个男孩相处的过程中喜欢上他 就婊?
我班上就有这种人啊,可人家就是学霸,人家做什么事就是认真,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女主她没有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情,你只在乎Ta的外表和看上去得样子很正常,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可就凭这点就对人家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的就很爽是吗?
总之我觉得患自闭症的男主能遇到一个让他喜欢,也喜欢他,改变他的女孩是一件很棒的事
看完sex education4回来看瘦版Asa,却意外被一些东西打动。
男主Nathan是个阿斯伯格,这部影片纵然有槽点,但围绕男主的爱极其打动人心。
影片开头,男主肚子在雨中独自前行,自白“我跟别人沟通有困难。
因为我寡言,别人以为我没有意见,或以为我蠢,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有很多想法,只是怕开口。
我知道我异于常人,我看世界有另一套方法。
”这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一个阿斯伯格的内心。
之后镜头转到小时候,Nathan的父母带他看医生。
医生问他是不是害怕恐龙吃了你,Nathan答曰剑龙吃草不吃肉,哈哈哈哈哈。
Nathan说自己喜欢结构图形。
镜头一闪,Nathan爸爸开车载着Nathan,爸爸说“虽然大家未必能明白你,但你有些特别的能力,就像魔法师,我们只是麻瓜,不懂你的咒语。
”温馨而善解人意,温柔的表达,一下子击中我的心灵。
“你是个正常人Nathan”,Nathan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正常却又独特,有着自己的接受表达信息的不同。
Nathan爸爸会把薯条塞到鼻子里,会给Nathan唱“1、2系鞋带,3、4……”的数字版歌谣;Nathan妈妈为了Nathan学数学,买7个虾丸,用Nathan能接受/明白的方式说话。
妈妈的情感是充沛的,而Nathan难以像其他人一样理解和接受很多情感,而是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Nathan和女主的剧情虽然有点一言难尽,女主的人设其实不讨喜,但真没必要攻击女主,女主形象很学霸,这个角色就算刘亦菲演也很尬。
别扭的口音很尬,尤其女主舅舅口音,找个日本人演中国人,太尬了。。。
但Nathan与女主的相处,更多的是他的成长,一向抵触与人拉手的他,和女主拉手了,而且Nathan笑了,是Nathan在体会到爱情之后,自我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男主妈妈期待的,欣慰的,比起一个imo牌子,nathon能哭与笑,去感知,理解,表达一些情感,这是更重要的。
很多人质疑说,nathon因为女主imo牌子都不要了,很愤慨。
但我觉得女主只是推动nathon变化的一个诱因。
nathon学数学,更多的是顺着Nathan自己对数学的喜爱。
男主妈妈的出发点,就完全不是为了让他拿imo牌子而学数学。
妈妈更在意的是Nathan本身,男主的老师最后堵住门,不让英国队领队去追nathon,说明男主最亲近的人对他的理解。
最后nathon自己表达出对父亲去世的痛苦,理解了爱,这对妈妈和nathon而言,这比多少数学成就都重要。
nathon妈妈爱的是Nathan本身,而不是nathon的数学天赋。
最纯粹的爱就是这样,爱的是你,而非你的优秀。
nathom能去哭去表达,这比一百个imo金牌都重要
nathon和妈妈去追张梅的时候,nathon主动握起妈妈的手,我想,妈妈心中的感动已超乎所有。
这个人叫Daniel Lightwing。
英国人。
也是名85后。
了解Daniel最初是因为我重看95版BBC电视剧《傲慢与偏见》,据我上次看时隔5年,有了新的见识和人生体验再看这部经典英剧,被英国的绅士文化深深折服,遂对英国燃起了强烈的兴趣(此前我对外国文化的关注点都在美国)。
于是我上知乎上搜索有关英国文化的帖子,看到一个提问为“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下面的最高票回答我读后深以为然,回答得很有条理很有深度,以我对美国人的了解确实是帖子上所写的一样,而答主不仅了解美国人还对英国人也如此了解一定不简单,点击答主头像,难怪,原来是老外,但是之前看帖子完全看不出是老外写的!
(知乎上也有不少其他老外写的文章,但行文还是有些生涩,可以猜到是老外)。
而他写的中文却非常地道,口语化,用的词很接地气,甚至还有不少最新流行的网络用语。
再点击简介,基本资料如下:
Well, 剑桥三一学院,数学专业。
学校确实很顶级,学习成绩一定很好。
接下来看看他的其它回答。
总共263个,我花了一整个白天的时间看完,越看越为他的学识、思维和眼界赞赏不已,他博览群书,不但精通英国史、欧洲史,更精通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代历史,还深入研究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去过的中国城市恐怕比绝大部分中国年轻人都多,为寻找三国时代的历史遗迹深入中国很多的小县城、小村庄。
他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这是中国人特别缺少的能力。
在学识和眼界之外,我可以读到他的谦逊、包容、为人正直等等良好的品德修养。
Daniel Lightwing的全部知乎回答:https://www.zhihu.com/people/li-yi-rui-30/answers看到很后面,发现他还居然被BBC拍了纪录片,纪录他2005年参加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银牌的过程。
五年后,又以他为原型根据这个纪录片被改编拍成了电影《X+Y》。
简直亮瞎了我的眼睛。
找来纪录片看,VPN看比较卡纪录片链接:http://thewonderfulworldofautism.blogspot.com/2010/01/documentary-beautiful-young-minds.html《X+Y》电影链接:http://www.iqiyi.com/lib/m_210707914.html(电影需要付费,5块钱)他的家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94733/answer/102190245他的父母都毕业于剑桥大学,6个兄弟姐妹除了十几岁的弟弟也都是牛津剑桥之类毕业或在读,爷爷的爷爷之类是剑桥宗教学院院长,满门的精英人才,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奶奶的爸爸曾有一家巧克力工厂,其中产品有KitKat(后被雀巢收购)。
Kitkat! 脆脆鲨,我最喜欢吃的脆脆鲨。
纪录片的最后你们可以看到,Daniel和自己相爱的女友结婚了,那时候Daniel18岁,女方是Daniel在北大读研住的招待所的中国接待员!
从画面看,这名叫Zhu Yan的接待员如此熟悉,中国的餐厅、酒店、工厂有很多这样的Zhu Yan。
如此普通的中国女孩在Daniel眼里确如珍宝。
最让我感慨的是Daniel的父母和家庭,他们居然同意Daniel和Zhu Yan的婚姻,并高高兴兴地给他们办了虽小但温馨的结婚仪式。
终于明白我们和他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二三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累计起来的差距。
如今我有了人生的新标杆,我虽然之前的三十年浪费了无数的光阴,但是我会用我的余生迎头赶上,并且努力教育好我的女儿。
I will raise her to be an open-minded、gracious and accomplished young lady.后话:Daniel 与Zhu Yan后来离婚了。
Daniel剑桥毕业后在Google伦敦工作,后与朋友开公司。
现在的女友叫EJ,是个高中和大学都在英国读书的中国人,这里有他女友回答“有个超级好的男友是啥样的?
”的文章: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87458/answer/80843789?group_id=671335682303619072可以看出Daniel对女朋友也是超级温柔和真挚的,很希望EJ能好好待他,这样的人才是世间的珍宝,需要小心呵护。
这两部片,《老福先生》是昨天跟坡县的伙伴们去电影院看了(冒着汹涌的人潮),《X+Y》则是几个星期前在B站上看的(关了弹幕)。
它们都是关于天才摸索人性的过程。
天才也只是人。
《X+Y》中,略有自闭的数学天才试图越过数学逻辑理解周围的世界;《老福先生》里,暮年的大侦探跟所有的人类一样,面对衰老、遗忘、与世界和自己妥协。
两部电影都有男主以及一众配角精彩的演绎,都以沉着从容的节奏讲述自己的故事,前者无意落入“天才”与“奥数”的俗套,后者也没考虑去取悦嗜腐的“影迷”。
《X+Y》的主题并不是自闭天才最终扬眉吐气。
少年(Asa的角色)只是一个线索,串起他周围的人们,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困境。
最明显的是他的母亲(Sally Hawkins)。
这部片的女主是他母亲,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中国女孩,这一点不可以弄错。
他的母亲一直挣扎隐忍得很艰苦,是这部片里负担最重的角色,虽然她、少年、和少年的数学老师(Rafe Spall)都非常孤独。
他们三个多年来困在自己的孤岛上,都想互相扶持,做到的却很有限。
本片的悲悯多来自他们。
当然也来自其他奥数选手,尤其是Luke(Jake Davies)。
小图灵Alex所演的Issac看似情商不错,能跟人交流,但也是一枚怪胎,不能同情他人。
这些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谁会忘记Luke那句:If you are not gifted, you are just weird. 而gifted毕竟是少数。
这部片根本对奥数的辉煌没有兴趣,它关心的X+Y,是人和周围的互动。
而实情往往是冷清的。
虽然Asa和Alex颜值与演技很高有加分,但这个片本身就很值得回味。
顺便说一句,片子对自闭的处理还是理想化了。
现实还更混乱一点。
大部分的自闭孩子也并没有天分,just weird。
因为有中国元素,可能一些观众看片会有点不淡定,可以理解。
片子在节奏和深度上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
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老福先生》的制作之精良要高明很多,几乎没有闲笔。
《X+Y》有。
有一点也不能搞错:这片子无意拍成侦探剧。
只因为福尔摩斯的职业是个侦探,所以故事里必定有些侦探元素,但故事的重心是刻画福尔摩斯在老年面对的困境:日渐加速的遗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模糊的旧日的愧疚和他的孤独。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此所以管家母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因为管家母子虽然相依为命,可是母亲并不能理解儿子,儿子更不用说,少年人的锐利有强大的杀伤力。
母亲也不能明白丈夫为什么要去当空军,儿子则不记得幼时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用三件东西编故事那个细节,简直直击我心)。
此所以日本男子的故事不是闲笔。
除了表现福尔摩斯老来跟其他老人一样热衷于寻找保健药物,日本的故事线聚焦男子和他的母亲终生放不下父亲为何抛弃他们的问题。
谁又放得下呢?
福尔摩斯也放不下当年令他退休的那个案子。
此所以那个案子,虽然是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对福尔摩斯有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揭示了福尔摩斯一生的困境。
他虽然不介意孤独,刻意追求孤独,但他毕竟是懂得爱的。
他只是胆怯。
片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闲笔。
结尾很温情,两个片子都温情。
挺好。
为什么不呢?
看片的人需要带点满意的结局。
无论Asa还是Ian爵士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毋需多说。
配角也非常精彩,而且不乏大牌。
有心的话还可以认熟人。
比如《老福先生》里有一位只出场一次的警探,是《神夏》101里面的德士司机,别以为装上胡子就不认得你XDD。
女生不是不能主动;作为一部英国(还是美国?
)方拍摄的电影,既然你要联系中国的背景,那肯定得选择一个传统的中国适龄段的女生性格啊。
作为女生确实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放在这里就会失去背景的真实性。
不然观众得到的女主角就是一个生硬的亚裔角色,毫无生机也毫无底蕴;倘若这个时候的观众还认为他是中国女生,那婊这个形容就很贴切了
学霸的世界我不懂......
【和数学有关的影视作品70】本片原型也混知乎网:我是 Daniel Lightwing ,英国约克人。中文名:李轶睿。现在坐标伦敦。曾获国际数学奥赛银牌,毕业于剑桥三一学院,是 BBC 电影《 X+Y 》及相关纪录片男主人公原型。前谷歌员工,现为 Castella Research 公司联合创始人,从事机器学习和自动化交易。三国迷,经常到中国旅游,对地理和历史感兴趣。喜欢参与中西方文化互动。
结局的突然也许可以解释为对无法改变本质的自我安慰/救赎?由于观片的私心,全片一直在注意Asa和Alex,导演对Alex很偏心啊/ 最后吐槽一下B站弹幕一直在刷中国和女主的事情...很多地方对中国的揭露其实都还蛮切中要害,女主英文不错,脸其实也是耐看型的,不知道有什么槽可以吐那么久...
没有去挖掘自闭反而讲了一个四不像少年班的故事太失败了; 不过也无所谓反正是来看Asa和Alex的
本片在烂番茄上是100%Fresh。多么难得。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短。
神奇的剧,一个数学天才来到中国or台湾?学习奥数。
知乎李铁睿lightwing的个人电影...然而剧情真的烂...
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张梅的选角。虽然影片中她并没有做什么过份的事情,心地看起来也是善良的,但为何总给人一种绿茶婊的感觉?而且浮夸做作的表情和语调真是让人无语,高材生比较喜欢这类型的?那个白人女孩不比张梅好多了?男主的妈妈虽然真的长得很丑,但演技真的不错!
我们每个人都是运行在自己的孤独轨道上,但其实,很有可能遗忘了,那些在一直默默跟着我们的星。——20151219
挺可爱的片子,每个人也都很可爱
男主眼睛好好看,这剧情和这女主…
日,想要教黄油用筷子只能学好数理化么?!?
爱就是实数集.你的有理.无理.我全部包容.
居然让我有点怀念高中课桌了 可怕
在国泰航机上看的
演员演技是真好,原来故事还是有原型的!
类似《美丽心灵》的故事基础被活生生拍砸,通篇的气氛都不对,一会励志一会沉重一会小温馨,各种擦边球找不到调,最后结尾还莫名其妙。阿沙等一众小演员表现不错,特别是细节处理,给他们两星。(然而在莫名其妙的情节安排面前都没什么卵用~)
8.7
自闭症的影片看过不少,这部影片拍得很好看。还加了那么多的中国元素。
纯爱战神应声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