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琳的玛德琳
Madeline's Madeline
导演:约瑟芬·戴克
主演:海伦娜·霍华德,米兰达·裘丽,莫莉·帕克,奥奎·奥克波克瓦西里,苏妮特·玛尼,费利佩·博尼拉,丽莎·萨尔斯,寇蒂斯·库克,雷纳尔多·皮涅拉,迈拉·卢克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玛德琳的玛德琳》是美国女导演约瑟芬·戴克最新的一部作品。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戏剧导演,在创作她最近的作品时所产生的故事。这也是约瑟芬·戴克的第14部作品。作品中的角色和她本人颇为相似,同样作为导演的她,也是一名演员。戴克以往的作品,总是带着一定程度上的形式化的美感,也显露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在她的作品中,镜头更像是..详细 >
太喜歡Helena了!
【4】自然很纽约电影,但多少也继承了里维特的舞台空间体系。
这哪是艺术家的戏剧排练,这是科学怪人的诡奇实验,终极目标是靠北冥神功吸取神的孩子的灵魂。荣格那句话该说是实验派的一个slogan吗,前进的关键在于有意义与无意义而非对错;开头有个提示“你不是那只猫”,但是某种角度来说情绪的储存是不可控的,BOOM!一切都爆发在最后十几分钟的表演里。Helena Howard实在太厉害,简直是叶子上那滴将落不落的露珠,所有人的精气神儿,看完想大喊:神的孩子会跳舞!
实验化到完全看不懂,看到最后有种全员神经病的感觉。好吧,我继续肤浅。
矫情。
在情感不能复制的前提下,其实混淆戏剧与现实的意义又何在?
不知所云的电影,但是视听没有太强的侵略性,观感很舒服,比不要碰我,影像之书和风的另一边要好看一些。还有,群戏很不错
creepy/有几个镜头不错耶
一步进入知觉体验并能不断演进,兼顾了形式趣味和戏剧趣味(没有想到这样的作品剧情可以做得如此丰满而曼妙),从不在一个高度上过久停留,做到了琳恩拉姆塞想做的但永远无法做到的一切。被意识解放的肢体成倍放大常规状态的局促,生命力与情绪喷薄而出。当然immersive theatre/movie就得immersively观看,否则自然无法融入建构中//《出局》影响无疑是重大的
很无聊,就是对那个绿帽子龟印象深刻
不喜欢,视听有想法,但是感觉做成舞台剧更好些。电影搞成这个方向就很难让人接受,情绪外化也没玩出什么花样,身心的双重煎熬,体验感很不好
85/100(猫式)演员实验教室。即兴表演万岁,沉浸剧场万岁。母女关系,师生关系,表演者与观看者的关系,引领者与革命者的关系。出色的声音设计和肢体穿行的镜头运动感。充满metaphor的青春电影,结尾怎么来的《阴风阵阵》的感觉。
-. 其实没觉得有从这么多的面孔中捕捉到些什么,但又确实整合出了些强有力的片段。看的时候总觉得气质跟很多indie女音乐人很适配,查了一下这部电影的摄影师Ashley Connor给Jenny Hval、Mitski、Angel Olsen(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都拍过MV。
魔怔出了相当牛逼的范儿。声音着魔了,镜头各种道格玛连带虚焦,内核无论是成长、剧场还是隐喻都处理得相当好。开头结尾不喜欢~
不专业万岁,即兴表演万岁!女性视角蒙太奇化的里维特式表演(所有的外媒(除了六条推文)在介绍此片时都忽略了里维特的影响,太不可思议了,如今的电影世界确实遗忘了电影史的存在),在现实与隐喻间自由地穿行,确实是展现出了猫科动物式的灵气。
@IFFBoston 有种看Guy Maddin的电影那种what the fuck did I just watch?的感觉
分咋这么低 还挺喜欢的 视听上的处理很绝 而且通过把表演外延到生活来表现人际关系 从故事上来说很成熟也很有趣 不断重复戏剧本身是metaphor 然后在前半段点明了把别人的脸割下来戴在自己脸上的核心比喻 很妙的是并没有成为“要做自己”的说教片 反而是对过于介入他人生活的讽刺 所谓“做自己”不是follow your heart 是get away from others
事实证明,让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释放情绪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有表现力没有戏剧性,如同一个人只顾表达不会思考。通片毫无克制的虚焦手持和近景特写让我产生一种被捆在椅子上强行灌入各种冗余信息的不适感。
的确拍得比较厉害,但其实无论是否合题,某些前卫的拍摄手法就是不友好的,所以很难讨大家喜欢。本片用即兴表演以及天花乱坠的拍摄来创设一出戏剧——the one playing itself out.在这出戏剧里,有强有力的情感跌宕,也有忽然的情节突变,一切都十分切合主题。但是这么多“表演”掺合在一起,成就的到底是什么呢?杂烩? 3.6
60/100 创作者把重点放在了情绪和感觉的呈现上,叙事的部分用一些明显的取材于自身生活的片段填充,给人一种举着全是因为琐事而情绪发泄的日记却逼着你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