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30岁的音乐家舒曼成功迎娶21岁的克拉拉。
他希望对方婚后放弃音乐事业,履行作为妻子的职责,当个家庭主妇。
起初克拉拉答应了他,但后来因为经济困难,且她对音乐的热爱无法泯灭,克拉拉复出了,重新开始巡演,以增加家庭收入。
16年的婚姻生活,克拉拉进行了至少139场演出,其间她经历10次怀孕,带大了7个孩子,其艰难可想而知。
1856年,病魔缠身的舒曼逝于精神病院,时年46岁。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众多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究其本源,其中的力量并不来源于电影本身,而是如何刚刚好成就了纹路合适的钥匙,打开了观者的心门。
在于刚刚好调动了情绪,就适可而止;在于刚刚好触及了美好,就适当留白;在于克制与舒展达到了平衡,就收敛力量。
萦萦袅袅,余味悠长。
而本片就是为数不多的典范,让老汉我几度落泪,满心温暖,满眼温存。
底色突如其来的轰炸,猝不及防的死亡,生与死在战争年代如同明早起床吃什么一样是一个随机事件,可以被轻率的决定,炸弹落下,烟尘四起,恐惧和悲伤随之弥漫,久不消散。
一般来说,战争背景的电影通常以有限的喜剧桥段来衬托全片悲剧性的故事,或是在无限的沉痛失望最后留下一根不至于让人坠入绝望深渊的绳索,一边指引着希望,一边引导着思索。
但本片的不一般就在于它从头至尾都是在成长的活力和生机,随时发生的轰炸只是平常的背景,生离死别也只是难逃的宿命,物质的匮乏也没有被刻意的赋予象征,似乎所有悲剧性的情节在本片中都内在蕴含着一颗种子,简单明快的散发出力量,生发出希望,浪漫,乐观……即是站在废墟之上,我们的共情之处也从凹瘪的水壶转移到了救援人员脸上的笑意,从感叹于战争的无情转移到了活下来的幸运……影片如同它的片中片一样,提振着人们的精神,只不过一个是大场景之下的精神氮泵,而另一个则是温柔细腻的氤氲之息。
人物与我而言,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女性电影,虽然我并不想单纯用主角的性别来划分。
当性别不再是影响影片力量传导的因素时,才是真正的平等,编剧处理水平的高级也在此得以体现。
片中没有刻意着笔性别对立的矛盾,也没有为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做情节延伸和情绪处理,更没有大女主式的纵横捭阖高人一等,虽然这些都是女性力量有力的表达方式,但也会让很多角色单单被行为所定义,形象鲜明艳丽,而内在却乏善可陈。
而编剧的高明之处是收集这些力量,在与主角形象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将其释放。
无论是女主工作的选择和坚持,还是在感情方面的放弃与追求,你把她换成一个男性似乎也没什么问题,这也可以看出编剧并没有以一种性别绝对对立的视角来写本子,而这样的好处就是把人物时刻宣泄的情绪力量积攒了起来,用来增强故事本身的力量。
而当两人接吻时,当女孩下水修理助推器时,当送别时女孩温柔的回绝时,当荧幕上出现曾经时,当她说出“像我们这样的女孩”时,那些没有被用来塑造主角的力量又通过故事重新回到角色身上,反复的传导,让情绪一浪高过一浪,实现了在情感层面故事与角色的高度融合,以至于影片的最后,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强烈又动人的女性力量,却在回想全片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来的那么顺理成章。
片中两位“前男友”的存在和离开都充满着戏剧性。
冲动之爱中,她不被重视,她经历背叛。
共鸣之爱中,她被尊重,她经历失去。
痛苦让她完整,但没有赐予她俗套的觉醒,因为她本就不需要觉醒,她从来也不是别人的依附。
戒指是她私定终身的信物,她可以在私奔时买下,也可以在转身离开后丢进垃圾箱;被爱是件宝贵之事,她可以选择拒绝,也可以回过头去追求……她从来都可以自由的决定她的人生,勇敢奔赴她的热爱。
片中的人物无论主次,都被塑造的立体完整。
老演员对职业有着深切的热爱,傲慢的表面之下也有着对身边人的尊重;经纪人的姐姐是个既会周到细致关切他人,又具有极强执行力的女性;女领导以饱满的精神和锋利的气势屹立职场,也照护着后来人;甚至于写稿的老头也是因为晚上要照看爱人才会在白天困倦瞌睡……这种细腻轻柔的刻画,使每一个角色都没有沦为某种价值导向的傀儡,而是成就一幅充满爱与生命力的关键色彩。
情节透过故事来塑造人物的前提是故事要足够充盈,足以哺育角色。
而在电影中拍电影这种故事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是因为这团火焰周围所有的飞虫都叫一个名字——热爱——所有人都以成就一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好故事为目标。
尽管制片组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但对于观众而言,并没有感到太大的起伏(这种起伏对于本片来说也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
全片一直以一种人们意料之中的走向向前发展,可为什么没有感觉乏味,反倒感觉积蓄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呢?
正是因为全片没有一个矛盾是指向片中片本身的,所有人所有资源都在倾力合作讲好一个故事,让大众满意的故事。
回到影片本身,故事很简单,却又不无聊,不咸不淡,但结构很巧妙。
一来影片与其片中片交叉精细,将主角和故事包裹其中,形成了松弛有序的叙事节奏;二来戏里戏外,各种角色得以被塑造完整;三来是让作为观众的我们仿佛经历了多重梦境,体验感的深入使我们更多时候停留在与女主一个维度上,就像是影院里她旁边的大妈和大兵,这也让情绪力量到达女主的同时就会浸湿我们的眼眶,不仅不打折扣,反倒更加感同身受;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让影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底色没有断档,让意料之中的美好结局依旧来的温柔平和又充满力量。
配乐好的电影配乐不得不提。
从电影第一幕开始,欢快的节奏响起,而凯特琳行走在废墟之上,这种两不相合从一开始就给全片定下来了调子——面对残酷与死亡,最有力的回应是浪漫与希望。
结束观影以后单独再品味配乐,你会感觉音乐的力道恰到好处,就如同一味药引,多一分就成了温情片,少一分就成了文艺片,不多不少刚好够在废墟中长出希望,观众在这副药引之下,感受到影片传来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没有澎湃激昂,也没有大悲大伤,只有如同不断攒动的小火苗一样的活力,配合影片故事的幅度刚刚好。
而两人月下聊天那段臆想,更是温柔到了极致,轻轻地漂浮于月下,与海浪的声音交错,彼此的心声交汇,如此轻盈。
等到接吻,那被克制许久的感情,小心的试探,大胆的表达,只在短短几秒,就胜过万语千言。
Make it a happy one.Have you ever looked at something and known you want it,want it more than anythingyou've ever wanted in your life before,and known that it can never be yours?I have, and I tell you,it'll either finish youor put a fire in your bellythat'll keep burningto the end of your days.I wasn't there at the beginningof the story,but you can bet your bottom dollarI'm not leaving before the end.Because I know now that it has to bethe right sort of ending.The sort of endingthat's worth fighting for.
1940年,英国各主要城市被德军轰炸,死伤无数。
为了提升国民的士气,英国政府主导与大制片厂合作,拍摄军事宣传片。
但这些影片情节无聊,宣传色彩过于是浓厚,饱受观众嘘声。
为了在宣传片加入吸引女性的元素,信息部聘用了女编剧卡特琳。
卡琳特有点迷糊却不乏智慧的前广告文案,因为被急需给宣传片加入女性视角的宣传部门雇佣当了电影编剧。
她参与的电影,是以在敦刻尔克行动中回归英国的士兵做主角,信息部希望借影片振奋人心。
一开始,她与制片人巴克利针锋相对,又遇到自大难缠的男演。
卡特琳要拍的故事原来讲的是一对渔家姐妹驾船参与敦刻尔克救援,但是制片厂要求必须加入男主人公,两位女性只能屈居陪衬位置,还要安排一个美国英雄和女主角谈三角恋。
面对官方一个个无理要求,卡特琳、巴克利运用智慧,在政治需要、拍摄资源、演员表现、观众反应和忠于事实之间巧妙地编辑着故事。
两人之间的默契和爱苗都在悄悄滋长。
然而,战事持续恶化,男演员纷纷离组,电影拍摄面临困境,凯瑟琳也遭逢人生惨变。
就在摄制组讨论如何填补男演员没来得及完成的戏份“下水修船,拯救所有人”时,作为仅剩的编剧,卡特琳拍板:让片中英雄全是女人。
这部片的编导以一种迥异的传统战争片的视角与笔触描写了战争最边缘地带一群英国人最好的时光。
选材独辟蹊径,以女性化、生活化的笔触描写战争,细腻而独特,片中极少见大场面,更多的是英国在战时的生活细节,是战争片中颇具新意的片子。
战争和女权两个话题,在片中结合得还不错,“戏中戏”部分与女主人公的经历相映成趣。
但是女权色彩影响了故事正常发展,显得喧宾夺主。
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有很多不同的拍法。
有些是冲突的、刺激的、性感的、严肃的……一说起这种类型的电影,第一个冒出来的形象,大概是影片中Phyl那样的女强人,果断利落,咄咄逼人,着裤装毫无女性的妩媚,碰上这样的女上司,想想就会肝颤。
然而,Their Finest的女主角,Catrin一看就不是这样的形象。
她温柔含蓄,眼眉之间还有着演员Gemma扮演Tess的时候那种羞怯和一往情深,正是男性最喜欢的形象。
而Catrin的性格,在二战时期,经历过女权运动洗礼的英国社会,也是最讨巧的。
她不传统,有自己的事业与追求,愿意为爱勇敢私奔;但又不太过特立独行,她给自己买戒指,扮成已婚而避免议论,姓氏随男友,甚至连名字也跟着改成男友家乡威尔士的叫法。
在战时特殊情形下,Catrin抓住了机遇得以在电影业大展身手,她的敏锐与才华令众人刮目相看。
而衬和她的性格更真实的,是她识时务的一面,她谦谦地推销自己的提案,获得一致赞赏认同之后,会羞涩地微笑着接受主管们的赞赏认同。
编剧室的男人们做决定的时候,她会静静地在一旁听着,适时地插上几句话,给出几个好点子。
所以,影片也没有刻意制造男权与女权之间的冲突。
男主角Buckley一开始独断霸道,看不上Catrin,更多是出于文化人的自负。
唯一能触及神经的对白,大概是那句“如果你要做个女权主义者,就从整理干净办公室开始。
”而面对Buckley对她的不屑和讽刺,Catrin则不卑不亢地回应,她赌气地把办公室整理一新,给自己腾出更宽敞的位置;当Buckley无视她的建议,她会继续争取,直到双方妥协达成一致;当Buckley开无礼的玩笑的时候,她则会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所以,这对爱侣从一开始便不存在所谓的压迫或者针锋相对,而在插科打诨之间,爱意已明。
只有更激进的Phyl是清醒的,她一早便告诫Catrin,等到战争结束之后,男人们就会把女性塞回原来的盒子里,而他们会害怕,如果女性们已经不愿意再回去了。
片名Their Finest,取自于丘吉尔在战后的一篇著名演讲,it was their finest moment。
确实,对于战时女性来说,尽管轰炸和战争让生活变得艰难,可这是她们参与社会,争取自己权利的finest moment。
当适龄男子纷纷参战之时,无数的岗位不仅由女性担当,更是无可取代;而当需要全民动员的关键时刻,吝啬的男性才会愿意把聚光灯分享一部分给女性,所以,才会需要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反映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政治宣传电影。
战争和苦难是可怕的,它们会带来死亡、噩耗、恐慌、轰炸和拮据不安的生活,但同时它们也能赋权于人。
这不仅仅是Catrin一个人,那些在轰炸废墟之上努力砌出新生活的普通市民们,战争赋权于他们的,是乐观的精神与勇气。
而Sophie Smith,一个上年纪的单身女人,甚至不敢去停尸房认弟弟的尸体,却很快振作精神,主动提出会继续弟弟的演艺经纪人事业,她的魄力让Ambrose不再固执,更开启了事业第二春,她更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仅是女性,还有Ambrose,一个沉浸在过去的过气演员,他已经年老力衰,既看不上当下的影坛,而当下的影坛也看不上他,接到的都是敷衍的配角,聚光灯是属于年轻的面孔的。
Catrin的游说,更是她的敏锐与才华,让Ambrose找到自己行将就木的演艺事业的新希望,这一段经历更改变了他,当Catrin因为Buckley的死而放弃编剧事业的时候,这一次是Ambrose来鼓舞她,“对于你和我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它,而不是让死亡笼罩着我们。
”
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足够女权,正是因为她不仅仅是关注女性获取权益这一单一议题,它关注的,是更多的弱势群体,在最困难的情形下,他们如何绽放出自己的光芒,更愿意挑战自我,接受改变,让自己成长。
而让Catrin成长的,还有爱情。
她的第一段义无反顾的爱情,是出于对对方才华的倾慕,而愿意无条件地牺牲自我去追随他,因此,当Catrin有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的时候,在对方眼中就是一种背叛。
而她从来无需仰视Buckley。
Buckley不停地赞赏着、肯定着Catrin在编剧事业的才华与进步,是两个编剧人的惺惺相惜让他们走到一起。
对于我来说,无论是“你真漂亮”、“你好性感”,都抵不过“你比他们都才华横溢”“你最近的状态非常好”,我能感受到Catrin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中的甜蜜。
当自己在所热爱的事业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都能被平等地赏识与肯定,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然而,爱情或许让人欣喜,也让人沉沦,当Buckley去世,关于电影的一切对Catrin来说都是触景生情。
不过她最终选择记起的,是Buckley的信任与鼓励,促使她敢于更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创意。
来自爱人的声音,并非是她的禁锢,而是赋权于她,让她更自信的动力。
而这部影片既然是关于电影,必然也要来说说电影,电影不只是娱乐,更同样能赋权于人。
银幕上上演着撤退中的喜怒哀乐,看电影的人们,同样跟随着影片一起又哭又笑,而坐在影院中的我们,看着银幕上他们大笑、流泪、紧张的时候屏息凝神、胜利的时候忍不住大声叫好,也一起跟着又哭又笑。
Catrin在这些普通人的笑与泪中,感受到自己写的电影有多好,更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电影不只是给人带来一时的美梦与开测,电影是创造,它创造的是想象的空间,大胆的可能,让人去抗争、去乐观而能动地改写并创造未来和希望。
这部影片让他们衷心认同女性的勇气果敢,认同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投入战争,为国捐躯,甚至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们感慨地说“这才是我们的姑娘”,这部影片让他们认可并由衷的相信,英国姑娘们不只是会做家务、料理花园、穿漂亮裙子和喝下午茶的,英国的姑娘,是在深夜,敢于违抗暴戾的父亲,敢于面对黑夜和波浪的不安,驾船出海直到数十公里外的敦刻尔克,把他们的孩子们安全带回家的姑娘。
电影更能赋权于人,故事原型现实中的Rose写信告诉Catrin,她开始报读课程学习机械工程,真实生活中,因为引擎故障她们的船甚至没能开到公海,可是看了电影后,她想既然影片中的Rose有能力修理螺旋桨,那么她也可以做到。
Catrin更看到,自己作为女性电影人的意义。
她的工作不只是写那些男性编剧人没兴趣的“婆妈”对白,正是因为她坚持不删减姐妹俩的戏份,坚持把剧本重点放在姐妹俩身上,正是她提出让Rose在剧情关键时刻把螺旋桨修理好,也正是她带着深情,以女性的敏锐与细腻所写的结局,让这部原本是国家机器的宣传品,能有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它写出的不是战争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而展现了战时女性的魅力与光辉。
这是一部向战时的伦敦人致敬、向战时女性致敬、向电影人,尤其是女性电影人致敬的电影。
确实,这是their finest moment,无论对Catrin,对Phyl,对Buckley,对Ambrose,对Sophie,还是对Rose&Lily来说。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时局的特殊能让他们崭露头角。
战争摧毁生命,带来绝望和黑暗,但有着坚强灵魂的人们,却不会怯懦,无论是战争、电影,还是爱情,都不是拘禁他们的枷锁,却赋权于他们,让他们去大胆创造,改写,想象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未来。
《他们最好的》是 罗勒·莎菲执导的战争爱情片,由杰玛·阿特登、山姆·克拉弗林主演,2017年4月21日在英国公映。
该片根据丽莎·伊万斯的小说《Their Finest Hour and a Half》改编,讲述了二战中,作家凯瑟琳奉命编写歌颂英国人在敦刻尔克行动中英勇事迹的剧本,她和同事们忘我工作,为提振国民士气做出贡献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战时的故事。
1940年,英国各主要城市被德军轰炸,死伤无数。
为了提升国民的士气,英国政府主导与大制片厂合作,拍摄军事宣传片。
但这些影片情节无聊,宣传色彩过于是浓厚,饱受观众嘘声。
为了在宣传片加入吸引女性的元素,信息部聘用了女编剧卡特。
她参与的电影,是以在敦刻尔克行动中回归英国的士兵做主角,信息部希望借影片振奋人心。
一开始,她与制片人巴克利针锋相对,又遇到自大难缠的男演。
卡特琳要拍的故事原来讲的是一对渔家姐妹驾船参与敦刻尔克救援,但是制片厂要求必须加入男主人公,两位女性只能屈居陪衬位置,还要安排一个美国英雄和女主角谈三角恋。
面对官方一个个无理要求,卡特琳、巴克利运用智慧,在政治需要、拍摄资源、演员表现、观众反应和忠于事实之间巧妙地编辑着故事。
两人之间的默契和爱苗都在悄悄滋长。
然而,战事持续恶化,男演员纷纷离组,电影拍摄面临困境,凯瑟琳也遭逢人生惨变。
就在摄制组讨论如何填补男演员没来得及完成的戏份“下水修船,拯救所有人”时,作为仅剩的编剧,卡特琳拍板:让片中的女性角色来完成英雄的戏码。
该片的编导以迥异于传统战争片的视角与笔触描写战争幕后最边缘地带一群英国人最好的时光。
它在选材上独辟蹊径,以女性化、生活化的笔触描写战争,细腻而且独特,片中少见狂轰滥炸的大场面,更多的是英国在战时克难岁月里的生活细节,在战争片中颇具新意。
这种细腻刻画妙趣模生。
老演员辨认老友尸体的情节,剑走偏锋,戳到了观众的心弦。
而独特的是,战争和女权两个话题,在片中结合得还不错,“戏中戏”部分与女主人公的经历相映成趣。
尽管女权色彩影响了故事正常发展,显得喧宾夺主,但该片依旧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向战时的伦敦人致敬、向战时女性致敬、向电影人,尤其是女性电影人致敬的电影。
一个特别奇妙的影片,好的电影和名著一样,不论过去多久,是否跨过几个时代,都能引起相同的共鸣,并且给人们一些正确的引导。
这部电影发生在二战时期的英国,背影是战争对国家带来的损害,每天的轰炸,不断逝去的民众,电影成了唯一的心里慰藉,资讯局电影拍摄提升国家士气和民心的电影,凯瑟琳被邀请加入编剧小组,和主编巴克利一起编写剧本。
凯瑟琳在剧本编写上的能力不断发挥出来,充满了魅力,不知不觉中收获了主编巴克利的心,在日常的合作中渐渐产生感情,但碍于凯瑟琳已为人妇,便悄悄埋藏了这颗爱情的种子。
直到有一天无意间听到凯瑟琳和索菲的对话,得知凯瑟琳并未结婚,而是在单方面的追随科尔,自己在百货大楼买了婚戒。
又巧凯瑟琳发现科尔出轨,在凯瑟琳失落痛苦之时,巴克利表达了内心的想法,要娶凯瑟琳,却被凯瑟琳误解为人渣。
两人疏远,痛苦着,在索菲的提示下,凯瑟琳注意到自己的真心,并决心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真心,两人终成眷属。
但一个转身,便成最后的吻别,巴克利去世,对凯瑟琳打击非常大,决心放弃编剧。
安布罗斯·希利亚德说“你我能得到这些机会,都是因为这些年轻人离开了,或者死去了,即使我们已经失去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如果我们放弃这些机会的话,这不等于让死亡主宰了我们的生命吗?
”并让凯瑟琳去观看和巴克利共同编写的电影,影片尾部加入了他们的一个镜头,那段共同拍摄时美好时光中的一个瞬间。
凯瑟琳重新开始了编剧的工作一个女性题材的电影,在那个年代,女性不再是弱者的代表,不再依附于男人,而是有自己灵魂的个体。
女主用自己的魅力吸引了挚爱,用独立甩开了人渣。
相爱的两个人,首先是各自独立的,是彼此鼓励,勇敢面对世界的残酷,彼此鼓励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在做的事情。
最真实的浪漫不是我养你,而是让你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鼓励你做自己。
无需围着我转,但是一旦你需要我时,我一定会都在你的身边。
生命凌驾于死亡之上,战争是残酷的,面对生离死别,是坚强往前走,还是让自己停留在死亡的阴影之中,一直痛苦着。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离别,离别来临时,是痛苦的回忆,还是带着回忆勇敢的往前走。
<他们最好的> /
这一场让我难以忘怀。
像是不经意的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与不确定性,散落的模特肢体与黄色裙子姑娘尸体的结合,对照着「电影产业」与人类经历的真实生活一样。
战争年代,不知何时空袭会发生,不知道何时办公室或者住所会被炮弹轰倒,周遭的朋友一个接着一个被拼凑起来,出现在停尸房,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曙光。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Their Finest (2016) ,我们的翻译是 《他们最好的 》,其实我更喜欢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是《他们的美好时光 》 。
千万不要被这电影名字给欺骗了,这个电影的背景,是近代史上 ,大英帝国最黑暗的时期,英国坚持孤独的荣光,以一己之力 ,全力抵抗纳粹德国对整个欧洲的征服。
女主人公和当时所有的伦敦居民一样,每天要遭受轰炸、死亡的威胁。
而且丈夫出轨,自己的爱人,又在自己的眼前死于非命,整个生活面临崩溃。
这tmd叫什么美好的时光?
但是,这的确是女主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
一个女人,在一生当中,有多少机会,能够每天面对死亡是威胁,从事着一份伟大的有意义的工作:这份工作,关乎成千上万人的喜怒哀乐,还关系到英美关系,甚至关联到整个战争的走向和未来世界格局,能够目睹甚至参与到关乎时代的大事件当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不管这种参与是主动还是被时代所推动的。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份工作当中,能和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绅士气息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人还英俊,还爱你,你们彼此相互激发,共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无愧于时代和自己的荣耀,这是世界上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
电影的前半段略显平淡,但后半段从晚会的歌唱开始,编导演真的体现的一流的水准,整个故事一气呵成,情节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男女主角的表演也是出神入化,台词写的无懈可击,一部好电影应有的要素,都在其中。
除了编导演,整个电影的团队也都十分称职,美工和服装,很好的营造出那个时代的氛围;音乐十分出色,内敛却有力量;影片的整个色调,呈现出一种暗淡的光辉,摄影和整个影片的剪辑,也很好的把握和衬托了整个影片的节奏,从制作角度来讲,是一部上乘之作。
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我们的生活,被命运蹂躏和践踏,我们的内心,也会逐渐变得粗糙和强壮,一切柔情和爱意,离我们是渐行渐远,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像我们自己。
但一个人,不管什么年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那些有爱的日子,就是他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
一小时五十六分三十八秒的电影,呈现的一个让我们含着眼泪看完的悲喜交加的故事,也让我们观众,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1.私心五星。用Script来重现场景表达未能及时出口的爱意实在太浪漫了。这是写故事的人独有的浪漫。2.男女主角之间的氛围感实在太棒了,那种潜滋暗长的情愫,刹那间的电光火石,还有在山坡上告别时女主的那一声“哼”。3.男主一语成谶,电影有框架、目的和意义,而现实生活没有。4.严肃的故事背景电影却拍得很轻松活泼,主旋律电影各路人马干涉真是笑死,英国人的毒舌刻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融合得不错。
这种讲电影人的故事一般我非常钟爱,但是真觉得这剧本一般般啊
戏中戏的构造,可惜的是故事里的爱情戏都很俗套,男性角色也依然是女权电影里刻板的形象,但女性电影工作者乃至其他从事电影行业的人,看了还是会比较感动的吧。
电影人关于自己的故事。也是女性视角下的职场、战争、爱情。很可爱也很勇敢。虽然男女主角对剧本不断的妥协和狗血结局让人不免叹息。 Bill Nighy笑死我了也感动死我了。最棒的角色就是他了。基于338000个故事。
视角跟传达的信息都很好,就是太平淡无聊了。
后面真的太狗血了...虽然后面有恶意催泪嫌疑,但是整体观感真的很好
二战时期的英国广电总局故事
太平了
电影其实还行,丹丹同学说“没有共鸣”。我觉得整部电影正好印证了剧里的编剧如何写一部戏的,背景定下来,故事人物搭个大框架,再加点言情加点幽默加点梗,修饰修饰,差不多咯。我就觉得这戏没有灵魂。
一部好电影是观众值得拿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
有病吧这剧情。拜托拍女权的马屁也拍得用心一点吧。
开始看的真的蛮开心,特别是刚看完世纪三部曲的前两部,敦刻尔克简直记忆犹新,笑料很多,尤其是老爷子自带喜剧光环的感觉,最后的转折真的是突然,我愣了半分钟不想接受这个事实,但这个突然的结局正是男主说的,生活不像电影,没有剧本。每个演员看上去都好适合好迷人啊,还顺带黑一把好莱坞和美国佬
说实话这戏的编剧应该找留几手…一部只适合女权和Gay的战争片。
不好看
非常英伦风情的战争年代片,各种英式幽默,哀而不伤,女主很坚强,敦刻尔克大撤退和即将到来的诺兰大片同一题材,人物刻画细腻,BILLNIGHY萌萌哒。本届电影节最佳惊喜。酣畅淋漓的战争回忆录,很正,很美好
很平淡,闲暇时光值得一看
20170618@百丽宫6厅
当我们的表达只是宣传,我们要如何在其中注入真情实感。中规中矩是对于本片最为贴切的评价,切入点不错,节奏控制也在水准之上,空袭阴影中的一些小细节刻画更成功触动人心,可算亮点;但整体的叙事确实无法唤起更多的情绪和动力,戏中戏的呈现加分不多,结尾兼具女权和狗血色彩的变奏处理画蛇添足
除了感情戏有很多俗套的地方,其他地方的风格蛮英伦风的
刚开始我想这电影其他不怎么样,爱情戏倒是蛮微妙动人,结果卧槽这糖里有砒霜。。而且快结尾我还想说这么肤浅的悲剧也想打动我,到最后还是哭了。。真的像xx说的,看啥电影我都能哭(男主太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