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nnihilator
城市中的一个丁字路口。
一个女孩飞奔而过……她的脚步声在街道上急促而沉重的敲打着,泛起一阵空心的回响,夹杂着一点钥匙摆动的叮当声。
远处走过几个行人,隐隐传来只言片语。
紧接着,一阵巨响闯入;是轮子在路面上划出的声音。
我们出神地看着男人拉着行李箱从镜头里远去,直到被右后方不知什么语言的嘟囔(它是如此得近,以至于像是有人对我们耳语)和缥缈的歌声给打断。
这时,我们注意到了早晨清脆的鸟鸣,它们之前一直潜藏在底噪中,现在渐渐响亮起来——就这一会儿工夫,又有一只乌鸦加入了合唱。
歌声还在继续,但歌唱者的位置似乎在不断变化着。
街道上空了片刻。
伴随着一两声警笛(大概?
),一个男人走出了街边的屋子。
奇怪的是,他和众多路人——比如此刻从他身后经过的那个牵着狗的女人——有着肉眼可见的不同,这种不同虽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却清晰地显示出他是镜头里的主角。
现在他走过我们身边,或者应该说走过摄影机的身边,手上的地图发出纸质材料被风吹起或被揉皱时会发出的那种美妙的爆裂声;但这是不对的,隔着这样的距离,声音不该这么响,不……我们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新的声音在向我们持续地涌来:一辆自行车带着车铃震动的颤音经过,被孩子们的背影和脚步声挡住;起初像是风声、又像是海浪声的声音,最后发现是一辆小汽车;哪怕闭上眼睛,从皮鞋不均匀的摩擦声中我们就能听出,一个跛脚的人在走路。
先前模糊的语言现在变得可以分辨了:德语标志性的音节在忽高忽低的声线中浮现;西班牙语的韵律很容易听出来;有人大叫了几声,是法语吗?
我们再次听到了鸟鸣声,其实它从未消失过,但这一次它与弥漫的钟声搅拌在一起。
一对母子走过,步伐整齐划一得有些幽默。
数不清是第几辆自行车了。
猝不及防地,我们从丁字路口被卷入了半空,在这里钟声覆盖了所有一切,只有鸟鸣比以往更凄厉地捍卫着属于它们的战场……
以上便是何塞·路易斯·格林《在希尔维亚城中》的第一个室外镜头,一个长达两分钟的固定镜头。
语言仅能概括镜头的很小一部分,但这足以使我们确定,比起城市的画面,这部电影更关心它的声音。
不过,这段描述所采用的相对真实的口吻只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段,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将这里所说的声音与现实中的感官轻巧地等同起来。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种等同——即力图以电影的声音还原出现实世界的听觉体验——如今成了许多现代“现实主义”电影在声音设计层面的目标,而越来越精良的后期混音技术则让它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但《在希尔维亚城中》显然不在此列。
事实上,对于任何耳朵敏锐的观众而言,《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系统都是高度“不自然”的:声音时常太响、太近,或太过密集;不同距离的声音交织于同一个声音平面;声音的变化曲线与声源的移动不匹配;宽阔的环境声与点状的物件声的混合方式明显有悖于现实……
男人向远处走去,声音几乎没有变化所有这些特质,都让本应完全同步于画面的声音现在与前者之间产生了微妙但无法忽略的错位,并使我们产生一种感觉,似乎这些声音并非从镜头彼端的物理空间中传来,而是来自一个漂浮在画面之上的、独立的知觉层次。
在JeanChristophe的一篇极好的豆瓣文章中,“无空间的声音”作为电影声音设计的一种特别方向被提出,它非常恰当地描述出了《在希尔维亚城中》的这种声-画的半错位状态。
这里的“无空间”并不仅指那些完全拒绝立体声的电影;事实上,由于空间在电影中永远首先由画面锚定,所以任何与画面脱节的声音都会被驱逐至空间之外,成为游离的幽灵。
无空间的声音正是这样一种经由某种扭曲而变得“不自然”、以至于我们无法相信其是从影片的空间中发出的声音;而无论是录音的失真、配音与声源的错位、缺乏空间感的单声道声音,还是如《在希尔维亚城中》这样在多声道系统中与听觉常识不符的音轨编排,都是制造扭曲的手段之一。
与空间的解绑并没有使声音消亡,反而使它更加醒目,甚至构成了一种强调:就像布列松电影中相当抓耳的脚步声与物件声一样,《在希尔维亚城中》的无空间的声音系统让我们从第一个镜头起就强烈地被城市的声音所吸引;与之相比,那些令人沉浸在真实空间的幻象中的声音系统,反而往往使人忽略了声音的存在。
后者是如此费尽心力地模拟出一种自然的、现实的听觉感受,以至于当它们真的有能力做到以假乱真之时,我们也就——恰如在真正的现实世界中那样——在视觉对注意力的牢牢占据之下,将声音遗忘为背景中的底噪。
甚至可以说,在一个高度拟真的声音系统中,声音的存在就是为了被遗忘,因为它们仅仅是画面的一种副作用,换言之,只是无意义的“噪声”,除了帮助电影的影像进一步获取某种伪装的真实性之外,不再具有任何价值。
因此,无论技术层面多么前沿,这样的声音系统都和最早的一批有声片一样停留在前反思的层级:它们将声音当做让画面(空间)更加逼真的辅助工具,正如它们将画面当做让叙事更加逼真的辅助工具。
“无空间的声音”自有的错位性则解放了这种附庸关系,使得声音在一定程度的异构中更加鲜明地显现自身。
此时,声音之于电影的意义被彻底逆转了,它不再是佐证电影真实性的证据,而是和画面一样成为了一种(相当程度上是虚构的)修辞。
其实所有广义上的声画不同步都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戈达尔的声画在默契地跳舞或激烈地摔角;杜拉斯的声画则沿不同轨道精确地平行……在这些因其性质相对夸张而常被人们用“声画分立”加以概括的电影中,声音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无源声(比如音乐或诵读)从根源上断绝了声画之间的绑定关系。
杜拉斯《印度之歌》但“无空间的声音”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来自于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因此严格地说它们应被算作同步声,只是因其不自然性而与画面产生了某种排异反应,进而进入了某种介于同步和脱节之间的模糊状态——JeanChristophe的文章将其形容为“同步声音自觉的去同步化倾向”。
正因如此,它比声画不同步的其它形式要更加隐秘,所造成的效果也更难以一言蔽之。
下面将尝试给出一种说明。
作为一种有源声,“无空间的声音”与其声源和声场——也即物体和空间——之间的联系是它的秘密所在。
如前文所言,这种联系不再是从模仿的角度去让物体和空间更加逼真;相反,它从修辞的角度去揭示了物体和空间的物质性,或“质地”:伯格曼的《沉默》中玻璃杯和金属的种种碰撞声、皮亚拉《梵高》中画笔与画布的摩擦声、布列松《钱》中各种各样的门的开合声,以及《在希尔维亚城中》中城市的种种声音……我们不仅听到了这些声音,还禁不住透过它们去联想到了发出声音的那些物体本身的种种属性——材质、形状、硬度,等等;这些感受远超声音所能容纳的范围,但又的确是通过声音才在我们的知觉中激发出来的。
伯格曼《沉默》此时,声音不再是声音本身,而是具象的感官和抽象的符号的混合物:前者允许我们对声音的性质有最基本的辨识,后者则从我们的记忆之中牵引出关于物体、空间乃至整个世界的种种认识。
“我们不是首先听到了它们,而是直接听懂了它们。
”归根结底,比起从感官层面去还原世界,电影更应、也更有能力从修辞的意义上去重构世界,而画面和声音都是修辞的手段。
但相比于在视觉层面所做的努力,绝大多数电影在听觉层面仅仅满足于用尽量逼真的方式告诉我们“某物如何发出了某个声音”;但事实上,声音也许比画面更能够激发我们的知觉,正如布列松在他的那本小书里所写的,“事实是,耳朵比眼睛更具创造性,眼睛是懒惰的,而耳朵相反,富有创意。
”因此,更重要的是“某个声音如何刻画了某物”,也即,声音如何有效地唤起我们对于物质性、或曰“质地”的经验。
在这一前提下,最为逼真的声音会堕落为平凡的、庸碌的、被我们所忽略的底噪,而被稍许扭曲的、带有一定抽象性的“无空间的声音”,反而会成为更突出、感染力更强的修辞。
“无空间的声音”的抽象性不仅将声音从对真实的表面要求中解放出来、从而打开了从侧面切中真实的另一途径,而且在抽象化处理中蕴含的种种可能性也决定了电影在刻画物质性时的不同风格。
这与各类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拥有相似的原理;在这里,声音成为了一支画笔,一种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寻找平衡的笔触。
正因如此,作为一部以画者为主角的电影,《在希尔维亚城中》真正获得了某种绘画式笔触之处并不在于视觉,而在于它的声音。
城市的质地正是在声音的笔触下徐徐展开。
首先当然是人群声:大街上,咖啡馆外,酒吧中,车站前,公园的河边,不同空间中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嘈杂。
但无论哪一个空间中,我们所看到的人,也即镜头望向的人,似乎总是沉默着;即便嘴唇看起来在轻轻蠕动,我们也无法从嘈杂中辨识出他/她的声音。
沉默的人们如果没有人在说话,那么声音又从何而来?
似乎人群声是一种天然的“无空间的声音”:过于杂乱的声音在声场中被熔为了一体,脱离了具体的声源,成为一种悬浮着的气氛。
在这里,“无空间的声音”意味着它不再是空间中任何一个物件的声音,而成为了“空间自身的声音”——城市的声音。
作为城市的声音的另一重要部分,载具的声音比人群声更加清晰地指向它们各异的声源,因此更像是不同声部的合奏:最多的自然是自行车,似乎每条僻静的小巷都会穿过一辆,并且其车铃声和车轮声要比宽阔熙攘的街道上它们三五成群时更加清脆悦耳;小轿车匆匆掠过,留下一阵波纹,或者只是静静地排列在路边;轻轨则像是城市的命脉一般穿插在最重要的镜头中,带来轨道摩擦的巨响和空气挤压的啸叫,而当我们真正登上它时,又立刻换了一副轻柔而绵延的嗓音。
注意深处的自行车和轻轨这些哪怕是一个真正热爱城市的人都不会留意的“噪音”,如今在与现实听觉稍有脱节的声轨编排中,成为了刻画一座城市最贴切、最传神的修辞。
《在希尔维亚城中》并不满足于仅仅使用种种音色去描摹出一座城市的总体印象;它还充满着极其精微、却又“漫无目的”的细节性声音。
正如布列松在其最后几部作品中近乎强迫性地命令他的人物用手去触碰各种物件、以制造种种好听的声响一样,《在希尔维亚城中》也不厌其烦地去聆听衣架的拖动声、餐盘上杯子的晃动声、玻璃瓶在路面上的滚动声、吹风机的噪声;就连绘画动作这样一个创造视觉的动作,其本身的视觉也被铅笔在纸张上涂抹的沙沙声所盖过……
我们不知道他在画什么,只能听见声音这些被强烈突出的声音所提示的物质性是如此地纷涌而又如此地“多余”,它们是未经利用的,并不参与建构影片的总体性,而是非常纯粹地反映出其制造者对物质的迷恋。
咖啡馆的杯盘三次被打翻,背后难道有什么文本层面的深意吗?
不,这是作者在邀请我们:“听一听这些杯盘泼洒、碰撞、碎裂的声音吧?
”正是这种“恋物癖”,使得何塞·路易斯·格林成为了布列松精神的真正继承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聪明的电影人。
但必须注意的是,布列松的完美主义决不允许声音与其音源有丝毫的错位,他的单声道声音是在真实声音的基础上变得更专注、厚实、纯粹,但并不会因此变得古怪。
与之相较,《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笔触显然超越了布列松式的严肃,而被赋予了一些幽默感。
例如,文章开头描述中提到的那个跛脚者在电影中不止一次出现,每一次都伴随着奇怪的脚步声;同样多次出现的还有一位兜售商品的黑人小贩,他身上挂满了丁零当啷的货物,宛如一个行走的铃铛。
兜售商品的黑人小贩这种幽默的特质在电影最后一个篇章的开场中变得尤为明显:被行人踢来踢去的酒瓶、泼出的水、音响外放的小汽车、小拖车、轮滑者、皮球、自行车、手推车争先恐后地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每种声音都个性十足。
这不禁令我们想起雅克·塔蒂的电影中那些滑稽的声效;一部由欧洲小城版的《玩乐时间》。
最后一个篇章的开场声音笔触所能刻画的当然不只有物质的个性,还有人的个性。
于洛先生慌张而拘谨的、极具特色的步态是其人物形象的核心,而刻画步态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脚步声。
《在希尔维亚城中》第二篇章的极为美妙的跟踪戏中,年轻女人的脚步声是后期配音而成的,我们偶尔可以注意到声音与步伐之间微妙的错位;并且——尤其是与几乎没有脚步声的男主角相比——她的脚步声在嘈杂的环境中的响度明显是“不自然”的;再者,看起来十分柔软的鞋底真的碰撞出那么硬邦邦的响声吗?
但这没有关系;这样略显夸张的、“无空间的”脚步声创造出的连绵不断的听觉节奏,与年轻女人匆匆的步伐、起伏的肩膀、微微摇晃的手臂(电影给了我们很长时间去凝视她的背影,这很正确)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对位,这种对位牺牲了物理空间的同步,但换取了修辞与其对象的高度贴合。
我们通过脚步声记住了她的步态,而在她的步态中,一个人的气质就这样浮现出来;尤其是,每当她经过转角,步伐便会猝然一转(后来我们知道她是想甩掉跟踪者),令人十分难忘……
不知不觉中,我们好像已经对她十分熟悉——尽管她从未向我们开口说话——以至于当巷子里响起另一种脚步声时,再迟钝的观众也会立刻分辨出那属于一双完全不同的鞋、一个完全不同的女人。
《在希尔维亚城中》不仅用声音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人的个性与一座城市的质地,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向我们揭示出声音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魔力。
当我们跟随着男主角和那个年轻女人在城市中游逛、穿越大街小巷之时,我们基本上是在声音中穿行;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种种城市独有的声音和细节音色,我们还会偶遇喷泉的流水潺潺、教堂的一阵钟鸣、树被风吹过时的簌簌抖动……以及,音乐!
尽管这部电影在摄影、调度、演员等视觉层面已然堪称丰厚,但它在声音层面对于观众的馈赠还要更加慷慨;一旦我们放弃以空间作为声音的索引,并渐渐习惯于声音不拘于现实规律的自由度时(你会发现这并不难),那么便会发现《在希尔维亚城中》的声音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整个充满丰盈的知觉和经验材料的世界。
在这里,声音并非在逼近现实,而是超越了现实。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长评|PLAYBACK:三宅唱《惠子,凝视》长评 | 漫威之癌长评 | 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人物
看完后知道这就是所谓的长镜头,可能是一部无聊至极的影片,推荐给朋友看,都没有坚持到十分钟。
对我,没有什么看不了的电影,打开一部电影就能看到最后一分钟,可是,对这部电影,从一打开,眼睛就离不开,耳朵也离不开,缓缓流动的场景、音乐,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也是时间凝固的感觉,所有的细微声音,所有的动作,都被无限的放慢,无限的放大,那种感觉实在很迷人。
镜头开始,男人坐在街角的咖啡店,静静的画着周围的人,没有什么多余的情景,只有眼神的流动,嘴巴好看的张张合合,铅笔沙沙的摩擦着画纸的声音。
高中初中小学每天按时上下课的时候,下课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教室里看着窗户外面的同学聊天打闹,听不见他们的声音或者刻意的忽视掉周围的一切声音,只能看着他们的嘴巴像金鱼一样漂亮的一张一合,他们的表情或是很夸张或是很做作只是都是凝固的,他们也许张牙舞爪的手势真的很好看。
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回到那个时候,在真空里看着外面的人做这做那。
镜头第一次转换,一个从咖啡店屋子里走出来的漂亮女人,清秀的面孔,奶茶样的清淡笑容,女人不停的走着,男人紧随其后,没有对话,没有旁白,只有流淌着的小提琴的声音,两个人不停的走着,一条街又一条街,女人为了逃开身后人的跟踪,男人为了跟上女人,两个人一前一后在小镇走着,脚步声,衣服摩擦的声音,镜头掠过小镇每个街道,柔和的光线,很养眼。
女人跳上电车,男人也跟着上了车。
男人寻找的女人是6年前曾经相遇过的女人希维亚,而女人并不是 ,男人失落,女人释然,跳下电车,跟男人挥手告别。
男人继续着他的生活,他依然寻找着他的希维亚,或许他能在某个街角的书店咖啡馆电车上遇到她,或许他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她。
整个小镇依然那么平静,人们依然平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也许,我的心里也住了一个希维亚,或许,你也在寻找着你的希维亚。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他,生活变得不那么一样,或许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可是。
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里,静止不动的镜头令我几欲把屏幕关掉。
当男人注视的目光变成速写本上凌乱又有迹可循的线条,我决定静下心来把这部电影看完。
男人跟踪女人的时候,自己似乎就在后面跟着男人,想窥探他跟着她的原委,想着女人会不会突然回过头,男人措手不及。
从城市里每一个陌生的脸孔,搜寻不想再错过的那次相遇,如果真的遇到了,又能怎么样呢?
缓慢冗长的镜头 纯净雅致的画面人物寥寥 语言极简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就好像参与别人的部分人生一样 无法完整也无大碍 重点不在那里平稳沉静的不确定贯彻始终这是一个人的故事安静无言的念念不忘驱动之下揣着斑驳模糊掺杂幻想的记忆默默进行渺茫有所期待的寻找坐在露天咖啡馆里自顾自的听歌 随意的写写画画阳光下漫不经心的样子抖露出几分落寞眼前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交谈的人 各种表情 各种关系 各种姿态 各种心绪他在她们身上捕捉记忆里她的影子层层叠叠 交融又相措 虚虚实实无法不恍惚 无法不迷离 无法不失神速写下她们的容颜与姿态纷乱繁多 好像都是她 又好像都不是她如此收集着好似她的点点滴滴执着而漫长的跟踪冒失并且令人尴尬询问之前的不确定 忐忑不安 小心翼翼 不可排除的可能性在询问之后都尘埃落定或者分崩离析挡在疲惫前面的是满怀的歉意和失望寂寥 是啊 真衰百感交集 欲言又止 一筹莫展 无能为力 望眼欲穿眼前是形形色色流动的人和不停转换的风景以为苦苦找寻的人就该在这人群里在这风景中看不见你 所以我努力地看着眼前的人 好似这样就能有一个你置身其中的奇迹想念着你 所以我默默地留意并且收集很多事物 仿佛那里藏匿了一块你身影的碎片或许当我找寻了足够久的时候 也可以蓦然回首发现你就在灯火阑珊处或许当我收集到足够多的时候 就可以拼出一个完整鲜活的你 真实且饱含真情 置身于曾经与你相遇的小镇里走在仿佛你曾走过的小路上紧紧跟随在以为是你的那个人背后 都只因念念不忘甚至已经记不清容颜的那个你人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却有着令人默默怀念的魔力我在过马路 你人在哪里
我的电脑里目前存有两部电影,一部是《飞越疯人院》另一部则是《在希尔维亚城》,无疑后者的画面质感和光影流转给我带来了更多兴趣。
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对白很少,导演通过画面的转换和人物的表情特写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这在处理手法上显然是偏向了文艺风格,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是08年文艺电影的风向标。
的确,何塞·路易斯·格林的电影手法使整部电影安静整洁却不显得枯燥。
对于电影的故事结构,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看明白男主人公在这座城市的意图是什么,只是从他第一天的行为神态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起码应该是个孤独的人。
他坐在露天咖啡馆里不断的观察周围的人,看每一个姑娘的神态,用画笔描绘在他的速写本上,他刻画每一个人不同的侧面,包括眼神,微笑,举止动作,然后他给写为elles,后来在影片的中间,恍然大悟男主人公是在寻找一个叫希尔维亚的旧时恋人。
所以他笔下的那些姑娘,或多或少都有希尔维亚的影子,或者是说他想从她们身上看见希尔维亚,就像从飞驰的电车玻璃上,倒映出的内心的希尔维亚一样。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当我们想念一个人,便会在他或她的城市里想要找到他或她的踪迹,哪怕是一点相象的地方都会引来内心一阵窃喜,如果能够遇见,那便是浪漫的事,但这样,也丢失了所谓缺憾的美。
完整无暇的未必是美好的,残缺的怅然才耐人寻味。
这部电影还有吸引我的地方便是电影的拍摄城市,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这座小镇的街巷尺度非常怡人,猜想导演对建筑或者美学一定有很深的偏好或者研究,因为从他镜头里刻画的建筑画面非常唯美,将欧洲传统街巷的风情韵味显露无疑。
街道拐角的处理手法,光影虚实的变化,生活场景的适宜性,都在建筑中表达的美轮美奂,可以说,通过这部电影,同样可以爱上这座小镇。
除去纯美的故事情节外,不得不说这更是一幅优雅油画。
以上,仅仅是我的观感角度。
女友推荐这部电影给我的时候说,很多人都没有看懂这部电影,也误解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一直很喜欢通过作品本身来和创作人沟通,于是,开始了我的观影。
第一遍看完之后,我觉得他来小镇,是为了寻找6年前那份感情。
然而,物是人非,有些感觉一旦过去就不会再存在。
红衣女子的表情和语言以及整个过程其实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实际上,他是可以开始一段美丽的邂逅,和她。
后面无论是酒吧夜晚还是最后一天白天,他似乎都没有找到他想要寻找的东西。
但实际上,爱已经存在于小镇的每个角落,只是他没有发现。
后来又觉得这部电影的重点是周围的风景。
他太执着于追寻她的脚步,却忽略了周围的美景。
而当他发现她并非Sylvia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她的美丽。
后面,酒吧里面当然也不会找到他的感觉。
直到最后,小镇的每一处风景,素描本上的每一幅图画其实都是美丽的片段。
至于女友的故事,我还是没猜透。
是因为抱着强烈的目的性去到一座城市,却忽略了城市的美吗?
这是一部可以看,也可以思考的电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在希尔维亚城中》,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失去观看兴趣的电影,全片没有几句台词,导演看似疯狂的不断使用各种长镜头,讲述一个男人回到斯特拉堡,寻找他六年前遇见的一个女人希尔维亚,随着男主在城市里的兜兜转转,我们跟着他一起在街头漫游,跟着他一起回忆、仰望、追寻,从街上的每个女人身上找着希尔维亚的倒影,是完全运用镜头语言来讲述故事的一部电影。
影片开始是一个男人看似落寞的坐在一间旅馆里,不断在本子上画着什么,还以为是个失去灵感的落魄画家,在寻找创作灵感。
随后男生走出旅馆,来到一家露天咖啡厅,坐在外面,仔细端详着附近的每一个女生,并不时在本子上画着她们的样子。
电影也在进行了近半个小时后,女主才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里,一袭红衣长发,寂静而优雅,男主也仿佛终于找到的梦中的女郎一般,随着女主的脚步穿越整个斯特拉堡,在电车上,两人再次“偶遇”,男主也鼓起勇气上前叫着女主的名字“希尔维亚”,结果这只是一场错误的邂逅,男主把女主误认成六年他前在斯特拉堡邂逅女子“希尔维亚”,两人进行了全片唯一的一场对话,女主也下车离开,男主一人坐在车厢里,思绪万千。
镜头一转,男主又一次坐到路边,看着水边嬉戏的女生们,一个人在本子上涂涂画画。
时间又来到晚上,男主到酒吧买醉,翌日,男主再次来到昨天的那个咖啡厅,依旧一人坐在桌前,又一次看到了那个穿着红衣的“希尔维亚”路过窗前,男主再次跟了上去,最终又一次落寞的坐在路边,看着电车上的女主,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知在想些什么。
随着有一个长镜头,日渐迟暮,全片结束。
看完电影,思绪空白,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内容,简单的对白,似乎并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我忍不住在想,男主究竟是不是一个怎样的人,轮轮回回,兜兜转转,六年后,再次回到斯特拉堡,步履匆匆,走遍街头,只为再次见到那个曾经让他痴迷的女人,这样的一份执着,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
物是人非,转眼成空,景依旧,人未还。
我更喜欢把他当作一个喜剧来看,再临故地,或许只为寻找曾经的记忆,看着走过的路,经过的人,历过的景,做过的事,怎能不心有黯然,不愿哀叹,往事过眼云烟,不愿纪念,往事沧海桑田,不愿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译名《在希尔维亚城中》,斯特拉堡,是这座城市的名字,但在他的心里,那座城市只是叫做希尔维亚而已,遇见一个人,连那座城市都被拟人化了。
见此良人,哪还会在乎有多少风景,哪还会在乎有多久历史,哪还会在乎有多少霓虹,它就是她,她是红色的,这城市便绚丽多姿,她是紫色的,这城市便高贵雅致,她是黑色的,这城市便瑰丽多姿。
如果可以用爱人的名字来命名一座城市,你会选择哪里?
随口说出的名字,你将贴近这座城市,纵使城中有万千伶仃的灵魂,城市也变得与众不同,它不再是那个冰冷的水泥森林,它只是你心头那剜不掉的一抹红。
我们始终不知道希尔维亚到底长得什么样子,男主的画本上有好多没有画上面庞的素描,这些应该就是希尔维亚吧。
我想你,想你想到记不起你的样子,路边经过的少女,有你头发的颜色,桌边静坐的女郎,有你爱穿的服装,车站拥抱的情侣,有你送我时的悲伤,他们都那么真实,可是为什么,我偏偏记不起你?
纵然思念万千,终抵不过沧海桑田,你已走到海边,我还在穿鞋,笨拙的连鞋带都绑不好。
影片最后,男主坐在车站,望着载女主的电车呼啸离去,风中,男主的眼眶湿了,是啊,再见你的时候,老天,请一定要刮起大风,这样我也好有个理由,只是砂子进了眼睛。
正如平时一样,我听古尔德的时候想的就是古尔德,没想你;我看利奥塔的时候想的就是利奥塔,没想你。
她本不是你的花,你只是途径了她的绽放。
一厢情愿是可怕的,男主再次来到斯特拉堡,惟愿能与希尔维亚再次邂逅,然而一厢情愿的再见却不得见更是可怕。
爱情忽然的到来,却又悄然的离去,此去经年,是非成败已成空,只记得伊人面庞,不再清晰。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有人说;爱情有千百种样子,错过的,也许正是不适合的。
错过,我们都有过错,爱过,我们彼此难过,别过,我只是还没牵够你的手。
记忆里的一抹红,向阳坡的两行竹。
打开的行李箱,衬衫挂在门上,很不精心打理的一次旅行。
地图,笔和本,笔是铅笔而不是圆珠笔,所以我猜那本是速写本而不是日程本。
苹果和闹钟,那么是打算长住的一次旅行吗?
他像是在发呆,光线很昏暗,但表情很明亮。
虽然还不了解他是怎样的处境,但看着那样的表情就不会担心他是个失魂落魄的人。
拿着地图出旅店的样子像极了我每次一人出门时的状态,在维也纳和佛罗伦萨的我也是住这种小巷子,墙砌得高高的建筑和窄小的挂着招牌的门,阳光只有正午才能照上地面。
露天cafe,刚刚到达一个城市时的懒散和百无聊赖,需要一些这里的阳光和汽车尾气来对它熟悉起来。
心不在焉和拘谨闹出的笑话也是常有的。
开始干正经活了,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美好的东西,满脸都是欣赏的表情,目光非常柔和,我这才知道男人看美女的目光竟可以这样丝毫不带一点情色和猥琐。
就连铅笔都忙得很欢快。
面目稍显平庸的金发妞有着非常亲切的笑容,所以竟也变得迷人起来了.只是她终究被后面那个黑发妞比了下去,主角登场。
这种兜兜转转的小城最容易迷路,一次一次跑过同一个地点也是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是如我一样的路痴).总之,在好几次欲言又止之后,他们终于说上话了。
女主笑起来比面无表情要可爱多了,脾气也很好,我100%理解他为什么那么着迷。
下车后的风景猛然间就变得无趣了。
那些淡奶油色的古建筑墙壁再也没有了它的韵味。
原本那么温馨的背景仿佛从来没存在过。
女人们也是。
一个生动的神情都找不到了,即使偶有好看的五官也让人的目光难以停留,本来很美的金色长发被风吹得让人心烦意乱。
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和前一天比起来,过的可真够快的。
有一种电影我相当嗤之以鼻,就是像很多肥皂剧里会出现的情况:女主角在读信的时候,镜头毫无差池地缓慢略过每一个字,自以为很有意境,表意明晰,实际上就是变向对观众说“TU ES UN GROS ZERO!”就好比不懂得画画的人总喜欢在不能用图案表达的地方标上“文字注解”,不用镜头并置来讲故事,转而依赖画外音、文字,都曝露了导演在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乏善可陈。
本片虽然有些地方挑战着观众的忍耐底线,却始终得以让他们克制住这一念头,因为观众一直没有停止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在这一念头越酿越浓的同时,导演韵律明显的节奏感已然营造出了独特的——诗意:男主角走出公寓时的那组镜头,巷子两边的建筑物岿然不动地在鸟鸣中像香薰一般渐渐释放出沧桑感,路人好像被安排过的,俩小男孩儿,骑自行车的人,导演好像故意每次只放一个或一对,于是它们就如同“韵脚”一样跳跃起来。
男主角坐在CAFE里的那场戏,持续了10多20分钟,他的注意力都起于一些朴素的路人,然后路人的脸虚化,重叠在后面的,她的脸,随着他挪动椅子改变座位,脱将出来,那样在不同的女人,女人们,服务生、客人、穿一件吊带就风情万种的女人。
然后,他画她,他画她们(在图画上的ELLE后加一个S)她却是那样的非同凡响,以至于在他看来除了她谁也不会再有可能是SYLVIA了,于是他尾随她,穿梭过许多蜿蜒的小巷,不只一次经过JE T'AIME,LAURE那面墙(当然导演并没有傻到每次都给一个全景,有时候只有后面几个字母URE,单从这一点看来就更加对得起观众)。
好喜欢那个镜头:他跟丢了,众里寻她,终于抬头看到一个阳台,旁边的连衣裙裙摆随风隆起、瘪下去、然后,再次隆起……电影,大概没有悲凉到要吧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情节驾驭和结局构想上吧。
纯美,用来形容本片,至少比用来形容偶像剧贴切得多。
■片名:《在希尔维亚城中》■导演:何塞·路易斯·格林■上映日期:2007年9月14日(西班牙)■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真正用影像说话的一部影片,对白、音乐、技巧不断地运用了“减法”,化繁为简,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情感脉络。
希尔维亚城不是这座城市的名字,电影里的它是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可能有不止一名叫希尔维亚的姑娘住在这里。
一名年轻英俊的男子旧地重游,六年前他在此处邂逅了希尔维亚。
六年后,当初那位女子的容颜记忆残存无多。
男子在街头咖啡馆和酒吧里停留,希望能觅见旧好。
《在希尔维亚城中》讲的就是一段看起来漫不经心同时希望渺茫的寻找,一个室外的固定镜头和长镜头交代了主人公身处城中。
然而至少在开片后的二十来分钟,你不知道这名年轻人到底在做什么。
乍一看像是个遭遇创作危机,四处寻找灵感的作家。
他还有点美术底子,将观察到的陌生人面孔收入笔下画中。
他不停地描摹擦涂,显得对即兴的作品并不满意。
女主角出现的一场戏,男主角在外面观望。
隔着玻璃,她坐在屋内,独自一人,陷入思索之中。
窗上有外头景物的反射,恰好与里面的人物叠合在一起。
影片用了两个镜头组来交代这个发现的过程,分别突出了不同的人物。
比起男主角前一次张望,第二组镜头的焦点人物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靠近前方那名谈笑风生的金发女子,而是坐里面有着一头褐色长发的“希尔维亚”。
这个画面中,有三个人依次排列出现,分别是金发女子、倒影女子和希尔维亚,她们构成一种有镜面存在、虚实交错的印象。
尤其是影片结束后回头来看,它包含了一种不确定性,也就是希尔维亚并非特指某一个人,可能只是男主角构思出来、发挥而得的一个名字。
按照直观合理的想像推测,陌生城市的意外相逢往往是电影热衷表现的一类题材,许多影迷挂嘴边的《爱在黎明拂晓时》和《爱在日落余晖时》,男女主角的来电可以用经典形容。
侯麦《冬天的故事》,结尾意外重逢也是来得温暖人心。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片子的话特别多,可能是主要角色之间,可能是来自其他人物,但像《在希尔维亚城中》这么不舍得让主人公轻易开口的影片着实不多。
一段近二十分钟的尾随跟踪,影片才让我们的主人公开启金口,之后重新落入欲言又止、百感上心头的迷茫状态。
酒吧一段,男主角不知道是出于需要慰藉还是勾搭本意,与身边一心水的女孩轻声耳语。
观众听不见他们说什么,只有欢快热烈的音乐声和背景里舞动肢体的人们。
前半部分的咖啡馆,小提琴手的奏乐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曲声响起,多数时候被放大的交谈、杂音和喧哗全部被掩盖。
电车内,女人的迟疑语气和男人的失落表情说明她真的不是希尔维亚。
第二天,希尔维亚还在那里,再一次在电车上。
男主角站外面,他愣楞地看着,仿佛昨天乃至昨夜的经历很是可笑。
一名没有身份的男子过来跟希尔维亚交谈,电车开走,典型的没情节加无结局。
如果对应前一晚的遭遇,不难体会出其意味所在。
那真确存在过或者想象中的希尔维亚在哪里——这个城市的某个转角或某个房间?
到这里,容易看明白问题的观众会发现,这座有着千年以上历史的文化名城,古老气息的建筑、风格不同的街区、频繁往来的电车、体貌各异的路人,它们出现的戏份似乎不比男女主角少,影片犹如一本以城市为主题的活动相册。
有几个时刻,电影又像极了一部随心所欲去拍摄的城市宣传片,没有重点。
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不同场合下出现的“Laure, Je t'aime”(法语“我爱你”的意思)字样,单纯的男女爱恋跟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绑系在了一起。
《文雀》里杜琪峰四年的停停拍拍,四小偷跟一美女,穿行在中环、湾仔等地的故事,有人杜撰出杜琪峰亲口说是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
其实那个小故事里并未塞有那么多情与爱,耗尽九成时间来展现小城风情的《在希尔维亚城中》才是一封不打折扣的淡雅情书,写给所有女人的情书。
附:indieWIRE Film Critics' Poll 2008年的文艺风向标,本片位居第12位。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960841/以实验电影方式来制作的《在希尔维亚城中》显得简洁而优雅,它涉及了歌德、委拉斯贵兹、希区柯克等人的不同艺术形式,创造出一个有趣、性感、诗意和令人惊讶的连贯整体(英国电影协会Geoff Andrew)。
侯麦《面包店女孩》中,有一段落就名叫“寻找希尔维亚”。
1 The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495 2 A Christmas Tale 454 3 WALL-E 368 4 Wendy and Lucy 366 5 Happy-Go-Lucky 346 6 Paranoid Park 335 7 Still Life 330 8 Silent Light 310 9 Synecdoche, New York 290 10 Waltz with Bashir 283 11 Rachel Getting Married 267 12 In the City of Sylvia 256
看到了一个城市的蜿蜒街道,一个贵族气质的外国男人,和一个个各具风情的外国女人。欣赏漂亮的女人和男人,不带任何一点情色。寻找其实不代表一定要找到什么,有了寻找中那虔诚的过程和沉淀的回忆,足矣。
开机第一个镜头真是无比漫长,害我看了好几次播放器是不是自己按了暂停。
正是因为平淡得很纯粹,才让我把它看完,就像我没事的时候一个人走一圈
跟我的梦真像!
2007年还有这么寂寞的电影,太难得了。又不是完全不着意的,这样最好。城市观察,不疾不徐,随处可见的爱侣,墙上的表白,一个人坐公交、喝咖啡、默默尾随陌生人。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心情啊,看起来并不是和城市有很深交集的时刻,但也正因如此才会真正去注意它,也会在很久以后回想起来那一天的阳光和当时走在街上的心情吧。
好美
声音处理的太赞了,画内画外的统一。
#启明会观影节#7/10。挺特别的电影,可以说是另类版的“人类观察日记”,搭配上这极具审视意味的固定镜头和细致入微又魔性的电影配乐,片子当真是够范儿的了。就是这剧情吧,真的有点恐怖了,确实不能说不精彩,但往好了说是“我不停地去寻找,在这个没有你的世界”,往坏了说这不就是丫的一变态麽,仅从这点来看,影片有点贩卖男色了,再加上镜头又一直对准女性,等于是两面都擦边了嗷,看起来有点不爽。PS:在希尔维亚城,什么也不会发生!
追美女看风光
太好了太喜歡了。這是關於「流動」的真諦——夜晚的車燈、翻動的畫本、流淌的列車、走路時滑過的街景、當然還有電影膠卷本身——它們的運動是構成「形象」與「印象」的核心。同時這是雙向的,列車窗亦將人與景切割成一幀一幀的瞬間,注視人們的雙眼和它靜止的景框中,延宕開想象與錯覺。時空在人物之間時遠時進、隱形或扭曲,景物能形成的運動關係便是影像在嘗試的虛擬(那過於漂亮的列車鏡頭們);視覺的影像之外,它更是音樂的影像:猶如一部歌舞片,城市是一組大型交響曲,路人經過不經意的編舞切入鼓點,聲音是低音烘托和回訪的音樂主題,地標是環形的舞台架構。視角在主客觀間偷渡,最終匯入去中心化的人潮,她變成「她們」,迷人的細節構成了感知,每一張面孔都是Sylvie,每一張面孔都構成這個城市,隨著時間和邂逅被一層層覆蓋;愈發迷人。
完全是为了去斯堡之行预习的片子,文艺片不是这么装的啊
[3+]
男人就不要那么文艺了
爱的默片
凌晨一点选了这片子来看,看得我快抓狂了。但拍的很真实,很生活。p.s:城市风情很美。
有一星打给西班牙美丽的街道风景。本片是超级催眠大闷片。
帧帧如画。小城是个如梦的存在,却只不见那记忆中的姑娘。(23:47;26/06/09)
重看补记,第一次看大概是初中,像是侯麦+塔蒂(3D版)。与《红气球之旅》原来是同年,同曲异工啊。
干干净净
画面、色彩、气氛、人物都漂亮极了。看时需要宁静的环境和内心,最好是完全不想说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