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洪伯豪
主演:小戽斗,喜翔,黄嘉千,曹晏豪,李友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简介:八旬老翁金茂独自住在平溪的透天厝里,老伴已先行离世,儿女皆已各自安身立命于台北。尽管健康走下坡,台北仍是一个金茂永远都亲近不了的地方,医院几乎是他对这城市的唯一印象。某日,金茂又因胃痛住院。病房里,步入壮年的儿女再度因他的照护问题争吵。然而,一场意外让金茂辗转住进了安养院,就算孙子凯凯捎来结婚喜讯,也丝毫没有消弭..详细 >
聚焦一位如同老小孩的老大人,越老越固执己见,越老倔强倨傲,略显沉闷的节奏与虎头蛇尾的剧作都使得《老大人》对观众不太友好。
對台語的偏愛其實還挺好感這部電影的,講的是很現實面的問題,成長、老去、死亡,三代人的交流與無奈。看完很想去平溪放天燈。
这部电影可以很多解读方式,我看到的是老人性格缺陷导致的人生悲剧,不是人间不值得,而是像他这样性格的不值得人间,不应该养儿育女。有这样的父母,人生好惨,就像电影中的儿女一样,包括孙子,每天看他老人家脸色过日子。早死早好,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前死。
表演没得说,湾湾随便拎出一个演员可以吊打中原。但是受不了脱离现实的桥段。影片开始老人家浇菜,那是粪便啊,哪有直接泼的,都是对根部浇的,否则你吃起来不恶心吗……所以打三星。
#台北#临终关怀,亲情纽带,在生命终将逝去之时,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懂你。
看完我只有两个想法:想去平溪放天灯;活到多少岁比较好?
平实、克制~
越老越固执,越老越像小孩,夜空中漫天的天灯有点好看
第三代的戲特別差。《愛・慕》梗沒必要,有點太想在這個平淡故事裡藏點「什麼」了。
3.5分。电影切入口刁钻,聚焦养老和临终关怀等社会问题,直戳痛点。电影叙事上也属于润物细无声,细节处见真章,几乎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都是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力量。可惜故事太过于平淡,滋味不足,也没什么后劲,淡化了这个话题的冲击性,实在是可惜了演员们的好演技。
《老大人》通过对金茂老人晚年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台湾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死亡和家庭价值的深刻思考1。
人生啊就是这么真实
还可以
动容的情感伴着东方式的家庭抉择,那个倔强的疏离的“背后的人”一直用自己谨小慎微的习惯去呵护自己的世界。
哎 生老病死。
父亲从老人院走失后,儿子又把父亲带回家,将父亲留在门口,自己去了房间,这个走位已经很失真了,为什么,接下来镜头在父亲这,儿媳抱着小孩打了个招呼,也走进了房间,房间自然是灯光最强的地方,因为那里要发生“戏”,什么戏,儿媳对儿子抱怨说,怎么把他领回家了,不知道我带孩子多忙多累吗。他俩就站在门口,那话装作不是给父亲听的,但是是给观众厅的,而儿媳也就那么一场戏。这个调度和对白的安排,我觉得就是国内六六的风格,我不喜欢。黄嘉千演一个好人,整个角色略微平板,但到了后段有几个特写镜头,反而显得很耐拍,她骨骼比较立体,没有妆容,远远的望着你,很有内容。
一份动人的田野调查案例实录,具备典型性,但过于典型也是问题。社会议题电影不是仅仅作展示,而应进一步完成归因或预言,遗憾该片止步于前者。情节的推动如任务通关,未能化入情境,也未能传递出影像之力。
一部除了表现方式稍微有些陈旧,没有太多缺点的电影。没有白眼狼的子女,没有顽固不化的家长,所要面对的问题仅仅是:我们要如何面对变老,也就是如何对待必然的生活。电影拍的蛮人文温馨的,但西装/丧服,喜事/丧事,衰老/新生,在导演艺术的表现上,稍微浅尝则止点。
人老了就是包袱
演员演技都不错,父亲在养老院病友灵堂里大哭那一段很动人。怎么才能体面地老去?不敢想。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聚焦一位如同老小孩的老大人,越老越固执己见,越老倔强倨傲,略显沉闷的节奏与虎头蛇尾的剧作都使得《老大人》对观众不太友好。
對台語的偏愛其實還挺好感這部電影的,講的是很現實面的問題,成長、老去、死亡,三代人的交流與無奈。看完很想去平溪放天燈。
这部电影可以很多解读方式,我看到的是老人性格缺陷导致的人生悲剧,不是人间不值得,而是像他这样性格的不值得人间,不应该养儿育女。有这样的父母,人生好惨,就像电影中的儿女一样,包括孙子,每天看他老人家脸色过日子。早死早好,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前死。
表演没得说,湾湾随便拎出一个演员可以吊打中原。但是受不了脱离现实的桥段。影片开始老人家浇菜,那是粪便啊,哪有直接泼的,都是对根部浇的,否则你吃起来不恶心吗……所以打三星。
#台北#临终关怀,亲情纽带,在生命终将逝去之时,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懂你。
看完我只有两个想法:想去平溪放天灯;活到多少岁比较好?
平实、克制~
越老越固执,越老越像小孩,夜空中漫天的天灯有点好看
第三代的戲特別差。《愛・慕》梗沒必要,有點太想在這個平淡故事裡藏點「什麼」了。
3.5分。电影切入口刁钻,聚焦养老和临终关怀等社会问题,直戳痛点。电影叙事上也属于润物细无声,细节处见真章,几乎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都是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力量。可惜故事太过于平淡,滋味不足,也没什么后劲,淡化了这个话题的冲击性,实在是可惜了演员们的好演技。
《老大人》通过对金茂老人晚年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台湾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死亡和家庭价值的深刻思考1。
人生啊就是这么真实
还可以
动容的情感伴着东方式的家庭抉择,那个倔强的疏离的“背后的人”一直用自己谨小慎微的习惯去呵护自己的世界。
哎 生老病死。
父亲从老人院走失后,儿子又把父亲带回家,将父亲留在门口,自己去了房间,这个走位已经很失真了,为什么,接下来镜头在父亲这,儿媳抱着小孩打了个招呼,也走进了房间,房间自然是灯光最强的地方,因为那里要发生“戏”,什么戏,儿媳对儿子抱怨说,怎么把他领回家了,不知道我带孩子多忙多累吗。他俩就站在门口,那话装作不是给父亲听的,但是是给观众厅的,而儿媳也就那么一场戏。这个调度和对白的安排,我觉得就是国内六六的风格,我不喜欢。黄嘉千演一个好人,整个角色略微平板,但到了后段有几个特写镜头,反而显得很耐拍,她骨骼比较立体,没有妆容,远远的望着你,很有内容。
一份动人的田野调查案例实录,具备典型性,但过于典型也是问题。社会议题电影不是仅仅作展示,而应进一步完成归因或预言,遗憾该片止步于前者。情节的推动如任务通关,未能化入情境,也未能传递出影像之力。
一部除了表现方式稍微有些陈旧,没有太多缺点的电影。没有白眼狼的子女,没有顽固不化的家长,所要面对的问题仅仅是:我们要如何面对变老,也就是如何对待必然的生活。电影拍的蛮人文温馨的,但西装/丧服,喜事/丧事,衰老/新生,在导演艺术的表现上,稍微浅尝则止点。
人老了就是包袱
演员演技都不错,父亲在养老院病友灵堂里大哭那一段很动人。怎么才能体面地老去?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