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笔触和缓惆怅,通篇是一种我们永远学不会的宽广,抛却战争的政治性立场,娓娓道来一场人类历史不断重演的宿命,一片土地仿佛命中注定要经历的二次伤害。
当枪口由对手瞄向了曾经的战友,当你变成了曾经殖民者的模样,当曾经的为自由而战也开始以暴力维护统治的稳定,方知战争的底色只有无尽的忧伤,成王败寇都不值得歌颂,硝烟过后的世界只有两败俱伤。
那年一群年轻人放下了球杆拿起了枪,如今微风再度吹过山谷,掀起阵阵金色麦浪,他们却已不再归来。
镜头下的世界诗意而惆怅,这一次无关输赢、无关正义,人文情怀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回望这一路的聚散离合,再宏大的历史变革,也终归是小人物背负了牺牲的代价,再争议斐然的内战,也终归追求的目标不再同路。
“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民的恐惧”“人们往往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大师对于政治性的把握简练、克制而一击即中。
当现实的千头万绪绊住了理想主义的脚,是选择忍痛迈向未知,还是保守胜利果实,特定时代下无解的命题,却就这样带走了那些年轻的生命。
战争是无情的,政治是无情的,这一切都不该被歌颂,都不该为和平让步。
特别棒的片子,朴素、直接、冷静,毫无虚饰地张扬和思考民族精神的电影完全没有那些虚弱地吹嘘英雄主义的调调,更没有近来流行的“人性”表演它才是真正赤裸的、残酷的,体现反抗强权态度的历史很难用“公正”来言说,贫弱也未见得代表和能够唤取正义,但没有历史意识的言说,只能是低级地煽情,更不用说商业动机看完真替我们那些弱智大片感到羞耻不过想看大的战争场面的人,会失望仔细想了想,这导演功力确实很高,能把这么一个复杂纠缠的历史时期,通过一对兄弟的遭遇表现出来,稍有失控,就会掉入煽情和立场过于主观的陷阱。
但他与真正顶尖的大师们,应该还是有距离。
从故事构思上说,最后哥哥枪毙弟弟,与前面弟弟枪毙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这两段的对应,是暗喻了爱尔兰内战的“兄弟相煎”。
这个情节安排的痕迹比较重,显得刻意。
和朋友聊这片子,才发现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于那种为了内心的原则和信念而勇于牺牲的态度,哪怕这原则在事过境迁之后,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可笑荒谬,依然有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与之相比,当下中国人完全不是这样的。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
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
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
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
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
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
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
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
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
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
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
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
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
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
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
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
”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
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
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
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
”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这个电影可以让人们至少知道爱尔兰这个地方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所以给个四星。。。
实际中,爱尔兰的部队是弱旅擅长敌后根据地不太能正面迎敌,英帝国要是真把前线正规军弄回来整他估计永无独立之日了。
历史上,当时能成功,是英帝国派去的都是一战后复原的老兵,本来按理说老兵很有经验,但是却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使得军纪涣散,臭名远扬,斗志普遍不高,所以总被游击战骚扰。
独立战争结束后内战随即爆发,反条约军刚开始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短短数月从占领大部分城镇到人心丧尽、要地尽失,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军事装备还是很重要的,当时反条约军虽然占有了英军撤走时留下的步枪并且带走了大部分原来的游击队员,但缺乏炮兵等兵种,更无立体作战能力,而支持条约的一方虽然大多是无战斗经验的新兵但是得到了英军的装备补给,战斗力徒增,逐渐收复要地。
其二意识形态也是很重要的,当时爱尔兰民众普遍信仰天主教,在教宗公开发表赞同支持条约,惩罚反条约者后,反条约军立刻失去了群众支持(而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事实虽然不好看,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于是兵败如山倒。
在今天,那场内战依旧耐人寻味,因为支持条约的人是对的,正如他们领导人说的这个条约“没有给予所有民族渴望和追求的最根本自由,而是实现自由的自由”,自由邦真的演变成了爱尔兰共和国。
但是当年那场曾经情同手足的同志之间的血腥内斗,依然引人深思。
简单的说,反条约军为了一个信念奋勇斗争,最后被敌人支持条约军大败了,然后支持条约军并不像反条约军认为的那样出卖了共和,而是用他们相信的途径完成了对方的理想,他们也捍卫了自己的信念。
不过,爱尔兰独立了,北爱尔兰依然归宿英国,要怎么想,是他们的事了。
小的时候我很不爱看狄更斯的小说,那些故事总是发生在阴冷、潮湿、肮脏的环境里;那些人们衣着寒碜、色彩暗淡,吃无味的食物喝冰冷的水,像老鼠一样求生;那些人生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觉得如此活了不如不活;还有,它们逼着你思考一些严肃宏大的命题,检视你的灵魂深处,那种思考,每一次都让你痛苦万分。
看来这是英国艺术的特色,因为在《风吹稻浪》中,我经历了类似的感受。
这是一部描述战争的片子,但其实,它跟战争无关,至少跟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战争阐述无关。
在它当中,阶级仇民族恨并不那么鲜明,到足以支撑人们变成一个复仇机器;英雄的定义并不那么清楚,到让人轻易对一个人做出“对与错”、“好与坏”的判断;立场并不那么容易得来,到让人无怨无悔地站在一方。
跟随着一个厌战者——戴民的内心成长,我们克服了作为人生而具备的爱与恐惧,经过痛苦的历程获得了坚强与勇气,却只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走上一条不愿选择却没有退路的死路。
戴民,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善良而有些懦弱的,尽管生在受英国压迫下的爱尔兰,不得不忍受屈辱的生活,他仍未生反抗之心,只希望到伦敦去做一个医生,改变自己个人的命运。
而同胞在他面前连续无辜而死、被打,终于激起了他的义愤,他加入了革命军。
一次被捕时,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兄弟泰迪被拷打,指甲一根根被拔出,影片不加渲染、纯写实的拍摄,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戴民的恐惧与愤怒,在自己的心里经历了一次折磨人的对人性弱点的克服。
之后,戴民奉命处死泄密者——一个因为被吓住而说了实话的小孩,在理想和原则之间,戴民又做出了痛苦的抉择,开枪之前,戴民自语说:“希望我们未来的爱尔兰共和国值得这个”。
在一次战役结束,归来的他们赶上英国军队烧毁他爱人的房子,殴打凌辱他的爱人,他们却因为没有子弹了,而不得不躲在一旁看着——突破了生理本能、宗教信仰、为爱人的义务,走过一番如撕下一层皮见肉的转变过程,这样生长出的理想,不得不要纯粹,不得不要完美。
这也就可以理解,当新芬党与英国签订了协议,获得自治权,却妥协向大英帝国国王效忠时,戴民一群人所感受到的失望与不满了。
尤其是,当同胞在英国的威胁之下投票赞同协议,当身边的孩子因为无法建立一个公平社会而饥饿近死的时候,妥协,就更加难以接受。
走过了那么痛苦的历程,他们奋斗的并不是这样一个结局,何况,明明理想近在咫尺了。
影片中,在此时安排了一段很长的辩论,每一方、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们每个人的语言,都是那么有说服力,都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无法轻易做出判断。
戴民错了么?
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他的愤怒是自然的;而他的反对方,他的亲哥哥泰迪错了么?
和平那么难以获得,这种妥协是负责任的。
历史无法假设,谁也不知道在那时候再努力一下,是不是会有更完美的结局,但几百万人的生命、安定也是现实的,万一不接受妥协,却又失败了呢?
两难!
为了同一个理想,为同一群人负责,两个兄弟反目,彼此都走上必须夺取对方性命的无归路——这不是他们选择的,但他们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不愿意再有战争,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却都不得不向对方开枪。
戴民和泰迪是兄弟,革命军和维持军的其他人未尝不是,他们都曾经在一个团队中共生死,而现在都要手足相残。
这不是他们选择的,这是爱尔兰作为一个曾经被统治被压迫的地方的宿命。
两小时7分钟的电影,太沉重了,重得让人透不过气。
虽然有主角,但影片始终没有把塑造人物作为主要任务,不刻画特殊的性格,男女主角的长相也都不美。
导演故意让观众忽略人物,而去关注他们存在的背景,他们和其他人一样的面临的困境。
暗淡的色调、阴郁的气氛、穿着寒碜的人们、破旧的房子……这是一部不让人产生审美愉悦的电影,在不愉悦中,你被压迫着去检视灵魂。
In time,look after Teddy.I am afraid,inside,he is already dead.记得《周末画报》有一个毛尖的专栏,她曾经有一次谈到过《风吹稻浪》,她说不管嘎纳垂青这部老导演肯洛奇的作品是处于保守还是别的原因,仅仅因为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那这部片子得奖也不为过。
只是让这部片子区别于一般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地方,就是那两兄弟在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中的那样特殊的感情。
题目里的这段话,是斯利安墨菲扮演的哥哥丹米尔即将被自己的兄弟泰迪执行枪决前写给妻子的遗书中的一句。
爱尔兰人丹米尔本来即将前往伦敦做医生,但是目睹被占领军肆虐的暴行,他决定加入泰迪率领的游击队,进行抵抗。
叛徒的一次泄密,他们被逮捕,泰迪被残忍的拔去了双手的指甲,当他被带回牢房时,泰迪精神恍惚的一直喊,我什么都没说。
丹米尔痛苦的安慰着泰迪,旁边的战士问丹米尔,你认识他多久了,丹米尔说,all my life,he is my brother。
他们坚持为被英国侵略军认为非法的下议院而战,为爱尔兰人而战。
只是到后来,分歧产生了,下议院接受了与英国人的谈判,英国人退出爱尔兰,爱尔兰从属于联合王国。
泰迪选择了有条件的妥协,丹米尔则继续战斗,只是,这次他们的枪口互相对着。
一次盗取武器的行动中,丹米尔被捕了。
审问他的,就是他的兄弟泰迪。
泰迪说,其实我也不想要这身衣服,我只是想要和平。
但是,丹米尔依旧没有吭声,他只是冷静的看着泰迪。
然后开始写遗书。
Dear Sinead:我试图不卷入战争,结果卷入了。
现在我想要脱身,却不能了。
我们是多么奇怪的动物啊,我珍爱着你的所有,肉体和灵魂,在这最后的时刻。
你曾经说过,你想让你的孩子品尝自由的滋味,我也在祈祷那一天,Sinead。
但我想那一天会比我们想象的久远的多,丹曾跟我说过我所为之战斗的一切,他说,知道你在反对什么很容易,但知道你在争取什么就很难了。
我现在知道了,它给我力量,还有,照顾泰迪,恐怕他的内心早已经死掉了。
时针滴答,我想象你的心跳动在我的手掌上,我保留着你留给我的勋章,内心颤抖,这也给我勇气。
再见,Sinead,我爱你,直到永远。
I love you now,and always will。
执行枪决,泰迪流着泪下达了命令。
我们这么容易就站立在对面,身不由己,我们再也没有相同的理念。
这条路,我们的理解都不正确,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确,也许都错了,可那又如何。
风吹稻浪,影片中经常出现一大片绿色的世界,然后风划过的痕迹。
如此忧伤,他们一步步走到了对立面,他们没有忘了他们曾是战友,和平,他们需要的唯一目的却带给了两种不同的路。
其实,当两个小人物,陷在历史中的困境已然如此,还能有别的办法吗。
当黄维兵团被歼灭的消息传到陈赓耳朵里的时候,难道真的只有一声叹息吗。
我们只是被梅菲斯特牵引的浮士德,从来就没有挣扎的余地。
看到这部片子时,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太“意识形态”,难看。
但我想,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反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了?
在一个还没有实现去意识形态的时代,人们竟然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去镇压那些曾经逝去的红色幽灵的躁动不安。
而忘记了先驱者们的最初教诲。
就像片尾背叛初心,投身于保皇党派的那些人一样。
是的,你们是胜利了,你们盘踞在国家和民族上讴歌自己过往的英姿,描绘社会图景可对真正被磨灭的火苗只字不提甚至将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招魂幡,牢牢占领自己的胜利高地,又或是将其美化为各种崇高元素,点缀这个斑斓的消费社会这一切皆因为死人不会开口,而活人可以肆意招魂那么,在很多人粗浅看来,这部电影也像是一部招魂电影但其不然如果你认为他只是触及了过往年代的传统议题而贸然将其定义为“招魂”我觉得是太不恰当的富人—贫民,异族—民族,国王—人民,理想—现实,保守—自由……甚至家庭—gm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组组充满阶级色彩的矩阵暗中嵌套在电影之中甚至导演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与主义而在后冷战时代的我们似乎天然地就对这些议题保持着警惕但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警惕”本身那么骂影片宣传意识形态的人不应该反身性地捕捉早已铭刻在自己脑海里的意识形态吗?
议题的古老性总给当代人一种错觉,似乎喻示着议题已经被讨论完毕,在历史中得到了终结。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一直留存至今都没有消失,我们今天依旧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件背后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想,导演正是抱着“似曾相识”的感触,截取了这么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存在者事件,并将其重新提上银幕。
这并不是简单地将古老记忆的激活,对往昔的招魂,而更像是一次对现实的重新审视片中主角达米安(如果要找一个主角的话)和最后和哥哥的对话值得思考“你一直都这样,太理想主义”“我从来都不理想,我看着现实”一对“现实—理想”的对子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大叙事衰落的时代,我们的想法总是和哥哥相近,将现实错当成理想,将理想错当成现实“我从来都没有求过人,我求你招供”“我承诺只要我们变强大了,我就撕毁条约”难道将幼稚的空想作为行动纲领的那一方,不正是最理想主义的人吗?
盲目的行动者总是这样,在一次虚假的胜利后完成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倒错后还不自知反观一开始拒接加入共和军的弟弟在亲眼看到血淋淋的现实之后才在心里长出gm的芽,并呵护到死手刃朋友,丢弃战友,忍受恋人的苦难弟弟达米安是一直持续注视着现实的,并靠这些痛苦与矛盾滋养着而成长成一个真正的战士也正是这些现实给予了他向死而生的力量而不是像哥哥那样,和高利贷者勾肩搭背,只想着怎么武装夺权哥哥确实也看着现实,可他的现实只不过是权力者的现实,而不是被抛却的大多数的现实电影通过兄弟两个人的对话将这两种现实的鸿沟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而我还想说的是,电影不只是简单地回返了在这个时代那些被掩盖的议题还着力挖掘着宏大议题下小叙事的普遍张力在真正的意识形态片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情感的细节它们不会多看一眼敌军的尸体,而是将他们看做动物砍杀或化约为数字计算它们也不会认真探讨一个背叛者的母亲,那句“我不想再看到你”的那种爆发中沉默的分量它们不会过多叙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更不可能揭露行动者内部的黑暗与无奈而当今,这些片子竟然一度占据绝大多数人的视野我只能愕然究竟什么才是“意识形态宣传”,什么才是真正的“招魂片”我觉得,如果人们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就无法思考这部电影,乃至于这个时代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
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
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
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
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
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
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
(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
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
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
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
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
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
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
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
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
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
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
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
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
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
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
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
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
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
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
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
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
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
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
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
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
丘吉尔(对,就是他!
)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
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
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
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
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
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
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
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
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
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
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
(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
)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
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
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
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
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
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
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爱尔兰共和军」、「新芬党」、「北爱和平进程」这些词汇对我这辈人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在我们中学时代几乎每隔几天便会听到关于北爱尔兰冲突的新闻。
除了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之外,北爱是当时西欧为数不多的时有恐怖主义袭击或者地区冲突发生的区域。
如果对那段历史不甚明白的话,那么不妨看看这部《风吹麦浪》,基本能够对事件在近代时期的源头有所了解。
当然,要追溯英爱之间的恩怨情仇,恐怕至少需要回到十二世纪英王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从而拉开了凯尔特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长达近千年的敌对态势。
此后,英国人逐步蚕食爱尔兰的领土和主权,直至十九世纪初,爱尔兰王国正式并入大英帝国的版图。
但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爱尔兰对英国的不满终于超过了阀值,掀起了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序幕。
1916年,爱尔兰志愿军(包括共和兄弟会以及国民军)在都柏林以武力发动军事行动,史称「复活节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英军镇压,然而却是爱尔兰共和国通向独立之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而《风吹麦浪》讲述的正是在这之后爱尔兰人民为了独立事业继续抗争的故事。
<图片1>本片片名源自一首著名的爱尔兰民谣,曲中唱到:「While soft the wind blew down the glen,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 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
从开始「拂过山谷的徐徐和风,掀起金色的麦浪阵阵」那充满乡野风光的壮美,到后面词锋一转「而更令我难以容忍,是异族的锁链缠身」,其间不仅饱含对祖国的热爱,更有着对外来入侵者的极度痛恨。
与这段歌曲相匹配的,是影片开端英国保安团对爱尔兰平民的肆意凌虐——一个男青年只因没用英语回答问话就被活活打死。
于是,一股满怀愤懑悲壮的慷慨之气便喷薄而出,为全片定下了基调。
经过这层铺垫,很容易令人联想起《勇敢的心》,只不过反抗英国高压统治的斗士们从苏格兰人换成了爱尔兰人。
当然,与梅尔·吉布森不同的是,导演肯·罗奇并未将本片引向可歌可泣的史诗大片方向,而是延续了他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显得非常质朴写实,没有过多人为雕琢的痕迹。
相对应的是,对片中的主角奥多诺万兄弟的描绘也以白描为主,因此虽然没有像《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那般具有传奇色彩,但却十分真实,在艺术感染力上亦不落下风。
肯·罗奇是个有着左翼倾向的导演,拍摄的大多是关注政治或社会问题的影片,而且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很是尖锐,充满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风吹麦浪》里,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
不过,由于本片属于历史题材,罗奇掌握了平衡,并未对角色的选择作出的褒贬或置评。
在影片中,奥多诺万兄弟的分歧出现过两次,基本可以看作是当时爱尔兰人民在政治主张方面的缩影。
第一次分歧出现在对待富人的问题上,一位老妇人欠了富商一大笔高利贷,义军的法庭判决富商非法放贷,并要赔偿妇人一笔钱。
弟弟达米安站在法庭一边,主张尊重法律和制度,赢得大多数穷人的信任;而哥哥泰迪则站在商人一边,其理由是义军的军需用度都来自于商人们的资助,一旦闹翻,共和军拿什么来和英军作战。
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
而第二次分歧发生在英爱战争停火之后,在两国签订的条约中,爱尔兰将成立新的「爱尔兰自由邦」,在海关、关税和外交上享有自主权,但仍会以「自治领」的身份留在大英帝国中,政府仍需效忠英国王室。
这样的结果显然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这其中也包括了达米安,他希望继续斗争,实现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自主。
而泰迪并不认同弟弟的主张,觉得让英国在目前的情况下同意爱尔兰成立共和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应当循序渐进,等到足够强大了再撕毁条约也不迟。
在如此水火不同炉的政治理念下,兄弟两人终于反目,两者所属的派别之间也发生了激烈的火并。
泰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拘捕了达米安,甚至含泪指挥了对弟弟的枪决仪式。
理想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骨肉间的人伦惨剧。
<图片3>事实上,便如这对兄弟一样,当年的英爱条约签订后,爱尔兰新芬党内部也分裂成了两个派别,并且爆发了爱尔兰内战,自相残杀所遗留下的战争创伤至今仍影响着爱尔兰的社会与政治。
这里多说一句,英国不愧是老谋深算的老牌殖民帝国,每到一地总要留个尾巴让你们自己继续内斗,不仅是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看看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中东诸国,乃至如今香港和大陆的种种龃龉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拜英国所赐。
《风吹麦浪》是一部十分冷峻内敛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又蕴含深意,颇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韵味。
诚如肯·罗奇所说,电影不应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只是一种开放性的提问。
这部电影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直面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英爱两国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前者统治中暴行,还是后者政治上的困惑,都毫不回避的呈现出来,供观者思考。
既然战争带来的创伤如此惨痛,那么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是否都有不再重蹈覆辙的义务和责任呢?
<图片4>
“The Wind That Skakes the Barley”内地译作“风吹麦浪”,很诗意的翻译,达雅兼具,但信不足,一个名词与后置定语的搭配被翻成了主谓宾的结构,似乎重点也会从原来的“风”聚焦到了很诗意的“麦浪”上。
若从这个角度出发,台湾翻译的“吹动大麦的风”——这个偏正短语看似简单直白,却是更为契合原意的选择。
故事从运动的喧闹开始,止于死亡的哭诉。
若将“风”理解为战争,那“大麦”或许就是战争中从士兵到平民的每一个生命。
片中充满大片的绿色,战争的硝烟藏匿在象征生命的绿意中,直至片末,大地荒芜,几抹绿色只出现在灰色的沙石之上。
多处转场让陷入焦灼的争吵、战斗欲说还休,在流畅切换的镜头下,一切自然而悲凉。
From the wind to the barley, from countries to people, from sport to death, from brother to brother… From green to grey. With a hero comes sacrifice. Perhaps independence and democracy are to heavy to carry, but it will lie in people’s hearts forever and ever.检票入场的时候票根被撕缺了一角,略有不快,但马上又想自己来的主要目的是看电影不是存票根,其实也没什么。
看完想起《晓说》有几期做的是爱尔兰主题,高晓松说自己准备去见爱尔兰总统前突击看了很多有关爱尔兰历史和政治的资料,但见面后聊的却是诗歌和体育。
缺失的东西无法挽回,下一步还得是继续move on。
以及,Irish English的发音真的很难听懂!
不看字幕基本搞不懂里面的人在说些什么……
原来不止棒影,老外做起来这种过度政治化的电影水平也不怎么高
属于节奏舒缓的战争题材文艺片,标准欧洲电影风格,观感一般。绿色的山野原本是爱尔兰人生活居住的地方。这片绿色的田野本该收获金色的麦浪,但是英国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让这里成为了英军施暴的地方,成了爱尔兰共和军的军事训练场和伏击英军的战场,也成了处决叛徒和兄弟想杀的屠场。象征着和平的绿色没有收获金色的希望,而是上演着血色的战争和兄弟阋墙的悲剧。革命的理想就像翠绿的田野充满希望,不屈的斗士在迷雾中穿行,试图用血与泪换取一次自由的丰收,而胜利的果实却如麦浪般在狂风中凌乱。
生命有一种绝对,值得为之付出一切。在对抗的过程中,这种绝对在驱使人行动,是这种绝对在对抗。突然意识到我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根本无法实现。也许从来没有平衡,只有均势。
只能说还行
Chilling. The savagery we do to each other.
同室操戈,兄弟相争。参看:爱尔兰内战。无感.....
从爱尔兰国旗说起,从左到右是绿白橙,绿色就代表爱尔兰共和军及天主教,橙色代表新教,白色代表和平,很显然整部影片的绿色基调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电影只代表了爱尔兰大多数爱尔兰共和军和天主教的意志,这是部zz立场鲜明的电影,鲜明到不能有一点混淆与模糊;爱尔兰共和军是世界著名的kb组织,cs游戏里的凤凰战士就是以他们作为原型,他们作为凯尔特人的后裔,面对盎格鲁和撒克逊人的占领下,毫无军事力量基础,只能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达到老鼠吃大象的目的,世界上没有无原无由的恨,那些受害的“大国”不会一点责任都没有,只不过规则与名誉是由他们书写罢了…
肯洛奇的左派民族宣言。但与其说是建构新社会的理想,不如说其在乎和关注的始终是革命的可能性、力量和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可能只是理想主义者的幻影,却借墨菲之口说出I&#39;m a realist。爱尔兰战争展现出的民间革命力量,想起叶芝的a terrible beauty has been born
强烈的政治倾向和个人野心。在历史和政治的眼光下,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正义。“我们很容易记得我们反对的是什么,却很难明白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只要记得今天的英国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量无人称镜头客观的展现那个残酷的时代,没有炫目的电影手法技巧,但导演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立场(弟弟),选择用死亡祭奠理想。“要了解自己反对什么是很简单的,但是要了解自己支持什么就很难”ps:1两次争论 2两次枪决
挤脸好水嫩一点都不像30~ 但是走神了居然还得到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奖。肯导是Kes的导演。
权利是上面人追求的事,他们只要求生存
那一届影片质量普遍较差
赵丽颖演技有点过猛了,太出戏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英国拍爱尔兰独立战争中英军的残暴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的分裂历史,放在中国不敢想。没有政客名将的虚伪,只有小人物的献身。两段台词难忘:-“下议院已经通过这个条约了。” -“民间还没通过,这里还没通过!”&amp;“这样的选举体现的不是人民的意愿,而是人民的恐惧。”
1.“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可是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2.平静中有一股力量在冲击着内心。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类都是一样的,正向的改变是不存在的,只有原地踏步重蹈覆辙。“但愿我们为之奋斗的,对得起这一切。”
两星半。如果作为历史来看,未免太过浮光掠影。
有时候“视角”的滑稽之处就在这里,同样是讲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历史故事,一战电影中的英军个个大义凛然,正义得爆棚,而到了爱尔兰电影里又都变得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往往还是同一帮人……总的来说这片子人物塑造比较脸谱化,不如《血腥星期天》来得客观。
&#34;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