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掉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
可能感情就是这样吧,曾经我们相爱过,但是我们无法在一起。
电影结局最后明理嫁给了别人,看着很幸福。
贵树也走向了别的地方,往新的方向前进。
电影展现的,是他们的成长,从小学到长大。
从十三岁到二十五岁,两个人经历不同,环境不同。
但是一直都记着对方,可是曾经的感情在现在已经没办法支撑他们下去了,感情真是坚强而又脆弱的存在,结局be的很现实,好像就应该是那样的,但是我还是很难接受吧,喜欢从一终的爱情,即使很难!
(一)据说事情开始起变化是自分开那刻。
无数FFF团员高呼“异地必须死”,笑看情比金坚化作一滩脓水。
你的感情封存在令人颤抖的那一吻,枕上还留有凌乱的痕迹,猫被吓得躲在屋外静静做出狩猎的姿势。
但这都是余波荡漾,剩下的只有各自脑中的速写。
你会在未来的三年,四年,五年里铭记这一刻的温存,用它做五饼二鱼,填补空虚,逃避着,幻想着。
小孩子做出承诺,然后背弃之。
无聊的大人干脆不给出承诺,这真是精致的平庸和心照不宣。
死了,睡着了,一切就结束了。
记忆是生命的坟场,存在的见证,开始回忆就说明已经没什么好再创造,再争取的,唯剩一遍遍倒带,回味美好的梦罢了。
相信承诺与/或未来就不要回忆,否则只是平添一层自欺欺人,这是社会人的常识。
但顽固地做一个小孩子顾影自怜,则是舞台的必须。
毕竟每个人都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演好恰当的角色。
(二)有一种句式叫“我连XXX都不要了”,多用于威胁和表白。
“我连倒追的白富美/元气妹子/萝莉都拒绝了……”,凭空而出一股悲壮和自豪,于威胁是你若不从,我便立刻血溅当场;于表白则是你知我心中有你千金重。
但这也是非常荒谬可笑的。
比如,举例来说吧,“我连节操都不要了还是没能考公”,听起来已经略诡异;“我连JJ都割了钓鱼岛还不是中国的”,简直是神经病了。
没错,用机会成本的眼光来看,被选择之物的重量,以被放弃之物来衡量:损一山以换一毛,则一毛重于一山。
无奈一人所放弃之物,未必为另一人需要之物,一人有所失,未必另一人有所得,雅典与耶路撒冷何干?
U型锁与尖阁列岛何干?
你爱我,又与我何干?
对倒贴的妹子视而不见,故意伤害,彰显本人高风亮节,守身如玉,痴心不改,和对方半点关系没有,唯自我感动入戏过深耳。
抬高身价脱离现实,难免流出“女神为什么不再爱我一次”之叹。
忿怨刻毒,大半生于此。
(三)找个人随便过,谈不上讨厌也谈不上喜欢。
生活与物理的时钟一路向前,心理的时钟则还停留在过去,似乎达成某种奇妙的均衡。
往事不再过问,大有搁置争议面向未来之意。
但正所谓到底意难平,说到底分裂的灵魂对现实只有三心二意的忠诚(我匪对东海南海和平亦如是),暂时服膺约翰·格雷的“权宜之计”。
永远一只脚踏在“当下”这条船上,另一只脚则幻想从过去的死尸一步迈向希望中的明天——这是对人的唯一拥有物“当下”何等的大不敬,而被辜负的又何止是枕边人,简直是对一路走来的自己的无耻背叛,对理智和经验的双重蔑视。
当然了,过去的涟漪肯定会触动痊愈后的伤疤,但绝不该再掀起滔天巨浪。
精神幻肢症患者不值得同情。
在他一厢情愿驻留过去的时候,曾经与他一起的人早就大步流星走出老远了,只剩一个人,茫然无措,四下惘然。
(四)剧本可以再演一遍,也可以砍掉重练,至于到底会怎样,只有演员自己知道。
没想到到了新世纪,日本人的虚假爱情观至今未变。
而且一样在影响可笑的国人。
这种“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怅惘,对于很多国人再熟悉不过。
那些诗词,那些古代的小说,那些……没有飞机和手机的年代。
日本的爱情观源自于资本主义的西方。
在18世纪和19世纪那个年代,对于男女的交往有着严格的规定。
加之重商主义的统治,也就是女人以男人的钱财衡量他的才干。
致使文学作品开始呼唤浪漫爱情观,准则如下:1、双方很难相见2、没有性行为3、男女在不可能成功——通常表现为男女会有一位死去4、男方费劲艰辛去寻找女方5、在相爱却不得见的矛盾中永远怀念这是在压抑和金钱至上之下丛生出的爱情观。
可是,直到今天,日本社会的变化如此之大。
在日本街头有兜售女中学生内裤的自动贩卖机,有卖处女粪便的店铺,有各种未成年人的半色情产品在贩卖。
以及作为世界第一的av片输出国。
在这样的扭曲的社会里,却在鸣唱所谓的纯情之声。
这不得不会让人有种无视现实的感觉。
会有人说,正因为现实如此,所以我们才要呼唤不拉不拉不拉。
我想看看这些中国观众的评语就知道,作者根本就没这样的目的,观众也没得到这样的启示。
无非是,“想起我当年,真希望,那美好的,我感动”。
别虚伪了!
好吗?
别装作你们很纯情!
好吗?
你们都是在睾丸和阴茎之间穿梭,在许多个早上醒来,不知道昨晚为什么这么干的人。
然后,大叫着:我是受害者!
我是受害者!
我是性冷淡!
如果你不满14岁,那么这是一部很适合你的电影。
如果你已年满14岁,请不要再纯情了。
因为在法律上,你已经不是幼女了。
很多时候恋爱就是一锤子买卖,自己拼命的喜欢着一个人的时候,奇特的是那个人也许正在有着完全相同的心情。
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的接受任何的结局。
问出一句,如果对方也是同样的心情,那就好好爱一场,不是的话那有怎么样,一切继续,可以颓废一小会儿,但是新生活马上铺面而来。
如果说立世为人,什么是最重要的美德的话,我会投一票坦诚,加一票勇敢,接下来的什么都不是麻烦。
若是谁要说13岁的小孩什么不懂,白白蹉跎多少时光而不能将自己的心情真实地说出口的话,我会扯一声狗屁,建议他去看看宫崎骏的任何一部电影,换作里面的任何一个主角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都能想象得到热情满满的要溢出来的幸福就在眼前。
也许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有些人就是不值得幸福,不值得开心,他们以痛苦作为灵魂的养料,离开了扭曲的心结他们不能生存。
远野绝对属于此类中佼佼者。
音乐,画面都属上乘,可惜了这么许多无端的痛苦。
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87209/?start=100#comments刚刚看完,随便写点杂乱的感想如下。
1、这次新海诚用了一个煽情的标题——“你知道吗?
樱花飘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
”不知道他是不是实地地测量过(估计有),不过我想新鲜的花瓣和枯萎的缺乏水分的花瓣凋谢的速度大概会不一样吧?
而且还没有把风速之类的因素算进去……。
——当然,就像“剧情简介”里面说的一样,我们看这个片子不应该纠缠这些些微的细节,而应该去看“爱!
和!
内!
涵!
”!
2、不知道为什么短短60分钟左右的片子要截成三段来卖,我看第一部分《樱花抄》和第二部《宇航员》之间隔了有一周左右,以至于忘记了主角名字,把那个长大了的男孩子当作了另一个人……。
这到底算什么片呢?
剔除了《星之声》里面的科幻元素(其实我看到男孩关注科普杂志的时候还以为要就此转型呢……),爱情片?
似乎这个分类最靠谱,第一集说如水滴般晶莹的爱的萌芽,二说成长的迷惘和痛楚的单恋,三说单调摧毁了梦想的无奈的现实生活。
不过和大多数爱情片相比,这里面的“爱情镜头”似乎还太少了点。
——有两个小孩子的初吻,牵手和相拥,不过之后便一无进展了。
暗恋不必说,男主角在长大成人之后过着的几乎可以算做是“脱”爱情生活。
(如果仔细看,本片中有一秒钟不到的“床戏”镜头:)3、孩提时代的思念和誓约,没有因为距离而冷却,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成长而渐渐黯淡了。
所谓“忧伤一点点积累在房间的各个角落”说的大约就是这样的感觉——有种东西在慢慢侵蚀你的生命,你却看它不见,抓它不住。
时间和空间,哪一个更可怕?
经历过异地恋的人,谁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吧。
隔开我们的是空间,但空间是可以用时间跨越的。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地球的这一个点飞越到另一个点——只要花上一点时间和金钱,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影片中触及到了这一点——我称之为“各个年龄段的时空感觉”——小孩子一个人乘车从豪徳寺(位于东京)到岩舟(位于东京东北方向的枥木县),感觉无比遥远……而实际上,如果正常行驶,算上乘换时间,也不过2小时40分钟左右的车程(电影中男孩的计划是两小时五十九分)。
最终这段陌生的旅程,因为大雪和急切的想念而变得无比之长,这段焦灼的等候和最终的冬夜中相见的喜悦,构成了影片中最温暖的一幕——尽管是在冬天。
所以注意了,本课第一小节,新海诚老师要告诉我们的是——“距离因为爱而变得很长,也因为爱而变得很短。
”4、第二篇“宇航员”。
故事的构架同样没什么值得说的——她爱着他,可是他不知道,她以为他爱着另一个她,但是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爱着以及想望着的是啥……。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中间出现的关于宇宙飞船的一段台词——“それはほんとうに、想像を絶するぐらい孤独の旅であるはずだ。
本当の暗闇の中を、ただ直向に。
ひとつの水素原子さえめったに出会うことなく...ただただ、深淵にあるはずと信じる世界の秘密に近づきたい信念。
僕たちはそうやって、どこまで行くのだろう。
どこまで行けるのだろう。
”(拙译:那真的是一段孤独得难以想象的旅程——在真正的黑暗中,一路飞奔向前,连一个氢原子都难得遇见……只是一心想要迫近那深邃的太空里埋藏的秘密。
我们,是要去到哪里呢?
我们又能去到哪里呢?
)这一段话,大约对曾经“孤独战斗”的人们都会有点触动吧:)男主角说,“我只是做好手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在内心里面,仍然不确定自己飞奔的方向上,是什么等着自己。
5、第三节,最终章《秒速五厘米》简直短得吓人。
如果把闪回、歌曲部分剔除,几乎只能算是对主角们成年生活的一个速写了。
男孩子回到了东京,有过一段普通的爱情,成了一个普通的程序员。
小时候觉得很遥远的新宿车站,现在也变得日益普通,不觉得有任何新鲜……。
当年的那个她也几乎忘记了自己,有了结婚的对象,只有在翻找旧物的时候,还可以对当年稚嫩的情书微笑。
前女友发来的短信似乎可以成为这个城市和时代的写照:“我们发了1000次短信,可心灵的距离恐怕只靠近了1厘米……”不管怎样,这到底还是个动画片,所以,主人公还可以互相梦见对方,可以在一个铁路道口擦肩,虽然回首之后有些怅惘,但毕竟给流水般无味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朦胧的回味。
6、关于距离。
前面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距离的感知也在变化着。
自己和喜欢的人之间的距离。
约定到永远的距离。
和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的他之间的距离。
熟悉的从学校回家的路。
相隔一个手机的距离。
信的距离。
从地球到太阳系边缘的距离。
——还出现了不少交通工具:火车、汽车、助力车、冲浪板(这是交通工具么?)、运输火箭的时速5Km的重卡、火箭……交通工具也带来距离的改变。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回家的路,改骑车为步行,会变得很长,可是因为和他一起走,又显得那么短。
6.5、关于通讯手段。
在看第一话《樱花抄》的时候想到的。
现在的恋人们还会有这么焦灼的等候么?
如果迟到了大概会立刻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联络的吧。
忍受着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来以及会不会来的煎熬,也正是这样,那个冬夜才会刻骨铭心。
顺带一说,本片的时间推断——第三话的时间设定是2008年——杂志上提到1999年发射的火箭终于到达太阳系边缘——所以第二话主人公高三的时候是1999年,逆推之,初中一年级大约是 1994年,那时候手机在日本还没有普及,所以小姑娘给小男朋友打电话不想让家人听见,只有跑出来找公用电话亭。
——类似的小细节还有不少,比如第三话里面的几个闪回,出现了一个老式的圆柱形邮筒和一个新式的方邮筒——前者现在在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
(顺便再无聊推一下,主人公们的出生年度大约是1981年,也算80后。
)6.7、影片中的细节刻画几乎到了完美的境界。
从手机液晶屏幕的点格到火车乘换线路的时刻,从便利店的内部结构到新宿车站地砖的花纹,都无比真实。
影片在制作时实地去了种子岛(日本的火箭发射基地)取景,所以第二话中的学校、风景都是可以找到原型的。
7、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何在凌晨一时兴起要写这个评论,说是简评但已经废话了这么多了……-_-。
只是当作平淡的日常中给自己的一点触动吧。
在失去了感动的气力的时候看到这样一部片子实在是件好事,我以为。
——最好如果一定要一个结尾,那么……拿《星之声》来做个对比吧,兼抄袭泰戈尔老人家(更正:不是泰戈尔是张小娴)。
《星之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发了封邮件,你在八年后才开启;《樱花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超越光年的爱恋,而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宇航员》——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却说不出我爱你;《秒速5厘米》——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站在你的面前,却说不出我爱你,而是多年之后,依然期待一个转身,就能遇见你。
——时间和距离没有使我们却步,因为我们相爱,因为我们勇敢。
P.S.最近难得码这么长的文,……谨以此文献给我的mm吧^_^
http://blog.williamgates.biz/2008/12/happy-ending-of-first-love-or-keep-it-as-memory/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第一部根据主题歌而写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多么想说,新海诚先生,你错了。
我多么想当一次政工干部,我多么想告诉你,你的立意不高,你的故事不积极向上,你让我们——几乎是所有的观众——看完了觉得很郁闷。
我知道用是不是大团圆来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是非常愚蠢的,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样的动漫作品还真少——主角通过奋斗,最后一瞬间暴气,拾起伙伴们的回忆,小宇宙爆发,打败大魔王抱得美人归,大家看得太多了;就算是“悲剧”结局,死了重要的角色,但总还有一个或者几个人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站在其墓碑前,微笑着保证会好好活下去,会获得幸福之类。
主角浑浑噩噩活着,并且知道自己所爱,更加知道自己所爱将一生不可得,这估计才是真正的悲剧——这也是比死很多人的结局更让人郁闷的原因。
新海诚先生,你创造的星海中的故事,用无法逾越的距离来告诉我们心灵的距离可以超越空间的隔阂,自始至终,我们看到的都是相信,都是坚持,都是跨越那无尽距离的努力;你演绎的云端的传奇,让我们看到了为了约定而跨越不可能的少年豪情,我们还是看到了相信,坚持,和跨越世界的鸿沟的努力。
悲剧也好团圆也好,分离也好拥抱也好,你给我们的总是两个字,希望。
但是现在,你竟然要用你的作品来展现那现实的残酷——不在于失败,错过或者颓废,而在于无奈,放弃和绝望。
我知道表现现实一点也不能妨碍你的作品成为佳作,我知道的。
但我总觉得,动漫应该是我们的梦,应该是青春的梦想。
纵使不能实现,它也应该是引领我们做梦的精灵,而不是唤醒我们梦想的闹钟。
也许你要解释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纯真的回忆,那自己无法言说、满溢于信纸而又仅用一个字就能表达的初恋心情,所以人生——哪怕是小人物灰暗和平凡的、无奈和绝望的人生——也才会拥有色彩。
而我痛苦地感到,正是因为有这样纯真地令人痛心的回忆,人生的每一秒,每一个不那么美好不那么色彩斑斓的日子,都才会那样追忆那永不回来的年少,才会那样悔恨没有说出口的心意,才会显得愈发痛苦。
你看到的是擦肩而过的人,因为永远无法得到而显得那样的美好;我看到的是经历过的青春,却因为软弱和放弃,而追悔一辈子的痛苦。
跨越日本的距离,在荒野中晚点的列车,这些的确会打击年少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痛苦才让他们明白要永远在一起有多么困难,也让他们没有交出给对方的信,没有说出心中的告白。
但是这些距离并非不可超越的,它们远不是以数光年以外的星空,也不是云端之上的世界,他们大可以考一样的大学,在同一个城市工作。
真正让他们远隔天边的,是心。
早有人说新海诚的作品都是关于距离的,光年的距离,世界的距离,这次是,心的距离。
虽然几乎不可能是新海诚的原意,但我认为,秒速5厘米,是樱花飘落的速度,也是心灵,爱情,随风飘落的速度。
与前两部作品合起来看,这次的回答更加残酷而讽刺——他曾经努力告诉过我们,心的距离可以超越一切,包括光年,包括世界的缝隙,包括生死——但是现在他要告诉我们,不好意思,我忘了,有一样东西不能超越,那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生中短短的交集让他们拥有了挥之不去的思念,但是无奈的分离,把他们各自抛入了人生的洪流——没有选择,没有停靠,只有马不停蹄,无法停下来寻找,寻找与对方再一次的交集。
是的,我说起来很轻松,他们可以考一样的大学,可以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定居。
但是现实的生活并没有给你这样的机会,从他们在枯萎的樱花树下相吻那一刻,幼小的心灵就已经屈服于整个无奈和随波逐流的人生。
所以,飞向云端追寻幸福的少年之梦,随着樱花飘落的初恋回忆,你选哪一个?
你一定会选前者,但是新海诚叹着气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由不得你,你没有机会选择。
是的,我们哪有机会选择啊,看起来那么轻易的事情,看起来“只要奋斗就好了嘛”的回答,在人生的河流中,又有多少次就在那快要实现的时候会变成失望,甚至一生的遗憾。
即使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般至死不渝——如果那样年幼的孩子能做到——结局也未必就是团圆收场。
所以,新海诚先生没有错,我也没有错,他说的是更真实的故事,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而我想说的是我期望他能去维护、去描绘我们的梦想,这正是在人生的洪流中无力地漂流的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越是自己做不到的,越是希望有那样死不了的角色,去帮我们完成。
飞向云端,随风飘落,这选择不在我们自己。
选择前者不意味着你一定勇敢,反倒是如果你能正视后者,也许你会在人生的道路中拥有更多自己选择的机会。
本想反驳新海诚先生,写到最后把自己驳倒了。
但是我还是愿意保留自己的梦想,愿意执念那愚蠢的相信,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是可以实现梦想的主角,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主角。
因为你自己也用了那样的歌词,你用那样的歌词一遍又一遍敲击我们的心,直到我们泪流满面你才肯停止。
或者即使你不承认,我也坚持相信,你是为了这样的歌词才写这样的故事,你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样的歌词,继续拥有梦想,才会写这样一个关于错过的故事——若是一切可以重来 那我一定会赶到你身边我已然别无所求你才是我最重要的唯一
”樱花下落的速度,依旧是秒速五厘米。
而不论我们之间通过千条短信,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不会拉近一厘米”看到这句话有种淡淡的忧伤。
无论看什么剧我都希望结局是美好,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是生活中哪能事事如意。
看到最后结局两个人一笑而过,突然自己心里也释怀了。
对他们来说结果已不重要,彼此给双方创造的会回忆才是最美好的。
祝福你们。
当初还没有搬离老房子的时候,每次骑车经过对面的街口,都会停下来一会儿——因为小学里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就住在街边的小区,六楼最边上的那个窗户里。
说起来,即便是那个时候,也已经有许多年过去了。
毕业的时候,她亲手画了一幅画给我,画里有个穿红裙子的女孩子,比划着一个邀请的手势,旁边是一行字:“请写信给我。
”我深深地记得当初她将这封信交给我时的样子,并没有穿裙子,红的是她害羞的脸孔。
不管我是怎样答应她的,总之,我没有给她写信,一次也没有。
毕业之后,我离家住读,从此就和她失去了联络。
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只要路过她家楼下,我都会驻足抬头,仰望那扇窗口,静静地几秒钟。
建筑虽然也会苍老,但肯定缓于一个人成长的速度,因此那多半是我的错觉吧——在长久的凝望之中,六楼的窗口竟然显露出了斑驳的颜色。
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还住在那里,也不知道她是不是还在等我……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毕竟,求证没有难度可言,上去敲门即可,然而我却从来都没有那样做过。
我并不缺少某种名字叫做“勇气”的东西,也不是心怀歉疚,我只是不知道,敲门或不敲门,后来的事情到底会有何不同。
年轻的时候,总会有那种“等到我拥有守护她的力量”那样的想法,也总会觉得当时的自己,什么都决定不了,为此就在十字路口咬牙挥手,甚至不肯稍稍回一下头。
后来长大了,狠狠嘲笑过那样的念头,但成长的真实就在于,一边你在嘲笑,一边却很清楚地知道,若是回到当时,恐怕还是一样的结果。
于是就这样错过。
或者,也并无所谓错过,就像任何一次转学和搬家一样,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
我没有特别的怀恋,也无意回到最初,可我还是将那样一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也许,我只是不愿意,那样一件事,那样一个人,到最后在生命里什么痕迹都没有保留。
我曾经喜欢过她,在她面前故作老成,但目光却有点闪躲。
放学后一起回家,她常常在窄窄的路沿上行走,双手微微张开着。
我的手插在口袋里,每次她一摇晃,我都本能地抬手想去扶,不过,她的平衡性很好,一次机会也没给过我。
偶尔她停下来,遥指天上垂下的雨云,于是我便抬头去看——那样一幅画面,连同许许多多的画面,都长久地存留于成长之后的我的心中。
那是一个从未对什么人敞开的角落,并非因为它特别重要,也不是因为找不到人倾诉,而是——我已成长得足够的快,足够的好,对于过去的那些事,已觉得没有再去追溯的必要。
如果当初,她也曾在车门合上的瞬间对我说“你的未来一定会过得很好”,那么,此刻的我,已然做到了,尽管不是和她,尽管她或许看不到。
再后来,我搬走了,也就没办法再保有那个仪式般的习惯了。
最后一次路过时,我比之前多站了一会儿,眼前没有樱花飞舞,耳边却有列车开动之声划过。
《秒速5cm》,御宅族新海诚的话题之作,自第一部《樱花抄》先行放送以来,已撩动无数人的心弦。
一尘不染的画面,精心雕琢的细节,极具透明感的光线……无以复加的形式之美,教人怎样赞叹都不过分。
这部作品里的青春气息亦令人心折。
那一份温存在心底的纯情,对仍怀着浪漫情思的人而言是心为之沉醉的梦想;对已失去渴望的人而言,它是青春年华的倒影(原谅我酸一下)。
情节其实没什么情节,斫去枝蔓,若干片断就像记忆尘海里的几个尖顶。
如果它们曾在你心里引起回响,那是因为你也曾在某一季,满怀夏天般的情热恋上一个人,或是在内心的冰原踽踽独行,思念一个人。
我喜欢《樱花抄》里的时间感,如贵树雪夜乘车的那一段,反复靠站、开门、关门、起动,外界的冷漠与己身的焦虑对比参差。
独自等待,独自跋涉,宛转跌荡的过程里,亦有独份的悲欣待人细尝。
我也喜欢《宇航员》里夏天的风与海,还有小鹿一样的女孩。
那些“差一点就……”的爱情,总是惹人一再回首。
最终话《秒速5cm》,少年长大成人,内心却并未成熟。
一个人被囚禁在往事里,周围的世界并不理会,于是寂寞的更寂寞,漠然的依然无动于衷。
这是一个独语的故事。
尽管世界那么美好,青春那么丰盛,故事里的主人公却只愿意和自己说话。
“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对于一直活在昨天的孩子而言,从他内心的房间走出来,就是最漫长的距离。
趁新鲜听了一晚上《秒速5cm》的原声,琴声如流水,那些剧中的情绪则如落花般缓缓漂来。
说起来主题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的歌词其实比影片本身沉重呢。
“…… 无论何时 都在四处寻觅着你的身影 交错的路口 缥缈的梦境 虽然明知你不可能在那里 奇迹若能唤醒 我想立刻向你展现 崭新的清晨 从今以后的我 还有曾经说不出口的‘我喜欢你’ 夏日的回忆在脑中盘旋 霎时消失的悸动 ……” 【题外话】雅虎日本上有一个《秒速5cm》风景之旅的专题,可以看到网友所摄剧中场景的现实照片。
对比之下,便知画中世界干净美好的太不像话。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183.html
电影淡淡的,有点伤感,但我却懵懵懂懂,说看懂但又不太懂说没有又有些懂,大概还是没有经历,体会不了那种感觉,或许某一天回头再看,我能悟出一些新看法,懂得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只是单纯的知道小时候他们互相喜欢但没有说出口,因为转学所以搭上相遇车相见,留下了自己的初吻,说好下次在一起见樱花落下,却不知那人去了哪里,中间也曾有人喜欢,但却怎样也打动不了自己,把自己埋在生活工作中让自己忘却那份梦幻的初恋,却越来越想,以为再也不见,却在某一瞬间感觉见了却不认识,只是感觉似曾相识,时光过得太快,而那份感情却存在心里慢慢忘却了你的脸。
相遇时需要珍惜 错过后不要后悔 向前走的时候不忘回头看看 是不是有人如同你注视着前面的人一样注视着你
额,这个确实可以帧帧截图当桌面。又是无法当面说爱你,新海诚童年一定在此类事件上受过打击。以至于反复重复这一话题。
所看的第一部新海诚的作品。如果,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泛着淡淡的伤感。贵树的思念从没真正传达到。因为无法珍藏,所以无法相守。这份情感没有因距离却随时间而消逝,终将化为心中最美的回忆。其实是整个画面跟音乐最打动我。细节做得太完美了><
整片充斥着物品特写,可画面也并没有太美,反而挺造作。还有,这片子是画不来人吗?!另外,这些小情小爱的有什么好啰里八嗦的啊!好烦。
对于初恋的片子我实在是没有太大共鸣~话说刚看到这片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科幻片~
哇靠我终于明白什么叫浪费时间了,死一般的沉闷,因为被标题吸引所以逼自己看完了。。还真是那么无趣呢~简直是想唤起青春哀伤少年情绪韶光易逝主题意图都十分明显然而表达得特差根本十分无趣的模板40分作文,把一分钟的话拖成2小时凑的先驱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退出来看影评想知道片子究竟唧唧歪歪在说什么, 看完简介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初恋你个毛啊!看短评有人给五星写着:我竟然没有哭,竟然没有。顶你个肺啊~就是被你们这些打五分的把分拉成了8.5我才下的,有没有公德心啊喂!一星是给小日本的画面的。
敷衍,没见过那么无聊的叨逼旁白,背景精致的与人物毫无融入感,不协调到了透顶,原来这就是新海诚啊呵呵
很多年前有个文艺的我看了或许能被感动吧。。。第一个故事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个人,太久了,画面也模糊了。
曾经纯真的感情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逝,即便这种感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完成,但它必定会是心里美丽的一段回忆。而龟缩于以往的美好希冀中,不敢接受新的幸福,只会使心越来越苍老,最后慢慢死去。回忆像酒,少许你便可觉得那其中的甘美,如果滥喝沉迷其中,只是一个神智不清的酒徒。
如果,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5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
这10多岁的孩子比王家卫还要深沉。整个片就像一个小屁孩不小心跌倒了,仰天大哭,然后转过身认真地凝视着大家讲了一段遗言。过于压抑的文艺,会显得太过软弱。新海诚,我输给了你的多愁善感。
好吧新海诚你到底矫情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个完。星星之声看来是难以再超越了。
所有的爱,爱,如果是真正的赤诚的无垢的爱,最美好的东西,那样的爱存在于捆绑一起的信徒间,然后他们一定能在某个空间在一起。可惜片中的空间里二人顺从本能趋于命的帆船摇摆,不付出迎接收获的应尽力气,把精力浸在停止成长的鸽灰色罗曼蒂克自我毁灭式忧愁里。少年少女啊要更重视你们小拇指间的红线
总是看着身后比你更远的地方。不知不觉那就成了我们的距离。可即使我只看着你,你也变成那些距离我越来越远的事。
不只是画面,还有动人的故事,当然画面真实美的没话说
好多壁纸……
约好一起看樱花,却在时光里渐渐行远。
形式大于内容,自嗨多过真情,仿佛听一个小学才毕业的孩子感叹婚后身后的明媚忧伤。请新海诚褪下自己的面具,用心生活。
熬累了决定看个短电影结果被创到七窍生烟,感觉吃了表面精致的答辩。1.形式上以分章的形式讲述,如果说第一段的主题还算有点意思(某种痛彻的追寻与等待),二三就已经完全开始写无聊老套的烂东西了。2.樱花的元素梗在开头被强调却在后面严重地缺少回扣和补叙?3.男女主的爱情观都是什么情况…各种各样的逃避(告白、发展、崩坏、if)没有一条的心理塑造是让人满意的,看不到多元化人物形象。4.初现端倪的天气异常值,但何用?衬托结尾的土味十足MV也不能这样尬着来。5.画面实在足够精致,除此之外不知道夸啥。6.用短时间讲一件关于情感的小事同时能保证画面很难吗?《利兹与青鸟》《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都有让我打十分的冲动,《四月物语》也很好,但本片只能逼着我怒打低分,新海诚成功了。7.翻译矫情到我不想引。(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