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看过之后才发现之前断续地都看过了,特别是打针的部分。
不同的是现在看来,那些上升下降,做保护的东西都好熟悉。
不过,整个的情节和编剧设计是不是有点经不起推敲呢?
那样有前科的人,贸然和他同行是非常危险的。
而那些急救的装备的劣质完全和高山的环境不相符合,以及高雪山上那么迅速的行动,关键是硝酸甘油被日光照射会爆炸这样的常识居然是等上了山,一切都快要发生的时候才知道的。。。
说实话,如果这部电影是登山类型电影的代表的话,只能说,这类型的电影还太少,太粗糙了。
很搓啊!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中,讴歌了人性的美,鞭挞了灵魂的丑,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雄健粗犷却又不乏温情细腻。
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应该尽力拯救生命。
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的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
在生命处于极端困窘的状态下,在生死之间,人性中善的、美的、恶的、丑的都被放大了。
平日里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样子,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良心何在?
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人性永远是无法讨论的话题。
父母对待子女从来都拥有最无私的心,他们给了子女生命,同时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不假思索。
你不会知道生命的拐点在哪一处。
你会割断联系你生命的那根绳吗?
唯有如此,才能最接近父亲的灵魂。
这一篇原本是想回复亲亲吕布的评论,写完才发现太长了,所独立出来^^这是布很想看很想看的片子,因为它,阴差阳错地看了别的电影,最后终于终于找到了。
喜欢,很喜欢,力荐。
- 无论本性善良乐于助人还是鸢飞唳天雄心壮志,首先都要身体好啊!
- 初学者运气比较好(相似结论可见于扑克麻将)。。。
莫非这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公理?
- 同样是出于爱,理性与感性的选择同样让人感动。
因为爱妹妹,所以决然地割断绳索,在三个人大概率同死小概率同生,与确定牺牲父亲两人得救的博弈中,他是理性;同样也是因为爱妹妹,所以他不顾一切地组织了基本没有希望成功的救援。
人,真是复杂的动物。
- 重要的不是你作出了什么判断,而是你作出了什么选择。
这里我想说的是Tommy。
从一开始他就是对的,雪崩的预测和迅速撤离的建议。
而且他原本是有机会活着回来的。
是什么牵绊了他?
团队精神,对Van的不放心,抑或是登山者征服的激情?
多年的经验让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不知名的原因却让他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对的念头,而是没有坚定地执行。
至于他最后的遭遇,定会让很多人扼腕,叹息之余,我想到的确实那句话:Nobody can take good care of u if even yourself don't do it.作为一个职业的合伙人,在危机出现时,若另外一方执迷不悟,那应当为自己考虑多一些才对。
说得有点七零八落的,也许不是很明白。
但是有句话要说给自己听:最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想到了什么。
- 当传奇的登山老人拿出刀子逼近绳索,Van眼中尽是惊慌与恐惧。
我眼前闪过的却是Ghost中Sammy复仇成功后,无数黑色的魅影凄厉地呼啸而过的瞬间。
善恶最终定有报应,至少在为善作恶者心里每天上演的必是不同的故事。
- 从头到尾,手心不停出汗,看来我是真得很恐高。
呃……能看完这部片子,全靠强迫症撑着(既然开始就得看完它),两个小时里,居然没有一处是觉得还可以的,能保持住这么糟的状态也是需要费些力气的吧。
2000年美国拍的电影,豆瓣评分还是中上的7.7分,不知是不是受了被诱骗出的紧张情绪的误导。
事实是全片情感空洞虚假,剧情无逻辑,细节设置豪无意义,只为视效或自以为的娱乐效果廉价的堆砌,用技术(或说制作预算)尽量多的搞些爆炸场面、坠崖瞬间,近乎于原地掐出观众的紧张感,徒有虚表,毫无灵魂。
值得一说的地方倒是也有,一是亿万富翁的人格设定,在本片中这是个自私、狂妄、无知之人,甚至直接就是个杀人凶手。
因我刚看了1997年拍的《势不两立》,那部片子里的亿万富翁还被树立成一个绝对正面的“伟人”,两厢对比可见,人们看法上的转变之彻底和突然,细想很有些时代情绪在。
二就是对女性的拯救。
片中妹妹的存在几乎就是为了诱人牺牲,她的父亲为她牺牲,那里还可以用亲情解释过去,但到了被困之时,亿万富翁居然要求受伤的队长选择为她牺牲,这就远不是正常的利他主义了,是过度粉饰了的“保护妇女和儿童”,底层逻辑还是那个男权意识形态下的假设:即女性是弱小的。
可见即便2000年时,人们对此还是缺少觉知啊。
以及最后想说,那些想要挑战这种危险的爬山运动的人们,究竟是靠什么激励的呢?
自我证明?
还是内心深处的Death Wish.
中学时候偶然租碟子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只是被一种情绪所感染:无论多么难的事情只要下决心,就一定能成功;并以此激励自己去学习。
昨天电影频道又看到这部电影,首先就是被画质折服,雪山的气势在数字电视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的音乐总是能够配合画面和情节把人的感情酝酿,翻滚,崩发;而剧情则是高潮迭起,一气呵成,丝毫感觉不到拖沓。
我不会攀岩,我想,攀岩爱好者为什么会乐意从事这种危险性很大的运动,大概就是因为“向死而生”。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们,会对生命有着更丰富的领悟。
庸碌的人们大概永远不会体会到这种平凡生活背后的深刻。
我想,这部片的编剧和导演一定是嗜爱攀岩的人,才敢拍这么惊险的镜头,这么用心的雕琢这部电影。
若面临生死时刻,也一定会毅然隔断自己的绳索吧!
这部电影实在是部真正的攀岩者向世人讲述他们价值观和激情所在的宣传片。
这也是部理想和现实主义的战争片。
肉体必将枯朽,而精神不灭
这才是好莱坞电影,特效非常逼真,有些镜头看得我手上汗都出来了,自然界的景色真是奇伟壮观。。。
不需要使用大明星,但是每个角色都被设计得是恰到好处,新西兰导演马丁·坎贝尔厉害,不愧是《黄金眼》和《佐罗的面具》的导演,当然还有精彩的《皇家赌场》。。。
很小的时候看的,还是在试映会上。。
内容很多都不记得了,但是记得最后雪地上那大大的一滩红,记得爸爸让哥哥割掉绳子。
一直很纠结,用更多的人去换不知道是否还活着的几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
记得貌似遇难的最后只有妹妹一人活下来,而整个搜救最后只有6个人回来。
也许生命是不能计算是否值得交换的,但是想到死去的,特别是救援过程中死去的那些人,心中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愤懑。
但是对于努力活下来的人,去计较这种得失似乎又是不公的。
第一次看《垂直极限》这部影片是很多年前了。
做为一部灾难片,让观众的心始终像坐过山车般悬着无疑是成功的,如若能加入一个伦理道德上的主题则将更为令人对其印象深刻,这部影片很好地做到了这两点,所以《垂直极限》完全可以做为一个摸版供今后同类题材的影片以参考。
和很多灾难片一样,影片讲述的同样是营救的故事,只是这次的主场景换成了喜马拉雅山地区,主角成为了登山队员。
影片开始彼得的父亲为了救他和妹妹而令彼得割断绳索,坠崖身亡。
三年过去了,已成为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的彼得从此没有再从事登山工作,而妹妹安妮的内心深处始终责怪着哥哥当时做出的举动,心中无时不想念着父亲,由此引出了人在面对危难时如何选择去尊重生命的问题。
影片中对于生命的选择时刻出现着,6个人带着极度易爆的硝酸甘油去高海拔地区营救3个很难有希望生还的人是否值得?
被困的三人中其中一人为节省资源而杀死了得肺水肿的队友,这种极端的做法是否正确?
影片最后父亲生前曾经的战友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割断绳索拯救了兄妹二人,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生死瞬间,主动牺牲一人是对被救者的尊重,而在有一丝希望的情况下违背他人意愿牺牲他人则是对生命的亵渎。
正因如此,即便安妮请求他放弃,彼得依然毫不犹豫地去营救自己的妹妹,哪怕有一线希望,只要安妮还活着他就不会放弃。
这就是尊重生命的态度。
影片最后,彼得解开了多年积压心头的心结,安妮在通过死亡的威胁后原谅了哥哥彼得当年听从父亲的决定割断绳索的举动。
《垂直极限》以雄健粗犷却又不乏温情细腻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雪地救援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
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情感与理性的较量中,讴歌了人性的美,鞭挞了灵魂的丑,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下面就其中的四处细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细节一:三年前,父亲领着一双子女和其他登山队员正在攀登几乎垂直的岩壁,突然上方有新手坠崖,他们躲闪不及,共同被吊在依靠一个安全栓固定在岩壁的绳索上,父亲在绳索的最下端,儿子彼得居中,女儿安妮在最上端。
安全栓在岩壁的缝隙里渐渐松动,很显然的,一个安全栓是承受不了三个人的重量的。
这是,父亲让儿子拿出匕首,让其从身后割断绳索。
儿子彼得实在不忍下手,可安全栓继续往下滑,眼看三人即将丧命,在父亲的催促下,儿子彼得万般无奈,闭着眼睛割断了父亲的生命线。
父亲终于跌入谷底,换得了儿女的安全。
这就是父爱的伟大!
这就是理智的登山家正确的选择!
试想,如果当时儿子在没有得到父亲命令的情况下从自己身后割断绳索,尽管是理智的行为,能舍一保二,我相信,获救后的儿子也会内疚、终生良心不安的。
可妹妹还是不能原谅哥哥当时的举动。
此后,彼得自责不己,再也不登山了,妹妹安妮说他是在畏惧,在逃避。
安妮继续从事着父亲的登山事业,终于成了登山速度最快的女性,上了《国家地理》的封面 。
安妮说,唯有如此,才能最接近父亲的灵魂。
细节二:安妮终于自行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向喜马拉雅山脉的第二主峰K-II峰发起冲击了,不料突遇雪崩,很多队员都命丧雪山。
在山脚登山基地的彼得通过微弱的通讯信号(摩尔密码)得知妹妹安妮及两同伴幸存后,大家一片欢欣。
可随即又是一片的死寂。
彼得呼吁立即组织一支六人救援小组去两万六千英尺高处找到他们,并救其下山。
在高气压及严重缺氧的恶劣自然条件下,极易得肺气肿,能活命已市奇迹,而现在人们还不知三人的具体位置,就算确定了位置,还要除雪,需要急登山,必须在三十六小时内将其救出。
谁都不愿冒这个险。
用六条健康的生命去为没有多少生还可能性的三个人冒险,值吗?
只要有一点可能性,都应该尽力拯救生命!
在彼得的呼吁下,终于组建起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六人小组。
当这六人决定上山救人之时,不管成功与否,不管自己是否能平安返回,他们的生命已经得到了永恒,他们已经彰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
我们不应该用世俗的经济学的投入与回报的原则来对待生命问题。
如若那样,我们又怎样去看待当灾难到来时,一次又一次不遗余力的救援行动呢?
特别是当自己也处在灾难之中时,我们又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呢。
生命是伟大而无价的,我们不应该漠视生命!
漠视生命就是漠视所有的一切。
细节三:被困于峭壁中的三人,依靠地赛米松艰难地维持着生命。
这时汤米因受伤,过早地得了肺气肿,需要消耗更多的地赛米松。
当安妮决定给他注射地赛米松时,却被另一个商人出身的范艾略制止了。
安妮:不打他会死的。
商人:我们都知道他已经撑不下去了,你已经尽力了。
我们不能浪费资源。
安妮:救人不是浪费。
商人:除非救得活。
为何要两人陪葬这一人?
商人决意将实情告诉汤米。
商人:你是个职业登山家,你知道现实,就算他们(救援人员)来了,他们也没办法送你下山……安妮想帮你打救命针……这只是拖延时间。
汤米:你要我死?
你是这个意思?
商人:我没有什么意思,我是要你尊重生命,不要浪费他,我要是你……汤米:你不是我!
商人:没错,我不是。
你要了解,你不只害死我,也会害死她的。
趁安妮睡着时,商人杀死了汤米。
这的确是很难抉择的问题。
理智告诉我们,商人把实情告诉汤米,并要求汤米等待死亡或许是正确的。
汤米似乎也该认清形势,尊重生命。
但汤米并没有等待死亡的意图,商人更没有权力剥夺汤米的生命权。
细节四:四年前在攀登K-II峰的时候,范艾略雇魏蒙哥的妻子为向导,可恶劣天气让他们困在山上,范艾略用完自己的地赛米松,还抢夺了女向导的地赛米松。
结果女向导死亡,商人靠多次注射地赛米松后脱险。
商人后来却说,女向导的地赛米松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落才导致了她的死亡。
魏蒙哥守在雪山上,他一直在寻找妻子的遗骸。
这次救援行动,魏蒙哥也参加了。
当他找到冻死的妻子,知道了妻子真正的死因后,魏蒙哥说,他要亲手杀了范艾略。
终于,救援小组找到了安妮他们。
魏蒙哥并没有杀范艾略,而是决定救出害死自己妻子的范艾略。
可这次却又出现了与三年前类似的险情,一根绳索上系着多条人命。
彼得与妹妹安妮在上,魏蒙哥居中,范艾略最后。
魏蒙哥闭上眼睛祈祷片刻,果断地用匕首在自己身前割断了绳索,拯救了彼得兄妹,自己和范艾略坠入深渊。
在生命处于极端困窘的状态下,在生死之间,人性中善的、美的;恶的、丑的都被放大了。
平日里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样子,关键时刻却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惜剥夺他人的生命权。
良心何在?
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价值?
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生命。
在极限条件下,仍不失生存的勇气,不要轻易放弃,要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如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只要还有坚强的毅力,就一定有希望,只要有不灭的希望,就能获得重生!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权都是平等的,谁也没有权力随意结束他人的生命。
绝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于他人生命不顾。
在他人生命权受到严重威胁时,我们的社会必须挺身而出,倾其所有,拯救生命。
因为,生命权始终是第一位的,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
《垂直极限》引发的人性思考是多方面的。
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坚韧而顽强的,生命是伟大而无价的。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垂直极限。
一部登山电影,带着硝化甘油爬K2营救掉在冰裂缝里的妹妹。
这是剧情。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似乎只有站在PETER的视角来看,才可能算是完美的吧。
为了救三个人,死去的似乎更多。
如果这样看,真的很不值得。
或许这电影想让我们尊重生命,似乎是在讲KARMA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而如果这样的形而上的看这部片的话,它似乎就不只是一部登山电影。
登山很是它的表象,是它的噱头。
而如果只是一部登山电影,它将会让你看过即忘。
或许就是因为前一阵去登了四姑娘的三峰 ,才会对这个片抱有一定的兴趣。
里面看到了那么多的顶级装备品牌……还有巴基斯坦……我即将要去的地方,还有伊斯兰文明……看过之后甚至不太敢去爬山了。
摔下去应该会很痛吧。
万一没有固定好,掉下去应该就挂掉了吧……人类同自然作战,似乎还嫩了些。
K2 ,岂是谁都能上的。
死了四个更有能力生存的和主角不相关的人, 救了主角的妹妹一个,弥补了主角对父亲的遗憾,这剧本真够想当然的, 而且2000年的片子, 放在好莱坞这特效也不咋样。
在大蜀山下一起看的,很有感觉。
生死之间的抉择,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没什么印象了
保哥问我,要是你,你会割绳子吗?我想了想,我真不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扯淡。就像当年我说我一定会见义勇为,结果当真发生的时候,我怂了!
能不能尊重一下基本的常识!雪山玩tnt你们在搞笑吗很难想象我这种纯外行都觉得不对劲了,那在专业的人眼中这片子要有多少漏洞还有又是救一个人死一堆人的剧情,还丝毫没有反思与升华,男主人公和他妹的形象崩得彻彻底底
硬伤很多,连我这个一点不懂登山的外行看着都感觉很扯淡,一点也不刺激。
反自然反科学反人性的硬伤太多,硬要带着炸弹上山,还故意给那么多镜头,故意漏,实在看不下去了.....
除了剪绳子已经记不得了。。。
这部真的看完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应该很一般~~
妹控为了救自己妹妹而祸害一群人的故事。男主没有策略和经验,有的只是用爱发电和无能狂暴。
katy perry你登峰造極了!
嗯,一些常识性的漏洞我都看的出来,实在没法入戏
其实还是有点看头的,就是为了3条人命搭上6条人命,值得吗?亲人去救援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就整个行动来说,是失败的,死了4个人,救回1个人。
就算不懂登山都能感到一堆遇险情节有多么硬掰。因为太假了,一点都感受不到里面的亲情有多伟大。6个人背着一堆硝酸甘油去爬雪山炸洞太逗了,结果一半人还没到终点先把自己炸死了……男主真强大,知道危险还敢直接往脚底下倒。刚看到蠢驴登山队的新闻,接着就看到这么个蠢驴救援队的电影……
2.5,除了在当年还算看得过去的特效以外,毫无逻辑可言
后来的跟风 特别是中国的那部真的就就很烂了
能去登山的都是精神不正常,人要敬畏自然。所以你们死了也是白死.这电影拍的够惊险,我原以为那个男主角会在最后自己隔断绳子,结果死的都是别人,到后来他们快快乐乐了
看的我,都是满满的尬啊,糊弄也有个度吧。妹妹知道父亲的死因,自己还不停去。敬畏自然吧。试过一次还不够?总感觉这群人,去到哪,哪里的雪山就崩,你们是去炸山的吧?开挂太多,实在get不到
挺失望的一部电影,并没有展示登山者应有的纯粹、勇敢、智慧,反而是更多突出了突发危险、对生命的取舍、登山的商业宣传等,反而会让人畏惧登山、怀疑人性。更喜欢Free Solo,展示了一个攀岩爱好者应有的专业素养和淡泊情怀,让我们尊敬他们并且愿意尝试这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