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2002年)以越南战争中的德浪河谷战役(1965年)为背景,真实还原了美军与北越军队的激烈战斗,做为影迷,军事迷,想和大家聊聊影片中出现的各类武器装备,当然有说错的,还请大家见谅
首先是使用做广泛的轻武器,做为美军士兵的主要武器,M16突击步枪承担了向前突击的任务,但早期型号(无辅助推机柄),在潮湿环境中偶现卡壳问题,接着班组还需要火力支援,用到了M60通用机枪,常由机枪手携带,压制敌方阵地。
在影片中,老军士长使用M1911A1手枪杀伤越军,一枪一个,很是威猛。
而M79榴弹发射器用于打击掩体后的越共士兵,主要发射40mm高爆弹。
除此之外,近战中使用雷明顿870霰弹枪,可清理战壕或丛林区域。
M26/M61手榴弹,防御和进攻中频繁使用。
当然,最火爆的还是给到M2火焰喷射器,用于清除越共坑道,真是火光过去,寸草不生。
说完了轻武器,我们来些大家伙。
M2勃朗宁重机枪,安装在直升机或吉普车上提供火力压制;M61“火神”机炮(20mm)装在UH1直升机机头处;M19 60mm迫击炮,美军阵地内的曲射火力支援(由于炮筒过热,没有水,摩尔中校直接喷尿);105mm榴弹炮(牵引式),后方炮兵阵地远程火力覆盖。
只有地面部队,那就不是美军,所以空中装备必不可少。
UH1“休伊”直升机,在越战中一战成名,既可以运输兵员、撤离伤员,又可以改装为“武装直升机”(搭载火箭弹和机枪)。
而F100“超级军刀”战斗轰炸机,执行对地轰炸任务,投掷凝固汽油弹和常规炸弹。
(印象最深刻的是误投入友军阵地,一片火海,士兵吉尔一半皮肤完整,一半烧成焦炭)其他装备,包括AN/PRC25野战电台:通讯兵背负,联络炮兵和空中支援。
阔剑地雷(M18A1):布置在防御阵地外围。
说完美军装备,再来看看北越的武器,那好比乞丐和富翁打架,一个天一个地。
使用最广的,就是大名顶顶的AK47突击步枪,越军主力步枪,可靠性强于早期M16。
(至今仍在服役),接着是RPG7火箭筒,攻击美军直升机及防御工事。
(价格低廉作用大),SKS半自动步枪,部分越军士兵使用,配10发弹匣。
而DP轻机枪(转盘供弹),提供持续火力压制。
对于擅长丛林,山地作战的北越士兵,怎么少的了地雷与陷阱:竹签陷阱、绊发雷等丛林战术武器。
这些武器在影片中也有一些战术配合使用,比如,直升机机降突击,UH1编队突降“X光着陆区”,M60机枪手在舱门提供掩护。
105mm榴弹炮齐射打破越军围攻,展现“钢铁暴雨”战术。
美军士兵使用刺刀、霰弹枪与越共贴身搏斗。
影片虽然火爆,但还是有多个情节和细节隐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首先,开篇的告别场景:美军士兵出征前与妻子、孩子相拥告别的镜头反复出现,尤其是中校哈尔·摩尔(梅尔·吉布森饰)与五个孩子的温情互动。
这种平静的家庭生活与后续血腥战场形成强烈对比,暗示战争对普通人幸福的摧毁。
接着“遗书写作”仪式:士兵们在出征前集体写下遗书,军官冷静地指导他们如何填写身份牌信息。
这一场景以近乎冰冷的程序化方式,揭示了战争对生命的漠视。
而官僚化的死亡通知,将阵亡电报错误地投递到未亡士兵家中。
这种荒诞情节讽刺了军事体制对个体生命的忽视。
总之,导演并未完全否定士兵的勇气,而是通过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挣扎,质问“为何要让他们承受这一切”。
影片的反战性不在于否定爱国主义,而是揭露战争本质的荒诞与非人道。
正如哈尔·摩尔在战前所说:“不要为祖国而死,要为彼此而活。
”("Don't die for your country. Live for each other.")
战争让人变的残酷?
还是无奈?
或者变得麻木不仁?
或者是让人更加珍惜生命?
战火燃烧的是家园?
是人心?
还是我们的价值观?
无论是什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没有人愿意看见战争的来临。
但是当无情的战争开始,必须投入战争的人,是没有选择的。
唯一剩下的信念只有悍卫家园。
我们是士兵》是描述美军与越共正面交锋的第一场战役,1965年美军派遣第七骑兵队第一营,以空降方式投降至得朗河河谷的敌军阵区。
美军被将近2000名的越共所包围,而美军的第七骑兵队第一营营长穆哈尔(梅尔吉勃逊饰),带领士兵们面对这场充满劣势的战争,在那里,他们以生命中最漫长的一个月坚守阵营。
最后为美国与越共的第一场战役以胜利做句点。
以往,我们所看见的战争片,主述的角度多半来自于士兵,以参战的士兵看待整个战争的情况及心情。
《我们是士兵》是以一位战区指挥官的角度来主述这场战役,也让观众第一次的了解战争中的高阶将领的心态与复杂情绪。
梅尔吉勃逊所饰演的穆哈尔中校,在带领士兵出征前曾经说过一番话;他不能保证让每个人都能活着回来,但是他保证自己将是第一个踏上敌阵,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们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也为人弟兄,战火线上他们视死如归,他们是一家人,也是同袍手足,他们只有彼此照应才有存活的希望。
片中战地记者前往最前线为战争记实的记者,亲眼目赌战争的残酷无情,与战地兄弟们的袍泽之情,甚至为了自卫也必须拿起枪杆打战,在经历战争洗礼之后,同胞的惨烈牺牲,让他质疑究竟为何而战?
他还是拿起他的相机拍下战争的惨烈镜头,并将所见的情况忠实的记录下来。
他对穆哈尔中校说:我不知该如何写下这段故事!
穆哈尔含泪对他说:我将永远无法谅解自己,因为我的弟兄死亡而我却还活着。
请你一定要把他们的事完整的报导出来,让世人明白他们的英勇。
战地指挥官不想失去弟兄,但在战争中他所能做的只有,在最少的牺牲下为国家获得胜利!
他无奈的心情也在此传递出来。
战役终了,美军抢到了北越的号角、并在枯木上插上了一小面残破的美国国旗,代表赢得胜利。
此片也是首次没有丑化北越军官之片,片尾北越军官以相当人性的口吻说着:你们(指美军)以为获得胜利吗?
其实却将带来更多的屠杀….。
是的,穆哈尔中校达成了承诺,他第一个踏下敌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
但是他不能阻止战事的蔓延。
许多士兵也是,他们质疑着自己为何而战?
在战场上他们不是为国家,而是为身边的弟兄而战。
战争的无情是我们身于太平盛世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
在那样的时代中,多少人因为国家的安危,必须向自己的家园告别,投入战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能安然无恙的回来。
片中所传递出至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奈心情,无论是参战的军人或是家属,人们即使对所处的大时代环境感到无奈,没有人能为为什么要战争做出合理的解释?
但撇开战争片的角度看,。
在无力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岗位,对工作以执着认真的态度面对,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自己唯一能做的正确之事。
这样的一部片子,彷佛让你亲身体会到战火的残忍,却也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人性与温暖。
片子进行中,我数次无法克制的流下眼泪,这样的情绪只有观影过此片之后才能明白,也在此向片子结束后,递给我一包面纸的观众道谢,篇中传递的是剧情人物塑造出的温情,你给我的却是人间最真实的温暖!
战争没有胜利者,那一封封通知书递到那些悲痛欲绝的女人手里的时候,谁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呢。
最近看战争片子比较多,前几天看的仲夏夜猎户座,都是一样,无论对谁,想回家,想活着回家,都是不变的永恒。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至少具备以下三个因素:对战争的警醒、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没有意识形态对错的描述!
这部电影的镜头焦距点更对准了第二条: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关于越南的三场战争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戏剧性的三场战争我们都参加了,前两场帮助越南打击法国和美国,而第三场我们则和越南成为了敌人!
中越战争的文字和纪录片我们都了解了很多,虽然最后我们战胜了越南,但其过程也可用惨烈来形容!
与美越战争最大的不同点是,我们基本上没有出动飞机来参与战争,一是不想升级战争规模给苏联参与的借口,二是飞机的战斗能力也确实拿不出手!
看电影中的美军飞机,无论是轰炸机还是武装直升机在短时间内即可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和伤员救助,那可是45年前呢!
如果说火力支援这块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依靠强大的火箭炮来代替,不知道伤员抢救的及时性,我军是否已达到或超过那时美军的标准?
战争是用来塑造男人的,它将情愿或者不情愿的男孩变成男人。
战争的光荣属于男人中的佼佼者,我们通常称他们英雄。
如果这个概念太大,那么我愿意叫他们勇士。
如果可以没有政治,如果可以没有主义,如果可以没有阵营,甚至,如果可以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我无法预知战争是否存在。
如果可以一战,那么为了兄弟而战,同时,战争也成就了兄弟。
把目光从战火硝烟中移开。
这也是生活的部分,无论这部分有多惊心动魄;那么,既然是生活,这就不是男人的专利。
让我们关注硝烟彼岸的女人们,那焦急等待中的担惊受怕的心灵里无尽的关切;以及远方的男人,那生死未卜的间歇中满是美好的眷恋。
或许我也可以走上战场,因为政治、主义,亦或是因为民族与国家,或者为了我的兄弟们;但是,即便最终成了一个持死亡宿命论的勇士,心里永远还有这样的爱情。
我爱你,如此。
不知道什么原因会下载来这部片子看,大概是因为觉得这六个字带着某种怀旧而浪漫的英雄主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从旁观的角度,战争的残酷还是远超想象,不是对着地图部署战略决胜千里,不是吹着冲锋号攻城掠地。
战争是枪弹穿越是身体喷涌而出的鲜血,是每一个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家庭的无言的痛苦,是对生命的暴虐。
什么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fuck,死生契阔,罔论其他!?
然而战争终归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强大的国家意志有必须争取的利益,而每个参与战争的人也会有必须守卫的正义。
我们能掌握且引导的,或许仅仅是对待战争的态度。
想起高中时代看过的西线无战事,彼时当然不能完全理解,但读罢到底心情沉重。
大学时代看过的美丽人生,看完已是泪流满面,四个男生。
这些都与战争有关。
今天日本地震,在校内上有个朋友写“如果中日开战,你能拿起枪上战场,值得敬佩;如果现在,你能拿起担架去救人,同样值得敬佩”相比那些叫嚣着日本沉没的人,难道不是要文明和正常很多!?
启蒙教育的小朋友,想必也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生并生长在和平年代的26岁青年的观后感而已以上又及,真正的力量,应该并不是通过丑化或自我催眠加以实现的吧。
以意志力作为武器,凭借土枪地雷便能打败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人,这样的故事看多了,只会扭曲人的世界观而已
又是一部在影库里躺了很久的片子,吉普森的电影貌似没看过几部,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勇敢的心了》。
应该对吉普森的选剧本还是有信心的。
故事讲的是越战,摩尔中校(这个是名字也够奇怪的)是空降兵的训练人,需要负责吧战士们训练好,然后送到越战战场上。
他精挑细选了一批战士,在出征前的演讲上,承诺将他们都带回来。
到达越南战场后,深入敌后的的丛林里,结果遭遇了埋伏,大部队被切割了好几块,死伤一大半。
哪怕有后续火力的掩护也都是没办法直接获得救援。
另一面,在美国本土,参军的太太团们都结成了同盟,结果慢慢的收到了阵亡的消息。
战场上也来了个战地记者,用相机记录了整个战场。
最后在包围决战上,摩尔坚持到了最后的时刻,剩下的人都得到了救援。
摩尔最后回家后,家人的团圆,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
故事本身就是对越战的描写,战争本身大家都不想,但,为了更好的未来,有些战争还是需要的。
2017-2-7个人自用 非影评没有说明越战的原因 主要刻画战争的惨烈法国一对士兵在越南遭遇伏击 全体阵亡美国征兵 派男主带领第七骑兵团 被称作骑兵团 其实应该是伞兵 男主曾经是伞兵 率领的是新兵 首先从训练开始 训练 家庭 演讲 出发 男主有老婆和五个孩子男主跟士兵承诺 第一个踏上战场 最后一个走 做到了男主第一个从直升机踏上战场 直升机循环派兵以及接送伤员刚下飞机的一刻已经被越南人包围了 越南军官躲在山里的洞里指挥首先美军炮火攻击 接着飞机和直升机轰炸 越军丛林战 大约四千人 美军大约三百多人美军一队看到侦察兵 追上去结果陷入包围圈越军采取人海和包围战术 策略都被男主摸清晚上越军缓缓而来 被美军发现 呼叫闪光弹 近距离交战一位记者随军前来 不停拍照 死亡的战士电报发到家中 本是出租车司机负责交给家属 男主老婆主动负责给各个家庭白日战场 异常精彩 近距离贴身枪战 美军m16上刺刀 越军ak47 越军人数众多 美军呼叫战斗机 战斗机轰炸 目标太近 美军也被炸死几人记者协助伤员 结果伤员腿上的肉全掉了 美军有两种穿着 亚洲人的军装有的不一样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军装不一样总部命令男主撤回 男主不同意 采取新的策略男主率领士兵攻山头 越军做好准备 架上机枪 男主刚露面 美军直升机到 对越军扫射 男主带领美军冲上越军军官逃离山洞 美军获胜 从直升机下来一帮记者采访画外音 男主又带第七骑兵营作战200多天男主乘坐出租车 老婆吓坏了 以为送信的男主到美国的越战墙看人名 记者哭着用打印机写稿 越南女人读着男主给她的信
摩尔的战前动员演讲很不错,联系前后,这篇演讲很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摩尔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家长式的长官,所以他才会说出那样的话——你把你儿子交我手上了,我就一定帮你带好他,我会身先士卒,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就算万一发生意外,我也一定会带他的尸体回来见你。
这更像是一种对家长的承诺而不是对士兵的鼓舞,它让影片充满着一种悲壮气氛而不是战争没打响之前群情激昂的气氛,难道摩尔听说过“哀兵必胜”?
联想《巴顿将军》那段着名的演讲,那叫一个粗鲁直率!
可是也绝对能激起士兵战斗的欲望,能让士兵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战争,嗯,这种战前动员是我认可的类型。
我们曾是战士。
Some had families waiting.For others, their only family would be the men they bled beside.There were no bands, no flags…no honor guards to welcome them home.They went to war because their country ordered them to.But in the end they fought not for their country or their flag.They fought for each other…战争,大恶,所以孕育诞生大善。
国家和国旗的虚拟实体,无法比拟身边浴血奋战的战友。
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带来,带走,这直关生死的故事,让他们流血,让我们流泪。
非常不高明的美国主旋律电影。
不利用地形和丛林,越军靠人海战术硬碰硬,肯定是要吃大亏的。梅大叔的特点就是煽情用力过猛(补记)
在米帝眼里其他士兵都是活靶子
略微平淡了些,戏剧性欠佳。
超级主旋律电影,但是人家打的确实挺好看,就当娱乐片看吧,虽然导演不是这么想的。
美国的主旋律电影,看多了也挺无聊的,不过对战斗细节的把握确实比我们的抗日神剧做的好很多,天下乌鸦一般黑,作为一个小老百姓还是希望永远生活在和平中,战争真的太残酷了!
挺好看的一部战争片,一贯的,越战电影的反战要素,所以反战内容就不说了。原著作者就是剧中那位战地记者,他的出现也是电影一亮点。不过故事没有讲清楚,没有说明这场行动的主要目的,而且这场战役是美军第一次系统使用直升机作战,电影有讲到,但不是太详细,说实话我就是为了看战术的。基本把重点放在了战斗上。不过主角设置的我觉得特别棒,没有官架子,战斗能力强,整个临场指挥也很冷静果断很特殊的描写了北越方面,这场战斗也是让北越军认识到了美国人在技术方面的强大,火烧猴子就是这么来的。
人物内心刻画相当深刻,越南士兵几个镜头交待的也是有血有肉,想说一点:为什么有的他妈的国家是士兵充当人肉盾牌,领导躲在裤裆里
明明是你自以为强大去欺负别人,还摆出一副被欺负的样子,你们是人,你们有感情,有家庭,别人就没有?你都打到人家门口了,人家越南人就不知道疼?一点儿反思都没有,明明是侵略者,还把自己当英雄,真是无耻,还要对死去的侵略者歌功颂德!
吉叔比较一般的片子,没什么新意
虽然有些假,不过出于对CHARLES极度的BS。。。
对越南人的描述较为中立。还行,美国主旋律2014121网吧看又一遍
战争片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煽情太多 为了煽情而煽情
太主旋律了,也有点逆天神棍。各方面都比较一般感觉。主要想感叹下现在的记忆力,以前对于电影的印象都很深,只要一帧画面我就知道我看没看过那部电影,这部电影我是看了大半段才记起来我早就看过这电影了……
最近电视放的片都很不错。
美国的抗越神剧
我希望永远永远不要有战争。还记得小时候看地雷战,地道战等等片子,觉得战争真的好爽,我们基本没死人,敌人就死完了,战争有趣,我想到要是明天有战争就好了,我绝对第一个去参加!我真是愚蠢的很,战争永远是残酷的,残酷到无法想象的,和平,期望世界和平。但是这个世界的很多地方还在战争中,那些怀揣着家人照片的士兵们,可能下一秒就不在了。期望世界和平!
战争场面还原的比较写实惨烈,不过比重不多,篇幅大量的是铺在了反战这条线上。三星半
梅尔吉普森出卖了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