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杀手阿一》,基本上评论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类。
一种认为此片变态、猥琐、恶心、恶劣;另一种对此片充满溢美之词,但究其所以然,大都语焉不详。
毫无疑问,我是很喜欢三池崇史的。
尤其是《切肤之爱》和这一部《杀手阿一》。
对于前者,从亚洲到欧美业界和民间的认同度都相当的高,女性独立意识,社会及两性危机感,场景调度等等都说的很多,对于后者的评价也大都集中在“暴力”二字上,超暴力、极度暴力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最抢眼的暴力外,其实三池崇史在《杀手阿一》里,把玩了相当丰富的元素。
黑社会、动作、符号艺术、黑色幽默、荒诞、心理剧、复仇、悬疑、SM文化、怪兽电影等等,可能还有很多我看不出来的元素。
能与之比肩的,可能只有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
这么多的元素一起体现在一部作品中,对于导演的控制能力是相当大的挑战。
元素太多,剧情很可能因此支离破碎,变成一张杂乱无章的花名册。
而三池崇史在本片中,则针对此特点,利用碎片式的剪接,彰显元素,强调情绪,弱化剧情,可以说做得相当完美。
在故事内容上,三池崇史一如既往的强调了自己的社会危机意识。
故事发生在日本的欲望之都:东京歌舞伎汀。
很多人只看到这些,殊不知,其实,整个社会和歌舞伎汀一样,充满了欲望、幻影,腐败堕落而且混乱不堪。
社会只不过是一个放大了无数倍的歌舞伎汀罢了。
故事的主人公阿一,平时胆小懦弱,在幻想或者说妄想中变得强大,将日常欺负自己的敌人碾成齑粉。
首先体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性,从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著名的《化身博士》。
其次,阿一的形象,正是普通社会中小职员在电影中的投射。
大公司的小职员,平时受尽欺压,忍气吞声,唯有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化身为大侠,惩恶扬善。
这不就是阿一的形象么?
电影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垣原。
垣原是个受虐狂,在痛苦和恐惧中获得快感的升华,最终死于妄想之中。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情节,垣原在楼顶用银针刺穿了双耳,坠楼身亡。
楼下的尸体额头上并没有阿一的刀痕,暗示垣原并非为阿一所杀,而是在被杀的妄想中自己跳楼身亡的。
正代表着三池崇史心中的社会危机意识。
生存与危机同在,个人在危机中升华,伴随着个人的升华又产生了新的危机,当危机完全消失的时候,个体也随之终结。
不正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么?
除了性格鲜明的个人外,本片的一个关键元素是:欲望。
阿一受人欺凌,由此妄想强大,而杀手阿一诞生,垣原追求受虐,并在妄想的恐惧中自我了断,丽花小姐妄想着被男人切割成一片片,最终被阿一所杀。
妄想是欲望不能得到满足的产物,本身带有相对的悲剧色彩。
三池崇史以此强调着自己的人生观。
人在不断的欲望中生存,无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妄想聊以自慰,并终结于对欲望的追求中。
这些观点虽略嫌偏激,但不无道理。
统观本片中的人物,均是荒诞而边缘的孤立个体,没有普遍意义上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影响力,为追寻自己的目的而存在着。
从表面上看,这些形象似乎是相当戏剧化,相当荒诞的。
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形象比比皆是。
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在这个世界上可有可无,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
而本片的灵魂人物:阿叔,代表了冥冥中的命运之手。
正是他创造了阿一的人生,创造了阿一的妄想,创造了垣原的恐惧,有条不紊的推动着这一切的前行。
他利用催眠这一带有超自然色彩的手段支配阿一,更暗示了该角色凌驾于普通人之上。
在影片的最后,阿叔自尽身亡,远处一个类似阿一的形象正跟随着小学生前行。
暗示了整个故事的周而复始。
所以,虽然本片在视觉上暴虐血腥至极,但在影像之后,却有一番深刻而尖锐的思考;而结构上的精彩也令人叹服。
这就是我喜欢《杀手阿一》的原因。
今后我还会看这部电影,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都说这是阿叔和桓原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还可以有一种解释。
毕竟这片子给的解读空间挺大的。
(当然,与漫画原著无关,只是提供另一种通读全片的可能。
)阿叔年轻时遭受霸凌,亲眼看到帮助自己的女人惨遭霸凌者轮R。
于是他决定报复。
他的报复对象就是桓原的帮派。
他的报复工具就是阿一。
问题是,折磨惨死对其他人来说算是复仇,对于桓原这个受虐狂来说却是享受。
既然如此,那就反其道而行之。
你越想被虐,我就越不让你被虐。
我让你见识到阿一的杀伤力,一步步地诱敌深入,让你又期待又害怕又兴奋,结果到了最关键时候,你却无法被阿一虐杀,功亏一篑。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强迫症,如果看到一句话只说一半,那么
这步棋的关键就是在最后关头告诉阿一,他有一个对他很好的哥哥。
阿一误杀了哥哥以后,他的精神就会崩溃,一崩溃他就再也无法杀人。
阿一什么时候崩溃最合适?
就在他马上要和桓原打起来的时候。
因为对于受虐狂而言,最大的折磨就是不配受到折磨。
结尾阿叔看到死去的桓原脸上没有刀伤,表情笑中带泪。
有人说这是爱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是阿叔大仇得报后的痛快。
类比:《亲切的金子》中女主大仇得报的表情
我在初中时其实就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
当时的感觉是怪异、奇葩与莫名其妙。
当时我只是对血腥镜头感到猎奇而已,至于剧情,完全不能理解。
虽然我在豆瓣上看了些影评,知道阿叔是谁、结局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我想好好的一部电影拍得这么奇怪干什么,有故弄玄虚之嫌,因此我就打了3星。
后来我又看了三池崇史拍得《牛头》、《以藏》、《切肤之爱》、《拜访者Q》、《恶之教典》等电影,慢慢地等接受,能试图去理解这种风格了。
《拜访者Q》等电影我都打了4星以上,只有《杀手阿一》打了3星。
我想,我当时是否低估了这部电影?
所以我选择了重看一遍。
其实,阿叔就是老大的设定并不值得人吹上天,结局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外,剧情硬伤还是太多。
像朴赞郁《老男孩》那种程度的硬伤倒也在人的接受范围之内,《杀手阿一》的剧情实在是太勉强了。
因此,我认为这个剧情虽然比一般电影强,但离顶级电影还差得很远。
电影的打戏也很粗糙。
打动我的是阿一与桓原两个人物。
阿一童年经历过很暴力的事,受童年阴影影响,他长大后虽然有着极强的武力本性却仍然懦弱。
童年阴影真的会伴随人的一生。
桓原是个受虐狂与同性恋,他与老大的爱情故事其实并未将我打动。
但是结局他在黑暗的房间里微微张开裂嘴,那画面立马让我明白,他其实很孤独。
另外,他在期望落空后陷入绝望自杀,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长大成人后,明白世界的残酷后,才能从电影中发现深层的东西。
谈起三池崇史的《杀手阿一》,大家的注意力往往聚焦于电影中的血腥暴力。
当然这是一个很吸引观众的元素,能将人类潜意识深处的暴力本能所调动起来并予以消解。
但与电影情节的指向相比,暴力片段往往也只是电影表面的外套,而电影内在的肌肤也依然充满诱惑。
电影充斥着大量的血腥残忍片段,并以此为乐。
但如此超乎常理的暴力,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不同电影角色的诠释下,同.性恋、S.M、心理阴影等母题浮出水面。
《杀手阿一》的海报人物是垣原(浅野忠信),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认为垣原就是杀手阿一。
这就如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一样,等观众看完电影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菊次郎不是小孩子,而是流氓北野武本人。
如此操作,自然是跟观众玩了个小小的游戏,但在《杀手阿一》中却起到了弱化特定主角的作用,如电影情节中,各角色的戏份及刻画力度其实不相上下,这让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承担了主角的作用。
在这样的设定下,各个角色可以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非常态行为,共同将故事推向高潮,走向极端,其中垣原表现得尤其疯狂,甚至选择死在自我幻觉之中,这是电影中最典型的注释。
暴力是外衣,非常态心理问题是内核,那么更值得令人关注的便是这种非常态心理的“传染性”。
电影除了垣原、阿一、阿叔等不正常人士之外,还有一些心理正常的人,如金子(sabu)、小武。
但正常人士在如此的腥风血雨之下,要么就像金子般沦为暴力的牺牲品,要么就如小武般变成非正常。
当然说到小武的下场,我对结尾的理解是小武未死(垣原的幻觉),而是成为阿叔手下的又一个杀手(阿叔的笑容),并变得残暴更甚,连阿叔也死于其手。
当然这结局太开放,也算是电影的瑕疵。
因此在三池的镜头之下,电影中充满无处不在的暴力,闪回片段是暴力的起源,现实片段是暴力的温床,还有像阿叔这一类无法解释的暴力。
在无尽的暴力之中,电影中的正常人丝毫找不到安全生存的空间,只能慢慢在癫狂的暴力漩涡中沉沦。
这个阴郁、黑暗、压抑、看不到光明的末世感远比纸面上的暴力来得疯狂汹涌,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这是部虐杀片,看着看着这不就是喜剧片嘛!
那水龙头一样飙的血浆,大家看着老大诚惶诚恐的表情,阿叔躲在外套🧥下的那坨坨胸大肌,最想笑的是那个把人捆在电视机里。。。
变态也确实够变态,只有想不到,没有拍不出,特别是虐那个酒吧女凶前两点,搞得我倒施一口凉气(tm确实教坏小朋友,最近河北初中生犯罪事件,有所谓专家解读这不是创新,不是性起,是记忆,是脑袋对以前的看到的,听到的记忆片段的存取,有同感)。。。
看到后面有点坐不住了,太长了,也有点审变态疲劳了,一堆变态有点烦,原来是一部搞基片,嗨,一开始明说不是更好嘛!
本来我以为自己够变态了,看看他们觉得自己还算正常,还好还好。
这电影出现了许多霓虹黑帮片的熟面孔,比如国村。。。
那个裹成木乃伊的果然是寺岛进。。。
台词多出自于漫画 看过漫画才知电影的空白 即便是浅野大神主演“你说你是第几次犯错了 藤原” 用手指掐灭烟头 “把裤子脱下来吧”“你为什么发抖啊藤原 害怕这痛楚吗 感受一下吧”“这次行动如果失败的话 全部切掉小弟弟”“证据??
你是警察吗 黑社会是不需要证据的”“你们的眼里只有赚钱 生意 而我们是真正的黑社会 和你们完全不一样 我们从来不知道惧怕是什么东西 随时准备开战”“小时候我喜欢玩一种游戏机 按下玩具鲨鱼的某一颗牙齿 它的嘴就会咬下去” 掏出一把钢针面对被困在电视机里的加纳 “好兴奋哦 你什么时候才会说出来呢”“加伦 你知道吗 阿一杀人总会把人切成一片一片的 他是真正的变态呢” 勃起了 “这个变态 他现在就要来杀我了 把我切成一片一片的”“对我来说 SM不是游戏 而是生活”“小子 不开枪的话就别把枪拿出来玩” 用枪爆了某个小混混的菊后“看到了吧 铃木 感受痛楚的不只是身体 而是脑髓啊” 边割舌头边勃起最后射精后“怎么回事啊 完全没有感觉呢 再多给我些痛楚的快感啊”“必需品终于来了啊” 被打至勃起后 面对目瞪口呆地看着他那穿满铁环的小弟弟的打手“太棒了。。。。。。
太棒了。。。。。
” 打开房门 面对阿一那恐怖的杀人现场 不可避免的 勃起了“你们这种憎恨害怕痛楚的人是永远理解不了我的”“我曾经尝过各种各样的痛楚 被滚油烫是最过瘾的呢” 把装满滚油的大勺子放在铃木小弟弟下方 “不过 这个我还没有尝试过呢”“日本的黑社会真是落后 还停留在小弟弟打孔穿环的阶段”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到最后,你会发现,阿一只是一个工具,一个阿叔满足自己爱人的受虐欲望的工具。
影片的最后,真正的激情迸发在阿叔和垣原之间。
”据说这是导演说的。
看了不少影评,大家对于事实的推断莫衷一是。
假定上面那句话确实是导演说的,我的想法如下:阿叔如果就是安生老大,那么他的催眠术太厉害了,催眠了他的手下和他的女人。
他假装死亡,目的就是策划后续的一系列事件,让垣原在找寻、复仇中逐渐接近阿一,最终通过和阿一的暴力对决找到终极快感——他的目的达到了。
所以在阿叔看到垣原的死亡后,他非常欣慰。
阿叔如果不是安生老大,那么他就是另外一个幕后的大BOSS,那么他算什么?
一个偷偷暗恋垣原的人?
关于阿叔最后怎么死的,有人说是小武复仇杀死的,但小武好像先前不怎么认识阿叔。
不过这个事不重要了。
阿一内心软弱,但在长期催眠情况下,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有时候在被攻击的时候,会突然失去理智地还击,而他的还击就是用鞋底刀片直接将人杀死——不算是杀死金子还是那个被揍成猪头的小姐都是一样。
阿一最后怎么样根本不重要了,因为阿叔已经通过阿一达到了目的,阿一已经完成了使命。
阿叔如果不再利用他,他后面就只会继续当一个怯弱羞涩的小男生。
嘉伦应该是在和阿叔下棋时被催眠了,在脑子里加了一段“自己上学时为了救阿一而被坏学生强奸”的记忆。
阿叔需要这样做,才能让之前对阿一编的故事(他上学时有个女生为了救他而被强奸,而阿一在看女生被奸时居然有了快感)有一个闭环,激发阿一的欲望和杀意,为后面阿一找垣原对决进行铺垫。
嘉伦找到阿一,说自己就是那个女生,成功激发了阿一的欲望。
但是嘉伦在发现阿一真要杀她之后,似乎突然从催眠中醒来了,于是才开始害怕。
阿龙的相好妙妙,我怀疑是金子的前妻,不然心地不坏的金子不会那么发疯地把她打死。
可能是在他的内心中,正是因为妙妙在他因丢枪被革职后离去,让他的内心雪上加霜、彻底屈辱。
不太明白为什么阿叔要告诉阿一说金子是他哥哥,并且要阿一善待他。
阿叔真是安生老大且对金子额外关照?
片尾那个回首的男生肯定是长大后的小武,因为有乌鸦飞过,如果不是小武,导演不会安排乌鸦飞过(来对应他小时候喂乌鸦的情节)。
最后,几处暴力镜头在让人头皮发麻的同时,也颇具喜感:
吊起来的铃木
想逃跑的小弟被钉,脚和木板钉在一起,只好这样走
扯脸蛋
被X时的样子
整容男
暴力的感情和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被赋予的。
当视听语言裹挟着饱含感情和想象力的暴力向我席卷而来以后。
这也太爽了吧。
人人都是阿一,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把1⃣️放出来。
一群群的阿一被埋葬在人类文明的最阴暗的深处。
我太喜欢垣原了,三池老怪记得下次在他身上再多割几刀这样子。
就这样子,然后希望自己在毕业季可以快点找到工作吧
人类的确具有兽与人的双面狭隘,从动物性上讲,无疑证实了人类在趋向法的行程中刻意回避了暴力与性的各种倾向,持阉割之势。
(这应该可以算影片的话外音背景)不过我没有看出导演这方面的动机有多明确,似乎也是追势之作。
影片的结构也并不是太吸引人。
从人性上看,真正的恶是认为恶有魅力,这就引发一种行施的主动与被动的思考,影片中垣原和阿一终于碰头的那几个短镜头让我感触很多,阿一被看作是一个记忆灌输后的动物性符号,并不是真正的恶。
这也就解释了他身上总是延迟着一种矛盾之感。
而垣原是,真正的恶源于死亡,也结束于死亡。
他在准备好接受阿一的屠杀时,不断地经营的是死亡的规模(他的反抗也是侧面建设这种规模),这源于一种思考之后吗?
如果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可以把这个世界把握为语言和符号,那垣原的形象就有点过于单薄草率。
只可惜,导演还是拍起来太年轻,以这样的一个粗暴的结构来阐释“思考之后”也必然是思考的轻率。
好的亮点必然也要指向一种品位大于风格的成熟期。
所以还是感觉此片是动机不纯的表现性绘画,并没有《不可撤消》那么有力量。
影片里两个男人的“爱情”一定要穿插着虐女(不愧是厌女小国日本),电影前面就有性侵和家暴情节,硬撑着看了一个半小时已经无语死我了,现在想起来很后悔看了它,我已经看过很多有厌女情节的故事了没有一个比它更恶心恶毒欺压歧视女性的故事,只建议真正厌女的性变态观看。
这个影片因为是男人的“凄美真爱”故事(以其他男人和无辜女人们的命做垫脚石的真爱)就有一堆人追捧,男人和男同追棒也是意料之中,我至今想不明白女人怎么也有喜欢这片子的,可能她们真的很喜欢那种为男性献出一切的感觉吧,哈哈
无法评论
一个比一个变态。
形式大于内容,已经超过“看起来很爽”的限度了。看到最后也不过发现是个稍微变态了点的爱情戏而已。但是有些部分还蛮好笑的。
五星的片子减去三星的不良影响
戳到我好几个极限的SM点...受不了..
7.8分 极致的暴力!
找不到原版 只能看剪切版的 一大遗憾啊 哎~~~索多玛都可以看到原版 为什么这部影片都是剪切!!!
嗯…够变态,剧本够复杂,幸好只是2D,还可以边吃饭边看哈哈哈,浅野忠信太帅。。。
我最讨厌开放式结局,这么一个故事排到最后实在有点拍不动了,剧情就像挤牙膏那样硬挤。整部影片的调子就是黑色幽默的。
三池崇史代表作之一,将Cult玩到了极致。血浆和内脏满天飞,堪称虐人手法大全集。尽管我基本上对重口味免疫了,还是要大赞导演的场面调度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跳切。影片充满了冷幽默(居然还有京剧...),喜剧色彩也部分冲淡了血腥的刺激程度,以夸张荒诞的剧情探讨了施虐与受虐心理。(8.3/10)
大神#三池崇史#上乘之作,看似血腥重口味cult背后,大神告诉我们人在不断的欲望中生存,无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妄想聊以自慰,并终结于对欲望的追求中。人们都害怕恐怖故事,其实生活就是一件很恐怕的事情。
找不到高清版的,看得晕晕乎乎。
哇哦哈哈哈哈哈哈(学垣原的笑声),还是日本cult片最合我口味——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看cult片,为什么日本人这么会拍cult片,想起了《妥协社会》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以及各大网哲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对未来社会的预言——想起大学室友说她不喜欢看日本电影,觉得日本人都有变态倾向,哈哈哈哈哈哈没错啊不过她漏了一点不是日本人是全人类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后现代社会的冷漠性、集体的受虐和施虐倾向,日的太妙了,太妙了哈哈哈哈哈哈(垣原式笑声)显而易见,内核就是:暴力和爱的本质是一样的,现代社会更加极端地表现出这一点,bible就是一个极其暴力的情色读物,只是现代人失去了Jesus ,陷入了暴力的混乱。
日本人要暴力可以很暴力的
怎么说呢?我不太理解“暴力美学”这个词里面这个“美”字是从哪儿来的🤔怎么就“美”了?明明让人高血压一样狂喷的血浆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硬要说“美”,硬要说“好酷好过瘾”,我实在想不通啊…三池崇史的电影一直给我的感觉就是猎奇,往好了说是个人风格比较显著,往差了说就是在卖弄情色和血腥元素博眼球。这部也不例外。貌似在大学期间就想看这部片了,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一窥全貌,也终于知道原来所谓的“杀手阿一”并不是海报上浅野忠信这个角色(就像科学怪人弗兰克斯坦并不是那个海报上大怪兽一样),而且里面杀人和折磨人的残酷画面那是真“残酷”啊~在我看过的电影里应该只有《东京残酷警察》这种烂片能与之一战🤔但除此以外,故事情节真是乏善可陈,没有意义到了极点。结局没太看明白。吊树上那是谁?回头的那个人又是谁?
大名鼎鼎,无聊透顶!去你妈的暴力美淆!
讨厌靠变态血腥之类的低级玩意吸引人的东西。血腥暴力就是血腥暴力,没什么美学。
“你的暴力没有感情”。神一样的三池崇史。
确实是经典且暴力血腥的作品,虐待与被虐待,失去和再次失去一直到一无所有的痛楚,只是看下来确实不算什么发人深省的好作品,裂开的嘴和脱衣有肉等一些桥段倒是具有邪典传播的气质。
结尾很好,技巧也很好,但总是感觉看三池的电影没有像看昆丁的获得那么多的快感,总是充斥着日本式的变态,另外三池说这是纯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