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我完全陷入了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段童年时光里。
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门边上贴的大红色的纸上跳跃着的是对新年的祝福,倒挂着的福字迎接着福气的到来。
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女娃穿着新衣服,拿着点燃的火花棒同解解闷一起玩耍着,远处传来阵阵爆竹声,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驱赶走了独属夜的黑暗。
但是如今,这样的年已经离我越来越遥远了,似乎那声声爆竹声只是梦里传来的音符。
片子其实是有些惊喜的,并非是想象中的团圆剧,也非评论所说的那么不堪。
独居老人;北漂者同时,也是一开始遵从父辈,而后因为时代的变迁、个人意识的开化然后“下海”;因为中代,而被影响到的下一代,早孕、叛逆、留洋、甚至数典忘祖;其他还有土豪,同学等等。
导演欲要表达和展现的角色和信息载体颇多,但是主题仍然是这个时代。
视角则是这个时代与传统的碰撞,几代人的爱憎纠葛。
因为想要承载的东西太多的缘故吧,所以显现出情节的些许混乱。
叙事的细节也还是很有思路的,比如断电、分幕等等。
矛盾的解决方式,有老年痴呆的设置。
大潘儿的设置,胡同神人的日常生活等,也幽默的不低端。
断电后的反思,“光明来了”预示着悲到喜的反转。
看的时候,也确实很有感触,也能引起反思,所以电影还是可看的。
总之,5.0的评分,确实有点儿低了。
但是结尾的这个跳舞……实在是……不太适合这个片子因为一部喜剧及格与否,不是逗乐不逗乐的问题,而是是否“戏剧”性。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佳人成双对”
电影以老年阿尔兹海默症为背景,一个专心挣钱的母亲,一段不美满的婚姻,一个留美却意外怀孕的女儿,家庭之外的其他似乎很好,乐于帮助的警察学生,痴心的有钱单身汉,不介意女孩怀孕的留美小帅哥。
但这些丝毫掩饰不了那一炖糟糕的年夜饭。
中国现代父母和孩子沟通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母亲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孩子却从没得到她想要的关怀。
出现问题之后有的只是争吵,互相伤害,互相放狠话,接着就是长久的哭泣。
好像看到了一个模板,结局好像也是差不多。
父母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慢慢或许会理解父母。
但这种电影最主要宣传的就是想要大家提早有一个意识吧,成长和理解或许是缓慢的,但时间消逝是回不来的。
既然你们最亲,就学会换位思考,以对待老板抑或对待客户抑或某个你每天献殷勤的角色的态度对待父母,交谈起来或许容易些,你也会感到更多的温暖。
时代在进步,孝顺不能丢。
镜头每次给赵本山一个人心里就接受不了,老了只剩自己,会不会太凄凉。
真的多陪陪父母吧,钱和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但人活着至少要学会感恩。
后来突然跳广场舞,真的无法从刚才的吵架中出来,理解不了的结局。
从寻找老人开始就不断出现各种明星,但越看越觉得再也不像是个电影,网络这么发达,随处可见很多明星,请不要硬塞进一个电影,很减分。
过年三件宝,饺子麻将过年好。
春节回家,只跟家里人看了一部电影《过年好》。
之所以选这部电影,片名是很重要的原因,大过年的谁不想图一个吉利。
此外,本山大叔和闫妮姐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喜剧演员,让我在猫眼出票后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一部热热闹闹的东北幽默杂烩“大片”。
但是,当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观影完毕后,我发现《过年好》绝对不能简单地归入贺岁片,他更文艺、更接地气、更耐人寻味。
影片故事内容非常简单。
大年三十,东北退休教师老李头儿上街买菜过程中,老年痴呆症病发,在火车站等待女儿过年回家。
车站保安电话告知老李头女儿李羊朵,李羊朵带着留学女儿朱莉匆忙赶回家中。
在当天女儿离婚、孙女意外怀孕、儿子离家出走等种种意外被一一掀出,矛盾冲突不断。
酒过三巡之后,李老头儿离家出走,儿女们奔走告急,后在网友的帮助下成功找到父亲。
《过年好》不禁让我想起了话剧《雷雨》和《长夜》。
二者都是讲述了长夜漫漫,家族种种的秘密纠葛被无情地揭露。
《过年好》的戏剧冲突虽然不及前两者,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品读此片,影片对我最大的触动是价值观的强烈冲突。
李老头儿生于五六十年代,那个时代的人踏实肯干,思想传统且爱较“死理儿”。
在他们看来,一份稳定的国有工作,一个品质优秀的爱人,勤勤恳恳、安分守己最为重要。
所以离婚、未婚先孕在他们看来都是无解的。
李羊朵是典型70、80后的代表,他们向往事业,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认同。
与此同时,他们懂得感恩,期待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一代人。
孙女朱莉由于从小父母离异,外加少年留学所以不能完全代表当今的90后,不过从她的身上仍可以感受到年轻人追求新事物、个性张扬,却又眼高手低、自私自立的特点。
三代人的价值观在短短一夜冲突四起,但却傻傻分不清孰对孰错。
这正是我喜爱本片的原因之一,因为当你把自己当成是片中的每一位主人公时,你会发现他们所做的都是他们价值观下正确的事,所有的冲突都水到渠成。
社会在不断的变化,特别在如今的中国,每时每秒都有旧事物在淘汰、新事物诞生,仿佛打个哈欠的功夫就会被别人落下。
当岁月流逝,思维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时,也只能望洋兴叹,这个世界失控了。
电影《老炮》所反映的主要一个情怀亦是如此。
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其实也非常地道,不得不为本山大叔的演技鼓掌。
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闫妮哭喊着对本山大叔说:“我从小到大什么都听你的,你让我进国企,我进了。
你让我嫁人,我嫁了。
我整天呆在办公室里都快发霉了,现在我想有自己的选择,我想过自己的生活。
”这句话特别触动我,同样处于面临选择的人生节点,同样是面对着传统观念和新兴事物的挑战,这句话又何尝不是我自己的呼唤呢?
不过,看完本片,我最想思考的问题却是电影本身的名称《过年好》——究竟怎样才算过年好?
早在年前,身边的朋友包括自己在内都感到如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过年没有让人期待,反倒会为岁月无情徒增烦恼。
的确,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以及互联网行业的盛行,每个人的吃穿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们再也不会因为过年的一桌美味和一件新衣而欣喜若狂。
我想也仅有像老李头儿这代人才会如此在乎过年,因为过年已经成为融入他们骨髓里的一个仪式,成为他们家人团聚的一个重要日子。
看到朋友圈里大家纷纷晒出的丰盛年夜饭,看到拜年短信一条条充斥手机屏幕,看到家里亲人拿着手机为了几分钱摇一摇,看到大家为了敬业福不亦乐乎,我感觉这些都不是让我满意的答案。
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已长达7年。
每次回到家中,一家三口多数以手机为伴,话自然也少的可怜。
并不是我有意疏远,而是,父母不愿主动、有意回避。
聊起时,母亲说的最多的话也就是“今儿想吃点啥?
”,然后便开始到超市、厨房里忙碌。
早几年,我十分不能理解,经常抱怨道“难得回家一次,多在一起说说话不是更好?
我在大城市什么好吃的没见过?
那点时间干嘛都用来做饭?
”。
可是,渐渐地,我开始明白,父母其实并不是不想聊天,只是不知该跟我说些什么了。
大城市的节奏他们无力跟随,我的生活和思想他们搞不懂,我们注定在两条相差很大的轨迹上愈走愈远。
流水无情,在他们看来,儿子的事业他们帮不了,儿子的情感他们还是帮不了,他们能为儿子做的就,仅仅是让我能够满足地、舒服地吃一点好吃的、家乡的饭,仅此而已。
更或许,在他们的印象中,我一直都是那个喜欢吃东西、馋嘴、贪食的小孩儿。
这是无力的,却又力大无穷。
我相信天下没有哪一对父母不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保驾护航。
但是,时间就是如此无情,当他们能够承担地、理解地渐渐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时,他们的儿女摒弃时,他们只能选择满足儿女最基本的需求。
想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过年好不在时间,不在地点,更不在贫富,只要时时都能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爱并且力所能及地为这份爱付出,这就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低的分,发现豆瓣装逼的略多。
看电影是感受,以前觉得赵本山是个老梗,小时候的春晚,一到了赵本山的节目就煮饺子,吃饺子看赵本山,然后春晚没了赵本山,煮饺子也需要看时间,春晚彻底是为了听个声,仪式化的东西。
为了吐槽而看。
说远了。
得了老年痴呆的老人,忘了生活,但是不会忘记自己的子女,依旧守候在破旧的车站等待子女。
老人的记忆停滞了。
旧的车站带来的盼头是团圆,是家庭。
老人被时代“淘汰”,固执的守着老宅。
老人固执的安排女儿的婚姻,工作,女儿离婚。
反抗老人。
女儿长大了,成家,离婚,女儿开始安排女儿的人生。
多么熟悉的景象,一代代的轮回。
她说她女儿,你退学我怎么跟你爸交代?
是女儿的人生重要?
还是交代重要?
都是爱。
但是是不被需要的爱。
一人我饮酒醉的傻子,始终开心又无忧,与“乌烟瘴气”的家庭成为对比。
傻子多快乐啊。
朱莉任性自私,不知道是家庭变故的伪装?
还是真的自私呢?
寻人微博力量大于警察。
羊朵,为了梦想,辞掉铁饭碗,去北漂。
然后这个年三十,投资人撤资,爸爸阿兹尔海默症,女儿任性怀孕,前夫也有了新的生活。
一连串儿的打击让这个女人情绪不受控制。
老李固执坚持自己的方式爱女儿羊朵,羊朵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生活,固执的有些散乱,固执的羊朵用固执的方式爱着女儿朱莉,朱莉用固执的方式反抗着母亲。
过年好。
我觉得影片蛮不错的,虽然结局烂尾一些。
但是大家太忙于结局了,你要什么结局呢?
老李头的老年痴呆只会越来越严重最后不能自理,依旧会去那个车站等待不会再出现到那个车站的羊朵。
好在儿子回来可以照顾老人到离世。
其实儿子一直守在父亲附近。
羊朵年后回到北京,依然要面对事业危机,经济压力,羊朵是否会会和大海再续前缘。
女儿朱莉呢,到底会不会回到学校,生不生孩子,是否与皮特在一起。
其实这更贴近生活,哪有那么多结局啊?
不过是另一个开始。
四星,流畅性差一点。
但是真的不至于一星,。
贺岁片里面这个算是走心的。
更不应该跟消费主义的小时代相比。
读不懂这部剧,真的是你们太小了,当你们真正经历之后你就知道这个电影多真实,他不是告诉你过年好,他是告诉你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在慢慢的失去彼此,女儿的父亲逐渐忘记一切,女儿的女儿距离她越来越远,而她所谓逐梦的事业也危机四伏。
多么真实,所谓过年好,无非是一个讽刺和无奈。
又快过年了,你过年好吗?
《过年好》绝对是一个另类的贺岁电影,一个与众不同的贺岁喜剧。
新年与旧年仿佛一样,它俩之间绝对不像真理与谬误之间有一个绝对的分界线。
无论是何人在这个时刻欢乐与苦愁总是半半相对。
很多家庭总会为了金钱闹得鸡飞狗跳,在这个象征着团聚的日子里,这一切的一切总是显得相形见绌,捉襟见肘。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等到共产社会才会解决好这一切的问题。
在这个烟花纷争的节日里,看烟花果真是一个孤独的姿势……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喜剧,没想到它承袭了落叶归根那个电影,在闹剧之中带着悲剧色彩。
自从羊朵的女儿讲第一句话开始整个电影就落了俗套,之后我是压抑着看完的。
期间各种无意义的人物镜头或者是生硬地搬进去的台词“过年好”都令我难以忍受。
莫名其妙的演出和过于直白的矛盾宣泄都不像是本山大叔给我的感觉。
最后有将近十分的广场舞镜头热闹无比,本山众多弟子都出现了,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
这个独立于故事之外的情节,可以说让故事变得哭笑不得。
电影无可看之处,因为情怀不是拿来贩卖的
1,人情社會太讓人絕望了,沒有是非對錯,只有熟人關係。
高老闆作為微博小紅人(或公知?
)和該片中的一大群演員結下了深刻友誼,讓這群低智商演員再次突破界限表演了一群智力更低的角色。
2,這個片子又一次力證了“片子本身傻逼多麼牛逼的剪輯也救不了”定理。
節奏亂的比三十晚上的鞭炮還鬧騰。
3,如果以後中國電影走向分級化,強烈建議把台詞比例過密的電影單獨分一類別,以免我這樣的人看的腦瓜子疼。
4,趙本山這麼大歲數的人了,演一部少一部了,好不容易又演一回,高老闆你就這麼用人家啊?
能不能珍惜人家一下?
5,這朱莉要是我女兒,我早他媽大嘴巴抽死她了。
6,還有那個隔三差五就出一下的“過年好”隔幕蠢的就跟他媽逼一樣,楊紅雨老師您就這麼缺錢嗎?
7,想不起來我有多久沒有在一部影片中同時看到過這麼多的智障了,我覺得一部片子中所有人物的平均智商基本可以反映出導演的智商高低,以此來看高老闆的智商著實讓人感到憂愁。
8,我寫以上七條的時候看了三分之一,現在看了三分之二,請把以上七條中形容這部電影蠢的詞語集中起來再乘以三十六。
9,看到五分之四,我已經被蠢到陣亡……
我知道炎亚纶挺帅的,演的美籍华人也挺洋气。
可是这人设,还有这三观,什么“女朋友怀孕了,孩子不是我的,但是我愿意负责” 这都是什么玩意?
赵老师,你确定让现在的90后,00后看这电影不会有问题??
<图片1>
第一次看贺岁片,挺应景儿的,每一个场景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相对应的记忆,李老师就像是千千万万老爷子的典型,朵儿也是万万千千当妈的代表,因为我是你爸我都是为你好,因为我是你妈你得听我的,而你却为所谓的自我去追求自由。
因为李莉未婚怀孕一事年夜饭没吃成,又停电了,老爷子晃晃悠悠点蜡烛祭奠老伴儿又自言自语的片段真是撮到了心坎儿上,尤其给离家出走的儿子打电话说的那句“你老爸还跟你记仇呢,赶紧回来吧,好好过年啊”,好心塞💔,老年痴呆有时候也是因为心病吧……<图片6>李二毛:因为偷李老师钱离家出走N多年从未回过家,而事实上,他一直守在李老师身边,有任何情况从来都是第一时间出现;除夕夜在车站找到李老师终于才肯露脸,父子没有隔夜仇啊!
<图片5>莉莉:典型婚姻不幸福家庭孩子,遵母命赴美留学,结果未婚先孕回国,什么都跟母亲作对,行为过激。
这个电影除了最后全网齐心协力找迷路的李老师的情节让人觉得很温暖,其他看着更多是心酸…如何使用亲情,使它恰到好处发挥作用而又没有负担,特别是不作为一种道德绑架,一生都应该好好修习的功课。
<图片4>
表演节奏非常惊艳,情感诠释亦相对到位。家庭情感线,社会关怀线,文化差异线,统统表现其中,但剪辑结构缺点明显,没能舒适地做到将话剧表达转化为电影表达。赵本山演技娴熟,老姜够辣,潘斌龙是中国不可埋没的演员,该红了。
看了个十分钟的cut,外孙女那个角色太莫名了,闫妮好评
今天早上我妈说她看了这电影 说里面有赵本山 还有许多明星 我?我怎么没听说过啊 我就是刷片的 拿到资源打开一看,,,大部分的在浪费观众和明星的时间 喜剧片的规则是人和人冲突是要有趣 这电影主要就是在磨嘴皮子 观众过年了 很累的 找点轻松的话题大家包一顿饺子乐一乐就行 这电影人生不如意都在屋里 大过年的要和中药吗?。电影看完,,一杯苦药下去 赵老师 我悟了 行!一声过年好 过去的总是要过去 今年还是要加油活着。
就是一小品,台词完全小品化,情节就操蛋了,经常搞的莫名其妙,就一欢乐片,搞的神叨叨的,好比你在吃宴席,突然身边来一陌生人,说些莫名其妙的话,然后留下二百块钱,你懵不?怎么连个故事还讲不好了?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那佳人成双对——什么垃圾东西你都往电影里塞——电影不是垃圾桶,好吗?
补标
题材和内容很好,形式和节奏选得糟糕。大半部都模仿舞台剧来拍,固定的场景,没有环境音,夸张的布光,但这一幕幕又没什么实际意义,高潮部分又变成正常电影,不理解导演这样左右摇摆的用意。赵本山演得多好啊,镜头和表演完全呈现出了台词之外的丰厚故事。如果节奏不那么急躁和破碎,安排好这么多优秀演员,好好讲这样一个故事,这部电影会出色得多。
根本对不起我本山大叔的出演
家庭矛盾看的哭了
以短剧的形式,描述了留守老人这一家在过年这一天发生的故事,通过这一天,反映出很多往事,揭露了社会现象。立意不错,看过后会引起思考,演员演得都不错。最后结局跳到广场舞结尾曲有些跳戏。
总算又见到赵老师,两段吵架戏很过瘾,表现了不同年龄段间的代沟,妈妈几十年都对姥爷管得太严而不满,但又不由自主地对女儿一样的严管。可惜搞笑处没有特别搞笑,温情部分提升的高度也不够。
这什么玩意儿,热依扎喊的人脑壳疼。心疼赵本山出来受这个罪……
过年好,过年吵,吵个没完,伪贺岁片。整部电影的节奏突兀,乱到完全没有章法,把一大堆大咖拉来客串根本毫无意义,微博名人的转发拍得太做作,片中各种矛盾的激化让观众产生极大反感,而且最后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尾。以为大家配着任昌丁中文版的神曲来齐舞就能把春节气氛洋溢起来吗,导演你错了。
终于知道为什么老高要请三次才请来赵本山,本山大叔看了剧本是真不想演吧,冲着朋友面子才来的吧,碎片式的剧情比看3D还晕,矛盾最尖锐的酒席部分最后用一场老人失踪来化解,太生硬了,请这么多明星拍一部其乐融融的贺岁片不好吗?非得让人添堵,贺岁片最好的典型就是满汉全席,高导可以借鉴一下。
首先,这是一部烂片,其次,我竟然看哭了,我想人们总是可以忍受生活的不公与亏待,却没办法不在意那些温暖和美好……
谁带家里人看这电影谁过不好年!
除赵本山拼出老命外,无丝毫可圈点之处……
过年大团圆剧
天啊 我觉得演员演的都不错。很有戏剧冲突。至于剧情就不说什么了,像排话剧。
烂片定期看,刷新新底线。题外话,中国的春节对与两类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有家庭观念的,根本不差你这一天。没有家庭观念的,会因你背受传统道德的压力。但是,对于两者之间人们的确是一个机会。一年当中总得有这么几天去琢磨一下自己的活法。电影中这点善意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