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他主演的《天狗》,他应该是属于实力派演员那一类的,演技很好。
这个角色给他很合适,把农民小心眼儿的劲头全体现了出来,即使是后来娶了有家产的老婆,他还是不满即骂,不快则打!
一个西北地区有个性的男人,保守、顽固、不忠不孝的影子都可以看到,估计编剧也是为这个角色倾注心血了的。
虽说《走西口》不如《闯关东》那样子的辉煌,但它把西北那个贫瘠地区人们的生活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输、不认命、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东西,那是我们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田耀祖:一面是个色厉内荏、报复心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反面人物,一面又有着护犊情深的人性;有时还插浑打科,令人爆笑一场。
这是个可恨可悲的小人物,又不乏小丑的可怜可爱。
他的个性多是从他的语言反映出来。
给土匪刘一刀做眼线,是他在枪指着脑袋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也是他为早日赎回田家大院,所采取的聚财手段。
“仁义礼智信”的家训,在他,基本上都要加个“不”字。
与土匪们打交道,他恨不得摆脱他们,又自知无力抗衡,只会在背后喃喃咒骂。
他与徐木匠的对手戏,颇为搞笑。
这一正一反两个人,是情敌,又有共同关心保护的对象。
正所谓休戚相关。
与徐木匠的交锋上,每一次,他都是理屈而词不穷,最后反而把徐木匠抢白得起身开溜;他手无缚鸡之力,斗勇方面不行,对着人的背影唾弃,或跳着脚的咒骂,是他的拿手好戏;对待徐木匠方面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他的挟私怨报复与良知未泯的矛盾:他虽然咒骂着让徐木匠死,却在徐被通缉时,叮嘱“小心别给人打死了”,甚至在最后,他想阻挡徐木匠回山西与他老婆淑贞成亲,怂恿刘一刀抢劫时,仍然不愿伤他性命,而是一再叮嘱:这次分红的钱他统统不要,只要徐木匠这个人,而且一定要活口。
中国人的护犊情深,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对儿子田青自是百般呵护,在梁满囤休妻再娶之后,他为给女儿报仇,施行了一系列阴谋诡计,不仅令梁满囤的生意血本无归,也令他伤尽脸面。
这些因爱而生的报复心机令人心惊;他自知罪孽深重,为了得到与后辈亲近的机会,不惜多年来隐瞒自己的身份。
然而骨子里,对亲情与父纲不无向往,他让女婿梁满囤认他做干爹,连声呼唤,连声答应;又借着醉酒,死乞白赖让田青认他做干爹。
——他是个无余地回头的浪荡子,又是个可悲的父亲。
梁满囤:和田青的家训类同,他的处世格言,多是“我爹说……我爹说……”。
然而他是个从小被纵容着长大的穷孩子,爹娘娇惯他,年长他九岁媳妇儿丹丹凡事依从他,惯出他的自私、“蔫儿坏”;在走西口路上的惨痛经历,以及在皮匠铺,裘老板为考验他,把他放置于一个残酷的生存环境下。
所有种种,使得他爹传授给他的那些淳朴的为人处世原则,在他心里被严重扭曲。
他成为一个见利忘义的负心郎,一朝得志语无伦次,以至于不识好歹,恩将仇报,为虎作伥。
在梁满囤身上,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阶级局限性:农民的狭隘偏执,商人的唯利是图,暴发户的轻狂乖张。
然而梁满囤也是可怜的。
身边的田青是一面镜子,处处照见他的不足、愚蠢。
田青各方面的成功得意,是压在他头顶的大山,他没有田青的文韬武略,没有田青的长相出众,也没有他的聪明才智。
要寻找翻身的机会,要出人头地,势必得寻找捷径,付出代价。
这便是背叛田青的姐姐丹丹,给裘老板做上门女婿。
梁满囤也是善良的。
迫于裘氏父女的压力,他不敢孝顺爹娘,偷偷让何先生给爹娘十块大洋;在他破产翻身后,命令巧巧给他端洗脚水,却又心疼她怀有身孕,把脚盆从她手里接过。
及至后来,他把房契还给田青,为夺取那笔可令田青起死回生的货款而丧命。
梁满囤的表现,一直令人看不入眼,可你对他却恨不起来。
他承受屈辱的耐力,他的自卑,莫不让人心生同情。
梁满囤只是个农民子弟,他接受的训诫,只能够做一个出蛮力不需动大脑的农民。
而从商之道,首先是儒学。
故成功者多为儒商,后来他在待人方面,向田青学习,只是,在从商之后才开始的启蒙,来得太晚了。
1.对这种题材不太感冒,和爸妈一起看了以后,莫名被梁满囤圈粉……后来《大秦帝国》一出,哈哈,我太有眼光啦!
果然好的演员到哪儿都能发光!
富大龙老师是男神!
2.这部剧很难得的一点,是把正角(男女主)和反角(梁满囤)的故事都叙述得很丰满,两条线齐头并进、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可以鲜明地看出不同性格不同观念的人物一步步走向的命运。
3.对反派(其实不能这么笼统地定义)梁满囤的刻画尤其出彩,甚至我觉得编剧对他的用心程度比主角更甚。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太多自己或别人的影子,懦弱、自私,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坏——至少你自己不觉得。
而往往在他人的人生中,你就是个大反派。
4.这剧还描写了地方文化、商业理念啥的,记不太清了……
提起演员杜淳,我对他的印象除了他早期出演的一些谍战剧诸如《五十一号兵站》、《敌营十八年》等,还有就是那部2009年央视一套开年大戏《走西口》中的田青。
剧中的他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被迫当过土匪、坐过冤狱、甚至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仍然坚持着田家的祖训“仁义礼智信”,并将其运用到做人和做生意当中,展现了一代晋商文化的内涵。
田家是山西祁县的大户人家,但由于田耀祖赌博成性,终将家产全部输光,淑贞带着年幼的田青和田丹丹被赶出田家大院,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因此田青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立誓长大后一定要赎回田家大院。
后来因为500块大洋,田青一行被迫走上了走西口之路,一路摸爬滚打,当过裘家的外柜,开过估衣铺,后来还开了志同贸易公司,去恰克图开展皮革贸易等等,终是赎回了田家大院。
这一路走来,他始终以田家祖训为思想指南,没有做过偏离正确人生轨道的事情。
当窦华向他表白时,他守着当初对翠翠的誓言,绝不违背;当裘掌柜要把他招为上门女婿飞黄腾达时,他也绝不动摇;面对于他有知遇之恩的裘掌柜,生死之交的大个子和梁家老夫妇,他也都是有恩必报;对于做生意,他也有自己的见解,终是事业有成。
创立志同贸易公司田青的成功离不开母亲淑贞的教育,更离不开田家祖训对他的影响,田家虽然是商贾之家,但是家里也萦绕着书香门第之风,田家的大门上虽然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仁义礼智信”金匾,但是家里对于现下当局也有自己的见解,绝不是一味的愚忠。
就如田青的奶奶,刚开始我并未对这位老人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以为她就是一个足不出户的老太太,但是一集看下来,我对她彻底改观。
她时常将田家祖训挂在嘴边,对于儿子田耀祖的不争气,她恨铁不成钢,养不教,母之过;她虽上了年纪,但依然好学;
对于重伤的革命党人徐木匠,她不顾危险要救下他,很是仁义;
甚至对徐木匠说出她对当下时局的理解,年纪大却不守旧;当得知田耀祖已经将田家大院输出去了,她也没想赖账,当即就搬了出去。
最后给儿媳赔礼道歉并托付好孙子田青之后,撒手西归。
田青的母亲淑贞也是一位坚强不屈、贤良大义的女性,在丈夫将她也输给夏三之后,她坚贞不屈地抵抗着,在徐木匠的帮助下,她艰难地带着两个孩子,并教给他们田家的祖训“仁义礼智信”。
田青正是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才有了一副好的品行,最后她深明大义地将赎回来的田家大院又卖了出去,用来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
淑贞反抗夏三《走西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将田家祖训“仁义礼智信”上升到了民族大义层面。
剧的结尾,田青跟随诺颜王子再一次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赎回田家大院,而是去干一件真正伟大的事业——革命,豆花为他唱了那首《走西口》送别……这部剧与前面解说过的《闯关东》有些类似,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徙,虽然《走西口》的收视非常可观,但本人私以为《走西口》在故事上没有《闯关东》那样精彩。
看了《走西口》的片头,我会觉得这部剧主要是要展现几代山西人在走西口的道路上的艰辛和百折不挠,因为那个片头曲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磅礴大气,但是看完之后我发现这部剧主要还是围绕着田青一行人的爱恨情仇展开,虽然后期将这个主题进行了升华,加入了民族大义,但对于走西口这个主题还是稍显单薄。
当然以上观点属于个人见解,不管怎么说,这部剧仍然值得一看。
有意思的是杜淳的父亲杜志国演绎的刘一刀是剧中田青的死对头,剧外父子剧内仇人,父子飙戏,等你来看哦。
关注微信公众号 又见旧时光 更多精彩继续……
再看《走西口》:是开拓、和谐与繁荣之路作者/孙树恒1、《走西口》不要看每个人的结局,要看所走过的路这是自从山东人《闯关东》火爆后,又有了山西人《走西口》。
都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走出家乡,外出闯荡,兴旺发达的故事。
我喜欢《闯关东》,因为我们祖辈就是闯关东,从山东到东北的。
同样我也喜欢《走西口》,因为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他们的祖辈就是《走西口》过来的,骨子里都透着精明,务实的心态。
52集电视剧《走西口》是2009年拍摄播出的,那时因为工作忙,就没有好好看过,时隔十五年,在这个春节期间,在内蒙古电视台播放时,连续追看了这部电视剧。
“哥哥,你走西口啊!
小妹妹实难留,提起你走西口呀,小妹妹泪花流.....”每当听到这首歌,电视剧《走西口》的画面就会浮现出来。
2、《走西口》是生生不息的发展之路《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该剧通过主人公田青循着祁县、杀虎口、包头、恰克图这些地方立足,整个生命的旅途是艰辛的,奋斗也充满血和泪。
田青在杀虎口遭逢黑社会,刚踏入包头就身陷囹圄,在包头生意刚刚起步,又被污为“盗墓贼”,生意做到恰克图,已经进行国际贸易了,又莫须有地被控为“勾结苏联”。
可是田青正直善良,勇敢无畏,心底无私,真诚守信,面对猜忌坦坦荡荡,面对困难首当其中,面对牢狱之灾,从不屈服,正因为他的这些品质,能在一路的走西口中,化解风险,不断成熟,这些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又背起民族兴亡的大义,有家国情怀。
跟田青一起出来的梁满囤,在走西口之前,是本分人家长大的,虽然好吃懒做,好耍小聪明,心胸狭隘,唯利是图,对田青的嫉妒心很重,让他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总想压田青一头,寻找翻身的机会,这便是休了田青的姐姐丹丹,给裘老板做上门女婿。
迫于裘氏父女的压力,他不敢孝顺爹娘,偷偷让人给爹娘十块大洋;及至后来,他把房契还给田青,为夺取那笔可令田青起死回生的货款而丧命。
说到几个老掌柜的。
田耀祖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
他对儿子田青自是百般呵护,他为给女儿报仇,千方百计不仅令梁满囤的生意血本无归,也令他人前丢尽脸面。
他是个浪荡子,又是个可悲的父亲。
那个梁满囤的岳父裘记皮匠铺的掌柜,透露着小商人的精明,被土匪撸上山不想交赎金,爱财如命甚至胜过生命,惹得家破人亡。
这里说说几个女人,裘老板的女儿叫做巧巧 ,本来喜欢书生田青,可是却被田青已经有心上人拒绝,而这个时候勤劳肯干的满囤就入了他们的眼。
梁满囤隐瞒了自己已经娶妻的现实,成为了这家皮匠铺的上门女婿。
巧巧根本不把他当作自己的丈夫,而是当作伺候自己的仆人,在他破产翻身后,因为巧巧怀孕,反而怜香惜玉,恩爱有加。
翠翠本来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要上山喂牛,每天最大幸福就是在一棵大树下等田青从私塾回来,教自己写字。
在翠翠走出山西,去找田青的路上碰到了药材铺的掌柜邹老板,在他的精心谋划下翠翠嫁给了他。
邹老板大翠翠很多岁,而是害怕翠翠会红杏出墙。
每天像对待犯人一样不允许翠翠迈出家门一步,在一次争执中,手无缚鸡之力的翠翠失手杀了邹老板田青和豆花是唯一的幸福夫妻。
要说豆花是幸运的,那是因为她受过教育,她能嫁给一个叫田青的有情有义的男子。
因为被人陷害是绑匪,田青要被当众砍头,豆花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准备了送行酒,让人给自己定了两口棺材,她想要和他死在一起。
翠翠、丹丹、还有淑贞,或者还有裘巧巧。
是恨命运的不公还是所处时代的不幸。
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3、《走西口》是家国天下为礼,一诺千金为信,而为之奋斗的道路。
从田家大院遗训的变革,也反映了家国情怀,一诺千金为信的商业道德,不断丰富。
田家有一块乾隆皇帝御赐金匾,上书“仁、义、礼、智、信”为田家的家训。
田老太太对它的解释是: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
后来田青《走西口》创立了“志同贸易公司”,而公司的训诫仍为“仁、义、礼、智、信”。
他接受革命党人诺颜王子、徐木匠(宝音)的影响,其意被徐木匠修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营为智;以义取利为信。
后来田青从一个努力复兴家业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成为一个忧国忧民,为之求翻身解放的共产党人。
重新赋予了“仁、义、礼、智、信”新的内涵::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并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
而为之奋斗。
从《走西口》到《大盛魁.》,这些掌柜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级管理层,就采取了职业经理人,是管理团队的核心。
可以说,没有大掌柜,他们就不可能进入长远,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商帮。
除了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冒风险方面。
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犯险阻,北走蒙藏边疆;横波万里浪,东渡东瀛,南达南洋。
充分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潘照东说,作为群体行为的走西口,形成了一种社会的意识、社会的精神,它远远超越了个体生存的要求,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这种走西口的社会追求,汇聚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人们,发挥了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繁荣与辉煌。
这些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
4、为什么要走西口这条路,人间古道也沧桑 “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
”这是二人台《走西口》中的一句唱词。
这只是走西口的一个方面,年复一年的走西口活动,是山西一带穷苦农民讨生活的正常活动,不管丰年与歉年,总有那么一些人走西口谋生,只不过遇到灾年,走西口的人更多些罢了。
据专家考证,走西口的第一波浪潮开始于康熙年间。
这时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
在康熙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发式增长,越发人多地少。
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分蒙地,内地汉人由此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
汉、蒙交界段有不少关口,像杀胡口、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等。
边关安定时,这些关口皆为汉、蒙物资交流的“互市”之地。
至清,中国版图进一步统一而稳定后,这些关口更成为贸易重镇,朝廷既驻有重兵,又设税卡,一举多得。
我们通常讲的“走西口”的“西口”即“杀胡口”,在现山西右玉县境内,出了此口就是现内蒙和林格尔地区。
清康熙帝平蒙古噶尔丹之乱返京时曾驻跸“杀胡口”,考虑到汉蒙各民族的和睦相融,康熙将此口更名为“杀虎口”,一字之改颇显康熙帝的睿智。
走西口”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讨生活”的,另一类是“做买卖”的。
所谓讨生活就是在蒙地务农打工或挖甘草刨苁蓉。
蒙人善牧而不善耕,蒙地多少肥沃的可耕地被闲置,后来大多移居蒙地成为农民,当然其中也有做了买卖的。
做买卖的就成了当地人称之的“旅蒙商”,而在旅蒙商中异军突起的就数咱们的“晋商”了。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潘照东认为,西口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开拓、和谐与繁荣。
踏上西口路的多为不惧风险、勇于开拓的有志之人。
走西口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互助、多元交融的和谐精神。
草原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大量的内地人口来到塞北,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城镇和文化的繁荣,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复合型的西口文化。
伴随着走西口而产生的“西口文化”,是由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直接嫁接而成的一种综合文化,多元交融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流行于今内蒙古中西部的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等艺术形式,就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传统民歌与晋西北的山曲、秧歌,陕北的信天游结合的特点。
在这些民歌、曲艺、戏曲的表演中,有些是采用了蒙古族民歌的曲调而填了汉词的,有些是汉族民歌结合蒙语唱词的,有些是蒙汉两种语言互相穿插的“风搅雪”的艺术表现形式,广受蒙汉人民欢迎 。
(有关资料不一一注明)(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学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淑贞(田青他娘)被她夫君卖掉,女人是物品田丹丹:她爹败光家产,让她成为村妞,被她娘卖掉当童养媳,给弟弟换食物,长大后被童养婿抛弃,孒然一生,患病而亡,最悲苦的一生窦华(女权思想蒙芽者):被拐差点成了二当家压寨夫人,被退亲,差点和能文能武的田青当了一对鬼夫妻,为情敌爱人几出几进监狱,结局后来差点又被强(阴影),好在她思想觉悟高,非常有文华,带领田青爱国,和田青一起发家致富,比较美满翠翠:被五十岁的老槽糠囚禁,失去了自由,后来在土匪爹开了醋坊,结果死在自己爹枪下裘巧巧:她爹是一个克扣员工伙食毒打员工的资本家,他不相信女儿聪明能干,能学会两三门外语,但是不能挑大梁当大掌柜,挑来挑去选择焉儿坏的梁满囤当女婿,败光他家产业
在家陪着老爸老妈看了几天的《走西口》,实在是索然无味。
节奏很慢,台词很雷人,剧中人扮相很搞笑。
看到田青被抓打得那么惨,恍然大悟,为什么在新年之初就放《走西口》,那就是告诫人们“出外打工危险,广大农民工不要外出务工了”,呵呵,跟当前形式很契合哦
主角永远高大上,永远有一堆反派想杀他,反派杀主角时永远都是磨磨唧唧,主角被杀前永远都有人挡枪,两个同时爱上主角的女人必须有一个得死,没有相认的父子临死前必须相认,憨厚老实的配角总会因为憨厚老实被杀,从良的反派最后都得死,大反派永远凭自己的想象力在报仇,最后时刻被已经控局的内奸揭秘,然后内奸被剩一滴血的反派反杀,军阀和警察永远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看守牢房的永远是最赚钱的职业,民国时期的电视剧想上央视,最后都得往抗日的路子上走!
最近跟爸妈重温走西口下饭,都是人口迁徙为主线的剧,我的评价是这比不上闯关东男主他娘对男主他姐的所作所为今天能被微博热搜骂死,玛雅…破产没多久就把孩子送去别人家当童养媳,一起长大的女婿背信弃义在别的地方另外娶了媳妇也不想着去讨个说法,女儿就在家给弟弟带白月光的孩子最后郁郁而终,堪称招娣的悲剧一生,跳着看听到他姐死了我比他娘都难受☹️而且这个娘为孩子树立的榜样其实不够鲜明,一个家庭一味让姐姐付出,孩子去做童养媳了自己也没好好身体力行教育儿子,虽然她也是个可怜人,但是缺乏勇气的人还能在大结局说出一堆大道理就让人觉得很割裂,难怪我对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印象约等于无。
创造单一的只会为家庭和孩子奉献而无自我的女人让人除了一丝同情没有其他剩余的感情。
相比之下翠翠显得勇敢很多,但是编剧也是没给个he,算是全剧第二惨人物。
时隔多年看回老剧能感觉出以前一些电视剧短板真的很明显,但胜在演员演技好,拍摄手法尚可。
全剧演得最好的是男主姐夫,我真的很好奇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上去一搜才知道原来是富大龙演的,看了这么久就是觉得很眼熟但是没认出来,窝窝囊囊的样子谁能想到他以前真是秦始皇呢?
男主杜淳当时还没变油,演得一般般,但也可以算是剧场老油条,不拖后腿可也不出挑
好的文艺作品就是引发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
前些年自从《闯关东》大火后,又播放了《走西口》,都是讲述在那个贫弱的年代,升斗小民如何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年代寻找生活,兴旺家业的故事。
所以,越是生存艰难的时代,越是人性需要一次次的面对考验的时代。
在这样的故事里,往往不仅是大人物,甚至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要经受人性的考验,让灵魂和现实一次次的发生碰撞,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能简简单单的以是非对错来直接评判,人性,往往是复杂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裘记皮匠铺的老板,全身上下处处透露着小商人的精明,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惹得家破人亡。
从一开始,被土匪撸上山,性命攸关的时刻,还是不肯痛痛快快的交赎金,他不知道那些是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吗?
爱财如命甚至胜过生命。
后来因为被田青逼交多了五十块大洋,就要报仇甚至不惜要田青的性命,却对于田青把他们从土匪山上救下来的恩情,丝毫不念。
后来知道错怪田青悔过不已的时候,更多的也是怕面对自己良心的谴责吧。
后来为了让田青心安理得的在他的皮匠铺帮忙,不得已收了梁满囤和豆花两人,表面上一副大善人嘴脸,但背地里却让师傅找茬想排挤走梁满囤。
在他的身上,时时刻刻充满着精明和算计。
为了试探田青,一次又一次的测试田青的人品,甚至不惜耍手段让其心动,即使田青为了豆花放弃他的诱惑,他还能看似明白人的夸一句“正人君子”,转眼就认可了在他的各种欺负之下还能忍辱负重的梁满囤,认为此人好拿捏,至少能保住他们裘家的姓。
他使手段让其休妻再娶,看似成功,商人本性再次一览无余,至少要保本,绝不能吃亏。
可是他能明白田青不唯利是图的高尚,怎么就不明白一个为了富贵抛弃糟糠之妻的人,真的是可以信赖的吗?
尤其是之前对梁满囤的排挤让其心中的不平衡更甚,为以后的报复心里深深的埋下了种子。
说到底,还是商人本性贪心,利益面前,看似精明的人也犯了最大的糊涂。
此人看似处处精明,为商也能明白诚信为本,实则并无真正的大智大勇,反而唯利是图,自以为是。
说到底,只可得小利,最终还是因为贪心丢了一切。
就像豆花说的:“人心哪那么容易看的明白。
”除此之外,剧中另一个大反派梁满囤,也是让人无法直接评判。
在走西口之前,穷家娇子但好歹是本分人家长大的,虽然好吃懒做,有点奸懒谗猾,好耍小聪明,但人也不坏,也能分辨是非对错。
但对田青强烈的嫉妒心蒙蔽了他的双眼,让他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也让他心里的恶一天天的被滋养长大,最终走上不归路。
他的变化有生活的因素,但,心智本就是通过一桩又一桩的事情来磨砺的,他,没有通过磨砺。
是的,我们得心中皆有善恶。
例如何先生,明白老板的各种小心思,也能看清是非对错,但毕竟给老板干活,很多事情也选择明哲保身。
我们并不能因此抨击此人非真正的君子,个人有个人的缘法,不能强求别人。
翠翠的丈夫邹老板,刚开始也也一定是真心想帮助翠翠的,他也并没有欺骗翠翠什么,但是婚后对翠翠的种种疑神疑鬼却又把他内心的恶大大的放大了,因为贪心,因为欲望。
不过好的作品,除了触及人的灵魂之外,同样给人以希望。
而主角往往就是承担这个任务的。
田青作为主人公,正直善良,勇敢无畏,无私真诚,面对猜忌坦然面对,面对困难首当其中,永远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他肩负起兴旺家族的大任后又背起民族兴亡的大义。
正因为他的这些品质,能在一路的走西口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获得无数青睐,化解无数恩怨。
我想,这样的角色的塑造,并不是为了展现一个完美无缺的主人公,而是为了告诉观众,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性中的这些善的部分,都不应该被丢弃被抛下,做事先做人,这些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正是一个家族兴旺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扬、传承的根本。
我怎么觉得很矫情啊
已經不想再看下去了,和《闖關東》簡直不能比啊...
童年记忆中,貌似有点印象
这个电视剧的主题曲当了我爸很多年的手机铃声,小时候看了很多遍,现在居然不怎么能记得剧情了,就是杜淳那个角色的奋斗史大概,很淳朴。
还是挺历史的剧
很久以前看的了,当时就觉得剧情太烂,本来看过闯关东还满心期待呢 结果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的
田青收了瘦猴,没想到瘦猴这样的人,也是可以收的。
可能没看完 只记得刷牛皮 当时还蛮喜欢杜淳的颜 虽说这几年越来越年轻 但油的气质却与日俱增
陪我爷爷看的。
富大龙演的真不错,就记住他了。
看劇有一好,沒有機會接觸的事物電視劇是橋樑。
真TM难看...
没有闯关东好看
惊了,梁满囤居然是富大龙老师演的
拍得不错。我是冲着演员看的。
还不错,不过对于普通话加个俺就装方言表示不满
故事编得太狗血了,看着讨厌
别扭
(Ep01)棄。
演员倒是演得不错,剧情有点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