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这片子刚出来时,在连篇累牍的“烂片”声中,好像是木卫二的文里说了一句:上天给了他才华,但又收了回去。
这话太厚道了。
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烂片。
如果是的话,十分钟之后完全可以一边骂娘一边关掉播放器,用不到半小时,世界就清净了。
而《没有青春的青春》还能让人看下去,用稳重的镜头、精致的光影诱着人绞尽脑汁地看下去,拼命想看懂,但就是看不懂。
——算你狠。
因为字太小,我没能看完豆瓣上关于此片的若干长篇评论,包括浮士德主题、哲学、存在主义等等。
只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全片的主要内涵是一个“人——时间——记忆”的三段论。
人的自我存在由记忆构成,而记忆的主要元素是时间和语言。
因此影片中途出现的纳粹博士的话是“题眼”:人如何处理时间?
这意味着对记忆的安排和对自身存在的理解。
接下来,科波拉把这个理论落实到活人身上:男人多米尼克的经历是肉体逆时间而行,变得年轻,而精神随时间前进,见识更广阔的(主要是二战和战后的)历史;但由于他有一部分记忆留存在“返老还童”之前,即关于劳拉和著作的这两件刻骨铭心之物,因此在“新生”和“延续”之间发生了分裂。
另一方面,女人维罗妮卡的经历与之相反,她是肉体顺时间而行,加速衰老,精神却逆时间而上,回归到远古的先知时代。
和多米尼克相比,维罗妮卡不存在面对逆流开始前的记忆之问题,反而面临着如何处置未来:老死或逃脱。
这两条从根本上完全互逆的人生轨迹使得他们注定无法共存,爱情只是这两条方向不同的时间轨道上擦出的火花,碰一下就灭了。
如果能把这点事拍明白,科波拉就很霍金了。
但他还想维特根斯坦一下,于是又把语言加进来。
走向未来的多米尼克发明了新语言,走向古代的维罗妮卡则逐渐回归语言的源头。
文明的两个端点开始撕扯多米尼克:他同时向往创生者和回顾者的身份,然而合一的代价会危及维罗妮卡。
这个失败如果能被设置成逆行结束的契机,那么影片还可以更清晰一些。
但科波拉貌似太喜爱梦幻,搞了一次庄周梦蝶的套路,结果水又被搅浑,彻底让观众断了破解密码的指望。
由于看不到原著小说,没法知道如此晦涩的罪魁是作者还是导演。
罗马尼亚,神学家,听上去够德古拉的了。
有一阵子,巴尔干地区的神秘学、宗教学研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兴盛一时,可能是拜占庭传统的影响。
如果用更玄一点的“庸俗象征学”来看,多米尼克的“青春”是每一个文明都曾经和正在的经历:平地一声雷劈出来的“新生”与每每在历史书上出现的“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走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无不同,看似朝气蓬勃的“开国立业”,实际上却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变回白纸一般的婴儿。
更大的历史循环早已套牢每一次“新生”“重新开始”的妄想。
在文明的巨大链条上,没有什么“开端”是混沌的开天辟地,不用背负一点传统和记忆的旧债,因为假如否定了记忆,也就是否定了由记忆构成的自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没有青春可以是青春。
PS:前日听说科氏的又一实验室作品《泰特罗》也已出炉,也许应当给标题中的“烂片”后面加个“1号”。。。
但得等看了才能知道。
他记得一切,哪怕是同学们玩笑的说他老了,在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时候,他就记得。
同样的肉身,却穿越了几个世纪的文化。
多亏他的语言天赋。
他有神性同时具有辨识心,于是终于忍无可忍举起凳子砸碎镜面,脱离另一个自己。
他卧倒在浴缸里,同另一个自己在水中通灵。
水是很好的通灵媒介。
不得不说,此片穿越的领域之多,实则庞大。
分了两天看完本片。
怅然。
有做苏菲旋舞那般的劳累感,就是一种释放后的全新的回归感。
这部片子似个人的后花园,不一定要人人观赏,或者有的观赏后也不明就里,茫然无措。
当然也不见得就参透多少,精神方面的感想并不是一定都要光面堂皇的招展。
片中大量运用荣格理论中的象征手法。
比如玫瑰,手,裸体,香烟。
值得一提的是那几个烟圈,生动。
口一张轻轻吐出。
在说明人内在同外在的一个必然联系。
当然多亏当中的神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等等学科的穿插,让这部拼图一般的片显得更加充沛。
喜欢它的没有结局。
第三支放在手里的玫瑰,是新的开始。
情感的描述在这部片子是点缀,只是主线一直都是:无论如何要记得。
他一直记得自己拥有过的,人生是否是为了寻找自己遗失而开始的我不清楚。
但是需要记得自己得到过的。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她。
如果还要爱就不该忘记他们。
谈哲学对于导演这个职业确实是一种奢望和错位,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导演最主要的工作和创作还是应该在电影本身上,你内容再深刻,没有通过电影有效的表现出来也是白费。
科波拉并没有在哲学问题上叫真,仍旧是想讲一个故事,可以说它是一个纯粹的导演。
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女主角同男主角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房子,但他们的快乐很快就瓦解在了女主角被灵魂附体这件事上了,她每天晚上的发作无疑给研究语言起源的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但她一天又一天明显的衰老却使这种价值变成了自私和罪恶,善良的他决定离开彼此,保留她宝贵的青春。
两人彼此依靠却加速了青春的流逝,似乎他的返老还童实际上是一种偷窃行为,他窃取了周围人的青春,而她却宁愿衰老死去也不想与他分别,这是两人在对彼此青春的抢夺。
青春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美丽的身体,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心态,以及犯错的特权。
我们渴望在青春逝去之前留下些什么,但能留下些什么呢?
多数只能是些回忆吧。
我们在年轻时做着年轻的事,而年老时再做年老的事--回忆年轻。
年轻原来只是在制造未来的回忆罢了。
错,这一切都是错的!
年轻是种态度,而我们美丽的身体则是年轻的比喻,它让我们知道年轻是美好的,但我们年轻的心态却总是随着身体的衰老而衰老,这绝对是对年轻的误读。
我们年幼时渴望成年,因为那象征着自由;我们年老时追忆年轻,因为那代表着失去的能量。
但真正年轻时,我们并不在意,一天……一月……一年……青春就这样过去了。
假如让你永葆青春,永存于世,那将是另一种企盼的到来,羡慕孩子的成长,渴望同别人一起变老。
因为世界时刻在变,你若不变就会和宇宙摩擦,这其间释放的能量会让你窒息--生不如死。
顺应自然吧,不要羡慕这个那个,做好自己。
七十歲那年 你自覺你的人生是個失敗, 窮一生為完成畢身著作, 錯過了青春, 痛失了摯愛, 而那本著作卻仍還未寫好. 如果上天給你一個機會, 能保持長青不老, 成為尼采所說的"超人"一般, 你會怎樣再活一次?年事已高的 francis ford coppola 回首自己的人生, 悟出人生的虛幻, 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 老套的說句是 "虛則實之, 實則虛之". 片中有說西方的科學, 東方印度的宗教思想, 如輪迴與轉世, 甚至中國的莊周蝴蝶夢.權力, 名, 利, 物質, 女人... 你擁有過, 享有過, 你有能力排除所有障礙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你想吸收知識, 想洞悉人類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 包括語言, 科學, 哲學,與神學, 那又如何? 但你卻沒有珍惜過眼前的東西, 就算你學懂了全世界的語言, 甚至遠古與未來的語言, 卻沒有好好跟眼前人溝通, 然後她已年華老去, 這叫做成功麼?最後, 你放棄了所有, 希望換回愛人的青春, 但可以嗎? 片子令我想起 david lynch 的 "mulholland drive" (失憶大道), 不肯定片中的 dominic matei 是在造夢還是真實, 還是他和愛人在時間旅行 (time travel), 只是在不同的空間中跟另一個 dominic 相遇了. 有時會想, 科學角度上, 我在造夢時那個我會否是另一個空間的我? 又或從心理和哲學層面上, 所謂現實中意識支配的我是真實的我, 還是造夢時釋放了潛意識的我才是最真實的那個我?
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涉及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是以基督教为背景,其实佛教和其它东方宗教可发掘的东西远比基督教要多。
本作女主角维罗妮卡意识错位,得到了宝生空行母的记忆和思想(或者说被附体),片中又提到了月称菩萨和湿婆,杂合印度教与佛教的元素,赚足了人们的好奇心。
可惜维罗妮卡逃脱不掉成为主人公写书素材的命运,又神奇地进入更原始的语言状态。
如果在女主人公身上找出男主角被雷击之后神起变化的更深层原因和意义就更好了。
学术与爱情是多米尼克2次人生中对立的主题。
在第一次的人生中,年轻气盛的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爱情,最终孤独终老自寻短见;第二次人生,拥有超人能力的他却在越过学术终点的前一刻为爱情止步。
理性自我,感性自我与超越自我,纠结共生于多米尼克的两次生命旅途。
当然,超越自我,是在多米尼克真正迎来生命终点的时候,才出现在他手中的玫瑰。
“青春”@严彬1】雷声劈开我的记忆一九八九年,马车穿过蓝色森林我在大街上看到爱情看到青春期脱落的牙齿“在一次有关青春的国际会诊中你有过一次真实的性生活”。
2】你的乳房轻微地颤动像风中的桃花你好,纳粹小姐!
你的头发像着火的桃花在我的额前开放我潜伏于你的秘密心脏正如我伏在自己的墓前你好,小姐雨打桃花时你急速颤抖如同我的心脏。
3】我是一个有魔力的人一匹比时间更会奔跑的马在时间面前我看到时间在衰老爱过我的女人们气喘吁吁——4】预言家:人们会在拥有一切后变得悲观。
2011.5.31.
看的时候,知道这是一部奇幻片,所以努力跟上影片的节奏,试图抓住导演的思路。
但是看完的时候,还是感到一片困惑。
感慨类似的片子总是大量消耗我的脑细胞,以前看《穆赫兰道》也是这种情况。
看了一篇影评,sigh,愈加困惑——总有人能让我在本已困惑的基础上再添困惑。
但还是理了理思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不能白看啊。
不知道我的理解能不能和导演的本意搭上边。
1938年,年迈的Dominic悲叹自己事业未竟、老无所依,决定去一个陌生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来到Bucharest,被雷劈中,但没有死,反而返回到三十几岁的年纪,而且使Dominic有了双重人格,超现实的能力,并且保留了之前所有的记忆。
这样的事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想知道这种神奇的能力从何而来,其中包括了德国纳粹。
从这里开始我看到导演引入的价值观——天才的价值在于把能力用于为善。
Dominic隐瞒身份,用他得到的超能力一边继续搞研究,一边躲避德国纳粹的搜捕。
终于,二战以纳粹的失败结束了。
影片在此时安排重生的Dominic遇见了和Laura长得一摸一样的Veronica。
(Dominic年轻时,未婚妻Laura因为他长期沉浸在学术研究中,不堪忍受寂寞而与其解除婚约,Dominic选择了接受。
但他一直不能忘记她。
)Veronica在一起旅途中也遭遇雷劈,从此便被古印度的湿神婆的灵魂附身,在夜晚可以讲出远古的语言,这正为Dominic带去难得的研究资料。
依靠Veronica“变身”时的语言资料,Dominic一步一步实现着完成关于语言起源的著作的愿望。
然而,就在眼看着愿望要成真的时候,Dominic发现,由于灵魂附身消耗了Veronica大量的精力,她迅速衰老,如果继续下去,她必死无疑。
在这个时候,导演的价值观又出现了。
Dominic选择放弃研究,让Veronica返老还青春,而他则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当他收到Veronica抱着小孩的照片时,他“杀”死了那个自从雷劈后出现的另一个自我(就是双重人格之一),因为这个Dominic认为探索真理比人类的幸福更重要,而这是Dominic不能接受的。
影片最后插了一段Dominic关于庄子晓梦蝴蝶的叙述。
运用庄子哲学来考验观众的逻辑,使我们感到之前所看的一切不过是年迈的Dominic的一个梦而已,而年迈的Dominic也不过存在于另一个梦里而已。
也许片子还涉及到性欲诱惑和精神之爱、灵魂轮回之类的问题。
另外关于那三支玫瑰,不知寓意为何?
总之,感到片子想讲的太多,以至于只能点到为止,使人感到有些杂乱。
P.S 在看《海上钢琴师》的时候没感觉Tim Roth好看,在这部里面倒觉得他是越看越能看出味道来的类型。
这是部让人不能不看第二遍的电影。
年近70岁的多米尼克回首自己一事无成的一生:无法完成唯一的著作,没有伴侣,孤独终老。
抱着对人生的深切遗憾,行将朽木的他决定在复活节这天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自杀。
而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一道闪电有如神谕般赐给他崭新的生命,给他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多米尼克脱胎换骨为40岁左右健康的身体,生命的时钟在他身上拨回并停止了,多米尼克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去了却他未了的遗憾。
如果仅仅是这样,就太简单了,他还得到了更多的东西,他大脑的活动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在梦中多米尼克也能高速学习吸收知识,前面一生所研究的各国语言在梦中被逐一被掌握,他的自我意识愈发强大,在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都向着更加深入的纵深发展,在向两个方向越走越远时,多米尼克的意识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人格,理性人格显得严谨冷酷,他能够准确把握现状,精确分析数据通古晓今甚至预测未来;感性人格能敏锐的感知周遭和表达丰富的感情,而且在个人能力凌驾人类之上时任坚持作一个普通的学者,继续研究“起源”这一庞大课题,它所涉及的语言起源、人类意识的产生,甚至时间本身的问题都是多米尼克倾尽一生要追寻的奥义。
正如劳拉所说,多米尼克对意识的探索让他的精神如同抽离现实社会,其他人很难了解他和进入他的世界。
理性多米尼克如同感性多米尼克的守护天使,时刻围绕他提醒他,以精神或实体的形式与这个身陷现实世界的感性多米尼克交流。
早在医院的时候,多米尼克就显示出了他梦的预见性和真实性,出院时他说昨天在梦中见过来接他的车,而这成为了现实;在被像实验动物一样作了全身检查后,多米尼克说如果他将春梦和现实混淆了,那他的生活一定比他想象中精彩,他自己也分不清那场梦是否真实发生过。
所以,理性的多米尼克应该是感性多米尼克的梦中人,是一个多出来的新的自我,而这个多米尼克也具有真实性,如所谓的四维逻辑理论,四种可能性:不变是真理、变化是真理、不变和变化都是真理、不变和变化都不是真理。
娇艳的玫瑰,一朵给现实中的感性多米尼克,一朵给梦中的理性多米尼克。
凭借超强的意志力,多米尼克有了超人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了解了人类难以获得的知识,拥有他都不能理解的力量;他能够隔空窥探他人的思想意识,如他为维朗尼卡解梦;控制他人意志,如让德国医生饮枪自尽;改变现实事物,如凭空出现的玫瑰;还有长生不老的躯体。
总之,多米尼克成为一个将人类一切可能的能力都放到最大的特殊的人——人类的精邃。
他纵向探索人类意识的根源和去向,并以其超人的智慧预测了未来的核战,人类悲剧性的末日,他以自创的语言直接给2010年留言,希望通过自己提供的资料解除人类的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人类的历史,也许那就像击中多米尼克的那道闪电一样给人类一次重生的机会。
而从理性多米尼克的角度看,人类必将经历一次毁灭才能完成向更高级的生命形式的进化,即电子脉冲导致具有无限潜能的新人类诞生,当然,进化的代价就是人类和人类知识的毁灭,没有永生不灭的种族,人类的路终会走到尽头,回归于零。
怀着对人类的无限眷恋,多米尼克不惜抛弃自己的理性意识部分,将镜子打碎。
理性多米尼克这一论调是宗教哲学关于宿命、关于因果循环的观点,其实细看影片,就会发现其中暗藏机关,片中多次提到注定和梦,宿命的陷阱环环相扣、贯穿始终:多米尼克即使在超能力的帮助下也没能完成自己毕生的著作,哪怕只差最后一章,亦是没能窥见秘密的谜底;他注定会失去维朗尼卡,要么离开要么看着维死去,就像失去劳拉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否因为透过维知晓了人类不可能知道的信息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偿还,完成因果循环?
感情与知识真的就是一个单选题,得此必失彼吗?
不得而知。
多米尼克也没有活到100岁,还差一个多月就满100岁,又是一个不圆满。
在多出来的几十年生命中走了很远很远,了解了深不可测的知识,做了常人办不到的事,但是,他始终没能知晓他想知道的人类语言起源的秘密,没人陪伴孤独一生,走再远都如转回原点,在老天给予他选择的能力后,依然没有改变这结局,选与不选没有绝对的区别,偶然与必然互为因果,未完成的还是未完成,遗憾的更为遗憾。
多米尼克曾在自杀前夜走到选择咖啡馆,经过30年,在外面兜了一大圈的他疲惫地回到选择咖啡馆,这里似乎也暗示回到原点的多米尼克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一步,上天赐给他的这一步有如蓝柯一梦,精彩绝伦,但这一步仍然是迈向终点的一步,不能改变结局。
他说这好像庄周梦蝶,梦会醒,在他年轻的梦中没有他的老朋友,如老友所说:当多米尼克有了意识,当他醒来时,他会径直走到选择咖啡馆,也许这是他潜意识中选择的归属地。
在咖啡馆见到老友意味着他将在那个和他们同时代的老朽的多米尼克的意识中醒来,于是年轻的梦中的事都被这个近百岁的老人忘记,只是冥冥中知道还有那么多困扰着他的问题,最后仍充满遗憾地倒在雪地上。
而另一种可能性是:年轻的多米尼克在他选择的咖啡馆这个归属地作了一个老朽死去的梦,在梦中回到原点,他见到了38年的老友,老友们都不知后来发生的事,而他自己的梦具有真实性,瞬间梦中老朽的他成为现实,忘记了年轻时的知识与记忆,脑筋迟钝,牙齿也掉光,咖啡馆服务生的话也证实了当时并没出现他的老友,老迈而无超强精神力的他无力再从衰老的梦中醒来,不甘地死在雪地中。
第三朵玫瑰,献给做梦的或是被梦到的老多米尼克。
人生如梦唯有道。
维朗尼卡的经历则是另一首插曲,很像东方宗教所说的灵魂转换、灵魂附体。
14世纪的印度中观教教徒洛佩尼出现在维朗尼卡身上,也许同样经历暴雨闪电和都困在一个洞口极其相似的山洞为洛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远在不同时空的洛在维的身体中醒来,而维的精神则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对洛支配身体时所发生的事毫不之情。
以佛教轮回的观点看,也有可能洛是维的前世,所以她们在精神上产生了联系。
东方学家朱塞佩也提到发生在维朗尼卡身上的事有如梦一场,维梦见自己是洛佩尼,而这个洛佩尼是曾经真实存在的,她生活的时间、空间乃至她本人都是有据可考的,这是一个回朔历史的梦;又或许是洛佩尼困在山洞里的时候梦见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见到多米尼克和很多说其他语言的人,当她被这些人带回到印度的山洞时猛然醒悟,醒来的洛必定猜到自己将被永远埋在这个洞中化为枯骨,这是一个预见的梦。
此后,维朗尼卡的身体打开大门,各种古老的灵魂(暂且称死去的人的意识为灵魂)在维的身体中进进出出,来到维朗尼卡身体里的灵魂似乎都停留在自己生前的某个记忆阶段,不知道自己已死,这就更符合梦的说法。
各种意识在维朗尼卡体内造成维的大脑超负荷运转,严重虚耗,不同年龄意识主体的转换令维的大脑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年龄,维加速老去。
这是多米尼克不愿让她付出的代价,于是用放弃著作离开维朗尼卡来换回维的青春。
几年后,也许是十年后,多米尼克与维朗尼卡在火车站的相遇给我们留下无数疑问和悬念。
首先,那是维朗尼卡吗?
她与多米尼克迎面相遇却没有相认,而且她说法语;如果她是维朗尼卡,那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会是多米尼克的孩子吗?
没有答案。
多米尼克的意识真的消失了吗?
这是我们很愿意去猜的一个问题,他会不会又开始了另一个梦,或者在另一个时空从梦中醒来?
科波拉带大家作了个连环梦。
2008年的某天凌晨看完这部电影,在混乱的思绪中写下这些。
一些线索:1) Laura说很想帮助他的研究,可是永远进入不了他的世界,所以她不得不和他解除婚约,嫁给他人,并死于难产。
这是他永远的痛苦记忆。
然后他遇见了Laura的替身。
她真真实实帮助了他的研究—找到语言的起源,而且进入了他的生活-- 可以看到他的另一个人格。
一切看似完美。
然而结局仍是分离,幸好没有难产—他看见了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在火车站。
这两个女人分别是他两段生命中的真爱。
分离也是注定的,否则,当他重新回到原来世界的时候,应该是已婚身份了。
2) 他终其一生想要完成他的著作— 语言的起源,或者,至少在Laura离开他之前他是充满斗志向所有人宣称自己将迅速完成研究的。
可是Laura的离开不外乎是对他的致命一击。
每晚的梦魇困扰着他— 不同的语言文字,混杂着Laura的脸孔和永远爱他的誓言。
所以直到70岁,他还是没有完成。
他开始绝望。
于是选择自杀,然后意外遭到雷劈。
他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并且获得了一个理性的人格,帮助他在各个方面度过难关(教他向医生说需要一个新的身份;在替身Laura噩梦时告诉他要给他暗示,对她说一直爱她,成功平抚了她的不安;等等)直冲向最后的目标— 完成研究。
他重新有了精力和机遇(替身Laura的语言)完成他的著作,然而最后他还是杀死了那个理性的人格,选择放弃。
一如雷劈意外之前的他那样。
感性战胜了理性。
人类感性的一面永远是对进一步知识探索的一个障碍。
这可能就是影片对我最大的启示。
正如理性人格对他说:所以你永远都完成不了研究。
片中很多内容都在叙述这一个观点— 例如,纳粹的女特务从一开始的刺探他,到后来为他而死;希特勒想找到长生的秘诀残暴对待动物和诸多的不择手段导致了人类的灾难,最后被大多数人强烈反对并且压制了;原子弹的发明可能进而促成新人种,拿来进一步研究,然而人类控制了它的使用,等等。。
3) 有很多西方哲学最喜欢探讨的事物:多重人格,镜子,梦境,时间-空间,轮回,主世界和次世界,voyaging,超自然力量,scripted life, 本我和超我…… 在西方文化中,通常镜子和梦境是使人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这两个元素来制造过渡和切换。
镜子中的呈象都是反的,影片也运用这一点来表现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格:一个代表感性,一个代表理性。
感性的人格喜欢女人(明知道是纳粹女人,仍然挡不住诱惑),富有同情心(拿起骷髅端详,眼泛泪光),难忘旧情(Laura),满怀爱情(不愿意看到心爱的人因为自己老去而选择离开并放弃理想)。
而在这些时候,理性的人格只是在旁边事不关己的站着。
在发现骷髅的时候他说:我现在让你自己呆一会。
4) 对三支玫瑰的解释他最后说的话是:等到下次你们再问我这些问题,我就可以回答了。
老头们问:是什么问题?
他说:是我们都关心的问题。
然而他死了。
可是谁又能说死后不能知道更多活着的时候无法知道的事情呢。
“下一次”是死亡之后的聚会吧。
死亡或许是除了梦境和镜子之外第三个通往另一世界的“道”(片子中多处出现汉字— “惟有道”);也是第三朵玫瑰的意义所在(最后出现的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第三朵要放在哪里) 是另一段旅途对他的召唤,也是他第三段人生的开始。
玫瑰,在这里,代表人性中的温暖(代表爱情,代表女人,等等);同时,也应和了法语中常说的“La vie en rose” – 代表着人生。
10——8.5分。这张又是胖子冲着封面设计买的,买的时候压根没细看谁导谁演,他只瞥了一眼封面跟我说这碟错不了。果然,没说错。可能从内容上说很多人会看得很糊涂,但很多人可能会被一些镜头、一些场景以及演员的表演所感染。
不喜欢 强烈的外在扰动,导演呼唤着影像的幽灵附体,却只是显露科波拉对其信仰影像的崇拜
对这种基于假设的情境还想讨论哲学人生高度的电影,实在无爱,情节也不抓人,基本能看困,乏味感。
神神叨叨是不是别人不花火的话就当别人是傻子!
又是一部讲述梦的片子,只是更神乎
实在让人难以产生共鸣 - -
一部电影。抱歉,我在打喷嚏,叙说不完
两尊大神,科波拉与伊利亚德会碰撞出什么结果?东方学家直男癌的幻梦
直言看不懂,也需迷入其中...馬特戴蒙還來客串...
好哲学啊,太概念了,费神。大概看懂一层意思,就是凡事都不能太过执着,不然容易遗憾终身。
吃着教父的老本,展示了很多知识领域却并不能吸引人,内涵固然深刻可惜刻意追求浮夸的叙事,作为一部07年出产的电影,拍摄手法陈旧到令人发指。
我觉得玩过了
莫名其妙
如果我是黄药师,我想有选择
为什么有些镜头是倒的?为什么多米尼克说的中文不能组成句子?那女的为什么突然在印度醒来,为什么他也在,同行的人都是谁?旅馆里他拿的照片是谁的?为什么他突然就老了?为什么后来他死了?之前的两朵玫瑰和第三朵玫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部电影不在装逼的豆列里?
看不懂 唯一的印象是女主角很好看
为了Tim Roth
我看不下去~~~
其实没看懂
chao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