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The Greatest Beer Run Ever,在前线干杯,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酒到前线探老友

主演:扎克·埃夫隆,罗素·克劳,比尔·默瑞,凯尔·艾伦,杰克·皮克金,威尔·罗普,阿奇·雷诺,Christopher Reed Brown,乔·阿德勒,MacGregor Arney,Hal Cumpston,Kristin Carey,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越南语年份:2022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剧照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2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3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4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5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6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3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4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5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6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7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8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19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剧照 NO.20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剧情介绍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n impossible journey, all in the name of friendship. Based on a true story, The Greatest Beer Run Ever premieres September 30 in theaters and streaming on Apple TV+. Chickie (Zac Efron) wants to support his friends fighting in Vietnam, so he does something wild—personally bring them American beer. What starts as a well-meaning journey quickly changes Chickie’s life and perspec...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宠爱二龙湖爱情故事2021妖宴长安嘻哈梦想东北爱情故事破浪而出速成家庭致命狙杀蛇蝎美人第一季纯酷谍影重重后备空姐桃花灿烂殊途同归第二季罪恶黑名单第七季基和皮尔第二季曾经的我们谈谈心恋恋爱男子游泳部第三季爱我别走印度大兄发现大丝路第三季破茧杀机寄生异种行动目标希特勒桃乐丝·罗奇的恐惧苹果切小金家的旅馆贵嫡爱情攻略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长篇影评

 1 ) patrio 如何媒介地等同于 fasci

归根结底是对美国的爱国主义与媒介的反思——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爱国主义的媒介宣传直接地等同于法西斯主义。

影片中大量地展示了电视、报纸的媒体宣传与酒吧青年对这些宣传的探讨,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媒介宣传的典型特征在于,将“国”看做直接是一个整体、一个实体,一个有着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天然地与民众的利益保持一致)、自己的目的和运动(一切国内的资源都应当天然地服从于这个运动)的东西,这样把“国”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对象。

“美国”的代表是电视机前露面的总统,媒体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正是在这种媒介爱国主义的观念总体中,国家才被认为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意志)。

这样,国家似乎成为了一个不可反对的、全知的对象,有利于它的东西被认为光荣,不利于它的东西被认为邪恶和不端。

这正是这部电影对越战的反思所在:只要这种媒介宣传、这种观念总体仍然存在,美国的爱国主义就永远等同于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或者说,正是和主角一样看着电视、听着广播的酒吧青年的存在,支持着一个帝国主义的美国,就像绝望地盼望主人的德国人支持着纳粹德国。

这些民众的存在,正是越战得以持续的原因,也是任何一场美国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或任何一个反人权政策实行的原因。

正义的记者永远存在,但这些记者却与所谓爱国者的思想根本不在同一频道上:二者持有对“真实”的截然不同的理解。

少数战地记者面对着战争的真实,而大多数的所谓“爱国者”却并不是不信任这个真实、而是根本拒绝这个真实,事实上是拒绝这个真实背后的“反爱国主义”、“反唯国家意志主义”的根本立场,他们生活在媒体构筑的世界中,他们仅仅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将所谓“真实世界”的可能性拒之门外。

这部电影对这个主题的表达、它的叙事结构却并不像所要表达的主题那样深刻: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全部配角的扁平化。

酒吧青年的形象、战地记者的形象都太过平面,都很显然地为主题服务,没有自己任何独立性可言;更夸张的是士兵的形象:为了保证一个平民抵达最前线又安全返回,士兵承担了过多的情节的功能性,以至于作为受爱国主义信仰鼓动参军、却在前线遭遇信仰崩塌的这个本可以承担更多故事和精神内涵的身份,士兵显得像一群白板,僵化地扮演着“信任主角为中情局官员并帮助他”的角色。

 2 ) 好个蓝带啤酒大型广告

男主只身跑越战前线给好友送啤酒,回来后改变了对战争的认知,这个题材被彼得·法雷里相中合情合理:他上一部单飞的《绿皮书》问鼎奥斯卡,就是基于一个大叔旅行归来消除偏见的真人真事;鼓吹战争虚报战况,这在俄乌战争仍未停火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这种说出来都没人信但又确实发生过的奇葩事,从来都是影视剧的最爱。

于是顺理成章的,法雷里携前作的主创班底,以人物原型的同名回忆录为蓝本拍了本片。

我猜这个叫Chickie的哥们儿要么是缺根筋,要么是想出风头,要么就真的图样图森破被美国大胜的宣传忽悠了。

片中除了罗素·克劳的记者角色是杜撰的,主线中寻访四位好友的过程都基本属实,假扮CIA特工畅通无阻、遭遇北越春节攻势等抓马也确有其事。

导演只是对时间线做了模糊处理,原本四个月的行程让人感觉不到一周,有助于增加紧迫感。

总体观感我觉得还不错,主题也都传达到了。

跟同是越战喜剧片的《早安越南》比,深刻度偏弱但流畅度更高。

无奈影评人不买账,烂番茄新鲜度还不到50%,看来法雷里这次不能在奥斯卡重现辉煌了。

但也有开心的,比如蓝带啤酒,好个大型广告。

 3 ) 自愿当人肉快递,他差点把命搭进去

虽然场下爆料让人无法苟同彼得·法雷里的片场作风,但不可否认,经他之手的《绿皮书》的确有一套,否则也不会在当年的颁奖季出尽风头。

和苹果合作的新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是他另一部结合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它的故事乍听起来相当离谱:越战后期,纽约州一个名叫John的青年为了鼓励海外征战的士兵,决定亲自将家乡啤酒带过去慰问。

也许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故事梗概你会和我一样感到诧异,但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个故事不但不是虚构,而且片中人物也确有其人。

John是纽约州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微薄的薪资并不足以支撑他远渡重洋去往太平洋的另一边。

但在海港的工作给他提供了便利,让他有机会周游世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越战泥沼不得抽身,随着电视上不断出现的负面报道,让美国民众逐渐开始怀疑这场跨度10余年的战争和其背后的意义。

拥有强烈爱国情怀的John并不为电视上的负面新闻所动,就和他身边那群相信政府的小伙伴一样,他坚信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初衷是正义的,更重要的是,战争背后所捍卫的价值观。

为此,他和家中有明显反战倾向的妹妹有过分歧,甚至还和国内支持和平的人士有过肢体冲突。

直到真正踏上开往越南的船只以前,他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故事讽刺的部分恰恰在于John进入越南的部分。

来到越南战场后,John想象中的激情和众志成城在这块土地上并不存在,他所见到的来自战场的每一幅面孔,无不充斥着疲惫和强烈的厌恶情绪。

大家感到厌恶的原因一方面来自John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来自双方所处的截然不同的立场。

正如John到访前线期间一个战士所言,大家拼命想要抽身的战场,有人却以送啤酒这样无厘头的名义赶着过来,这多少有些儿戏和莫名其妙。

在前线拼命的人会把John的行为视为冒犯,人们不理解John费劲千辛万苦跑这一趟的意义。

对John而言,他的目的虽然单纯,但结合这个行为源自酒吧里一场即兴的豪赌,送啤酒这件事本身也就有了一丝黑色幽默。

尔后John利用美国公民身份在战区浑水摸鱼的状况不但加剧了黑色幽默的部分,还将战场上的无序和混乱赤裸裸呈现于观众面前。

很遗憾,越战前线并不像有服役经历的酒吧老版所预料的那般,具备某种“可控意义上的混乱”。

事实上,亲历过越战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这场混乱。

以至于像John这样的平民,才会从中利用巧合混到一个中情局成员的身份,并肆无忌惮地利用这个伪造身份穿梭于战场各部,一睹前线的真实状况。

John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于《野战排》或《西线无战事》中的主角,他们和John一样,在正式踏入战场前,都对战争抱有某种理想化的天真想象。

但随着目睹战场上越来越多的阴暗面,他们原本的信仰开始产生动摇,而动摇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反思战争的意义和支撑他们信仰背后的合理性。

虽然法雷里的新片对战场的表现,无论从篇幅和深度而言都不及后面两部经典,但通过零星的描写,影片依然将越战的本质给表现了出来。

比如在深入前线的当晚,John通过和一名士兵的交谈,不经意间走进了一个已经有战后创伤经历士兵的内心世界。

通过他的叙述,观众了解到这是一个从战区回到城市却无法适应和平环境,尔后不得不重返战区的悲剧故事。

经历一系列战火洗礼,原本的家乡之于战士已然变得陌生,反倒是残酷的战场成为他的“家乡”。

如此颠倒而具讽刺意味的错乱,一方面揭露了美国发动越战的非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战争反人性的本质。

诚如和John有过一面之缘的西方记者所言,战争本质就是大型犯罪现场。

既然是一个频繁发生犯罪行为的地方,你又怎么可能寄希望于身处其中的人和事变得正常呢?

而如果战争中的一切都是反常的,又何来正义一说?

如果说John起初的“快递”之旅来源于一种被宏大概念洗脑的狂热,那后期的逃离,则象征着理性的复苏和人性的回归。

美国大使馆遇袭当夜的前后遭遇令他意识到,政府传递给民众的信号未必准确,比起前方人员目睹到的真相,后方对真相的篡改或许只是服务于舆论公关的政治游戏。

一场原本宣称是拿来拯救愚昧世界的布道,最后变成掌握话语霸权一方的自说自话,所谓“正义”、“道德”、“自由”等西方世界强推给第三世界的概念,在炮火干预别国内政时就跑偏了方向。

那么,那些为此而战的士兵到底算什么?

这是影片最核心叩问的问题,也是主角John通过实地走访后最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随着前线战事的恶化,John发现情况正如后方反战派认为的那般,整个陷入一种巨大的虚无和失控。

不明就里的百姓在政客的忽悠下,一批又一批将孩子送入战火,那些他们以为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观,在经历长达数年仍未明了的战局后,逐渐变得模糊和自欺欺人。

给大家带去啤酒的John只是当时美国的缩影。

全国上下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催眠,陷入一种麻木的乐观主义氛围。

但现实却是:前方的人在莫名其妙送命,后方的人却心安理得以胜者自居,丝毫看不到越南局势的悄然转变。

最终,被John赋予胜利和美国精神的啤酒并未给士兵带来真正的慰藉,反而在返回美国后完成了它最恰当的任务——一罐啤酒下肚,持不同政见的家人最终达成和解。

从大洋彼岸颠簸而来又铩羽而归的啤酒,在此刻终于不再具备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符号含义,回归到最基本的、建立人和人之间情感的社交工具。

John兜兜转转一圈才想明白如何正确使用它,作为见证过主人公思想转变的物证,影片亦通过一罐看似不重要的酒精饮料,完成了最高明,也最隐晦的反战声明。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4 )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绿皮书》导演拍了一部粉红主旋律?

如果说导演彼得·法雷里以一部《绿皮书》将严肃的种族问题揉进公路喜剧的躯壳之中,并顺势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那么这部《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似乎想借风使力,复制《绿皮书》的成功模板,把那些原本繁复的社会议题变为易于理解的思想教育片。

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大众而言,这种方式仍旧奏效。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不失为一部取悦观众的电影,它改编自纪实书《The Greatest Beer Run Ever: A True Story of Friendship Stronger Than War》,编剧为彼得·法雷里本人以及《绿皮书》的联合编剧布莱恩·库瑞和皮特·琼斯,男主角约翰·唐纳修由《歌舞青春》出道的扎克·埃夫隆饰演,另外还有罗素·克劳、比尔·默瑞等黄金卡司助阵。

本片是对《阿甘正传》美国精神的一次翻新,主人公奇基一方面具备“阿甘”式的盲目和天真,一方面又以“反英雄”的弱鸡形象达成一种国家自省。

美国对越战争时期,26岁的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奇基(约翰·唐纳修)突发奇想,他从纽约出发,远赴越南寻找正在参战的儿时好友,并给他们送去啤酒。

故事将我们拉回至1967年纽约市英伍德(北曼哈顿的街区之一)的酒吧,男主角奇基迅快登场,他拿着两杯啤酒,穿过拥挤的人群,和他的朋友展开了一番“啤酒”争论,奇基在话隙间渐渐露出他酗酒成性的真容。

作为一名商船船员,奇基在家庭中的处境十分尴尬,他的父亲嫌弃他游手好闲,懒惰无为,当他们在饭桌就餐为此争吵不休的时候,一个死亡的消息突然降落于这个家庭——妹妹克莉丝汀告诉他们,强尼·科诺普死了。

强尼死于正在进行的越战,奇基父亲表示:强尼死得光荣,他为祖国而牺牲,他的家人会为他感到自豪。

但克莉丝汀却说: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打仗?

于是一个家庭间的对垒关系凸显出来,这实际上引出了本片的主题——关于美国对越战争的正义性问题,每个人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所探讨的议题具有潜在的当下性,就俄对乌发起的战争是否具有正当性,大众的观点呈现出巨大的分裂状态。

而在影片中,当时的美国总统LBJ(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呼吁团结一心支持越战,但英伍德街区已经有八个年轻人死于战争了。

在费德勒医生酒吧,比尔·默瑞饰演的上校作为美国老一辈国家主义者的代表,试图以国家至上的激烈言辞说服奇基等在内的几个美国青年,使其认识到“爱国”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崇高精神。

就在这时,又传来奇基的好朋友汤姆·米诺格在战争中失踪的消息,而奇基和朋友在街上偶遇了一群正在和平游行的反战人士,他们高举标牌,用蜡烛为死去的士兵哀悼。

奇基的妹妹克莉丝汀也是其中之一,兄妹二人为此展开激烈辩论,奇基甚至还和其他人大打出手。

战争还是和平?

这已然是一个尖锐的问题。

上校告知众人,他要去越南找到雷诺兹、柯林斯、帕帕斯、杜根、米诺格这些为国而战的街区兄弟,然后送给他们每人一罐啤酒以表示感谢。

尽管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但奇基信以为真,他带着众人的“啤酒任务”远赴越南,踏上了这场险象横生的旅程。

然而不同于原著,本片将原本四个月的旅程缩短为四天,这意味着故事将在短时期内出现更多的巧合,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场意外旅程成为像奇基这样的“粉红”的思想改造之旅,对奇基来说,他送啤酒的行为是关乎友谊和忠诚的,他并不清楚战争真正意味着什么,他甚至还一直自我洗脑,称他的朋友们正在为国家而战。

毫无疑问,整部影片充斥着美国“老白男”的俯视态度,对于当时越南国家的描摹仍旧局限于固有的想象之中,戏剧桥段过于简单化和刻板化,比如奇基在越南街头和本地交警孝的一场英文对话,他们“默契”地提及西部歌舞片《奥克拉荷马》以及主演高登·麦克瑞,两个陌生人的互动宛如一场伪饰的社交礼,其间刻意的轻松幽默冲淡了美国对越南的殖民阴霾。

到达越南西贡之后,奇基被误以为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员,他得知这里的真实状况与美国新闻报道的内容严重不符。

当奇基去往卡拉威尔酒店,这里聚集了一众媒体人员,罗素·克劳饰演的亚瑟·寇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看杂志》的战地记者。

但相比于这些新闻喉舌,奇基更像是一位战争公关专家,他极力维护美国总统,甚至还要求媒体多发布正面新闻,支持美国军队。

奇基为身处战区的柯林斯送去罐装啤酒,然后又找到了杜根,杜根大发雷霆,告诉男主关于雷诺兹死亡的消息,他之后偶遇了麦克卢恩,被遣送回到了西贡。

在返回途中,奇基目睹了中情局把越南平民扔下直升机,也正是因为他“好心办坏事”,造成了一个无辜之人的死亡。

回到卡拉威尔酒店后,奇基仍坚持认为媒体只会报道这种负面新闻,而寇特告诉奇基,他曾经目睹了100多个村民被美国大兵杀害,他的记者朋友也在战乱中丧生,而真相不会伤害美国,真正伤害美国的是那些政客以及战争的谎言。

但在送啤酒的过程中,奇基经历了一系列的危险,他在路上不断回想曾经和朋友在一起的温馨时刻,送啤酒的阻力不断加大,他的粉红思想也随之松动,行动力变得犹疑。

就在此时,战火蔓延而来,西贡遭袭击,半个堤岸市都被越军占领,奇基和寇特也被越军抓获,但他们因为亮明了媒体身份最终被释放了。

几次偶遇的交警孝在枪火中阵亡,奇基亲眼见证了美军溃败的悲惨模样,他奉为圭臬的国家信仰正一点一点瓦解。

离开战场要比进入战场难得多,一场不道德的战争还能持续多久?

寇特叫醒奇基,对他说:让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今天的世界就是战后的世界,也是一片狼藉的世界。

奇基这才明白过来:这不是战争,这是大屠杀。

而在寇特看来,战争原本就是一个大型犯罪现场。

奇基从上战场前得知汤姆失踪,从战场回来时被好友帕帕斯告知汤姆已经战死。

奇基想到他曾鼓励汤姆上战场,而他自己却没去,这是否也映射出: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本质上都处于一种口嗨的阶段。

回到纽约之后,奇基重新面对众人,他告诉上校,战争是混乱而失控的,“可是我不确定这一次我们是否在拯救世界”,言外之意是“我对美国发起越南战争的正义性保持怀疑”。

从电影《薄荷糖》“人生是美丽的”的命运主题,到《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人生是荒谬的”的反战意味,这是普通人的战争体验心得,而战争的真实面目并非粉红们的叫嚣、辩护和唱词,而是满目疮痍,是惨绝人寰,是一片呜咽。

似乎导演彼得·法雷里也意识到本片娱乐属性过重的先天缺陷,于是在影片的结尾,导演还是亮出了他所谓的“杀手锏”——几个真实原型人物登场,但这暴露出本片不自信的真实处境,当然这是彼得·法雷里的“老毛病”了,《绿皮书》也有相似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同样由AppleTV+推出,不知道它会不会有《健听女孩》“奥提全中”的好运气,让我们拭目以待。

 5 ) 独特的反战视角

难以想象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纽约周边的Inwood小镇,一事无成的酒鬼Chickie,出于某种无厘头的勇气,以及狐朋狗友的怂恿,只身前往越战前线,给几位生死未卜的邻居们送去家乡的啤酒。

你没看错,单纯只是为了送啤酒。

在去越南前Chickie是个战争狂热分子。

体现在他相信战争是拯救世界的壮举,认为民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战争,觉得国家发动战争一定有其合理性。

而当他怀揣小镇的希望,冒着生命危险给兄弟们送去啤酒和祝福时,主人公的光环不禁耀眼起来。

毕竟,他是个信仰友谊和荣耀的人。

对于这样一个心怀善意的“蠢蛋”,我们又怎么忍心苛责。

电影最大的新意还是在送啤酒这件事上,没想到这件事本身的荒诞竟引发了一连串耐人寻味的事:面对这位千里迢迢漂洋过海的“游客”,军方竟然在各个环节配合及给予帮助,他们认定他是CIA特工。

哪怕他一次次坦言自己就是来送啤酒的,人们依然相信“送啤酒”是某种暗语或代号。

所有人甚至他朋友都觉得这事太蠢了,愤怒地质问他:“Are you nuts?

”有时候因为实话太过离谱,所以没人相信这是实话。

回到家乡,当朋友们在酒吧将他围住,期待他讲一些前线刺激或可怕的故事,大概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不仅完成了运送啤酒的任务,还平安回来了。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表达了他也不知道这次战争是否是正义的。

他开始懊悔自己劝Tommy参战,这个错误的决定害得自己最好的朋友丧生;他开始后悔自己去前线送啤酒,因为一罐该死的啤酒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开始觉得Christine的抗议是有意义的,国家不应该把自己的民众推入深渊。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故事缺乏新意,但画面拍摄精美,配乐也恰到好处。

独特视角产生的代入感确是很强的,当Chickie面对战场的枪林弹雨,吓得不敢动弹;当他在树林里躲避追捕,身上爬过巨大的蜈蚣;当他亲眼目睹大使馆被炸,见到身负重伤的朋友。

这一切都让我们反思,既然明知残酷,为什么我们还要一次次发动战争呢?

 6 ) 挺好的

战争片作为世界电影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所谓“商业大片”们主要的选择类型对象。

众所周知,战争片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反战,但众所也周知,多数观众不是以反战的情感诉求前去观影。

笔者对战争片的涉猎相对较少,一来其中的YSXT投射相对排斥,二来很难代入故无法相信其真实。

在观看战争片的过程中,笔者自己常常会生产出一系列的荒诞的情景:一边流着泪透彻心扉的泪水一边大呼影片情节粗制滥造俗不可耐,常常为自己的廉价的感动而羞愧。

浅薄使然,始终矫情。

愕然:反思搞笑浅薄使然,在15年的某一天笔者成为了彼得·法雷利的粉丝,然而在19年的奥斯卡颁奖礼结束时之后,彼得·法雷利为曾经作品中充斥着低俗的情节而表示遗憾,粉丝愕然。

也许是《绿皮书》的成功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也许是“奥斯卡”带给他一种身份枷锁使他很难不对过往割席,也许是彼得·法雷利需要一种表示来证明“美式ZZZQ”的严肃性与神圣性。

愕然的笔者认为:反思搞笑本身是一件荒诞的事情。

举个例子:试图思考一下悲喜之间的情绪是什么?

那是莫名其妙的感觉,是行将就木的一瞬间。

所以反思之后的彼得·法雷利依旧沿袭着喜剧电影创作的老路,只不过不再“低俗”。

2022年彼得·法雷利带着新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来了,笔者看完后愕然之余派生了些许矫情。

冷静:无效的闹剧电影《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在我非常有限的认知下,笔者依然认为是一部喜剧。

作为拍美式“厕所幽默”而闻名于世的高手,喜剧手法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幽默与荒诞在影片既是结构也是手段,目的是最大程度“赢得笑的效果”,这使得电影情节构成不依照现实世界中常规的逻辑关系而设定,具有典型的闹剧特点。

但“送啤酒”一事本身是真实的,所以上述的幽默与荒诞就变得无效了起来,影片中的喜剧表达不断被消解。

在影片《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中,导演重复了自己重效果轻因果的情节构成,以及因为重过程轻结果而造成的情节转折离奇突变的问题。

片中的诸多不可思议让笔者无法理解,也许是文化差异或者见识有限。

唏嘘:卡利马斯的朋友和朋友们的卡利马斯汤姆·克里曼曾述:“当只为服务于情节而勾勒人物时,人物会变得扁平、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基本剧作法》,第70页。

)彼得·法雷利早期作品对于角色的塑造只停留在现象,始终无法直抵人物本质精神。

影片《绿皮书》中,通过一种错位设计,巧妙地弥合了掩盖了这样的问题,但在《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中,“真实”和“绿色”没有帮助他,ZZZQ也没有。

人物的设计问题再一次暴露了出来,但隐秘于战争的背景之下似乎不明显。

当然,关于其他人物不是这一部分讨论的重点,影片中的最重要的人物是主人公John。

John是一个“卡里斯马”式的人物。

“卡里斯马”原意为“神圣的天赋”,源自基督教的概念。

社会学家麦克斯·韦伯曾对依靠个人非凡魅力而获得权威的人,称之为“卡里斯马”。

笔者将John视作卡里斯马,势必对其非同一般的“闭眼遇朋友”的神奇遭遇叹为观止,也许,John每一次向朋友递出的一罐啤酒,就是冥冥中与死神的一次交易,换回其必须回到街区酒吧,必须点上公园的蜡烛。

但笔者太羡慕John和John的朋友们,老天让他们相伴到老,的确,有朋友的日子真好。

但你的朋友是否只想要你手里的啤酒?

 7 ) 万里送啤酒,礼轻情意重——《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部影片的神奇之处在于,电影中很多看似夸张虚构的情节,居然都是真事,或者说,是Chickie(全名John "Chickie" Donohue,下简称唐纳修)老爷子记忆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John "Chickie" Donohue,今年81岁故事始于1967年11月的一个晚上,唐纳修和朋友们正在纽约曼哈顿上城区一家名为Doc Fiddler’s的酒吧聚会聊天。

这里的酒保名叫乔治·林奇,由于曾经在二战中服役的缘故,当地人都喜欢称他为“上校”。

这位老兵一向对战场上归来的孩子们爱护有加,所以当他看到电视上那些关于反越战游行的报道时,非常不开心。

抗议者们骂够了LBJ(时任美国总统)和William Westmoreland(越战争期间美军最高指挥官)之后,将目标转向了普通士兵。

那些应征入伍的年轻人,以及已经退役的老兵们看到的不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张张写着诸如“杀人凶手”、“婴儿杀手”等等字眼的标语牌。

“你知道这会让他们在前线时士气多么低落吗?

” 他咆哮着。

“我们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

”“是的!

”唐纳修和其他在酒吧里聚集的人一样高声附和着。

那时唐纳修生活的Inwood(英伍德)社区中前往越战前线并牺牲的年轻人已经有26位之多,这些人都是唐纳修的好友或是邻居,他们的母亲走在大街上,每天都在提醒着你她们的孩子已经死去的事实。

因此对唐纳修来说,这无关政治观点,也无关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他只是觉得,这些男孩都是因为响应自己国家的召唤而死,不应被自己的同胞这样对待。

因此,当“上校”接着说,应该有人去给社区的这些英雄们带去一听啤酒,让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时,唐纳修也跟着欢呼起来。

但是,当“上校”一脸严肃地问自己借海员证时,唐纳修吓了一跳。

他没想到,“上校”居然是认真的。

这个想法太疯狂了,没有军事命令,平民不可能在战争期间驶往越南。

况且,自己是一头红发,比上校年轻十多岁,这个计划根本行不通。

“这样吧,下次我去越南的时候会请小伙子们喝一杯的,你就别担心了。

”唐纳修这么说并不完全是在信口雌黄,此前他作为商船海员曾经去过越南两次,两次都风平浪静地回来了,既没有跟敌军交火,也没有挨过飞机轰炸之类,所以他认为,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你把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所在部队列张清单给我,我来试试看。

”唐纳修记得自己当时说的是,“我会试试看”。

但是第二天,消息却已经传遍了整个社区,等当他再来到Doc Fiddler's酒吧的时候,汤米·柯林斯的妈妈带着她儿子的地址,以及一百元美金正等在那里。

唐纳修知道自己已经是骑虎难下,没有退路了。

于是,他从“上校”那里拿上了一个装满啤酒的行李袋——大多是蓝带啤酒(也因此蓝带还曾经出品过一部与电影同名的纪录短片),然后在前往越南运送弹药的Drake Victory号商船上找到了一份油工的工作,开始了这场所谓“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之旅”。

为了有时间找到清单上的所有名字(共6人),唐纳修不得不在船上帮其他船员顶班以争取假期。

他最初预计只需要2-3天的时间即可完成任务,于是胡编乱造了一个为“同父异母”的兄弟告丧的悲伤故事来换取船长的同情,没想到这招居然奏效了,原本驶向西贡的货船中途停靠在了归仁(Qui Nhon)港让唐纳修下船。

此时奇迹出现了,唐纳修看到登船检查的宪兵头盔上印着MP127的字样,而这正是汤米·柯林斯的连队番号。

多年后,汤米还记得自己见到唐纳修时,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见鬼,你到这儿来干吗?

” 柯林斯回忆说,“他身处战区,却到处走来走去,就像是要去打高尔夫球或者什么一样。

”“我给你带了几罐啤酒。

” 唐纳修说,“你妈妈让我告诉你,在这里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弥撒(编者注:爱尔兰裔社区风俗),就像她在家乡为你每天六点钟做的那样。

她就跟我说了这么多。

”“你在逗我吗?!

”唐纳修的任务听起来太疯狂了,不光是他的朋友们,甚至他在越南遇到的所有士兵中都很少有人相信他。

很多士兵认为穿着灯芯绒裤子、格子衬衫,满嘴部队“黑话“的唐纳修一定是某种美国政府派来的特工。

一开始唐纳修还试图分辩,但后来却发现如果顺水推舟的话反而对自己有好处。

一些低军阶士兵因此而兴奋地跟着唐纳修一起行动乐在其中,而在与高阶军官交谈时,唐纳修只是简单又含糊地告诉他们:“如果我告诉你真相,你是不会相信我的。

”没想到这种把戏居然起了效果,唐纳修最终在自己这种“秘密身份”的掩护下,得以搭乘军方车队、军用飞机,军用直升机等等交通工具前往他的朋友们所在的战斗区域。

唐纳修找到杜根的时候,这名大兵的驻地正处在北越军队的包围中。

当稀里糊涂地从伏击点被召唤回指挥所的时候,杜根花了很大力气才相信眼前唐纳修所说的真实性。

“等一下”,在得知唐纳修在做的事情后,杜根的一名战友喊道,“你是在告诉我,你其实根本不需要在这里,但你还是来了?

”杜根不得不扔给唐纳修一支榴弹发射器,让他和自己一起在工事中待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他们在周围发现了四名美国大兵的尸体。

这一刻,唐纳修才终于开始怀疑自己的这趟旅程是否明智。

在为唐纳修找了一罐军用罐头填饱肚子之后,杜根催促唐纳修赶紧离开这里。

对于唐纳修来说,情况确实变得很危险。

因为当他回到西贡时,带他来到这里的货船提前离开了,没有等他,唐纳修被困在了越南。

而此时北越军队发起了著名的“春节攻势”,西贡也一同陷入火海。

他一度在街头的交火中被抓住,压在美国大使馆的墙上,看着他周围的美国士兵死去。

但是最终,唐纳修幸存了下来,历经8周,他找到了名单上6名男孩中的4人,最后成功活着回到了纽约。

“‘上校’在上班时从不喝酒,但那天他给自己和其他人都倒了一轮啤酒,然后举杯”唐纳修回忆道。

“‘致Chickie’,他说,‘他为我们的孩子们带去了啤酒、尊重、自豪——还有爱,该死的!

”在这趟旅程之前,唐纳修对反战抗议者感到不满。

然而,当这个疯狂的“啤酒运送行动”结束时,他却开始改变了想法——不是他对客死他乡的年轻人的尊重,而是他对这场战争的感受。

他依然并不完全同意反战抗议者的行事方法,但他已经能够理解他们想要阻止一场“不值得”的战争的意图。

唐纳修多年后在回忆录中提起,越南战争是一场“政治争端”。

“他们试图用美国年轻人的鲜血来解决他们的政治争端——这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巨大的伤害。

”但这场战争也带来了一些好处,唐纳修和四名当年喝到啤酒的士兵们至今仍然是好朋友。

五十多年后,他们仍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聚在一起,当然,还会讨论当年唐纳修的那次盛大的啤酒探险之旅。

“他们还活着,我们现在能够坐在一起回忆当年的事情,这已经很好了”,他说。

“上帝待我们不薄。

”参考资料1. Memoir tells tale of one man's 'Greatest Beer Run Ever' to friends serving in Vietnam https://www.wbur.org/hereandnow/2020/11/11/beer-run-vietnam2. Meet the New Yorker who brought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the Vietnam War https://nypost.com/2020/11/07/meet-the-man-who-brought-his-buddies-beer-in-the-vietnam-war3. When an Irish American ex-Marine risked his life to bring beers to his buddies in Vietnam https://www.irishcentral.com/culture/entertainment/john-donohue-beer-run

 8 ) 反战之余,反蛙式教化与井底视野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一部从名字开始就在讽刺的电影。

听起来,一个人为了弟兄们,要把象征着思念与支持的啤酒,千里迢迢从美国运到越南,确实值得讴歌。

但是,这故事有个前提,即它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那些啤酒之于浴血奋战的美国大兵,太像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笑。

那场号称出师无名的侵略战争,曾被美国上层包装出虚伪的正义,而像本片男主奇基(扎克·埃夫隆饰)这样的普通民众,有过一定的军事经历,并且将之视为人生最高光,那在电视、报纸铺天盖地的英雄宣传当中,自觉成为战争信徒大概不足为奇。

哪怕社区里一同长大的伙伴,已经有在战争中失踪,甚或是牺牲,又哪怕自己的妹妹已经上街游行,痛斥政府把年轻人推去送死,他也只会觉得,站在反战一面,是再愚蠢不过的丢人举动了。

于是奇基当众驳斥妹妹,甚至跟对方阵营动粗,并在之后头脑一热地决定,要把美国啤酒,亲自送到参战的兄弟们手上,让他们知道大家都在惦记着、敬佩着。

因此,有了这么一出骑虎难下的「白痴」戏码。

「白痴」是相对参战军士以及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的。

死伤无数的战争被视作儿戏,奇基只身一人走入战区,只当是探访哥们儿的长途旅行,哪怕已经去到了第二处战地,还能天真地把发小从前线紧急召回,而对方冒着枪林弹雨的生命危险,仅仅因为那罐号称惊喜的啤酒。

更可笑的是,奇基千辛万苦带来的美国啤酒,在越南就能买到。

不过这没有否认事件中的「英雄」一面。

原本奇基只是一如往常地随意跑火车,没想到被闻讯而来的伙伴家属先后托付,那既然夸下海口,作为「男人」,头皮再硬也还是得去。

于是他运送啤酒,也捎上对方女朋友无法送达的袜子,还有母亲希望带去的信仰项链。

他希望昔日玩伴能够在千里之外,由精神层面抵达曾经一同喝酒吹水的无忧岁月,缓解乡愁,消减紧张,就像是希望自己依然葆有的过分天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这里有一些关乎自我感动的持续修正。

哪怕被掩盖、被粉饰的残酷与邪恶已经出现在眼前,他还是选择一再蒙蔽自身本就匮缺的事实认知。

他只在原地惦记过往,不可能知道,更不愿意相信原地和过往,都失去了真实性。

他越纯粹,越显得他和跟他一样的大众可悲,而这可悲对于美国,甚或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持久和惨烈的,尽管有一派风和日丽的表征。

那么概括起来,在政治或人性考量加诸身上之前,奇基可以说是典型「兄弟会」思维的反面代表——高度重视交情,高度认可阵营,因此高度顽固、蛮横与排异。

具有微缩社会关系的封闭环境里,兄弟会渗透的价值,是一个派系的最高指南,也是相应世道运作的准则。

奇基与社区里的同龄人,就构成了这样一个群落。

高度倚赖这一群落的他们,往往具备相似的背景,缺乏自我思考的习惯甚至能力,因此视野较窄,思想趋于过分保守。

与此同时,无所事事的他们往往既觉得怀才不遇,又觉得不外如此,整体上头脑简单但世故,愤世嫉俗但偏颇。

奇基他们的抱团取暖,构成愈加闭塞的气压。

唯独是在这样一个圈子里,他们可以集体冬眠在昔日本不那么光辉,却可以在重复回味中榨出神话属性的往事里。

因此,当他们认为身在国内的反战派被误导过后的抗议,是对光荣参战甚至英勇牺牲的贬损,是对国家意志与兵士传统的公然对抗,那必然剥夺了他们这些服过兵役便自认官兵的群体的良好感觉,相当于从根基上瓦解他们存在的意义。

很多人喜欢把「归来仍是少年」套在男人身上,但很多时候,这话说的仅仅是脑子。

奇基身上这种单纯的,沉实的,却也带有固守毒性的少年气,被电影集中放大。

诚然,《啤酒运送》是一部反战电影,但也由是在反战群像中,竖立起一个相对新鲜的人物形象,不是反派,但拥护过反派,让人气郁,但又有难得的热血。

所以他哪怕是反战喜剧里的角色,却完全可以给世间最庞大的群体之一代言,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人,就在某个阶段,某个角度,就是这样的井底之蛙。

人物特性的出挑,予以观众相当明晰的战争观感。

熟悉的酷烈战火一分不少,但因为适配的荒谬喜剧色彩,使得游园式的深入,摆出了高度概括的启蒙姿态。

奇基来到越南之后,后知后觉地领略到战争内核的残酷。

原来在美国新闻报道里锐不可当的军队,不仅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而且面临节节败退甚至伤亡惨重的后果。

更为甚者,官媒口中冠冕堂皇的正义之师,却在肆意处置俘虏与平民,而且美方在维系国际风评时,动用了各种栽赃嫁祸的下三滥计俩。

在奇基经历信仰崩塌与重构的递进过程中,观众也随之加深了对越战的虚无,媒体的坚执,以及总统为首的谎言集团的印象。

前期当中,奇基必须是蠢钝的,他不蠢钝,就没有后面回神醒转的机缘,没有借势打脸的反差,那么这些残忍的桥段与虚伪的传播,就没法被影片诙谐幽默的风格压出更能震撼人心的力量。

很突出的一幕,是奇基初次在酒店邂逅一众记者,对大家竟然不信服、不尊重总统表示强烈不满,他觉得大家写遍这场战争的负面报导,让国内民众失去希望,并导致当下乌烟瘴气。

直到后来,记者寇茨(罗素·克劳饰)跟他表明,真相不会伤害大家,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美国的东西。

终归故事的余味在于,哪怕我们站在相对上帝视角的后来者位置,也还是能够清晰感知到人在事与时中难以摆脱的思想禁锢,因而对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探寻真相这一美国常见的创作表达,有更多清醒的理解。

人对认识自我的艰难,在电影里面,甚至外头,成为了略高于反战主旨的思辨对象。

而这一切包裹在喜剧与传记的双重外壳里,更易服用,也更能延宕。

喜剧,放大了悲剧探索的范畴。

传记,则任由真人原型劫后余生的原初经验,给现实里的迷糊人生多泼几盆冷水。

这样一部剧作设计相当圆熟的电影,具有充沛的情绪感染,很难不让人想到导演彼得·法雷里此前在奥斯卡登顶的作品《绿皮书》。

《绿皮书》 两部电影都以相对愚昧的底层白人作为主角,通过一段充满思想冲突的未知行程,不断挑衅固有认知,拨正偏见教化,慢慢走向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理解,也对身份及相应位置所捆绑的无妄之灾,进行具有同理心的反省。

《绿皮书》关乎种族,《啤酒运送》关乎国别,都有隔阂与掠夺,都在后世有了公论与拨正。

与此同时,前者关乎国内的不公,后者关乎国际的不义,积怨跟警惕填充了电影体量和时长无法抵达的深广背景。

前些年愈发自觉的种族伤痕曝光与反击中,《绿皮书》顺势成了一部来自「对家」书写的忏情录,获奖无数至少代表着自觉矮上一截的身躯,有了境界高上一层的示范。

起码,好看之余,是能为呼声所用的。

《绿皮书》《啤酒运送》其实在这基础上,接续探讨了人受限的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尽伤害,突破了反战基本盘的固有冲击。

不过,它改编自真人真事却呈现出某种夸张戏剧效果的简化编排,重复构设带来的功利印象和审美疲劳,使之失去一些更为本真的触动,加上现在并非反战高潮,而且长期广受关注的战争片总显饱和,少了冲奖的天时地利。

法雷里试图接连炮制成功案例的意图,就在更大的野心和更弱的表达之间产生了矛盾,哪怕奥斯卡屡次让相对大众的电影,盖过相对精英的作品,国外口碑远远未能触及此前高位的《啤酒运送》,也很难再在颁奖季找到立足点。

但至少,它在延续法雷里喜剧之路的表达上,让人看到奇基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阿呆与阿瓜」,还是能够叫人「一个头两个大」,更重要的,是在这网络喷子与过火理想主义者遍布的时代,让人明白奇基这一人物尖锐的冒犯性,来自我们,更指向我们。

那么,都被借古讽今了,总该被讽醒三两次吧。

 9 ) ?

法雷里重复了《绿皮书》中将种族隔离矛盾与消解植入进公路片的手法,很好地让数字高清时代观众,尤其是Z世代们去温习被电视直播改变的越战,并一定程度改善越战片从胶片时代亚类型电影沦为数字高清时代叙事工具的现状。

影片通过Chickie与战区各色人等的接触,几乎将越战面面俱到,其在戏剧化平民三日战区之旅中拉出了比《全金属》《七月四日》《早安越南》等经典更为直白的,从拥军爱国者到坚定反战者的人物弧线。

本片也是战争悲喜剧,台词金句频出、越战专属包袱成为构筑批判越战的砖瓦。

第三幕西贡惊魂夜跳出了原著,加入历史上大幅扭转战局、打破越战谎言和改变美国公众越战认知的“春节攻势”一役,在越战片中少见,而将Chickie拟作电视直播镜头这一处理,成功将观众拉回到现实,也扣回命题——真实的越战/战争究竟是怎样的?

 10 ) 站在生命那一边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

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这是电影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

一个人类两个人类大部分时候是智慧的,但组成群体的个体越多,群体越是没有理智,这就是传媒发挥力量的时候了。

所以我觉得媒体对于国家人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当我们永远都生活在信息茧房中时,群体永远是无知的,是不理智的,即永远无法进步。

整个电影节奏非常适中,战争的发展并没有太多影响叙事,而专注于主角的送啤酒之路,主次分明。

配角也很有意思,除了罗素克劳其他人的戏份都大概差不多,而这些人的故事和遭遇改变了主角对于战争的看法,也牵动了我们观众的心。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另一种战争片,聚焦于战争的另一面。

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就像这个导演的另一部我非常喜欢的作品绿皮书一样,以小见大,把小人物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聚焦小人物在时代风波里的遭遇,反应社会中的矛盾。

特别喜欢这样的电影手法。

我觉得这部电影虽然被很多人觉得非常的美帝主义,道歉反思但依旧趾高气昂。

我在看了评论之后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最后主角和他妹妹和解,分享了最后一罐啤酒,达成了和解,在我看来并不是反战主义和支持战争者和解,而是单纯的兄妹和解,是主角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在迷茫无措。

如果生硬地拍出一个主角大彻大悟也开始反对战争,开始反对总统,那整个电影完整的人物弧度将在最后急转直下。

我还挺喜欢这个结局的,我作为庶民对于政治对于战争也很难看清全貌,迷茫、无措才是我的反应,但我会为生命祈祷、站在生命的那一边,就像最后主角再次点燃了代表逝去士兵的蜡烛那样。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短评

“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扭曲事实的谎言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6分钟前
  • 非魚
  • 推荐

阿甘时常跟朋友吐槽,这奇基真是傻人有傻福。

11分钟前
  • 电子荒野
  • 推荐

战争是多么残酷 美式美化

15分钟前
  • 我杯茶
  • 较差

“他们全部都平安归来”

20分钟前
  • Byron
  • 还行

挺好的反战商业片

25分钟前
  • 树莓雪芭
  • 推荐

法拉利兄弟依然是这个如此时髦的工业里捍卫所谓美国精神斯皮尔伯格系主流片的最后一堵墙,左派议题老生常谈的真善美掺屎尿屁罐笑从来都是老祖宗的上古配方,仍是国内喜剧模范,就是希望别再得奖了。

28分钟前
  • 1nL
  • 较差

塑料味很重,没什么记忆点

29分钟前
  • 阿廖沙
  • 还行

(第一次去 UCLA 邊上的 Regency 看電影)原來是《綠皮書》導演的新作。這個題材還挺有趣的,融合了喜劇的形式和戰爭的主題,前者旨在讓人感到輕鬆、發笑,後者總是免不了殘酷的內核,上一秒還為 Chickie 的傻攤手感到無奈,下一秒就為戰爭的慘烈而難過,但這種持續多次的變化轉換又不太過突兀,有點 remind me of Jojo Rabbit,確實是有趣的題材嘗試(戰爭喜劇?)。一開始覺得有點太 polished 了不夠真實但後來習慣了倒覺得這種影像風格還真挺適合用來呈現這個故事的。不過對這種片我就是很難產生很喜歡的情緒,可看,but that's all ⋯

31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啤酒:这也就是老外能有这样的送酒员不过真实改变的 你很可爱送啤酒的人

34分钟前
  • 刘叔叔
  • 较差

极其庸劣的电影,不仅看不出一丝才华,甚至看不到一个亮点,还到处露怯。在技法之外,排除直白的说教后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能把这片搬到二战,来波反反法西斯,所以他们的父辈们怎么就在save the world了,他们怎么就不是在save the world了,靠观众自己读历史书吗,读过书了为何要看这么肤浅的电影。特么居然能7.8。

38分钟前
  • MonkeyKing
  • 较差

TIFF22|超出预期。没想到竟然挺不错。开篇无聊到快放弃了,结果进入战区之后居然越来越serious,算半个好剧本6.5

39分钟前
  • DA_JR11
  • 还行

美国pink的战地之旅。好歹人家去打仗的地方了。你们也快去。

40分钟前
  • 乔峰
  • 推荐

去战区送啤酒?听上去很离谱,但一看是美国人,就觉得很正常(。也许是跟朋友见最后一面,也许是最后一次喝来自家乡的啤酒。前半轻松,后半严肃,很难得看到(一小部分)美国人对国家的自嘲/自黑,以及对战争的反思:不知道为何而战的战争,没有一点意义。

45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导演用旁观人的角度轻轻讲述了战争的边角料,怎么说呢,真事改编稍显难能可贵吧。

46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挺有意思的战争片,千里送啤酒,礼轻情义重,有越战的一些场面展示,也有他们的一些自我反思。。

48分钟前
  • 玩儿少
  • 推荐

酷!

52分钟前
  • Noel
  • 力荐

如果以看后让人反对战争的程度来评价反战片,这绝对是最高一档。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有一点真是不吐不快,只能跑个题:尽管越战确实在阻挡其敌人的势力扩张,但美国人硬是要说不知为何而战,反观日本的“反战片”很多都不怀疑自己为何而战,《阿基米德大战》片头就说曰本谋发展、列强在阻遏、(因此)占满洲、局势更恶化,《男人们的大和号》片尾曲唱我死也要守护我爱的国家你见证我吧。客观说,《萤火虫之墓》确实没有理直气壮的作战理由,它反战的点据说在于用主角少年表现军国主义的愚蠢;要这么说,这样的主角和剧情,显然也倾注了对搞军国主义的曰本民族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智。以上三部都有角度不同的自哀自怜甚至自我欣赏,或者就是。它们如果说有“反战”,和本片立场鲜明的反战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56分钟前
  • Rorschach
  • 推荐

虽然以白皮视角反思了,但怎么一战败就反思?就反思出个这?白皮从来不是站在人类视角反战,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反战败。

59分钟前
  • pt
  • 较差

有史以来最糟糕的——西人拍的——关于越战的电影,就是六七十年代上街举牌的那些嬉皮士肯定喜欢的那种,拍出了他们的心声。

1小时前
  • 侯玉榆
  • 很差

3.5

1小时前
  • 小程同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