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辜者

De uskyldige,De uskyldige(挪威),The Innocents(美国)

主演:雷克·蕾诺拉·弗洛特姆,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Sam Ashraf,Mina Yasmin Bremseth Asheim,艾伦·多丽特·彼得森,莫滕·斯瓦特维特,Kadra Yusuf,Lisa Tønne,Irina Eidsv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瑞典,丹麦,英国,法国,芬兰语言:挪威语年份:2021

《无辜者》剧照

无辜者 剧照 NO.1无辜者 剧照 NO.2无辜者 剧照 NO.3无辜者 剧照 NO.4无辜者 剧照 NO.5无辜者 剧照 NO.6无辜者 剧照 NO.13无辜者 剧照 NO.14无辜者 剧照 NO.15无辜者 剧照 NO.16无辜者 剧照 NO.17无辜者 剧照 NO.18无辜者 剧照 NO.19无辜者 剧照 NO.20

《无辜者》长篇影评

 1 ) 个人影评

个人影评:1.一部每一帧都想快进却有每一帧都让你舍不得快进的爽片!

2.⼈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的现世版!

3.孩子不是不爱和大家交流,是交流不了!

所有的沟通不畅都是因为家长的不信任!

4.每个家长都是无私奉献的爱着孩子,可每个家长又都自私的希望孩子天资聪慧,生下来就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样样精通!

啥也不用管教,就傲世九重!

可能吗?

5.全世界的家长带孩子都是坐旁边玩手机,而不是陪在边上仔细观察孩子的变化!

6.孩子的心理健康大于生理健康!

孩子遇到事情痛苦不说不代表她不难受!

不说的原因是说了之后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一个不一定公正,但倾向于她的结果!

7.人生最大的幸福其实就是两个字,就能让你心满意足!

孩子第一次叫你“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够了!

足够了!

 2 ) 孩子本无辜, 社会教做人。

4星,片子就是表达不同环境境遇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即使是片中的反派本杰明,也不是什么天生恶人,他只是一直被人欺负,一直被家里冷落,接受了这种弱肉强食的现实。

所以他认为欺负比他弱小的生物来发泄,是一种很正常很自然的关系了。

4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从好到坏,和自我意识能力的强弱都有排序。

当他们变得强大时,报复社会的强弱也是同样排序的。

从这点来说这片子有教育意义。

爱护孩子,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虐待孩子,就是等着孩子报复社会。

 3 ) 探讨超能力背后的道德与人性

《无辜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影片,它通过探讨超能力背后的道德与人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界限。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挪威社区,四个孩子因为拥有超能力而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

他们原本是天真无邪的孩童,然而超能力的存在让他们陷入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是一种优势,而是一种负担。

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能力,同时面对来自内心的道德考验。

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精彩的表演,成功地展现了孩子们在面对超能力时的内心挣扎和道德抉择。

他们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威胁,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恶魔和诱惑。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超能力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力量,而是一种需要谨慎使用的工具。

他们必须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伤害他人。

影片还通过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助,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在面对困境时,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恶魔和外部的威胁。

这种友谊和互助的精神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困境中我们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

《无辜者》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

它通过探讨超能力背后的道德与人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善恶之间的界限。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困境中我们需要相互帮助和支持。

同时,《无辜者》也提醒我们,超能力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力量,而是一种需要谨慎使用的工具。

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而不是伤害他人。

 4 ) 角色能力+人物性格分析

首先是本杰明,无疑是本片的反派,他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对他也不好,在外面还受到同龄孩子的霸凌,性格变得孤僻而扭曲。

起初他的能力只是意念操控物体,但当将自己不负责任的妈妈杀害了之后,邪恶力量被彻底释放,他又拥有了操控他人行动的能力,并且离被操者很远也可以实现。

这能力相当于是低配版的猩红女巫了。

接着是最善良可爱的爱莎,她跟本杰明一样是单亲家庭,但妈妈温柔善良,尽管爱莎有着白癜风,但是她没有自卑,没有自怨自艾,依然保持着善良的心。

她的能力是心灵感应,可以感知他人内心,甚至还能身临其境。

这么可爱的爱莎居然最后要被自己温柔的妈妈亲手杀死,实在是残忍。

安娜虽然是弱智儿,但是父母对她的爱未曾减少,不离不弃,她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她的能力应该是超能力复制,所以复制了爱莎的心灵感应能力并且与她建立了通感,后来与本杰明接触又复制了操控物体移动的能力。

因为她有智力障碍,心里没有过多杂念,只想着保护自己爱的人,所以第一次跟本杰明对峙能力完全能压制住。

最后是主角益达,不同于本杰明绝对的恶和爱莎绝对的善,她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更有“人性”。

一开始她带着不好惹的脸出现,捉弄姐姐,跟本杰明一起虐猫,我还以为她才会是坏的那个。

但后来她意识到本杰明不是个善茬,并且会对家人造成威胁,也勇敢地挺身而出,像个上战场的士兵一样跟妈妈道别。

不可否认她的心机很深,深到爱莎也没有办法用能力探知她的内心,深到会用计引诱完全黑化的本杰明上套,但是好在她有着一对好爸妈,有道德约束自己,懂得分清对错。

不然以她的心机,肯定会成为比本杰明更可怕的恶童。

她的能力在最后才显现,用念力将脚上的石膏炸开,然后跑到姐姐身边。

姐姐复制了妹妹的超能力之后能力大增,得以隔空将本杰明弄死,结束了这个恶童可悲又可怕的一生。

近年来很流行这种类型的恐怖片,娓娓道来而又让人细思极恐,片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有疾病的不健康的儿童角色,比如遗传厄运里的妹妹。

不得不说他们带来了足够的恐怖效果,希望这些小演员拍完戏现实生活中能过得开开心心地,好好长大。

 5 ) 一部儿童不宜的儿童成长寓言片

这是一部气质独特的惊悚片,冷静克制又带着一丝丝阴郁。

可能真的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本片塑造的气氛也如同深秋袭来的寒风,全程基本没有出现太吓人或血腥的场景,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细思极恐”,认真思考了、代入了才会有点瘆人。

惊吓指数对文艺青年、热衷社会议题的观众而言大概是4.5星,对恐怖片老粉是3星(没太多惊喜),对血浆片cult片爱好者应该是1.5星左右。

尽管谈不上很吓人,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部关于探讨儿童成长的寓言片来看,本片在情节设置和角色构建上可以说是相当出色。

因为剧情上大抵都很简单都看得懂,所以在这里想重点讲讲四个儿童的角色塑造: 本杰明、爱莎、安娜、伊达。

本杰明和爱莎这两个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点,同时又有不少对立相反的点。

他们就像是镜子里外的两个人,是镜像后的对方。

首先,本杰明和爱莎都是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在主角一家来到之前基本没有小孩跟他俩玩。

其次,他们都是家庭环境也很接近,单亲的移民后裔家庭。

我想主创们这样精心设置不是巧合,是为观众点明这两是矛盾的共同体,一个赋予邪恶属性,一个赋予善良属性。

而如何被加上这样的属性正是本片想强调的点:即人的个性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本杰明和爱莎同样拥有“特异功能”,而且本杰明的在刚开始还稍微带点攻击属性,比如隔空打物,爱莎则精通读心术。

这些技能在一开始看上去都是人畜无害的,而随着影片发展渐渐演化成一正一邪的局面。

转变开始于一些细微的、容易被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细节和环境因素。

尽管家庭相近,但本杰明的母亲显然对他没有爱莎妈妈对爱莎那么耐心,也许还会打骂他。

同时,他也受到坏小子的霸凌,从一开始接触伊达就暗示虽然他没有正面刚回去,但也会用“打弹弓”的技能进行微弱的回击。

而随着伊达两姐妹的到来,本杰明和带点“小邪恶”的伊达玩在了一起,爱莎则和安娜成了伙伴。

本杰明和伊达玩到一起后,胆子和恶作剧开始升级。

我们小时候都爱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

本杰明也不例外,长期寂寞的小孩刚有了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接着就是标志性的杀猫事件。

这个事件是本片前段的小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从犯罪心理上讲,很多连环杀人犯都是从残害小动物开始的,这就埋下了伏笔。

果然后面本杰明一发不可收拾,杀足球恶霸、自己母亲和爱莎,走上罪恶之路。

但归根结底,他一开始就是坏人吗?

未必,只是长期被忽视和凌虐慢慢造成了他与爱莎区别,让他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攻击性如涟漪般无限地漫延开去。

爱莎脸上有白癜风的缺陷,在社区中跟本杰明一样也不受小孩喜欢,同样她的母亲看上去也问题不少,比如有个场景是她妈妈在橱柜门后暗自啜泣。

但不同的是,爱莎妈妈对待爱莎比较有耐心,无论怎样都轻声细语,算得上一个好妈妈了。

爱莎选择了有智力障碍的安娜作为玩伴,并用读心术与其心灵相通,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纯粹而美好。

从个性上讲,爱莎是个早熟且友善的孩子,能明辨是非,而跟安娜相处也进一步增强了她善良的属性。

但前面提到,她和本杰明是矛盾的共同体,镜像人生,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他们两当作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心被“恶”所占据时,他身上的“善”也会消失殆尽。

所以爱莎的死,和死在本杰明手上在故事发展上是必然注定的。

即本杰明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善良。

安娜安娜是个十几岁左右的少女,由于小时候患病导致语言能力散失和智力迟滞。

她也是本片除本杰明和爱莎外另外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

这个人物设置我个人觉得很妙。

假如你要在儿童成长片中插入一个角色,既是“儿童“”身份,又得有与众不同的威慑力,你该如何设定?

本片主创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安娜,一个有智力停留在三四岁左右的“儿童”,却拥有十三四岁体格的少女。

智力方面让她混在儿童中毫不违和,体格上的优势又象征的她的威慑力,即凌驾于本杰明之上的超能力。

在本片中,她是代表单纯美好的正面力量,不受世间杂质影响的真善美。

当然,如果从现实意义角度看,这个人物设置也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忽视这一群体,他们也是有内心世界的,虽然可能只有爱莎的超能力才能听见,但至少作为亲人(妹妹伊达)等必须试着去关心了解她。

虽然安娜是能力最强的“大boss”,但在这部儿童成长片中,她比较偏向工具人的作用。

影片重点还是放在儿童成长的这一话题上,所以伊达的心路历程才是最最关键的。

伊达伊达一开始出场让我有点《狩猎》那样不由分说的坏小孩预感,有点后怕哈哈。

当然她后面的成长也是亮明了这是部儿童成长片的根据,即回到那个命题:一个人的好坏是怎样形成的。

影片前段伊达往自己姐姐的鞋子里塞碎玻璃,与本杰明一样从一开始就带了点恶作剧的邪恶属性。

紧接着就是一个湖边场景,伊达与本杰明的初见,在如镜面般的浅水湖滩隔岸相视,这时镜头模糊了本杰明的身影。

本杰明发现了新搬来的小孩,主动靠近并成功结识了朋友。

但在虐杀喵咪事件后,伊达在善恶道路上慢慢一步步做了选择,并最终摒弃本杰明所象征的恶。

虐猫事件是影片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伊达成长的开始。

为何伊达扎了姐姐一脚血,捏手臂这样各种坏事做了面不改色,小动物反而动了恻隐之心呢?

原因就是她在那一刻感受到了猫咪的惨状。

作为“无感受”的姐姐,无法发声或反映痛苦,而猫的低喘、站起来又摔倒和头骨破碎的声音,她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

共情是同情的基础,当爱莎转达安娜心声和恢复些许语言后,安娜在伊达眼中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并且露出了纯粹的笑容。

所以当伊达的感受力被唤醒后,本杰明越来越升级的恶作剧(断腿男孩、复仇混混、杀死爱莎)让她越来越难受,最终导致了决裂。

本杰明把象征自己的善的爱莎给杀死后,伊达最终和安娜站到了一起,在初次相见的那片湖水边进行决战。

她握紧了姐姐的手,坚定地与邪恶告别。

姐姐化身勇士,在决斗中打败了恶魔,如童话故事般的大结局。

给我的感受就是大人们以儿童寓言的形式作了一部给大人看的电影。

最后提一提,有几组镜头挺有玩味的,决战时那些在阳台上观战的小孩子,提醒了我们这是发生在儿童世界中的事情,整部影片大人基本上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

所以有没有超能力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大人都没看到,而还有很多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和事情,也许就是孩子们变好变坏的关键。

 6 ) 无辜者|其实是科幻片

故事以为是在探讨小孩子的世界究竟是不是纯真。

类似的题材在《狩猎》里头,拔叔就被虐得不轻。

而且在故事的开始,小女孩就有意无意的对自己的姐姐下手了,智障的姐姐对此无法反抗,只能无辜承受,看得人毛骨悚然。

或者,“无辜”这两个字会落在这个上头。

然而,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小女孩在社区遇到了一个男孩,两个人好像很谈得来。

小男孩带着小女孩去到了他的秘密基地,给他展示了一下“超能力”。

说实话,当时小男孩展示“超能力”的时候,还有点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个什么鬼,小男孩究竟是如何用自然的方法呈现了非自然的现象。

随着故事的发展,才知道,这实实在在的就是超能力,物理定律对小男孩不起作用。

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头,小男孩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开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做坏事儿了。

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把社区玩的小朋友的腿折断。

然后,这点小小的刺激好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了,很快他就把自己的老妈送去见了上帝。

然后,他又用意念控制别人替他杀人。

整个事件中,好像又太多无辜的人,因为他的“超能力”,无缘无故的就领了便当。

小男孩的超能力,唯一的压制,好像是小女孩智障的姐姐。

虽然姐姐生活不能自理,但她就有类似的超能力,而且小男孩偏偏被她压制得死死的。

这个不科学,所以小男孩就想着破局。

姐姐虽然有超能力,但无法和别人沟通。

好巧不巧,社区里头还有另外一个女孩,就能感知姐姐的想法,于是成了姐姐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而且,这个女孩有类似“预知”的能力,每次小男孩想发表,这女孩就能感知。

这样逆天的技能,当然是小男孩非常忌讳的,最后终于被小男孩除之而后快。

故事的结尾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孩子的世界发生的事儿,大人无法理解,也就意味着这事儿无法通过常规方法破局。

妹妹想着自己一个人解决小男孩,不惜以身犯险,但收效甚微,甚至导致了小男孩的反扑。

关键时刻,姐姐必须挺身而出,而妹妹也发掘出了自己的超能力。

故事虽然是讲的超能力,但没有漫威的特效,不过,透露出诡异的恐怖气氛,还是有点值得品味的。

故事里头的小男孩,杀人不需要理由,这让人不可捉摸。

类似的人,没有了“超能力”,但有一种东西可以代替,那就是“权力”,事情就越发的不可捉摸,于是聪明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做揣摩圣意。

 7 ) 一点点自我抒发

四个小朋友四种属性,爱莎是善良的感知者,本杰明是邪恶的操控者,让本杰明唯一胆寒的只有安娜,最后一段实实在在的被安娜爽到,所有小孩都被安娜的力量感召,益达的存在真的太妙了,她一项一项的做着选择都让我越来越惊喜,她是一直在变化中的,她从一开始的掐姐姐往姐姐鞋子里放玻璃到跟着本杰明做坏事,看着本杰明虐杀了小猫,益达才真正的感受到来自邪恶的可怕,到后来本杰明开始伤害爱莎时益达选择推开了本杰明,看到爱莎的死亡,益达决心把本杰明推了下去,到最后坚定的握住了姐姐的手,感受着来自姐姐巨大能量的冲击,最后益达的哭泣我觉得就是一场全新开始前的洗礼,实在太棒了!

电影里小朋友们不同的家庭环境又会带给人很多的在关心儿童心理上面的思考,个人自己一点点的激情抒发,哈哈,看的真爽!

 8 )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

《无辜者》的主角是四个孩子。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颇能代表大量接受移民的背景下当今北欧社会的人口:出身典型北欧中产家庭的伊达(Ida)和有自闭症和语言障碍的姐姐安娜(Anna)都是一头金发,眉毛淡到看不见。

这样的形象让人想起《闪灵》等恐怖片里常见的金发儿童形象。

和母亲同住的黑人小姑娘爱莎(Aisha)有一头浓密的黑色鬈毛儿。

而同为单亲家庭的小男孩本(Ben)则是典型的阿拉伯人长相。

四个孩子的家长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孩子们有些孤独地给自己找着乐子。

他们似乎在对彼此的感应中结识,玩到一块儿,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自己的超能力。

在《无辜者》的开头,伊达似乎不满父母在姐姐安娜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而偷偷往安娜鞋子里放了碎玻璃。

疼痛的安娜只能咿呀咿呀却无法表达,到回家后脱鞋才看到脚底鲜血淋漓。

而黑人小姑娘爱莎则在自己家中感受到了这一疼痛——原来,她不仅拥有心灵感应的能力,还和安娜尤为心意相通,不分彼此。

她和安娜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爱莎更引导患有语言障碍的安娜表达自己。

《无辜者》开头的另一个细节是,小男孩本向伊达展示了自己的用意念驱动事物移动的能力(此时他的能力只能移动很小的石头)。

拥有力量而不懂这些力量所带来的伤害的意义,他和伊达将一只可爱的奶牛猫从楼顶摔了下去。

随后,更是残忍地虐杀了猫咪。

(不同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当家主母》虐杀猫咪镜头,这一镜头是用道具拍摄并用很暗的打光隐藏细节,并未伤害到动物的生命。

)这个细节至关重要,因为当“死亡”这一残酷概念骤然闯入儿童天真的世界,父母如何引导其理解便对儿童的生命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如哈内克荣膺金棕榈奖的名作《白丝带》里,当小男孩初识死亡的真意(死去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他先是愤怒、悲伤、不愿接受,随即在巨大的恐惧中去验证上帝的权威(这样的事也只有无畏的儿童做得出来了)。

而当他认识到上帝可能只是个淡漠的旁观者时,那由父亲灌输而来的对上帝的敬畏也荡然无存。

而色厉内荏的父权也随着上帝金像的掉漆而一并倒塌。

在对一切权威的蔑视中,这些手臂上系着白丝带嘴里唱着宗教歌曲的小孩从杀鸟开始,一步步走向二战的刽子手。

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神秘的沟壑。

活泼无邪的孩子们不知道哪天开始便学会了沉默和欺骗——这些成人的花招。

而这样的习得往往比大人们以为得要早太多。

当人们希望回答,是坏人长大了还是长大后人变坏了的问题时,对“恶的起源”这个问题的影视探索正在不同角度生产出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

比如《无辜者》的背景明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人间天堂”北欧社会,不是被宗教和容克地主统治的保守德国乡村。

四个孩子的肤色也符合种族融合的美好图景。

那么这些隐隐约约的隔阂、显而易见的孤独和莫名其妙的暴力又从何而来呢?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在《无辜者》里,小男孩本还没理解自己的超能力意味着什么,便随心所欲地施展这一能力去教训跟他不睦的伙伴们。

甚至仅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能力便滥用之。

这正是邪恶最骇人的面貌,不是《异形》系列里异形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的恐怖,也不是蝙蝠侠系列中小丑那种对混乱顶礼膜拜的无秩序之恶。

邪恶最骇人的面貌是一张小孩子无知无畏的脸,他/她扑扑闪闪的睫毛那么浓密,瞳仁清亮得像一汪泉水,皮肤上可能还撒着几粒俏皮的雀斑。

然而人的律法和神的律法在他/她那儿都无计可施。

异形想要繁殖,小丑想要挑衅,而小孩子,你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也许他就是觉得好玩儿。

也许他就是觉得,既然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去做点什么。

《无辜者》的惊悚感和恐怖性正是如此:游乐场上,孩子们正快乐地踢球。

但镜头竟慢慢推上前去,像一道恶毒的目光。

那是本的视角,又何尝不是人心中时常会闪现的恶意的视角?

只是凡人并无超能力罢了。

于是那飞奔的孩子突然咔嚓一声折断了腿。

又如厨房里,温柔体贴的母亲忽然将菜刀握在腰后转过身来……恐怖不在危险的环境或逼仄的空间中,而在北欧那懒洋洋的阳光之下,在儿童无邪的双眸之中,在最亲爱的家人和盆友那里。

从见到本虐猫开始时,一开始好像有点邪恶的伊达渐渐感到不安、恐惧。

如果说她此前伤害姐姐安娜而安娜无法表达,现在她明显对生命的脆弱和伤害的意思有了认知。

而在本将魔爪伸向爱莎时,伊达终于开始对抗本的邪恶。

6岁的伊达在彷徨中请教母亲,如果身边的人伤害了他人,我该怎么做?

母亲说:告诉大人。

伊达又问:那么大人会怎么做呢?

母亲说:大人会向警察求助。

而伊达并未求助。

现在,她认识了力量和暴力仅有一线之隔。

但她选择像个小大人那样一边害怕一边维护着这个秘密,在执行计划前紧紧抱着母亲默默流泪,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伊达假装贪玩将本引到本犯案现场之一的天桥上,将本推了下去。

而目睹了这一切的路人甲则震撼不已——小孩儿怎么会如此运筹帷幄、勇敢果决?

但这次“拨乱反正”没有让本回头,倒让伊达摔伤了腿打上了石膏。

最终,在社区静谧的公园里,甩掉了腿上石膏的伊达跑向安娜一起勇敢地对抗本。

安娜仍然不会说话,走路晃晃悠悠,但她对善和友爱的信念似乎强化了她的力量。

大人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聊天,对这其中的暗流涌动一无所知。

只有小朋友们不知怎地感应到了什么。

连站在楼上吃瓜的其他小朋友们,似乎都扮演了某种角色……《无辜者》最好玩的地方就是它对暴力刻画的克制。

影片以大篇幅浓墨重彩刻画的,是孩子们的互动——因孤独而凑在一起,从一开始的戒备到逐渐走近。

因发现超能力而欣喜,又因感知到危险而惶恐躲避。

四位儿童演员的表演相当惊艳,如本最害怕的是不会说话的安娜。

只要他见到安娜,眼睛的回避就出卖了他。

患有自闭症的安娜永远目光涣散无神,而在她生气时,那微微蹙起的眉头和淡金色眉毛简直是正道的光blingbling在闪。

当伊达感知到危险而跑进房间时,想象中《闪灵》里那个经典的插进门板的尖刀镜头并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要去出门采购的叮嘱声。

而到本该是高潮的两大boss终极对决时,则以一种沉默统辖一切:脚下的泥土在无声送到,人工湖的湖水则无声地涨落,伊达和安娜紧握着双手,而正义就不声不响地来临了。

到这里,《无辜者》的恐怖似乎告一段落。

在一个温柔的大全景中,小区似乎恢复了以往的安逸恬静。

《无辜者》显然无意渲染儿童世界的邪恶和不可知,而将善和爱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童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中。

于是,尽管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超能力和小心思都懵懂无知,儿童间却隐隐形成一个互相感召和帮助的同盟。

而对生命的感知和呵护则由此萌生。

这样的单纯使《无辜者》终于没能像同为北欧电影的《狩猎》那般寒冷彻骨,而是在酣畅淋漓的惊悚体验中保留了一丝光明——因为人的存在,世界是不可知和可怕的。

也因为人的存在,世界也可能是可知和可爱的。

 9 ) The innocent

先作个浅显的理解,首先电影名字innocent直译即小孩的纯真,不谙世事。

孩童阶段对于俗世间善恶概念尚模糊,行为选择上也没有明确的是非分明。

所以纯真是无邪吗?

导演把名字摆在这,起到了讽刺与反问的效果。

同时本片视角上是以孩童的眼光审视大人的生活,讽刺更甚。

我更愿意把这部片子类型解释为心理惊悚,用孩童的无测拉动故事的走向,从而让观影者无法预判,只能心惊胆战的跟着孩子走,是本片塑造惊悚悬疑效果的独到之处。

影片四个小孩儿的年龄都处于个性成长发展阶段,这个时候的他们对于本性是最暴露的,不懂得去处理掩护,她们所呈现的就是最原始的人性——自我与自私。

这可能也是“孩童恐怖”有效果的因素之一。

益达和本杰明有相似的本性是他们最开始玩到一起的原因,偷掐安娜,放碎玻璃到安娜鞋底,杀猫,而做这些的原因just for fun…但本杰明成为了众矢之的,我认为是益达开始时没有发掘出她的能力,她没有能力作恶,就自然没有滋生出与他能力不匹配的想法,至于她反抗本杰明也完全是因为害怕与自保的本能,不是想保护他人,所以我不认同阳光大结局的说法。

但结局也仅仅达到及格,其实这种孩童恐怖加超能力的题材很容易玩成血腥暴力,如果拍成这种感觉会更好(cult片迷的个人看法)故事是好故事👍但还可以拍的更好

 10 ) 隐喻

隐喻 metaphor(仅代表个人观点)无辜者电影角色代表北欧难民涌入的社会背景下,政治正确可能让导演将大的社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下一代,所以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次加密后的故事表达。

伊斯兰、非洲面孔的演员一正一邪,北非和阿拉伯同属伊斯兰文化,所以男撒旦和白癜风女可以彼此感知对方内心想法。

男孩通过某种“超能力”将自己的母亲杀死,影射伊斯兰文明下的民众将自己的祖国“杀死”,由此才引发了一系列难民问题。

妹妹代表移民接受国的精英阶层,无法发声看似发育异常的姐姐代表没有话语权的民众。

精英阶层掌握话语权,还会时不时利用这一点去测验民众对痛苦的容忍度,外人看来“妹妹”很关心“姐姐”,实则不然甚至相反。

大人指国际社会,看似关心又其实不在乎。

最后本国精英阶层在“异教徒”的威胁下才终于和无声的民众和解,达成了共识,最终赶跑了外来入侵种族,当然结果我认为也是导演团队的个人“美好愿望”,一个纯净的原本的北欧净土。

未来世界多元化程度的继续加深需要移民和原住民来共同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辜者》短评

救命,我不知道这个和羊崽作为“恐怖片”哪个更诈骗,但羊崽比较可爱就是了,真人小孩就很烦,不管虐猫还是母慈子孝都没有恐怖感,只有单纯的烦。90%的剧情就是小孩在玩闹、交友、喊妈妈,要是每喊一次妈血压升高一度,看到后面可以爆血管。还有10%是大家都看过的超能失控。所以,只见吟唱不见攻击的超能力打架会比较有逼格一点吗?

6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较差

结局大快人心,前面的铺垫太长了,后面很有力。

8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好无聊。。。

10分钟前
  • Marni
  • 较差

对人类儿童不能容忍

15分钟前
  • ArenA
  • 较差

7/10

16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有缺乏道德天生的恶意,也有天然的善,影片在通感上的体验显得可贵

17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火影忍者:北欧幻术」

20分钟前
  • 无用西泮
  • 还行

故弄玄虚、又臭又长、非常无聊版超能失控

23分钟前
  • cult狂魔
  • 较差

立意是很创意,孩子们有特殊能力也很让人欣喜,但意念大战真的太恶搞了,最后其实主题已经变了,成了惩恶扬善了,不是关注儿童家庭问题了。本来三颗星的,太多神吹意淫了,两颗星真实一下。

24分钟前
  • 王小诗
  • 较差

超级英雄mini版

26分钟前
  • 抓住一只錫长安
  • 还行

剧情推进平缓但营造出的惊悚氛围很好,四个孩子演技超棒。

28分钟前
  • 阿默沫
  • 还行

年度恐怖预定,导演似乎很清楚如何折磨观众的共情能力,奄奄一息的猫和母亲。仅通过人物面部表情和声音的推动,空气逐渐窒息压抑,已经不需要言语来述说。4位小孩传感的剪辑也显得剧本别有用心。

33分钟前
  • Caaater
  • 推荐

气质可嘉,但气功对决大可不必。

34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小女孩起初一系列的坏行为,加上影片设定的奇幻特异功能,刚开始只是觉得诡异,一个小时后,程度开始累加,异常的惊悚,紧张的氛围持续拉满。影片拍出来了小孩子间的友情,烦恼,城府,甚至是牺牲,心理活动跃然屏幕,最后的复仇在悄无声息的激烈决斗中完成。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妹妹很坏,经历过社会毒打后,发现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只有她害怕的的哭鼻子了……影片感觉挺棒的,通过无辜小孩子的视角,在基本上很平缓的节奏中展现出了浓烈的惊悚感,应该是2021年我心中恐怖片的Top1!

37分钟前
  • 秋色纯
  • 推荐

非常文艺,小孩演的真好,喜欢这种神秘超自然的电影,发呆的小姑娘像是在接收宇宙电波

38分钟前
  • 小熊QQ
  • 推荐

又名《新变种人3:无辜童年》

42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还行

闪灵嘉丽捕梦网异能研究所。编剧没少看斯蒂芬金。以前倒很喜欢北欧这种克制隐忍的拍法。有点想念生人勿进。

47分钟前
  • 旧书君
  • 推荐

太强了!是完全猜不到下一步剧情走向的惊悚片!

52分钟前
  • 外苏
  • 推荐

视听大秀,邪气十足

55分钟前
  • 千寻
  • 推荐

这个暑假,我原本很讨厌自闭姐姐。自从认识了对楼里的男孩,女孩,这个假期似乎有点不一样。我们和男孩作了朋友,又成为了仇人,闷声不响做了好多事,女孩死了,姐姐表面平静内里波澜万丈精神斗法为她复了仇。真是难忘的假期!

60分钟前
  • Jifferney
  • 推荐